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么愛喝酒》導讀_第1頁
《我們為什么愛喝酒》導讀_第2頁
《我們為什么愛喝酒》導讀_第3頁
《我們為什么愛喝酒》導讀_第4頁
《我們為什么愛喝酒》導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每日聽書|《我們為什么愛喝酒》人類為什么愛喝酒這本書能為你1、解讀這本書并不是鼓勵大家喝酒,而是希望從更豐富、有趣的角度,告訴你喝酒為什么會成為人類無法舍棄的愛好之一,它背后有著怎樣的文化和歷史故事。幫助你回憶起和朋友喝酒的樂趣,為你提供小酌一杯的理由;2、這本書也會警醒你過度飲酒的危害,告訴你糟糕的酒桌文化的破解方法。適合誰聽1、愛好品酒的人;2、對人類演化相關話題感興趣的人;3、想和家人、朋友一起分享啟發的人。書籍信息:書名:我們為什么愛喝酒副書名:酒精如何決定人類社會成敗原作名:Drunk:HowWeSipped,Danced,andStumbledOurWaytoCivilization作者:[加]森舸瀾譯者:陶然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時間:2023年4月頁數:384定價:68.00裝幀:平裝ISBN:9787213108556內容簡介每一滴酒精都對人體有害,但幾乎沒有一個文明錯過酒精,這個現象背后有一些值得推敲的地方。森舸瀾在本書中主張,酒精是人類最早的隨身攜帶的吐真劑,它帶來迅速起效但溫和穩定的理性掉線、創造性思維提升,一直是促進人類合作、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關鍵要素。在沒有酒精的地方,代替它的是更加耗時的舞蹈、效果更難以控制的藥物等。基于對跨學科文獻的綜合梳理,森舸瀾毫不夸張地提出:酒精開啟了現代文明,也助推著人類社會發展。人類對酒精的癡迷不是意外,而是演化的結果。承認酒精的積極意義,我們才能更有效地應對它在現代社會提出的新問題。作者簡介【加】森舸瀾(EdwardSlingerland),知名漢學家,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杰出大學學者和哲學系教授,兼職于東亞研究和心理學系,并擔任人類演化認知與文化研究中心聯席主任以及宗教史數據庫主任。他的學術興趣廣泛,包括中西宗教哲學比較和古代漢語研究,其翻譯的《論語》由哈科特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前言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我要為你解讀的書叫《我們為什么愛喝酒》,出版于2023年4月。今天,我們要認真聊聊喝酒這件事。這本書主要回答了一個問題:每一滴酒精都對人體有害,但幾乎沒有一個文明錯過酒精,人類為什么這么愛喝酒呢?在過去幾千年里,人類集中聰明才智、人力物力解決的一大問題,就是如何把自己灌醉。考古學家發現,酒精其實并不是農業發明的副產品,而是發明農業的動機。世界各地早期人類的考古發現中,總是包括大量用來喝酒的精致器皿;即使是處于饑餓邊緣的社會,也會留出一部分珍貴的谷物或者水果用來釀酒。俄國、美國等很多國家,都為了保護糧食出臺過禁酒令。哪怕是在立法禁酒的國家,也有很多人冒著生命危險,試圖用香水或者清潔劑把自己灌醉;牛津大學的夜間討論,開場白是一句拉丁語宣言,翻譯成中文就是:“現在,該喝酒了”。