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體疾病的研究進展講課課件_第1頁
肺炎支原體疾病的研究進展講課課件_第2頁
肺炎支原體疾病的研究進展講課課件_第3頁
肺炎支原體疾病的研究進展講課課件_第4頁
肺炎支原體疾病的研究進展講課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肺炎支原體疾病的研究進展肺炎支原體疾病的研究進展1優(yōu)選肺炎支原體疾病的研究進展講義優(yōu)選肺炎支原體疾病的研究進展講義2講課內容生物學特征致病機制和病理流行病學臨床表現診斷與鑒別診斷實驗室檢查治療講課內容生物學特征3生物學特征形狀:大小:結構:繁殖方式:支原體抵抗力:生物學特征形狀:4肺炎支原體形狀特點:高度多形性

肺炎支原體形狀特點:高度多形性5病毒與細菌之間可通過除菌器

肺炎支原體大小病毒與細菌之間可通過除菌器

肺炎支原體大小6肺炎支原體結構肺炎支原體結構7繁殖方式生長周期3小時繁殖方式生長周期3小時8支原體抵抗力

對干擾蛋白質合成的抗生素敏感支原體抵抗力對干擾蛋白質合成的抗生素敏感9致病機制肺炎支原體感染的發(fā)病機制至今尚未清楚

黏附作用致病因子免疫損傷研究熱點致病機制肺炎支原體感染的發(fā)病機制至今尚未清楚研究熱點10黏附作用MP入侵呼吸道滑行運動定位纖毛氈的隱窩內尖端特殊結構黏附于上皮細胞表面的受體上。黏附素:P1蛋白和P30蛋白。黏附輔助蛋白:HMW1-HMW5等多種蛋白參與。寄生物對宿主細胞黏附是定居和感染的必要前提

P1蛋白和P30蛋白還有免疫原性。黏附作用MP入侵呼吸道滑行運動11肺炎支原體疾病的研究進展講課課件12致病因子肺炎支原體生長代謝釋放出代謝產物如過氧化氫等穿越細胞膜,抑制細胞內酶,使細胞損害。肺炎支原體細胞膜的類脂成分有毒性作用,引起細胞損害。致病因子肺炎支原體生長代謝釋放出代謝產物如過氧化氫等穿越細胞13免疫因素體液免疫:細胞免疫:自身免疫反應:細胞因子:免疫復合物:免疫逃避:免疫因素體液免疫:14體液免疫體液免疫反應由外膜糖脂抗原引起產生特異性血清抗體:先出現IgM,再出現IgG抗體,分泌性抗體IgA出現較晚。體液免疫的保護作用不完全,呼吸道局部分泌的IgA抗體對防御再感染起重要作用。自然感染后免疫不持久,18-48個月可發(fā)生再感染。

Kim等發(fā)現抗體滴度高,持續(xù)時間長是引起肺部疾患后遺癥的危險因素。

Robert等認為IgE的出現及升高是肺炎支原體感染后或反復肺炎支原體感染致哮喘的重要因素。體液免疫體液免疫反應由外膜糖脂抗原引起15(對消除支原體肺炎的癥狀和體征效果明顯,但消除該微生物效果不理想)占各類肺炎總數的10%-30%評價:IgG抗體急性期和恢復期抗體滴度呈4倍升高有診斷意義(即證實為近期感染)。肺炎支原體疾病的研究進展評價:靈敏度高、特異性強,但要求條件高,實驗難度大,因此難于在臨床推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出現早(第一周末或第二周初),發(fā)病3—4周達高峰,持續(xù)2-4個月。絕大多數表現為咽炎、扁桃腺炎、氣管及支氣管炎。其作用機理都尚待進一步研究。黏附作用肺炎支原體可刺激淋巴細胞、單核細胞等產生多種細胞因子。滴度高于1∶500以上發(fā)生溶血,肺炎支原體感染后,血中會出現肺炎支原體致敏的淋巴細胞。高滴度的冷凝集素能引起嚴重的免疫性溶血性貧血,HB下降,網織紅細胞明顯增高,并可出現黃疸,Cooms試驗陽性。冷凝集抗體(IgM型抗體)。保持適宜的溫濕度,空氣新鮮,給肺炎支原體感染的發(fā)病機制至今尚未清楚神經系統(tǒng)(自身免疫反應)d),分3~4次口服。細胞內外濃度比為16.肺炎支原體特異性IgM抗體的測定細胞免疫肺炎支原體感染后,血中會出現肺炎支原體致敏的淋巴細胞。淋巴細胞轉化率增強,并出現白細胞移動抑制因子及遲發(fā)型皮膚超敏反應。明顯的支原體肺炎多發(fā)生在重復感染的年長兒童及成人。考慮可能為反復感染引致致敏的機體產生的超敏反應。(對消除支原體肺炎的癥狀和體征效果明顯,但消除該微生物效果不16細胞因子肺炎支原體可刺激淋巴細胞、單核細胞等產生多種細胞因子。但現有研究對各種細胞因子在肺炎支原體感染時的變化還眾說紛紜。γ-干擾素(IFN-γ)作為最早發(fā)現的細胞因子(主要代表Th1),在支原體感染的機體中也得到廣泛研究。關于白介素4(IL-4)(主要代表Th2)的研究結果比較統(tǒng)一。不論是感染肺炎支原體的動物模型還是人,結論大多為升高。

