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其庸先生訪談錄_第1頁
馮其庸先生訪談錄_第2頁
馮其庸先生訪談錄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馮其庸先生訪談錄

他第一次拜訪馮其勇先生,大約十年前他的家人。當時是馮老的學生、我的好友——蘇州華夏書畫院院長錢金泉先生引見的。記得那天我倆從北京市區來到通州張家灣鎮的一座小院。一進小院直覺有一種當時不可名狀的別樣味道。隨著十年來與馮老關系的愈加密切,頻繁出入他的宅邸也是常事了。尤其在詳讀了園林大家陳從周教授的《說園》和《園林談叢》等著作以后,我對傳統江南園林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遂時常去蘇州拙政園、網師園等名園游覽,借以感受傳統園林文化的厚重與精深,也增強了我對園林學家陳從周等先生的敬仰之情;同時又不斷升華為對陳從周的好友、當代著名的傳統文化學者、文史大家——馮其庸先生的欽佩,以及對傳統文化的敬畏之情。正所謂“愛屋及烏”,出于對馮老小院的鐘愛,自然不揣鄙陋而斗膽解讀它。古往今來,成大事者雖不拘小節,但細節往往雕琢著精致。今年春季的一次偶然駐足環顧,端詳這小院,竟豁然開朗!原來馮老對園林庭院的研究居然是這般精到,他自己所營造的小院的精致程度就是例證。而這自然也解開了我數次步入小院所感覺到的一種隱隱的且不可名狀的吸引,也就是那種別樣味道。借用陳從周《說園》中最恰當的比喻就是“小園亦可靜觀”。小院坐北朝南,占地一畝二分。其中,青磚灰瓦的兩層小樓占地約三分,與粉墻黛瓦的圍墻古典門樓均呈典型的江南特色。通往主樓的甬道將小院一分為二,西院以立式高大奇石和纏枝古梅見長,“疏可走馬”;東院以臥式厚重奇石和低矮的小喬木和著名花卉等為主,突出的臘梅、牡丹等,“密可尋針”。整個院子的奇石與樹木高低錯落,交相呼應,渾然一體。主樓正門的兩側,兩棵高大的海棠儼如兩位屹立的精悍衛士。農歷三月底,胭脂般粉紅的花朵在樹枝上密密麻麻地綻放著,伴著和煦的春風而逐漸變白,是那樣的冰清玉潔,直至被長出的綠葉所代替才掉落的無影無蹤。到夏末,碩果累累壓滿枝頭,每每看到都垂涎欲滴。面南立于樓門口,微微向右視,進入眼簾的是塊嶙峋、透、漏、瘦、皺的太湖石,除相伴的那兩棵油松外,居然還有一株主干古拙、枯石般的古銀杏臥于地面。馮老告訴我這是盆景移植出來的,夏季里它那茂密的一堆堆扇形綠葉仿佛從泥土中長出,躍躍欲試地證明著自己頑強而旺盛的生命力!抬眼于院中,兩塊形狀各異且更為高大的奇石分置于被甬道分割的東西兩個小院中心,一立一臥,似在“鎮院”。其中,西院的那塊高大古拙,整塊石頭中間坦然形成一條長長的立式裂縫,乃天公使然。其右上角鐫刻著年逾百歲的甲骨文研究大家——張頷老先生題寫的篆書“天驚”,下方是馮老自題的:行書“石破天驚”四個大字。小院東南墻角那塊太湖石相對那兩塊稍小一些,有兩米多高,是馮老在一家奇石賣場千尋萬選而未果,卻不經意間在路邊發現并廉價購得。遠遠望去石頭下方儼然一位沉思的長髯老者,上部則仿佛一芊芊少女在凝望天空,憧憬著美好的未來。馮老為它起名“望思”,用行書字體鐫刻在奇石的右上方。整個小院中,除明顯的四塊大型奇石外,幾個角落不經意間便可看到馮老若干年來收集的大小不一、不盡規整的仿佛隨意擱置的各類不同時代的石佛造像、經幢等。馮師母告訴我:“大型的和品相好的幾塊累計達五噸多重,已經捐獻給老家無錫的‘馮其庸學術館’了?!北M管如此,剩下的石造像與小院的奇石、古樹相得益彰。一切是那樣的古拙、文雅而散發著濃濃的古典文化氣息。再說回院中的樹,也不止前面提到的古樸的銀杏、油松和高大威武的海棠。其實,四棵圖0高3大、古樸剛勁的黃山圖0古4梅樹才是整個小院各類樹種的“主打”。其中兩棵古梅難得呈現著原始的纏枝狀,徑約三十多公分、高達三米左右。每到北京農歷的早春三月,細長的枝條上就會綻放出無數鮮艷、嬌美而奪目的五瓣花朵。令人驚奇的是古梅樹沒受過任何人工嫁接,竟一樹開著紅白兩種不同顏色的花朵。在這寒意料峭的季節里,獨步早春,彰顯著剛毅精神和崇高品格。馮老對這幾棵古梅倍加呵護,還特為此刻了一枚“古梅老人”的印章,并繪以成畫,贈送友人。幾年前我也曾有幸獲得一幅馮老所繪并題詩的《古梅圖》……不只這些,馮老對古梅贊頌的書法、繪畫作品太多了,他對古梅的情結太深了。在東院藏書樓腳下也植有數棵由盆景移植入土的不同品種的小型梅樹。其中,一棵蠟梅頗顯突出,綻放的花朵仰視著,與西院幾棵蒼老古樸的古梅上所綻放的花朵爭奇斗艷,交相呼應,仿佛一群孩子隔著竹片編織的籬笆與一位老者頑皮地嬉戲著。到了農歷四月天,這些梅樹上的小花便會被繁枝茂葉所替代。而這時旁邊數株牡丹又競相綻放,有粉色的,還有深紫色的,是那樣的富貴嬌艷。后來我了解到,這些牡丹是馮老一直關心扶持的山東菏澤一所中學為感謝馮老所“覲獻”的名貴品種。在馮老的悉心指導下,這所學校已經成為國內屈指可數的名校之一,為國家輸送了大批人才。除了華貴的牡丹,不經意間低頭腳下,甬道兩側籬笆根部又出現了兩條平行的紫色花徑,擺著“一品紅”紅紫相間成一條直線連著院門和樓門。這便是象征友誼、鵬程萬里、前途無量、明察秋毫的鳶尾花。她們開在這春意盎然的農歷五月間,熱熱鬧鬧地為馮老迎來送往。環顧這小院四周,處處可圈可點。小院正門兩側黛瓦粉墻內外,植有茂密翠綠的早園竹,高者已探過墻頭,交頭接耳;院西北角也遍植翠竹,與其他小灌木,疏密相間,相得益彰,一年四季隨風搖曳著。植竹是圖0歷5代傳統文人所鐘愛的習慣,寓意深遠。小院亦因竹子的生機勃勃而彰顯出濃郁厚重的文化氣息。說到此,不能漏掉東院中的月牙狀魚池。雖面積不大,水深卻達兩余米,魚翔淺底,冬季是凍不到底的。養殖的金魚雖長不大,卻四季自由自在。孔子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在小院中如果將石頭比作所“樂”的山,那魚池中的水就是智者所“樂”的水了。自然又多了一份主人對大山大水的寄托,有道是:“偶遇枯槎頑石、勺水疏林,都能以深情冷眼,求其幽意所在”(宗白華《美學散步》74頁)。近十年來,我時常造訪這別致的小院,也經??吹今T老對小院的精心打理,彷如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