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衛河明珠和合之城滑縣縣城概念性總體規劃說明書專題研究圖集2010年12月說明書目錄TOC\o"1-2"\h\z\u第一章規劃背景與現狀審視 1一、國家和區域背景對滑縣發展的影響 1二、滑縣發展現狀及其區域經濟地位分析 1三、滑縣SWOT分析總結 3四、滑縣縣城總體規劃(2005-2020)實施評價 4第二章縣域城鎮化進程和城鎮體系規劃研究 5一、城鄉統籌發展戰略研究 5二、縣域城鎮化發展戰略 6三、縣域總人口預測 7四、縣域城鎮化水平預測 8五、縣域城鎮體系規劃格局 8六、縣域產業發展與布局 9七、縣域城鎮發展的基礎設施規劃 11八、與周邊區域協調發展規劃 14第三章城市規劃區城鄉統籌規劃 14一、規劃理念 14二、城市規劃區范圍的界定 14三、城市增長邊界(規劃控制區)的界定 15四、城市規劃區空間管制 15五、村莊發展與控制 16六、規劃區空間利用 16七、規劃區綜合交通規劃 17第四章城市發展定位、規模與發展方向研究 17一、城市發展定位與城市職能 17二、滑縣城市總體規劃期限 17三、城市人口規模與用地規模 17四、城市用地發展方向及方案比選 18第五章城市空間布局規劃 19一、城市發展策略 19二、城市功能分區 20三、城市主要用地規劃布局 20四、城市綜合交通規劃 23五、城市綠地系統規劃 25六、城市景觀規劃 26七、留固片區概念性規劃 27第六章重要市政設施規劃 28一、給水規劃 28二、排水規劃 28三、供電規劃 29四、電信規劃 29五、郵政規劃 29六、燃氣規劃 30七、供熱規劃 30第七章城市綜合防災與環境保護規劃 30一、城市綜合防災規劃 30二、城市環境保護規劃 31第八章城市空間開發時序 32一、近期建設規劃 32二、中期(2020年)規劃指引 33三、遠景發展展望 33專題研究之一滑縣城市合理容量研究 34專題研究之二滑縣縣域與城市交通體系研究 38專題研究之三滑縣縣域產業發展研究 43專題研究之四滑縣城市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研究 52圖紙目錄圖1區位分析圖圖2區域協調發展規劃圖圖3縣域現狀城鎮與產業分布圖圖4縣域城鎮體系規劃圖圖5縣域重大基礎設施與產業布局規劃圖圖6城市規劃區現狀分析圖圖7城市規劃區城鄉統籌規劃圖圖8城市規劃區“四區”劃定圖圖9城市土地使用現狀圖圖10城市發展方案比選圖圖11城市功能結構規劃圖圖12城市土地使用規劃圖圖13留固片區概念規劃圖圖14城市綜合交通規劃圖圖15城市重要公共與市政設施規劃圖圖16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圖圖17城市景觀風貌規劃圖圖18城市近期建設規劃圖圖19城市新中心區開發意向圖(1)圖20城市新中心區開發意向圖(2)第一章規劃背景與現狀審視一、國家和區域背景對滑縣發展的影響1.滑縣基本情況滑縣屬安陽市轄,位于河南省北部,東與濮陽縣毗鄰,西與延津、浚縣接壤,南與長垣、封丘為鄰,北與內黃、浚縣交接。縣域東西長約50公里,南北寬約44公里,總面積181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約177萬畝,人均約1.4畝。現轄22個鄉鎮,1021個行政村,2009年末全縣總人口12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約117萬人,人口密度700人/平方公里。2.區域發展背景(1)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打造中原大糧倉2004年12月中央政府提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鼓勵中部地區發揮區位優勢和經濟優勢,加強現代農業和重要商品糧基地建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有競爭力的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提高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對此作了進一步確認。滑縣是國家糧油生產大縣、河南省農業大縣和區域發展中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戰略要地。為了提升滑縣的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應內修外聯,不斷提高自身的經濟實力,完善產業轉型,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高效農業的轉變,工業經濟向新型加工制造業基地轉變,人力資源向人才優勢的轉變。因此,在落實部署中部崛起戰略實施時,要重新審視其在區域發展中的關系和定位,立足現有基礎,做好“中原糧倉”的同時,更好地為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創造條件。(2)強化區域聯系,建成豫北新秀當前,中部地區已經形成以鄭州為核心輻射周邊150公里的中原城市圈雛形,以北京為核心輻射周邊300多公里的華北城市圈框架也已經基本完成,以環渤海經濟帶為依托的東部城市圈也正加速形成,而豫北地區安、濮、鶴三市恰好處在這幾個城市圈和經濟區的外圍,有邊緣化的危險。為了更好的引進項目,吸引投資,避免重復建設,緩和由于競爭帶來的資源緊缺,把上述幾個城市組織成為一個跨市域的經濟聯合體,并由此輻射其他三省交界城市已勢在必行。處于這樣的區域背景下,滑縣又處于豫北經濟圈的中心位置,應當與周邊地區形成良好的溝通與合作,加大與周邊地區的聯系與優勢共享,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加強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與協作,力爭成為豫北地區具有影響力的次中心城市。(3)利用政策優勢,做大做強滑縣城市為進一步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建立有利于科學發展的財政體制,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河南省政府決定從2009年起完善省與市縣財政體制,形成相匹配的財力與事權關系。滑縣成為本次15個省管縣改革試點之一,賦予了其與省轄市相同的經濟管理權限和部分社會管理權限。滑縣應當把握機遇,激發縣域經濟活力,加快縣域發展步伐,促進城鄉經濟融合,使其作為一個體制創新下的示范性基地,在區域環境中具有更大的自主發展權,做大做強滑縣城市。二、滑縣發展現狀及其區域經濟地位分析1.區位交通條件滑縣東臨黃河、西臨京廣鐵路,縣城南距鄭州市153公里,北距安陽市區70公里,東北距濮陽市區53公里,西南距新鄉市區70公里,西北距鶴壁市區25公里。新菏鐵路和規劃的濮潢鐵路從滑縣經過。長濟高速從地域南部東西通過并設有牛屯互通口;大廣高速貫穿南北,在慈周寨和留固設有互通口;省道101、213、215、222在滑縣交匯,縣(鄉)道形成以縣城為中心的放射狀連貫各鄉鎮,基本實現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標。便捷的對外交通和良好的內部交通,有利于促進滑縣成為東部地區產業轉移、西部地區資源輸出的地區樞紐,成為安陽市、濮陽市、新鄉市三市地區的交通通信、商貿物流、生產要素匯集集散地。2.資源環境特征(1)土地資源滑縣雖為平原,但微地形及土壤層次較為復雜。全縣土地總面積272.1萬畝,其中耕地面積176.5萬畝,糧田面積占耕地面積的75.9%,平均每個農業人口占有1.58畝;林地面積144213畝,占5.3%;荒地面積73467畝,占2.7%;村鎮道路面積73739畝,占27.1%;水域面積70746畝,占2.6%。全縣土質絕大部分為黃河沖積物,富含碳酸鈣,石灰反應強烈,呈微堿性。(2)生物資源滑縣地處華北大平原,氣候溫和,適宜多種生物生長繁殖。其中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大豆、高粱、紅薯等種植量最大。經濟作物以棉花、花生、芝麻、油菜種植歷史最長;蔬菜以白菜、蘿卜、蔥、蒜、瓜類等為主;果類以中棗、梨、桃、杏為主,如今蘋果產量居首位;藥材種類繁多,紅花、香附、內金等產量較多;用材樹種以泡桐、楊、柳、榆、椿、楝、槐為主。動物資源以人工飼養的家禽、家畜為主。野生動物有兔、獾、黃鼠狼等,數量雖有限,但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3)水資源滑縣大部分地區屬于黃河支流金堤河流域,其流域面積1759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97%;西部和北部邊界地帶屬于海河支流衛河流域,流域面積約55平方公里,占全縣面積的3%。全縣淺層(60米以內)地下水總量365993萬立方米,占全縣水資源總量的78.4%。(4)礦產資源據地球物理勘探二公司和中原油田地質資料公司的資料表明,趙營、老爺廟、八里營、高平等鄉鎮屬東濮凹陷南坡,地下1700~3500米處,具備形成石油和天然氣條件。老爺廟北邊鄭村一帶已發現瀝青層,但儲量、油質尚未探明。3.