在新冠疫情初期,美國政府實施封鎖的時候,出現了一場大辯論,主題是:什么是不能關閉的“必需服務”?答案五花八門,一些州宣布是高爾夫球場,一些州說槍支商店不能關。然而,幾乎每個司法管轄區都承認,且從未有過爭論的一件事是:酒鋪不能關。賓夕法尼亞州一度試圖關閉酒鋪,激起了極大的民憤,于是迅速改變了政策。在狂熱地制造和消費酒精的同時,人類也清楚地知道,酒精是有害的。酒精雖然能提供一點卡路里,但幾乎沒有營養價值,它本身還是由稀缺的谷物和水果制成的;攝入酒精會損害認知和運動技能,傷害肝臟和腦細胞,導致斷片、酒駕、斗毆等各種危險行為。如果說喝酒是一種絕對的惡習,那么在酒出現后的幾千年間,為什么演化沒有把這種惡習從人類身上剔除掉呢?在這本書中,作者的核心論點是:人類之所以愛喝酒,不是演化的失誤,而是有充分的演化原因。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追求喝醉、興奮、認知上的變化,有助于個體的生存和文化的繁榮。演化并不愚蠢,它的進展也比大多數人以為的要快得多。醉酒不是演化的錯誤或遺漏,而是幫助人類解決許多挑戰的工具。這本書的作者是加拿大知名漢學家,中文名字叫森舸瀾。他是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杰出大學學者和哲學系教授,兼職于東亞研究和心理學系,還是人類演化認知與文化研究中心和宗教數據庫的主任。他的學術興趣很廣泛,還翻譯過《論語》。在這本書里,他論證觀點的視角非常開闊,包括心理、歷史和演化視角等等。在論證他主要觀點的過程中,作者也回答了一些有趣的問題,比如,為什么李白得喝了酒才能作詩,喝茶不行?人們喝醉后為什么會做出各種奇怪的行為?為什么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談攏的?當然,今天解讀這本書,并不是鼓勵大家喝酒,而是希望能從更豐富、有趣的角度,告訴你喝酒為什么會成為人類無法舍棄的愛好之一,它背后有著怎樣的文化和歷史。這本書能讓你回憶起和朋友喝酒的樂趣,為你提供小酌一杯的理由;同時,這本書也會警醒你過度飲酒的危害,告訴你糟糕的酒桌文化的破解方法。我會分三部分為你解讀這本書。在第一部分,我們來回答一個主要的問題,那就是喝酒在人類的演化和發展過程中有什么樣的積極作用;在第二部分,我們把目光移回現代,來聊聊在現代社會中喝酒的作用;在第三部分,我們主要談飲酒的消極作用,我們應該如何負責任地喝酒。接下來,我們就正式進入這本書。第一部分人類學家邁克爾·迪特勒曾指出,酒精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消費最廣泛的精神活性藥物,全球活躍的酒精消費者數量超過24億,約占地球人口的三分之一。我們從幾千年前就開始喝酒了。考古學家在中國黃河流域發現了公元前七千年的陶片,上面有一種葡萄酒的化學痕跡。這種酒由野生葡萄等水果、大米和蜂蜜制成,這也是人類生產酒精飲料最早的直接證據。在世界各地的考古記錄中,都有喝酒和聚會的畫面。哪怕是在土著居民不生產酒精的北美,也存在著一個高度復雜的煙草種植和區域貿易系統,考古發現的煙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到一千年之間。可見,世界各地的人們使用酒精、煙草等麻醉品已經很長時間了。用一位考古學家的話來說:對精神活性藥物的追求,是智人的特征之一。但是,酒精等麻醉品對人體是非常危險的。