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縣生活垃圾填埋場應急加固及滲濾液處理站擴容改造工程環境影響報告_第1頁
大埔縣生活垃圾填埋場應急加固及滲濾液處理站擴容改造工程環境影響報告_第2頁
大埔縣生活垃圾填埋場應急加固及滲濾液處理站擴容改造工程環境影響報告_第3頁
大埔縣生活垃圾填埋場應急加固及滲濾液處理站擴容改造工程環境影響報告_第4頁
大埔縣生活垃圾填埋場應急加固及滲濾液處理站擴容改造工程環境影響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6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表7.51。表STYLEREF2\s7.5SEQ表\*ARABIC\s21本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內容統計表時段環境要素項目環保措施驗收要求備注運營期大氣環境填埋氣導排系統填埋氣體導排系統包括垂直填埋氣導氣井和水平收集盲溝。豎向導氣井30座,導氣石籠直徑1.2m,布置D150HDPE垂直導氣花管。沿堆體邊緣布置的導氣井間距不宜大于25m,被動導排導氣井間距不宜大于30m。《生活垃圾衛填埋處理技術規范》(GB50869-2013)本工程建設惡臭除臭劑、噴霧作業設施;便攜式甲烷、NH3、H2S檢測儀各1套;滲濾液調節池加蓋噴灑、除臭劑,滲濾液站采用封閉站房廠界濃度達到《惡臭污染物排放標準》(GB14554-93)表1的二級新擴改標準依托現有廠區揚塵灑水降塵等灑水車依托現有水環境滲濾液處理站1座,處理工藝采用MBR+納濾工藝,設計處理規模100m3/d,出水處理達到《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GB16889-2008)表2標準《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時段一級標準中較嚴者后排至附近坑水,最終排至梅潭河。達到《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GB16889-2008)表2標準《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時段一級標準中較嚴者現有滲濾液處理站改擴建滲濾液收集處理系統新建滲濾液調節池1座,有效容積3000m3,加蓋封閉;《生活垃圾衛填埋處理技術規范》(GB50869-2013)本工程建設防滲系統應急生活垃圾填埋場坑底防滲層依次從下而上包括:①基底層—基底層將按設計標高平整、壓實,保證防滲系統的穩定。②地下水排放層—在基底層敷碎石盲溝,碎石盲溝由一層200g/m2土工布包裹作為反濾層,防止淤堵。③GCL保護層—在基底層上鋪設300mm厚壓實粘土,并同時鋪設一層400g/m2土工布作為GCL的保護層。④GCL防滲層—鋪設一層4800g/m2GCL襯墊,作為膜下防滲層。GCL襯墊可以縫合搭接,搭接寬度為250±50mm。⑤HDPE防滲層—防滲膜采用厚度為1.5mm的HDPE單糙面土工膜。⑥膜上保護層—HDPE膜上再鋪設一層600g/m2的土工布作為膜上保護層。⑦滲濾液收集層—在HDPE膜保護層上鋪設300mm厚的砂礫及卵石層作為滲濾液的導流層。⑧過濾層—在滲濾液收集層上鋪設一層200g/m2的土工布作為滲濾液反濾層,防止淤堵。邊坡防滲層依次從下而上包括:①基底層—基底層將按設計標高、坡度進行平整,回填部分夯實,邊坡的設計坡度隨地形為1:2;②GCL保護層—在基底層上鋪設300mm厚壓實粘土,并同時鋪設一層400g/m2土工布作為GCL的保護層。③GCL防滲墊層—鋪設一層4800g/m2GCL襯墊,作為膜下防滲層。GCL襯墊可以縫合搭接,搭接寬度為250±50mm。④HDPE防滲膜—防滲膜采用厚度為1.5mm的HDPE雙糙面土工膜。⑤膜上保護層—HDPE膜上再鋪設一層600g/m2的土工布作為膜上保護層。⑥邊坡保護與滲濾液導流層—在HDPE膜保護層上鋪設400mm厚的編織袋沙包。