縣域人口與社會經濟發展概況滑縣現轄道口鎮、城關鎮、留固鎮、萬古鎮、高平鎮、上官鎮、白道口鎮、牛屯鎮、王莊鎮等10個鎮;棗村鄉、四間房鄉、八里營鄉、趙營鄉、大寨鄉、桑村鄉、老廟鄉、老店鄉、慈周寨鄉、瓦崗寨鄉、焦虎鄉、半坡店鄉、小鋪鄉等12個鄉。2009年底,全縣總人口127.1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16.97萬人,非農業人口10.15萬人,城鎮化率為25.26%。滑縣是國家級扶貧工程開發重點縣、河南省人口大縣和糧油生產大縣。2009年底,全縣生產總值完成122.8億元,同比增長10.8%。其中,一產增加值49.4億元,增長4.4%;二產增加值46億元,增長15.5%;三產增加值27.4億元,增長1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0321萬元(按常住人口);三次產業結構為40:38:23;全縣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49億元,支出17.09億元,分別增長12.3%和37.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3.2億元,增長30.5%;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7.9億元,增長31.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3.6億元,增長19.1%。(1)城鎮及城鎮化發展概況=1\*GB3①城鎮發展現狀根據滑縣統計年鑒資料,2009年末縣域戶籍總人口為127.12萬人,按照建制鎮建成區人口數(32.11萬人)統計的城鎮化水平為25.26%。城鎮化處于初級階段,農業經濟為主導,工業化在初期發展階段,城鎮化水平提升較慢,城(集)鎮數量多、規模小,城鎮體系以中心城市極化發展為主,城鎮體系結構變化較小,城鄉經濟聯系密切度低,城鄉差別較大大。各鄉鎮人口具體情況見表1-1。表1-1滑縣分鄉鎮城鎮化水平情況表(2009年)鄉鎮名稱總戶數(戶)年末總人口(人)鎮區人口(萬人)城鎮化率(%)合計非農業人口縣城道口鎮30020746105511117.3783.5城關鎮17005672535073產業集聚區543920847549留固鎮269267543532852.7736.7白道口鎮186786487430142.3634.3上官鎮242547268926342.0728.5牛屯鎮191256893328551.6423.8萬古鎮191885706921811.6829.4高平鎮138926610417971.4221.5王莊鎮189255848425741.3923.8老店鎮169277234619291.4119.5小鋪鄉14322452471649--棗村鄉10848425241246--四間房鄉13032411251325--八里營鄉20442627593193--趙營鄉10758396551250--大寨鄉12579470201523--桑村鄉12959388991294--老廟鄉14450584271791--慈周寨鄉17243499171924--瓦崗寨鄉11189374691441--焦虎鄉17968565182206--半坡店鄉16935530031642--總計383104127120710148632.1125.26資料來源:滑縣統計年鑒2009。表中城鎮化率總人口按統計上報數計。=2\*GB3②縣域城鎮發展及其空間格局特點縣城處于集聚發展階段,縣域城鎮發展軸線初步形成。目前,縣域已形成縣城、建制鎮、鄉集鎮組成的城鎮體系等級規模結構,縣城人口占縣域城鎮總人口的55%左右。隨著公路交通的進一步優化,沿路城鎮發展迅速,縣域城鎮呈現明顯的沿主要交通線分布的空間格局。縣域大部分城鎮規模偏小、職能單一,難以發揮鄉鎮域中心的作用。除去縣城的城關、道口,只有留固、白道口、上官3個鎮的城鎮人口大于2萬人,其它城鎮人口都在1.5萬人左右。除了留固、白道口、上官、老店等幾個鎮工商業較強外,其他鄉鎮發展主要依賴農業、林果業和養殖業,集鎮職能單一,綜合服務中心的職能不突出。馬路經濟特征明顯,城鎮建設管理水平較低。滑縣的多數城鎮都沿路建設,形成長條形的城鎮形態,功能分區混亂,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沿路建設大多數為商住樓,使得城鎮品位不高。城鎮環境衛生普遍較差,影響了城鎮的生活居住環境和投資環境。(2)主要指標在周邊地區的比較分析=1\*GB3①基本情況比較同周邊地區相比,滑縣總人口在周邊地區位居第一,人口密度位居第三,人均耕地面積較大。具有較強的人力資源優勢和農業基礎。表1-2滑縣與周邊各縣(市)基本情況比較表(2008年)指標單位滑縣浚縣內黃縣濮陽市延津縣長垣縣封丘縣滑縣位次總人口萬人126.4267.7772.15107.8643.9380.2374.711行政區域面積平方公里1814103011611455886105112201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6976586217414967616143人均占有耕地面積畝1.391.520.981.511.871.11.733=2\*GB3②主要經濟指標比較通過對滑縣周邊七個縣(市)的經濟指標比較可以看出,滑縣的經濟總量較高,但由于滑縣人口眾多,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偏低。此外,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量與增長速度相對落后,可見,滑縣目前經濟發展在區域范圍內還處于較低水平。表1-3滑縣與周邊各縣(市)主要經濟指標比較表(2008年)指標單位滑縣浚縣內黃縣濮陽市延津縣長垣縣封丘縣滑縣位次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萬元1.031.141.261.391.311.380.796人均財政收入億元174.8215.4183.0319.0437.0498.6203.57人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元3835465347447434109991413481967人均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元22302328295229523542321519195三次產業結構比-43:36:2129:56:1539:39:2216:68:1626:49:2517:48:3537:35:28=3\*GB3③社會指標比較通過與周邊地區社會指標的比較可以看出,滑縣服務設施配備比較完備,居民收入水平相對較高,但是農村人均純收入比較低,可見滑縣城鄉發展存在較大差距。表1-4滑縣與周邊各縣社會指標比較表(2008年)指標單位滑縣浚縣內黃縣濮陽市延津縣長垣縣封丘縣滑縣位次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062296499884110349378998585582農民人均純收入元46275542456042165281582039774城鄉收入差元59954107532468184097416545812在校學生數人18446713018599422196502774301401811288452衛生機構床位數張24191070143915931077142714251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元155081343115114144121542014455136471=4\*GB3④產業特征比較滑縣是國家的糧油大縣,產業門類相對較為齊全,但是目前其產業結構仍處于一二三的低層次階段,結構性矛盾較大。表1-5滑縣與周邊各縣產業特征比較表縣(市)名產業特征備注滑縣食品加工、紡織印染、醫藥化工、塑料加工、板材加工、電子產品、電線電纜產業類型:一二三河南糧油大縣、國家扶貧縣內黃縣糧食加工、機械制造、化工塑料產業類型:一二三浚縣以農產品加工、能源化工、機械加工、建筑材料為主。產業類型:二一三河南省畜牧強縣濮陽市糧食加工、石油化工延津縣糧食加工、紡織服裝、化工、機械制造產業類型:二三一全國糧食生產基地長垣縣起重機械、醫療器械和衛生材料、防腐建筑、飲食文化、食品加工、汽車配建、生物醫藥、現代服務產業類型:二三一中國廚師之鄉、防腐之都、起重機械之鄉封丘縣食品加工、服裝、化工、起重機械、化纖紡織、金銀花深加工產業類型:二一三農業優勢明顯、省級扶貧縣三、滑縣SWOT分析總結1.優勢分析(1)人力資源豐富河南省是我國的人口大省,而滑縣又是河南省的人口大縣。2009年底全縣農業人口116.97萬人,占總人口的92.1%,其中鄉村勞動力資源85.6萬人。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與進步,人口的大部分已具有初等教育水平,能夠從事包括工業生產在內的、含有一定技術要求的勞動,或者經過短期培訓就可上崗。形成了滑縣具有一定素質、勞動成本低廉的勞動大軍,為滑縣各類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龐大的人力資源基礎。(2)土地資源豐富,農業基礎好全縣土地總面積272.1萬畝,其中耕地176.5萬畝,占總面積的62.6%,平均每個農業人口占有1.51畝。2009年全縣農業總產值達到66.