細胞因子肺炎支原體可刺激淋巴細胞、單核細胞等產生多種細17自身免疫反應肺炎支原體膜成分與宿主組織存在相似的抗原性發(fā)生交叉反應而導致自身免疫反應。如引起的溶血性貧血。由支原體損傷宿主細胞膜發(fā)生抗原成分的改變,產生相應組織的自身抗體,再與組織發(fā)生反應,從而導致肺內或肺外并發(fā)癥。自身免疫反應肺炎支原體膜成分與宿主組織存在相似的抗原性18免疫復合物在肺炎支原體感染并發(fā)急性腎炎,腎功衰竭的病例中尚有在腎小球中測出含有肺炎支原體抗原的免疫復合物的報道。考慮可能與過量的免疫復合物在組織局部沉積,激活補體引起。

免疫復合物在肺炎支原體感染并發(fā)急性腎炎,腎功衰竭的病19免疫逃避

Foy和Smith等早在30多年前就發(fā)現即使用了像紅霉素或四環(huán)素等有效的抗生素,肺炎支原體仍可以從呼吸道分泌物中培養(yǎng)出來。現認為可能是由于肺炎支原體細胞膜上的甘油磷脂與宿主細胞有共同抗原成分,可能會被誤認為是自身成分而允許寄生,逃避了宿主的免疫監(jiān)視,不易被吞噬細胞攝取,從而得以長時間寄居。免疫逃避Foy和Smith等早在30多年前就發(fā)現即20小結綜合來看,支原體的免疫機制非常復雜。支原體與宿主細胞相互作用能產生免疫刺激及免疫抑制兩種現象。一般來說,以免疫刺激為主。肺炎支原體感染的發(fā)病機理至今并未清楚。不論是肺炎支原體本身對機體的侵襲作用還是免疫因素對機體的損傷。其作用機理都尚待進一步研究。小結綜合來看,支原體的免疫機制非常復雜。支原體與宿主細胞21病理

間質性肺炎基本的病理改變急性毛細支氣管炎病理22正常金黃地鼠肺組織正常金黃地鼠肺組織23間質性肺炎間質性肺炎24支氣管炎支氣管炎25流行病學好發(fā)年齡:5—14歲潛伏期:潛伏期長,多在2—3周。傳染源:潛伏期內有傳染性,癥狀出現一周呼吸道MP

含量最高,癥狀緩解后數周病人仍具傳染性。傳播途徑:可經飛沫傳染人流行規(guī)律:世界各地均有發(fā)病。四季均可發(fā)生,以秋、冬季為多。3—5年流行一次,持續(xù)數月或一年,流行年發(fā)病數增加3—5倍。流行病學26臨床表現急性呼吸道感染:輕型上呼吸道感染到嚴重的壞死性肺炎。肺外并發(fā)癥:腦炎、心肌炎、腎炎及溶貧等。臨床表現急性呼吸道感染:輕型上呼吸道感染到27支原體肺炎

支原體肺炎是肺炎支原體感染的重要表現高發(fā)年齡為5-14歲。占各類肺炎總數的10%-30%占肺炎支原體感染的3%-10%支原體肺炎支原體肺炎是肺炎支原體感染的重要表現282、肺炎支原體特異性IgG抗體的測定雙相、液體或半固體培養(yǎng)基樣陣發(fā)性痙攣性咳嗽,持續(xù)1-3周,偶可血小板可減少,可有輕度貧血及網織紅細胞增多。少數患者僅在一周末時出現肺部體征,主要為肺部可聞及哮鳴音及干濕羅音,與X線表現不符,有時可有胸膜摩擦音。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增高,中性粒細胞或嗜酸粒細胞稍增多。體液免疫反應由外膜糖脂抗原引起絕大多數表現為咽炎、扁桃腺炎、氣管及支氣管炎。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增高,中性粒細胞或嗜酸粒細胞稍增多。考慮可能與過量的免疫復合物在組織局部沉積,激活補體引起。病毒性肺炎、衣原體肺炎、結核病、細菌性肺炎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相鑒別。以往療程為10~14天,病人在治療后MP仍存在于肺部體征依年齡而異,年長兒往往缺乏陽性體征。黏附輔助蛋白:HMW1-HMW5等多種蛋白參與。目前診斷MP感染的一種實用而可靠的血清學方法。肺炎支原體形狀特點:高度多形性起病與支原體肺炎無差異.非特異性診斷方法,在肺炎支原體感染時40—60%患者血清中含有較高的寒冷紅細胞凝集素,能使患者自身紅細胞在4℃條件下產生凝集。聽診肺部可聞干羅音,病程較長,2-4周。出現早(第一周末或第二周初),發(fā)病3—4周達高峰,持續(xù)2-4個月。3—5年流行一次,持續(xù)數月或一支氣管肺炎癥狀可從無癥狀至嚴重的壞死性肺炎。典型病例的表現是:起病緩慢。病程3-4周。發(fā)熱:病初有發(fā)熱、發(fā)熱見于80%患者,多在

