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宋代文學講義楊子怡第一章詞的產生演變和開展第一節、詞的產生和演變一、詞的名稱詞是曲子詞之簡稱,即有歌譜的歌詞。清宋翔鳳《樂府余論》云:“以文寫之那么為詞,以聲度之那么為曲。〞說明詞是一種密切配合音樂用以歌唱的新興抒情詩體。其別稱很多:樂府:詞最初能合樂,故有此稱。如蘇軾有《東坡樂府》,宋人把它稱之為“近體樂府〞。如歐陽修詞三卷稱為“近體樂府〞。也有稱之為“寓聲樂府〞,如賀鑄詞集叫“東山寓聲樂府〞;也有稱之為“新樂府〞的,如元好問有“遺山新樂府。〞也有叫“倚聲〞,或“歌曲〞的,宋姜夔詞集叫《白石道人歌曲》;也有叫“樂章〞的,如柳永詞集叫《樂章集》。還有叫“琴趣〞的,如黃山谷有《山谷琴趣外編》。長短句:因句子長短不齊,故有此稱。宋秦觀詞集叫《淮海居士長短句》。詩余:因它是在詩之后開展起來的,與近體詩有密切關系,故有此稱。宋寧宗慶元間編有《草堂詩余》〔傳為胡仔所編,不可信〕語業:《碧雞漫志》卷二說:“陳無己所作〔詞〕數十首,號曰語業。〞楊炎正詞集號曰《西樵語業》,名稱多達20余種。在之眾多名稱中,詞是正名、通名,是曲子詞、曲子的簡稱。其它均為別稱。什么是詞?王力先生定義為:詞“是一種律化的、長短句的、固定字數的詩。〞但必須加上一句:它與音樂緊密聯系在一起。二、詞的起源1、關于詞的起源有各種看法。目前學術界看法尚不統一。①或云南朝樂府里某些歌辭即其雛形。如梁武帝蕭衍有六首樂府、《江南弄》、《龍笛》、《採蓮》、《鳳笙》、《采菱》、《游女》、《朝云》。如武帝《江南弄》云:眾花雜色滿上林,舒芳耀綠垂輕陰,連手躞蹀(xièdié)舞春心。舞春心,臨歲腴〔yú〕。中人望,獨踟躕。沈約亦有《江南弄》四首,調格字句全同,并同有轉韻。可知《江南弄》已成定格,諸家所作,都是依其調而為其辭者,與往昔樂府詩不同。故認為填詞萌芽于齊、梁時代。②產生于隋代。此說較流行和普遍。王灼《碧雞漫志》卷一說:“蓋隋以來,今之所謂曲子者漸興。〞張炎《詞源》卷下也說:“粵自隋唐以來,聲詩間為長短句。〞如《河傳》和《楊柳枝》兩調,前者乃“煬帝將幸江都時所制〞〔《碧雞漫志》〕,后者乃是“亡隋之曲,煬帝將幸江都,開汴河,種柳,至今曰隋堤,有是曲也。〞〔后蜀何光遠《鑒戒錄》〕。這兩調可能是隋代民歌,可見詞起自民間。③認為產生于唐代。如南宋朱弁《曲洧舊聞》說:“詞起于唐人,而六代已濫觴矣。〞劉大杰認為“詞出于樂府與由于唐代近體詩變化而來的一兩說最有力。〞認為既產生于六朝樂府而變出于唐。2、詞的產生與音樂有關。隋唐時期,音樂有三個系統——雅樂、清樂、宴樂。雅樂是《詩經》所配的古樂,清樂乃漢魏六朝樂府詩所配之樂。宴樂〔又稱燕樂、讌樂〕是唐代從西域傳進的樂曲。其樂器以琵琶為主,琵琶四弦二十八調,音域寬廣,表現力富豐,故能以壓倒優勢取代沉著舒緩的雅樂和清樂,并吸引詩人紛紛為之作詞應歌,詞就是為配合這種燕樂而創作的。《舊唐書·音樂志》:“自開元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可見正是這種胡類新聲和里巷俗曲之結合,促成了詞的真正興起和開展。詞與音樂的結合方式與以往的詩歌不同。大致而言,先秦時,以樂從詩,樂曲形式由詩之抒寫情志的需要和體制所決定;漢至六朝,采詩入樂,主要入樂歌詩都必須依據曲題、聲調、樂譜,經過協樂方可演唱,但樂府詩入樂,往往由樂工在文辭上進行分割拼湊以適應樂曲變化,辭曲并非完美結合,這種詩樂的情況與唐以來有意識地倚聲填詞是不同的。因此,無論是詩經,還是漢魏六朝樂府,乃至唐代的五七言絕句,詩樂的結合方式大多是“選詞以配樂〞,唐宋詞那么是“由樂以定詞〞,即本備曲度,詞人根據樂曲的旋律、節拍要求填上歌詞。最初依曲填詞,詞意與調名統一,中[河瀆神]是祭賽河神之曲,所填詞亦與賽河神有關。但后來此曲普遍流傳,不祭河神時也有人唱此曲,于是文人就用別的抒情意境填詞,詞意就與調名無關了。初期小令,多為應歌而作,文句簡明、詞意一看便明,無需再加題目。后來詞的作用擴大,意境題材繁復,于是作者有必要再加一個詞題或詞序以說明詞的創作動機及內容。前者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后者如姜夔[楊州慢]、[齊天樂]等詞均有較長的序。3、詞的產生與長短句有關。樂曲需要與詞相配,最初拿七言絕句,近體詩與之相配,充當歌詞。但繁復多變的燕樂曲調與整齊劃一的五七言詩的整齊句式發生了矛盾,因此采取加和聲和襯字的方法來填補節拍,后來有人把無意義的和聲〔即泛聲〕、襯字寫上有意義的文詞,因此,長短句應運面而生。朱熹《朱子語類》云:“古樂府只是詩中間添卻許多泛聲。后來人怕失了那泛聲,逐一聲添個實字,逐成長短句,今曲子便是。〞長短句在詩經、樂府里大量使用,和聲魏晉時就有。傳為曹丕作的《上留行行》《瑟調》就用了和聲:居世一何不用,上留田。富人食稻與梁,上留田。貧子食糟與糠,上留田。貧賤一何傷,上留田。祿命懸在蒼天,上留田。今爾嘆惜,將欲誰怨,上留田。上六處“上留田〞意義不在,但在音樂上起了和諧劃一的作用。但這還是詞。當然,“和聲〞和“泛聲〞還缺乏以解決胡樂與詩的矛盾,于是“依曲拍為句〞便成了詞與音樂的結合方式。從選詞以配樂到由樂以定詞,從歌詩之法到歌詞之法,這就是詞體的形成過程。大體說來,詞在燕樂風行的初盛唐于民間孕育生長,中晚唐、五代時經過一些文人的創作逐步成熟和定型,至兩宋而大盛。三、詞的體制特點詞“依曲拍為句〞的獨特體制有如下特點:1、依曲調為詞調,不另立題。每首詞都有詞調,這是因為每首樂曲都有曲名,詞人據樂曲填上詞后,便以原來的曲名為詞名,而可以不根據詞意另外立題〔因而一種詞調甚至有幾十種別體〕。每個詞調都有相對固定的形式,在字數、句數、平仄、用韻、分片上有定規。表示調調名稱的是詞牌,最初詞牌名稱與詞內容大多有關,如《浣溪紗》詠西施事,《漁歌子》詠漁父等。但后來的詞人那么只依聲填詞、按譜填詞,內容可以和詞牌名稱毫不相干。而且同一詞牌在流傳中還派出一些不同的稱呼,造成“同體異名〞現象,如《念奴嬌》又稱《百字令》、《大江東去了》、《酹江月》等;與此相對而言,又有“同調多體〞情況,即正體外還有許多別體。如[滿庭芳],《欽定詞譜》列有晏幾道、周邦彥、黃公度、程垓、趙長卿、元好問、無名氏等七體。晏、周為正體,假設黃詞之減字、程、趙、元之添字為別體。2、依樂段分片,片有定式?!捌暭幢椋且魳访~。唐宋時把樂曲頭頭到尾演奏一次叫一遍;音樂演奏完畢稱為“樂闕〞,故一首詞又可稱一遍或一闕。唐宋曲調大多分段,故詞調也隨之分為單調、雙調、三疊四種,而以雙調為主。雙調是詞的根本形式,在所有詞作中數量最多,令、引、近、慢諸體皆有。其中有上下片句式全同的“稱重頭〞;有上下片開頭句式不同的,稱“換頭〞。下片開頭處又稱為“過片〞、“過變〞、“過拍〞等,表示由一段樂曲轉入下段樂曲,這是詞中關鍵處,歷來受詞學家重視。三疊詞根據形式的不同分為兩種:一是雙拽頭,前兩段句式、平仄全同,形式上好象第三段的雙頭,如《瑞龍吟》、《繞佛閣》等;另一種是非拽頭,如《蘭陵王》《戚氏》等。還有一種三換頭,即三段句式全同。四疊詞如南宋吳文英的[鶯啼序],240字,為最長的詞調。3、依詞腔押韻,韻位疏密無定。近體詩一般逢雙句押韻,詞韻位卻有疏有密。韻疏者如[月下笛]、[早梅芳慢],上下片有六句一韻的;韻密者幾乎一句一韻,如[漁家傲]。這是因為詞的韻位全由詞腔的音樂片段所決定。樂曲中的一小段稱一均,一均相當于一韻。詞韻較詩韻寬,鄰韻可通押,押韻方式亦不同于近體詩,有押平、押仄、平仄互押、入聲獨押及中間轉韻等。4、依曲拍為句,句式長短不齊。最短者為一字句,最長者為十一字句。詞不僅句子長短不齊,即使五七言句,句法亦與詩有異。五七言句在詩中一般是上二下三、上四下三,詞那么常駐為上一下四,上三下四。如“漸霜風凄緊〞〔柳永《八聲甘州》〕,“向南樓一聲歸雁〞〔陳亮《水龍吟》〕等。5、依唱腔用字,講究四聲。因為詞是用來歌唱的,因此,不僅和詩一樣講究平仄,甚至到達“三仄更須分上去,兩平還要辨陰陽〞的地步。李清照在《詞論》中甚而主張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所謂“詩律寬而詞律嚴〞,主要表現在審音用字上,即根據樂聲的高低升降,來選擇確定陰平、陽平、上、去、入等字,以使聲腔與用字平仄取得一致,創造出一種能合之管弦、付之歌喉的歌調。6、詞的篇幅。①從節拍〔即節奏不同〕不同來區分,有令、引、近、慢。這原是音樂上名稱。“令〞指體制短小的小舞小唱,多用作送酒曲、稱酒令;后作為詞學名詞的“令〞一般短調之辭。令來自唐代的酒令。因唐人于宴會時即席填詞,利用時調小曲當作酒令,遂稱為令曲,又稱小令。令字數偶爾也有長的。如《六么令》,九十九字,《百字令》一百字〔不過它是《念奴嬌》別名〕、《月生州令》長至二百十五字。“引〞本是琴曲名詞,宋人取唐五代詞曼衍其聲,別成新腔,變名之曰“引〞,如《千秋歲引》、《陽關引》等多取唐代同名舊曲展引而成,字數較舊曲為多。