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與朝鮮核問題基于數輪六方談的分析
一、朝鮮與六項會議的核心問題1.朝鮮結構調查和效力討論20世紀50年代末,朝鮮開始研究原子能技術。經過30多年的努力,朝鮮相繼建成了6個核研究中心、2座研究堆、6座鈾礦、3座二氧化鈾轉化廠、1座天然鈾燃料元件制造廠、1座核電試驗堆和1個核廢物貯存場,國內已探明可開采的鈾儲量達400萬噸,基本建成了從鈾礦開采到核廢物處理的核燃料循環體系。1985年12月,朝鮮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按照該條約規定,成員國必須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對其核設施的檢查,但朝鮮卻一直拒絕,朝鮮的核問題當時并沒有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根據衛星照片,懷疑朝鮮有用于研制核武器的設施,提出要對朝鮮的核設施實行檢查,朝鮮核問題才開始成為世人關注的問題。在美國和韓國的壓力下,朝鮮同意就此問題進行談判。經過曲折反復的艱難談判之后,1991年12月31日,朝鮮同韓國在板門店簽署了《關于朝鮮半島無核化共同宣言》。接著,1992年1月,朝鮮又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簽署了《核安全協定》,并同意該機構對其核設施進行檢查,朝鮮半島的緊張氣氛有所緩和。從1992年5月開始,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先后對朝鮮進行了6次核調查,并沒有發現朝鮮制造核武器的證據。但是,IAEA根據美國提供的情報,懷疑朝鮮已經從燃料棒中分離出至少148克钚,日本外務省的一則消息更是稱朝鮮已獲取16-24公斤的钚,這與朝鮮向IAEA申報的90克钚相差甚遠。據此,IAEA于1993年2月26日要求對朝鮮寧邊附近兩處存放生產核武器原料的場所進行特別檢查。朝鮮認為國際原子能機構的要求是聽命于美國,拒絕接受進一步的檢查,同時,下令全國進入“準戰時軍事狀態”,并于3月12日正式宣布退出“核不擴散條約(NPT)”(三個月后生效),第一次朝鮮核危機由此爆發。朝鮮的這一行為在西方世界引起了強烈反響,美國更是稱其“是孤注一擲的行為,是瘋狂、自我毀滅和魯莽的舉動”,美國一方面通過北京會談勸說朝鮮撤消其退約決定,另一方面,向朝鮮頻頻發出警告,揚言要通過聯合國對平壤實行經濟制裁。朝鮮則聲稱自己“受到駐韓美軍的核威脅”,核問題實質上并不是朝鮮同國際原子能機構之間而是同美國之間的問題。如果聯合國安理會對平壤實行制裁,朝鮮將視其為“宣戰書”。盡管美國和朝鮮相互進行威懾,但并不想就此迎頭相撞,為了解決問題,美朝兩國從1993年6月到10月下旬先后在紐約舉行了多輪對話。1993年11月11日,朝鮮副外長姜錫柱就朝核問題發表長篇講話,提出解決核問題必須先解決政治問題而不是技術實務問題,并提出了一個“一攬子解決方案”,即美國采取實際行動放棄對朝的“核威脅”和“敵視政策”,朝則繼續留在條約內,并全面履行核安全協定。美國對此作出了積極反應,經過討價還價,雙方基本達成一致。朝鮮核危機再次緩解。但是,朝鮮于1994年5月14日開始自行更換燃料棒,使得局勢再次緊張起來。美國認為朝鮮更換了在寧邊反應堆的幾乎所有8000個燃料棒,“越過了無法挽回的界限”。美國常駐聯合國大使奧爾布賴特宣布了美國擬對朝鮮實行兩個階段制裁的決議,美國國防部長佩里也威脅說進行先發制人的打擊仍是一種選擇。對此,朝鮮作出了強烈的反應,再次宣稱將視一切制裁為宣戰,并警告說,如果國際社會逼朝鮮的話,它將采取“果斷的報復措施”。為了表示他的決心,平壤向日本海方向發射了一枚反艦艇導彈。朝鮮半島一時戰云密布。就在此時,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宣布,應金日成主席之邀將對朝鮮和韓國進行私人訪問。