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頁共18頁1勘察工作概況1.1任務由來受重慶市大學城水務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委托,我院負責大學城水廠擴建及配套管網工程(廠區部分)詳細勘察工作,設計單位為重慶市市政設計研究院。重慶市西部新城(西永組團)位于中梁山脈與縉云山脈之間,國土總面積約240km2,是重慶市主城規劃建設的六個副中心之一,同時也是重慶市都市發達經濟圈的三大增長極之一。城市規劃面積約100km2,人口80~100萬。由五大功能片區構成:重慶市大學城22km2;科技產業區15km2;重慶鐵路物流中心20km2;生態旅游觀光區10km2;城市中心區20km2。到2020年,西部新城將為重慶市增添一座科技教育領先、工業商貿發達、物流集中暢達、生態環境優美、基礎設施完善的現代化新城,它將以重慶市主城距離最近、發展面積最大、基礎條件最佳而聞名。隨著西永組團大學城等片區的飛速發展,對供水的需求日益增大,目前大學城水廠已接近滿負荷運行,廠區擴建已迫在眉睫。大學城水廠現狀供水能力為15萬m3/d,本次擴建工程再新增5萬m3/d制水生產構筑物,同時按20萬m3/d水廠規模配套建設配水管網系統;另外,本次擴建按20萬m3/d水廠規模建設泥水處理系統構筑物。1.2工程概況本次勘察內容主要為大學城水廠范圍內擬新建建構筑物,場區西側W1~W8、W33~W34~排泥池污水管網,環境邊坡主要分布于廠區南側ABCDE段。根據設計方案擬建停車場東側及南側擬設置1座擋墻,擋墻高度約0~4.7m。擬建建筑物主要結構參數見表1.2-1。表1.2-1場區主要設計結構及參數一覽表編號建筑名稱平面尺寸(長×寬m)地面設計標高(m)結構類型基礎型式荷載(KN/m2)1網格絮凝斜管沉淀池L×B×H=33.9*22.4*5.4m293.00鋼筋混凝土天然地基/獨立柱基2002V型砂濾池總建筑面積785m2,過濾面積301.2m2291.90天然地基/獨立柱基2003臭氧接觸池L×B×H=12.0×8.0×6.6m288.35天然地基/獨立柱基2005V型碳濾池總建筑面積603.27m2,過濾面積226.2m2287.40天然地基/獨立柱基2006清水池L×B×H=51.82*27.3*5.25m285.15天然地基/獨立柱基2007反沖洗水回用水池L×B×H=16*11.5*10.5m279.831天然地基/獨立柱基2008排泥池L×B×H=16*16*10.5m279.831天然地基/獨立柱基2009重力濃縮池D=14mH=6.0m289.60天然地基/獨立柱基20010污泥平衡池L×B×H=15.6×4.6×5.0m289.55鋼筋混凝土天然地基/獨立柱基20011脫水機房建筑面積510.39m2291.88樁基礎/獨立柱基50012輔助生產管理用房建筑面積828m2296.30樁基礎/獨立柱基50013還建門衛室建筑面積19m2291.60磚混天然地基10014停車場35×25298.90鋼筋混凝土天然地基100備注:開挖反沖洗水回用池及排泥池將形成最高約12.2m的基坑,土質基坑邊坡部分大于8m,其安全等級一級。表1.2-2擬建管道概況一覽表管段名稱起點高程終點高程管網長度(m)管道規格(mm)施工方式臨時邊坡高度(m)HHW2~W1292.000292.10634.461000頂管3.9~11.5W3~W4290.918291.03035.951000頂管4.2~16.75W5~W6291.920292.15414.111000頂管4.3~18.05W2~W3~W5~W7~W8291.703290.572190.281000頂管4.4~7.1W33~W34~排泥池282.767282.76750.641000頂管1.5~7.31.3勘察目的與任務1.3.1目的根據業主提供的《工程地質勘察任務委托書》及勘察工作階段劃分,本次勘察為直接詳勘,其目的是詳細查明擬建線路的工程地質條件,為施工圖設計提供地質依據。1.3.2任務本次勘察的主要任務是:1、在收集區域資料基礎上詳細查明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及水文地質條件;2、查明建筑范圍內巖土層的種類、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評價地基的穩定性、均勻性及承載力;3、詳細查明不良地質現象的分布、性質、規模、機制、穩定性及對擬建項目的危害、并提出治理方案及參數建議;4、詳細查明特殊性巖土的分布范圍和物理力學性質,提出處理措施建議;5、對擬建場地進行工程地質評價,包括地質環境穩定性,持力層類型、地層分布、風化帶特征、持力層的完整性、均勻性評價;提出巖體持力層的強度指標建議值,施工條件及施工方法建議。6、評價場地穩定性和建筑適宜性;7、對場地的地震效應進行評價;8、評價成樁條件,論證對樁的施工條件及其對環境的影響;9、對場地地質條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風險進行分析。1.4勘察工作依據、執行的主要技術標準1.4.1勘察工作依據1、建設工程勘察合同2、勘察任務委托書3、工程地質勘察綱要4、業主提供的帶工程方案的1:500地形圖1.4.2執行的主要技術標準1、《工程地質勘察規范》(DB50/T-043-2016);2、《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范》(DBJ50-174-2014);3、《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DBJ50-047-2016);4、《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13;5、《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2016年版);6、《建筑工程地質勘探與取樣技術規程》(JGJ/T87-2012);7、《工程巖體試驗方法標準》GB/T50266-2013;8、《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07;9、《重慶市巖土工程勘察文件編制技術規定》(2017年版);10、《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勘察文件編制深度規定》(2010年版)。1.4.3前期工作資料由原四川省地礦局二○八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完成的1:5萬《區域地質調查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圖》,1990年。2010年1月由我院完成《大學城水廠二期工程巖土工程勘察報告》。上述資料直接或間接地為本次勘察所利用或參考,對此次勘察成果質量和認識深度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1.5工程勘察等級、階段及范圍的確定本工程反沖洗水回用水池及排泥池存在高度不小于8m的土質基坑,安全等級為一級;工程場地存在兩種地貌單元,原始斜坡地貌和人工場地整平后的地貌,巖土種類較多,較不均勻,性質變化較大,場地類別為中等復雜場地,按《工程地質勘察規范》(DB50/T-043-2016)表4.1.7規定,本工程勘察等級為甲級。表1.5-1場地類別劃分表判定因素判別條件場地類別1地形、地貌有兩種地貌單元,地形坡角在5~35°之間中等復雜場地2巖層傾角(°)巖層傾角<10°簡單場地3巖土特征種類較多,較不均勻,性質變化較大,存在人工填土中等復雜場地4巖體完整程度巖體多為較完整,裂隙較發育中等復雜場地5土層厚度(m)0~13.0m中等復雜場地6地表水、地下水對巖土體影響程度地表水、地下水對巖土體影響中等中等復雜場地7不良地質現象不發育簡單場地8破環地質環境的人類活動破壞地質環境的人類活動強烈中等復雜場地綜合判定場地類別為中等復雜場地注:由復雜向簡單推定,除不良地質現象發育程度和破壞地質環境的人類活動強烈程度兩項外,首先滿足其中3項者,即為該類場地。根據重慶市城鄉建設委員會渝建〔2013〕346號《重慶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勘察階段暫行規定》,本工程不需進行初步勘察,本工程為直接詳勘,符合該規定。