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定邊縣張大倉漢畫墓發掘簡報_第1頁
陜西定邊縣張大倉漢畫墓發掘簡報_第2頁
陜西定邊縣張大倉漢畫墓發掘簡報_第3頁
陜西定邊縣張大倉漢畫墓發掘簡報_第4頁
陜西定邊縣張大倉漢畫墓發掘簡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陜西定邊縣張大倉漢畫墓發掘簡報

陜西定邊縣郝灘墓是在2003年定邊縣通往王窯高速公路的工程中發現和挖掘的。墓位于郝灘市郝灘村,南距郝灘市約1公里,距郝灘村約0.5公里。該墓為一座帶有斜坡墓道的土洞式壁畫墓,其時代為王莽到東漢初期。壁畫保存較好,其內容豐富,除星宿圖、車馬出行圖、狩獵圖、放牧圖、庭院勞作圖、夫婦并坐圖外,升天圖是其中一幅引人特別關注的壁畫,其宴樂場面生動熱烈、升天畫內容清晰簡練,場面栩栩如生。有升天內容的壁畫雖然曾在其他地區發現的壁畫墓、畫像石墓中有見,但是有的畫面已殘損,有的畫面為取意選段,內容均不全面。此升天圖內容豐富生動、場面宏大,在目前所見的壁畫升天圖中尚為首見。升天圖位于墓室西壁的紅色橫長方形框欄內,框欄長2.68米,高1.03米,面積2.76平方米。以其內容分天地兩部分,第一為地界部分,內容有西王母宴樂圖與墓主人升天圖;第二為天界部分,內容為游天故事圖。一、神獸舞容西王母宴樂圖位于橫長方形框欄的內左部,圖的內容主要由昆侖山、西王母、神獸樂舞場面組成。其中神獸樂舞場面最為宏大熱烈,內容有神獸撫琴、吹簫、擊鐃、擊鐘、擊磬、擊鼓和龍蛙與神獸舞蹈等內容。1.生物特征的一般圖1狀在長方形框欄內的左下角畫有五個形似竹筍狀圖案,其上均有螺旋形紋道,分別用白、藍、淺灰,淡灰、粉紅五種顏色間隔繪成。在5個竹筍狀圖案之間,又畫有3朵蘑菇狀植物和8枝形似雞冠花形的仙花,前者為淺褐白色,后者枝梗為紅色,梗端為紅瓣黑色花蕊(圖一,左側)。《山海經·西山經》云:“西南四百里,曰昆侖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面善笑,蓬發戴勝……”《山海經·大荒西經》曰:“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此以為壁畫中竹筍狀圖案,可能表示的是史書中所謂“昆侖山”的抽象圖案。在竹筍狀圖案間繪的三個蘑菇狀圖案,其中繪在中間的蘑菇狀圖案最高,其上繪一女子,身著紅邊青衣,盤腿端坐在華蓋之下,頭上戴冠類物。此以為該女子應是所謂的“西王母”,頭戴之物應是所謂的“玉勝”。繪畫在左側的蘑菇狀圖案,比中間蘑菇狀圖稍低,其上繪一神獸,首頂側有雙大耳,腮毛向外翹。體著藍色羽邊半身長衣,左衽,腰系紅帶,露脛赤足,體呈站立狀,雙爪呈執持華蓋狀。在花蓋桿的中部,畫有一只黑體鳥,三足,呈站立狀,鳥嘴銜兩片食物,一片呈紅色,另一片呈綠色。《山海經·海內北經》曰:“西王母梯幾而戴勝杖。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在昆侖山北。”此黑體三足鳥當為西王母覓食的“三青鳥”。在華蓋下,西王母頭戴玉勝,身著粉白色紅左衽長衣,盤腿端坐在蘑菇狀物上,雙手置于腹前。