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河北新太平原后保山村史天澤墓發掘簡報
后灘村位于石家莊西北約3公里處,石臺路穿過村北。為了配合國家重點工程的建設,1992年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石太考古隊對河北境內的公路沿線進行了詳細的實地調查,后太保史氏家族墓地就是在調查中發現的。據后太保一帶村民反映,元朝丞相史天澤墓就在后太保村北一帶公路線上。1993年底石太考古隊在后太保村北石太線共計400米長60米寬的路段上進行了鉆探,共探出古墓葬9座(圖一)。1994年4~6月,對已探明的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清理,共發掘古墓葬8座(圖二),出土各類文物百余件。墓葬型制發掘的8座墓(編號M1~M8)皆開口在黃褐土層下,距地表深0.5米左右,分布在東西150、南北60余米的范圍內。M2石槨墓,是唯一未被盜擾的墓。斜坡墓道長6.2、寬1.56米。墓壙四壁筑有臺階,其中東、西各為兩級,南、北為一級。墓壙口為方形,邊長3.39米。墓壙底為長方形,南北長3.1、東西寬2.5、墓底距地表深5.7米。墓底中部用石板砌成石槨,南北長2.78、北端寬1.36、南端寬1.05、高1.04米。石板大小不一,厚約0.20米。石槨內置木棺一具,棺木已朽,四面棺板皆以榫卯相接,再用長釘釘上,有縫的地方用膩子抹嚴。棺材里外分別涂黑漆和紅漆。棺稍偏向槨室的東南部,頭端略寬于腳端,兩側棺板長出頭板和腳板,在兩側板的上部與棺蓋相接處分別雕刻一條云紋圖案,并在側板的近南北兩端分別浮雕出兩個圓形泡飾。棺長2.23、北寬0.61、南寬0.5、高0.6~0.75米。人骨架大部分存在,但朽蝕嚴重。頭發尚存,顏色黑中泛黃,發式為兩根主辮交錯盤于頭頂,再用簪子和梳子固定,用細繩纏繞的辮梢清晰可辨。隨葬品皆置于棺內,除棺內四角各置一泥佛外,余皆放置于腹部以上,有金簪、金梳背、金耳墜、銅簪、金幣、玉飾、水晶、瑪瑙、玻璃飾等40余件,還發現32枚銅錢(圖三)。同類墓葬還有M7。M1主室為八角八邊形的多室磚室墓。墓道位于主室南部正中,呈緩斜坡狀,坡面較規整。墓道入口較窄,往北漸寬,方向正南北,長20.6、南寬1.25、北部上寬2.35、下寬1.8米。墓道北接甬道,在墓道與甬道相接處立一近長方形的大石板,石板中部鑿有一排6個凹坑,好像是要把之劈成兩半而留下的。石板長2.6、寬1.25、厚0.2~0.27米。磚砌甬道長2、寬1.6、高2.1米,南北皆砌封門磚,甬道北接主室,主室居中,平面八邊形,兩側各有一圓形墓室(圖五)。主室對角長約5.6、對邊長約5.3米,穹隆頂。墓壁及頂皆用厚1厘米的白灰抹面。頂及部分墓壁被破壞。墓壁和墓頂相接處有一周仿木磚雕斗栱,即每角一朵轉角斗栱,每邊一朵補間斗栱,共計16朵,現只殘存北面7朵,皆為單抄四鋪作,其形制是:櫨斗口砌泥道栱和華栱相交,泥道栱上托散斗,上承慢栱。華栱上托交互斗,斗上承令栱和螞蚱頭耍頭。慢栱、令栱上散斗和耍斗上齊心斗共同托一層撩風磚,再上即為穹隆頂。斗栱下是磚砌的普柏枋和額。轉角斗栱下有三塊立磚砌成的角柱。每朵斗栱高0.45、上寬0.88米(圖六)。棺床位于墓室北部中央,呈方形,用六層磚砌成,正面為須彌座形,東南角和西南角下部飾以花紋雕磚。棺床南北3.35、東西3.38、高0.4米(圖七)。墓底連同甬道底部鋪一層厚0.15米的大石板。在棺床及周圍的擾土中發現棺釘、紅色漆皮、朽木和分屬三個個體的人骨,經鑒定,骨架為一男二女。由于墓被盜擾,隨葬品均殘,大部分出于棺床南部鋪底石板上,個別出于棺床上擾土中和棺床東面,有四足銅香爐、銅獅鈕熏爐蓋、青瓷梅瓶、龍泉青瓷碗和荷葉形器蓋、鈞瓷碗、開片紋大碗、金花殘片、銅耳挖及“圣宋元寶”、“紹圣元寶”銅錢等。