由于卡特的成功協調,美朝兩國又重新坐到了日內瓦的談判桌上,經過數輪艱苦的談判,美朝終于在1994年10月21日在日內瓦簽署了《核框架協議》。一場危機緩和了下來。根據協議,朝鮮同意凍結現有的核計劃,即同意不再對一座5兆瓦的核反應堆重新添加核燃料,停止兩座石墨減速反應堆的建設,封閉其核燃料后處理廠,并最終拆除這些核設施;朝鮮當年早些時候更換5兆瓦核反應堆燃料棒時取出的8000根核燃料棒暫時留存在朝鮮,朝方負責對其進行安全貯存。此外,朝鮮還同意將來接受對其所有核設施的檢查。按協議規定,美國將負責在2003年底前,為朝鮮建造一座2000兆瓦或兩座1000兆瓦的輕水反應堆。反應堆建成前,美國將同其他國家向朝鮮提供重油,作為能源補償。美朝兩國簽署的《框架協議》使長達兩年多的爭端暫時劃上了句號。2.美國沒有及時彌補朝鮮核設施的證據朝鮮和美國在日內瓦簽署核框架協議后,雙方在一些具體問題上仍然各持己見、互不讓步。首先在向朝提供何種型號的輕水反應堆問題上爭執不下,其次由于朝鮮半島能源開發組織成員國之間遲遲沒有就經費分擔問題達成協議,也阻礙了核框架協議的履行。在這些問題解決后不久,朝美在朝鮮的“可疑地下核設施”問題上又發生爭執。在《框架協議》執行過程中,美國仍懷疑朝鮮還在繼續從事核武器的開發。從1997年底起,美國國防情報局開始注意寧邊以北40公里處金昌里的地下設施以及其他十來個設施并懷疑朝鮮在此地從事核武器的研究。因此,1998年11月,美國要求無條件視察朝鮮寧邊地區的“地下核設施”,以證明朝鮮沒有違反1994年的核框架協議,但朝鮮要求在允許美方視察前必須給予3億美元的補償。在遭到美國拒絕后,朝鮮不再堅持要現金補償,表示可以用3億美元的糧食補償來代替,但這些要求都遭到了美國的拒絕。直到1999年3月中旬,美朝才就檢查事項達成協議。5月中旬,美國的專家小組對朝鮮的“可疑地下核設施”進行核查,但是并沒有發現朝鮮違反核框架協議的證據。2002年1月以來,美國情報部門發現更多疑點,于是主管亞太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凱利在10月訪朝期間,拿出了朝鮮進口用于鈾濃縮的離心機的證據。朝鮮先是否認,然后又改口承認“確有此事”,并表示“正在研發更具威力的武器”,承認其推進濃縮鈾開發計劃。美國聲稱朝鮮承認有濃縮鈾計劃,嚴重違反了此前的一系列協議。11月13日,美國總統布什決定停止向朝鮮繼續運送作為燃料用的重油。朝核問題再次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在美國停止向朝鮮提供重油后,朝鮮于2002年12月22日宣布解除核凍結,拆除國際原子能機構在其核設施安裝的監控設備,重新啟動用于電力生產的核設施,并于2003年1月10日發表聲明宣布正式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11日起生效。朝核危機再次爆發。3.土民主主義革命思潮,應歷史地、現實的自然和人朝核危機的爆發,嚴重威脅了東北亞地區的和平和安全,引起了周邊相關國家的高度重視。尤其是與朝鮮有著密切關系的中國的關注。朝核危機發生后,中國政府非常關注朝鮮半島形勢的發展,并在相關各國之間展開了積極的外交活動。在中國的努力推動下,2003年4月23日至25日,中、朝、美在北京舉行了三方會談。同年8月27日至29日,由中國、朝鮮、美國、韓國、俄羅斯和日本參加的關于朝核問題的六方會談在北京舉行。雖然會談沒有取得任何積極的成果,但是這次會談為朝核危機的解決提供了一個新的舞臺。2004年2月25日至28日,在各方多次穿梭斡旋與協調下,第二次六方會談再次在北京舉行。本次會談推進了實質性問題的討論;明確了采取協調一致步驟解決問題的方式;發表了啟動和談進程以來的首份文件;確定了第三次會談的地點和時間;同意建立工作組推進會談機制化。會談中,凱利告誡朝鮮也應像利比亞那樣作出放棄核計劃的決定。朝鮮則主張把武器用核開發同和平利用的核開發區分開來,并徹底否認有什么鈾濃縮計劃。為縮小分歧,六國還在北京舉行了首次六方工作組會議,達成了繼續會談的協議。