《聚乙烯(PE)土工膜防滲工程技術規范》(SL/T231-98);《生活垃圾衛填埋處理技術規范》(GB50869-2013)本工程建設增加防滲區防滲系統參考應急填埋區邊坡防滲系統設計方案,與現狀填埋區防滲膜銜接。防滲系統由下至上為:①基底層—基底層將按設計標高、坡度進行平整,回填部分夯實,邊坡的設計坡度隨地形為1:2;②GCL保護層—在基底層上鋪設300mm厚壓實粘土,并同時鋪設一層400g/m2土工布作為GCL的保護層。③GCL防滲墊層—鋪設一層4800g/m2GCL襯墊,作為膜下防滲層。GCL襯墊可以縫合搭接,搭接寬度為250±50mm。④HDPE防滲膜—防滲膜采用厚度為1.5mm的HDPE雙糙面土工膜。土工膜的連接可采用熱熔或擠出焊接,熱熔焊接搭接寬度為100±20mm,擠出焊接搭接寬度為75±20mm,并必須進行焊接質量控制和檢驗。⑤膜上保護層—HDPE膜上再鋪設一層600g/m2的土工布作為膜上保護層。土工布的連接可采用縫合或熱粘連接,縫合連接搭接寬度為75±15mm,熱粘連接搭接寬度為200±25mm。⑥邊坡保護與滲濾液導流層—在HDPE膜保護層上鋪設400mm厚的編織袋沙包。本工程建設新建調節池在調節池內表面采用一層1.5mm厚的HDPE膜作防滲層。進出水管道均采用PE管,穿過調節池防滲層時與防滲膜焊接。本工程建設防洪系統主要包括截洪溝、臨時性排水溝等設施,排洪渠總長度為551m。\本工程建設固廢廢物/本項目生活垃圾產生的滲濾液經滲濾液處理站處理后的污泥在填埋場進行填埋。執行《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GB16889-2008)標準本工程建設噪聲Leq(A)低噪聲設備,合理安排填埋作業時間,加強作業設備的定期維護《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348-2008)2類限值依托現有景觀防止飛揚物填埋區周邊有關部位設置隔離網,防止紙類、塑料等輕質垃圾隨風飄散。《生活垃圾衛填埋處理技術規范》(GB50869-2013)本工程建設綠化填埋場邊界外設置綠化隔離帶。《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GB16889-2008)標準本工程建設、依托現有封場期生態恢復封場本設計對封場后場地的綜合利用不進行規劃。按照本項目設計的內容及要求,最終封場工程設施將由業主單位另行組織安排,封場設計工程量不計入本項目投資。《生活垃圾衛填埋處理技術規范》(GB50869-2013)按要求封場封場維護包括填埋場地位置的連續視察與維護、基礎設施不定期以及括填埋場內及周邊環境的連續監測按要求維護排污口規范化根據國家標準《環境保護圖形標志—排放口(源)》和國家環保總局《排污口規范化整治要求》(試行)的技術要求,企業所有排放口(包括水、氣、聲、渣)必須按照“便于采樣、便于計量檢測、便于日常現場監督檢查”的原則和規范化要求,設置與之相適應的環境保護圖形標志牌,繪制企業排污口分布圖,同時對污水排放口安裝流量計和工業廢水處理裝置在線監測系統,對治理設施安裝運行監控裝置、排污口的規范化要符合有關環保要求。(1)廢氣排污口車間廢氣排放口必須符合規定的高度和按《污染源監測技術規范》便于采樣、監測的要求,設置直徑不小于75mm的采樣口。若無法滿足要求的,其采樣口與環境監測部門共同確認。(2)固定噪聲源按規定對固定噪聲源進行治理,在對邊界影響最大處設置標志牌。(3)固體廢物貯存場一般工業固廢和生活垃圾應設置專用堆放場地,采取防止二次揚塵措施。(4)設置標志牌要求環境保護圖形標志牌由國家環保總局統一定點制作,并由環境監理部門根據企業排污情況統一向國家環保局訂購。企業排污口分布圖由環境監理部門統一繪制。排放一般污染物排污口(源),設置提示牌標志牌,排放有毒有害等污染物的排污口設置警告式標志牌。標志牌設置位置在排污口(采樣點)附近且醒目處,高度為標志牌上緣離地面2米。排污口附近1米范圍內有建筑物的,設平面式標志牌,無建筑物的設立式標志牌。規范化排污口的有關設置(如圖形標志牌、計量裝置、監控裝置等)屬環保設施,排污單位必須負責日常的維護保養,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拆除,如需變更的須報環境監理部門同意并辦理變更手續。