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課+世界殖民體系的完結瓦解與新興國家的發展+教學設計 高一下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1頁
第21課+世界殖民體系的完結瓦解與新興國家的發展+教學設計 高一下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2頁
第21課+世界殖民體系的完結瓦解與新興國家的發展+教學設計 高一下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3頁
第21課+世界殖民體系的完結瓦解與新興國家的發展+教學設計 高一下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4頁
第21課+世界殖民體系的完結瓦解與新興國家的發展+教學設計 高一下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與新興國家的發展教學目標1.了解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過程,尤其是亞非拉有代表性的國家的獨立過程,認識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是人類歷史的巨大進步。2.了解獨立后發展中國家取得的發展成就和面臨的問題,認識發展中國家一方面為維護國家主權、促進社會發展做出的不懈努力,另一方面發展依然任重道遠。3.建立起本課中有關印度、埃及、古巴等代表性國家的內容與前面學過內容的聯系,幫助學生形成清晰的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的總體面貌和發展脈絡,增強學生的時空觀念。4.通過補充材料和問題引領,增強對亞非拉獨立進程中代表性國家的獨立情況的了解,加深對發展中國家取得成就的原因和存在的問題的認識,提高學生的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素養。教科書分析本課共分為三部分,也就是教科書的三個子目: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發展中國家的成就、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挑戰。第一部分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教科書分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三個地區,選取比較有代表性的一些國家的民族獨立情況,描述了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過程。第二部分先介紹了發展中國家的概念,然后分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對獨立后的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成就進行了概述。主要是經濟方面的成就,其他方面沒有涉及。第三部分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挑戰,教科書采取了先按三大洲分述各自的典型問題,然后從國際和國內兩個方面概述了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共性問題。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是人類歷史的巨大進步,它是發展中國家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的前提和基礎。發展中國家建設的成就和面臨的問題,在時間、空間上都是共同存在的,但側重點不同。巨大成就反映出發展中國家在促進國家和社會發展上的不懈努力,多種多樣的問題和挑戰則表明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仍然任重道遠。本課重點: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過程、發展中國家的成就和面臨的挑戰。難點:理解獨立后發展中國家不同地區取得的成就及其原因,認識發展中國家的區域性和共性的問題。本課建議講授1課時。一、導入新課出示甘地及其紡紗等有關圖片。提問:圖中是印度的一位著名人物,他是誰?說說他的主要事跡。預設:回憶所學并回答:圖中人物是印度“圣雄”甘地。甘地領導了印度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運動中號召不買英國布,恢復手工紡織。教師點撥: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印度的獨立沒有實現。那么印度是何時獨立的?又是怎么獨立的?下面,我們就進入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二、新課教學1.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提問:世界殖民體系什么時候形成的?預設:19世紀末20世紀初。教師點撥: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殖民體系形成。