在緊靠西王母的左右后側,各有一仙女,頭戴黑色冠,身著藍色紅衽長衣,其中左側仙女雙手置于腹前,呈盤腿端坐狀,而西王母右后側的仙女,右手向右伸,呈接物狀。在此仙女的右邊,畫一神獸,穿戴與左邊執華蓋的神獸相似,不同的是,此神獸跪在一朵彩云上,身向前微傾,左爪端一酒杯向前伸,呈給另一仙女遞送狀。此應是伺候西王母生活的另一神獸。畫在西王母右下部的蘑菇狀圖案,比左側的蘑菇狀圖更低;在此圖案上中間畫一奩形器物,在器物的左側畫有一只蟾蜍,右側畫一只尾巴細而長的動物,形似狐貍。這兩只動物呈飲食狀。月中有蟾蜍和一只兔子,蟾蜍、兔子被古人視為瑞獸。《山海經·大荒東經》:“大荒中……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文選》漢王子淵(褒)四子講德論:“昔文王應九尾狐,而東夷歸周。”《注》云:“春秋元命苞曰:天命文王以九尾狐。”由此可見,古人視狐亦為瑞獸。《楚辭·天問》云:“昆侖縣圃,其尻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幾里?”《注》云:“昆侖,山名也,在西北,元氣所出。其巔曰縣圃,乃上通于天也。”《楚辭·離騷》云:“朝發軔于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在古書中又曰玄圃或懸圃)。”《注》云:“縣圃,神山,在昆侖山之上。《淮南子》曰:昆侖縣圃,維絕,乃通天。言己朝發帝舜之居,夕至縣圃之上,受道圣王,而登神明之山。……《水經注》云:《昆侖》下曰:昆侖之山三級,下曰樊桐,一名板松;二曰縣圃,一名閬風;上曰層城,一名天庭。”在山西離石馬茂莊東漢畫像石墓中,畫像中西王母坐在從山間伸出的蘑菇狀花瓣上,作者認為此物是昆侖之縣圃。在此壁畫上有三個蘑菇狀圖案,高低有差,而且最高的上面坐的亦是西王母,次者上面站的是為西王母掌華蓋的神獸,最低的上面是兩只小神獸。這三個高低不同的蘑菇狀圖案,可能分別表示昆侖山不同的三級,即縣圃、樊桐、層城的意象圖。其中西王母坐的蘑菇狀圖案當是所謂圣王受道的“縣圃”。《山海經·西山經》云:“又西百二十里,曰浮山……有草焉,名曰熏草,麻葉而方莖,赤花而黑實,臭如蘼蕪,佩之可以已癘。”《山海經·海內經》云:“……有九丘,以水絡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參衛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有木,青葉紫莖,玄花黃實,名曰建木,百仞無枝,有九屬,下有九枸,其實如麻,其葉如芒。太昊爰過,黃帝所為。”此疑壁畫中昆侖山間畫的朱莖紅花黑實之物,可能表示的是所謂“薰草”、“建木”之類的植物。2.秦及漢代時期樂隊中不可缺的樂器在西王母、天門圖、升天圖之下,畫的是神獸樂舞場面(圖一,中部)。在整個場面的左中部稍上部畫有十五個圓形圖案,等距陳列,其中間畫有一條彩龍,首向西王母,昂頭曲身,擺尾跳躍,呈舞蹈狀。在龍首前畫有一只蟾蜍,呈站立狀。左前肢向上曲舉,右前肢舉一紅色盤子,向一側直伸,形似引舞狀。