結論與建議結論項目概況埔縣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應急加固及滲濾液處理站擴容改造工程位于大埔縣湖寮鎮龍崗村牛腸汶,現狀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東側。項目中心地理坐標為:116.665471°E,24.354115°N。本項目是在現有填埋場征地范圍內建設,項目占地面積約為38422m2(57.63畝),設計服務年限為2.1年,填埋量規模為205t/d,應急生活垃圾填埋區庫容為18.43萬m3。大埔縣垃圾填埋場目前庫容已滿,但運輸至梅州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焚燒處置的垃圾中轉站尚未建成,本項目用于應急處置大埔縣生活垃圾。垃圾填埋場接收范圍是大埔縣生活垃圾,包括居民生活垃圾和機關、學校、廠礦等單位的生活垃圾。項目主要建設內容有:(1)新建混凝土擋壩,代替現有存在隱患的土壩。(2)現狀生活垃圾填埋區雨污分流系統改造,并在現狀生活垃圾填埋區北側增加防滲區,形成一定庫容。(3)建設應急生活垃圾填埋區:主要工程包括庫區整平、地下水導排系統、防滲系統、滲濾液收集導排系統、防洪系統、填埋氣導排系統、覆蓋和封場系統等。(4)對現狀庫區堆體整形,修整坡度,降低滑坡風險。(5)對現狀滲濾液處理站擴容改造,處理規模由原來的50m3/d提升至100m3/d。(6)公用工程區:包括護坡、調節池、閥門井等。項目屬于環保工程,總投資估算為2269.98萬元,根據工程在施工和運行階段污染影響特征,環境保護投資共投入859.8萬元用于施工期和營運期廢氣、廢水、噪聲及固廢收集、處置設施的建設,占總投資的37.88%。產業政策符合性結論根據《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中相關的鼓勵類、限制類和淘汰類工程劃分規定,本次擴建工程屬鼓勵類中第三十八項“環境保護與資源節約綜合利用”中的第20條“城鎮垃圾及其他固體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和綜合利用工程”。因此,項目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要求。選址合理性結論本項目屬于擴建工程,是在現有填埋區征地范圍內擴建,擬選位置和現有工程位置變化不大,部分設施可依托現有工程,從而最大程度較少土地占用。根據分析結果,工程選址符合相關規劃,符合《生活垃圾衛生填埋處理工程項目建設標準》(建標124-2009)、《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GB16889-2008)等相關要求。項目垃圾收運路線和收運設施可直接利用現有工程垃圾收運系統,運輸條件便捷,具備良好建設條件。按照大氣環境影響分析結果,由于項目是位于現有工程占地范圍內,按照原環評提出的總占地邊界外衛生防護距離區域500m無居民點的環境保護目標。項目投產后“三廢”達標排放,對周圍環境影響較小,不會改變評價區現有環境功能,不會對保護目標造成顯著不利影響;項目在按照本次評價的要求完善環保措施的條件下,從環境影響角度考慮,選址基本可行。環境質量現狀結論(1)環境空氣根據《2019年梅州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評價區SO2、NO2、PM10、PM2.5年均值和CO、O3相應百分位數濃度值滿足《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及其修改單的二級標準要求,達標判定結果為大氣環境質量達標區域。根據補充監測結果,本次補充監測的2個監測點位的SO2、NO2小時濃度值,SO2、NO2、PM10和TSP的日均濃度值均能夠達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及其修改單二級標準的要求;NH3、H2S小時濃度值能夠達到《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大氣環境》(HJ2.2-2018)附錄D的標準。