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課堂實錄+ 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1頁
《芣苢》課堂實錄+ 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2頁
《芣苢》課堂實錄+ 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3頁
《芣苢》課堂實錄+ 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4頁
《芣苢》課堂實錄+ 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芣苢一、朗讀之,初識《詩經》

師: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回到詩歌的源頭去看看。聽說過《詩經》嗎?誰能簡單地介紹一下?

生:《詩經》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生:《詩經》里面的詩歌大多是老百姓創作的,后來孔子帶著他的弟子將這些詩歌收錄在《詩經》中。

師:對的!

(師課件出示:《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多年的詩歌305篇,所以又稱“詩三百”。)

師:今天,我們要讀的這首詩是《詩經》里的一首歌謠,題目是《芣苢》,看老師寫題目。誰來讀?

(生讀題)

師:想看看芣苢嗎?(課件出示芣苢圖片)這就是成片的芣苢,也叫車前子。它還有一個有趣的名字,叫豬耳朵草。你們看,圓圓的是不是有點像豬耳朵?春天,它的葉子是一種味道鮮美的野菜。到了初夏,開花結出的籽兒就叫車前子。曬干后可入藥,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師:同學們讀過這首詩了

嗎?誰來說說它給你留下的印象?

生:剛開始讀時比較難,里面有些字我從來沒見過。

師:是的,《詩經》里有些古文字像遠古的化石一樣,讓我們覺得高深難懂。

生:我們以前讀的詩主要是五言詩、七言詩,這首詩是四言詩,讀起來朗朗上口,很有節奏。

師:不僅是這首詩,整部

《詩經》,大多以四言為主,充滿節奏感、音樂感。

生:我發現,這首詩每句結構差不多,就改了六個字,真有意思。

師:你關注到了語言形式,這是個了不起的發現!看,全詩共三章,一行一章,結構形式相同,僅僅變了少數幾個動詞,這種寫法叫“重章疊句”。這就是詩的獨特之處,一會兒我們重點研究。

師:現在,聽老師讀這首詩,同學們在心里讀。

(師課件出示整首詩,配樂范讀一遍,第二遍與一位學生輪讀,其他學生小聲跟讀。)

師:好聽嗎?自己讀讀這首詩,要讀得一字不差。

(生自由讀,師指名讀。)

師:你把“采采”稍稍強調了一下,好像在告訴我們,采芣苢了,大家快來采吧。還可以怎么讀?

(師指名讀)

師:你把“芣苢”讀得特別有味道,為什么這么讀呢?

生:因為芣苢太多了,滿山遍野都是,所以,我有意拉長了讀音。

(師指名讀)

師:你的朗讀讓我們仿佛

看到了一大片綠油油的芣苢。四言詩一般讀成“二二”節拍,讀兩個字后稍作延長或停頓。咱們一起讀。

(生齊讀)

【評析:學習過程應該是學生自主探尋、自我建構的過程。上課伊始,教者就引導學生匯報自己對《詩經》的了解,并在此基礎上,擇其精要向學生呈現。對于《芣苢》的特點,教者引導學生自主發現這是一首四言詩、句式相同等與過去所學古詩不一樣的地方。即使是朗讀的指導,教者也是在點評學生朗讀的過程中提示重音、節奏等要點。在這一部分及后續的教學中,教者都十分注意“讓學”,讓學生回歸到學習主人的位置上。】

二、細想之,理解意思

師:這首詩講了什么意思呢?首先要理解這些字。(邊說邊貼詞卡:采、有、掇、捋、袺、襭)請大家先看第二章里的兩個字,“掇”和“捋”,誰來說?

生:“掇”的意思是拾取。“捋”的意思是用手順著一個方向抹。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下面注釋知道的。

師:看注釋是個好辦法。但老師覺得,只看注釋還不能充分領略到漢字的奧秘,有時需要我們追根溯源學漢字。“掇”右邊有四個“又”字。(出示“又”的古字)在古代,“又”字指的是手。從字形上看,“掇”字包含這么多手,是什么意思呢?

生:指很多手在不停地拾取。

師:再看“捋”字。(出示“寽”的古體字)“捋”的右邊指以五指持物。結合注釋和字形,誰上臺來演示一下“掇”和“捋”的動作?