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766元。滑縣自古就是豫北糧倉,有效的利用豐富的土地資源,發展現代農業、特色農業和以農業產品為原料的食品、紡織等勞動密集型加工業將有巨大的潛力和廣闊的市場。(3)交通優勢明顯滑縣位于豫北“井字”型高速公路框架之中,與周邊縣域經濟單元相比,滑縣交通優勢明顯。便捷的對外交通和內部交通條件,有利于促進滑縣發展商品貿易中心,并且成為發達地區產業轉移、西部地區資源輸出的地區樞紐,成為安陽市、濮陽市、新鄉市三市地區的交通通信、商貿物流、生產要素匯集集散地。2.劣勢分析(1)中心作用不強,難以形成經濟整體。由于歷史上的行政調整,使得原本歸于浚縣的道口鎮成為了滑縣縣城所在地,而道口鎮位于滑縣西北角,使得縣域其他鄉鎮遠離經濟中心,同時由于道口鎮自身經濟實力較弱,對于整個縣域的輻射能力十分有限,難以發揮縣城應有的作用。(2)滑縣地處經濟區域邊緣滑縣地處安陽市域的南緣,而安陽又是中原城市群的邊緣區域,使之在周邊中心城市迅速發展的情況下,面臨著被邊緣化的威脅。滑縣雖然地處豫北經濟發展區之中,但與周邊縣區比較來看,內黃縣更多的來自于安陽市、濮陽市的吸引,浚縣更多的來自于鶴壁市的輻射,延津、封丘、長垣縣更多的來自新鄉市和開封市的經濟影響,唯獨滑縣處于邊緣化的尷尬境遇。(3)產業發展層次低、配套設施不完善目前滑縣產業結構特征仍處于一二三階段,農業比重較大,產業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盡管工業增長正逐漸迎頭趕上,但第三產業發展嚴重滯后。而第三產業的發展對促進經濟結構調整、解決就業、吸引人口集聚等極為重要,因此,滑縣的經濟發展關鍵還在與經濟結構的不合理。具體體現在:房地產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低于全市,物流、金融、法律、技術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不足,居住、交通、飲食、購物、休閑、娛樂、文化、教育、醫療等條件急需改善。從產業配套體系來看,產業鏈較短,深加工環節較少,投資環境較差。3.機遇分析(1)中部崛起戰略帶來產業發展機遇河南省是區域發展中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戰略前沿。中部地區交通四通八達,資源、能源豐富,工業基礎較好,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推進,中部六省必將獲得更多的發展機遇。如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治理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的中上游,修建通江達海的公路、鐵路干線,實施“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等工程,以及建設橫貫東西的大城市間寬帶高速信息通道,都要落腳到中部或經過中部。事實上,中部地區雖然沒有非常明確的口號性的戰略指引,但中部重要的戰略地位都使得中央政府對其發展相當重視。可見中部地區將是承東啟西的關鍵部分,因此,主動承接產業梯次轉移成為滑縣經濟跨越式發展的一個重要機遇。(2)豫北城鎮群構想加強區域聯動滑縣位于構想的豫北城鎮群圈中心,是國家重要的產糧基地,隨著河南省公布的15個省直管縣名單的公布,更多的政策支持與資金投入將接踵而至,滑縣應緊緊抓住這個大好時機,加快區域聯動發展,為滑縣的崛起與騰飛做好充足的準備。(3)列入十五個省管試點縣河南省政府決定從2009年起完善省與市縣財政體制,形成相匹配的財力與事權關系。滑縣成為首批15個省管縣改革試點之一,賦予了其與省轄市相同的經濟管理權限和部分社會管理權限。滑縣應當把握機遇,激發縣域經濟活力,加快縣域發展步伐,促進城鄉經濟融合,使其作為一個更為獨立的經濟主體,在區域環境中具有更大的自主發展權。(4)產業集聚區規劃與建設近年來,河南省強力推進產業集聚區規劃與建設,位于滑縣縣城南部的產業集聚區是河南省175個產業集聚區中的一員。規劃滑縣產業集聚區定位為以農副食品加工、服裝加工為主導的產業集聚地,安陽市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產業集聚區形成以產業發展和人口集聚為主要職能,產城融合,協調發展,并以此為契機帶動縣域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加快滑縣的城鎮化進程。4.挑戰分析滑縣各鄉鎮由于礦產資源缺乏,依托的農業資源相近,在主導產業上有趨同的態勢。近幾年,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縣城及周邊重點小城鎮工業企業發展初具特色,主要以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農副產品加工和服裝加工業為主。但是從產業發展特色和重點來看,周邊地區第二產業發展迅速,產業結構調整較快,經濟社會發展速度較快。滑縣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與周邊地區城鎮的發展存在較為激烈的競爭。滑縣的農業主體上仍是傳統農業、雖然特色農業已有較大發展,但整體上農業發展較慢、產業化水平低、經營分散、農民增收不快等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目前滑縣向外輸出的農產品主要仍是初級產品和低附加值的初加工產品。滑縣作為有一定基礎的特色農業生產區,如何充分利用特色農業區域化優勢,通過產業化經營、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等措施實現傳統農業向綠色生態農業、有機農業、效益農業的轉型無疑是經濟發展面臨的巨大挑戰。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一直是滑縣發展中的兩難問題,如何在保證實施生態縣戰略的大前提下,找準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即如何在縣域發展中找到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最佳結合點,是滑縣今后發展的一大挑戰。每個城市的成長都是一個不斷跨越門檻的過程,每一次跨越都是一次充滿興奮和喜悅的陣痛。正因如此,跨越方向、時機、方式的選擇不僅僅是決心與雄心的表達,更是睿智與眼光的體現。面對瞬息萬變的區域環境,時代將賦予滑縣更多的發展選擇。毫無疑問,滑縣的發展優勢大于劣勢、機會大于挑戰,然而崛起的道路卻要克服眾多困難。在今后的發展道路上,滑縣要客觀面對現實存在的優勢與劣勢,積極應對潛在的機遇與挑戰,不斷調整與優化自身,使滑縣在新的時代可持續的、包容性快速增長。四、滑縣縣城總體規劃(2005-2020)實施評價1.縣城發展現狀滑縣縣城是全縣行政、經濟和文化中心,其在縣域位置偏于西北,對全縣的影響和輻射帶動作用相對較弱,與浚縣之間的相互影響正在逐步加強。目前,縣城現狀建成區人口共計21萬人左右。縣城建成區北至北環路,南至產業集聚區南邊界,西至衛河,東至城關鎮建設邊界,建成區面積2327.15公頃,人均建設用地113.5平方米。縣城大體上由道口鎮區、城關鎮區和南部產業集聚區組成。道口鎮的解放路集中了縣城的行政中心、商業中心和文化中心等功能。老城區的景觀相對較差,土地利用混亂,城中村分布較多,城區目前逐步向東發展,基本上已與城關鎮區連接;城關鎮區城市建設相對滯后,基本上還是大集鎮風貌;南部產業集聚區發展迅速,基礎設施和城市建設推動較快,已自成體系,影響城市的協調發展。2.滑縣縣城總體規劃(2005-2020年)簡介縣城性質:滑縣行政、經濟、文化中心。農工貿協調發展的中等生態城市。規劃人口規模2010年22萬人,建設用地21平方公里;2020年人口40萬人,建設用地42平方公里。城市發展方向:兩鎮融合、適當東擴。城市片區職能:縣城共分5個區,分別是道口區、中心區、城關區、城東區、城南區。道口區——主要是原道口鎮的管轄范圍,北至道北路-北環路一線、東至人民大道、南至滑州路、西至西堤路-調節渠-衛河一線,范圍總面積為8.45平方公里。中心區——集中了縣城的行政中心、文化中心、體育中心以及新建的居住區、商業區等設施。北至北環路、東至滑興路、南至滑州大道、西至人民大道,范圍總面積為6.08平方公里。城關區——主要以原城關鎮的管轄范圍,北至北環路、東至城關河-文革渠一線,南至騰飛路-長江路一線,西至滑興路,范圍總面積7.43平方公里。城東區——主要集中了縣城的工業園區、物流園區和部分發展用地。北至北環路、東至東環路、南至南環路,西至未來大道-騰飛路-文革河-城關河一線,范圍總面積為11.04平方公里。城南區——主要集中了縣城的高科技園區、規劃住宅區等。北至滑州路、東至滑興路-長江路-未來大道一線,南至南環路、西至西堤路,范圍總面積為13.85平方公里。3.2005版縣城總體規劃實施分析縣城發展方向分析:近幾年來滑縣基本上遵循了“兩鎮融合、適當東擴”的空間發展戰略,按照規劃布局逐步展開城市建設。道口鎮和城關鎮融合發展,縣城建設逐步向東推進,目前基本上與城關鎮區融合;規劃城東區基本上沒有發展建設;南部產業集聚區發展迅速,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較快,新區管委會、縣人民醫院、體育場館、新區道路等公共設施建設對南部區域的拉動作用明顯,目前已經自成體系,大框架基本形成。