表1.5-2重慶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勘察階段(初步勘察)判定表判定款項判定條件對應判定條件的場地及工程指標判定結果場地及項目1在復雜場地上建設工程安全等級為一級的建設項目。場地為中等復雜場地,安全等級為一級不需進行初步勘察其他建設場地1危巖崩塌、滑坡、泥石流、巖溶塌陷等不良地質作用較為發育,且其影響面積占建設場地30%及以上的建設場地。無不需進行初步勘察2場地地形坡角大于30°的自然土坡或地形坡角大于60°的自然巖坡,且其影響面積占建設場地50%及以上的建設場地。無不需進行初步勘察3三峽庫區175m蓄水位(吳淞高程)岸線外側水平距離100米范圍內的建設場地。場地不屬于三峽庫區范圍不需進行初步勘察4存在礦產采空區或地下洞室,且采空區或地下洞頂距離擬建工程最底面小于2倍洞跨的建設場地。無不需進行初步勘察其他建設項目1總建筑規模大于50萬m2且高層建筑規模占總建筑規模的比例超過70%的大型住宅小區。非該類項目不需進行初步勘察2建筑高度大于200m的超高層建筑。非該類項目不需進行初步勘察3總建筑面積超過10000m2的城市軌道交通地下車站或長度大于500米的隧道。非該類項目不需進行初步勘察4主跨跨徑150m及以上的斜拉橋、懸索橋等纜索承重橋梁以及拱橋,立體交叉線路為3層及3層以上(不計地面道路及地道)的大型互通立交橋梁。非該類項目不需進行初步勘察表1.5-3重慶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勘察范圍判定表判定款項判定條件對應判定條件的場地、邊坡判定結果環境邊坡及其影響區域1對于無外傾結構面控制的巖質邊坡,勘察范圍線到坡頂線外側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1倍邊坡高度??辈炜刂品秶笥?倍邊坡高度滿足勘察范圍2對于有外傾結構面控制的巖土邊坡,勘察范圍線應根據組成邊坡的巖土性質及可能破壞模式確定,且勘察范圍不應小于外傾結構面影響范圍??辈炜刂品秶笥谕鈨A結構面影響范圍滿足勘察范圍3對于可能出現土體內部滑動破壞的土質邊坡,勘察范圍線到坡頂線外側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1.5倍邊坡高度。勘察控制范圍大于1.5倍邊坡高度滿足勘察范圍4對可能沿巖土界面滑動的土質邊坡,勘察范圍線應大于可能沿巖土界面滑動的土質邊坡后緣邊界,且還應大于可能沿巖土界面滑動的土質邊坡前緣邊界(即剪出口位置)。勘察控制范圍大于存在潛在滑移面的土質邊坡后緣及前緣滿足勘察范圍基坑邊坡及其影響區域1巖質基坑邊坡勘察范圍線到基坑邊線外側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其基坑深度的1倍??刂品秶笥诨由疃鹊?倍滿足勘察范圍2土質基坑邊坡勘察范圍線到基坑邊線外側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土質基坑邊坡勘察范圍線到基坑邊線外側的水平距離大于基坑深度的2倍。滿足勘察范圍3當需要采用錨桿(索)支護時,勘察范圍線到基坑邊線外側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對需要采用錨桿(索)支護時,勘察范圍線到基坑邊線外側的水平距離大于了基坑深度的2倍。滿足勘察范圍1.6勘察工作完成及質量評述1.6.1勘察工作的布置1鉆孔編號本次勘察鉆孔編號以“ZK”為前綴。2工程地質測繪測繪比例尺1:500,主要進行地質界線勾繪,不良地質現象調查、產狀測量、裂隙調查等,以查明地表反映的工程地質條件。本次測繪面積0.1Km2。3工程測量本次勘察鉆孔定位采用測量設備為華測X91系列GPS-RTK流動站,動態標稱精度:水平10mm+1ppm(rms);垂直:20mm+1ppm(rms)。工程測量坐標采用重慶市獨立坐標系,高程采用1956年黃海高程系,測量成果及精度滿足規范要求。4布孔原則勘探點主要沿建筑邊線及角點布置,勘探線、點間距總體控制在10-20m左右,鉆孔間距滿足規范要求,控制性鉆孔深度一般進入中等風化基巖15-20m,一般性鉆孔進入中等風化基巖10-15m,并滿足進入樁基預計持力層以下3D,且不小于5m。本次勘察共布置28條勘探線、94個勘探點。5采樣及室內試驗本次勘察根據規范要求、設計要求及評價需要,采集巖樣進行物理力學性質試驗,土樣進行土常規試驗。本次勘察共取巖樣34組,原狀土樣1組。取1組素填土樣對土腐蝕性進行評價,取2組水樣對場地地表水、地下水進行水質簡分析。6波速測試通過波速了解基巖的破碎狀況、裂隙發育程度、軟弱夾層的分布,對巖體的完整性和風化等級進行評價。本次勘察共布置5個鉆孔進行波速測試工作。7原位測試本次勘察共布置3個鉆孔進行N63.5重型動力觸探試驗,對場地人工填土的均勻性和密實度進行評定。8水文地質觀測所有鉆孔在終孔24h后進行穩定鉆孔水位觀測,所測水位為勘察期間穩定水位。1.6.2勘察工作完成實物工作量我院于2019年10月8日對場地進行現場踏勘,隨后組織隊伍進場施工,使用4臺XY-100型巖芯鉆機,10月16日完成外業工作,隨即轉入室內資料綜合分析整理及報告編制工作。完成的主要實物工作量見下表1.6.2-1。表1.6.2-1完成主要實物工作量一覽表序號工作項目單位工作量1工程測量斷面測量1:200Km2.98定點測量鉆孔組日42地質測繪工程地質平面測繪1:1000Km20.13工程勘探陸上鉆探m/孔1682.96/87螺紋鉆m/孔11.15/8取樣巖樣件34土樣件2水樣件24原位測試水位動態觀測次87聲波測試m/孔98.76/5動力觸探m/孔9.6/35室內試驗土樣常規試驗組1腐蝕性試驗組1巖樣物性試驗組34單軸抗壓強度組34三軸剪切組6變形試驗組6水樣水質簡分析組21.6.3勘察工作質量評述1、工程測量采用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提供服務的GPS-CORS系統,用RTK實時動態法放樣,該系統重慶獨立坐標系轉換參數由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提供,實時定位坐標直接為重慶獨立坐標系和1956年黃海高程系正高成果,精度符合相關規范要求。2、工程地質調查與測繪對擬建工程區進行地質調查與測繪工作,測繪比例尺為1:500,成圖比例1:500。對影響該工程穩定性的地質因素作重點觀測,并適當加大調查范圍。主要進行地質界線勾繪,不良地質現象調查、產狀測量、裂隙調查等,以查明地表反映的工程地質條件。3、工程勘探使用4臺XY-100型鉆機全取芯鉆進,地質技術員跟班編錄,鉆孔開孔直徑為110mm,終孔直徑為91mm。鉆探方法采用了回旋鉆進全取芯方法。回次進尺不大于2m,對土層采用了干鉆或小水鉆進。回次采取率:素填土層大于65%,強風化巖層大于65%,中等風化巖層大于80%。鉆進過程中嚴格按鉆探操作規程進行,未發生質量、安全事故,鉆探質量符合《建筑工程地質勘探與取樣技術規程》(JGJ/T87-2012)的要求。本次勘察布置的鉆孔共計94個,實際完成鉆孔數量87個。由于場地內存在高陡斜坡,現場鉆探施工期間無施工條件,與業主協商后,擬于后期平場后進場補勘,7個鉆孔暫未實施,利用《大學城水廠二期工程巖土工程勘察報告》勘察成果中6個鉆孔,實施8個螺紋鉆孔。4、鉆孔波速測試為了查明場地土類型和場地類別、巖體的完整性指數KV,為擬建場地抗震設計提供動力學參數,現場勘察共選取5個鉆孔進行土層剪切波和巖石聲波測試。本次波速測試采用WSD-2A數字聲波儀(配40kHz一發雙收換能器,100kHz夾心換能器)。剪切波波速測試采用RSM—24FD浮點工程儀(配井中三分量傳感器),測試方法為單孔法,鉆孔波速測試由我院負責檢測。5、動力觸探試驗為了判定土層性質,現場鉆探期間針對素填土選取了3個鉆孔進行N63.5重型圓錐動力觸探試驗。貫入時,穿心錘自動脫鉤,自動下落,地面上觸探桿高度小于1.50m,錘擊速率控制在每分鐘15-30擊,每貫入10cm記錄相應錘擊數,場地內素填土總體呈松散~稍密狀態,試驗過程中對填土主體段作連續試驗,得出素填土總體密實度狀態。6、取樣及室內試驗巖、土樣品采集的數量(組數),主要結合持力層特點和預計埋置深度布置樣品采集。巖樣標簽及記錄應一致注明樣品編號、采樣鉆孔孔號,采樣孔段、樣品長度、塊數,采集樣品組內序號(第幾塊/總塊數)采集日期,采樣照片,采樣人署名。巖樣應進行紗布包裹后進行臘封包裝(土樣應有包裝盒或采樣盒)。原狀土樣采用敞口取土器進行取樣,土樣等級為Ⅰ~Ⅱ級。樣品應存放于陰涼處。運輸時,要防震。巖樣等室內試驗應通過計量認證的試驗檢測甲級單位出具試驗報告。7、水文觀測在鉆探結束24小時后,對各鉆孔進行了地下水位觀測。