生:(邊演示邊說兩字的差別)“掇”是一個一個地摘,而“捋”是一把一把地摘。

師:“捋”指從莖上成把成把地向下抹東西。稻谷豐收了,我們說——

生:捋稻谷。

師:麥子熟了,我們說——

生:捋麥子。

師:再看“袺”“襭”,你們又有什么發現?

生:都是衣字旁。“袺”加個“頁”就是“襭”,而且“頁”是繁體字。

師:是的,這兩個字與衣服有關。當時老百姓的衣服是這樣的。(出示古人服裝圖片)上衣長到膝蓋,腰間有腰帶,類似現在人穿的風衣款式。這兩個字意思也接近。誰上來用動作演示一下“袺”和“襭”?

(生演示)

師:(師邊演示邊解釋,生一起做動作)對,這就是提起衣襟裝起來,扎起衣襟兜回來。字的意思都理解了,整首詩的意思就好懂了。自己試著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別忘了借助下面的注釋。

(生自由練說后,師指名說。)

生:姑娘們去采車前子,先是一個一個地去摘。車前子太多了,她們又成把成把地去捋。車前子越采越多,姑娘們先是手提著衣襟,兜了起來,后來又掖起衣襟裝了起來。

師:看來意思明白了。中國古典文學家余冠英先生曾翻譯過這首詩,請看。

(師課件出示:車前子兒采呀采,采呀快快采些來。車前子兒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來。車前子兒采呀采,一顆一顆拾起來。車前子兒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來。車前子兒采呀采,手提著衣襟兜起來。車前子兒采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來。)

師:老師和你們對讀,注意好節奏。

(師生對讀)

師:這首詩最獨特的地方就是“重章疊句”中僅僅換了六個字。這六個字究竟妙在哪里呢?好好想想,然后組內討論討論。(生小組討論)

師:哪一組來展示你們的討論結果?

生:我們覺得這六個字用

得非常準確生動,把姑娘們采摘的動作形象地寫了出來。

師:是啊,詩歌注意了詞語的錘煉。你們品出了其中的妙處。

生:更換了六個字。這種更換看似簡單,其實很用心,寫出了芣苢越采越多、姑娘越采越歡,滿載而歸的過程。讓我們越讀越有味道。

生:我們覺得這六個字的順序是不能換的。而且,詩歌相似的結構,反復再現了姑娘們采芣苢時的動作和歡快的心情。

師:是的,這首詩用詞連貫,是按情景的推進來寫的。《芣苢》是一首勞動的歌謠。姑娘們從一開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開了勞動的序幕。之后,到一顆顆“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扎起衣襟“襭之”,這一個完整的采摘過程,就是通過這六個動詞體現出來的。

師:我們再一起讀讀這首

詩,注意這六個字。

(生齊讀)

三、涵泳之,揣摩意境

師:這首詩雖短,卻很動人,我們還可以讀得更有味道。怎么讀呢?清代著名學者方玉潤先生教我們這樣讀——(課件出示:讀者試平心靜氣,涵泳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繡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余音裊裊,若遠若近,忽斷忽續……)“涵泳”就是沉浸其中,反復品味。在平心靜氣、反復品味中,你仿佛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師:現代著名詩人聞一多先生教我們這樣讀《芣苢》——(課件出示:現在請你再把詩讀一遍,抓緊節奏,然后合上眼睛,揣摩……)就是要我們讀出詩的節奏。揣摩畫面,你又能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呢?嘗試著用這兩位學者的讀法,好好讀讀、想想。

生:當我靜下心來讀這首詩的時候,好像看到了許多姑娘在采芣苢,而且還在唱歌。她們的歌聲,余音裊裊,忽斷忽續。

生:讀著讀著,我仿佛看到風和日麗中,三三兩兩的美麗姑娘行走在田野間,看到滿山遍野的芣苢綠得鮮亮,她們喊著:“咱們一起采芣苢吧!”一開始,姑娘們是一顆顆掇之,芣苢太多了,姑娘們興致勃勃,一把把捋之,手提衣襟袺之,扎起衣襟襭之,她們一邊采摘一邊對歌,清亮的歌聲在田野里飄蕩。

師:你們把姑娘們采摘的畫面想得那么逼真、鮮活,太有想象力了。讀詩,要“平心靜氣”“反復涵泳”;讀詩,也要“抓緊節奏”“用心揣摩”,這樣才能聽到美妙的聲音,看到生動的場面,這才是真正的會讀詩。你們看,風和日麗中,三三兩兩的女子行走在田野間,看到滿山遍野的芣苢,情不自禁地吟起來。

(師引生齊讀第一章)

師:她們越采越多,越采越忙,越采越歡了!