酒精是一種神經毒素,會傷害我們的身體。人類為什么要冒這種險呢?對于這個問題,有兩種常見的科學解釋。第一個解釋是,它是一種“演化劫持”。我們大腦里有各種各樣的獎賞系統,演化用它們來激勵一些特定行為,比如性高潮就是性行為的獎勵。但是,有一些行為能鉆獎賞系統的空子,比如色情作品,它也能激活這個獎賞系統,但它并不指向演化期待的繁衍行為。那么,人類嗜酒,就是鉆了這樣的空子,它碰巧能激活類似的獎賞系統。酒精劫持了大腦里負責“偏好”和“渴望”的激勵機制,而我們喜歡化學獎賞的大腦,就會使出渾身解數想多喝一點。關于人類嗜酒的第二個解釋是“演化殘留”。支持這個解釋的學者們也有不同的說法,比如生物學家羅伯特·達德利就提出了一個“醉猴”假說,大概意思是說,早期人類是通過酒精的氣味來尋找成熟水果的,那么對酒精氣味敏感的人就能找到更多水果,比別人獲得更多的卡路里。要知道,1克純酒精含有7卡路里的熱量,相比之下,1克脂肪含有9卡路里熱量,1克蛋白質只有4卡路里熱量。對于我們饑腸轆轆的祖先來說,酒精是大有裨益的。現代人之所以依然熱愛酒精,只是一種演化上的殘留,畢竟我們不需要依靠酒精來解決熱量問題,它只會帶來肝損傷和肥胖。除此之外,還有觀點認為釀酒是儲存熱量的一種途徑,谷物和水果經過發酵之后,它們含有的卡路里可以轉化為更耐用、更便攜的形式,在沒有冰箱的時代,這些資源也不會很快壞掉。這么看來,酒精的傳統功能就類似于腌黃瓜或者泡菜。這些解釋乍一聽都還挺有道理,但仔細想想,它們的說服力都不夠。比如,人們并不愛吃那種會產生乙醇的過熟水果。再比如,如果要儲存糧食,不是只有釀酒這一種方式。愛爾蘭有一種傳統做法就是把燕麥做成粥,發酵幾周后,它會凝固成面包狀的一團,然后愛爾蘭人會把它切片油炸再食用。這樣既能儲存糧食,也不會像酒精一樣傷害身體。人類對酒精的錯愛到底是演化劫持還是殘留,目前學界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如果嗜酒確實是一種“演化錯誤”的話,那么它之所以持續存在,是因為自然選擇沒有費心清除它。事實上,我們不僅沒有清除它,甚至還在基因水平上適應了酒精。許多動物,尤其是以水果為主食的動物,體內都能產生乙醇脫氫酶,這種酶會參與乙醇的代謝。而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小部分靈長類動物,攜帶的是乙醇脫氫酶的超強變體,它能迅速把乙醇分解成易于被身體使用或清除的化學物質。這就對演化劫持理論提出了挑戰。當早期人類開始攝入酒精和致幻的植物時,人類已經在生物學上適應了它們。這說明酒精和其他麻醉品長期以來一直是演化去適應的部分,而不是一種未曾預料的威脅。所以,人類到底為什么要喝酒呢?我們在上面說了,作者的主要論點是,酒精之所以沒有被演化清除,甚至被演化所適應,是因為它能幫助人類解決一些特定挑戰。要想解釋這一觀點,我們需要從演化角度,來看一下早期人類在成為今日之人類的路上,都遇到了哪些挑戰。對任何物種而言,它的繁衍和發展都要適應特定的生態位。生態位,指的是一個物種在當地生態系統中的位置,比如是捕食者或被捕食者,是食草動物還是食肉動物。不過從更根本的角度來說,它指的是物種的一整套生存策略。人類的生態位是非常特別的,人類的主要適應性挑戰一直是其他人,而不是物理環境,生存下來依靠的主要不是力量或者個人的聰明才智,而是社交技能。如果你很強壯、擅長打獵,活下來當然沒問題,但最終出現在幸存者頂端的人,往往是團隊建設者、談判者和聰明的操縱者。知道如何打獵很重要,但知道如何和他人分享食物、協商運輸、提防食物被偷走更重要。