主室兩側的墓室形制基本相同,穹隆頂,門道鋪地石板與主室連成一體。室頂皆裝飾一周“m”形雕磚,藻井直徑0.6米,中心原有銅絲懸掛的銅鏡,已被盜走。兩側室內未出土任何隨葬品。券門均被破壞,西門被毀嚴重,東門還可以看出形制:豎立磚抹邊立頰,三層平磚砌成門額,上飾兩個雕花門簪。門額、立頰內為券門,單層縱立磚券頂,上壓一層抹邊平磚。券門寬0.9、高1.45米(圖八)。側室內徑3.3~3.35、高3.4米。M3與M1屬同類墓葬,但略有不同。墓道臺階式,墓門正面為仿木建筑的門樓,最上部不存,依其形制應為重檐、雙層斗栱。下層斗栱保存完好,為兩朵柱頭鋪作和一朵補間鋪作,形制同M1.每朵斗栱高0.46、上寬0.78米。下層斗栱至上層斗栱之間依次砌出兩層磚雕板瓦、筒瓦、三層平磚砌成的圍脊、額、普柏枋。斗栱下分別是一層平磚和三層平磚砌成的普柏枋和額,再下是九層平磚砌成的額墻,其下為券門。兩倚柱分立于平磚砌成的長方形門礅上,與其上柱頭鋪作相對應。門額上飾四個磚雕橫長方形花邊門簪。券門,重券頂,在兩層券頂中間飾一層“M”形磚雕。整個門樓,殘高4.58、寬2.72~2.82、券門內高1.65、寬1.28米(圖九)。墓室為六角六邊形單室,對邊長約4米。在壁頂連接處有六個轉角斗栱,其大小、形制同門樓斗栱。墓頂大部分不存。棺床已殘,占據了墓底大部分空間,與M1不同的是棺床前面正中有一東西長1.45、寬0.45、高0.3米的須彌座磚砌供桌,大部分隨葬品殘件即出自供桌前面。M4長方形多室磚墓,位于墓地東部。斜坡墓道南窄北寬,方向185度,在南半部坡面上有三排上下用的腳窩。長11.85、南端寬1.3、北端因下葬時需要,兩壁加寬成外弧形,最寬處達6.5米。墓室土壙近長方形,土壙內東西并列五個磚砌墓室,由西至東依次編號為A、B、C、D、E(圖一〇)。除C室外,其余四室皆長方形券頂,形制相同,墓門皆有券門、立頰、門額,封門磚A、B、D三室砌法一樣,皆縱磚平砌。E室封門磚平面呈扇形。在墓門上有一道貫通東西的矮墻,因A室整體南移,故門上矮墻在A、B室之間形成直角拐角。矮墻寬0.32、最高處0.36米。C室近方形,墓頂用兩塊大石板封蓋,再用磚和白灰把石板縫蓋住。C室沒有墓門,盜墓者是砸爛大石板西南角進入墓室的。C室四壁砌法獨特:東西兩壁為橫磚,南北兩壁為縱磚錯縫平砌、南北長1.46、東西寬1.28、內頂高1.75米,木棺為豎箱式,木頭已大部分腐朽,整體向西邊傾倒,南北長1.10、東西寬0.93、高1.24、板厚0.05米。棺箱做工精細,上下四角皆用鐵皮包鑲,并在底部四角裝有與鐵皮鑄造一體的圓形棺環。木棺內尸骨為一60歲以上男性,未發現任何隨葬品。在C室頂板上方0.5米處出土一方石質墓志,墓志平放,志面朝上,用一層平磚壓蓋。志石做工粗糙,縱0.84、寬0.75、厚0.12米。志文楷書,共二十三行,計527字(圖一八),為元朝史天澤第四子、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右丞史杠的墓志(錄文附后)。據墓志位置、志文和墓室情況判斷,C室當是史杠墓室無疑。其余四個墓室皆未被盜過,形制相同,以最東面的E室為最小,內壁南北長1.48、東西寬0.84、高0.88米。各室皆有木棺一具,人骨架頭北腳南,其中E室棺木窄小,人骨已成黑色碎塊,系火葬,無隨葬品。A、B、D三室皆有隨葬品,以裝飾品為主,墓主皆女性。A室面積最大,南北長2.54、東西1.12、高1.44米。棺長2.18、寬0.72、板厚0.05米。棺內人骨極少,頭發尚存,上插有金簪、金釵、銅簪、玉簪、玻璃簪計15件。在尸骨腹部以上,還發現金鐲2、金戒指2、金耳墜2和銹蝕的銅錢50余枚。同類型的墓葬還有M8。