38℃以上,持續(xù)時間不等,有時可達2周有時訴發(fā)冷。咳嗽:咳嗽呈陣發(fā)性劇烈干咳,甚至似百日咳樣陣發(fā)性痙攣性咳嗽,持續(xù)1-3周,偶可長至數月。無痰或少量黏液痰,少數可帶血絲或咳血。氣促:一般無氣促或呼吸困難。少數患者可伴有胸骨后疼痛、吸氣時胸痛。2、肺炎支原體特異性IgG抗體的測定支氣管肺炎癥狀可從無癥狀29支氣管肺炎體征肺部體征依年齡而異,年長兒往往缺乏陽性體征。少數患者僅在一周末時出現肺部體征,主要為肺部可聞及哮鳴音及干濕羅音,與X線表現不符,有時可有胸膜摩擦音。常有輕度鼻塞,咽部中度充血,耳骨膜常有充血,頸部淋巴結可腫大,晚期部分患兒有短暫皮疹。支氣管肺炎體征肺部體征依年齡而異,年長兒往往缺乏陽性體征。30其他呼吸道感染絕大多數表現為咽炎、扁桃腺炎、氣管及支氣管炎。起病與支原體肺炎無差異.

可有低熱、頭痛、咽痛及全身不適。主要癥狀為持久的陣發(fā)劇烈的咳嗽可有胸骨后不適感或疼痛。聽診肺部可聞干羅音,病程較長,2-4周。文獻報道成人咽炎中11%、兒童咽炎中33%由肺炎支原體引起。10%-20%急性支氣管炎及3%-5%毛細支氣管炎患者血清中能測出4倍以上升高的肺炎支原體抗體。此類疾病若不作病原學檢測,很難與一般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相區(qū)別,流行病學資料可作參考。其他呼吸道感染絕大多數表現為咽炎、扁桃腺炎、氣管及支氣管炎。31肺外并發(fā)癥一般多發(fā)生在呼吸道感染的基礎上,多在呼吸道癥狀出現后10天左右發(fā)生,也有不伴呼吸道癥狀而單獨發(fā)病者。抗生素治療效果不明顯發(fā)病機制尚未肯定,由于在病變組織中極少分離到病原體,因而認為非由病原侵犯引起,考慮為自身免疫反應或肺炎支原體抗原與宿主組織有共同抗原成分引起的交叉反應。肺外并發(fā)癥一般多發(fā)生在呼吸道感染的基礎上,多在呼吸道癥狀出現32神經系統(tǒng)(自身免疫反應)此并發(fā)癥較為多見。發(fā)病率占肺炎支原體感染總數的1‰,占支原體肺炎住院患者的7%,兒童發(fā)病率較高,多數有近期呼吸道感染病史,神經系統(tǒng)癥狀發(fā)生在呼吸道癥狀出現后2-32日,平均10日。癥狀可表現為腦炎、腦膜腦炎等,腦脊液中淋巴細胞增多,蛋白量增加,糖含量正常。神經系統(tǒng)(自身免疫反應)此并發(fā)癥較為多見。發(fā)病率占肺炎支原體33血液系統(tǒng)(自身免疫反應)溶血性貧血。發(fā)生在較大兒童,同時伴皮疹和心肌炎或神經系統(tǒng)并發(fā)癥。

高滴度的冷凝集素能引起嚴重的免疫性溶血性貧血,HB下降,網織紅細胞明顯增高,并可出現黃疸,Cooms試驗陽性。血液系統(tǒng)(自身免疫反應)溶血性貧血。34診斷及鑒別診斷

診斷

1、肺炎病例根據流行病學資料

2、臨床特點

3、肺部陰影消失慢、青霉素治療無效,或在病程中出現其他系統(tǒng)并發(fā)癥可考慮為支原體肺炎。鑒別診斷病毒性肺炎、衣原體肺炎、結核病、細菌性肺炎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相鑒別。診斷及鑒別診斷

