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內科學:脾胃系病證-胃痛_第1頁
中醫內科學:脾胃系病證-胃痛_第2頁
中醫內科學:脾胃系病證-胃痛_第3頁
中醫內科學:脾胃系病證-胃痛_第4頁
中醫內科學:脾胃系病證-胃痛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胃痛Gastralgia病例張××,女,31歲。胃脘痛一周,加重一天。一周前因與鄰居不和而致胃痛。來診時胃脘灼痛不適,痛勢急迫,伴脅肋脹痛,嘈雜泛酸,不欲飲食,口干口苦,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數。請問該患者為何?。繎婧巫C?應用何治法?何藥?目的要求

1.了解胃痛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大體范圍,調攝護理。2.熟悉胃痛的病因病機,辨證及診斷要點。3.掌握胃痛的證候特征,治療原則,以及證治分類。重點:

1、熟悉胃痛的病因病機,辨證及診斷要點。

2、掌握胃痛的證候特征、病因病機、分型論治。概述【概念】

胃痛,又稱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疼痛為主癥的病證。

中醫胃痛包含于西醫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癌及肝、膽、胰等疾病。歷史沿革《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木郁之發……民病胃脘當心痛”《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胃病者,腹脹,胃脘當心而痛?!薄督饏T要略》稱心下痛:“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金元時代《蘭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門《千金要方.心腹痛》提出九種心痛。明《醫學正傳.胃脘痛》“古方九種心痛,……詳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實不在于心也?!薄兜は姆?心脾痛》論胃痛治法時提出“諸痛不可補氣”《景岳全書.心腹痛》對胃痛論述詳盡,至今對臨床仍有指導意義?!蹲C治準繩.心痛胃脘痛》提出心痛與胃痛應區分、鑒別。【病因病機】1、外邪犯胃外感寒、熱、濕、暑諸邪→內客于胃→胃腑氣機阻滯→不通則痛。

2、飲食傷胃飲食不節,或饑飽失調→損傷脾胃→胃氣壅滯→胃失和降→不通則痛。嗜食辛辣、肥甘厚膩、飲酒無度→蘊生濕熱→阻滯氣機→不通則痛。3、情志不暢

憂思惱怒→傷肝損脾→肝失疏泄→橫逆犯胃→脾失健運→胃氣阻滯→不通則痛。

氣滯日久→瘀血阻滯→胃絡瘀阻→不通則痛。

氣郁化火→肝火犯胃→灼傷胃陰→胃失潤養→而致胃痛。

4、脾胃虛弱

素體脾胃虛弱→運化失職→氣機不暢→而致胃痛。

勞倦太過、失血、久病傷脾→中陽不足、中焦虛寒→胃失溫養→而致胃痛。他臟久病,藥物傷胃→胃絡受損→胃失濡養致胃痛。病位:胃、肝、脾病因:外邪、飲食所傷、情志不暢、勞倦內傷致脾虛病機:“不通則痛”胃痛原因雖多,但病機主要在于胃氣失于和降、氣機郁滯不通,或胃絡失于滋養,氣血運行不暢所致;前者多為實證,后者多為虛證?!驹\查要點】診斷依據

1、癥狀:胃脘部疼痛(脹痛、刺痛、隱痛、劇痛)常伴嘈雜泛酸噯氣吐腐、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癥狀

2、誘因:情志、飲食、勞累、受涼、服藥

3、病史:可反復發作。

4、特檢:胃鏡加病檢,上消化道鋇餐,B

超,幽門螺旋桿菌(HP)檢測等【病證鑒別】1、胃痛與真心痛:真心痛是心經病變所引起的心痛證。多見于老年人,為當胸而痛,其多刺痛,動輒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氣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2、胃痛與脅痛:脅痛是以脅部疼痛為主癥,可伴發熱、惡寒,或目黃膚黃,或胸悶太息,極少伴嘈雜泛酸、噯氣吐腐。肝氣犯胃的胃痛有時亦可攻痛連脅,但仍以胃脘痛為主癥。