表1-62005版規劃人口規模與現狀比較表指標2005年現狀2005年版總體規劃指標2010現狀人口規模(萬人)15.52005年2010年2020年2115.52240城市發展人口規模分析:城區常住人口由2005年的15.5萬人增長至2010年的21萬人,略小于上輪總體規劃預測的中期2010年22萬人的規模。總體上看,滑縣縣城近幾年城鎮化進程相對較慢,主要受以下2個方面影響:一是滑縣雖然地處豫北經濟發展區內,但與周邊縣比較來看,滑縣距周邊中心城市距離較遠,面臨邊緣化危險;二是工業園區建設啟動相對較晚,2008年以來才大規模啟動了工業園區建設,經過2年多的發展,目前產業集聚區已初具規模。雖說發展速度較快,但從規模上看,對于滑縣這個人口大縣來說,遠遠不能滿足其城鎮發展的就業需要,工業發展起步晚也導致就業機會增長不多,影響城鎮化進程。城市建設用地增長分析:表1-7將滑縣縣城2010年現狀和2004年時的數據進行對比,可以看出,經過6年的城市建設和發展,城市建設總用地由984.4公頃增加到2327.15公頃,人均建設用地則由63.6平方米增長到113.5平方米,表明近年來縣城發展空間擴展較快,已超越了2005年版規劃近期確立的21平方公里的城市建設目標。比較居住用地,可以看出居住用地拓展相對平穩,成規模開發的居住小區相比過去有很大增長;比較公共設施用地,可以看出公共設施發展也相對迅速,包括縣醫院新院、體育館和溫州商貿城等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道路廣場用地反映出近幾年城區道路建設速度明顯加快,主要是縣城南部的產業集聚區的道路建設推動較快;從工業用地可以看出近幾年縣城工業發展也比較快,主要是南部產業集聚區的拉動建設。表1-7縣城2004與2010年用地比較表單位:ha、%、㎡用地名稱2004年現狀2010年現狀面積比例人均面積比例人均居住用地(R)557.156.635.91041.0244.750.8公共設施用地(C)272.8611.713.3工業用地(M)166.816.910.8347.6814.917.0道路廣場用地(S)313.9713.515.3綠地(G)292.2012.614.3城市建設總用地984.4100.063.62327.15100.0113.5注:城區2004年現狀人口為15.5萬人,2010年現狀人口為20.5萬人。4.縣城建設及上輪規劃分析評價2005版縣城總規實施至今,所確定的大部分發展目標已基本實現,縣城城市建設和社會經濟取得了較快的發展,縣城內的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建設、居住小區建設以及城市景觀、環保等方面均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城市面貌有所改善。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城區的實際建設情況有許多與規劃不相符合之處,同時規劃本身也存在一些與發展趨勢不相適應的地方。首先是城市的整體結構形式不能適應目前的發展趨勢,一是2005年版的總體規劃確定的東部工業區和目前的南部產業集聚區,工業用地限制了城市的發展方向,城市向東和向南發展受阻,不利于城市的跨越式發展;二是南部產業集聚區的快速推進,拉動了縣城南部地區的快速發展,加之產業集聚區本身又自成體系,缺少與縣城其他部分的協調運作,城市的功能協調發生了變化,需要協調發展。其次是用地方面,例如新的行政中心選址,由于多方面原因,遲遲未能落實建設,行政中心的帶動發展作用未能得到發揮;新城客運站(原規劃為商業用地)同規劃不相符,確定選址也與原總體規劃不同。三是原規劃本身存在的一些問題,如道路系統中異形交叉口過多、部分主次干路過于遷就現狀,對城市的用地形成不利的分割,給城市的發展建設帶來一定的困難;工業用地布局不合理,限制城市發展方向;原新城中心的選址對現狀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已經不適應,不能夠很好地起到帶動作用。根據以上分析評價,在滑縣目前及未來一段時間面臨城市大發展的機遇形勢下,必須對2005版總體規劃進行重新修編,以適應現階段及未來城市發展和建設的需要。第二章縣域城鎮化進程和城鎮體系規劃研究一、城鄉統籌發展戰略研究1.總體思路以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營造公平、公正、公開的發展環境。以又好又快發展為主題,以提高人民生活為根本目的,加快富民強縣步伐。保持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產業素質逐步提高,形成特色產業帶動、總體產業聯動、結構合理的開放型經濟格局;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競爭力顯著提高,城市的綜合服務功能明顯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縮小人均GDP與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規劃期滑縣要按照“發揮生態優勢,立足特色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全面實現小康和富裕社會”的要求進行建設,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2.總體目標縱觀1989年到2009年20年間滑縣經濟發展可以發現,滑縣經濟增長具有較大的波動性和周期性。滑縣近20年年均經濟增長率高達10.13%,近10年年均經濟增長率為10.87%;近5年年均經濟增長率為13.18%。本著加快發展、縮小與全省差距的發展思路,以滑縣近10年經濟增長情況為基礎,按照低位、中位、高位三種發展速度預測縣域經濟增長,具體情況見表2-1表2-1滑縣經濟發展速度預測表經濟指標單位基期近期(2010-2015)遠期(2016-2030)2009低位中位高位低位中位高位GDP總量億元123.2236.8249.8263.4909.91043.51195.2GDP年均增長率%-11.512.513.591011注:本表遠期預測以近期中位數為預測基數。參照滑縣和安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安陽市城市總體規劃(2007—2020),按照滑縣經濟發展目標要略高于全省和全市平均發展速度的要求,采取較為現實的中位經濟發展速度。確定2010~2015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2.5%,到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49.8億元左右,人均GDP達到19069元,為建設全面小康縣打下堅實基礎;2016~2030年均增長率達到10%,到2030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043.5億元左右,人均GDP達到73902元左右,達到富裕型小康社會目標。3.發展戰略(1)促進城鄉協調發展進一步深化改革,消除體制上的障礙,建立城鄉一統的勞動就業制度、戶籍管理制度、義務教育制度、稅收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形成有利于城鄉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體制和機制。建立面向城鄉的基礎設施供給系統,包括用水、用電、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加快農村公路、農田水利、農村能源、安全飲水等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實現從城鎮化數量增長到質量提升的轉變。加強各建制鎮和滑縣縣城的生活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美化城鎮環境,提高城鎮建筑的藝術質量,創造良好的城鎮人居環境。二是實現從候鳥型城鎮化向穩定型城鎮化發展轉變。為外來打工者、農村剩余勞動力創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學習環境,使其融入城鎮生活。三是實現從農村工業化到城市工業化發展的轉變。加快農村企業向城鎮工業園區的集中,改變粗放的發展模式,改善生產生活環境。(2)引導城鄉人口合理流動,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優先發展中心城區,積極發展重點小城鎮,合理發展一般鄉鎮及中心村,限制其他村莊的發展。積極引導城鎮居民、農民合理流動,制定切實可行的優惠以及社會保障政策,按照對農民吸引力的強弱,縣域范圍內農村人口優先向縣城流動,其次向重點鄉鎮集中,推動城鎮化進程,并做大做強增長極核城鎮。(3)實施農村社區化,實現農村現代化隨著農村工業向城鎮集中,農村人口將會逐步減少,但這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要積極鼓勵農民向城鎮轉移,同時也要加強農村環境的治理,在轉移的同時保證農村有一個比較優越的生活和生產環境。