隨葬器物隨葬器物種類有瓷、金、銀、銅、玻璃、玉、骨、水晶、瑪瑙、鐵器等多種。瓷器皆殘,連同器蓋計19件,分別出自M1、M3和M8。碗8件。有三種釉色,分屬三個窯口。M8:1鈞瓷,里外釉皆呈藍色,釉中有白色結晶點。斂口,圓唇,圈足。口徑16.2、高6.4厘米(圖一二)。M1:4龍泉青瓷。尖唇,敞口,小圈足,碗內釉下劃兩朵蓮花,外壁飾仰蓮紋一周,口沿下有五道弦紋,內間隔以短線紋。口徑17.2、高6.7厘米(圖一三)。M1:8為青瓷器。直口,深腹,圈足,器形較大。腹外壁呈蓮瓣形,薄胎厚釉,釉色青灰,通體開片,口及底無釉呈紫色,即紫口鐵足,可能為官窯產品。口徑21.2、底徑13.1、高14厘米(圖一四)。盤4件。M3:4鈞瓷。圓唇,弧壁,平底,矮圈足。釉色青中泛藍,口沿部分泛黃。口徑22、高4厘米(圖一五)。梅瓶1件(M1:3)。小盤口,豐肩,上腹球形,中腹以下內收幾成直壁,下部微外移,圈足極矮。胎灰白,青釉較厚,玻璃質感強,有細碎開片。在透明的青釉下,周身用白彩和黑釉裝飾圓圈花葉紋和云鶴圖案,精致美觀。口徑6.7、最大腹徑23、底徑17.2、高46厘米(彩色插頁拾:1;圖一七)。匜1件(M3:6)。龍泉青瓷。圓唇,弧壁,平底稍內凹,一側有流。胎、釉皆較厚,滿釉,釉似青玉。口徑16.5、高5.7厘米(圖一六)。另有黑瓷小罐、器蓋和小瓷盅等。銅器計10件,多殘,有香爐、獅鈕香爐蓋、銅鏡、簪、釵等。香爐1件(M1:1)。口呈橢圓形,斂口,弧腹,圜底,四足,底中心有一透灰圓孔,并有一圓形蓋。腹外壁飾云雷紋地,地上飾六組饕餮紋圖案,每組饕餮紋之間飾兩個倒夔龍紋。獸足中空,下為三趾爪,上部為獸面形。香爐殘破嚴重,多處變形,有修補痕。口長徑36.5、短徑32、通高30、足高18厘米(圖一一)。獅紐香爐蓋1件(M1:2)。分體鑄造,再焊為一體。分三部分:最下部是一倒置的橢圓形盤,子母口,弧腹,平頂。腹外壁飾云雷紋地和六組雙鳳朝陽(羊)為主題的圖案。中間是一六角六邊形的平案,每角下有一三角形足與下層相焊接,案足上飾卷云紋。平案上是一獅子形紐,獅子作蹲踞式,昂首怒目作吼狀。左前爪直撐于平案,右前爪抓一繡球,上結彩帶。獅尾上翹,尾梢卷起,長鬣披肩,胸、背結有綬帶,系鈴于項下。獅身和繡球中空,下面香煙通過獅子口中和繡球中散出,構思巧妙。爐身部分已不存。通高25、獅紐高17、橢圓形盤長徑31、短徑26.5厘米(彩色插頁拾:3)。簪6件。其中2件完整。簪身扁片,前部尖細,簪頭不同。M4d:3簪頭為一小耳挖。長13.1厘米。M4a:6,簪頂銅片分成四股銅絲,卡入一白玉做成的荷葉形裝飾,葉心有一圓孔,用兩根小銅絲把一小珍珠固定在葉心上。通長17、柄身最寬處1厘米(圖一九)。金銀器42件,主要出自M2和M4,M3、M7有零星出土,除金幣外皆為裝飾品,有簪、釵、鐲、耳墜、戒指、梳背等。簪11件。其中銀簪1件,鍍金簪1件,余皆金簪。柄皆扁片狀,前部尖細,簪頭形狀各異。M4a:5金質,重31.5克,簪柄較寬,簪頭為耳挖形,長18.9、柄最寬處1.2厘米(圖二〇)。M4d:1金質,重11.2克,簪頭為一大一小兩個相連的圓槽,呈葫蘆形,槽內鑲嵌物已不存,簪柄上半截正面陰刻荷葉、蓮花圖案,背刻楷書“史舍之記”四字。長14.9、柄身最寬處0.9厘米(圖二一)。M4a:3金質,重34克,簪頂有銎,銎內插一刻有云紋的長條形玉飾,上立一白玉雕成的鳳鳥。玉飾與銎孔間以金絲固定。通長21、柄身最寬處1厘米(圖二二)。金釵4件。皆出自M4,兩股合成。M4a:7重37.5克,每股斷面近似菱形,頂部焊接釵頭。釵頭以掐絲做成韁枝梅花圖案,周邊為鏤孔網狀紋,中心并排四個圓圈,內中鑲嵌已不存。通長16、釵頭長5.5、最寬處2.5厘米(圖二三)。金鐲2件。出于M4a室,形制相同,為聯珠式。M4a:15中間有一缺口,兩龍頭紋相對。