引,來自大曲,是裁截大曲中前段局部的某遍制成,如《清波引》、《柘枝引》等。引詞中最短的是《翠花引》和《柘枝引》,都為二十四字,最長的是《迷神引》,九十九字。又有《石州引》,一百零三字〔不過它又名《石州慢》〕。近,又稱為近拍。近詞最短的是《好事近》,四十五字,最長的是《劍器近》,九十六字。近和引長于令短于慢,故稱之為中調。“近〞是“近拍〞的省文,意為腔調相近,在本曲與近拍曲之間存在一種同名而異曲的關系,如[荔枝香]和[荔枝香近拍]。今存以“近〞為名的曲牌,大多比慢曲短,比令曲長,節奏偏慢,多用散板或一板三眼。“慢〞,又叫“慢曲〞,其特點在于曼聲,曲調長,節奏慢,每一字聲中有許多修飾,慢詞主要特點在于調長,但其概念與一般所說的長調仍有區別,不能混用。慢是慢曲子簡稱,與急曲子相對而言。慢詞中最短的是《卜算子慢》,八十九字。此外還有摘片〔從大曲許多遍內,摘取一遍,單譜單唱。如《薄媚》摘遍,即摘取《薄媚》中入破第一的一遍〕、序〔摘取大曲散序中或中序中的一遍所制,如《鶯啼序》〕、增減字數等〔如《減字木蘭花》、《攤破浣溪沙》、《偷聲木蘭花》〕偷、減意同,就韻腳上為偷聲,就字數上為減少字。攤,增加字。②從字數而言分小令、中調、長調。毛先舒《填詞名解》中云:“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一字以外為長調。〞當然這種分法過于拘泥,一般說來,字較小者稱小令,字數適中者稱中調,字數較多者為長調。最短者是竹枝詞,14字,最長者為[鶯啼序],240字。第二節、唐五代詞開展概述一、敦煌曲子詞詞起于民間,這從敦煌曲子詞可得到證明。光緒26年〔1900〕,從敦煌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了詞的抄卷,王重民輯為《敦煌曲子詞集》三卷,所收共一百六十一首。除少數著名的作者如溫庭筠、歐陽烱、李杰〔共四首〕外,大多數為民間無名氏作者,這是現存最早的唐五代民間詞,大多作于唐玄宗時至五代。其中的主要抄卷是《云謠集雜曲子》,共三十首。它的結集較《花間集》要早三十年左右〔《花間集》結集于后蜀廣政三年,即940年;《云謠集雜曲子》結集于唐哀帝天祐二年,即905年〕。敦煌詞題材十分廣泛,王重民在該集《敘錄》中云:“今茲所獲,有邊客游子之呻吟,忠臣義士之壯語,隱君子之怡情悅態,少年學子之熱望與失望,以及佛子之贊頌,醫生之歌訣,莫不入調。〞概括說來,主要表現了下面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表現男女戀情及女子不幸命運。這類作品所占比重較大,藝術水平也較高。如《菩薩蠻》:枕前發盡千般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爛,水面上秤錘浮,直待黃河徹底枯。白日參辰現,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見日頭。海枯石爛的誓言與漢樂府《上邪》可謂異曲詞工。又如[鵲踏枝]運用擬人化手法,通過婦女與靈鵲的對話表現了女子思念丈夫的深切感情。更多的是反映當時婦女的不幸命運和內心悲怨的曲子詞,如《望江南》: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臨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愛一時間。以女子悲憤怨恨之口吻,展示了婦女可悲命運第二,反映戰爭問題和征夫思婦思想感情。這類作品有[鳳歸云]“征夫數載〞、《洞仙歌》“悲雁隨陽〞、《破陳子》“風送征軒迢遞〞等?;蛞哉鞣蛑~訴說征戰之苦,或借思婦之口表示對戰爭不滿。第三,記載民間傳說和重大歷史事件。敦煌曲子詞有五首[搗練子],組成聯章體形式,歌頌孟姜女故事,反映了人民對暴政的憎惡。另一首《酒泉子》“每見惶惶〞描繪黃巢起義浩大聲勢,很有史料價值。第四,描寫商人、書生、船夫等民間人物的生活狀況與精神面貌。如《長相思》“作客在江西〞三首就譴責“貪歡逐樂〞的富商巨賈,同情貧病交加的小商,對貧富懸殊的現實深致不滿。又如[菩薩蠻]概嘆“淼淼三江水,半是儒生淚〞,寫知識分子辛酸?!朵较啞贰拔逍歉皖^風欲市〞那么寫船夫行船的情形,又顯示出輕快灑脫的情調。敦煌曲子詞風格自然樸素,感情真摯明快,洋溢著濃郁的生氣息。在形式上有襯字、有和聲、字數不定,平仄不拘,葉韻不嚴,詠調名本意者多,等等,說明處在初他階段的早期詞尚未定型,格律上還較粗糙,也表現了了間詞清新質樸甚至俚俗的風格。二、中唐文人詞文人染指詞者,中唐有張志和、韋應物、戴叔倫、王建、白居易、劉禹錫等。傳世作品不多,且限于小令,但佳作不少。張志和《漁歌子》五首,描寫泛義的形象既清高又脫俗,又自得其樂,在一定程度上是詞人自我精神面貌之寫照,與盛唐山水田園詩人作品有一致處,寫出文人雅士情懷,故傳播很廣,連日本嵯峨天皇亦曾依調和作五首?!惨娤某袪c《域外詞選》〕王建、韋應物、戴叔倫傳世之作有[調笑令]。王建或寫離別之悲,如“楊柳,楊柳〞;或寫美人宮怨,如“團扇,團扇〞,皆形象鮮明,語言清新,感情真摯。韋應物的“胡馬,胡馬〞和戴叔倫的“邊草,邊草〞,或通過跑沙跑雪的胡馬象征遠戍絕塞的士卒,或通過雪月交映的邊塞風光襯托征人久戍不歸的愁恨,是最早描寫邊塞景象的文人詞,與中唐邊塞詩有相通之處。劉禹錫在朗州〔常德〕、夔州〔奉節〕等貶地學習巴楚民歌,寫下了十一首《竹枝詞》,雖用句式整齊的五七言絕句體,但內容情調和民間曲詞十分吻合。他寫的[憶江南]、[瀟湘神]完全是長短句式的詞體了。如[憶江南]:春去也!多謝洛城人。弱柳從風疑舉袂,叢蘭浥露似沾巾。獨坐亦含嚬。寫洛城少女惜春之情,不落欲套。不直接寫人惜春,而通過擬人手法寫春意戀人,風中弱柳似離人揮手辭別,叢蘭露珠象別時的眼淚。末句那么將少女和春天兩情相依的意境生動地表現了出來。構思新巧,筆觸婉妙,清人況周頤《蕙風詞話》評價為“流麗之筆,下開北宋子野、少游一派。〞白居易[憶江南]三首,淺易平易,流暢自然,與詩風一致。其“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蘭〞,設色鮮麗,用喻新巧,寫出江南美景之特色。其[長相思]亦很有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作者用象征、反復、蟬聯、重疊、比照等手法,巧妙地以恨寫愛,刻畫出一個女子月下倚樓懷人之情狀。全詞用淺顯清麗之語,抒婉曲幽深之情,既有民間詞的清醇,又有文人詞的典雅,藝術造詣很高。相傳李白有詞二首《菩薩蠻》、《憶秦娥》。最早見于兩宋之交邵博的《邵氏聞見后錄》卷十九。南宋黃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收錄這兩首詞,題李白作,并說“二詞為百代詞曲之祖〞。明人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開始質疑:“二詞雖工麗,而氣亦衰颯,于太白超然之致,不啻穹壤,借令真出青蓮,必不作如是語。詳其語調,絕類溫方城輩。蓋晚唐人詞,嫁名太白。〞從詞本身而言,如《憶秦娥》以長安為對象,寫出了時間的悠遠和空間的廣漠,充滿著時光易逝與帝業空虛、人生事功渺少等種種反省交織而成的悲壯情緒,顯得氣象闊大而蕭颯,情懷深沉而孤獨,語調哀婉而凄迷,帶有鮮明的晚唐詩風今尚未定論,仍是學術界一樁懸案。三、花間詞人和晚唐五代溫、韋詞〔一〕、花間詞人和溫韋詞1、花間集晚唐五代衰亂,割據者大都茍且偷安,耽于聲色,五代尤盛,在西蜀和南唐形成了兩個詞的中心。西蜀立國較早,收容了不少北方避亂文人。前蜀王衍、后蜀孟昶,皆溺于聲色。君臣縱情游樂,詞曲艷發,故詞壇興盛也早于南唐。后蜀趙崇祚,于廣政三年〔940年〕編成《花間集》十卷,選錄18位“詩客曲子〞,凡500首。作者中溫庭筠、皇甫松生活于晚唐,未入五代。孫光憲仕于荊南,和凝仕于后晉,其余仕于西蜀。《花間集》是最早的文人詞總集。它集中代表了詞在格律方面的標準化,標志著在文辭、風格、意境上詞性特征的進一步確立,以其作為詞的集合體與文本范例的性質,奠定了以后詞體開展的根底。歐陽炯在《花間集序》中描述西蜀詞人創作情景:“綺筵公子,繡幌佳人,遞葉葉之花箋,文抽麗錦;舉纖纖之玉指,拍按香檀。不無清絕之詞,用助嬌嬈之態。自南朝之宮體,扇北里之倡風。〞在這種生活背景和文風下從事創作,所寫的是供歌筵酒席演唱的側艷之詞,自然是縟采輕艷,綺靡溫馥?;ㄩg詞把視野完全轉向裙裾脂粉,花柳風月,寫女性的姿色和生活情狀,特別是她們的內心生活。言情不離傷春傷別,場景無非洞房密室、歌筵酒席、芳園曲徑。此外,雖也寫郊游中的男女邂逅,女道士的的春懷,宮女的幽怨等等,但中心仍然是男歡女愛。與這兩種情調相適應,在藝術上那么是文采繁華,輕柔艷麗。