3、胃痛與腹痛: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恥骨毛際以上整個位置疼痛為主癥。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疼痛為主癥,兩者僅就疼痛部位來說,是有區別的?!颈孀C論治】一、辨證要點應辨虛實寒熱,在氣在血,還應辨兼挾證。1、辨虛實實證:新病,多呈暴痛,劇痛,食后痛甚或固定不移,拒按,脈盛。虛證:慢性反復發作,痛勢徐緩,喜按,食后痛減、脈虛。老年人多見。寒證:遇寒痛甚,得溫痛減、劇痛或絞痛??诓豢驶蚩识挥?。熱證:胃脘灼痛,痛勢急迫,遇熱痛甚,得寒痛減??诳驶蚩诳?。2、辨寒熱氣滯證:多見脹痛,噯氣頻作,疼痛每遇情志因素而加重。氣虛證:胃脘隱痛,食少,或食后腹脹,大便溏薄,面色少華,舌淡脈弱。血瘀證:痛如針刺,按之痛甚,舌質紫暗,脈澀?;蛲慈绲陡睿虬橥卵⒑诒?。3、辨氣血4、辨臟腑在胃:多為初病,與外感、飲食有關,以胃脘脹痛,悶痛,噯氣為特點。在肝:與情緒有關,反復發作,胃痛連脅肋,走竄不定,善太息,脈弦。在脾:多為久病,胃痛隱隱,饑時多發,得食痛緩,勞倦加重,面黃無力,便溏,脈緩二、治療原則1、胃痛治療以理氣和胃止痛為基本原則。審證求因,審因論治:邪盛以祛邪為急,正虛以扶正為先,虛實夾雜者,則當驅邪扶正并舉。

2、“通則不痛”應從廣義理解和運用。

3、用藥應做到:祛寒勿過于辛燥,養陰謹防滋膩,補脾注意運脾,化瘀宜兼理氣。三、分證論治1、寒邪客胃主癥:胃痛暴作,或猝感寒邪,或飲食生冷,惡寒喜暖,得溫痛減,遇寒加重,次癥:口淡不渴,或喜熱飲,舌淡苔薄白,脈弦緊。病機:寒邪客胃,陽氣被遏,氣機阻滯治法:溫胃散寒,行氣止痛。代表方:香蘇散合良附丸加減。常用藥:香附、蘇梗、陳皮、枳殼、木香、高良姜、烏藥、生姜、吳茱萸加減:兼外感風寒表證加紫蘇、藿香疏散風寒;兼傷食加焦三仙、檳榔、雞內金或保和丸,暑濕傷困加藿香、佩蘭等。方歌:香蘇散內草陳皮,外感風寒氣滯宜,寒熱頭疼胸脘痞,理氣解表此方施。2、飲食傷胃主癥:多于暴飲暴食后胃脘痛,脹滿拒按,噯腐吞酸,或嘔吐不消化物,味腐臭,吐后覺舒,次癥:不思進食、大便不爽,矢氣后或便后覺舒。舌苔厚膩,脈滑。病機:飲食不當,食滯胃脘,胃氣阻塞治法:消食導滯,和胃止痛方藥:保和丸神曲、山楂、萊菔子、茯苓、半夏、陳皮、連翹加減:腹脹明顯加枳實、木香、檳榔、砂仁兼便秘可和小承氣湯或改枳實導滯丸。保和神曲與山楂,苓夏陳翹菔子加曲糊為丸麥湯下,亦可方中用麥芽3、肝氣犯胃主癥:胃脘脹痛,連及脅肋,攻撐走竄,遇煩惱則痛甚,噯氣、矢氣則痛舒,次癥:喜太息,不思飲食,抑郁,夜寐不安舌脈:舌苔薄白,脈弦。病機:肝氣郁結,橫逆犯胃,肝胃氣滯。治法:疏肝解郁,理氣止痛。代表方:柴胡舒肝散加減。常用藥:柴胡,白芍,枳殼,香附,川芎,甘草加減:1、可加青皮,陳皮、川楝子、佛手、玄胡理氣和血止痛。

2、氣郁化熱加梔子、丹皮、蒲公英以舒氣泄熱;或改用丹梔逍遙散。

3、胸悶噯氣頻加旋覆花、郁金。

4、泛酸加煅瓦楞子,烏賊骨;方歌:柴胡舒肝香附芎,白芍甘草枳殼同另:胃病治肝五法(1)疏肝法:肝郁土壅致脅肋脹滿疏肝解郁和胃代表方:四逆湯加減(2)平肝法:肝氣橫逆犯胃致惡心嘔吐平肝降逆代表方:旋復代赭石湯加減(3)柔肝法:肝陰不足致胃中痞滿者柔肝和胃代表方:一貫煎(4)抑肝法:脾虛木乘致大便糖稀者抑肝扶脾代表方:痛瀉藥方(5)清肝法:肝火犯胃致胃脘灼痛者清肝和胃代表方:左金丸合金鈴子散附胃中蘊熱主癥:胃脘灼痛,得涼痛減,得熱則重兼癥:口干喜冷飲,或口臭,口舌生瘡;便秘。舌脈:舌紅苔黃,脈滑數。病機:過食辛辣或胃氣阻滯,日久化熱,熱灼胃痛。治法:清胃瀉熱,和中止痛。代表方:瀉心湯合金鈴子散常用藥:黃芩、黃連、大黃、川楝子、玄胡。加減:熱毒重,胃鏡下見充血、糜爛或潰瘍,HP陽性加蒲公英、連翹、二花、虎杖等4、脾胃濕熱證主癥:胃脘疼痛,痛勢急迫、痞悶灼熱兼癥:口干口苦,渴不欲飲、身重倦怠,納呆惡心、尿黃、大便不暢。舌脈:苔黃膩,脈滑數。病機:濕熱蘊結,胃氣阻滯。治法:清中化濕,理氣和胃。