這個體系下的亞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不斷進行斗爭。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進一步受到沉重打擊,世界殖民體系在戰后迅速崩潰。下面,我們分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去看看殖民體系是如何在這些洲崩潰的。(1)亞洲殖民體系的崩潰。請大家閱讀教科書和二戰后亞洲主要國家獨立情況的表格,了解亞洲殖民體系的崩潰情況。討論思考:二戰后亞洲民族獨立運動有何特點?地區國名獨立或成立年份殖民國家或宗主國備注東亞中國1949年列強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朝鮮1948年朝鮮原是日本殖民地,日本投降后獨立,但為美蘇分區占領,1948年分裂為南北兩個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韓國1948年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并提問,營造歷史情境,既讓學生回憶學過的內容,又引出新的問題,從而讓學生帶著疑問和興趣,去學習新的內容。設計意圖通過表格提供二戰后亞洲主要國家獨立或建國的情況,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二戰后亞洲殖民體系的迅速崩潰。通過提問,既了解了二戰后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特點,又訓練了學生提取并歸納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續表地區國名獨立或成立年份殖民國家或宗主國備注東南亞印度尼西亞1949年荷蘭老撾1945年法國菲律賓1946年美國緬甸1948年英國錫蘭(斯里蘭卡)1948年英國柬埔寨1953年法國馬來亞1957年英國新加坡1959年英國越南1945年日本投降后北越獨立,法國卷土重來,越南人民抗法9年取得勝利;但美國在南越扶植傀儡挑起內戰,后又直接參戰,越南人民又進行了抗美的越南戰爭,1973年獲勝,1975年南北統一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南亞印度1947年英國巴基斯坦1947年英國西亞敘利亞1946年法國黎巴嫩1946年法國約旦1946年英國在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亞洲多數國家獨立或建國的時間集中在二戰結束不久的40年代;獨立國家多;范圍遍及整個亞洲;中國、朝鮮和越南還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教師點撥:在這么多獨立的亞洲國家中,教科書挑選了一個代表性國家做簡要介紹,就是印度。前面我們學習的關于民族獨立運動的第13、16課都提到了印度,尤其是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這種別具特色的斗爭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們都想知道印度到底是如何獨立的。獨立后的印度分裂成了兩個國家-印度和巴基斯坦。請同學們閱讀地圖,認識這兩個國家的地理位置。這里教科書提到了一個新名詞“自治領”。“自治領”雖然獲得了一定的自治權,但仍然沒有完全獨立。提問:獨立后的印度為什么會分裂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材料起義第二天,即2月19日,英國首相艾德禮宣布派遣內閣特使團去印度,就賦予印度某種形式的自治問題進行談判。······5月16日,發表了關于印度的白皮書,其中提出印度將來可成為英國自治領。各省先分成三個轄區,印度教占一個,伊斯蘭教占兩個,由三個轄區選舉制憲會議,制定聯邦憲法。······國大黨主張全印度統一,而穆斯林聯盟卻要求建立一個獨立的巴基斯坦?!ぁぁぁぁぁぬ厥箞F的破壞活動使穆斯林聯盟同印度國大黨之間的仇恨進一步加深。特使團離去后,印度局勢更加緊張。8月16日,在加爾各答發生伊斯蘭教徒與印度教徒之間的相互殘殺,死亡竟達千人?!ぁぁぁぁぁ?947年2月,英國政府改派蒙巴頓任印度總督,制定了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8月25日,印度與巴基斯坦正式分治。-何春超主編《國際關系史》在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一是宗教矛盾;二是政黨之爭;三是英國對印度分而治之的策略。印巴分治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但也給印巴留下了嚴重的禍根。兩國之間的宗教矛盾激化。蒙巴頓方案公布后,穆斯林和印度教之間的矛盾仇殺達到高潮,據統計,約有50萬人在相互斗毆和仇殺中死去。甘地為了平息宗教糾紛,1948年1月30日被印度教的極端分子殺害。兩國還存在嚴重的邊界糾紛尤其是克什米爾土邦的歸屬問題造成了印巴之間的嚴重對立。(2)非洲殖民體系的崩潰。請同學們閱讀教科書第128頁的“非洲獨立進程示意圖”。圖上顯示除利比里亞外,有兩個之前我們學習過的國家在二戰前已經實現獨立,是哪兩個?預設:埃及和埃塞俄比亞。教師點撥:二戰后獨立較早的國家集中在北非。除阿爾及利亞(1962年獨立)外,其他北非國家利比亞、蘇丹、突尼斯、摩洛哥都是在50年代擺脫殖民統治,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諸國也為國家獨立而斗爭。