所謂“鏤玉雕瓊,擬化工而迥巧;裁花剪葉,奪春艷以爭鮮〞〔《花間集序》〕。崇尚雕飾,追求婉媚,充溢著脂香膩粉的氣味。溫庭筠、韋莊是花間派的著名詞家。人們常把兩人相提并論,世稱“溫韋〞,認為兩人詞風相同,其實兩人同中有異,“溫麗密而韋清疏,各擅勝場。〞〔他們的詩風與詞風正一致,溫詩近商隱,韋詩近白居易〕。在內容上也有區別,溫是婉約大家,花間一派素以其為宗,《花間集》中他被列于首位,入選作品66首。溫詞十之八、九是寫婦女的,縱使他的詞里有些句子反映了作者個人的情感,那也是十分隱晦微弱的。而韋莊能用詞來寫自己個人的感情、寫悼亡。他現存的四十八首詞中就有十首左右寫這方面的內容,他的抒情詞開李煜、蘇軾、辛棄疾的先河。在晚唐五代文人詞浮艷虛華的氣氛里,他的抒情詞是不容無視的。我們可以說他把文人詞帶回到民間作品的抒情道路上來。造成兩人詞風的不同的原因,是兩人不同的生活遭遇。2、溫庭筠的生平和詞作溫庭筠〔812?——870?〕,本名歧,字飛卿,太原祁〔山西祁縣〕人。他出身于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雖然潦倒一生,但一向依靠貴族過活,長期出入歌樓妓館,“能逐弦吹之音,為側艷之詞〞。傳說他“才思艷麗,每入試,押官韻作賦,凡八叉手而八韻成,時號溫八叉〞〔全唐詩話〕。他詩與李商隱齊名,時號“溫李〞,多感傷之作,實在義山之下。他精通音律、熟悉詞調,詞創作的藝術成就卻在晚唐其他詞人之上。他詞的內容較之詩,題材更窄,大多寫婦女的容貌、服飾、情感,寫妓女生活和男女間離愁別恨,也有一些為宮庭、豪門娛樂而作,寫給宮廷、豪門里的歌妓唱的。為了適合于這些唱歌者和聽歌者的身分,詞的風格自然就傾向于婉轉、隱約。他的詞中號也偶爾反映個人情感,但也不敢明白寫出自己的哀怨和隱喪,只用婉轉、隱約的手法來表達。他的詞的特點:一是外表色彩綺靡華美,二是表情隱約細致。他的這種詞風上繼南朝宮體的傳統,下開花間之先河。因此遂被奉為婉約正宗,花間派的鼻祖。3、西蜀詞人韋莊生平及其詞作韋莊生于唐文宗開成元年〔836年〕,死于蜀高祖武成三年〔910〕,終年七十五歲。字端己,京兆杜陵人。出身一個沒落貴族家庭。是西蜀詞人中的最有成就的著名詞人。五十九歲才中進士。他生當唐帝國由衰弱到滅亡,五代十國分裂混亂的時代,一生飽受離亂漂泊之苦。生活貧困。直到六十六歲始仕西蜀,為蜀主王建倚重,七十一歲為安撫使,七十二歲助王建稱帝,后做到吏部侍郎兼平章事,不過一、二年罷了,七十五歲就死了。窮苦漂泊的生活占了他一生的四分之三強?!巴磉_〞并不長。他四十五歲入長安應舉時,值黃巢攻破長安,寫有著名現實主義名篇《秦婦吟》,時人號為“秦婦吟秀才〞。他游足跡所至,金陵、蘇州、揚州、浙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正是這種漂泊的生活,使他能與民間接觸,使他能接受民間作品的影響,使他的詞獨具風格——“疏而顯〞。韋詞疏而顯,開李煜、蘇軾、辛棄疾先河。在晚唐五代文人詞浮艷虛華的氣氛里,能用詞來抒寫生活情感,盡管內容不夠廣泛,描寫不夠深刻,但他能把文人詞帶回到民間作品的抒情道路上來。溫庭筠的《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天》和韋莊的《思帝鄉》二詞正好代表了溫麗密韋清疏的風格。〔二〕南唐詞人1、南唐詞與西蜀詞簡介名噪我國詞壇的花間體,它的作者除濕庭筠、皇甫松、薛昭蘊〔皆唐人〕、張泌、和凝、孫光憲〔亦非蜀人〕等外,其他大都第西蜀詞人。在晚唐五代與西蜀詞并峙的,還有南唐詞。南唐、西蜀兩國都城,一個在長江下游的南京,一個在長江上游的成都。這是兩個很富庶的地方,又都沒遭受五代的兵禍,他們的統治階級和宮庭貴族都過著歌酒繁榮興盛平的生活。南唐詞與西蜀詞一樣,都是在宮廷和豪門享樂的根底上開展起來的。但南唐的文化比西蜀高,南唐自三國以來就是南方政治文化的中心。西蜀詞的作者大都是宮廷豪門的清客,他們不繼承民歌的樸素清新的優點,卻吸取了它的糟粕,并開展了它的不健康情緒,象韋莊那樣的作品是不多的。南唐詞多半從唐代的抒情七絕來,其中李煜等人的作品那么以抒情為主,感情較深摯,風格也較高,就其對后代的影響來說也比西蜀詞好。南唐詞的主要作家是馮延已和南唐二主——李璟、李煜。中主李璟,在位十九年。他是個有才華的詞人,但流傳下來的只有四首。他的詞消極哀怨。馮延已是李璟的宰相,其詞多娛賓遣興、流連光景之作,反映官僚士大夫閑情逸志。他與韋莊分據吳蜀詞壇,形成兩大派系。北宋初期晏殊父子與歐陽修的詞,風格近似馮延已。劉熙載《藝概》稱:“馮延已詞,晏同叔〔晏殊字〕得其俊,歐陽永叔得其深。〞可見北宋詞風實承南唐遺緒。2、南唐后主李煜詞李煜〔937——978〕,字重光,號鐘隱,蓮峰居士等,是五代十國時南唐的后主。在政治上,后主是一個奢侈的典型。本來南唐受后周威脅,逐漸淪為周的附屬國,而當地即位時,趙宋已代周建國,南唐岌岌可危。趙太祖時存取代之心。李煜性格懦弱,既不能甘心臣附北宋,又不能與之抗衡,對宋王朝委曲求全過了十幾年茍且偷安生活。為討好宋,連紀年都用宋歷。對內不能修明政治,選賢納諫。先后中趙宋離間計殺死謀臣潘俗、李平,毒死林仁肇〔武將,宋所懼者〕。在生活上奢侈無度,信崇佛教,“宮中日養千僧〞。并妄圖依靠佛的法力阻止北宋南侵。宋早存吞并之心,只一時找不到借口,后來宋太祖命后主朝宋,后主沒去,太祖借此興兵,直逼南京,相持一月,后主尚不知,日日和和尚談經。等知道時,城已破,軟禁起來,封為違命侯,過了二年多的屈辱生活。他在給故宮人的信中說:“此中日夕只以淚洗面耳。〞終于在公元九七八年的七夕,被宋太宗趙光義派人毒死。〔后主舊臣曾責問太祖為什么要滅南唐,太祖說:南唐雖無罪,但“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在文化上,后主卻才華橫溢。他“善屬文,工書畫,明音律〞。以詞成就為大。他的生活與創作分為前后兩期。前期是南面之君,所寫一局部直接寫直接寫帝王宮庭生活,一局部描寫男女戀情和婦女生活情感和感情,和花間無別。后期是階下囚,所作都是傾瀉他變為囚徒后“日夕以淚洗面〞的深哀臣痛。他所作詞30余首。后主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更多地決定于他的藝術成就。他的詞善于用白描手法描寫自己的感情,善于用貼切的比喻將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語言明涼優美,擺脫了“花間詞〞派鏤金刻翠的風格。其詞收在《南唐二主集》中。3、其他南唐詞人馮延巳,字正中,一名延嗣。詞作數量居五代人之首。北宋嘉祐三年陳世修輯其詞119首,名《陽春集》,其中大量混入歐陽修等人的詞。除去與他人相混者,尚有90余首。其詞雖然仍以相思離別、花柳風情為題材,但不再側重寫女子的容貌服飾,也不拘限于具體的情節,而是著力表現人物的心情意緒,造成多方面的啟示與聯想。如他的《竭金門·風乍起》雖是寫女子的閨怨,并且展開一些具體情節,但詞中集中表現的女子為懷人所苦而不勝怨悵的心理,卻不為閨情或具體人事所限。又如其《鵲踏枝·誰道閑情拋擲久》一詞連字面也不涉及具體情事,只是表達一種心境。王國維評價他的詞“不失五代風格,而堂廡特大〞〔《人間詞話》十九〕,他僅開啟了南唐詞風,而且影響到宋代晏殊、歐陽修等詞家。南唐中主李璟存詞四首。詞中蘊含的憂患意識比馮延巳更深,如其《浣溪沙·菡萏香銷翠葉殘》,借美好之物的凋殘和環境的森寒,而表現出一種憂患之感。第三節、唐五代詞作選講李白詞《菩薩蠻》講析詞的上片寫思婦登樓望遠。首句是一個遠景,渾遠蒼涼?!捌搅吱?,遠處平地的樹林,“漠漠〞迷濛樣子?!捌搅帜暿堑湫偷闹袊剿嫷漠嬅?,平林漠漠放在“煙如織〞的背景之后,整個畫面呈現出“霧里看花〞的意境,極遠的一片野林子前,暮煙如織,樹林似芷而不露,暮煙又濃似一團,這種悠遠蒼涼的景物一下就暗示出憂思的意味?!昂建暰洹!皞谋台曈谩氨台晛戆凳尽皞抹暋!氨台暿悄:纳矢拍?,是綠色嗎?不是;似乎比綠色亮。是藍色嗎?也不是,不象藍色那么“冷〞?!氨台暿怯晌娜颂釤挸龅乃囆g形象。是文人眼中之“碧〞。用之于水,可以;用之于天空草澤,亦可。但從這個句子看,“碧〞字首先打破了平林如煙的呈灰色調子的景物,似乎眼前亮了一下?!叭揭粠Ж暎叭建暿且粋€意念,這個意念包含了“碧〞的色彩和感情,促使思婦感到一種憂傷。從距離的感覺講,這兩句是景物由遠及近的推移;從思婦內心活動而言,是通過景物而融入思念?!懊敫邩?,有人樓上愁。〞“螟色〞這個意念將距離感拉近到實物——“高樓〞,這時如千呼萬喚出來一樣,“有人樓上愁〞句才出來。這一句很好地照應了前三句的遠、中、近的景物,愁思正是樓上之人發生的。詞的下片寫思念之情。婦人站在玉階上,看到飛鳥投林,由此想到思念之人遲遲不歸。自己揣想:他將何日歸來呢?路途是那樣遙遠。詞的下片是靜止狀態,沒有上片距離感,但從思婦的思念上卻比上片的距離更遠,更真切,在靜態思念中把思念的距離加長了?!