在龍的下面,畫有擊鐘圖和擊磬圖(圖一,中下部)。擊鐘圖位于左側,鐘架朱色,呈弓狀,鐘架左端為龍首形,向上圈翹,右端呈龍尾狀向上卷曲,鐘架上懸有鈕鐘5枚,架下畫有一只神獸,呈半立狀,前爪各執一槌,呈揮舞擊鐘狀。鐘為古代八音之一,屬于金類樂器。鈕鐘的聲音比甬鐘洪亮,而且余音緩長,所以是先秦及漢代時期樂隊中不可缺的樂器。在鐘架的右邊為擊磬圖。擊磬圖大部分畫面脫落,磬架僅存部分殘跡。從殘跡看,磬架的形制和顏色與鐘架相似。懸在磬架上的石磬僅存兩枚,其中一件磬形完整,呈曲尺形,另一件僅存殘跡。擊磬的神獸已脫落,無存殘跡。磬為石類樂器,起源于原始社會未期。石磬也為古代八音之一,而且是演奏時諧調演奏節奏的主要樂器。在龍的右上方,由左而右畫有兩排四只神獸(圖一,中右),其中左外側的兩只神獸呈奏樂狀,左外側的一只神獸為白色,呈跪跽狀,前放置一高足杯,外黑內朱,當為高足漆杯。神獸腿上置一架琴,上肢呈撫琴狀。左內側的一只神獸為黑首朱體,形態亦呈跪狀,卷尾置于腿前,前面也置一高足杯,外黑內朱,前爪各執一細管狀樂器,形態呈吹奏狀,細管狀物當為簫等管狀樂器。右外側的兩只神獸形似花豹,背有翅,首頂飾雙角,前足曲舉向右,首向左,形態整齊劃一,呈舞蹈狀。此圖的右端畫有一建鼓,鼓跗稍有殘損,跗呈八字形卷云狀,楹為柱狀朱色。鼓的部位壁面脫落,僅在右下角殘存一小片朱色鼓面,鼓的形狀,大小已無法復原。鼓上有華蓋狀圓形小頂飾,黑頂朱纓,兩側有明旗狀白色葆羽,呈自然飄動狀。在建鼓的左側畫有一只白虎,呈站立狀,其身前傾,尾向后直挺,前爪各執一鼓桴,后爪一前一后,形呈奮力擊鼓狀(圖二,下右部)。在建鼓左側畫一只藍色小豬,呈跪狀,一爪執鐃,一爪執槌,形態呈擊鐃狀,生動形象。畫面中間有四只神獸,以舞姿可分為兩組,每組兩只神獸。左側一組神獸均為朱色(圖一右上部、圖二左中),大雙耳,角彎挺,體上有豹紋狀黑斑,呈蹲立狀,尾向前卷置,挺身伸頸,前肢平舉微向右轉,首微向左,姿態整齊劃一,呈舞蹈狀。在左邊的神獸左前方,有一只高足杯,右邊神獸的左前方壁面脫落,置杯處存有黑彩殘跡,以此推知左前方可能還有一只高足杯。右側一組神獸距左邊一組間距稍大一些,并且之間畫有一云狀隔帶。這兩只神獸呈灰白色,體上亦有圓圈形豹斑紋。該組的兩只神獸姿態與前組神獸近似,不同的是前上肢平舉,目前視,左前方沒有高足杯。從神獸的舞蹈形態和斑紋看,畫的亦是花豹。二、升天圖升天圖布列在長方形橫欄的右上方,由左而右,內容有天門、魚云車、鹿云車、龍云車、鶴衛圖。1.大一星即天之門在西王母宴樂圖的右側,畫有一座門樓式建筑,兩角高翹,門扇大開,中間畫有一長方形朱色門額,上書“大一星”三字。大即太,將太寫成大,在史書中多見。“大一星”,即太一星、泰一星。在門前畫有一舟形物,兩端彩帶飄逸,舟形圖中畫有四人,一字形排列,四位仙人均頭結高髻。由左而右,第一、三人身著朱色衣,第二、四人身著青色衣(藍色和淺灰),第三人與第四人面相望,四人呈對語狀。(圖一,中上部)《史記·天官書》云:“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索引》云:“案春秋合誠圖云,紫微,大帝室,太一之精也。”《楚辭·東皇太一》云:“太一,星名,天之尊神……”《淮南》曰:“太微者,太一之庭,紫宮者,太一之居。”