2004年6月23日至26日,朝核問題第三輪六方會談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會后公布的主席聲明說,各方授權工作組盡早開會,具體確定以無核化為目標的第一階段措施的范圍、期限、核查以及對應措施,并以適當的方式,向第四輪六方會談提出建議。2005年5月,朝鮮宣布從核反應堆內取出8000根廢燃料棒,并稱由于美國布什政府2002年12月撕毀了以提供輕水反應堆為核心內容的朝美框架協議,并以核武器對朝鮮進行威脅,朝鮮重新啟動了根據框架協議凍結的5兆瓦核反應堆,并恢復了5萬千瓦和20萬千瓦核反應堆的建設工作。9月13日至19日,第四輪朝核問題六方會談第二階段會議在北京舉行。19日,與會各方一致通過《第四輪六方會談共同聲明》,就解決朝核問題達成六大共識。朝方承諾,放棄一切核武器及現有核計劃,早日重返《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并回到國際原子能機構保障監督下。美方確認,美國在朝鮮半島沒有核武器,無意以核武器或常規武器攻擊或入侵朝鮮。這一共同聲明標志著解決朝核問題邁出了重要一步,朝核問題已被納入和平解決的軌道。2005年11月11日,朝核問題第五輪六方會談第一階段會議在北京閉幕。會議發表了《主席聲明》。聲明重申,將根據“承諾對承諾、行動對行動”原則全面履行共同聲明,早日可核查地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目標,維護朝鮮半島及東北亞地區的持久和平與穩定。同時,六方也一致強調,愿在增信釋疑的基礎上,整體落實共同聲明,分類實施各項承諾,自始至終及時行動、協調一致,實現利益均衡,達到合作共贏。從2002年年10月朝核問題再次凸顯以來,為了朝核問題的和平解決,中國政府經過多方斡旋,最終促成朝鮮、美國、中國、韓國、俄羅斯、日本六國同意就政治解決朝核問題舉行會談,為朝核問題的和平解決作出了應有的貢獻。中國的外交努力也獲得了國際上的一致贊賞,有關各方紛紛贊揚中國在推動六方會談中所起的積極作用。但是,在整個朝核危機中,中國的作用其實是有限的。中國只是主要起了一種穿針引線、勸和促談的作用,只是勸使利益相關各方坐下來進行談判,而對于朝核危機的解決并不能起一種關鍵性的作用。因為,解決危機的鑰匙并不在中國手里。二、中國在朝鮮危機中的有限作用1.朝核危機引發的外交困難中國在朝核問題上的有限作用,首先是由其外交戰略決定的。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根據外交為內政服務的原則,二十余年來,中國在國際上一直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努力為國內的經濟改革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政治環境。中國不僅僅關注和重視與歐美等大國的關系,尤其重視與其周邊國家的關系,重視其周邊地區的和平與安全,因為這直接關系到中國國內的經濟建設和發展。朝核危機發生后,中國政府給予高度的關注,并在各種場合表明了自己在朝核問題上的立場,這就是:保持朝鮮半島的和平與穩定;保持朝鮮半島無核化;通過和平的外交手段解決核危機;強調朝鮮的合理的安全關切。這些立場反映了中國在朝鮮半島問題上的利益所在。中國在朝鮮半島問題上,首先關注的是避免戰爭,保持朝鮮半島的穩定。其次是半島的無核化,中國并不希望朝鮮成為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中國對半島政策的核心是提高地區穩定,促進在半島的影響力,中國尋求維護它的國家安全,獲取更有利的政治地位,創造更好的經濟機會。但是一個有核的朝鮮卻會增加戰爭的可能性,增加了地區的不穩定。不僅如此,朝鮮研制核武器有可能導致核擴散和地區軍備競賽,從而破壞NPT機制,對國際社會的穩定構成嚴重的威脅。同時,朝核危機有可能引發的戰爭會造成嚴重的難民問題。朝核危機也使得中國的外交面臨困難的選擇,既增加了在朝美兩各國間保持平衡的難度,也增加了處理與朝韓兩國關系的難度。