伴L亭接短亭〞將天遠地遙的路程寫出,但更深入地暗示了思婦對親人的關切,在外的親人也是同樣的心情,用“長亭接短亭〞將盼歸與回歸融為一體,使人覺得不公是思婦盼歸而且是在外親人急歸,一句詩,把相處兩地的思念連在一起。這首詞突出了思念距離感。先由景物的距離寫起,由遠及近,層層疊疊,再寫思婦的遠念,哀怨中又有關切,展示了一種蒼涼悠遠意境。李白《憶秦娥》講析王國維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漁家傲》、夏英公之《喜遷鶯》,差足繼武,然氣象已不逮知〞人間詞話》〕這個“氣象〞,我們只有在盛唐詩人那里才能看到。然而,這首詞中的氣象,與人們常所說的開元時代的“盛唐氣象〞已有很大不同,但它又確實是盛唐氣象之一種。它博大深厚、意境開闊、氣韻沉雄,又帶有悲涼之氣。這種“氣象〞我們在李白天寶后期的作品《古風》〔四十六〕、《遠別離》、《夕霽杜陵登樓寄韋繇》等詩都可以看到。后詩寫道:“浮陽滅霽景,萬物生秋容。登樓送遠目,伏檻觀群峰。原野曠超緬,關河紛錯重。〞與這首《憶秦娥》風格氣象十分近似。杜甫天寶后期的《同諸公登慈恩寺塔》也有相類之處。胡應麟說這首詞“氣亦衰颯〞,反映了晚唐王朝衰變的氣運。其實晚唐已經反映了天寶后期外表上依然歌舞升平、內部危機重重的盛唐之衰,不是更合理一些嗎?因此,這首詞可能作于天寶后期。詞人以比較的手法,托秦娥抒情懷,把直觀的感情與意象渾融在一起,上片由個人的憂愁寫開,下片過渡到歷史憂愁。這首詞不象《菩薩蠻》那樣由客觀景物的渲染過渡到人物內心感受的描摹。它一開始就寫出人物內心的情態:嗚咽的簫聲把秦娥從夢中驚醒,此時,一鉤殘月斜映在窗前。夢雖斷了,她卻還似乎沉浸在夢境之中,與情人歡會,可是眼前只有這冰冷的殘月陪伴看她。唉,多少個這樣的月夜,叫她暗然消魂、顧影自憐。因此,下面自然轉入對“灞陵傷別〞的回憶。《雍錄》載:“漢世凡東出涵、潼,必自灞陵始,故贈行者于此折柳相送。〞可是,柳色綠了,一年又一年,而伊人依然遠隔一方,只有那鳴咽的簫聲和著低聲的啜泣,冰冷的殘月陪伴著消瘦的倩影,蔥綠的柳色句起往事的回憶。一夜夜、一月月、一年年……請注意,實際上這是作者以秦娥對情人的思念來表達內心對某種事物的苦思與追求,這種苦思與追求是執著的,然而又是沒有結果的。詞的上片始終糾葛在個人的悲歡離合之中,下闋那么出現了較大的跌宕。似乎比較手法已不能滿足感情的表達了,詞人要撇開先前的主體,直接把自己融入畫面之中。換頭處突兀以“樂游原上清秋節〞起,畫面是清秋節佳侶如云的狂歡時景,可是主人公煢煢孑立在西風殘照之中,“此身飲罷無歸處,獨立蒼茫自詠詩〞〔杜甫《樂游園歌》〕。此時,個人的憂愁完全被拋開了?;蛘哒f融入了歷史的憂愁之中,詞人通過對秦、漢那樣赫赫王朝的遺跡——咸陽古道、漢代陵墓的掇取,從而進入了歷史的反思。古道悠悠,音塵杳然,繁華、奢侈、縱欲……一切都被埋葬了,只剩下陵墓相伴著蕭瑟的西風,如血的殘陽,百年、千年地存在下去。作者是在憑吊秦皇漢武嗎?不!他是在反思歷史和現實。這里交雜著盛與衰、古與今、悲與歡的反思。詞人固然沒有正面寫唐王朝的茍且繁華,但“樂游原上清秋節〞這就足夠了,這使人自然想象到天寶后期那種古羅馬式的窮奢極欲和狂歡極樂??捎钟姓l能從中去體會那潛在的破碎感呢?不是嗎,秦代、漢代過去了,只剩下悠悠的古道和孤獨的陵墓,面對著西風殘照。這固然是過去的遺跡,然而它又是實實在在的實景,同時,這“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的實景又必然使人聯系到王朝的未來。于是,過去、現在、未來的界限被取消了,渾融在一起,歷史的時序給人們留下的只是一種表象——“西風殘照,漢家陵闕〞。造成一種悲壯的歷史消亡感,或者說是消滅感,填塞在人們心頭,這就是歷史反思的結果。因而上片的個人憂愁只能被取代,作為下片的陪襯。該詞意境博大開闊,風格宏妙渾厚。我們從敦煌曲子詞中也可以看到類似風格,而不類中晚唐的清婉綺麗。陸游說:“唐自大中以后,詩家日趨淺薄,其間不復有前輩宏妙渾厚之作〞〔《花間集跋》詩風與詞風自身存在著交錯否認之趨勢。附:李白詞二首真偽問題爭論概述李白《菩薩蠻》、《憶秦娥》二詞,宋黃升《絕妙詞選》推為“百代詞曲之祖〞。清劉熙載《藝概》謂此“兩闕〞,“足抵少陵秋興八首。想其情境,殆作于明皇西幸后乎?〞王國維《人間詞話》亦云:“太白純以氣象勝?!黠L殘照,漢家陵闕’。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以上諸家均以二詞屬李白。而明代胡應麟《莊岳委談》始發難,疑心是偽托。清王琦《李太白全集》亦謂“其真偽誠未易定決〞。從此屬李屬偽,聚訟不休。今人或疑或信,意見紛紜,莫衷一是。疑之者,其理由如下:第一,據唐人蘇鶚《杜陽雜編》記載,《菩薩蠻》曲調起于晚唐,李白之世尚無斯曲,何能預制其詞?至假設《憶秦娥》之名不見唐代任何記載,更屬可疑。第二,二詞為古本李集所無,至元蕭士贇《分類補注李太白詩》始有之。是為晚出,故疑其偽。第三,二詞氣象衰颯,于李白超然之致不啻穹壤。故疑為晚唐人作,嫁名李白〔沈祖棻甚至當作北宋無名氏偽托〕。第四,從該詞題材、風格看,該詞如此成熟不可能出現在盛唐。中唐文人始偶爾填詞,從韋應物以迄白居易、劉禹錫,其作品大抵是民歌摹仿。從溫庭筠以下,詞走上了“自南朝之宮體,扇北里之倡風〞〔歐陽炯《花間集序》〕的道路。象該二詞其所表現闊大高遠之境界、渾厚清雅之風格,寫羈旅行役之感,在晚唐、五代中亦十分生疏。因此沈祖棻甚而認為:既不產于盛唐,也不可能如胡應麟所云出于晚唐溫庭筠一輩人手,而應當如浦江清先生所云,是北宋前期產物。〔浦江清《詞的講解》信之者那么云:第一,近人況周頤《餐櫻廡詞話》考證,認為《菩薩蠻》一調已見于盛唐人崔令欽的《教坊記》。劉大杰《中國文學開展史》論證最為詳備,認為依曲填詞在玄宗時已開始,《菩薩蠻》曲調在開元、天寶間已甚為流行。任半塘《教坊記箋訂》、《唐聲詩》亦論證詳贍。至于《憶秦娥》雖不見于《教坊記》,但任氏認為,《教坊記》既出于一人之手,且在安史亂中,缺漏自在難免。任氏《箋訂》附錄收《教坊記》以外,唐五代曲名,凡有傳辭可按,大致可信者,匯有一百四十六之多,皆崔氏未錄或不及錄者,《憶秦娥》就在《箋訂》收錄之中。即使此詞非李所填,變可創為之。第二,以古本李集之有無定真偽,不完全可靠。安旗教授認為“古本所有,未必即真。〞她舉例說,如《去婦詞》,本是顧況《棄婦辭》,增添數句,簾入李集中;又如《觀放白鷹二首》其二為高適詩,亦竄入李集中。同樣,她認為“古本所無,未必即偽〞,如王琦《李太白全集》詩文拾遺所收五十七首頗有可采。〔以上安氏所論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人大復印資料87、第5期《李白詞二首之我見》〕。第三,如安旗所云,所謂“超然〞、“飄然〞,只能說是李白某些詩文風格,不能以偏概全。李白詩之風格就多變:青年時期風和日麗,天朗氣清;中年明暗交錯,悲歡雜揉;天寶三載去朝后,長安淪陷,玄宗西幸,其登臨望遠之際,而有氣象衰颯之作,正在情理之中。因此安氏認為二詞作于長安淪陷玄宗奔蜀以后,與杜子《秋興》八首一樣,同是感時傷事之作。只不過李白乃是用比興手法,托閨怨以寄意,借望遠而抒懷。吳孟復在《關于李白詞兩首的真偽問題》認為“秦娥〞即李白,李漢超在《論李白〈憶秦娥〉》中認為該詞是以天寶之亂為背景,反映唐由盛而衰的傷時之作。安氏在吳、李二人根底上又加以補證,她認為李集中多男女之情托喻君國之思,其《懼讒》、《妾薄命》、《悲歌行》、《長門怨二首》、《古風》其四十九,就以宮女、美女自喻者。可旁證“秦娥〞即李白之喻也。至于《菩薩蠻》,安氏認為是“登高望遠,思念長安〞之作。第四、疑者認為中唐詞尚在草創階段,這樣玲瓏圓熟詞風,不可能出自李白之手。信者認為此亦不能為據。在文學現象中,早熟現象常常出現。如六朝時的不少吳聲歌曲,已近似唐人才開始有的、被稱為近體詩的五言絕句。以文人詩來說,隋代詩人績的《野望》:“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如把它混在唐人律詩中,不管以格律或以風味言,都很難區分。李白同時的詩人韋應物既然能寫出象《調笑令》〔“胡馬,胡馬〞〕那樣的小詞,為什么就不允許李白寫出這二首詞呢?這種文學的早熟現象在外國文學史上亦有存在,如十紀的詩人但丁,不就幾乎已唱出了文藝復興的聲調嗎?因此,多家說法都可通,在證據缺乏的情況下,不妨多家守其說。下面我們根據信者之說姑妄言之。其一:菩薩蠻這一首與《憶秦娥》是姊妹篇,均寫于安史亂后,玄宗奔蜀時。李白在安史亂后行蹤大致如下:天寶十五載春,洛陽淪陷,中原橫潰。李白時在東南一帶。從《經亂后將避地剡中留贈崔室城》、《猛虎行》、《扶風豪士歌》等詩看來,李白對戰局很關心,并想有所作為。他之“避地剡中〞,實際上是掩蓋他到余杭游說徐王延年起兵的托辭。