在擁擠的洞穴里,面對非親非故的陌生人,人類需要學會合作。也就是說,人類生活的生態位,需要創造力、密切的合作、對陌生人群的容忍,以及開放和彼此信任的能力。具體來說,人類的特定生態位包括三個要素,分別是創造性、文化性和社群性。在適應這個生態位的過程中,酒能提供什么幫助呢?我們先來談第一個要素,創造性。人類是真正意義上能發明新事物的一種生物。我們能制造工具、縫制衣服、建造房子、烹飪食物,我們通過發明和創造壯大種族、改變世界。人類之所以能發明創造,是因為我們具備橫向思考的能力。橫向思考,是產生所謂“靈光一現”的過程。一個難題的解決方案往往不是通過反思或者推理找到的,而是在靈光乍現中浮現的。相比其他靈長類動物,人類的童年期要漫長、脆弱得多。孩子在執行計劃方面很糟糕,但他們很擅長解決橫向思考任務,充滿好奇心和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任何一個小孩,在一天的任何時刻,都可能在執行橫向思考任務,比如把硬紙板變成火箭飛船,或者把掃把當馬來騎。年輕群體的特征之一,就是認知上高度的靈活性。當涉及新的學習任務時,許多物種的年輕個體往往比其長輩要表現得更好,這其實和我們的大腦結構有關。大腦的發育成熟,本身是一個不斷修剪多余的神經的過程。當大腦的某個區域穩定下來,形成一個精簡、功能良好的系統時,它就成熟了。衡量大腦中神經修剪程度的指標,是區域中灰質相對于白質的密度。灰質是大腦中神經元豐富的部分,隨著腦區的成熟而減少。白質是那些負責傳遞信息的部分。隨著灰質減少,白質增多,大腦的效率和信息傳遞的速度會提高,但靈活性會有所降低。一個富含灰質的區域,就像是一片未經開發的區域,我可以不受限制地游蕩,但效率不高;那么白質密度的增加,就像是這片區域在不斷發展,鋪路架橋,我可以更輕松地到達目的地,但我也只能沿著既定路徑移動,無法在游蕩中獲得意外之喜。在從小孩成長為大人的過程中,我們大腦中前額葉皮層的灰質密度在逐漸下降,同時白質密度增加。所以,額葉皮質越成熟,我們的認知就越不靈活,它是完成任務、延遲滿足的關鍵,卻是創造力的敵人。想要激發創造力,需要放松認知控制。有一項針對鋼琴家的研究表明,從演奏成曲切換到即興演奏時,他們大腦的前額葉皮層作用減弱了。還有研究表明,前額葉皮層永久受損的成年人在橫向思考任務中的表現更好。也就是說,小孩子之所以具備創造力,或許是因為他們的前額葉皮層還沒有發育好。擁有成熟前額葉皮層的成年人也能通過一些方法,放松前額葉皮層,發揮創造力。酒精,就能讓我們的前額葉皮層暫時掉線。或許這就是為什么有些廣告公司里會專門設置一個喝酒的吧臺,李白也要喝酒才能寫詩,而不是喝茶。我們再來看人類生態位的第二個特點:文化性。人類個體的創造性固然厲害,但更厲害的是,我們還能通過文化,傳承、發揚前人積累的知識,從而放大和增強個體的創造力。創新是循序漸進的,每一次創新,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礎之上的。所以,文化可以幫助人類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有文化演化理論家曾說:我們不能把大腦視為頭上的單個器官,還要視為一個更大網絡的一部分,一個巨大的“集體大腦”中的一個節點。人類非常依賴文化,這在動物世界中基本上是獨一無二的。大多數動物都是通過“非社會學習”和世界打交道的,也就是單個個體評估問題、制定解決方案。但是在人類的演化過程中,從某個無法考究的節點開始,人類變得越來越依賴“社會學習”,個體在遇到問題后,會動用文化提供的解決方案,也正是因為這個,個體需要愿意相信、依賴他人。