觀測選擇的方法合理,手段正確,原始數據真實可靠。8、室內資料整理本次勘察軟件采用理正工程勘察軟件8.5版重慶版,圖形處理軟件采用Autocad2008,文字處理軟件采用office2013。9、外業見證受業主委托,由重慶拓發建筑勞務有限公司承擔本項目外業見證任務。見證員張抒琴(證號YKJZ-2310601-0002)常駐現場,并對鉆探操作人員、安全管理人員的的身份和資格進行確認,對勘探點定位、地質點測量、鉆探施工、樣品采集等進行現場見證,對鉆探原始資料以及地質編錄報表等進行檢查核實,并形成相關記錄。10、其它說明:通過本次勘察工作,查明了場區的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特征,很好的完成了勘察任務??辈斐晒_到《重慶市建設工程勘察文件編制深度》,滿足相關規范要求。2場地環境與工程地質條件2.1自然地理2.1.1地理位置該工程場地位于重慶市沙坪壩區大學城。大學城水廠本次擴建工程規模為5萬噸/日,北側及西側為已建的大學城水廠一期、二期(已建成)。場地交通便利,區位環境條件良好。工程區工程區圖2.1.1-1項目區地理位置2.1.2氣象與水文項目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具有春旱、夏熱、秋雨綿綿、冬暖而多霧,無霜期長,雨量充沛的特點。據重慶氣象局1957~2002年資料,歸納引用如下:降雨量:多年平均降雨量1109.89mm,降雨量多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0%;冬季雨量最少(12月至翌年2月),占全年降雨量的4.2%,月平均降雨量,1月份最少,為13.8mm,7月份最多,為186.5mm。日最大降雨量211mm(2007年7月15日)。氣溫:多年平均氣溫18.6℃,極端最低氣溫為-4.5℃(1961年1月17日),極端最高氣溫42.5℃(2006年8月29日)。多年月平均值,1月份最低,平均氣溫7.0℃;7月份最高,平均氣溫29.6℃。濕度:相對濕度,多年平均相對濕度80%,年內分配以12月最大,為87%;以8月份最小,為74%。絕對濕度為7.5毫巴。霜凍期日期一般為10~20天,霧日數多達20~35天,日照數達1384.2~1542.8小時。風速:在1964~1994年間,最大風速32.2m/s,主導風向為北東向。擬建場地及周邊無大、中型河流。雨季地表水主要沿坡面流動,主要呈線狀~面狀流,匯水區主要為溝谷斜坡,匯水面積一般不大,積水區主要為場地內地勢低洼地段,最終向虎溪河排泄。2.2工程地質條件2.2.1地形地貌本場地所在區域地貌形態為構造剝蝕淺切割丘陵地貌,地表為第四紀素填土和殘坡積粉質粘土所覆蓋。場地西側為一近南北向山脊地形,向東形成一陡坎巖質邊坡,場地中部及東部地勢較低,在大學城水廠一期、二期工程修建時棄土堆積回填,形成一塊平地,本次擴建工程大部分處于此塊回填的平地上。場地的南側局部保持原始地形,表層多由棄渣堆填。場地最高點位于西側山頂上,高程312.58m,最低點位于場地東南側,高程284.10,相對高差28.48m,地形起伏較大。2.2.2地質構造項目區位于一級大地構造單元揚子準地臺之東南,它屬于二級大地構造單元四川臺坳的川東陷褶束(三級大地構造單元)之東緣的重慶弧形褶束(四級大地構造單元)范圍內。川東陷褶束主要構造由一系列的北東~北北東向的近于平行的不對稱的線形的梳妝或箱狀褶皺組成。這些褶皺由于與川黔南北向構造復合交接,南段構造線轉向南北,形成向西突出的弧形構造,稱為重慶弧,該褶皺多延伸至長江傾沒。褶皺的背斜緊湊狹窄,向斜開闊平緩。斷裂多為高角度(50~80°)走向逆沖斷層,且多為南東東向北西西逆沖。扭性斷裂斜交地層走向,北東組較北西組發育,扭動特征明顯,北東組斷裂順時針扭動,北西組作逆時針扭動。向斜中未發現斷層。圖2.2.3-1擬建項目區地質構造綱要圖場地位于地處北碚向斜西翼,場地內巖層產狀總體較平緩,層面波狀起伏,傾向變化較大,傾向86°~117°,傾角4°~12°,優勢產狀105°∠7°,巖層面在泥巖及砂巖內部多呈閉合狀,結合差,屬硬性結構面;在砂巖與泥巖界面上偶夾泥化層,一般情況下無水,雨后有少量滲水,結合程度很差,為軟弱結構面。據臨近場地資料表明,場地內僅見有向斜形成過程中發育的2組裂隙。裂隙J1:產狀為79°∠62°,裂隙平均間距1~3m,延伸8~10m,裂隙面平直光滑,無膠結,結合差,充水性干燥,為硬性結構面。裂隙J2:產狀為345°∠76°,裂隙平均間距2~5m,延伸8~10m,裂隙面平直,略粗糙,無膠結,結合差,充水性干燥,為硬性結構面。2.2.3地層巖性擬建線路區內出露的地層有第四系人工填土、粉質粘土、和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J2s)泥巖及砂巖。各地層巖性特征由新至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Q4)素填土(Q4ml):工程區大量分布,主要為大學城水廠一期、二期修建時堆填,屬新近回填土;雜色,主要由碎塊石和粉質粘土組成,碎塊石主要由砂巖及泥巖碎石組成,粒徑以2-24cm為主,硬質物總體含量10~35%,結構松散~稍密,稍濕,均勻性較差,壓縮性較大,回填時間大于8~15年。根據鉆探情況素填土最大厚度約13.0m。粉質粘土(Q4el+dl):灰褐色??伤軤顬橹?,粘性一般,韌性中等,干強度中等,切面較光滑,稍有光澤,最大厚度為2.3m。場地內粉質粘土主要分布于原始地貌段,回填段巖土界面附近偶有分布。2、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J2s):砂巖(J2s-Ss):灰褐色~灰白色;主要由礦物成分為長石、巖屑,次為云母、石英,深色泥質條紋較發育;鈣泥質膠結,中厚層狀構造。強風化巖體的巖芯破碎,呈碎塊狀、短柱狀,質軟,手易折斷;中等風化巖體的巖芯較完整,巖芯節長約30~300mm,質較硬,呈柱狀、短柱狀。泥巖(J2s-Ms):紫紅色、暗紫色,中厚層狀構造,主要由粘土礦物組成,泥質結構為主,砂質含量不均勻,局部見砂質條帶或條紋,含鈣質團塊。強風化巖體的巖芯較破碎,以碎塊狀為主,質軟,手易折斷,脫水易崩解;中等風化巖體的巖芯較完整,巖芯節長約30~400mm,呈柱狀、短柱狀,局部碎塊狀。2.2.4地震據歷史地震記載和近期地震觀測資料,1989年11月20日距重慶40多公里的渝北區統景鎮(北緯29°51′,東經106°57′)發生的5.2~5.4級地震,震中烈度6度,是重慶地區有地震記載以來震中距重慶市區最近,震級最強的首次破壞性地震,以前重慶及鄰區的地震震級皆小,地震設防裂度6,屬地震頻率高,震級小的弱震區。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發生8.0級地震,該地震為距工程區500公里內震級大于7級,震中距離最近、震級最高、影響最大的地震,該地震距項目區約300公里,破壞烈度相當于5度左右。根據《中國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劃圖》(1/400萬)[GB18306-2015]之圖A1及《中國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區劃圖》(1/400萬)[GB18306-2015]之圖B1,場地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場地設計基本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05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2.2.5水文地質條件1、地表水擬建場地及周邊無大、中型河流。擬建場地南側圍墻外農田邊見季節性小溪溝,小溪溝匯水面積較小,補給源短,徑流量受區內降雨量控制,具有季節性變化大的特征;場地溪溝水具雨漲晴消的特點,一般雨季流量大,旱季流量小甚至斷流,該小溪溝存在污水排放情況。雨季地表水主要沿坡面流動,主要呈線狀~面狀流,匯水區主要為溝谷斜坡,匯水面積一般不大,積水區主要為地勢低洼處,最終向虎溪河排泄。2、地下水的分布特征根據區域水文地質資料和收集資料,按照各段不同的地下水賦存條件,場地內地下水主要有二種類型:一是第四系孔隙水,二是基巖裂隙水。①第四系孔隙水該層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局部地勢較低地段,賦存于松散土層中,大氣降水、溝渠為其主要補給源。水量、水位變化大,且不穩定。