1960年,有17個非洲國家獨立,這一年被稱為“非洲年”。到20世紀60年代末,非洲的獨立國家已經達到41個,約占非洲總面積的84%,總人口的88%。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崩潰。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它是非洲大陸最后擺脫殖民統治的國家。過渡:上面老師給大家介紹了非洲獨立進程的總體情況。教科書選取了埃及和阿爾及利亞兩個代表性國家,我們先看埃及。提問:埃及是在哪一年獲得了獨立?獨立后的埃及實行什么政體?預設:1922年獨立,實行君主立憲制。提問:閱讀材料,獨立后的埃及還存在什么問題?材料盡管早在1922年英國就已經同意埃及王國獨立,但它一刻也沒有放松對埃及的控制。1936年,英國迫使法魯克王朝與之簽訂了《英埃20年同盟條約》,規定英國可以在運河區駐軍,有使用埃及的基地、港口等特權。······1950年1月華夫脫黨再次執政后,明確提出廢除1936年條約,但該內閣僅存在1年半就被國王解散,華夫脫黨也陷入了四分五裂的狀態。巴勒斯坦戰爭的失敗充分暴露了法魯克王朝的腐敗。1952年1月26日開羅爆發50萬人的反英示威,王室血腥鎮壓愛國群眾,更暴露了它們的反動性。-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編》(下)在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英國在埃及還保留了很多特權;法魯克王朝腐敗反動;華夫脫黨四分五裂。1949年納賽爾和一些志同道合的青年軍官組成了“自由軍官組織”這一新的民族主義力量。1952年7月,自由軍官組織發動起義,控制了軍隊和首都,國王法蘭克被迫退位,埃及的君主立憲制結束,這就是埃及的“七月革命”。1953年6月,埃及共和國成立。埃及共和國成立后,著手收回蘇伊士運河的主權。通過談判,1954年10月與英國簽訂了《關于蘇伊士運河基地的協定》,規定英軍在簽約后20個月內分批撤出埃及領土。1956年6月,最后一批英軍撤離運河區。請同學們閱讀教科書第127頁第三自然段,了解阿爾及利亞的獨立進程和特點。教師點撥:阿爾及利亞與法國殖民者的斗爭持續時間長,是北非唯一一個在50年代后獨立的國家。設計意圖補充或利用教科書中的材料,以問題為引領,便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可以提高學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的素養。

教師提問:第127頁“史料閱讀”節錄了1962年阿爾及利亞與法國達成的《埃維昂協議》的部分內容。從這段史料中我們能獲得哪些信息?在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兩個方面的信息:一是阿爾及利亞獲得了獨立,實行充分和完全的主權,可以建立自己的政府和選擇政治與社會制度。二是保留了法國的一些特權,如開采石油權和采礦的優先權,租借軍事基地等,這給后來的發展埋下了隱患。(3)拉丁美洲殖民體系的崩潰。教師點撥:二戰后,拉丁美洲人民捍衛國家主權的斗爭迅速發展。教科書主要介紹了古巴和巴拿馬兩個有代表性的國家。展示地圖,指出這兩個國家的位置。教師提問:這兩個國家都是反對哪個國家的干涉和控制?取得了怎樣的斗爭成果?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都是反對美國。美國長期視美洲為自己的勢力范圍,控制拉丁美洲國家,古巴和巴拿馬就是其中兩個國家。古巴在卡斯特羅等人領導下,推翻了美國扶植的傀儡政權。巴拿馬人民不斷開展斗爭,終于在1999年從美國手中收回了巴拿馬運河區的全部主權。古巴不但獲得了獨立,還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1961年,卡斯特羅宣布古巴是社會主義國家,古巴是目前為止美洲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教師提問:1962年,古巴就卷入了美蘇爭霸的漩渦,美蘇圍繞古巴出現了劍拔弩張的一刻。這個歷史事件我們前面已經學過了,叫什么?預設:古巴導彈危機。教師點撥:很好。這也預示著古巴今后的發展道路并不平坦。教師總結:二戰結束到1991年,全世界有九十多個國家擺脫了殖民統治獲得獨立,世界殖民體系徹底崩潰。這是20世紀偉大變化之一,是人類歷史的巨大進步。過渡:這些國家實現了獨立,走上了獨立建設國家的道路。這條道路并不平坦,各國都是任重道遠,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還存在許多問題。2.發展中國家的成就教師點撥:請同學們閱讀教科書第二子目內容,完成表格。教師點撥:總的來看,發展中國家獨立后,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有的國家和地區甚至發展很快,成為富有的或新興的工業化國家。由于各國的國情不同,經濟發展的模式也不盡相同。在亞洲就有兩種代表性發展模式。一種是以新加坡和韓國為代表的東亞出口加工模式。20世紀70年代,新加坡、韓國經濟迅速起飛,年均增長率,新加坡9.4%,韓國24.8%。進入80年代以來,依然保持較高的發展勢頭。短短二三十年就改變了落后的經濟面貌,轉變為新興的工業化國家。與此同時,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東盟國家的經濟也相對發展較快。這些亞洲國家經濟的迅速崛起引人關注,其經濟發展模式被稱為“東亞模式”。