太、泰,同音。在史書中,“泰一”與“太一”通用,“大”與“太”互用,“大一星”即“太一星”。基以上考釋,知“大一星”即為“太一星”三字,此以示該建筑物為太一常居的紫微宮之門,即“天門”。天門的形狀,《淮南子·天文訓》云:“天阿者,群神之闕也。”高誘注云:“闕,猶門也。”《神異經·西北荒經》云:“西北入兩闕中,名曰天門。”從漢代畫像石、畫像磚和壁畫墓等資料看,天門有多種形式,此是一種,但以闕形居多。《楚辭·離騷》云:“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注》云:“帝,謂天帝。閽,主門者也。”又云:“閶闔,天門也。……閶闔,始升天之門也。天門,上帝所居,紫宮門也。”《說文》云:“閶,天門也,闔,門扇也,楚人名門曰閶闔。”“天門”即所謂的“閶闔,始升天之門也。”《論衡·道虛篇》曰:“如天之門在西北,升天之人宜從昆侖上。”《淮南子·原道訓》曰:“經紀山川,蹈騰昆侖,排閶闔,淪天門。”《楚辭·九歌大司命》云:“廣開兮天門。”漢代時已將天門與昆侖仙境聯系到了一體,或視昆侖山就是升天的“天門”。《楚辭·湘夫人》云:“廣開兮天門,紛吾乘兮玄云。”《補》引《淮南子》注云:“天門,上帝所居紫微宮門也。”畫在“天門”之前的舟形圖,上有四人,均結高髻,頭未戴仙人所戴的“山”字形冠。此以為這四人當是示意已到天宇的人或到天門前迎接新升天的客人。在“天門”右側,畫的魚車、鹿車等圖,當正是朝“天門”而來的升天場面。2.金吾鹿神獸墓主人升天出行圖位于西王母宴樂的右上方和在天門的右側,升天場景從左而右一字形排列,首幅圖為一條魚,駕一云車,即魚云車(圖一,右上部),上乘二人,左邊坐一人,頭結高髻,身著黑冠白衣,雙手伸舉于胸前,手執從魚口系引的牽繩,呈端坐執御狀。右側一人,呈端坐狀,首結黑發高髻,身著黑領右衽朱色長衣,右手執一把似扇的圓形物(可能是所謂的“麈尾”),左手置于腹前,此人當是一位升天的前導人物。其后為一只鹿,后付團云,鹿呈奔馳狀,即升天鹿云車。鹿云車上亦乘坐二人,左側一人頭結高髻,身著圓領黑色右衽長衣,雙手伸舉胸前,手握從鹿首引的牽繩,呈執御狀,亦當御人。右邊端坐一人,黑發高髻,身著圓領黑色右衽朱色長衣,右手執一把有柄的圓形扇,左手置于腹前,呈端坐狀,此人亦屬一位升天的前導人物(圖二,中上部)。再后為一輛龍云車(圖二,右上角),駕四龍,車上坐四人,前一人結黑發,戴尖塔形冠,身著圓領黑衽青(綠)衣,雙手前伸,一手執從龍首引的牽繩,一手執鞭呈趕車狀。中左側坐一人,結黑發高髻,頭戴山字形黑冠,身著圓領黑衽朱色長衣,雙手置于胸前,呈端坐狀。前右側一人,頭黑發,戴山字形黑冠,身著圓領黑衽白衣。后坐一人,頭結黑發,戴山字形黑冠,身著圓領黑衽白衣,懷抱一下細上粗的棒形物。中左側的人應是乘此車要升天的墓主人。《漢書·百官公卿表》云:“中尉,秦官。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執金吾。”《注》“師古曰:金吾,鳥名也,主辟不祥。