所含地下水主要基巖面分布。②基巖裂隙水裂隙水主要貯存于基巖裂隙中,強風化基巖風化裂隙發育,富水性好,中風化基巖主要為砂、泥巖互層(夾層),較完整~完整,泥巖為相對隔水層,砂巖裂隙較發育~不發育,富水性一般,總體滲透性較差,含水性較弱。3、地下水的補給、徑流與排泄項目區地下水的補給源主要為大氣降水補給,自高向地勢低洼處排泄,具有排泄路徑、周期短的特點。大氣降雨后沿地面或下滲后徑流,地勢低洼一帶,形成潛水或向更低點排泄;地下水徑流方向主要受地形及裂隙發育程度的控制,大多流向地勢低洼地帶或沿孔隙、裂隙下滲;地下水的排泄主要為向地勢低洼處徑流,其次為大氣蒸發。4、地下水的動態特征項目區地下水僅地勢低洼段分布潛水,埋深小,其余地段基巖裂隙水埋藏較深。潛水水位具有季節性變化明顯,受降水影響大等特點。潛水水位變化大,而基巖裂隙水水量不豐,沒有統一的水力聯系。區內基巖的風化裂隙水總體含水量甚微,但不排除局部地段有富水條件,儲藏有一定裂隙水。5、水位根據鉆探水文觀測,場地內鉆孔內無明顯穩定水位,地下水較為貧乏。地下水類型主要為上層滯水,無統一地下水位,地下水無明顯水力聯系。地下水埋深與地形及巖性關系較為密切,地形較低洼地段,地下水埋深一般較淺,且受地表水灌入影響較大,地形相對較高地段,地下水埋深一般較深,同時,地下水位一般在相對透水層砂巖層位附近或巖土界面附近。項目區場平后,在雨季,由于大氣降雨、周邊工地施工用水的補給,巖土界面或素填土底部界面附近可能賦存大量季節性地下水,因局部排水不暢,致使水量較大,建議基坑、樁基施工期間,做好抽、排水工作。6、巖土體滲透性素填土可不考慮其阻水性,為強透水層。場地粉質粘土孔隙較小,為弱透水層;強風化基巖風化裂隙發育,為中等透水層。中等風化巖體較完整至完整,裂隙不發育,為弱透水層。巖土滲透系數取經驗值如下。表2.2.5-1巖土層滲透系數序號地層代號巖土名稱滲透系數(m/d)備注1Q4el+dl粉質粘土0.02經驗值2Q4ml素填土5.0經驗值3J2s強風化基巖0.50-1.50經驗值4J2s中等風化泥巖0.05-0.09經驗值5J2s中等風化砂巖0.15-0.30經驗值綜上所述,工程區地下水貧乏~較豐富,水文地質條件整體較簡單,場區內地下水位埋深受地形及巖性影響較大。擬建項目區后期將整體平場,平場后地下水對多數建筑物影響不大,對反沖洗水回用水池及排泥池將存在一定影響,建議考慮相應的抗浮措施,采用樁基礎施工,由于地表水滲入影響,易于巖土界面及人工填土底部界面附近積水,對樁基成孔影響較大。2.2.6不良地質現象根據區域地質資料及現場調查,本場地及周邊巖層分布連續,未見斷層、構造破碎帶,未見危巖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質現象,未見河道、溝浜、墓穴、孤石等對工程不利的埋藏物。2.2.7基巖面及基巖風化帶特征1基巖面特征根據野外調查及鉆探成果,場地回填覆蓋層厚度較大,基巖面存在一定起伏,一般5°~30°,基巖埋深為0.10m~13.00m。2基巖風化帶特征基巖強風帶走勢與基巖面基本一致,主要位于上部基巖表層。①強風化帶風化裂隙發育,巖體破碎,巖芯呈碎塊狀、短柱狀,風化后易崩解,手捏巖芯易碎散,質極軟。泥巖風化帶厚度總體較均勻,厚度變化不大,局部較厚。砂巖風化帶厚度受地形影響變化較大,在既有邊坡段,風化層較厚,在未經開挖的地段,厚度一般較小。砂巖泥巖交界面附近,砂巖存在夾層風化現象。②中等風化帶裂隙較發育至不發育,泥巖具有揭露后易風化崩解、遇水軟化的特點。泥巖巖芯呈短柱~柱狀,巖質較軟,錘擊易碎;砂巖巖芯呈短柱~長柱狀,巖質總體較硬,局部軟。3巖土物理力學性質3.1動力觸探試驗為了評價本場地內素填土的密實性及均勻性,根據場地條件和土層性質,鉆探施工時在素填土中進行了N63.5重型動力觸探試驗。其試驗成果統計表見表3.1-1。表3.1-1素填土N63.5重型動力觸探成果統計表孔號測試深度(m)原始擊數范圍值原始后擊數平均值(擊)標準差(擊)變異系數(/)ZK133.0~6.41~217.745.370.69ZK281.9~4.91~2410.036.710.67ZK542.2~5.41~238.606.750.78根據動力觸試驗統計成果,場地人工填土原始擊數平均值為7.74~10.03,總體密實程度為松散~稍密,變異系數0.67~0.78,變異性很高,填土的均勻性極差。3.2巖土試驗成果統計3.2.1室內巖土試驗統計本階段勘察采取,16組泥巖樣,18組砂巖樣,進行物性、單軸抗壓強度試驗,三軸壓縮變形、抗剪強度和抗拉強度試驗。本次勘察場地巖土層的主要物理力學指標,依據重慶地方標準《工程地質勘察規范》(DBJ50-043-2016)第10.2.5至10.2.8條公式進行統計計算。其主要計算公式如下:1計算平均值公式:m=2計算標準差公式:σf=3計算變異系數公式:δ=4統計修正系數公式:γs=1±δ,式中正負號按不利組合考慮。5計算標準值公式:K=γs.m式中:i—巖土參數的試驗值m—巖土參數的平均值k—巖土參數的標準值σf—巖土參數的標準差δ—巖土參數的變異系數γs—統計修正系數室內試驗統計詳見表3.2.3-1,巖土參數的統計充分考慮取樣、試驗操作等因素對試驗成果的影響,按照地質體的不同單元、區段、層位進行統計,統計其算數平均值、標準差、變異系數及標準值,當統計數量不足6個時取經驗值。3.2.2取值原則巖土物理力學指標的選取以本次勘察的勘探、測試、試驗資料為主,結合重慶地區類似工程經驗、相關規范、規程、手冊等綜合分析,合理選用。1、樣本數少于6時直接采用平均值為標準值,巖石重度、土體物性指標及變形采用平均值為標準值;2、巖體抗拉強度:取巖石抗拉強度標準值的0.40倍,并考慮時間效應系數(0.95)綜合取值;3、巖石彈性模量:取巖石彈性模量標準值的0.70倍,并考慮時間效應系數(0.95)綜合取值;4、巖體抗剪強度設計值:巖體粘聚力c為巖石標準的0.30倍,巖體內摩擦角取巖石標準值的0.90倍,并考慮時間效應系數(0.95)綜合取值;5、中等風化巖質地基極限承載力標準值由巖石抗壓強度標準值乘以地基條件系數1.10(較完整)得來。中等風化巖體地基承載力特征值根據其地基極限承載力標準值乘以地基極限承載力分項系數0.33得來。6、其他參數根據試驗成果和地區經驗,結合本工程的特征確定。3.2.3設計參數及建議根據本次試驗結果,并參考鄰近場地的巖、土測試資料,本工程巖、土體物理力學性質參數建議值見表3.2.3-1。表3.2.3-1巖土體物理力學參數建議值巖土名稱素填土粉質粘土(可塑狀)強風化泥巖中風化泥巖強風化砂巖中風化砂巖(含泥質重)中風化砂巖重度(KN/m3)天然*20*20.2*22.825.7*23.525.125.1飽和*21*20.5*23.025.9*23.825.525.3巖體抗拉強度KPa///133/*180441巖石天然單軸抗壓強度MPa///6.97/6.2229.61巖石飽和單軸抗壓強度MPa///4.51/4.1523.59地基極限承載力標準值KPa現場試驗確定*450/7667/684232571地基承載力特征值KPa*120*150*2502530*350225810748內聚力KPa*10(天然)28.6(天然)/342/*340*1559*5(飽和)20.4(飽和)內摩擦角°*22(天然)13.2(天然)/31.96/*32.0*34.86*20(飽和)10.2(飽和)綜合內摩擦角°25°/40°/40°//巖體理論破裂角°///61.0/61.062.4彈性模量MPa///1330/*13005652變形模量MPa///1130/*11004921泊松比////0.34/*0.260.15基底摩擦系數/*0.30*0.25*0.40*0.45*0.40*0.45*0.50樁的極限側阻力標準值KPa*20*53*140/*160//巖土與錨固體極限粘結強度KPa現場試驗確定*40/*400/*400*900水平抗力系數的比例系數MPa/m4*8*14/////巖體水平抗力系數(MN/m3)//*30*80*40*80*350備注:1、表中帶“*”者為經驗值;2、本勘察報告提供的素填土物理力學指標均為經驗數據,場平壓實后的承載力建議通過現場試驗確定取值;場地內現狀素填土負摩阻力系數可暫取0.1~0.20進行設計,施工勘察期間應查清場平后場地內素填土物理力學性質,本報告內素填土相關參數僅供參考。3、本項目砂巖總體以夾層形式存在,且各層強度變化大,規律性差,變異性高,建議本項目砂巖物理力學指標參考泥巖物理力學指標執行,本表內砂巖力學參數建議值僅供參考;4、受施工及地表水影響,無法保證泥巖處于天然狀態時,泥巖的力學強度應采用飽和強度作為設計依據;5、本表中的巖石強度參數是根據所取巖樣室內試驗成果按規范規定統計得出,是反映場地內巖石整體特征的代表值,與具體基礎部位的實測值會存在一定差異,施工驗槽時只要試驗指標在本表范圍值內,都可視為滿足要求。