(2)地表水環境根據《2017年梅州市環境狀況公報》、《2018年梅州市環境狀況公報》、《2019年梅州市環境狀況公報》梅潭河水質均為優。根據監測結果,項目附近地表水3個監測斷面的pH值、DO、CODCr、BOD5、SS、高錳酸鹽指數、TP、氨氮、石油類、揮發酚、氰化物、砷、汞、六價鉻等均可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標準要求,說明評價范圍內梅潭河的水質現狀情況良好。(3)地下水環境根據監測結果可知,評價區各地下水監測點位中的各項監測因子結果均滿足《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2017)中Ⅲ類標準要求,說明評價區地下水水質較好。(4)聲環境根據對項目填埋場各邊界噪聲監測結果,各點位晝間、夜間噪聲值均滿足《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2類標準要求。項目所在地聲環境質量良好。(5)土壤環境根據監測結果,項目周邊各土壤監測點位的土壤環境質量均能夠達到《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36600-2018)的第二類用地篩選值,說明項目區域土壤環境質量現狀良好。(6)生態環境本工程是利用現有庫區征地范圍內空地建設,占地范圍內現狀植被主要為少量喬灌木類,周邊人類活動頻繁,無需要特殊保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生態系統相對較為簡單,生態環境質量現狀一般。綜上所述,項目所在區的環境空氣、地表水、地下水、聲環境、土壤環境質量總體較好,項目所在區尚有一定的環境容量,可容納項目建設。環境影響評價結論施工期環境影響分析(1)廢水施工期廢水主要來自施工人員的生活污水、施工廢水和降雨時產生的施工場地地表徑流。其中施工廢水包括泥漿水、機械設備運轉的冷卻水、車輛和機械設備洗滌水等;生活污水包括施工人員的盥洗水、廁所沖洗水等。施工期產生的生活污水依托周邊民居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處理后達標排放。施工廢水收集后經沉淀池隔油、沉淀處理后回用于場地與道路抑塵、車輛沖洗等,不外排。施工期間,在各排水口出口設置簡易沉砂池沉淀泥沙,防止泥沙進入梅潭河對梅潭河水質造成影響。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施工廢水和降雨產生的地表徑流若未進行有效治理就進入地表水,將會造成梅潭河水質的污染。施工單位須按照環評中提出的治理措施處理施工期期間產生的廢水,加強管理,防止施工期廢水對梅潭河的水質造成影響。在施工期廢水得到有效治理的情況下,施工期間廢水、不會對施工場地周圍水體的水環境質量產生明顯不良影響。(2)廢氣本項目施工期產生的廢氣主要包括施工揚塵、粉塵,施工機械、運輸車輛排放的汽車尾氣。項目施工期應對運輸道路及時清掃、灑水,并加強施工管理,施工時采用圍擋圍蔽,選用商品混凝土,采用封閉車輛運輸,以便最大程度減少揚塵對環境的影響。而且本項目距離敏感點較遠,最近的敏感點為麗水灣,距離為1010m。在落實好上述施工期廢氣環保措施的情況下,施工廢氣對周圍敏感點的影響較小。本項目距離敏感點較遠,施工車輛排放的廢氣對項目環境敏感目標的影響較小。(3)噪聲施工活動會對建設項目周圍聲環境造成一定影響。施工噪聲主要由各種動力機械在運轉時產生的,如平整清理場地、打夯、打樁、攪拌澆搗混凝土、建材運輸等。通過選用低噪聲設備,禁止夜間施工等措施,場界施工噪聲可以滿足《建筑施工場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523-2011)限值要求。(4)固廢施工期的固體廢物主要為施工人員產生的生活垃圾和棄土。本項目施工人員產生的生活垃圾經收集處理后在填埋場填埋,不會對項目周圍環境產生明顯影響。