徑7.6厘米(彩色插頁拾:2;圖二五)。金耳墜7件。兩兩成對,每對形狀各不相同。墜環皆呈“S”形,墜面裝飾不同。M4b:3墜面裝飾分上下兩部分:上部是用金片做成的花邊小圓槽,槽內鑲嵌物已不存,小圓槽上下各有一個和兩個金片做成的云形紋;下部是一金絲穿系固定的小綠松石,長3.7厘米。金戒指2件。指環為活扣,指面裝飾不同。另外有金梳背、金幣、金印花殘片等。玻璃器14件,其中2件為簪,12件為蓮花形飾件。M3:9藍色,半透明,柄身近似圓柱體,前部成尖,簪頭為梅花形。長12.8厘米(圖二四)。其他小件飾品從略。銅錢出土200多枚,能看出錢文的除少量“開元通寶”、“大定通寶”外,余皆北宋錢幣。小結這次在后太保發掘的8座墓葬雖多已被盜,但仍出土了一批珍貴的文物,特別是較多金器的出土,為河北省歷年來不多的發現,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金器制作工藝水平。幾種形制的墓葬集中于一墓地,各具特點,也是彌足珍貴的。M4史杠墓志的發現為我們揭開一個歷史之謎提供了絕好的證據,它足以說明已發掘的這8座墓是史天澤家族墓的一部分。史天澤,《元史》有傳,祖籍大興永清(今河北永清),兄弟三人中排行老三,元初官至中書右丞相,贈太尉,謚忠武。史杠為天澤四子,官至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右丞等。墓志所載與《元史》及其他史料記載基本吻合。特別是史杠墓志中載明了“卜以三年(元延祐三年,1316年)二月甲申葬真定之真定縣太保莊太尉兆次”。明確說明史杠即葬于太尉(史天澤)墓地內。從9座墓總體分布看,東西相距不過140米,南北寬60余米;各墓皆坐北向南,墓道方向在180~187度之間;以M1、M3為中軸線,其余各墓圍繞排列的布局,體現了依輩分下葬的傳統葬俗。顯然這9座墓都應是史天澤家族墓地的一部分。史天澤父秉直、叔進道皆葬于老家永清,在今永清縣大辛閣鄉張四營村還保留有二人的墓葬神道碑。天澤兄弟三人中另兩人的墓地已明確,據新發現的《岳村史氏家譜》,所錄元李冶《史天安神道碑》碑文,載明了老大史天倪葬于永清、老二史天安葬于今石家市馬村的史實,因此史天澤父輩、兄輩中沒有人葬在太保莊是無疑問的,那么后太保史家墓地中當以史天澤輩分最高、位置最尊。M1位于墓地中軸線的上方,墓室面積、墓道長寬皆是其他墓所無法相比的。多角多邊形的磚雕仿木結構是宋金至元初常見的形制,但配以對稱的圓形側室的結構較為罕見。其隨葬品中的四足銅香爐、工藝獨特的獅鈕熏爐蓋以及造型、裝飾精美的龍泉青瓷荷葉形蓋、青瓷梅瓶、官窯大碗等與出有銅器、瓷器的M7、M3、M8等相比顯然要高出一籌。以上這些,都反映了墓主人特殊的身分和地位。另外,龍泉青瓷荷葉形罐蓋與朝鮮新安海底沉船中的元代青瓷罐蓋1極為相似,在朝鮮新安海底沉船中還出土了幾片鑲嵌白釉和云鶴圖案的高麗梅瓶殘片,與M1出土的梅瓶有非常相同之處。因而M1墓葬形制、斗栱具有宋金遺風,遺物又具元代風格,位置在M4之上,其年代約當金末元初。史天澤死于公元1275年,與M1年代大致相當。綜上所述,我們認為M1應為史天澤墓。發掘中在M1發現一兩面磨制平滑的殘石塊,當是墓志蓋上的殘塊,墓志估計被盜走。M3為六角六邊形磚雕仿木結構磚墓,其墓葬形制、斗栱和“M”形雕磚等與M1主室有頗多相同、相似之處。隨葬品中的龍泉青瓷匝、鈞瓷碗分別與浙江泰順元代窖藏瓷器2、北京昌平縣出土的元代青瓷3和朝鮮新安海底沉船中的中國瓷器1中的同類器物相同或相近。M5、M6為方形穹隆頂磚墓,與山西長治市捉馬村元代壁畫墓(1305年)4、內蒙古涼城縣后德勝元代墓5的形制、作法相近。從位置上看,M3、M5、M6距M1較近,且M6與M1又同位于墓區的最上方,因而三墓建造時間與M1相去不會太遠,應在元代中期以前。