因此,中國的外交戰略和現實利益限制了中國在朝鮮核問題上所能發揮的作用。2.戰爭爆發的后果在朝鮮核危機中,西方國家對中國抱有很大的幻想,認為中國可以對朝鮮施加很大的影響。用韓國報界的話說:中國掌握著和平解決朝鮮核問題的鑰匙。在第一次核危機的解決過程中,美日韓三國外長官員與中國領導人一直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在危機最關鍵的時候,中國甚至成為核外交的中心。以至于金大中后來表示:“解決朝鮮的核問題,中國的作用至關重大。如果沒有中國的一貫而又成功的努力,朝鮮的核問題是難以像現在這樣圓滿而又成功地得到解決的。”時任美國國防部助理國防部長的約瑟夫·奈后來也說,中國掌握著解決東亞地區內各種沖突的關鍵,中國在朝鮮核《框架協議》談判的幕后起著決定性的重要作用。他們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中國手里掌握著兩個重要的對朝鮮施加影響的杠桿。第一個杠桿是政治杠桿,即中國與朝鮮是傳統的盟國。人們常用“鮮血凝成的友誼”來形容中國與朝鮮的友好關系。在1950-1953年的朝鮮戰爭中,為了支持朝鮮,中國大約有將近40萬志愿軍傷亡。1961年,中國與朝鮮又簽訂了無限期的《中朝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結成了穩固的政治軍事同盟。第二個杠桿是經濟杠桿。中國不僅是朝鮮最大的貿易伙伴,而且是朝鮮最大的援助者。據一些統計資料,中國大概提供朝鮮所需能源的70%,糧食的40%,因此,中國可以對朝鮮的經濟施加強大的影響。在朝核危機中,美國一直試圖使用制裁這一手段來迫使朝鮮讓步。但是他們知道,制裁朝鮮需要中國的配合。可是,中國堅決反對制裁。在食品及原油貿易方面,不能說中國對朝鮮沒有影響力,但中國顯然不愿意通過施壓的方式解決問題。美國多次抱怨中國沒有采取有效措施,以緩解朝鮮的核危機。但是事實上,中國對平壤的影響是有限的。因為中國相信解決核危機的關鍵是美國自己,而不是中國。中國向來反對使用強制戰略,而且中國認為經濟制裁是無法奏效的,只能惡化局勢,會造成社會不穩定及更多的難民等社會和經濟問題。同時,同意制裁也會使得朝鮮遠離中國,從而會連其有限的施加影響的杠桿也會一起失去。制裁也可能使得朝鮮采取極端的行動增加區域緊張,甚至訴諸戰爭。在朝鮮核危機中,每當美國宣稱要對朝鮮進行制裁時,朝鮮就強硬地回應“制裁就意味著戰爭”。因此,中國不會輕易地使用經濟杠桿來對朝鮮施加壓力,而是寄希望于勸說朝鮮進行類似中國的經濟改革。除了經濟杠桿之外,中國認為政治軍事杠桿更加不能使用。用軍事手段解決朝鮮問題,作為一個不得已而為之的預案是一直存在的。1993年夏季朝鮮核危機高潮時,克林頓就曾揚言:如果朝鮮對美國的盟國使用核武器,他就要把朝鮮從地圖上抹掉。當年底美軍制定了“朝鮮半島戰爭方案”。但是中國一向反對使用武力解決這個問題。因為任何軍事打擊都有可能導致一場全面的朝鮮戰爭,導致地區動蕩,從而嚴重影響到中國的經濟建設事業。不僅如此,朝鮮半島如果再次發生戰爭,根據1961年簽訂的《中朝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中國將面臨非常困難的選擇。爆發戰爭,將會帶來嚴重的后果,第一,是由于中國與韓國、日本和美國有著非常深的經濟聯系,戰爭的爆發將會破壞中國的經濟發展的前景。第二,戰爭的爆發有可能危及朝鮮政權的生存。朝鮮政權一旦崩潰,不僅將會給中國造成巨大的經濟、安全后果,同時,也將會導致朝鮮半島的迅速統一,朝鮮半島的未來將變得不確定,比如美軍在統一后的朝鮮半島的部署問題等等。因此,中國希望一種漸進的、逐步的整合,最后完成半島的統一,而不希望出現這種由于戰爭而突然出現的統一,也不愿意看見朝鮮政治體制的崩潰,在中國人看來,保持朝鮮現有體制并促進其改革是最好的選擇。由此可見,由于受制于中國在朝鮮核問題上的主要目標——保持朝鮮半島的穩定,和平的外交談判的方式就成為中國解決朝鮮核危機的唯一可行的辦法。三、解決朝鮮問題的關鍵是美國1.