3.3水、土腐蝕性根據現場調查,建設場地及其周邊一定范圍內在歷史上無工廠、礦山及污染物排放點等污染源,場內土層未遭受污染。1、水腐蝕性評價本次勘察于場地南側河溝及ZK77鉆孔采取兩組組水樣做水質簡分析,分析成果見下表。表2.2.6-1水質分析成果表(場地南側河溝)委托編號:SY-1取樣地點:場地南側河溝分析編號:20191013S001-1離子ρ(B)/C(1/ZBZ±)/x(1/ZBZ±)/分析項目mg/L(mg·L-1)(mmol·L-1)%陽離子Na+11.4310.49714.27游離CO24.44K+37.3140.95727.47侵蝕性CO24.10Ca2+35.251.75850.48礦化度273Mg2+2.9130.2406.88總硬度(以CaCO3計)100.00NH4+0.5660.0310.90總酸度(以CaCO3計)--合計87.4773.483100.00總堿度(以CaCO3計)94.17陰離子HCO3-114.8901.88355.36暫時硬度(以CaCO3計)94.17OH-0.0000.0000.00永久硬度(以CaCO3計)5.83CO32-0.0000.0000.00負硬度(以CaCO3計)--Cl-5.6770.1604.70pH值8.08SO42-65.2831.35939.94合計185.8503.402100.00表2.2.6-2水質分析成果表(ZK77)委托編號:SY-2取樣地點:ZK77分析編號:20191013S001-2離子ρ(B)/C(1/ZBZ±)/x(1/ZBZ±)/分析項目mg/L(mg·L-1)(mmol·L-1)%陽離子Na+12.7810.55615.12游離CO24.44K+39.1891.00527.34侵蝕性CO26.15Ca2+35.571.77448.27礦化度286Mg2+3.6900.3048.26總硬度(以CaCO3計)104.00NH4+0.6750.0381.02總酸度(以CaCO3計)--合計91.9093.676100.00總堿度(以CaCO3計)98.83陰離子HCO3-120.5781.97755.29暫時硬度(以CaCO3計)98.83OH-0.0000.0000.00永久硬度(以CaCO3計)5.17CO32-0.0000.0000.00負硬度(以CaCO3計)--Cl-7.0960.2005.59pH值8.04SO42-67.2031.39939.12合計194.8773.575100.00依據《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2章第2節評價標準,按Ⅱ類環境進行判定,場地內水對鋼結構、混凝土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筋具微腐蝕性。2、土腐蝕性評價本次勘察在ZK25號鉆孔采集了1件粉質粘土土樣進行腐蝕性測試,試驗成果見下表。表2.2.6-3土腐蝕性分析成果表(ZK25)委托樣品編號:ZK25分析編號:20191013T001-2離子ρ(B)/物理性質(浸出液)(mg·kg-1)陽離子Na+--pH值7.87K+--有機質%--Ca2+54易溶鹽總量--Mg2+16依據《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年版),該土樣按I、Ⅱ、Ⅲ類環境類別判定,對混凝土結構具有微腐蝕性;按地層滲透性,在A、B類環境中對混凝土結構有微腐蝕性;在A、B類環境中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筋有微腐蝕性;對鋼結構有微腐蝕性(僅據pH值)。合計--陰離子HCO3CO32Cl-8SO42-43合計--土的腐蝕性評價根據《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2章及附錄G進行。按場地環境類型判定,擬建場地環境類型為II類,場地土對混凝土結構為微腐蝕性;按地層滲透性,本場地上覆素填土屬稍濕的強透水層,粉質粘土屬濕、很濕的弱透水層,砂巖、砂質泥巖層屬弱透水層,在A、B類環境中對混凝土結構有微腐蝕性;在A、B類環境中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筋有微腐蝕性;對鋼結構有微腐蝕性場地土對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為微腐蝕性。場地內堆填的素填土由粉質粘土、砂巖和砂質泥巖碎塊石組成,土體未被工業污染,判斷素填土對混凝土結構為微腐蝕性,場地土對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為微腐蝕性。場地內局部少量分布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人工填土,無法準確判定其腐蝕性,場平前應進行清除。場平所選用的的回填土應選用對鋼結構、混凝土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筋具微腐蝕性的材料,建議施工期間進一步對場平回填材料進行腐蝕性評價。3.4巖體基本質量等級根據試驗成果:1、強風化基巖極軟,裂隙發育不完整,較破碎,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V級。2、中等風化巖體裂隙較發育,巖體較完整。3、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中等風化泥巖飽和單軸抗壓強度為4.51Mpa,為極軟巖,裂隙較發育,巖體較完整,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V級;中等風化砂巖飽和單軸抗壓強度為23.59Mpa,為較軟巖,裂隙較發育,巖體較完整,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IV級;中等風化砂巖(含泥質重)飽和單軸抗壓強度為4.15Mpa,為極軟巖,裂隙較發育,巖體較完整,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V級。3.5土、石工程分級土石工程分級根據《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范》DBJ50-174-2014附錄A土、石可挖性分類,本工程土石可挖性分級如下:1、素填土、粉質粘土:土類別為普通土,土石等級為Ⅱ級;2、泥巖、砂巖強風化類別為硬土,土石等級為Ⅲ級;3、中風化泥巖類別為軟石,土石等級為Ⅳ級;4、中風化砂巖類別為次堅石,土石等級為Ⅴ級。4場地及基坑穩定性評價4.1場地穩定性及適宜性擬建道路及相鄰范圍未見危巖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質現象,現狀條件下道路區總體穩定,適宜本工程建設。經地面地質調查,擬建場區范圍未見危巖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質現象;未見“河道、溝浜、墓穴、防空洞等對工程不利的埋藏物。經現場實地勘察及鉆探過程中的觀測,裂隙較發育,巖體較完整(局部破碎),場地現狀整體穩定。由于勘察區后期將進行整體場平,場平后局部地段素填土較厚,填筑時間短,將處于欠固結狀態,素填土自身將產生不均勻沉降和濕陷性問題,當采取適當的基礎形式及措施處理后,場地和地基整體穩定,適宜擬建工程建設。4.2地震效應評價及巖土的地震穩定性評價4.2.1地震效應評價根據鉆孔波速測井報告:素填土剪切波速為140~148m/s,剪切波速取值為145m/s,屬軟弱土;粉質粘土剪切波速取經驗值155m/s,屬中軟土;結合場地特征及地區經驗,場平后場地內素填土剪切波速暫取140m/s,為軟弱土,待場平后,應對剪切波進行校核。強風化基巖剪切波速大于500m/s,小于等于800m/s;屬軟質巖石;中風化基巖剪切波速大于800m/s,屬巖石。擬建建筑工程抗震設防標準屬標準設防類,簡稱丙類。