亞洲這些國家經濟發展迅速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們走進韓國去看一看。閱讀材料,思考韓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1961年8月頒布了第一個經濟開發五年計劃(1962-1966),目標是發展進口替代工業,以奠定“經濟自主”的基礎,從此開始了韓國的經濟起飛時期?!ぃぁぁぁ?964年,當局調整經濟發展戰略,由“進口替代”轉變為“出口主導型經濟開發戰略”,提出“出口第一主義”“貿易立國”等口號,大力引進外國資本和技術設備,利用本國勞動力開辦工廠,加工進口原材料,然后將大部分產品出口,以此推動工業化的發展?!ぁぁぁぁぁ?0年代,韓國進入經濟政策調整和結構轉型的階段······過去,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輕紡工業和資金技術密集型重化工業,這時則積極推進向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轉變。-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編》(下)在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并不斷調整;尤其是70年代,實行“出口主導型經濟開發戰略”,充分利用本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大力引進外國資本和技術設備,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然后將大部分產品出口。過渡:我們再去看看亞洲的另一種模式-海灣產油國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發展的主要特點是什么?預設:依靠石油等資源。教師點撥:對,這些國家獨立后先后收回了石油主權,依靠開采石油和出口石油獲取巨額利潤,產生了一批高收入國家,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聯酋、卡塔爾、巴林、阿曼等,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資源型發展模式。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模式指的是海灣地區的產油國,并不是西亞或中東所有國家都有豐富的石油資源,有的國家是以農牧業為主的,如約旦、敘利亞、黎巴嫩等,所以西亞發展差距很大。還有伊朗和伊拉克本身屬于產油國,但由于人口多、消耗大,加之戰爭,人均收入遠遠低于其他海灣產油國。3.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挑戰請同學們閱讀教科書第三子目內容,完成下列表格。預設:閱讀教科書完成表格任務。

設計意圖學生自主學習,以教科書內容為材料,獲取有效信息。提問:亞洲新加坡和韓國與拉丁美洲的經濟發展存在相同之處,就是過于依賴外資和海外市場。這與什么有關?預設:實行出口導向型戰略,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教師點撥:出口導向政策一方面適應了這些國家和地區國內市場狹小的情況,另一方面也使得這些國家經濟發展存在很高的風險。我們再具體看看非洲的問題。非洲經濟一度發展較快,但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起,轉入停滯和低潮時期。80年代被稱為“失去發展的10年”。非洲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從60年代的4.7%下降到70年代的2.7%,80年代又下降到1.4%。許多內陸國家還長期出現負增長。非洲經濟衰退的原因是什么?材料造成非洲經濟衰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內因也有外因,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主要原因是,西方由于經濟滯脹和危機壓低了非洲農礦產品的價格,抬高了工業品的價格;1974年、1977年、1982年、1992年在非洲大陸發生嚴重旱災;人口增長過快,1967年全非人口2.56億,1985年猛增至5.31億,人口增長率為3%,而經濟增長率僅為0.2%;在國有化、工業化、合作化過程中,許多國家的政策失誤,忽視糧食生產,挫傷了私營工商業者和個體生產者的積極性;最后,政局長期不穩定嚴重地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編》(下)教師點撥:請同學們閱讀材料,概括非洲經濟衰退的原因。預設:國際環境:不平等的國際經濟舊秩序,對非洲極為不利??陀^原因:天災。主觀原因:人口增長過快;政策失誤;政局長期不穩定。教師點撥:非洲除了經濟發展程度總體較低,問題重重外,還有一個問題是發展嚴重不平衡。聯合國統計的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1977年非洲有17個,1991年增至32個,占全球最不發達國家總數的70%,而南非、埃及、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尼日利亞等則是相對發達富裕的國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