代表方:清中湯。常用藥:黃連、梔子、制半夏、茯苓、草豆蔻、陳皮、甘草。加減:濕濁偏重加蒼術、藿香燥濕醒脾。熱邪偏重加蒲公英、黃芩。惡心嘔吐加竹茹、陳皮;便秘加大黃。方歌:清中湯用連梔夏,苓陳草蔻甘草加;清中化濕通胃腑,脾胃濕熱此方佳。

5、瘀血停胃癥狀:胃脘痛如針刺或刀割,痛處固定,拒按,疼痛持久,食后加劇,入夜尤甚,或吐血黑便。舌脈: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澀病機:病久入絡、胃絡瘀滯治法:化瘀通絡,理氣止痛方藥:失笑散合丹參飲藥物:蒲黃、五靈脂、丹參活血散瘀止痛;檀香、砂仁行氣和胃。加減:胃痛甚加延胡索、郁金、枳殼、制乳香,制沒藥增強活血行氣止痛。吐血或便血辨寒熱而治:熱迫血行可用瀉心湯加白芨,蒲黃炭、三七等。脾虛不統血可用黃土湯加減。兼血虛合四物湯,脾虛加黃芪、黨參。注意不宜早補或峻補。6、胃陰不足主癥:胃脘隱隱灼痛,似饑而不欲食,次癥:口燥咽干,大便干結,五心煩熱、消瘦乏力。舌脈:舌紅少津,脈細數。病機:胃陰不足,胃失濡養治法:養陰益胃,和中止痛。方藥:一貫煎合芍藥甘草湯藥物:生地,沙參、麥冬、當歸、枸杞子、川楝子加減:常加石斛、知母、烏梅、蘆根;胃脘灼痛、嘈雜泛酸加牡蠣、烏賊骨、珍珠層粉;也可加左金丸制酸止痛。氣滯明顯加佛手、綠萼梅、合歡皮、玫瑰花便結加火麻仁、瓜蔞仁潤腸通便7、脾胃虛寒主癥: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則緩,勞累或受涼后發作或加重,兼癥:泛吐清水,神疲納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脈:舌淡苔白,脈虛弱或遲緩。病機:脾虛胃寒,失于溫養。

治法:溫中健脾,和胃止痛。代表方:黃芪建中湯加減。常用藥:黃芪、桂枝、生姜、芍藥、甘草、飴糖、大棗等。加減:若泛酸去飴糖、加黃連、炒吳茱萸,烏賊骨、煅瓦楞子。泛吐清水,加半夏、陳皮、茯苓、干姜(小半夏加茯苓湯)以化飲降逆。

里寒較甚改用附子理中湯溫腎暖脾,和胃止痛。兼血虛歸芪建中湯。胃脘墜脹屬中氣下陷者,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方歌:小建中湯芍藥多,桂姜甘草大棗和更加飴糖補中臟,虛勞腹冷服之瘥

補中參草術歸陳,芪得升柴用更神勞倦內傷攻獨擅,氣虛下陷亦甚斟【轉歸預后】1、病初多實證,與寒邪、食積、氣滯有關。2、病變發展,寒郁化熱,食積變濕熱,氣郁化火,氣滯血瘀而出現寒熱互結等復雜征象。3、久病耗氣,由實轉虛,出現陰陽氣血虛損。4、氣滯血瘀,久病入絡;或脾不統血致吐血、便血等并發癥。5、一般預后多較好,實證易治;病久虛實兼雜,治療難度大,易反復,易消瘦。見出血證,屬病急重危證。【預防調護】