根據方案圖,按場平后覆蓋層土的類別、性狀和厚度最不利組合計算等效剪切波速,依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第4.1.3和4.1.6條,建筑物對應場地類別及地震效應評價見下表(擬建物位置及名稱見平面圖),各建筑物地震效應評價如下表4.2.2-1:表4.2.2-1建筑物地震效應評價表評價單元覆蓋層土性場平后最大覆蓋層厚度等效剪切波速場地類別建筑抗震地段劃分設計特征周期網格絮凝斜管沉淀池素填土6.4145m/sⅡ類一般地段0.35sV型砂濾池素填土4.9145m/sⅡ類一般地段0.35s臭氧接觸池素填土1.4145m/sⅠ1類一般地段0.25sV型碳濾池素填土5.4145m/sⅡ類一般地段0.35s清水池素填土8.6145m/sⅡ類一般地段0.35s反沖洗水回用水池素填土8.4145m/sⅡ類一般地段0.35s排泥池素填土8.4145m/sⅡ類一般地段0.35s重力濃縮池素填土3.2145m/sⅡ類一般地段0.35s污泥平衡池素填土4.7145m/sⅡ類一般地段0.35s脫水機房素填土10.6145m/sⅡ類一般地段0.35s輔助生產管理用房素填土11.9145m/sⅡ類一般地段0.35s還建門衛室素填土2.2145m/sⅠ1類一般地段0.25s停車場素填土13.5145m/sⅡ類一般地段0.35sW2~W1素填土5.8145m/sⅡ類一般地段0.35sW3~W4素填土4.8145m/sⅡ類一般地段0.35sW5~W6素填土1.6145m/sⅠ1類一般地段0.25sW2~W3~W5~W78素填土2.9145m/sⅠ1類一般地段0.25sW7~W8素填土7.8145m/sⅡ類一般地段0.35sW33~W34~排泥池素填土11.6145m/sⅡ類一般地段0.35s由于本報告對于后期場平后填土剪切波速值為推測值,建議在場地平場后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復測剪切波,以校核場地類別。4.2.2巖土的地震穩定性評價擬建工程位于抗震基本烈度6度區內,場地內的土層以人工素填土為主,局部分布粉質粘土,后期場平后,將大面積分布人工填土,下伏基巖為侏羅系泥巖和砂巖。無液化土、疏松的斷層破碎帶以及其它特殊性巖土。無震陷、滑坡、崩塌等不利情況,同時,場地范圍內及周邊無高聳孤立山丘、條狀突出的山嘴,無地陷、地裂等不良情況。4.3邊坡及圍巖穩定性評價4.3.1環境邊坡穩定性評價根據最新設計方案,擬于廠區南側平場,該段地形標高282.06~292.63,設計地坪標高289.50~291.50m,將形成的環境邊坡高度最大約7.5m,為土質填方邊坡,安全等級二級。根據場地周邊地形圖及鉆探資料顯示,擬平場區現狀地形及巖土界面總體較為平緩,根據設計方案進行平場后,ABCDE段將形成填方邊坡,DE段巖土界面及現狀地形緩,發生整體穩定性問題的可能性小,邊坡破壞模式主要為沿土體內部圓弧滑動,ABCD段填方邊坡地形及巖土界面均存在一定起伏,可能存在整體穩定性問題。為驗證填方邊坡的整體穩定性,現選取24-24’剖面對填筑后的環境邊坡沿巖土界面及內部界面滑移破壞的可能性進行分析,計算采用折線滑動傳遞系數法隱式解,土體飽和重度取21.0KN/m3,巖土界面飽和狀態下C取14.0kPa,內摩擦角取11.0°,土體內部界面飽和狀態下C取5.0kPa,內摩擦角取20.0°。圖4.3.1-1填方環境邊坡沿巖土界面滑移穩定性分析圖表4.3.1-1填方環境邊坡沿巖土界面滑移穩定性表條塊號滑塊體積重度γ重量G滑面傳遞系數抗滑力下滑力剩余下滑力穩定系數長度(Li)傾角(αi)內聚力(ci)內摩擦角(φi)ψRiTiPiFs(m3/m)(KN/m3)(KN/m)(m)(°)Kpa(°)(KN/m)(KN/m)(KN/m)E1102.2721.002147.5714.618.8014.0011.00617.05328.55138.771.88E294.1521.001977.1810.718.0014.0011.001.00530.56275.17250.641.28E396.9521.002036.0412.302.305.0020.000.98801.9781.7181.682.44E421.2121.00445.329.50-2.105.0020.000.99209.45-16.320.003.25根據計算結果,填方環境邊坡沿巖土界面滑移穩定性系數為3.25,處于穩定狀態,表明環境邊坡填筑體沿現狀地面及巖土界面整體滑移的可能性小。為驗證填方邊坡沿現狀地面線滑移的整體穩定性,現選取24-24’剖面對填筑后的環境邊坡沿現狀地面線滑移破壞的可能性進行分析,計算采用折線滑動傳遞系數法隱式解,土體飽和重度取21.0KN/m3,現狀地形界面飽和狀態下C取2kPa,內摩擦角取18.0°。圖4.3.1-2填方環境邊坡沿巖土界面滑移穩定性分析圖表4.3.1-2填方環境邊坡沿巖土界面滑移穩定性表條塊號滑塊體積重度γ重量G滑面傳遞系數抗滑力下滑力剩余下滑力穩定系數長度(Li)傾角(αi)內聚力(ci)內摩擦角(φi)ψRiTiPiFs(m3/m)(KN/m3)(KN/m)(m)(°)Kpa(°)(KN/m)(KN/m)(KN/m)E114.9921.00314.699.8019.302.0018.00116.11104.0125.681.12E240.5321.00851.129.4919.302.0018.001.00279.99281.31118.120.91E339.8721.00837.247.957.802.0018.000.94285.42113.6331.681.27E413.9521.00292.907.388.202.0018.001.00108.9641.780.001.48根據計算結果,填方環境邊坡沿現狀地面線滑移的穩定性系數為1.48,處于穩定狀態,表明環境邊坡填筑體沿現狀地面線發生整體滑移的可能性小,邊坡破壞模式主要為沿土體內部圓弧滑動。建議該填方環境邊坡0~8m第一階按1:1.5放坡,8~16m第二階按1:1.75放坡坡率進行放坡處理,并進行坡面防護;在雨季受雨水浸潤作用巖土參數可能進一步降低,為防止邊坡發生穩定性問題,平場前應對現狀地表松散土體進行清表,清表后下部填土做壓實處理;填方前填筑體底部必須設置寬度大于1m,反向坡度大于2%的內傾臺階,并設置坡腳擋墻。場地南側現狀河溝在CD段填方邊坡范圍內,按設計方案進行施工,將可能阻斷河溝,勘察期間河溝水量較小,勘察期間水位282.15m,50年一遇洪水位283.65m,河面寬2~10m,水深0.5~1.5m,勘察期間流量約0.1~0.3m3/s。建議設計考慮填方邊坡對水溝河道的影響及水流對填筑體造成的沖刷影響,建議設置支擋結構。施工時建議分層鋪筑,分層壓實,壓實度應滿足設計要求。邊坡坡頂建議修筑截水溝,坡腳處建議修筑坡腳擋墻和截排水溝,避免雨季施工,避免地表水對邊坡穩定性造成影響。建議施工階段對現場地形及巖層產狀進行復核,信息法施工、動態法設計。4.3.2建筑基坑邊坡穩定性評價按設計意圖,重力濃縮池、污泥平衡池、脫水機房、輔助生產管理用房、還建門衛室、停車場修建主要形成土質邊坡,開挖或回填易沿土體內部發生圓弧滑動;臭氧接觸池基坑(剖面13-13’、14-14’、21-21’、22-22’)開挖主要形成巖質邊坡;反沖洗水回用水池、排泥池基坑(剖面11-11’、12-12’、25-25’~28-28’)開挖主要形成巖土質混合邊坡;網格絮凝斜管沉淀池、V型砂濾池、臭氧接觸池、V型碳濾池、清水池基坑(剖面15-15’~20-20’、22-22’~25-25’)開挖主要形成巖土質混合邊坡?;舆吰伦畲蟾叨?2.2m,其中土質基坑邊坡最大高度8.4,為深基坑,對深基坑應按渝建發【2010】166號文規定進行專項安全論證。巖土質混合邊坡最大高度12.2m,邊坡巖質部分最大高度6.4m,見剖面11-11’、12-12’、25-25’~28-28’。土質基坑邊坡除清水池東北側(見剖面15-15’)直立開挖易發生沿巖土界面滑動外,其余邊坡均以土體內部圓弧滑動為主。建議清水池東北側基坑邊坡土質部分范圍較小,建議開挖將土體進行清除。土質基坑邊坡均為回填土,土質松散,如直立開挖,邊坡不穩定,將發生滑塌。建議施工時采取按坡率法進行臨時放坡(坡率建議值見表4.3-1),坡面進行噴錨封閉,結合有側向支擋功能的鋼筋混凝土側墻進行永久支擋。若無無放坡條件,建議采取支擋結構對基坑邊坡進行防護。并加強監測,注意相鄰建筑物的施工影響,做好工序安排,并及時進行支擋結構施工,支擋結構強度達標后及時回填基坑。本場地巖層層面平緩,基坑邊坡開挖沿層面滑動破壞的可能性小,場地內發育兩組裂隙,基坑直立開挖,巖質邊坡部分易發生楔形體破壞。場地內各建筑物基坑分布規則,開挖后均主要形成東、南、西、北四側邊坡,故本報告對各建構筑物基坑邊坡巖質部分一并進行分析,現對該四側邊坡巖質部分進行赤平投影分析如下:圖4.3.2-1東側邊坡巖質部分赤平投影分析圖根據持平投影圖4.3.2-1分析可知,東側基坑邊坡為反向坡,邊坡坡向與L1小角度相交,傾向相反,與L2大角度相交,對邊坡穩定性影響小,邊坡整體穩定性受巖體強度控制,可能的破壞模式為局部掉塊,邊坡巖體類型屬Ⅲ類,邊坡巖體等效內摩擦角取55°,邊坡破裂角取巖體自身的破裂角。