本項目余方產生量為9252m3,項目的余方用于場地平整、填埋垃圾作業時中間壓實覆蓋、填埋場封頂覆蓋等,不需外運至渣土受納場。(5)生態環境影響分析工程施工期對生態的影響主要是施工清除現場,土石方開挖、填筑、機械碾壓等施工活動,破壞工程區域原有地貌和植被,造成局部地段擾動表土結構及破壞植被,地表裸露,土壤抗蝕能力降低,在地表徑流的作用下,將加劇水土流失量;施工期結束后,對臨時施工管理區全部采取綠化恢復措施,采取以上措施后,施工期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小。運營期環境影響分析(1)廢氣項目填埋區廢氣主要為填埋氣,成分以CH4、NH3、H2S為主。根據本項目可研資料,填埋場使用初期,填埋氣體產生量小,填埋場所在地域大氣容量較大,且填埋場附近1公里范圍內,幾乎無居民點,人類生產活動較少。因此,可采用直接排放方式導排填埋氣體,避免火災發生。在填埋場使用過程中,通過環境監測,若發現填埋場上空甲烷濃度達5%以上時,將原填埋氣體導排系統改建成填埋氣體主動收集系統,并建設填埋氣體燃燒處理系統,將填埋氣體妥善處理。項目設置導排系統,垂直導排管高出垃圾填埋作業面約1.5米。此外,項目填埋區邊界設置綠化隔離帶,填埋區作業時采用分單元作業,分層覆蓋,定期噴灑除臭藥劑。垃圾運輸車輛為專業封閉運輸車輛,為了控制運輸過程中產生的揚塵,每天按時灑水降塵,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垃圾運輸過程對環境空氣的揚塵污染;覆土場在運行服務期間,通過對堆放的土方表面采取硬化壓實處理,并定期灑水降塵減少二次揚塵對周邊環境影響。采取上述防治措施后,項目場界惡臭氣體中NH3、H2S、臭氣濃度可滿足《惡臭污染物排放標準》(GB14554-93)表1二級新擴改廠界標準值,TSP可滿足《大氣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7-2001)第二時段無組織排放監控濃度限值。(2)廢水①地表水環境影響分析項目營運期廢水主要為生活垃圾填埋區產生的滲濾液,主要污染物CODCr、BOD5、NH3-N、SS等。現有工程已建設有1座規模50m3/d的滲濾液處理站,本項目建設后對滲濾液處理站也進行改擴建,改擴建后處理規模為1000m3/d,能夠處理本項目產生的滲濾液。滲濾液處理站擴容后采用MBR+納濾膜工藝,項目新建一座規模為3000m3的調節池。填埋生活垃圾滲濾液進入滲濾液處理站進行處理,處理達到《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GB16889-2008)和《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時段一級標準中較嚴者后尾水排至附近附近坑水,最終排至梅潭河。②地下水環境影響分析本項目只要嚴格落實垃圾填埋場庫區邊坡、底部和封場、滲濾液處理站、滲濾液收集池的防滲措施,制定并落實地下水監測計劃制度,制定例行檢修計劃(檢修期間對滲濾液收集池的防滲工程進行檢查,若發現防滲材料破損應立即修補),項目運營后下游地下水水質的影響在可接受的范圍內。同時,在正常運營過程中應加強監測,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盡可能避免非正常狀況的發生。(3)噪聲環境影響分析根據預測結果可知,項目在建成后設備正常運行情況下,廠界噪聲預測值均滿足《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348-2008)中2類標準要求。同時,本項目在場區附近均設置隔離綠化帶以及場界綠化帶,不僅可美化環境,也可減少噪聲。因此,項目不會對周圍敏感點造成影響。(4)固體廢物項目運營期的固體廢物主要包括員工生活垃圾和滲濾液處理站的污泥。項目不增加員工,依托現有項目,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送至填埋區進行衛生填埋。項目干污泥產生量為72.71t/a,項目滲濾液處理站污泥需進行無害處理,經濃縮、脫水、無害化處理后的污泥送至填埋區進行衛生填埋。