重視精神與飲食的調攝。保暖防寒、避免過度勞累。慎用水楊酸、腎上腺皮質激素等易于傷胃的藥物。臨床經驗簡敘

1、金元醫家李東垣認為,胃脘痛多為勞倦而致脾胃虛弱,又為寒邪所傷而成。其用藥之法為:益脾胃之氣多用人參,黃芪,炙甘草;溫中多用益智仁、吳茱萸、白豆寇;理氣多用木香,青皮、陳皮、柴胡、厚樸、蓽澄茄;和胃多用麥芽曲、清半夏、陳皮;和血多用當歸、桃仁、紅花。2、清代葉天士絡病學說認為,初病在經,久病入絡,以經主氣,絡主血?!蔽竿淳枚鴮野l必有凝痰聚瘀?!爸委煈孕料憷須猓寥岷脱?。3、施金墨診治經驗:①寒宜通—用辛開溫散法,常用良附丸,姜附湯、理中湯之類。②虛宜補—補益脾胃,不可蠻補,宜選平和補氣藥,以防峻補生壅或虛不受補而加重胃脘脹滿。常用四君子湯、參苓白術丸。③痛宜通—有通氣、通血之分,亦有溫通、寒通之別;氣分藥多選藿香、丁香、沉香、香附、烏藥、青皮、陳皮、厚樸等;血分藥多選乳香、沒藥、元胡、五靈脂、三棱、莪術、三七、丹參等;④嘔逆宜降:多選旋復代赭石湯、丁香柿蒂湯、橘皮竹茹湯⑤嘈雜宜和:寒熱夾雜應寒熱藥并用,如左金丸、半夏瀉心湯。喜歡藥對:黃芩配半夏、干姜配黃連、吳茱萸配黃連4、董建華教授在治療脾胃病上力創通降論。認為胃的生理上以降為順,病理上因滯而病,治療上以通祛痰,治則上主張兩點論,既“脾胃分治,又脾胃合治”。治法上主張治胃必調氣血,以此貫穿其他治法。5、辨病與辨證相結合診治胃痛:胃痛常見疾病是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診斷須依賴胃鏡診斷。結合胃鏡像可以助中醫辨證。HP感染胃鏡像與中醫辨證分型

1、胃寒型胃鏡像:黏膜色澤淡紅或蒼白,黏膜下血管紋灰藍,黏膜反光減弱,黏液稀薄。*王永炎,李明富,戴錫孟。中醫內科學【M】上??茖W技術出版社2、胃熱型胃鏡像:

黏膜呈櫻桃紅色,充血區域彌漫,血管紋紫紅色,呈網絡狀顯露,黏膜粗糙或疣狀增生。3、胃絡瘀滯型胃鏡像:

黏膜暗紅色,血管紋暗紅色,呈樹枝樣顯露,可見瘀點或瘀斑,呈顆粒樣或結節樣增生。4、胃絡灼傷型胃鏡像

彌漫性充血,血管紋紫暗,黏膜脆性增加或僵硬,點狀或片狀糜爛,呈結節樣增生,黏液黃稠或污穢。臨證要點1、疏肝不忘安胃,理氣慎防傷陰2、久痛入絡,當活血化瘀3、氣郁化火,宜清解郁熱4、健脾養胃,為固本之法。1、胃痛多有外感寒邪、飲食所傷、情志不暢和脾胃素虛等不同病因而引發,治療時當采用相應的治療原則而治之。

2、胃病日久,病機常演變的較為復雜,辨證時當注意:胃病是否累及肝脾;有無虛實兼夾;是否寒熱錯雜;氣滯兼有血瘀等,從而采用數法合施的原則靈活選藥辨治?!拘〗Y】胃痛初起病在胃,久病傷及肝與脾;不通則痛是病機,寒熱虛實要辨知;在氣在血辨臟腑,臨床靈活辨證治。

附:吐酸

acidregurgitation一、定義:吐酸是指胃中酸水上泛的癥狀,又叫泛酸,若隨即咽下稱為吞酸,若隨即吐出稱為吐酸。可單獨出現,但常與胃痛兼見。二、臨床特征:胃酸過多,酸水隨胃氣上泛于咽,隨即吞下為吞酸,從口中吐出為吐酸三、病因病機

1、肝氣郁結、化熱化火,或肝胃不和所致?!端貑?至真要大論》“諸嘔吐酸皆屬于熱”2、肝胃郁火熏蒸脾濕而成。朱丹溪“吞酸者,濕熱郁積于肝”3、宿食積滯停胃、蘊郁而作酸。4、脾胃宿冷停寒,或痰氣互結,影響胃的通降所致。四、辨證論治1、熱證——肝胃郁熱主癥:吞酸噯腐,胃脘悶脹,心煩易怒,脅脹,口干口苦,大便干結,舌邊紅苔黃,脈弦滑治法:泄肝理氣,和胃降逆方藥:左金丸加味黃連、吳茱萸、黃芩、梔子、烏賊骨、煅瓦楞子、香附、佛手、旋復花、清半夏2、寒證——脾胃陽虛主癥:吐酸時作,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