診斷35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非特異性檢查特異性檢查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36血常規(guī)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增高,中性粒細胞或嗜酸粒細胞稍增多。血小板可減少,可有輕度貧血及網織紅細胞增多。血沉在起病初期常增快。直接Cooms試驗可陽性。血常規(guī)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增高,中性粒細胞或嗜酸粒細胞稍增多37非特異性抗體的測定冷凝集抗體(IgM型抗體)。出現早(第一周末或第二周初),發(fā)病3—4周達高峰,持續(xù)2-4個月。1∶64以上有診斷意義,恢復期效價4倍升高更有診斷意義。此試驗與肺炎輕重有關。滴度高于1∶500以上發(fā)生溶血,非特異性診斷方法,在肺炎支原體感染時40—60%患者血清中含有較高的寒冷紅細胞凝集素,能使患者自身紅細胞在4℃條件下產生凝集。冷凝集素是針對紅細胞膜I抗原的抗體,(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也可出現陽性,但效價不高)。非特異性抗體的測定冷凝集抗體(IgM型抗體)。38特異性檢查病原體的檢測1、肺炎支原體的分離培養(yǎng)2、MP抗原的檢測3、肺炎支原體的特異性核酸檢測特異性抗體的檢測1、肺炎支原體特異性IgM抗體的測定2、肺炎支原體特異性IgG抗體的測定特異性檢查病原體的檢測39流行規(guī)律:世界各地均有發(fā)病。肺炎支原體可刺激淋巴細胞、單核細胞等產生多種細胞因子。整個實驗僅需2小時,檢測的靈敏度可達1CCU(相當于10—40CFU)。以往療程為10~14天,病人在治療后MP仍存在于一般認為肺炎支原體肺炎是自限性疾病,不用抗生素大都可以治愈。考慮可能為反復感染引致致敏的機體產生的超敏反應。肺炎支原體疾病的研究進展(對消除支原體肺炎的癥狀和體征效果明顯,但消除該微生物效果不理想)明顯的支原體肺炎多發(fā)生在重復感染的年長兒童及成人。傳染源:潛伏期內有傳染性,癥狀出現一周呼吸道MPFoy和Smith等早在30多年前就發(fā)現即使用了像紅霉素或四環(huán)素等有效的抗生素,肺炎支原體仍可以從呼吸道分泌物中培養(yǎng)出來。其作用機理都尚待進一步研究。繁殖方式生長周期3小時關于白介素4(IL-4)(主要代表Th2)的研究結果比較統(tǒng)一。d),分3~4次口服。肺炎支原體的特異性核酸檢測評價:IgG抗體急性期和恢復期抗體滴度呈4倍升高有診斷意義(即證實為近期感染)。少數患者可伴有胸骨后疼痛、吸氣時胸痛。肺炎支原體分離鑒定流程圖

標本雙相、液體或半固體培養(yǎng)基產酸變色、接種平板觀察菌落形態(tài)、血細胞吸附試驗、溶血試驗

血清學鑒定或PCR鑒定(生長抑制試驗或免疫熒光試驗)流行規(guī)律:世界各地均有發(fā)病。肺炎支原體分離鑒定流程圖40肺炎支原體疾病的研究進展講課課件41肺炎支原體疾病的研究進展講課課件42豚鼠吸附紅細胞試驗2豚鼠吸附紅細胞試驗243MP抗原的檢測方法:主要采用間接免疫熒光技術,從呼吸道分泌物中直接檢測MP抗原。需3-4小時就能獲得結果。評價:從標本中直接檢測MP抗原診斷MP感染,具有快速、簡便的特點,但目前主要問題是如何避免交叉,進一步提高檢測的靈敏度,減少非特異性反應,以適合臨床的需要。MP抗原的檢測方法:主要采用間接免疫熒光技術,從呼吸道分泌44肺炎支原體的特異性核酸檢測核酸雜交試驗

聚合酶鏈反應

肺炎支原體的特異性核酸檢測核酸雜交試驗45核酸雜交試驗

原理:是根據DNA堿基互補原則采用特異的基因探針通過雜交,探知受檢標本中有無與之互補的目的核酸。評價:靈敏度高、特異性強,但要求條件高,實驗難度大,因此難于在臨床推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核酸雜交試驗原理:是根據DNA堿基互補原則采用特異的基因探46聚合酶鏈反應

原理:聚合酶鏈反應英文縮寫為PCR,它利用位于目的基因兩側引物的作用,經反復DNA解鏈,引物退火和延伸,使目的DNA在很短的時間內擴增幾百萬倍。整個實驗僅需2小時,檢測的靈敏度可達1CCU(相當于10—40CFU)。評價:靈敏度高、特異性強,只要實驗室設計合理,人員經過嚴格的培訓,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聚合酶鏈反應原理:聚合酶鏈反應英文縮寫為PCR,它利用位于47肺炎支原體疾病的研究進展講課課件48電泳結果判定電泳結果判定49敏感性測定敏感性測定50特異性抗體的檢測肺炎支原體特異性IgM抗體的測定肺炎支原體特異性IgG抗體的測定特異性抗體的檢測肺炎支原體特異性IgM抗體的測定51MP特異性IgM抗體的測定原理:方法:酶連免疫吸附實驗、間接血凝試驗、免疫熒光試驗評價:肺炎支原體感染后7—9天,血清特異性抗體開始上升,3—4周達高峰,以后逐漸下降。目前診斷MP感染的一種實用而可靠的血清學方法。MP特異性IgM抗體的測定原理:52間接血凝試驗1間接血凝試驗153間接血凝試驗間接血凝試驗54MP特異性IgG抗體的測定原理:方法: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評價:IgG抗體急性期和恢復期抗體滴度呈4倍升高有診斷意義(即證實為近期感染)。因為抗體需要檢測雙份血清,需要時間較長,所以與分離培養(yǎng)一樣僅能對臨床診斷提供回顧性資料。MP特異性IgG抗體的測定原理:55肺炎支原體感染的治療一般治療對癥治療抗生素的應用中藥治療

免疫制劑:

肺炎支原體感染的治療一般治療56一般治療呼吸道隔離。保持適宜的溫濕度,空氣新鮮,給予充足的水分、營養(yǎng)及睡眠。保持呼吸道通暢。吸氧等。一般治療呼吸道隔離。57對癥治療根據臨床癥狀酌情給予鎮(zhèn)靜退熱祛痰止咳平喘等藥物