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圖4.3.2-2南側邊坡巖質部分赤平投影分析圖根據持平投影圖4.3.2-2分析可知,南側基坑邊坡為切向坡,邊坡坡向與L1大角度相交,對邊坡穩定性影響小,與L2小角度相交,傾向一致,邊坡整體穩定性受L2控制,可能的破壞模式為沿邊坡L2發生滑移破壞,邊坡巖體類型屬Ⅲ類,邊坡巖體等效內摩擦角取55°,邊坡破裂角取巖體自身的破裂角。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圖4.3.2-3西側邊坡巖質部分赤平投影分析圖根據持平投影圖4.3.2-3分析可知,西側基坑邊坡為順向坡,巖層傾角7°,傾角小,邊坡高度小,根據周邊工程類比,邊坡開挖巖質部分產生順層滑動的可能性小,邊坡坡向與L2大角度相交,對邊坡穩定性影響小,與L1小角度相交,傾向一致,邊坡整體穩定性受L1及層面控制,可能的主要破壞模式為沿邊坡L1發生滑移破壞,邊坡巖體類型屬IV類,邊坡巖體等效內摩擦角取45°,邊坡破裂角取巖體自身的破裂角。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圖4.3.2-3北側邊坡巖質部分赤平投影分析圖根據持平投影圖4.3.2-4分析可知,北側基坑邊坡為切向坡,邊坡坡向與L1大角度相交,對邊坡穩定性影響小,與L2小角度相交,傾向相反,邊坡整體穩定性受巖體強度控制,可能的破壞模式為局部掉塊,邊坡巖體類型屬Ⅲ類,邊坡巖體等效內摩擦角取55°,邊坡破裂角取巖體自身的破裂角。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建議施工時采取按坡率法進行臨時放坡(坡率建議值見表4.3-1),坡面進行噴錨封閉,結合有側向支擋功能的鋼筋混凝土側墻進行永久支擋。若無無放坡條件,建議采取支擋結構對基坑邊坡進行防護。并加強監測,注意相鄰建筑物的施工影響,做好工序安排,并及時進行支擋結構施工,支擋結構強度達標后及時回填基坑。表4.3-1邊坡臨時開挖坡率建議值建議坡率值巖土類別邊坡高度土質邊坡≤5.0,巖質邊坡≤8.0土質邊坡>5.0,巖質邊坡>8.0素填土1:1.251:1.50強風化基巖1:0.601:0.75中風化基巖1:0.601:0.604.3.3污水管網工作井基坑邊坡穩定性評價1、W2、W3、W5及W6工作井W2井深約11.50m,表層填土及粉質粘土厚度約0.7m,施工開挖主要形成巖質基坑。W3井深約16.75m,表層粉質粘土厚度約0.5m,施工開挖主要形成巖質基坑。W5井深約18.05m,表層粉質粘土厚度約0.9m,施工開挖主要形成巖質基坑。W6井深約4.30m,表層填土厚度約1.5m,施工開挖主要形成巖質基坑。地層產狀:105°∠7°,巖層界面上偶夾泥化層,結合程度很差,為軟弱結構面。內聚力C取30Kpa,內摩擦角φ取14°,裂隙:L1:79°∠62°,結合程度差,屬硬性結構面,控制性裂隙,內聚力C取50Kpa,內摩擦角φ取18°;L2:345°∠76°,結合程度差,屬硬性結構面。內聚力C取50Kpa,內摩擦角φ取18°。破壞模式:直立開挖土體內部圓弧滑動破壞;巖質邊坡有沿巖層界面和裂隙面平面滑動破壞風險。圖4.3.3-1結構面赤平投影圖根據赤平投影圖邊坡結構面組合關系,基坑開挖方向為75°~135°之間為基坑邊坡順向坡,穩定性主要受巖層產狀控制,本場地巖層面平緩,直立開挖發生沿巖層層面平面滑動的可能性小;基坑開挖方向為49°~109°之間,基坑邊坡穩定性主要受L1控制;基坑開挖方向為315°~15°之間,基坑邊坡穩定性主要受L2控制;基坑其他開挖方向主要受巖體自身強度控制。巖體理論破裂角取60°。為驗證邊坡沿裂隙面L1滑移的可能性,建立計算模型對基坑邊坡進行穩定性計算。泥巖取飽和重度25.9KN/m3,L1為硬性結構面,裂隙面參數:C取50kPa,內摩擦角取18°。計算示意圖見圖2,計算結果見表1。圖4.3.3-2巖質邊坡沿L1滑移穩定性分析圖表4.3.3-1巖質邊坡沿L1滑移穩定性分析表項目單位數量荷載滑體土重度γ(kN/m3)25.9滑體土單位寬度面積V(m3)86.61滑體土單位寬度自重G(kN/m)2243.199結構面摩擦角Φs(°)18粘聚力Cs(kpa)50面積A(m2)20.44傾角θ(°)62結果下滑力T(KN/m)1980.63抗滑力R(KN/m)1364.18穩定性系數Fs0.69計算結果表明:基坑直立開挖邊坡穩定性系數Fs<1.00,處于失穩狀態。表明基坑開挖方向為49°~109°之間,基坑直立開挖巖體將沿L1發生滑移破壞。為驗證邊坡沿裂隙面L2滑移的可能性,建立計算模型對基坑邊坡進行穩定性計算。泥巖取飽和重度25.9KN/m3,L1為硬性結構面,裂隙面參數:C取50kPa,內摩擦角取18°。計算示意圖見圖3,計算結果見表2。計算結果表明:基坑直立開挖邊坡穩定性系數Fs<1.00,處于失穩狀態。表明基坑開挖方向為315°~15°之間,基坑直立開挖巖體將沿L2發生滑移破壞。綜上分析,W3、W5基坑直立開挖沿巖層面發生滑移破壞的可能性小,沿L1、L2發生整體滑移破壞的可能性極大。建議先做臨時支擋措施再開挖,可采取逆作法鋼筋混凝土井壁支護,受L1、L2裂隙面控制開挖區間加橫向支撐,必要時采取錨固措施?;訋r質部分邊坡類型考慮為IV類,等效內摩擦角可取46°。W2、W3、W5及W6工作井主要形成巖質基坑,巖性以泥巖為主,為相對隔水層,基坑開挖受雨季地表水影響,可能基坑坑壁裂隙滲水,局部股狀涌水,建議避免雨季施工,加強基坑護壁及抽排水措施。圖4.3.3-3巖質邊坡沿L2滑移穩定性分析圖表4.3.3-2巖質邊坡沿L2滑移穩定性分析表項目單位數量荷載滑體土重度γ(kN/m3)25.9滑體土單位寬度面積V(m3)40.62滑體土單位寬度自重G(kN/m)1052.058結構面摩擦角Φs(°)18粘聚力Cs(kpa)50面積A(m2)18.6傾角θ(°)76結果下滑力T(KN/m)1020.81抗滑力R(KN/m)1012.70穩定性系數Fs0.992、W1、W4、W7、W8及W34工作井W1井深約3.95m,土層厚度5.20m,基坑開挖將形成土質基坑。W4井深約4.20m,土層厚度4.90m,基坑開挖將形成土質基坑。W7井深約5.20m,土層厚度4.40m,基坑開挖將形成土質基坑。W8井深約5.20m,土層厚度7.80m,基坑開挖將形成土質基坑。W34井深約9.50m,土層厚度11.60m,基坑開挖將形成土質基坑。填土體內部天然狀態內聚力C取10Kpa,內摩擦角φ取22°。飽和狀態內聚力C取5Kpa,內摩擦角φ取20°。破壞模式:基坑直立開挖,土體內部發生圓弧滑動破壞。建議先做臨時支擋措施再開挖,可采取鋼筋混凝土井壁支護。W1、W4、W7、W8及W34工作井周邊覆蓋層主要為素填土,土層厚度大,填筑前該處屬原始地貌低點,有一定的匯水儲水能力,基坑開挖過程中可能出現坑壁股狀涌水,坑底積水,建議避免雨季施工,加強基坑護壁及抽排水措施。4.3.4圍巖穩定性評價W2~W1段埋深約3.95~11.50m,土層厚度0.7~5.20m,圍巖以素填土、強風化基巖、中風化基巖為主,圍巖級別Ⅳ~Ⅴ級。W3~W4段埋深約4.20~16.75m,土層厚度0.5~4.90m,圍巖以素填土、強風化基巖、中風化基巖為主,圍巖級別Ⅳ~Ⅴ級。W5~W6段埋深約4.30~18.05m,土層厚度0.9~1.5m,圍巖以素填土、強風化基巖、中風化基巖為主,圍巖級別Ⅳ~Ⅴ級。W2~W3~W5~W7~W8段埋深約5.20~18.05m,土層厚度0.5~7.80m,圍巖以素填土、強風化基巖、中風化基巖為主,圍巖級別Ⅳ~Ⅴ級。W33~W34~排泥池段埋深約9.0~10.5m,土層厚度8.4~11.6m,圍巖以素填土為主,圍巖級別Ⅴ級。污水管網各段工程地質條件及圍巖穩定性評價見下表:井編號管線施工工程地質條件圍巖級別圍巖穩定性評價W2~W1管線頂管施工范圍內穿越巖性主要為素填土、強風化泥巖及中風化泥巖,靠近W1段巖性主要為素填土及強風化泥巖,地下水主要為松散孔隙水及基巖裂隙水。穿越段圍巖類別為Ⅳ級(中風化泥巖)和Ⅴ級(素填土、強風化泥巖)。填土及巖土分界面是松散軟弱的土層及層面,開挖擾動易坍塌甚至冒頂,須作必要防護措施。頂管施工中可能遇到地下水,施工時應考慮抽排水措施,避免在雨季施工。W3~W4管線頂管施工范圍內穿越巖性主要為素填土、強風化泥巖及中風化泥巖,靠近W4段巖性主要為素填土及強風化泥巖,地下水主要為松散孔隙水及基巖裂隙水。穿越段圍巖類別為Ⅳ級(中風化泥巖)和Ⅴ級(素填土、強風化泥巖)。填土及巖土分界面是松散軟弱的土層及層面,開挖擾動易坍塌甚至冒頂,須作必要防護措施。頂管施工中可能遇到地下水,施工時應考慮抽排水措施,避免在雨季施工。