因此,固廢防治措施可行。(5)生態影響本次擴建工程場址用地現狀主要為裸地,不涉及文物,不占用保護區、農田等,占地不涉及生態敏感區。工程建成后滲濾液調節池、滲濾液處理站等區域將采取水泥硬化,部分區域采取人工植被綠化,對整個區域環境單位面積生物量影響不大。本項目生態補償與恢復措施主要以綠化措施為主,包括場地綠化、場區進場道路兩側設行道樹、周邊設綠化防護林帶、填埋作業面頂部覆蓋面和垃圾壩外坡面種植草皮或低矮灌木,將項目對生態環境影響降到最小。(6)封場期環境影響分析封場后填埋場內自然水被隔絕進入垃圾堆體,垃圾滲濾液主要來源于垃圾堆體發酵分解的滲濾液,滲濾液產量將大大減少,滲濾液中CODCr、BOD、SS、NH3-N濃度也逐年下降,在10~15年時間后,可達到CODCr<1000mg/L。所以在封場后也應保持滲濾液收集及處理系統正常運行,直至不產生滲濾液為止。所以封場后,滲濾液不會對地表水體產生影響,對地下水的影響較小。封場后填埋氣體會繼續產生,但其產生量逐年減少,而且銳減梯度較大,隨著垃圾產氣逐漸停止,整個填理場趨于穩定化、無害化。產生的填埋氣體仍通過導氣系統排出垃圾堆體,由于垃圾填理場產生的填埋氣產氣量較小,無組織廢氣對周圍環境影響非常小。所以,封場后填埋氣排放對區域環境空氣的影響在可接受的范圍內。綜上所述,項目針對營運期產生的廢氣、廢水、噪聲和固廢等采取相應的污染防治和治理措施可行,可保證各項污染物達標排放,對周圍環境影響較小。環境風險評價結論本項目可能存在的風險類型有:填埋區填埋氣引發爆炸次生污染物、滲濾液調節池存在的事故性排放等。根據項目主要危險物質及分布情況、可能影響的環境途徑,工程雖然存在事故風險的可能性,但建設單位只要按照設計要求嚴格施工,并認真執行評價所提出的各項綜合風險防范措施后,按照各要素環境風險分析結果可知,項目在采取相應的環境風險防范措施后,環境風險可防可控。公眾參與結論建設單位于2020年7月10日在大埔縣人民政府門戶網站發布了項目第一次信息公告。在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征求意見稿形成后,建設單位于2020年10月19日-2020年10月30日連續10個工作日在大埔縣人民政府門戶網站上進行了公示,同時在項目周邊及保護目標處現場張貼了紙質公告,并分別于2020年10月22日和2020年10月29日在《梅州日報》上刊登了公示信息,對本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征求意見稿全文的網絡鏈接、查閱紙質報告書的方式和途徑、公眾意見表的網絡鏈接等信息進行了公開。本次公眾參與按照《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辦法》(生態環境部令第4號)要求進行環境影響評價信息公開,遵循依法、有序、公開、便利的原則,通過網絡平臺公示、現場張貼通告、刊登報紙等形式,充分收集公眾意見。本次公眾參與的公示方式、載體選取、公示時限等均符合《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辦法》相關規定,在環境影響評價信息公示期間均未收到公眾關于本項目的反饋意見。環境影響評價結論本項目是一項環保工程,是利用現有填埋區征地范圍內的空地建設,項目的實施符合國家相關產業政策、符合相關規劃。項目建成后對大埔縣環境質量的提高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其社會環境的正效應很大,而且二次污染的不利影響在采取適當的環保措施后能夠得到有效控制。項目施工期及運營期產生的各類污染物,經采取相應的污染防治和治理措施后,可保證各項污染物達標排放,擬采取的“三廢”治理方案有效、合理,技術經濟上可行,環境風險可防可控。項目在今后的建設和運行過程中,嚴格落實填埋物入場要求,切實落實各項污染物防治措施,并開展例行監測計劃,保證各項環保設施正常運行狀況下,各污染物排放不會改變項目所在區的環境功能區。因此,從環境影響角度分析,項目的實施是可行的。建議(1)加快垃圾中轉站的建設,盡快將大埔縣垃圾運輸至梅州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焚燒處置。