對癥治療根據臨床癥狀酌情給予58對因治療一般認為肺炎支原體肺炎是自限性疾病,不用抗生素大都可以治愈。抗生素應用的目的:使用抗生素后可以減輕病情,縮短病程,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對消除支原體肺炎的癥狀和體征效果明顯,但消除該微生物效果不理想)對因治療一般認為肺炎支原體肺炎是自限性疾病,不用抗生素59抗菌素的殺菌機制抗菌素的殺菌機制60大環(huán)內酯類藥物的種類紅霉素羅紅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大環(huán)內酯類藥物的種類紅霉素61大環(huán)內酯類1氮-甲基基團15元環(huán)希舒美(阿奇霉素)NCH314元環(huán)紅霉素克拉霉素16元環(huán)螺旋霉素交沙霉素麥迪霉素羅紅霉素大環(huán)內酯類1氮-甲基基團15元環(huán)NCH314元環(huán)16元環(huán)羅62大環(huán)內酯類藥物如何應用羅紅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半衰期長,胃腸道副作用少,組織內及細胞內濃度高,療效好。以往療程為10~14天,病人在治療后

MP仍存在于呼吸道分泌物中數月之久,易于復發(fā)及播散。目前有學者推薦療程為輕者3~4周,重者4~6周。(因人和因病而異)。大環(huán)內酯類藥物如何應用羅紅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半衰期長63紅霉素對肺炎支原體的MIC為0.0156μg/ml,細胞內外濃度比為6.6:1。小兒30~50mg/(kg.d),分3~4次口服。紅霉素靜脈滴注療效較好,靜脈滴注時濃度1mg/ml,

每500ml葡萄糖中可加5%碳酸氫鈉5ml,速度緩慢,第一天有少許副作用,以后副作用消失,如患兒能耐受靜脈滴注1周,以后改口服。紅霉素對肺炎支原體的MIC為0.0156μg/ml,細胞64羅紅霉素對肺炎支原體的MIC為0.03125μg/ml,

細胞內外濃度比為16.2:1。小兒5~10mg/(kg.d),分2次口服。羅紅霉素對肺炎支原體的MIC為0.03125μg/ml65肺炎支原體疾病的研究進展肺炎支原體疾病的研究進展66優(yōu)選肺炎支原體疾病的研究進展講義優(yōu)選肺炎支原體疾病的研究進展講義67講課內容生物學特征致病機制和病理流行病學臨床表現診斷與鑒別診斷實驗室檢查治療講課內容生物學特征68生物學特征形狀:大小:結構:繁殖方式:支原體抵抗力:生物學特征形狀:69肺炎支原體形狀特點:高度多形性

肺炎支原體形狀特點:高度多形性70病毒與細菌之間可通過除菌器

肺炎支原體大小病毒與細菌之間可通過除菌器

肺炎支原體大小71肺炎支原體結構肺炎支原體結構72繁殖方式生長周期3小時繁殖方式生長周期3小時73支原體抵抗力

對干擾蛋白質合成的抗生素敏感支原體抵抗力對干擾蛋白質合成的抗生素敏感74致病機制肺炎支原體感染的發(fā)病機制至今尚未清楚

黏附作用致病因子免疫損傷研究熱點致病機制肺炎支原體感染的發(fā)病機制至今尚未清楚研究熱點75黏附作用MP入侵呼吸道滑行運動定位纖毛氈的隱窩內尖端特殊結構黏附于上皮細胞表面的受體上。黏附素:P1蛋白和P30蛋白。黏附輔助蛋白:HMW1-HMW5等多種蛋白參與。寄生物對宿主細胞黏附是定居和感染的必要前提

P1蛋白和P30蛋白還有免疫原性。黏附作用MP入侵呼吸道滑行運動76肺炎支原體疾病的研究進展講課課件77致病因子肺炎支原體生長代謝釋放出代謝產物如過氧化氫等穿越細胞膜,抑制細胞內酶,使細胞損害。肺炎支原體細胞膜的類脂成分有毒性作用,引起細胞損害。致病因子肺炎支原體生長代謝釋放出代謝產物如過氧化氫等穿越細胞78免疫因素體液免疫:細胞免疫:自身免疫反應:細胞因子:免疫復合物:免疫逃避:免疫因素體液免疫:79體液免疫體液免疫反應由外膜糖脂抗原引起產生特異性血清抗體:先出現IgM,再出現IgG抗體,分泌性抗體IgA出現較晚。體液免疫的保護作用不完全,呼吸道局部分泌的IgA抗體對防御再感染起重要作用。自然感染后免疫不持久,18-48個月可發(fā)生再感染。