但奔波數目,終歸徒勞。天寶十五載五月,安史亂軍攻潼關。六月潼關破,長安陷賊。秋,李白隱居廬山?!顿浲跖泄?,時余歸隱,居廬山風疊》中有句云:“大盜割鴻溝,如風掃落葉。吾非濟代人,且隱異風疊。〞顯然是無可奈何。李白雖隱廬山,而憂時報國之心無時或忘。所以是年歲杪,永王璘派其謀士韋子春上廬山征召李白入幕,李白十分快樂。在《贈韋子春》中寫道:“茍無濟代心,獨善亦何益。〞又寫道:“披云見青天,捫虱話良圖〞;又寫道:“終與安社稷,功成去五湖。〞可見他隱廬山時,對國事是何等關心,報國之心是何等迫切;韋子春上山以前,他的心又是何等苦悶,何等寂寞。以致于見到永王使者時,竟感到撥云見天一樣,竟感到自己象晉時即將起而為相的王猛一樣,因此大談起濟蒼生安社稷的“良圖〞來。很可能就在這年秋天,李白往廬山途中,或隱居廬山之時,在這種憂國不已和報國無路的情況下,在這種寂寞和苦悶心情下,寫下了該二詞?!镀兴_蠻》是登高望遠,思念長安;《憶秦娥》是聞簫起興,心悲故國。《菩薩蠻》一詞首二句寫主人公站在高樓所見之景:遠遠的一排齊齊整整的樹林,繚繞著密密蒙蒙的煙霧;在樹林背后,又露出了一帶荒涼的山峰,那青碧的山色簡直叫人看了傷心。“平林〞,即平楚。陳繼儒《枕談》:“謝脁詩:‘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楚,叢木也,登高望遠,見木杪如平地,故云。即唐人詩中所謂平林也〞;“漠漠〞,廣布兒、迷濛兒。這兩句所見是自內而外,“平林〞、煙靄,“寒山〞,登高所見之景。在這兩句中,作者遣詞造句,不但極準確地表現了交織在一起的自然景色和人物心情,而且也預示了以下的意境和情調。如以“平〞形容“林〞,表現了全詞闊大高遠的意境?!澳暫汀盁熑缈棬?,寫出了一片迷漫冥蒙的煙景,真切如畫,而這畫面呈現的色彩又是凄黯的,與全詞情調相合。山碧是“傷心〞來形容,很奇妙而新穎。山本是無情之物,山本可供人欣賞,這里反成傷心之色,白是主人公心情使然。人本傷心,故眼中碧山似乎也抹上了一層傷心顏色,這與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同是一理。李商隱《蟬》“一樹碧無情〞,嘆息碧柳無情,與該二句相反相成??梢?,該詞首二句已露出危亡之秋,感時傷事消息。在寫景上來說,“平林〞句為望中遠景,“寒山〞句望中近景。“螟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上兩句的“煙如織〞、“傷心碧〞都是“螟色〞。這兩句抑到樓與人,逼出一個“愁〞字來,唉醒全篇。林煙織恨,山色傷心,已使人觸景傷情,何況愈來愈晚,一片灰暗的夜色已由外不知不覺地進入了樓中。就給圖景涂上了一層灰色,加深了詞的凄黯的情調。這里“入〞字妙,生動地表現了螟色由外而內,逐漸加深的過程,并傳達出主人公對它的感受。因此,這一句從抒情上說,加強了人的凄黯、遲暮、孤獨的感覺以及對時局艱危的憂慮;從寫景方面說,由遠而近,歸結到詞中主人公所在地。接著逼出“有人樓上愁〞一句來,點明人物,地點及心情,便不突然?!坝腥藰巧铣瞑曇痪?,承上啟下,全詞關鍵所在,因整首詞所寫,全是這個人在樓上所見所感。它對上面三句來說,那么是倒敘。按順序表達,本來是有人在樓上發愁,于是憑高望遠,如王粲《登樓賦》所說“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日以消憂。〞然后才看到平林煙織,寒山暗碧,反而更添愁緒?,F在卻先寫所見之景,后才點出人物所在地點及心情,這就使景色對景生愁之情表現得更為突出;同時,也使“愁〞字貫上徹下,增加它的份量?!坝腥栓?,當是李白自指?!坝耠A空立,宿鳥歸飛急。〞有人以為“玉階〞句設想對方在“佇立〞樓頭想念自己歸來,不確?!皝辛ⅷ暋坝耠A〞的仍然是上片的“有人〞,即作者自己?!坝耠A〞,石砌之美稱。“空〞形容佇立,說明站立之久,也說明站立雖很久,但還是徒然,有無可奈何之心。這“空〞字與下句“歸〞字都從“愁〞字來?!八搌B〞句又是“佇立〞所見。階前佇立,唯見煙林如須、寒山螟色,宿鳥歸飛,急于投林,作者不禁觸景生情:鳥猶如此,人何以堪,思歸之情,自在言外?!昂翁幨菤w程,長亭更短亭。〞作者由“宿鳥〞想到歸程,憑高縱目,歸路迢迢,惟有長亭短亭,互相連接,綿綿不盡。末兩句自答,上句問,下句答。唐時,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供行旅之人休息?!伴L亭更短亭〞,自思自忖之詞,言作者想到歸途,長亭之外有短亭,短亭之外有長亭,道路綿綿,不知歸程竟在何處。關山阻隔,欲歸無處,正是上句佇立良久,感到“空〞的原因,也正是上片末“愁〞的具體內容?!俺瞑暿且辉~關鍵。所以覺寒山傷心者,以愁之故;所以愁者,那么以人有能歸耳。李白此時思歸之心當與他一生的思想感情聯系而觀,更當與他去朝后的思想感情聯系而觀,尤當與他經亂后的思想感情聯系而觀。雖然李白老家在西蜀,后婚于許氏遂家安陸,再后又移家東魯,最后婚于宗氏又家梁園,但他的歸心卻常常系念于長安。他一生思念長安的感情遠遠超過思念家鄉的感情。“長相思,在長安〞;“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蛞庖蚤L安為家:“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其《奔亡道中五首》之一中所云:“萬重關寒斷,何日是歸年〞;同詩之五所云:“歸心落何處,日沒大江西。〞其中“歸心〞、“歸年〞均是指回到長安,指政治歸宿。因此,此詞中的“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亦是“西望長安不見家〞之意,亦是“萬重關寒斷,何日是歸年〞之意,亦是“歸心落何處,日沒大江西〞之意,亦是“秦樓望斷秦樓月〞、“咸陽古道音塵絕〞之意。皆是李白當唐王朝存亡危急之秋,思念長安,心系故國,感到有“家〞難歸,有國難投的憂傷心情。這首詞結構勻稱,上片由遠及近,下片由近及遠;上片景為主,情為輔,景中帶情,下片情為主,景為輔,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真不愧為“百代詞曲之祖〞。其二:《憶秦娥》本詞調即題,“唐詞多緣題所賦,《臨江仙》那么言仙事,《女冠子》那么述道情,《河瀆神》那么詠祠廟,大概不失此題之意。此后漸變,去題遠矣。〞本詞題目是《憶秦娥》,而內容實為“秦娥憶〞,即寫“秦娥〞之憶。關于該詞主題,因作者的歸屬各異而有種種說法,或云:傷今懷古,托興深遠“〔唐圭璋《唐宋詞選析》〕,或云閨婦思戍夫,是“閨思〞。我們認為是托閨怨以寄意,即把板蕩之感黍離之悲,寄寓于無限傷感的閨怨之中。“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開頭兩句,寫一少婦秦娥正在發楞,她再睡不著了,舉目所見,樓頭明月如水,清景無限;不知誰人,又吹奏起鳴咽似泣的簫聲。如此情景,便加深了她縷縷的情思。這兩句,是倒裝筆法,即“秦娥夢斷秦樓月,簫聲咽。〞因“夢斷〞而望“秦樓月〞,而聞“簫聲〞,而興下面的回憶之情。這兩句“秦娥〞與“秦樓月〞當引起注意。娥,對美女之稱謂。楊雄《方言》云:“秦、晉之間,美貌謂之娥。〞秦娥,即秦地美女。如吳孟復、安旗諸人所云,此系李白自喻。通觀李集可發現,他屢次以男女之情托喻君國之思。李白早在開元十八年初入長安尋找政治出路時,就寫過一首《秦女卷衣》詩,詩云:天子居未央,妄來卷衣囊。顧無紫宮寵,敢拂黃金床。水至不去,熊未尚可當。微身奉日月,飄假設螢之光。愿君采葑菲,無以下體妨。詩大意是寫秦地宮女盡心侍奉皇上,希圖恩寵;實際上是李白借此表達自己意欲效忠君國之情。詩中“秦女〞即李白自己。李白在天寶三載去朝以后又寫過一首《邯鄲才人嫁為廝養卒婦》,詩云:“妾本叢臺女,揚娥入丹闕。自倚顏如花,寧知有凋歇。一辭玉階下,去假設朝去沒。每憶邯鄲城,深宮夢秋月。君王不可見,惆悵至明發〞。外表上寫的是“邯鄲才人〞想念趙都,實際上說的是自己去朝以后想念長安,常?;貞浧鸫t翰林的往事。李集中以宮娥,美女自況者,尚有《懼讒》、《妾薄命》、《悲歌行》、《長門怨二首》、《古風》其四十九“美人出南國〞等,不勝枚舉。既然如此,那么詞中以“秦娥〞自況,并非偶然,實屬慣例。“秦樓月〞既是舉目所見所見之實景,又是一種象征。李白詩中屢次寫到月,屢次用月亮象征他心之所系,情之所鐘。在《峨眉山月歌》中,月象征故土;在《王昭君二首》中,月象征故國;《聞王昌齡左遷龍標有寄》詩中,月象征友誼。其《月下獨酌四首》、《子夜吳歌四首》、《把灑向月》、《玉壺吟》以及借宮怨以抒懷的《玉階怨》、《長門怨二首》等詩中,長安之月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天寶十二載所作的《古良月行》中,甚至以光明的圓月喻開元前期朝政,以昏暗的為蟾蜍所蝕的缺月喻天寶后期的朝政,并為國運盛衰憂心忡忡,感慨不已。