演化把人類塑造得異常開放,與其他靈長類動物相比,我們對陌生人抱有寬容,對新的體驗持開放態度,隨時準備玩耍。這種對他人的開放程度,就引出了我們要說的人類生態位的第三個特點:社群性。人類和蜜蜂等社會性昆蟲有一些共同之處,我們都彼此依賴、相互合作。不過,和蜜蜂比起來,人類還略有不同。蜂后永遠不用擔心它的臣民會不服從,工蜂永遠任勞任怨,而人類的靈長類動物起源留下了一個演化問題,那就是在更深層次上,我們仍然是自私、偶爾會背后捅人刀子的猿類。于是,張力就出現了,我們需要大規模的合作,但我們也有著自私本性。這種張力從古至今一直存在于人類的合作過程中,比如很著名的“囚徒困境”。假如你是一名正遭審訊的囚犯,只有你和你的同伴同時保持沉默、不背叛對方以換取減刑的機會時,結果才最符合你們的總體利益,但你沒有辦法保證對方會合作。考慮到這個風險,唯一理性的策略是叛變,指控對方。不過幸好,人類并不是徹底理性的,人們在面對囚徒困境中通常能選擇合作,因為人們對彼此有情感承諾。不過,承諾有可能是虛偽的。你要如何信任一個人呢?這會讓我們想到一句老話:酒后吐真言。酒精能破壞前額葉皮層的控制功能,讓人無法精準地偽飾自己的表情和言語。這也是為什么在重要的社交場合、商務談判中,我們總是在酒桌上談事情。握手最初是為了表明沒有攜帶武器,那么集體喝醉就是為了解除認知武裝。基辛格曾經對鄧小平說:“我覺得我們如果喝下足夠多的茅臺酒,可以解決任何問題。”他指的,可能就是酒的這種社會功能。說到這里,我們已經能明白作者的論點了。在人類這個特別的生態位中,我們需要保持創造力,吸收和傳播文化,與他人建立信任,并且依靠承諾避免囚徒困境,于是我們需要以短暫但有效的方式,讓前額葉皮層掉線,讓成人重獲兒童般的創造力和信任度。要想達成這個效果,冥想、苦修、極端的呼吸練習都能做到,但這些方法耗時耗力,相比之下,酒精就成了更好的選擇。酒精在人體內發揮作用的過程包括兩個階段。在第一個階段,隨著血液中酒精水平的升高,它會促進多巴胺和血清素的釋放,這能減少焦慮,會讓人感到刺激和開心;在第二個階段,隨著血液中酒精含量達到峰值,酒精開始發揮鎮定作用,抑制神經活動。它抑制的主要是大腦三個區域的活動,分別是前額葉皮層、海馬體和小腦。這也是為什么醉酒的人會喪失正常的行走能力,還會斷片。而對前額葉皮層的抑制,會造成所謂的酗酒“近視”,人變得遲鈍,注意力被限制在眼前,不再考慮抽象的事情,不再預測行為的后果,但是自我感覺非常良好。換句話說,酒精能讓一個成熟的大人,在短時間內變回孩子,創造一種靈活、開放、孩子氣的心智,讓我們更容易信任他人,也更容易被信賴。這也是為什么作者認為,酒精是促進人類合作、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關鍵要素。第二部分剛剛我們一直在講演化、講古代的事情,那么在現代社會中呢?電子游戲、抗抑郁藥也能幫我們減輕壓力、提高情緒;現代銀行系統和法治系統,也免去了在酒桌上灌醉彼此才能相互信任的狀況,也不會傷害身體。那么,喝酒還有什么好處嗎?醫學雜志《柳葉刀》在2018年發表了一項研究,結論是:飲酒是威脅全球人類健康最嚴重的因素之一,哪怕是適度飲酒,它對健康的益處也遠不及它的害處。最安全的飲酒水平就是滴酒不沾。不過,作者的觀點有些獨特,他認為,酒精造成的生理成本,還要和它能促進創造力、滿足感和社會團結的作用相權衡。酒精無疑會帶來傷害,但它也會發揮作用。