Kim等發(fā)現抗體滴度高,持續(xù)時間長是引起肺部疾患后遺癥的危險因素。

Robert等認為IgE的出現及升高是肺炎支原體感染后或反復肺炎支原體感染致哮喘的重要因素。體液免疫體液免疫反應由外膜糖脂抗原引起80(對消除支原體肺炎的癥狀和體征效果明顯,但消除該微生物效果不理想)占各類肺炎總數的10%-30%評價:IgG抗體急性期和恢復期抗體滴度呈4倍升高有診斷意義(即證實為近期感染)。肺炎支原體疾病的研究進展評價:靈敏度高、特異性強,但要求條件高,實驗難度大,因此難于在臨床推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出現早(第一周末或第二周初),發(fā)病3—4周達高峰,持續(xù)2-4個月。絕大多數表現為咽炎、扁桃腺炎、氣管及支氣管炎。其作用機理都尚待進一步研究。黏附作用肺炎支原體可刺激淋巴細胞、單核細胞等產生多種細胞因子。滴度高于1∶500以上發(fā)生溶血,肺炎支原體感染后,血中會出現肺炎支原體致敏的淋巴細胞。高滴度的冷凝集素能引起嚴重的免疫性溶血性貧血,HB下降,網織紅細胞明顯增高,并可出現黃疸,Cooms試驗陽性。冷凝集抗體(IgM型抗體)。保持適宜的溫濕度,空氣新鮮,給肺炎支原體感染的發(fā)病機制至今尚未清楚神經系統(tǒng)(自身免疫反應)d),分3~4次口服。細胞內外濃度比為16.肺炎支原體特異性IgM抗體的測定細胞免疫肺炎支原體感染后,血中會出現肺炎支原體致敏的淋巴細胞。淋巴細胞轉化率增強,并出現白細胞移動抑制因子及遲發(fā)型皮膚超敏反應。明顯的支原體肺炎多發(fā)生在重復感染的年長兒童及成人。考慮可能為反復感染引致致敏的機體產生的超敏反應。(對消除支原體肺炎的癥狀和體征效果明顯,但消除該微生物效果不81細胞因子肺炎支原體可刺激淋巴細胞、單核細胞等產生多種細胞因子。但現有研究對各種細胞因子在肺炎支原體感染時的變化還眾說紛紜。γ-干擾素(IFN-γ)作為最早發(fā)現的細胞因子(主要代表Th1),在支原體感染的機體中也得到廣泛研究。關于白介素4(IL-4)(主要代表Th2)的研究結果比較統(tǒng)一。不論是感染肺炎支原體的動物模型還是人,結論大多為升高。

細胞因子肺炎支原體可刺激淋巴細胞、單核細胞等產生多種細82自身免疫反應肺炎支原體膜成分與宿主組織存在相似的抗原性發(fā)生交叉反應而導致自身免疫反應。如引起的溶血性貧血。由支原體損傷宿主細胞膜發(fā)生抗原成分的改變,產生相應組織的自身抗體,再與組織發(fā)生反應,從而導致肺內或肺外并發(fā)癥。自身免疫反應肺炎支原體膜成分與宿主組織存在相似的抗原性83免疫復合物在肺炎支原體感染并發(fā)急性腎炎,腎功衰竭的病例中尚有在腎小球中測出含有肺炎支原體抗原的免疫復合物的報道。考慮可能與過量的免疫復合物在組織局部沉積,激活補體引起。

免疫復合物在肺炎支原體感染并發(fā)急性腎炎,腎功衰竭的病84免疫逃避

Foy和Smith等早在30多年前就發(fā)現即使用了像紅霉素或四環(huán)素等有效的抗生素,肺炎支原體仍可以從呼吸道分泌物中培養(yǎng)出來。現認為可能是由于肺炎支原體細胞膜上的甘油磷脂與宿主細胞有共同抗原成分,可能會被誤認為是自身成分而允許寄生,逃避了宿主的免疫監(jiān)視,不易被吞噬細胞攝取,從而得以長時間寄居。免疫逃避Foy和Smith等早在30多年前就發(fā)現即85小結綜合來看,支原體的免疫機制非常復雜。支原體與宿主細胞相互作用能產生免疫刺激及免疫抑制兩種現象。一般來說,以免疫刺激為主。肺炎支原體感染的發(fā)病機理至今并未清楚。不論是肺炎支原體本身對機體的侵襲作用還是免疫因素對機體的損傷。其作用機理都尚待進一步研究。小結綜合來看,支原體的免疫機制非常復雜。支原體與宿主細胞86病理

間質性肺炎基本的病理改變急性毛細支氣管炎病理87正常金黃地鼠肺組織正常金黃地鼠肺組織88間質性肺炎間質性肺炎89支氣管炎支氣管炎90流行病學好發(fā)年齡:5—14歲潛伏期:潛伏期長,多在2—3周。傳染源:潛伏期內有傳染性,癥狀出現一周呼吸道MP

含量最高,癥狀緩解后數周病人仍具傳染性。傳播途徑:可經飛沫傳染人流行規(guī)律:世界各地均有發(fā)病。四季均可發(fā)生,以秋、冬季為多。3—5年流行一次,持續(xù)數月或一年,流行年發(fā)病數增加3—5倍。流行病學91臨床表現急性呼吸道感染:輕型上呼吸道感染到嚴重的壞死性肺炎。肺外并發(fā)癥:腦炎、心肌炎、腎炎及溶貧等。臨床表現急性呼吸道感染:輕型上呼吸道感染到92支原體肺炎