李詩中既有此規律可循,那么詞中的“秦樓月〞亦是一種象征,指的是他曾經三入三出的帝京長安,是他無限系念的玄宗和朝廷。“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自“秦樓月〞三字以下是“秦娥〞所憶,故這里倒敘筆法。從“秦娥夢斷〞到霸陵柳色,詩的意象有了一個大跳躍,簡直是互不相干的兩幅拼接在一起的畫。霸陵,是漢文章劉恒陵墓,附近有霸橋,是古人折柳送別之地?!澳昴炅?,概括帝京風貌。韓愈詠長安詩云:“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勺鞔司渥⒛_。“霸陵傷別〞,非泛指一般離別,而應是特指天寶三載去朝之別。作者把秦樓月,霸陵柳組織在一幅畫中,還有更深的用意?!昂嵚曆狮曈们啬鹿衤勈捠反岛嶋p飛去之典,霸陵是漢文帝之墓。從秦樓月到霸陵柳,暗含了一個由秦〔穆公〕到漢的歷史過程,不僅僅是寫兩地景物。詞人原來是要把以長安為中心的名勝古跡與歷史傳說組織在一起,來為長安作素描的。我們進一步想,秦穆公曾稱霸于春秋,漢文帝那么實現了國家大治,詞中秦樓、霸橋,正可以讓人聯想起歷史上以長安為都城的兩個輝煌的朝代。因此作者對長安是很向往的,天寶三載,他之離開歷史古都的長安是痛苦的。這從他的一些詩中可得到旁證。如天寶三載他離長安前,曾寫有《霸陵行》一詩,為友人送別:“送君霸陵亭,霸水流浩浩。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正當今日斷腸處,驪歌愁絕不忍聽。〞他自己離開長安時,賦詩多首,抒發了他自己痛苦的辭闕心情,如其《古風》其二十二“秦水別隴首〞:“秦水別隴首,幽咽多悲聲。胡馬顧朔雪,躞蹀長嘶鳴。……揮涕且復去,惻愴何時平!〞留戀長安,傷心之情縷縷可見。這些詩正可作“霸陵傷別〞之注腳。“年年柳色〞與“霸陵傷別〞,可說一句寫昔時在長安時的賞心樂事,一句那么是概括在長安時的傷心往事。從“秦樓夢斷〞到“霸陵傷別〞,之所以連接在一起,因為靠了“秦樓月〞三字的重復,這疊句之出現,不只是起了“適應歌譜〞的作用,在內容上“必疊一句,其意方顯〞〔任本塘《唐聲詩》語〕,也起了重大作用??苛怂褍烧吖催B起來:那照著秦樓的曉月,同時也照在霸陵上,照著年年不變的柳色與年年不斷的送別,照著昔日秦〔穆公〕、漢〔文帝〕大殿宏圖的長安,也照著今日衰象四起的唐帝國的長安。“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換頭兩句,作者又把鏡頭由長安城東的霸陵,跳到長安城東南的樂游原。樂游原,原是漢宣帝樂游苑故址,故又稱“南苑〞。隋時鑿為池,引終南山渠水入,號“芙蓉池〞。唐開元中大加擴修,改名“曲江池〞。兩岸宮殿連綿,樓閣起伏,花樹環繞,煙水明媚。每逢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長安士女多到此游覽。劉禹錫《曲江春望》云:“三春車馬客,一代繁華地。〞錢起《樂游原上晴望》云:“爽氣朝來萬里清,憑高一望九秋輕。〞杜甫《哀江頭》云:“憶昔霓旌下南苑,苑中萬物生顏色。〞當時玄宗與貴妃亦常游幸曲江。這一句回憶昔日重陽佳節熱鬧非凡的景象,車蓋蔽日,士女如云,大家興高采烈,一片節日的氣氛。“咸陽古道〞,指長安西去的大路。秦漢以來,西去西域,南下蜀中,皆由此路。安史亂中,長安淪陷,玄宗奔蜀,也正是走的這條“咸陽古道〞。據《通鑒·唐紀》三十四記載:至德元年〔亦即天寶十五載〕六月辛卯,潼關破。消息傳至京師,玄宗從楊國忠幸蜀之計。乙未黎明,禁苑西門〔延秋門〕,食時至咸陽。丙中,至馬嵬驛,兵變,國忠被陳玄禮誅,貴妃賜死。丁酉,發馬嵬,繼續西行。己亥,至挾風郡。辛丑,至陳倉〔即今寶雞〕。然后轉向西南,經散關之蜀。“音塵絕〞,即音信絕,指玄宗出奔后,朝廷音信杳無。既不知君王行在,又不知朝廷廟略。國命如絲之感,憂心如焚之情自在言外。說明作者雖身隱廬山,心卻系念于朝廷,系念于皇上??梢哉f,“樂游原〞句是概括帝京盛日,“咸陽古道〞句是概括帝京破后。興衰比照,變化驟然?!耙魤m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音塵絕〞的重疊與上面“秦樓月〞的語同,一是為了“適應歌譜〞,一是為了內容的需要。它的重復,強調了歷史的更遷與代序,仿佛是說,那往日之繁華一去不復返了,秦是如此,漢亦如此。你沒看到嗎?黃昏時刻,西風陣陣,寒氣侵人,夕陽迷茫。那煊赫一時的帝王以及他們的功業,都已成為過去,只留下了一座座供后人憑吊的陵闕,在黃昏的夕照中訴說人世滄桑?!耙魤m絕〞在結構上承上啟下。這兩句畫意極濃,以西風、殘照,映襯“漢家陵闕〞,色調與情調十分諧和,造成一種悲壯氣象。誠如王國維所云:“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漁家傲》、夏英公之《喜遷鶯》,差足繼武,然氣象已不逮矣。〞浦江清先生亦云:“夫西風乃一年之將盡,殘照是一白之將盡,以流光消逝之感,與帝業空虛人生事功的渺少,種種反省,交織成悲壯的情緒。〞〔《詞的講解》〕。這幾句中的“漢家〞值得注意。以漢代是唐人詩中慣例。如白居易“漢皇重色思傾國〞,杜甫“漢家山東三百州〞。所謂“漢皇〞、“漢家〞均指唐。李白亦然,其《寄王屋山人孟大融》詩中自敘云:“中年謁漢主,不愜還歸家〞;其《別韋少府》詩中自敘云:“欲尋商山皓,猶戀漢主恩。〞諸句中“漢主〞皆知玄宗。故知“漢家陵闕〞實喻“唐家陵闕〞。可見二句是在寫景中感時,在懷古中傷今,字面上是寫“黃昏時亥,西風陣陣,夕陽的余輝照射在漢代帝王的陵墓上〞,實際上亦是對唐王朝瀕臨滅亡的國運的藝術寫照。赫赫揚揚百有余年的大唐帝國面臨滅頂之災的命運;無限思念的太平盛世一去不復返;一生為之追求,事功報主,九死不悔的理想幾乎到了絕望的境地。因此作者無限的傷感、無限的憂慮都寄寓在這“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的寫照中。從以上分析,該詞所流露的感情不是僅僅悲征戍、懷遠人的婦人所能有的,不是一般思念丈夫的妻子所能有的。作者是托閨怨以寄意,這從李白其他詩中借用男女之情表達其政治感情可得到印證。如其《怨歌行》云:“十五入漢宮,花顏笑春紅。君王選玉色,侍寢金屏中。薦枕嬌夕月,卷衣戀春風。寧知趙飛燕,奪寵恨無窮。〞以上全是宮女形象,宮女口吻,宮女的情懷,使人以為他真的在寫宮女。但下面卻寫道:“一朝不得意,世事徒為空。鷫鹴換美酒,舞衣罷雕龍。〞鷫鹴裘換酒是司馬相如的風流韻事,李詩中屢次以此自喻。這顯然是倜儻不羈的文人行徑,身居深宮的女子焉能如此?又如《遠別離》,外表上寫的是湘刀之怨——湘妃與舜的生離死別。但詩卻出現這樣的句子:“我縱言之將何補?皇穹竊恐不照予之忠誠〞,“雷憑憑兮欲吼怒,堯舜當之亦禪禹〞,也顯然不是湘妃的腔調,而是李白之心聲。作者之所以要在詩末留下“蛇足〞,這不是技巧上的失誤,恐怕是有意留下的痕跡,以免別人僅僅把它們當作宮怨、閨怨、湘怨。那么,為什么在詞中又不直抒政治情感呢?這乃是因為,第一,詞這體裁與詩不同,它講究蘊籍含蓄,不宜直露。在詩中往往直言顯露的在詞中卻須含而不露。第二,李白不敢斥言玄宗棄國出逃不忍明說國家瀕臨滅亡,不便公開抒發他的板蕩之感和黍離之悲,只有把一腔孤忠化為無限傷感的閨怨一闕,只有把千言萬語凝成高度精練的樂府一章。故廡之大,前所未有,境界之高,千古一詞。張志和《漁歌子·西塞山前》該詞作者張志和,初名龜齡,字子同,號玄真子,中唐婺州金華〔今浙江〕人。十六歲舉明經。肅宗時待詔翰林。后來隱居江湖,常往來于太湖附近各地,自稱“煙波釣徒〞,但是又“志不在魚〞。他多才多藝,善歌詞,工書畫,又能擊鼓、吹笛。他的詞,現在只存《漁歌子》〔又名《漁父》〕五首,這是第一首。這一首詞,千百年來,膾炙人口,成為早期文人詞代表之作之一。這首詞之所以感人,就是因為作者為我們展開了一幅景物優美、色彩鮮明的江南水鄉圖,做了詞中有畫,自然天成。中外哲人都強調詩中之畫。如古希臘詩人西蒙奈底斯大林曾說過:“詩是有聲畫,猶如畫是無聲詩。〞羅馬詩人賀拉斯也說:“詩歌就象圖畫〞。我國宋代大詩人蘇東坡也提出“詩畫一律,天工與清新〞的見解,盛贊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首小詞正做到了這一點?!拔魅角鞍橈w,桃花流水鱖〔ɡuì〕魚肥。〞西塞山,在浙江湖洲市西面。白鷺,是一種有白色羽毛、腿長、嘴長的水鳥,涉水捕魚蝦為食。鱖魚,口大,鱗細,背部黃綠龜色,腹部灰白色,全身有黑色斑點,肉味鮮美,是我國特產。在這里,作者用洗煉的筆墨,為我們勾畫了一幅形象的圖畫:西塞山前白鷺在水上飛翔,漂流著片片粉紅色桃花瓣的水里,肥壯的鱖魚趁著“桃花汛〞在追逐、嬉戲。