結合滑縣實際,優化村莊布局,引導農民集中居住,改善農村居住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發展新型農村社區。加強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形成城鄉一體化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網絡。加強農村社區服務中心的建設,在遠離縣城和建制鎮的農村地區,結合新型社區設置農村社區服務中心,重點配置醫療、文化、科技、體育、娛樂等各類服務設施,以滿足農民生活水平提高對精神生活的需求。4.城鄉統籌發展戰略方針依據發展戰略的要求,規劃提出滑縣城鄉統籌發展的戰略方針,總體上可以歸結為“五四三戰略”,即堅持五種發展理念、貫徹四大戰略重點、實施三大戰略舉措。(1)堅持五種發展理念──堅持“和諧發展”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堅持“加快崛起”理念;──堅持“經營城市”理念;──堅持“環境就是生產力”理念。(2)四大發展戰略重點──工業富縣;──特色立縣;──城鎮帶縣;──科教強縣。(3)三大戰略舉措──由數量到質量:全力提升政府的綜合服務水平;──由被動到主動:主動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資本轉移;──由分散到集約:生產要素向優勢區域集中,加強縣城和重點鎮、特色鎮建設。二、縣域城鎮化發展戰略農村經濟的發展能夠為城鎮化提供推力,而城市經濟的發展則為城鎮化提供拉力。只有農業和城市經濟穩定發展,城鎮化才能持續。城鎮化不僅是城鎮人口數量與比例的增長,更重要的是城鎮質量的提高、城鎮結構的優化、城鎮功能的完善、城鎮環境的改善,所以城鎮化建設應走集約化的道路。城鎮人口增多、生產活動增加必然帶來大量的環境問題,要加強城鎮環境治理與維護。堅持資源開發和節約并舉,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城鎮化持續發展留有足夠的空間和資源。1.發展戰略思想(1)構建合理的縣域城鎮體系,加快城鎮化進程。以縣城為核心,以小城鎮發展為契機,引導縣域人口向縣城和小城鎮集聚,推進城鎮化進程,構筑“縣城—重點鎮—一般鎮(含鄉集鎮)—農村社區(含中心村和基層村)”有序發展的城鄉居民點體系,最大限度地發揮城鎮的整體效應和綜合優勢。加強城鎮建設和產業集聚區的建設有機結合。(2)完善城鎮功能,提升其承載力和吸引力,推動城鎮化發展。加強并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綠地系統等配套建設,還應綜合考慮周邊鄉村延伸建設。(3)科學處理普及與提高的關系,提高集鎮與新型社區的建設水平。城鎮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大力開展城鎮建設的同時,應加強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科學處理普及與提高的關系,提高集鎮與新型社區的建設水平,完善其服務設施,解決廣大農村地區的服務需求。2.城鎮化發展策略滑縣城鎮化發展應以城鎮結構優化、功能提升、合理布局為戰略重點,以推進新型工業化、升級產業結構為動力機制,加快滑縣縣城的規劃和建設。充分接受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和農村工業向城鎮集聚相結合的城鎮空間發展格局。(1)加快滑縣縣城規劃建設,構筑滑縣縣域經濟中心以產業轉移為契機,以滑縣產業集聚區(含留固工業區)建設為依托,繼續完善滑縣與周邊縣市高速公路軸縣道路聯系,強化縣城作為通達南北、連貫東西的區域樞紐地位。加強縣城基礎設施建設,維持良好的生態環境,消除市場壁壘消除,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加大區域聯系和協作。培育壯大金融、信息、商貿、交通物流等第三產業,形成安陽市市域東南部的商務信息中心、交通物流中心、教育科研中心和文化中心。(2)積極培育重點鎮,引導人口與產業向重點城鎮集聚滑縣下轄10鎮12鄉,鎮鄉政府駐地是鎮鄉域政治、經濟、文化、服務中心,是鎮鄉域經濟發展的龍頭。縣城位于縣域西北部,對縣域東部和南部的鎮鄉帶動能力有限,突出縣域中部地區重點鎮形成城鎮帶,提升和完善縣域城鎮空間發展結構,結合一般鎮鄉建設,帶動縣域東部和南部地區發展,加速城鎮化進程。提高重點鎮鎮區的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的建設標準,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塑造各具特色、豐富多彩的城鎮景觀。(3)適時擴大縣城范圍和撤鄉建鎮規劃期末化縣縣城要發展到50萬以上的人口規模,必須擴大縣城規劃的建設規模,并改變縣城內的鄉鎮管理體制。規劃縣城擴大范圍以中心城區規劃控制范圍為依據,包括道口鎮、城關鎮和小鋪鄉。這三個鎮鄉應撤銷鄉鎮建制,建立街道辦,以城市體制進行管理。此外,規劃期預測所有的11個鄉鎮的常住人口將會超過5000人,這些鄉都可以陸續撤鄉建鎮。3.城鎮化動力機制和影響因素分析滑縣近年發展較快,綜合發展條件較好,規劃期內工業化和城鎮化有加快發展的態勢。規劃期滑縣城鎮化的動力因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農業勞動生產率將不斷的提高,農業規模化、專業化、外向化、市場化的發展特征會更加突出,農村剩余勞動力將不斷產生,這些剩余勞動力都要逐步進入城鎮,促進城鎮規模不斷擴大。(2)產業集聚區的建設滑縣產業集聚區享受優惠的發展政策,對城鎮化的促進作用將更加明顯。工業化推進和產業結構優化,經濟發展是地區城鎮化最根本的內在動力。在內外環境變化過程中,滑縣經濟發展將產業結構層次提升,二三產業的規模和在GDP中的比重會進一步擴大,并主要向城鎮集聚。(3)比較利益驅動城鎮化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受到城鄉間比較利益差異的引導和制約。決定人口從鄉村向城鎮轉移的規模和速度的兩種基本力,一是城鎮的拉力,二是鄉村的推力。其中,城鎮的拉力主要來自就業機會多,收入水平較高,各種服務設施水平高,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豐富等;而鄉村的推力則來源于農業的勞動生產率較低導致收入水平低;農村人均耕地少。隨著機械化水平提高等因素導致剩余勞動力不段產生,城鄉之間差距將長期存在等。(4)市場機制導向市場的一個重要自發作用就是推動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配置,由于城鎮相對于農村其要素具有巨大的增值效應,所以在市場力的作用下,城鎮化的進程也就得到了不斷的推進。三、縣域總人口預測1.現狀人口分析2009年全縣總人口127.1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0.15萬人,占總人口的7.98%,農業人口116.97萬人,占總人口的92.02%。根據滑縣統計年鑒資料,2000~2009年全縣總人口從120.68萬人增長到127.12萬人,10年間年均增長率為5.1‰。(表2-2)。表2-2滑縣近些年人口變動狀況(2000-2009)年份年末總戶數(戶)總人口數(人)年增長率(‰)戶口性質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農業非農業200029.73120.6818.6112.348.34665200129.69121.577.4112.868.71670200230.49122.548.0113.469.08676200331.36123.245.7113.669.58679200431.68123.865.0114.948.92683200532.31124.394.3114.3010.09686200632.50125.115.8115.1110.00690200734.18125.795.4115.819.97693200834.49126.425.0116.4010.03695200938.31127.125.5116.9710.15714資料來源:滑縣統計年鑒。2.人口指數預測方法縣域總人口增長是人口自然增長和遷移流動共同作用的結果。人口自然增長有自身內在的規律,是相對確定的,可以做比較精確的預測;人口遷移和流動取決于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政策因素,變動性強,預測難度較大。根據滑縣“十一五”規劃中確定的長期目標,到2020年,縣域總人口控制在135萬人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0‰。《安陽市“十一五”規劃匯編》提出安陽市“十一五”期間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4‰,《滑縣縣域村鎮體系規劃》中將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5‰。人口預測的一般方法為指數增長法和總人口趨勢外推法。前者充分考慮計劃生育政策的作用,后者則以人口增長環境的一致和增長機制的延續為前提。本次規劃采用更符合實際情況的指數增長法。