支原體肺炎是肺炎支原體感染的重要表現高發(fā)年齡為5-14歲。占各類肺炎總數的10%-30%占肺炎支原體感染的3%-10%支原體肺炎支原體肺炎是肺炎支原體感染的重要表現932、肺炎支原體特異性IgG抗體的測定雙相、液體或半固體培養(yǎng)基樣陣發(fā)性痙攣性咳嗽,持續(xù)1-3周,偶可血小板可減少,可有輕度貧血及網織紅細胞增多。少數患者僅在一周末時出現肺部體征,主要為肺部可聞及哮鳴音及干濕羅音,與X線表現不符,有時可有胸膜摩擦音。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增高,中性粒細胞或嗜酸粒細胞稍增多。體液免疫反應由外膜糖脂抗原引起絕大多數表現為咽炎、扁桃腺炎、氣管及支氣管炎。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增高,中性粒細胞或嗜酸粒細胞稍增多。考慮可能與過量的免疫復合物在組織局部沉積,激活補體引起。病毒性肺炎、衣原體肺炎、結核病、細菌性肺炎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相鑒別。以往療程為10~14天,病人在治療后MP仍存在于肺部體征依年齡而異,年長兒往往缺乏陽性體征。黏附輔助蛋白:HMW1-HMW5等多種蛋白參與。目前診斷MP感染的一種實用而可靠的血清學方法。肺炎支原體形狀特點:高度多形性起病與支原體肺炎無差異.非特異性診斷方法,在肺炎支原體感染時40—60%患者血清中含有較高的寒冷紅細胞凝集素,能使患者自身紅細胞在4℃條件下產生凝集。聽診肺部可聞干羅音,病程較長,2-4周。出現早(第一周末或第二周初),發(fā)病3—4周達高峰,持續(xù)2-4個月。3—5年流行一次,持續(xù)數月或一支氣管肺炎癥狀可從無癥狀至嚴重的壞死性肺炎。典型病例的表現是:起病緩慢。病程3-4周。發(fā)熱:病初有發(fā)熱、發(fā)熱見于80%患者,多在

38℃以上,持續(xù)時間不等,有時可達2周有時訴發(fā)冷。咳嗽:咳嗽呈陣發(fā)性劇烈干咳,甚至似百日咳樣陣發(fā)性痙攣性咳嗽,持續(xù)1-3周,偶可長至數月。無痰或少量黏液痰,少數可帶血絲或咳血。氣促:一般無氣促或呼吸困難。少數患者可伴有胸骨后疼痛、吸氣時胸痛。2、肺炎支原體特異性IgG抗體的測定支氣管肺炎癥狀可從無癥狀94支氣管肺炎體征肺部體征依年齡而異,年長兒往往缺乏陽性體征。少數患者僅在一周末時出現肺部體征,主要為肺部可聞及哮鳴音及干濕羅音,與X線表現不符,有時可有胸膜摩擦音。常有輕度鼻塞,咽部中度充血,耳骨膜常有充血,頸部淋巴結可腫大,晚期部分患兒有短暫皮疹。支氣管肺炎體征肺部體征依年齡而異,年長兒往往缺乏陽性體征。95其他呼吸道感染絕大多數表現為咽炎、扁桃腺炎、氣管及支氣管炎。起病與支原體肺炎無差異.

可有低熱、頭痛、咽痛及全身不適。主要癥狀為持久的陣發(fā)劇烈的咳嗽可有胸骨后不適感或疼痛。聽診肺部可聞干羅音,病程較長,2-4周。文獻報道成人咽炎中11%、兒童咽炎中33%由肺炎支原體引起。10%-20%急性支氣管炎及3%-5%毛細支氣管炎患者血清中能測出4倍以上升高的肺炎支原體抗體。此類疾病若不作病原學檢測,很難與一般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相區(qū)別,流行病學資料可作參考。其他呼吸道感染絕大多數表現為咽炎、扁桃腺炎、氣管及支氣管炎。96肺外并發(fā)癥一般多發(fā)生在呼吸道感染的基礎上,多在呼吸道癥狀出現后10天左右發(fā)生,也有不伴呼吸道癥狀而單獨發(fā)病者。抗生素治療效果不明顯發(fā)病機制尚未肯定,由于在病變組織中極少分離到病原體,因而認為非由病原侵犯引起,考慮為自身免疫反應或肺炎支原體抗原與宿主組織有共同抗原成分引起的交叉反應。肺外并發(fā)癥一般多發(fā)生在呼吸道感染的基礎上,多在呼吸道癥狀出現97神經系統(tǒng)(自身免疫反應)此并發(fā)癥較為多見。發(fā)病率占肺炎支原體感染總數的1‰,占支原體肺炎住院患者的7%,兒童發(fā)病率較高,多數有近期呼吸道感染病史,神經系統(tǒng)癥狀發(fā)生在呼吸道癥狀出現后2-32日,平均10日。癥狀可表現為腦炎、腦膜腦炎等,腦脊液中淋巴細胞增多,蛋白量增加,糖含量正常。神經系統(tǒng)(自身免疫反應)此并發(fā)癥較為多見。發(fā)病率占肺炎支原體98血液系統(tǒng)(自身免疫反應)溶血性貧血。發(fā)生在較大兒童,同時伴皮疹和心肌炎或神經系統(tǒng)并發(fā)癥。