W5~W6管線頂管施工范圍內穿越巖性主要為強風化泥巖及中風化泥巖,地下水主要為松散孔隙水及基巖裂隙水。穿越段圍巖類別為Ⅳ級(中風化泥巖)和Ⅴ級(強風化泥巖)。靠近W6段,圍巖厚度小,開挖擾動易坍塌甚至冒頂,須作必要防護措施。頂管施工中可能遇到地下水,施工時應考慮抽排水措施,避免在雨季施工。W2~W3~W5~W7~W8管線頂管施工范圍內穿越巖性主要為素填土、強風化泥巖及中風化泥巖,靠近W7段及W7~W8段巖性主要為素填土及強風化泥巖,地下水主要為松散孔隙水及基巖裂隙水。穿越段圍巖類別為Ⅳ級(中風化泥巖)和Ⅴ級(素填土、強風化泥巖)。填土及巖土分界面是松散軟弱的土層及層面,開挖擾動易坍塌甚至冒頂,須作必要防護措施。頂管施工中可能遇到地下水,施工時應考慮抽排水措施,避免在雨季施工。W33~W34~排泥池管線頂管施工范圍內穿越巖性主要為素填土,該段為原始地貌溝槽段,有一定匯水、儲水能力,,巖土界面附近可能存在積水。穿越段圍巖類別為Ⅴ級(素填土)。填土松散軟弱的土層,開挖擾動易坍塌甚至冒頂,須作必要防護措施。頂管施工中可能遇到地下水,施工時應考慮抽排水措施,避免在雨季施工。工程區地下水為松散巖類上層滯水及基巖裂隙水,擬建管線為頂管施工段,上部土層厚度變化較大、易形成匯水帶部位,在持續降雨或管網破裂后易飽水,引發基覆界面附近巖石軟化,上部圍巖強度及自穩能力降低,易發生坍塌、冒頂及地表水沿貫通裂隙滲入地下,引起涌水量異常等現象,施工階段應密切關注此類地段相關工程地質問題,做好相關問題應對處理預案。由于場地條件限制,某些鉆孔孔位未能按照設計孔位實施鉆探,在實際開挖過程中可能出現管線縱向的土層厚度與剖面圖推測巖土界面存在偏差。又因為擬建管線局部地段埋深淺,管線整體位于基覆界面附近,造成管線施工過程中定向困難,對于此類情況施工方應提出處理預案,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施工過程中應禁止采用爆破手段施工,做好建議施工期間加強超前預報、超前支護及地表監測工作,并應根據實際施工情況加強后期施工驗槽工作。5地基及基礎評價5.1地基均勻性評價場地地基主要由人工填土、粉質粘土、強風化、中等風化泥巖及砂巖組成。人工填土中分布有泥巖和砂巖塊碎石,均勻性差;粉質粘土厚度變化大,均勻性較差;強風化砂巖及泥巖網狀風化裂隙發育,均勻性較差;中等風化風化基巖巖體較完整,裂隙不發育,其整體均勻性好。5.2持力層選擇、頂管段圍巖級別劃分及基礎型式建議5.2.1持力層的選擇建筑物持力層選擇:人工填土為欠固結土,結構松散~稍密,物理力學性質差,厚度大小不一,不能直接作為擬建物的基礎持力層;粉質粘土物理力學性質亦較差,承載能力低,不能作為擬建建筑物的基礎持力層;強風化基巖網狀風化裂隙發育,巖體強度較低,厚薄不一,均勻性差,承載力低,不能作建筑物的基礎持力層;中等風化和微風化基巖巖體較完整~完整,承載能力較大,穩定性良好,是擬建建筑物適宜的基礎持力層。污水管網持力層選擇:建議選用中風化泥巖、強風化或中風化砂巖、經壓實、注漿或換填處理的填土作持力層,持力層承載力強度應滿足設計要求,開挖應保證地基持力層的完整性不被破壞,強度不受影響。5.2.2基礎形式建議廠區道路將根據后期場平工程場平標高進行修建,道路兩側多不存在道路邊坡,建議廠區道路以壓實填土、強/中風化基巖作為基礎持力層,持力層巖性變化段宜采取相關措施避免因不均勻沉降引發路基開裂變形。根據設計方案,擬建停車場南側邊界及東側邊界部位擬設置坡肩擋墻進行支護,該擋墻高度約0~4.7m,建議根據支擋結構形式要求以壓實填土、強/中風化基巖作為基礎持力層,持力層巖性變化部位附近宜采取相關措施避免因不均勻沉降引發擋墻開裂變形,擋墻基底應嵌入地表以下一定深度,滿足設計要求。根據場地工程地質條件,結合擬建工程設計方案,場地按照設計標高進行場平后各建筑物地段擬建上覆土層厚度、中等風化埋深等見表5.2.2-2。表5.2-2擬建建筑物基本情況及建議礎持力層埋深一覽表名稱設計基底標高(m)結構類型(m)基礎底面距持力層頂面深度(m)持力層建議建議基礎形式荷載(KN/m2)網格絮凝斜管沉淀池293.00鋼筋混凝土0~7.2強/中風化基巖獨立柱基/樁基礎200V型砂濾池291.90鋼筋混凝土0~3.0強/中風化基巖獨立柱基/樁基礎200臭氧接觸池288.35鋼筋混凝土0中風化基巖獨立柱基200V型碳濾池287.40鋼筋混凝土0~1.5強/中風化基巖獨立柱基200清水池285.15鋼筋混凝土0~3.3強/中風化基巖獨立柱基/樁基礎200反沖洗水回用水池279.831鋼筋混凝土0中風化基巖獨立柱基200排泥池279.831鋼筋混凝土0中風化基巖獨立柱基200重力濃縮池289.60鋼筋混凝土2.1~5.9中風化基巖樁基礎200污泥平衡池289.55鋼筋混凝土5.0~6.6中風化基巖樁基礎200脫水機房291.88鋼筋混凝土2.3~12.2中風化基巖樁基礎500輔助生產管理用房296.30鋼筋混凝土9.7~13.4中風化基巖樁基礎500還建門衛室291.60磚混2.1壓實填土條形基礎100停車場298.90鋼筋混凝土0壓實填土天然地基100當采用嵌巖樁時,嵌巖樁單樁豎向極限承載力標準值Quk按《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2008)式5.3.9-1~5.3.9-3計算:Quk=Qsk+QrkQsk=uqsikliQrk=rfrkAp式中:Qsk、Qrk——分別為土的總極限側阻力、嵌巖段總極限阻力標準值;因場地上覆填土屬新近回填,較松散,設計時應考慮填土對樁側負摩阻力,填土負摩阻力系數取0.25,若填土經壓實、夯實處理,不考慮負摩阻力。Frk——巖石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中等風化泥巖frk取天然抗壓強度,中等風化砂巖frk取飽和抗壓強度。r——樁嵌巖段側阻和端阻綜合系數,按《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2008)表5.3.9采用。5.3地下水及地表水對地基基礎的影響本場地地下水主要以局部性上層滯水形式賦存于素填土及基巖風化裂隙中,場地內無統一的穩定水位。雨季填土中將普遍賦存地下水,該水位受大氣降雨影響明顯,水位變化極大,在地形低洼地帶,局部可能存在常年積水,但總體表現為上層滯水性質。鉆孔所測水位多為雨季施工上層滯水下滲形成的鉆孔殘留水,總體上地下水較貧乏,對樁基開挖影響不大,局部積水可采取單相水泵等排水措施予以解決,場地周邊地表水及地下水對混凝土有微腐蝕性,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筋有微腐蝕性,對鋼結構有微腐蝕性。擬建建筑物除反沖洗水回用水池及排泥池埋深較大外,其他建構筑物埋深較淺,建筑物可暫不考慮抗浮作用,但應完善排水系統。施工宜避開雨季施工,若不能避免時,應加強抽排水措施。場地地基主要為泥巖及砂巖,砂巖多夾泥質條帶,遇水易軟化,基坑開挖后應避免地下水對基坑浸泡。5.4成樁可能性及對環境影響分析5.4.1成樁可行性分析擬建場地巖土層主要為第四系全新統素填土、粉質粘土和砂質泥巖和砂巖組成。人工填土主要呈松散~稍密狀,采用樁基施工時,樁孔存在塌孔的風險大,雨季填土內部及底部界面附近將富含地下水,對樁位成孔及混凝土澆筑帶來困難,建議避免雨季施工。建議場平工程嚴格控制施工質量,同時樁基施工前,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河北單招試題及答案英語
- 激光光源調制技術的研究進展試題及答案
- 系統架構設計師考試的宗旨與目標結合點的系統分析及實踐經驗總結試題及答案
- 電工識基礎圖試題及答案
- 生物設備管理試題及答案
- 科普知識公共衛生考試試題及答案
- 激光技術工程師證書考試基礎知識與試題答案
- 江蘇郵局筆試題目及答案
- 系統架構設計師考試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試題及答案
- 西醫臨床提升方案試題及答案討論
- 國開電大軟件工程形考作業3參考答案
- 通用電子嘉賓禮薄
- 國家開放大學《會計學概論》形考任務1-4參考答案
- 手術質量與安全分析報告模板
- 研究生在讀證明.docx
- 卡農曲譜canon-in-D-鋼琴小提琴合奏-五線譜(共6頁)
- 常用藥物配伍禁忌表
- 2020年度希望之星英語大賽小低組看圖說話(圖文五篇
- B+WASI網關使用手冊-第10章節
- 三角形的外角(公開課課件)
- 柴油發電機組油耗參考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