天子出行,職主先導,以御非常……”《后漢書·百官志》云:“執金吾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宮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吾,猶御也。”又云:“……車駕出,掌在前清道……”《集韻》云:“金吾,棒名。”《古今注》云:“金吾,車輻棒也。漢官執金吾,吾,止也。執金革御非常也,以銅為之,黃金涂兩末,謂之金吾,御史大夫、司隸校尉得焉。”此知懷中抱的棒狀物當是“金吾”,以示執金吾戒衛護送墓主人升天。在龍云車后的左右兩翼有兩只仙鶴,呈引頸展翅奮力飛翔狀。鶴背上各騎一人,白面黑發,結高髻,身著圓領黑衽朱色長衣。其中左側鶴上的人,手持戟形器,右翼鶴上的人持毛纓狀物,當是幡類儀仗器。狀物,二人亦屬升天人的侍衛者。《楚辭·九歌東君》云:“靈何兮水中,乘白鹿兮逐文魚。”《注》云:“大鱉為,魚屬也,逐從也。言河伯游戲,遠出乘龍,近出乘龜,又從文魚也。”《補》云:“陶隱居云:‘鯉魚形既可愛,又能神變,乃至飛越山湖,所以琴高乘之。’”北周天和二年《西岳華山神廟之碑》文中云:“時停酒母之騎,坐石榻而穿陷,乘白鹿以游戲。”在已發現的漢畫像石和漢壁畫墓中,見有乘魚車升天圖。如河南南陽王莊漢畫像石墓中出土有魚車圖,在山西漢壁畫墓中,有一魚車升天圖。可見,古人視魚、鹿為神獸;魚能涉河潛淵,鹿知仙路、仙草。升天圖中畫魚、鹿云車,當示其意。《楚辭·哀時命》云:“與赤松而結友兮,比王僑而為耦。使梟楊先導兮,白虎為之前后。浮云霧而冥兮,騎白鹿而容與。”《楚辭·天問》云:“警女采薇,鹿何佑。”古人言升天,乘神獸車或騎神獸而至的內容,在陜北、山西、山東、江蘇等地發現的漢畫像石墓和壁畫中,除魚車,鹿車、鳳車、虎車升天圖均有見,而以龍車或騎龍升天圖最為多見,有二龍、四龍、六龍車,此墓中的龍車為四龍云車。從以上發現的升天圖資料和古籍中對古人的構思的升天內容與場景,魚云、鹿云車上乘坐的當是梟楊、琴高一類神仙人物。龍云車上著紅衣的人可能象征的是墓主人。《楚辭·惜誓》云:“飛朱瑤鳥使先驅兮,駕太一之象興。蒼龍蚴虬于左驂兮,白虎騁而為右騑。建日月以為盍兮,載玉女于后車。”王逸《注》云:“言已乃立日月之光,以為車蓋。載玉女于后車,以侍婁宿也。”《補》曰:“大人賦云:載玉女而與之歸。張揖曰:玉女,青要,乘弋等也。”《楚辭·悼亂》云:“緣天梯兮北上,登太一兮玉臺。使素女兮鼓簧,乘戈龢兮謳謠。”王逸《注》云:“乘戈仙人也。和素女而歌也。”《補》“張晏云:玉女,青要,乘弋等也。戈字從弋。”從以上解釋可知,玉女、素女、青要、乘弋皆為女仙之類人物。在此升天圖的云龍車中,坐在車右邊的人,頭戴山字形冠,當為一男性仙人,坐在車后,頭頂結高髻,懷抱倒棒狀物的女子。倒棒狀物在內蒙壁畫中有見,此物當所謂的“金吾”,抱物者可能是玉女、素女、乘弋一類仙侍人物。古人視鶴為祥瑞之鳥,以其知升天之道。相傳仙人多騎鶴,故稱鶴為仙鶴。例如《漢書·列仙傳》云:“王子喬,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鳴,游伊洛間,道士浮丘公接上嵩山。十余年后,來于山上,告桓良曰:告我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