比如,酒精能提升創造力,這一點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都非常重要。谷歌公司就有一間威士忌房間,當程序員遇到創意瓶頸時,他們就會來這個房間休息,攝入少量酒精。關鍵在于,這個房間是一個公共空間,于是人們可以在小酌一杯的同時交流想法。一方面,酒精能讓人產生創造性的洞察,另一方面,一些想法在微醺時好像也沒那么愚蠢或者異想天開了,資歷老的同事看起來也沒那么嚇人了。這個威士忌房間可能會成為集體創造力的孵化器。共產主義,就是恩格斯和馬克思在“泡在啤酒里的十天”里構思出來的;巴黎的沙龍總是酒水充足,它也是知識和藝術創新的溫床。在今天,酒精能激發集體的創造力,也能建立人們之間的信任紐帶。如果它出現在聚會或者節日中,它能制造集體的歡騰,有助于拉近人們之間的距離,增強團結,這也是為什么今天的人們依然要在酒吧里喝酒聊天,要去各地參加啤酒節。在酒精的這些功能之外,作者還提出了一個有些哲學意味的觀點,那就是我們需要酒精讓我們出神,它是我們逃離自我的一種重要的方式。作家斯圖爾特·沃爾頓曾說:“對于余生定要服從的節制,醉酒是一個暫時擺脫它的機會。”不只是人類,很多動物也有出神的需求,比如狐猴就會沉迷于有毒的蜈蚣。以至于一位心理學家曾說:“醉酒是動物界的第四種驅力”,僅次于食物、性和睡眠。不過,人類比大多數動物都更需要出神,這是因為我們有一種其他動物沒有的“毛病”,它就是“有意識的自我覺察”。加繆反思人類的存在性本質時就曾說:“如果我是一只貓,那么我的生命就會有意義,更確切地說,這個問題就不會出現,因為我屬于這個世界,我就是這個世界,而現在,我被我的整個意識反對。”動物不會思考我是誰,我從哪來,我要到哪去,我正在做的事情有沒有意義,但人類會。而酒精,就能暫時關閉這種“自我的詛咒”,也就是我們頭腦中以目標為導向、容易焦慮的內在評論員,它總是阻止我們隨心所欲地享受生活。這可能是人類生態位的第四個元素,意識。每個人身上都存在一股逃離自我的沖動,有的人能從冥想、瑜伽中找到出口,而酒精,也同樣能幫助我們適應這一要素。第三部分作者認為,酒精能為個人和社會帶來效益,加速人類文明社會的進程。不過,如果我們不小心,酒精也會把我們變回動物。首先,飲酒對健康有害。飲酒很有可能發展出依賴性,達到酗酒的程度,而酗酒對身體和生活的危害無需多說。一些成癮的研究人員認為,經常飲酒的人會越來越適應酒精,到了需要持續消費酒精才能感覺“正常”的地步,這會導致身體的穩態被重新設定在了一個病態的位置。在健康之外,醉酒還會帶來一系列負面后果,包括暴力、酒駕、意外懷孕、性侵事件等等。世界衛生組織就把酒精和多種死亡聯系了起來,不僅有肝損傷、癌癥,還有自殘、工業事故、溺水、跌倒、艾滋病、墜落等等。在醉酒導致的一系列負面后果中,最突出的兩個是攻擊和冒險行為。狄奧尼索斯是古希臘的酒神,同時,它也是混亂和無序之神。除了純興奮劑,酒精是已知的唯一一種會增加人身攻擊和暴力傾向的藥物。酒精的刺激作用,加上它引起的認知近視和執行功能喪失,會誘發暴力行為,尤其是那些本身認知控制水平就很低的人。多數國家都對群聚性飲酒很警惕,比如體育賽事。早在公元前5年,德爾斐體育場上就有一句銘文寫著:禁止觀眾將葡萄酒帶入競技場。除了暴力斗毆事件,酒精還會引發性侵案件。在高達72%的性侵犯案件中,犯罪者、受害者都至少有一個人喝醉了,酒精也是熟人性侵犯案件的一個重要因素。不過,作者在書中指出,酒精和暴力侵害女性之間的聯系,從根本上來說,是由父權制或者厭女的社會規范驅動的,而不是乙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