青山、綠山、紅桃、白鳥,點染在一起,將江南的春天,那山川秀麗、落莫繽紛的景色,以及它所蘊含的無限春意,寫得異常生動、傳神。這幅傳神的山水畫,不是隨筆揮灑的寫意畫,而是有特定的時間、地點的寫生畫。時間是桃花盛開,鱖魚正肥的春天,地點是風景秀麗的西塞山前。這一帶看來是詩人退隱江湖后的常游之地,不然何以描繪得得心應手,情趣盎然?一個“飛〞字,寫足自由自在之意;一個“肥〞字,抒盡喜悅艷羨之情。兩個字浸透了詩人對故土山水、如畫江山的熱愛,對自由生活的向往。白鷺為鱖魚而來,“鱖魚肥〞三字、既照應了前句的白鷺飛,引出了下面的詩情畫意。上面所寫還不是畫的全部,緊接著作者勾畫了下面幾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請看,畫面上還有一個漁翁,坐在小船上,戴著箬竹葉做成的斗笠,穿著龍須草織成的蓑衣,悠然自得地在斜風細雨中垂釣。風和日麗的江南固然是美的,但是斜風細雨的江南春色,卻是別有一番滋味。它使蔥蘢春色,變得幽清淡遠,更具吸引力。而這個垂釣漁翁,不但是景物的組成局部,而且是景物的中心,他的存在,突出和強調了春天吳興山川的詩情畫意。這是畫龍點睛之句,垂釣老人就是龍之“睛〞。寫景是為了抒情。該詞中的景物,并不是自然現象的機械、冷漠的再現。那個頭戴箬笠,身穿蓑衣的漁翁,坐一葉小舟,與其說是在斜風細雨中釣魚,不如說在盡情享受大自然的美。這個漁翁,就是張志和自己的寫照。作者通過畫面上那些精心選擇的自然景物,更通過這個垂釣的漁翁,表現了他對吳興山水和江南春色的熱烈贊美,對身心沉浸在充滿詩情畫意的景色中的無限喜悅,對美好的大自然的深摯愛戀,以及對自由自在的生活的謳歌。當然,其中亦有一些隱逸的情緒。這種隱逸的情緒,正是這位不求功名利祿,流連山水,甘于貧窮的“煙波釣徒〞的生活和思想的反映,所以顯得真切自然,毫不做作。而且,在這首詞里,隱逸情緒所顯示出來的,主要不是消極避世的一面,而是于美好大自然的熱愛與執著的一面,所以它與作品所描繪的景物很和諧合拍,從而加強了對秀麗山川的贊美與愛戀深情的抒發。因此,可以說,該融情入景,以景寫情,情景相生,耐人尋味。該詩的成功之處,還在于,以非常有限的篇幅,表現了豐富動人的內容,語言精練,容量大。但卻采用白描手法,由山而水,由飛鳥而游魚,由上而下,繪出了一幅空間感很強的山水畫,取舍自如,主次清楚;然后以這如畫江山作背景,托出畫的主體形象——“青箬笠、綠蓑衣〞;進而由表及里,展現主體形象的精神世界,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結構嚴謹。語言明快清新,樸素自然:描山水,形象明朗,美麗中見富饒;繪人物,神情蘊藉,平凡中顯非凡。很多詞話詩話,將該詞與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相提并論,認為是唐代文人詞中的翹楚。蘇東坡亦很喜歡這首詞,不但盛贊它“極清麗〞,而且先后二次將該詞的成句添加為《浣溪紗》和《鷓鴣天》。如其《浣溪紗》云:西塞山邊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徽。桃花流水鱖魚肥。自屁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他的《調笑令》〔“漁父、漁父〞〕也是改造《漁歌子》而成。其酷愛之情,于斯可見。蘇軾的改補雖然民很見功力,但不免有畫蛇添足之嫌,終遜原詞。劉熙載就看出了這一點,說:“然其足成之句,猶未假設原詞之妙通造化也〞〔《藝概》〕。這里既對蘇子有批評,又對張志和原詞評價很高。李白的改寫添補不能逾及張原詞,適足以說明張詞的“天工與清新〞。如果能隨意添改,還談得上“天工〞嗎?溫庭筠的《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天》這首詞寫一個貴族女子空虛的寄生生活,描寫她孤獨苦悶的心情。相傳唐宣宗愛聽《菩薩蠻》,“令狐〔綯〕相公假溫手修撰以進〞?!采蛐邸豆沤裨~話·詞辨卷上》〕。“宣宗愛唱菩薩蠻詞。令狐相國假其新撰密進之,戒令勿泄,而遽言于人,由是疏之。溫亦有言曰:‘中書堂內坐將軍’,譏相國無學也。〞〔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四〕。溫共為他代作此調二十首,今存十四首,此那么十四首之一。二十首主題皆以閨人因思別久之人而成夢,因而將夢前、夢后、夢中之情事組合而成。此首就寫的夢醒時的情思。這首詞最能代表溫庭筠“密而隱〞的藝術風格,章法極密,層次極清。首句寫出繡屏掩映,見出環境之華美。小山,屏之山。金明滅,屏上之金碧山水屏上之金碧山水,因日久剝落,又加上陽光照在屏上,呈現出忽明忽暗的景象。另一說,小山指眉額;金,即額黃,畫眉作金色。按第一說,開頭寫景,第二句寫人;按第二說,開頭兩句均寫人。兩說皆通。我主張第一說。作者開頭創造出一幅華美的深閨之景,來襯托下句婦人之美。這里也暗暗交代了婦人的身分,銹枕畫屏,清楚是一個貴婦人所居之室。同是時也暗暗點出了時間,正當早晨,太陽已出來很高了,一個貴婦人才懶洋洋起來,而她醒來一眼看見的是壁子上的屏風。我們可以說,作者為典型人物創造了一個典型環境。環境之華美正映襯出婦人之美,環境之謐靜正映襯出婦人之孤獨、無聊。同時,這“小山重疊〞,興起人遠之感;金明滅,牽動別久之思。故此第一說比第二說為佳,詞的意境要深。次句,寫鬢絲撩亂,見出人未起之容儀。這句作者用云喻發,用香、用雪,即從氣味、顏色上來狀婦人之美。“欲度〞二字下得好,寫出鬢之欲度未度的散亂狀態。第二句狀睡余之態,惟妙惟肖。在結構上喚起下面對梳妝的描繪。三、四兩句,敘事。敘美人初起畫眉梳洗。從“懶〞字“畫娥眉〞一動作可看出,第一句理解為寫環境為佳。太陽出來很高了,美人還在床上不起,只有這樣理解,“懶〞字才生根,才穩。如按第二說,似嫌重復:既然首敘眉,這句又寫“畫眉〞,未免乏味了。“弄〞字見出美人之愛美,打扮緦,一“懶〞字、一“遲〞字狀美人之情態,又襯出美人心情慵懶,空虛,無聊。這兩句與上面兩句對照,意即:美人住居華美,穿戴華美,物質生活是優裕的,但精神生活空虛,無聊、孤寂?!罢栈è晝删?,承上“弄〞字繼寫美人的“孤芳自賞〞。美人梳洗停當,簪花為飾,在兩面鏡中反復照看,愈增艷麗。這兩句,一方面寫美人的自我欣賞;承“弄〞字,一方面有言外意,即:我的面象把戲美好,但亦象花一樣容易消逝,承“懶〞字?!盎嫦嘤场置嫔蠈懨廊酥?,花即面,面即花,交相映襯;但也暗含花面相交,形影相吊之意。末兩句,寫更換新繡之羅衣,忽睹衣上有鷓鴣雙雙,遂興孤獨之衰與膏沐誰容之感〔《詩經·伯兮》:“豈無膏沐,誰適為容〞〕。兩句字面上補充了服飾的華美,但言外意襯托了人物內心的孤獨。“雙雙〞兩字,是全篇點睛之筆,它是“懶〞和“遲〞的根源。主人公上面之所以懶畫眉、遲梳洗,皆因有此一段怨情蘊蓄于其中。兩句收束,振起全篇。有此二句,我們就覺得上面所寫,不純是為寫景而寫景,寫人而寫人了。全首從人物之態度、動作、衣飾、器物作客觀描寫,而離愁別恨自縈繞筆底,清楚可見,讀之動人。夏承燾先生認為此詞“可能蟮寓這位沒落文人自己的身世之感〞,不無一定道理,至假設清代常州派詞家拿屈原來比他,說:“照花前后鏡〞四句即《離騷》“初服〞之意〔張惠言《詞選》〕,那就附會牽強了,缺乏為訓?!病峨x騷》:“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俺醴暿钦f我原來穿的衣服。〕我們認為,別無寓意,作者就是通過美人起床前后生活細節的描寫,寫出了一個貴族婦人的苦悶、孤獨、空虛,不必故作深解。這首詞章法細密,層次曲折清楚,內容含蓄,筆調蘊藉,風格婉約,字字可敲,句句可琢。充分表達了溫庭筠深而密的藝術風格?!菜^深:幾個字概括幾層意思;密:一句起幾句的作用?!硿赝ン蕖秹艚稀窚卦~一般認為鏤金錯彩,但亦不乏自然可愛之作。該詞情真意切、清新自然。起句“梳洗罷〞,看似平平,但給讀者留下許多想象余地。這不是一般人早晨起來的洗臉梳頭,而特定的人〔思婦〕,在特定條件〔準備迎接久別的愛人歸來〕下,一種特定情緒〔喜悅和沖動〕的反映?!对娊洝げ狻罚骸白圆畺|,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話適為容〞;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有《情詩》曰:“君行殊不返,我飾為誰茶?〞他的《寶思》六首之三中的“自君之出矣,明鏡暗不治〞之句,后人多有擬作,成了一個很流行的體制。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常以“爐薰闔不用,鏡迎上塵生。綺羅失常色,金翠暗無精〞之類描寫來表現思婦孤寂痛苦的生活和心情。本篇用法有所不同,離別的痛苦、相思的寂寞、孤獨的日子似乎已經過去,與夫見面的日子即要到來,于是臨鏡梳妝,顧影自憐,著意修飾一番。