高滴度的冷凝集素能引起嚴重的免疫性溶血性貧血,HB下降,網織紅細胞明顯增高,并可出現黃疸,Cooms試驗陽性。血液系統(tǒng)(自身免疫反應)溶血性貧血。99診斷及鑒別診斷

診斷

1、肺炎病例根據流行病學資料

2、臨床特點

3、肺部陰影消失慢、青霉素治療無效,或在病程中出現其他系統(tǒng)并發(fā)癥可考慮為支原體肺炎。鑒別診斷病毒性肺炎、衣原體肺炎、結核病、細菌性肺炎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相鑒別。診斷及鑒別診斷

診斷100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非特異性檢查特異性檢查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101血常規(guī)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增高,中性粒細胞或嗜酸粒細胞稍增多。血小板可減少,可有輕度貧血及網織紅細胞增多。血沉在起病初期常增快。直接Cooms試驗可陽性。血常規(guī)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增高,中性粒細胞或嗜酸粒細胞稍增多102非特異性抗體的測定冷凝集抗體(IgM型抗體)。出現早(第一周末或第二周初),發(fā)病3—4周達高峰,持續(xù)2-4個月。1∶64以上有診斷意義,恢復期效價4倍升高更有診斷意義。此試驗與肺炎輕重有關。滴度高于1∶500以上發(fā)生溶血,非特異性診斷方法,在肺炎支原體感染時40—60%患者血清中含有較高的寒冷紅細胞凝集素,能使患者自身紅細胞在4℃條件下產生凝集。冷凝集素是針對紅細胞膜I抗原的抗體,(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也可出現陽性,但效價不高)。非特異性抗體的測定冷凝集抗體(IgM型抗體)。103特異性檢查病原體的檢測1、肺炎支原體的分離培養(yǎng)2、MP抗原的檢測3、肺炎支原體的特異性核酸檢測特異性抗體的檢測1、肺炎支原體特異性IgM抗體的測定2、肺炎支原體特異性IgG抗體的測定特異性檢查病原體的檢測104流行規(guī)律:世界各地均有發(fā)病。肺炎支原體可刺激淋巴細胞、單核細胞等產生多種細胞因子。整個實驗僅需2小時,檢測的靈敏度可達1CCU(相當于10—40CFU)。以往療程為10~14天,病人在治療后MP仍存在于一般認為肺炎支原體肺炎是自限性疾病,不用抗生素大都可以治愈。考慮可能為反復感染引致致敏的機體產生的超敏反應。肺炎支原體疾病的研究進展(對消除支原體肺炎的癥狀和體征效果明顯,但消除該微生物效果不理想)明顯的支原體肺炎多發(fā)生在重復感染的年長兒童及成人。傳染源:潛伏期內有傳染性,癥狀出現一周呼吸道MPFoy和Smith等早在30多年前就發(fā)現即使用了像紅霉素或四環(huán)素等有效的抗生素,肺炎支原體仍可以從呼吸道分泌物中培養(yǎng)出來。其作用機理都尚待進一步研究。繁殖方式生長周期3小時關于白介素4(IL-4)(主要代表Th2)的研究結果比較統(tǒng)一。d),分3~4次口服。肺炎支原體的特異性核酸檢測評價:IgG抗體急性期和恢復期抗體滴度呈4倍升高有診斷意義(即證實為近期感染)。少數患者可伴有胸骨后疼痛、吸氣時胸痛。肺炎支原體分離鑒定流程圖

標本雙相、液體或半固體培養(yǎng)基產酸變色、接種平板觀察菌落形態(tài)、血細胞吸附試驗、溶血試驗

血清學鑒定或PCR鑒定(生長抑制試驗或免疫熒光試驗)流行規(guī)律:世界各地均有發(fā)病。肺炎支原體分離鑒定流程圖105肺炎支原體疾病的研究進展講課課件106肺炎支原體疾病的研究進展講課課件107豚鼠吸附紅細胞試驗2豚鼠吸附紅細胞試驗2108MP抗原的檢測方法:主要采用間接免疫熒光技術,從呼吸道分泌物中直接檢測MP抗原。需3-4小時就能獲得結果。評價:從標本中直接檢測MP抗原診斷MP感染,具有快速、簡便的特點,但目前主要問題是如何避免交叉,進一步提高檢測的靈敏度,減少非特異性反應,以適合臨床的需要。MP抗原的檢測方法:主要采用間接免疫熒光技術,從呼吸道分泌109肺炎支原體的特異性核酸檢測核酸雜交試驗

聚合酶鏈反應

肺炎支原體的特異性核酸檢測核酸雜交試驗110核酸雜交試驗

原理:是根據DNA堿基互補原則采用特異的基因探針通過雜交,探知受檢標本中有無與之互補的目的核酸。評價:靈敏度高、特異性強,但要求條件高,實驗難度大,因此難于在臨床推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核酸雜交試驗原理:是根據DNA堿基互補原則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