M2、M7同為石槨墓,墓壙、石槨及用磚和白灰壓縫的作法相同,而且與M4史杠墓室頂板上的磚和白灰壓縫的作法如出一轍。在山東發現的元泰定二年(1325年)張楷夫婦合葬墓6為雙石槨并列,形制同M7。山東嘉祥元代曹元用墓7(1330年)為雙木棺槨并列,土壙有生土臺,隨葬品金梳背與M2金梳背相同,金耳挖、聯珠銀鐲等與M4出土的耳挖形金簪、聯珠金鐲很相近。M8為三室并列連券磚墓,其封門磚、墓室、券頂結構皆與M4類同,隨葬的鐵犁、鈞瓷碗亦元代常見品。因此,M2、M7、M8三墓的建造時間當與M4相去不會太遠,約當元代中后期。先后參加工作的有孟凡峰、段宏振、石磊、康金喜、杜憲明、王建偉、李永生、樊瑞平、王會民、張春長等。附錄:史杠墓志錄文大元故資德大夫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右丞史公墓志:公諱杠,字柔明,姓史氏,大興永清人。曾大父成珪,隱德不仕。生一子秉直,行北京等路六部尚書。生三子。伯天倪,河北東西路兵馬都元帥;仲天安,宣權真定等路萬戶;季天澤,開府儀同三司平章軍國重事中書右丞相贈太尉謚忠武。公太尉第四子也,早從太保劉文貞公學,文貞公愛之,恒俾隨侍。至元□[八]年奏公習典故,起朝儀,授中順大夫引進使知侍儀事。十年,既引進使知侍儀事兼秘書少監。十三年,進少中大夫引進使知侍儀事兼秘書少監。十四年,進太中大夫佩虎符出為河東山西道提刑按察使。十六年,轉嘉議大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全國人教版初中信息技術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2課一、《從網上下載圖片》教學設計
-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三章第一節自然資源的基本特征教學設計
- 人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下冊9.1溶液的形成 教學設計
- 人教部編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教學設計:1.2成長的不僅僅是身體
- 人教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1 古詩三首惠崇春江晚景教案設計
- 一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 第一單元 我的好習慣《4 不做“小馬虎”》教學設計 新人教版
- 二年級數學上冊 六 測量練習四配套教學設計 北師大版
- 人教版九年級全冊第4節 焦耳定律教學設計
- 三年級數學上冊 6 多位數乘一位數(數字編碼)教學設計 新人教版
- 人教部編版八下歷史第6課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教學設計
- 2023年赤峰龍韻城市建設有限公司招聘筆試題庫及答案解析
- (人工智能導論)課件
- 專利申請培訓課件
- DPtechIPS2000系列入侵防御系統培訓膠片課件
- 競爭性談判二次報價單
- 危大工程巡視檢查記錄
- (房屋建筑部分)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2023年版
- 空氣自動監測站運維技術服務合同模版
- (完整)康復醫學考試題(含答案)
- 延期還款申請表
- 江蘇省地圖矢量PPT模板(可編輯)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