結果是熱烈的希望之火遇到冰冷的現實,帶來了深層的痛苦和失望,重新又回到“明鏡不治〞、“首如飛蓬〞的苦鏡中去了。這三個字,把這好獨居的環境,深藏內心的感情變化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生動地表現了出來?!蔼氁型瓨迁?。江為背景,樓為主體,焦點是獨倚之人。此時,該女子感情復雜,隨時間推移,情緒亦是變化的。初登樓的興奮喜悅,久等不至的焦急,對往昔深沉的追懷,還存的一絲希望……這里,一個“獨〞字用得很傳神,意味深長。這不是戀人昵昵情語的“互倚〞,也不是一群人嘰嘰喳喳的“共倚〞,透過這無語獨倚的畫面,反映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寫出了一幅美人憑欄遠眺圖。人、景、情聯系在一起。“過盡千帆皆不是〞,是全詞感情上的大轉折。這句和起句的歡快情緒形成對照,鮮明而強烈;又和“獨倚〞的空寂焦急相連結,承上啟下。船盡江空,人何以堪!希望落空,夢想破滅,這時映入她眼簾的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落日流水本是無情之物,但在此時此地的思婦眼里,成了多愁善感的有情者。這是她的痛苦的心境移情于自然物而產生的聯想類比。斜陽欲落未落,對失望女子含情脈脈,不忍離去,悄悄收著余輝;不盡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無語流去。它象一組電影鏡頭:一位著意修飾的女子,倚樓凝眸,煙波浩淼的江水,等待久別不歸的愛人,從日出到日落,由希望變失望,把該思婦的不幸,表現得何等動人。至此,景物的描繪,感情的抒發,氣氛的襯托,都已成熟,最后彈出全曲最強音:“腸斷白蘋洲。〞蘋花色白,洲生蘋故名曰白蘋洲。洲在何處?俞平伯先生認為不要“過于落實,似泛說較好。〞理解為江中之生滿白蘋沙洲就行。千帆過盡,斜暉脈脈,江州依舊,不見所思,能不腸斷!這首詩既有民間詞的通俗易懂、清新自然的特點,又有文人詞的含蓄凝練,耐人咀嚼的韻味。它象一幅清麗的山水小軸,畫面上的江水沒有奔騰不息的波濤,發生的只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嘆息,連落日的余暉,也缺乏峻刻的寓意,盤旋著一股無名的愁悶和難以排遣的怨恨。詩人筆下的樓頭、點點的船帆、悠悠流水、遠遠的小洲,都耐人尋味,有一種美的情趣,一種情景交融的意境。這首小令,看似不動聲色,輕描淡寫中醞釀著熾熱的感情,而且宛轉起伏,頓挫有致,于不用力處看出“重筆〞。韋莊的《思帝鄉》這是一首愛情自白詞。描寫一位天真燦漫、熱情大膽的少女,敢于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追求愛情和幸福。開頭兩句勾出了一幅春日絢麗的畫面,原野上春草萋萋,一片新綠;樹上杏花如火,綴滿枝頭。就在這如花似景的環境中,一個少女漫步在“紅杏枝頭春意鬧〞的小徑上,怒綻的杏花,紛紛灑落在少女頭上,多么富有詩情畫意。愛情是美好的,這個少齡妙女也是美好的,同時更美好的是少女對愛情的執著,因而作者創造的環境也是美好的。詞人以早春為下文少女的情竇綻開作墊筆,以杏花襯人,以環境美襯人物之美,人物內心之美。杏花之美與人物之美融為一體。在這美景當中,一位少年公子也進入了畫面,也漫步在原野小徑上,雖然少女并不認識他,但他那翩翩的風度,飛揚的神采追魂攝魄,引起了少女的春心蕩漾,引起了少女的愛慕?!白泔L流〞是少女眼中少年公子的形象——很是俊俏瀟灑;也是少女對少年的評價,也是少女愛慕的原由??吹饺绱嗣烂驳那槔?,在內心深處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愿望——“妾擬身嫁與〞。一個“擬〞字點明了少女的心跡。她由愛慕到決計以身相許,嫁給他了。當然這種愛情不過是一見傾心,并沒有共同的思想根底,剎那間爆發出的耀眼的火花,倘假設所遇非人會歸之于曇花一現,這樣的悲劇在封建社會并不少見,少女也并不是不知曉,但愛情戰勝了理智,純真取代了她的顧忌。因此,她決計好了,“一生〞永遠嫁給他,即使這位少年公子將無情拋棄,她也不以為羞,決無懊悔。這里寫出了少女對愛情的大膽追求,對幸福生活的熱烈渴望。態度斬截,毫無顧忌,簡直說到了盡頭。作者以白描手法,清新明朗的筆融,勾出了一位天真爛漫熱烈追求愛情的少女形象,語言質樸多情韻,無詞藻堆砌,在“花間〞詞中獨具一格,別開生面?;ㄩg詞派絕大多數作品都是堆砌華艷的詞藻來形容婦女的服飾和體態,內容空虛,傷于柔弱。與韋莊同時的牛嶠也寫過“須作一生拚(pān,pīn),盡君今日歡〞,比韋莊后的宋詞人柳耆卿也說過:“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些“亦即韋意,而氣加婉矣。〞作者是一位封建文人,又處在花間盛行的時代,而能沖破藩篇,道出沖破封建禮教束縛的詞語,寫出這樣明快決絕的佳篇,得力于詞人對民歌的學習。我們把之與漢樂府氏歌中的“上邪,我欲與君相知〞和敦煌曲子詞中所載的《菩薩蠻》參讀,即可看出這上點。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復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上邪》枕前發盡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爛,水面上釋錘?。恢贝S河徹底枯。白日參辰現,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見日頭?!镀兴_蠻》三詞在內容上都表現深摯的愛情,藝術風格是何其相似,刻畫的藝術形象何其相似,真有異曲同工之妙。語言上雖還不及上兩詞率直〔因為畢竟這是文人詞〕,但還是很酣恣淋漓,無鉛華凝重之態??梢姵鲈~人學習民歌的蛛絲螞跡。這樣的詞調也與感情的強度相適應,沒有那種舒徐悠遠的語調,用的是長短錯落、聲情激越的句式,最后以僅三字的誓言般短句作結,尤顯得干脆決絕,志不可奪。韋莊這類情詞,溫庭筠是沒有的,溫最直率的也只能如《南歌子》詞中所說:“手里金鸚鵡,胸前繡鳳凰。偷眼暗形相,不如從嫁與、作鴛鴦。〞而韋莊詞于“一生休〞之下,卻又加上“縱被無情棄,不能羞〞兩句,簡直說到頭了??梢姕仨f詞還是大同小異的。正如《歷代詞人考略卷五》上所云:“韋文靖詞,與溫方城齊名,熏香掬艷,眩目碎心,尤能運密入疏,寓濃于淡,花間群賢,殆甚少其匹。〞而“飛卿精艷絕人〞、“深美閎約〞。信然。韋莊《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韋莊〔836——910〕,字端己,杜陵〔今西安市東南〕人。公元880年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他逃到南方。唐昭宗乾寧元年〔894〕進士及第,為校書郎。五代時,王建在蜀稱帝,韋莊任吏部侍郎、平章事。他詩詞皆很著名;詩極富畫意,詞尤工,與溫庭筠齊名,同為“花間〞重要詞人。有《浣花集》。韋晚年雖在蜀做了大官,但大半生卻是在動亂不安的生活中度過的,經歷了不少顛沛流漓,飽嘗了許多離別滋味。他的詞多這類題材。劉熙載《藝概·詞曲概》說他的詞“留連光景,惆悵自憐,蓋亦易飄飏于風雨者〞,是知人論世之言。這首《菩薩蠻》就是作者避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常見微生物檢驗方法試題及答案
- 2025年證券從業資格證考試應試準備指南試題及答案
- 2025年特許金融分析師資產管理試題及答案
- PROTAC-HDAC6-degrader-2-生命科學試劑-MCE
- 2025年財務會計發展試題及答案
- 項目管理中的創新能力考核試題及答案
- 注冊會計師職業發展與前景分析試題及答案
- 注冊會計師考試重要知識點的動態變化追蹤試題及答案
- 如何制定項目進度報告模板試題及答案
- 2025年資產配置策略研究試題及答案
- DBT29-265-2019 天津市市政基礎設施工程資料管理規程
- -城鄉規劃法-最新課件
- DB32T 4013-2021 第三方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技術規范
- 夏日泛舟海上 (3)
- 垂體瘤-PPT課件
- 鉆井井控裝置
- ESC指南心包疾病
- 第三章衛星運動基礎與GPS衛星星歷
- 贛美版(江西)小學四年級美術下全冊教案
- 三年級美術下冊 第12課《班級小報》課件1 浙美版
- 預拌商品混凝土項目運營方案(模板范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