根據滑縣人口現狀和未來人口變動趨勢,本規劃預測滑縣人口平均自然增長率近期6.5‰,遠期5.5%。考慮到各項中心城市的吸引,即地域城市化效應的產生,則滑縣的年平均機械增長率近遠期均為-1.5%左右。人口指數增長法的公式:P=P0(1+r1+r2)t,其中P為預測年份的總人口;P0為預測基年的總人口數,采用2009年總人口127.12萬人作為預測基年數據;r1、r2分別為總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和機械增長率;t為預測基礎年份計算結果為:至2015年,滑縣縣域總人口為131萬人;至2030年,滑縣縣域總人口為139萬人。四、縣域城鎮化水平預測1.現狀城鎮化水平據滑縣統計年鑒(2008-2009)數據,2008年末縣域總人口126.42萬人,城鎮人口30.04萬人,城鎮化水平23.76%;2009年縣域總人口127.12萬人,城鎮人口32.11萬人,城鎮化水平25.26%。2.相關規劃對滑縣域城鎮化水平的預測《滑縣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預測至2010年滑縣城鎮化水平34.6%,城鎮人口44.9萬;至2020年城鎮化水平為45%,城鎮人口62.6萬。《滑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確定2020年滑縣城鎮化水平為45%左右,城鎮人口在60萬左右。《滑縣縣域村鎮體系規劃》(2010-2030)確定2015年縣域城鎮化水平32.3%,城鎮人口42.4萬;至2030年城鎮化水平為59.3%,城鎮人口84.8萬。3.城鎮化水平預測(1)城鎮人口年均增長率預測法采用公式ut=u0(1+r)t其中:u0、ut分別表示基年和預測年城鎮人口數量t為預測年數r為城鎮人口年均增長率結合滑縣城鎮化實際情況,目前尚處于城鎮化發展的初期階段,并綜合考慮遷村并點等發展變化因素,確定滑縣城鎮人口近期年均增長率為5.0%,遠期年均增長率為4.2%,則計算結果為:滑縣縣域城鎮人口規劃至2015年為43.0萬人,城鎮化水平約為32.8%;至2030年為80.9萬人,城鎮化水平約為58.2%。(2)城鎮化水平年均增長百分點數預測法滑縣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城鎮化水平預測近期2010年年均增長2.8個百分點(該預測增長率過快不能作為參考),中期2020年年均增長1.0個百分點。滑縣縣域村鎮體系規劃(2010—2030)預測近期城鎮化水平年均增長1.17個百分點,遠期年年均增長1.8個百分點,總體上都是中遠期高于近期。考慮到區域城鎮化的發展規律一般是30%—70%為快速增長期,故滑縣的城鎮化水平年均增長的百分數近期取1.2為宜,即2015年城鎮化水平預測為32.5%;遠期取1.7比較適中,即2030年城鎮化水平預測為58%。(3)預測結果2009年滑縣城鎮化水平為25.26%,城鎮人口32.11萬人。近年來滑縣經濟發展進程明顯加快,且滑縣農村實施新型農村社區化,農民居住條件大大改觀,留住了部分外出打工人員。為了使規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給城鎮長遠發展留有一定的余地和空間。規劃確定2015年滑縣城鎮化水平達到33%左右,城鎮總人口43.2萬人,2030年城鎮化水平達到58%左右,城鎮總人口80.6萬人。五、縣域城鎮體系規劃格局1.城鎮體系空間結構規劃依托縣域交通體系的建設,將形成“一主一副三軸多點”的城鎮體系空間格局。“一主”即滑縣主城區,作為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豫北區域新興的工貿型次中心城市,規劃加快壯大縣城規模,完善城市功能,增強經濟實力,整合區域產業和空間資源,迅速提升縣城在區域中的中心地位,成為帶動全縣和周邊欠發達地區的經濟增長極。“一副”即留固工貿副中心城區,借助區位交通優勢,建成以工業和物流為主,配套部分居住的城市副中心。“三軸”即222省道沿線和213省道沿線的兩條城鎮發展主要軸線,以及縣域南部從牛屯鎮到桑村鄉的東西向沿307省道及縣鄉公路分布的城鎮發展次要軸線。222省道是縣域東西聯系的主要通道,向西與鶴壁市聯系,強化與浚縣的合作和協調;向東接大廣高速周邊地區聯系,沿交通干線分布的城鎮,包括縣城、留固、八里營、大寨等幾個城鎮,發展優勢十分明顯。213省道是縣域南北聯系的主要通道,向北與安陽市、內黃縣等北部城市聯系,向南與長垣縣加強合作,構建連通白道口鎮、留固鎮、上官鎮、慈周寨鎮等鄉鎮的南北向發展軸。南部的東西向307省道及縣鄉二級公路沿線城鎮發展軸包括牛屯鎮、焦虎鎮、瓦崗寨鎮、慈周寨鎮、高平鎮、萬古鎮、老廟鎮等幾個小城鎮,臨近工業強縣長垣,應加強與其在工業、市場發展等方面的聯系與合作。“多點”即包括王莊鎮、老店鎮等在內的其他鄉鎮。滑縣地處豫北平原,是人口高密度地區,也是城鎮分布較為均勻的地域,小城鎮對帶動農村地區發展和服務農村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縣域內城鄉道路網基本形成,覆蓋各鄉鎮,形成以縣城為樞紐、各鄉鎮為節點的交通網絡。縣域各城鎮交通發展條件相似,規劃采取多點的網絡狀結構布局。2.城鎮體系等級規模結構規劃本著“重心突破、沿線隆起、園區帶動”的發展戰略和滑縣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所處的階段,規劃縣域城鎮體系形成三級結構:即1個中心城區、6個重點鎮和11個一般鎮,具體情況見表2-3。通過政策引導,使產業和人口向縣城集聚,縣城人口規模遠期將達到50萬人,比2009年末的17.37萬人增長了1.9倍。其次重點鎮從5個增加到6個,也有較快增長,鎮區人口從2009年末的10.52萬人增長到17.0萬人,增長了61.6%。一般鎮從3個增加到13個,其鎮區人口規模從4.22萬人增加到13.6萬人,增長了2.2倍。表2-3滑縣城鎮體系等級規模結構規劃表城鎮等級2009年現狀2030年規劃城鎮個數城鎮人口(萬人)城鎮個數城鎮人口(萬人)城鎮名稱(萬人)城區117.37150縣城(50)重點鎮510.52617.0留固(5.0)、白道口(2.8)、上官(2.8)、萬古(2.2)、牛屯(2.2)、慈周寨(2.0)一般鎮34.221313.6高平(1.8)、老店(1.8)、王莊(1.8)、大寨(0.8)、八里營(1.2)、瓦崗寨(0.8)、焦虎(1.0)、半坡店(0.8)、老廟(0.8)、棗村(0.8)、四間房(0.8)、趙營(0.6)、桑村(0.6)3.城鎮體系職能結構規劃滑縣各城鎮職能可劃分為7種類型:綜合型—縣城;工貿型—留固;工業型—白道口、上官、老店、王莊、萬古;商貿型—牛屯;交通型—慈周寨;旅游服務型—瓦崗寨;三農服務型—高平、棗村、四間房、大寨、老廟、八里營、焦虎、半坡店、趙營、桑村,詳見表2-4。表2-4滑縣城鎮體系職能規劃職能數量名稱職能引導綜合型1縣城豫北地區新興的工貿型次中心城市工貿型1留固以工業和交通物流為主的縣域副中心城鎮工業型5白道口以電纜生產為特色的縣域北部片區工業型中心鎮上官以農機制造、塑料制品為特色的工業型小城鎮老店以農副產品加工、紡織工業為特色的工業型小城鎮萬古以彩印業、農副產品加工為特色的縣域東部片區工業型中心鎮王莊以建材加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工業型小城鎮商貿型1牛屯以商貿物流和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縣域西南部片區中心鎮交通型1慈周寨發展以農副產品加工、商貿物流為特色的縣域南部片區商貿型中心鎮旅游服務型1瓦崗寨發展以歷史文化旅游為特色的旅游服務型小城鎮三農服務型10高平以農副產品加工和集貿為主的三農服務型小城鎮棗村四間房大寨老廟八里營焦虎鎮半坡店桑村趙營4.村莊規劃建設構想遵循“自愿參與、因地制宜、整體聯動、群眾公認”的原則。充分重視農村“弱勢群體”,調整布局必須取得農民的理解與支持,鼓勵社會力量參加,各級部門上下一心,聯合行動,將政府依法行政與村民依法自治緊密結合。發揮縣域村鎮體系規劃的指導作用,積極推進中心村建設,根據各鄉鎮實際情況和客觀需求,確定適當數量的中心村,中心村作為鄉鎮的片區中心,要吸引若干個行政村,要有配套比較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是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基層村作為從事農業生產的基層居住集中點,要長期存在,也要編制新農村建設規劃,能夠在本村或就近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服務設施。規劃期內,全縣規劃100-120個中心村,每個中心村服務2~3個行政村,服務人口10000左右,規劃中心村都應由三級以上公路相連。基層村有適宜的耕作半徑,今后可能會演變成為家庭農莊或集體合作農場,基層村都要由四級以上公路相連。快發展農村教育事業,積極發展農村衛生事業,繁榮農村文化事業,加快提高農村人口的科技素質、文化素質和文明水平,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堅實基礎。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加強農村公路建設,實現所有規劃基層村通硬質路。加快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在實現所有規劃基層村通電話,繼續推進互聯網和寬帶進鄉、進村,加速農村信息化進程。