(師引生齊讀第二、三章)

師:同學們,現在讓你用一個字來形容姑娘們采摘時的場景和心情,你會用哪個字?說說理由。

生:我覺得是“歡”,采摘的過程是歡快的,采摘的場面是歡樂的。

生:我覺得是“喜”,整首詩傳遞給我們的感覺就是歡歡喜喜、熱熱鬧鬧。

生:我覺得是“樂”,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她們快樂地勞動。

師:想看看元代學者吳師道的評價嗎?

(師課件出示:此詩終篇言樂,不出一“樂”字,讀之自見意思。——吳師道)

師:你們真是作者的知音。是的,在“重章疊句”中,那明快的節奏、歡樂的氣氛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

【評析:古詩詞因其存在的年代較為久遠而留下了不少研究資料,像《芣苢》這樣的名篇更是如此。教者在引導學生想象詩中的景象時融入了清代著名學者方玉潤和現代著名詩人聞一多讀這首詩時的感受與體悟,幫助學生進入詩的意境。在學生以“歡”“喜”“樂”等字概括先人們采芣苢時的場景和心情后,教者又以元代學者吳師道的話肯定、鼓勵學生的所思所感。相關資料的融入使作品的呈現變得更豐富、完整了,從而助力學生達成一定的學習深度。】

四、學吟之,感受意韻

師:詩的源頭是歌謠。姑娘們一邊采著野菜,一邊唱著歌謠。怎樣讀出其中的味道呢?我們應該像姑娘們那樣邊唱邊和。邊唱邊和相當于對山歌。對山歌,懂嗎?我們不是唱,而是讀。可以一讀一和,可以男讀女和,還可以一讀百和……小組內先來試一試,用你們喜歡的方式來讀和,看看哪一組能讀出創意,讀出熱鬧,讀出歡快。

(各小組練讀并展示。有一生讀,另一生和的;有一人讀,其他五人和的;有女聲讀,男生和的……)

師:我們還可以邀請聽課的老師們一起來和。你們在這座山頭,老師們在那座山頭,我們都在采芣苢——

(生讀,聽課教師齊和,氣氛熱烈。)

師:好極了,真是一詠三嘆,余音繞梁啊!這種“重章疊句”的寫法是《詩經》中最為常見的,大家看——(課件出示詩歌)《桃夭》《兔罝》《樛木》《螽斯》《鵲巢》《相鼠》……都是“重章疊句”的寫法。這種寫法對后世的詩詞影響很大。大家還記得漢樂府《江南》嗎?它們之間有異曲同工之妙。

(生齊背漢樂府《江南》)

師:學到這兒,誰來說說你對“重章疊句”的寫法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生:“重章疊句”的寫法讓我感覺語言雖簡潔,但有一種別樣的美感。

生:我覺得“重章疊句”的寫法,增強了詩的音樂性和節奏感,使情感得到了盡情抒發。

師:是啊,“重章疊句”能表現出強烈的情感,給人以“百轉千回”“繞梁三日”的感覺,所以,詩歌、音樂中經常使用。《芣苢》原本就是唱的。現在,讓我們跟著音樂唱吧。第一遍心里跟唱,第二遍輕聲跟唱,第三遍大聲唱出來。

(師播放音樂,生齊唱。)

師:真是何等的舒暢、歡快。

五、仿寫之,古為今用

師:同學們,2000多年前的古人邊采野菜邊唱歌謠,多么快樂,多么自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種快樂也無處不在。看,他們在干什么?(課件出示各種勞動圖片)你采摘過東西嗎?(課件出示:選擇一個活動情景,用“重章疊句”的手法寫下來,注意詞語的錘煉和情景的推進。采采,薄言。采采,薄言。……)師:請同學們按照這個句式仿寫幾句話。

(生創作)

師:誰來大聲誦讀自己的作品?最好吟唱出來。

生:采采茄子,薄言掇之。采采茄子,薄言捋之。

生:采采草莓,薄言摘之。采采草莓,薄言品之。

生:采采桑果,薄言嘗之。采采桑果,薄言樂之。

……

師:感謝《詩經》,感謝《芣苢》,讓我們有如此盡興的體驗。學到這兒,你對《詩經》有什么新認識?