朝鮮朝核問題朝鮮半島是冷戰結束以來唯一殘存著冷戰機制的地方,朝鮮半島一直存在著軍事對峙,朝核問題實際上是冷戰對抗的一種自然延續。正如朝鮮所認為的那樣,其追求核武器的行為完全是由于美國的軍事威脅所致。(1)美國在韓國的軍事部署1950-1953年的朝鮮戰爭中,美國曾經數次威脅使用核武器,戰爭結束后,戰爭雙方并沒有簽訂和平條約,而只是簽訂了一個停戰協定,美國軍隊長期駐扎在韓國境內,并給韓國提供核保護傘。從1976年到90年代,美國和韓國每年都要舉行“協作精神”聯合軍事演習。除此之外,美國從1958年到1992,在韓國境內先后部署過幾種核武器。正是美國的核威脅促使朝鮮從60年代開始尋求自己的核計劃,1986年開始運作5兆瓦的反應堆,雖然在1985年加入了NPT,但是直到1992年美國將核武器撤出韓國之后,朝鮮才同意接受了IAEA的核查。(2)第一次朝鮮核框架協議蘇聯的解體和中國與韓國關系的正常化等使得朝鮮更加孤獨,就在朝鮮幾乎完全失去了軍事同盟的同時,美國在東北亞地區的軍事同盟則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這使得朝鮮覺得比以前更不安全。第一次朝鮮核危機和1994年核框架協議揭示了朝鮮的主要目標不僅僅是兩座輕水反應堆,而且還有安全保證和朝美關系的正常化。然而,美國拖延反應堆的建設和國內對核框架協議的反對使得朝鮮難以實現它的目標。(3)克林頓政府的接觸政策布什上臺后,受新保守主義思潮的影響,在國際政治舞臺上奉行單邊主義,因此,布什政府的很多人對1994年的核框架協議,對克林頓政府的接觸政策都持否定性的態度,而主張采取強硬的遏制政策。對美國這種敵視政策,朝鮮的回應就是在2005年2月10日正式公開宣布其擁有“核武器”。正是美國的這種敵視政策,對朝鮮安全的威脅使得朝鮮無法放棄對核威懾能力的追求。2.朝鮮不放棄敵視政策鑒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朝鮮最想得到的東西都掌握在美國手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機械理論知識
- 現澆混凝土擋板施工方案
- 塑鋼門窗套施工方案
- 煤礦絡競賽方案范本
- 江蘇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合唱與指揮法》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云南文化藝術職業學院《體育市場營銷》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財經大學燕山學院《韓國語》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菲林絲印培訓
- 湖南鐵路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嵌入式系統開發及應用》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湖北公路頂管施工方案
- 一汽解放維修手冊說明書
- 禽流感人流感人間禽流感培訓課件
- MT 191-1989煤礦井下用橡膠管安全性能檢驗規范
- JJF 1319-2011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校準規范
- GB/T 4857.4-2008包裝運輸包裝件基本試驗第4部分:采用壓力試驗機進行的抗壓和堆碼試驗方法
- GB/T 25174-2010飼料添加劑4,7-二羥基異黃酮
- GB/T 17421.2-2000機床檢驗通則第2部分:數控軸線的定位精度和重復定位精度的確定
- GB/T 17311-1998標準音量表
- 耳鼻咽喉15種臨床路徑(整理完整版)
- GB 26851-2011火災聲和/或光警報器
- 司法鑒定人執業能力評估業務理論知識考試題庫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