發展農村郵政服務。統籌建設農村消防設施,同步規劃、同步推進、提高農村公安消防安全水平。積極發展勞務經濟,建立完善的勞務輸出管理服務組織,健全地區間勞務協作機制和信息網絡,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取消針對農民工的一切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的限制,實現城鄉勞動力平等就業。建立和完善農民工培訓制度,整合現有各類教育資源,辦好職業技術學校,發展民間職業教育和遠程教育,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民技術培訓體系和培訓網絡,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和就業能力,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勞務品牌。要積極創造條件,鼓勵支持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六、縣域產業發展與布局1.經濟總量分析(1)回顧發展態勢進入新世紀以來,滑縣經濟總量持續增長,尤其是中部崛起等區域戰略的實施與推進為滑縣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地區生產總值穩步提升,縱觀近六年經濟發展態勢,地區生產總值由2004年的50.6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123.2億元,年均增長率達24.9%。表2-5滑縣歷年生產總值表(2004—2009年)年份全縣生產總值(億元)第一產業(億元)第二產業(億元)第三產業(億元)人均生產總值(元)200450.624.416.210927.923.314.75297200676.531.728.016.86115200794.337.735.221.57496200824.592582009123.249.446.327.59715(2)比肩周邊縣市通過上文對滑縣周邊七個縣(市)的經濟指標比較可以看出,滑縣的經濟總量較高,但由于人口基數大,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相對較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與增長水平相對落后。(3)縣域內部橫向比較分析近些年來,隨著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以及滑縣自身交通條件等各方面的建設投資,縣域各鄉鎮經濟均獲得了較快的發展,但是在滑縣縣域內部各鄉鎮間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還是存在顯著的差距,其中,道口、城關鎮人均生產總值達到28874元,為全縣最高。其次為白道口鎮,為12959元,桑村鄉最低,僅為6217元。可見縣域內各鄉鎮間的發展程度參差不齊,等級體系不夠明確,極化現象突出,形成了一強多弱的發展態勢。2.經濟結構分析(1)時間序列比較分析:產業結構調整緩慢長期以來,滑縣的產業結構一直處在“一、二、三”的傳統農業為主體的狀態,一產基本穩定在40%以上,三產先升后降,變化并不明顯,產業結構調整緩慢。2008年縣城三次產業比例為43:36:21,滑縣目前正處于工業發展的初級階段,要把實現經濟增長貢獻率轉變的著力點放在加快第二、三產業的發展上,大力提高二、三產業的增長率和貢獻率,這既是實現經濟增長貢獻率轉變的基本思路,也是從實際出發的必然選擇。(2)產業內部結構分析=1\*GB3①農業表2-6近兩年滑縣農業結構情況單位:億元、%年份農業總產值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產值比重產值比重產值比重產值比重200850.137.930.06200949.437.99.9200.030.06從表2-7可以看出,滑縣第一產業結構呈“種-牧-林-漁”格局。種植業比重最高,畜牧業近年來發展較快,農業的比重已上升到20%;漁業和林業的比重最低,這與滑縣的地理環境和資源稟賦有關。=2\*GB3②工業2009年滑縣輕重工業比重為49.5:50.5,主導產業為電子儀器(光伏電子)、機械制造、服裝加工、電線電纜、木業加工、糧食加工、畜禽加工等七大優勢產業。通過對2009年全縣工業行業比重的分析可以發現,現狀行業門類齊全,但其主導產業優勢不強。從表2-7數據看出,食品加工、紡織業、造紙及紙制品業、印刷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以及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所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均超過5%,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3\*GB3③第三產業滑縣第三產業發展迅速,近幾年來以年均15%的增長率穩定增長。其中,租賃及商貿服務業、科研、環境、居民服務、教育、文化、體育、娛樂業以及公共管理增速均超過15%。信息傳輸、批發零售、房地產、教育、文化及公共管理占主要地位,增加值占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均超過10%,傳統的批發零售業仍占據主導地位。表2-72009年全年滑縣工業行業比重表行業工業產值(當年價,億元)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輕工業農副食品加工業2.755.9食品制造業1.753.8飲料制造業2.304.9紡織業3.357.2服裝、鞋、帽制造業1.994.3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1.673.6家具制造業1.072.3造紙及紙制品業0.671.5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2.936.3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3.437.4醫藥制造業1.022.2小計22.9349.5重工業塑料制品業1.272.7非金屬礦物制品業1.623.5金屬制品業0.130.3通用設備制造業0.952.1專用設備制造業1.032.2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0.651.4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4.429.5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8.7018.8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2.735.9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1.864.0小計23.2650.52009年全縣工業總產值46.29表2-8滑縣第三產業分行業統計(2009年)第三產業行業分布增加值(萬元)占第三產業比重(%)年增長率(%)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66213.9511.1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1747310.4314.3批發和零售業3803722.7013.0住宿和餐飲業114886.8612.8金融業39572.368.3房地產業2026112.094.6租賃和商務服務業11140.6617.0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2150.1316.8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1990.1217.8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104776.2517.0教育2013912.0218.4文化、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1678410.0219.2文化、體育和娛樂業6910.4119.3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2010512.0017.9(3)工業化階段分析=1\*GB3①從人均GDP看,滑縣尚處于工業化初期階段根據人均GDP水平,可將不發達經濟到成熟的工業經濟整個變化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六個時期:第一階段是農業經濟階段或稱初級產品生產階段,其標志為人均GDP為364-728美元;第二階段是工業化階段,分為初期、中期、后期三個時期,人均GDP分別為728-1456美元、1456-2912、2912-5460美元;第三階段為發達經濟階段,分為初級和高級兩個階段,人均GDP分別為5460—8736、8736—13104美元。