生:《詩經》語言簡潔、朗朗上口,富有節奏感。《詩經》描寫的畫面非常生動,讓我們看到了2000多年前人們的生活。《詩經》真有意思。

生:我覺得《詩經》中的詩美、語言美、畫面美、節奏美,真是美不勝收啊。

師:是啊,真的應該慶幸我們擁有這么一部古老的詩集。孔子曾說——

(師課件出示:不學詩,無以言。——孔子)

(生齊讀)

師:按字面的意思,就是說不讀《詩經》,就無法說話。孔子還說——

(師課件出示: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孔子)

(生齊讀)

師:就是說,同學們怎么能不學詩呢?讀詩可以激發情志,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抱怨不平,還可以知道不少鳥獸草木的名稱。這些都說明《詩經》的重要性。2010年,《詩經》在德國萊比錫書展中被評為“世界最美的書”。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回到詩歌的源頭,初步感受了《詩經》獨特的魅力。在老師看來,《詩經》是我們中華文化的另一條母親河,希望大家能在這條母親河里盡情暢游!

【評析:引導學生聯系生活中相似的場景對學習內容進行仿寫是實現言語內化的重要途徑。雖說這首詩誕生于兩三千年前,但就其表達形式來看,學生完全可以模仿著說說。課堂上教者再現學生平時熟悉的勞動場景讓他們運用《芣苢》中的句式來仿寫,學生的表達欲望被激發了出來,大家說得喜滋滋、樂陶陶的。這樣,學生在運用中不僅更深切地感受到了這首詩的獨特魅力,還學習了遣詞造句的方法,培養了語感。】

【總評】

引源頭之水灌言語之花

《芣苢》是詩經中的名篇,寫的是先民們滿山遍野采收芣苢時歡快的勞動場面。這首詩的語言質樸無華、簡練生動、自然天成,適合兒童學習、誦讀。吳建英老師根據這首詩的特點,廣泛收集并整合相關資源,從兒童出發,巧妙設計教學流程,層層推進,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具體說來,這堂課的教學有如下三個特點。

一、文化探源,感受詩歌最初的光輝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中華詩歌的源頭,蘊含著豐厚的上古文化的內涵,表達了先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引導學生讀一點《詩經》中的作品,可以幫助他們打開一扇了解古代人們生活的窗戶。小學語文教材限于篇幅,一般很少選用詩經中的作品,這不能不說是古詩教學中的一個缺憾。教者選擇《芣苢》作為高年級學生的學習內容,將中華詩歌初始的樣式呈現給學生,這樣學生對中華古詩文的感知就更全面了。本課教學一開始,教者就讓學生通過相互交流對《詩經》有個大致的了解,接下來引導學生學習《芣苢》,讓學生通過具體的感知發現這首詩的特點,再帶領學生反復誦讀、展開想象,體悟《芣苢》的魅力所在。執教者還帶領學生照著詩的樣式進行仿寫,在仿寫中深入體會,最后又回到《詩經》,點出其在中華文化長河中的特殊地位。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學習鏈條,學生由此完成了一次中華古詩文的探源之旅,也感受到了《詩經》這顆中華文化明珠閃耀出的獨特光彩。

二、緊扣動詞,觸摸文字背后的生活景象

《芣苢》可以說是《詩經》中最簡單的一首詩,其基本句式就兩個——“采采芣苢”“薄言×之”。詩中變化的只是六個動詞——采、有、掇、捋、袺、襭。這六個動詞生動展現了先民們采摘芣苢的情景。“采”和“有”是概寫,“掇”和“捋”是對“采”的具體敘述,而“袺”“襭”寫的是動作,對應了“有”,幾個動詞串聯起來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采集過程。顯然這六個動詞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教學中,教者在這六個動詞的教學上下足了工夫。先是引導學生通過自讀注釋、聯系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