(2)進一步優化、完善垃圾收運系統的建設,提高垃圾收集清運的密閉化水平。附件1原環評批復附件2可研批復附件3現有工程檢測報告附件4檢測報告附圖1鉆孔柱狀圖附圖2工程地質剖面圖附表1大氣環境影響評價自查表工作內容自查項目評價等級與范圍評價等級一級□二級三級□評價范圍邊長=50km□邊長=5~50km無需設置評價范圍評價因子SO2+NOx排放量≥2000t/a□500~2000t/a□<500t/a評價因子基本污染物(SO2、NO2、PM10、PM2.5、CO、O3)包括二次PM2.5□不包括二次PM2.5其他污染物(H2S、NH3)評價標準評價標準國家標準地方標準□附錄D其他標準□現狀評價評價功能區一類區□二類區一類區和二類區□評價基準年(2019)年環境空氣質量現狀調查數據來源長期例行監測數據□主管部門發布的數據現狀補充檢測現狀評價達標區不達標區□污染源調查調查內容本項目正常排放源擬替代的污染源□其他在建、擬建項目污染源□區域污染源□本項目非正常排放源□現有污染源□大氣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本項目不需要進一步預測和評價)預測模型AERMOD□ADMS□AUSTAL2000□EDMS/AEDT□CALPUFF□網格模型□其他□預測范圍邊長≥50km□邊長5~50km□邊長=5km□預測因子預測因子()包括二次PM2.5□不包括二次PM2.5□正常排放短期濃度貢獻值C本項目最大占標率≤100%□C本項目最大占標率>100%□正常排放年均濃度貢獻值一類區C本項目最大占標率≤10%□C本項目最大占標率>10%□二類區C本項目最大占標率≤30%□C本項目最大占標率>30%□非正常1h濃度貢獻值非正常持續時長()hC非正常占標率≤100%□C非正常占標率>100%□保證率日平均濃度和年平均濃度疊加值C疊加達標□C疊加不達標□區域環境質量的整體變化情況k≤-20%□k>-20%□環境監測計劃污染源監測監測因子:(TSP、H2S、NH3、臭氣濃度)有組織廢氣監測□無監測□無組織廢氣監測環境質量監測監測因子:()監測點位數()無監測評價結論環境影響可以接受不可以接受□大氣環境防護距離距()廠界最遠()m污染源年排放量CH4:(451.96)t/a,H2S:(0.7722)t/a,NH3:(3.1263)t/a,TSP:(0.53)t/a注:“□”,填“√”;“()”為內容填寫項附表2地表水環境影響評價自查表工作內容自查項目影響識別影響類型水污染影響型;水文要素影響型口水環境保護目標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口;飲用水取水口口;涉水的自然保護區口;涉水的風景名勝區口;重要濕地口;重點保護與珍稀水生生物的棲息地口;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產卵場及索餌場、越冬場和洄游通道口;天然漁場等漁業水體口;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口;其他R影響途徑水污染影響型水文要素影響型直接排放口;間接排放口;其他口水溫口;徑流口;水域面積口影響因子持久性污染物口;有毒有害污染物口;非持久性污染物;pH值口;熱污染口;富營養化口;其他口水溫口;水位(水深)口;流速口;流量口;其他口評價等級水污染影響型水文要素影響型一級口;二級口;三級A;三級B口一級口;二級口;三級口現狀調查區域污染源調查項目數據來源已建;在建口;擬建口;其他口擬替代的污染源口排污許可證口;環評口;環保驗收口;既有實現測口;現場監測口;入河排放口數據口;其他口受影響水體水環境質量調查時期數據來源豐水期;平水期口;枯水期口;冰封期口春季口;夏季;秋季口;冬季口生態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補充監測;其他口區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狀況未開發口;開發利用40%以下口;開發利用40%以上口水文情勢調查豐水期口;平水期口;枯水期口