從目前的現狀看,2009年滑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約為1437美元,考慮到貨幣的貶值因素,滑縣總體上處于工業化初期階段。=2\*GB3②從城市化水平來看,滑縣處于工業化前期階段錢納里等經濟學家在研究各個國家經濟結構轉變的趨勢時,曾概括了工業化與城市化關系的一般變動模式: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工業化的演進導致產業結構的轉變,帶動了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一般認為,在工業化前的準備期,城市化率在30%以下;在工業化的實現和經濟增長期,城市化率在30%-60%之間;在工業化后的穩定增長期,城市化率在80%以上。2009年滑縣城鎮化率為25.26%,仍處于工業化前期階段。綜合以上比較分析,目前滑縣正處于工業化初期前期階段,但很快就將進入工業化的中期加速推進階段。三次產業結構和工業內部結構正在不斷優化,城市化和社會生產力水平也在加快提高。規劃期滑縣的工業化和城鎮化將進入快車道,對此要有充分的認識。3.產業發展目標定位根據滑縣所處的宏觀環境以及自身發展現狀和趨勢,從資源條件、區位條件、市場需求、政策導向以及現有基礎等方面進行綜合比較,確定滑縣產業發展重點為農副食品加工、紡織與服裝加工、機械加工及制造業為龍頭的支柱產業,以印刷業、化學工業、儀器儀表制造業以及廢舊資源回收利用工業為重點發展的“3+4”產業體系,以規模擴張和質量提升并重。同時,還要拓展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環保等新型產業,以規模擴張為主;穩定提升傳統建材、現代農業等傳統行業,以質量提升為主。4.縣域經濟區劃分根據《滑縣農業區劃》、《滑縣經濟發展戰略》以及《滑縣村鎮體系規劃》中的產業布局,可以把滑縣分為四個經濟區:I區為以縣城為核心的綜合經濟區,包括以留固鎮、上官鎮、老店鎮等三個鎮。II區為以白道口鎮為中心的農副產品加工產業區,包括四間房等鄉鎮。III區為以牛屯鎮為核心的棉糧商貿區,包括焦虎鎮、半坡店鎮、瓦崗寨鎮以及慈周寨鎮等鄉鎮。Ⅵ區為以萬古鎮為中心的糧油商貿區,包括萬古鎮、高平鎮、老廟鎮、八里營鎮、大寨鎮、趙營鄉以及桑村鄉等鄉鎮。5.縣域產業空間布局(1)農業布局:兩區七大產業基地以牛屯鎮和萬古鎮為核心的兩大農業生產區。包括糧食種植、速生豐產林等七大基地,分別是以高平鎮、慈周寨鄉等鄉鎮為主建設溫室果菜生產基地;以留固、焦虎、八里營等鄉鎮為主建設大蔥生產基地;以八里營、四間房、萬古鎮等鄉鎮為主建設櫻桃番茄生產基地;以高平鎮,上官鎮,老廟鄉、焦虎等鄉鎮為主建設黃瓜生產基地;以牛屯鎮、趙營、白道口鎮、四間房鄉、棗村等鄉鎮為主建設尖椒生產基地;以大寨鄉、慈周寨鄉等鄉鎮為主建設西瓜生產基地,以形成木材市場;建立以桑村、老廟、四間房、白道口、焦虎、瓦崗寨鄉等鄉鎮為主的速生豐產林基地。(2)工業布局農副產品加工業:依托現有的資源和名優特產,深度挖掘“道口燒雞”、“老廟牛肉”、“萬古羊肉鹵”等傳統歷史品牌的經濟潛力,走產品品牌化、產業集聚化、競爭優勢明顯化的路子;大力支持農產品深加工,提高農產品加工能力,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挖掘農產增值潛力;完善食品安全生產體系,建設豫北食品生產市場,提升糧食和畜禽加工兩大優勢,做大做強精面制品、肉制品產業鏈條,向速凍食品、熟肉、果蔬、休閑食品等高成長型行業發展。總之,以深精加工、品牌營銷、集約發展引領食品工業結構升級,建設豫北食品工業強縣,在空間布局上,主要位于滑縣縣城、萬古鎮鎮區;無污染或輕污染的初級加工項目可與農業產業化相結合,布局于其他的一般建制鎮。紡織與服裝加工業:紡織與服裝加工業屬于上下游產業,有一定的優勢和基礎。考慮滑縣是河南省人口大縣,勞動力資源豐富,同時結合東西部產業轉移中低技術、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轉移力度大的特征,確定紡織與服裝加工是滑縣主要產業之一。主要依托紫陽紡織、滑縣棉紡、華康實業,利用大豆資源,引進技術和資金,加快大豆蛋白纖維系列產品項目建設,積極探索大豆纖維與棉花、羊毛、蠶絲等其他紡織原料的混合制造技術,提升產業升級,做大做強紡織業。空間布局上主要位于滑縣產業集聚區、老店鎮。機械及器材制造業:主要依托現狀電線電纜、通信電纜等企業,農機制造以及齒科材料工業發展,促進產業集群,形成以電線電纜、農機制造、齒科材料為主的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布局上主要位于縣產業集聚區、東工業園區、白道口鎮、上官鎮等。光伏電子信息:主要依托鳳凰高科、德信電子、長虹企業,發展光伏電子信息產業,布局于滑縣產業集聚區。造紙業:依托錦華紙業、新華企業集團,加開產品升級,構建產業集群,提升產業檔次,逐步遷至縣東工業園區。醫藥化工:依托明善堂藥業、紅旗藥業、化學工業、開侖化工等工業企業,促進產業集聚發展,逐步遷至縣東工業園區。塑料制品業:依托長通塑業、老祝塑料、東方電信管道等工業企業,促進產業集聚發展。布局與縣東工業園區和上官鎮。七、縣域城鎮發展的基礎設施規劃1.縣域綜合交通體系規劃(1)現狀概況滑縣縣城南距鄭州市區153公里,北距安陽市區70公里,東北距濮陽市區53公里,西南距新鄉市區70公里,西北距鶴壁新市區25公里。公路運輸是滑縣目前交通運輸的唯一方式。滑縣位于豫北“井字”型高速公路框架之中,等級公路里程達3192.36公里,路網密度為175.98公里/百平方公里,實現了村村(行政村)通公路,形成全縣半小時生活圈。表2-9滑縣現狀主要公路表等級線路編號簡稱技術等級縣內路線起訖點境內里程(km)高速公路-大廣高速高速公路大慶-廣州43.7-長濟高速高速公路濟源-長垣20.7省道S101鄭吳線二級濮陽-新鄉45.9S213吳黃線二級濮陽-新鄉50.1S215東上線二級新鄉-鶴壁27.5S222大海線二級鶴壁-濮陽45.9S307楊小線三級濮陽-新鄉53.1縣道X002后譚線二級后吾旺-譚村38.1X008孔牛線三級北孔莊-牛莊42.3X012王鄭線二級王莊-鄭莊33.0X023禹大線二級禹村-大浦10.9X025老史線二級老爺廟-史固24.7X027高西線二級高平鎮-西老河寨41.0(2)存在問題①部分道路等級偏低,除兩條高速公路外,其余省道基本都是二、三級公路,不能適應規劃期經濟快速發展的需求。②城鎮沿公路建設現象突出鄉村和集鎮沿省道和縣道兩側帶狀發展,馬路經濟現象較為嚴重,不利于土地節約和鄉鎮集聚發展,不利于過境交通的通暢,也不利于村鎮居民點內的交通安全。由于行政區劃和交通管理體制的制約,對運輸業的發展缺乏統籌規劃和調控資源配置的能力,制約運輸市場的管理和引導,影響綜合運輸能力的發揮。(3)縣域綜合交通規劃①鐵路網絡規劃按照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和《河南省省域城鎮體系規劃》,新建濮潢(川)鐵路,與現有新(鄉)菏(澤)鐵路形成一縱一橫的鐵路網絡。建設濮潢線。由湯濮支線的濮陽站穿越滑縣東南部,向南至潢川與京九線接軌,可緩解京九鐵路和京廣鐵路的交通壓力,建議在慈周寨附近設滑縣站。②高速公路“一橫一縱”——滑縣境內的長濟高速和大廣高速已經全線貫通,且在縣境內設有牛屯鎮、慈周寨鄉和留固鎮3個立交互通口。這兩條高速公路是滑縣對外交通的快速通道,可以方便地與河南省及全國高速公路網對接。③一級公路“兩橫兩縱”——省道101(鄭吳線):由現狀二級路提升為一級路,作為貫穿滑縣北部和縣城的東西向重要干線。西可連接新鄉、鄭州,東可與濮陽市相連,縣域內聯系沿線鄉鎮等;省道222(大海線)提升為一級路,作為滑縣縣城與滑縣東西向聯系一條重要干線,同時作為滑縣主城區與留固片區的快速路;省道213(吳黃線)提升為一級路,作為滑縣內部南北向聯系的一條重要干線,連接白道口、留固片區、上官等鄉鎮;省道215(東上線)提升為一級路,作為貫穿滑縣中南部和縣城的南北向重要干線,北可至安陽,南可達開封,縣域內聯系縣城、上官、慈周寨等城鎮。④二級公路“兩橫四縱”——:兩橫是省道307和鄉道019(含部分縣道025:老廟鎮區—萬古鎮區段),規劃期都為二級公路。四縱是縣道012(王鄭線)、縣道002(后譚線)、省道308(冢沁線)和鄉道006(四桑線),規劃期都升級為二級公路,加強滑縣縣域路網骨架。⑤其他公路“多連”——省、縣、鄉村公路網絡。作為縣內聯系各鄉鎮交通的主干公路網,現有的主要縣鄉道規劃期都按照城鎮布局進行改造升級。同時還要加大鄉村公路建設的力度,規劃的中心村要通三級公路,基層村要通四級公路。2.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供水排水工程規劃滑縣地表徑流總量8815萬立方米,占全縣水資源總量的19.2%,多年平均地表徑流深度50毫米。全縣淺層地下水(60米以內)總量365993萬立方米,占全縣水資源總量的78.4%。過境水:指衛河、柳清河、黃莊河、紅旗總干渠等主要河流,按目前開采能力計算,可利用的水量僅1130萬立方米。通過分區計算,全縣水資源總量45938萬立方米,其中當地徑流8815萬立方米,過境水1130萬立方米,二項共占總量的21.6%;地下水35993萬立方米,占78.4%。(1)供水工程規劃目前,滑縣縣城共有兩座水廠,水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