;冰封期口春季口;夏季口;秋季口;冬季口水行政主管部門口;補充監測口;其他口補充監測監測時期監測因子監測斷面或點位豐水期;平水期口;枯水期口;冰封期口春季口;夏季;秋季口;冬季口(水溫、CODMn、BOD5、DO、SS等)監測斷面或點位個數(3)個現狀評價評價范圍河流長度(6)km;湖明庫、河口及近岸海域面積()km2評價因子(CODcr、氨氮、懸浮物、溶解氧等)評價標準河流、湖庫河口I類口;II類口;Ⅲ類;IV類口;V類口近岸海域第一類口;第二類口;第三類口;第四類口規劃年評價標準(《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標準)評價時期豐水期;平水期口;枯水期口;冰封期口春季口;夏季;秋季口;冬季口評價結論水環境功能區或水功能區、近岸海域環境勸能區水質達標狀況口:達標;不達標口;水環境控制單元或斷面水質達標狀況口:達標;不達標口水環境保護目標質量狀況口:達標R;不達標口對照斷面、控制斷面等代表性斷面的水質狀況口:達標R;不達標口底泥污染評價口水資源與開發利用程度及其水文情勢評價口水環境質量回顧評價口流域〈區域)水資源(包括水能資源)與開發利用總體狀況、生態流量管理要求與現狀滿足程度、建設項目占用水域空間的水流狀況與河湖演變狀況口依托污水處理設施穩定達標排放評價口達標區不達標區口影響預測預測范圍河流長度(0.707)km;湖明庫、河口及近岸海域面積()km2預測因子(CODcr、氨氮)預測時期豐水期口;平水期口;枯水期R;冰封期口春季口;夏季口;秋季口;冬季口設計水文條件口預測情景建設期口;生產運行期R;服務期滿后口正常工況R;非正常工況R;污染控制和減緩措施方案口區(流)域環境質量改善目標要求情景口預測方法數值解口;解析解R;其他口導則推薦模式R;其他口環境影響評價水污染控制和水環環境影響減緩措施有效性評價區(流)域水環境質量改善目標口;替代削減源口水環境影響評價排放放口混合區外滿足水環境管理要求R水環境功能區或水功能區、近岸海域環填功能區水質直達標R滿足水環境保護目標水域水環境質量要求R水環境控制單元或斷面水質達標R滿足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要求,重點行業建設項目,主變污染物排放滿足等量或減量替代要求口滿足區(流)域水環境質量改善目標要求口水文要素影響型建設項目同時應包括水文情勢變化評價、主要水文特征值影響評價、生態流量符合性評價口對于新建設或調整入河〈湖庫、近岸海域〉始放口的建設項目,應包括排放口設置的環境合理性評價口滿足生態保護紅線、水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清單管理要求口污染源排放量核算污染物名稱排放量/(t/a)排放濃度/(mg/L)CODCr2.478390NH3-N0.266610污染源名稱排污許可證編號污染物名稱排放量/(t/a)排放濃度(mg/L)替代源排放情況()()()()()防治措施環保措施污水處理設施R;水文減緩設施口;生態流量保障設施口;區域削減口;依托其他工程措施口;其他口監測計劃/環境質量污染源監測方式手動口;自動口;無監測口手動R;自動R;無監測口監測點位()(廢水排放口)監測因子()(pH、BOD5、CODCr、氨氮、SS等)污染物排放清單R評價結論可以接受R,不可以接受£。注:“□”為勾選項,可√;“()”為內容填寫項;“備注”為其他補充內容。附表3環境風險評價自查表工作內容完成情況風險調查危險物質名稱CH4NH3H2S滲濾液存在總量/t0.0250.13×10-30.2×10-426.69環境敏感性大氣500m范圍內人口數0人5km范圍內人口數5000人每公里管段周邊200m范圍內人口數(最大)人地表水地表水功能敏感性F1£F2£F3環境敏感目標分級S1£S2£S3地下水地下水功能敏感性G1£G2£G3包氣帶防污性能D1£D2D3£物質及工藝系統危險性Q值Q<1£1≤Q<1010≤Q<100£Q>100£M值M1£M2£M3£M4P值P1£P2£P3£P4環境敏感程度大氣E1£E2£E3地表水E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