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演講稿白色污染_第1頁
環保演講稿白色污染_第2頁
環保演講稿白色污染_第3頁
環保演講稿白色污染_第4頁
環保演講稿白色污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環保演講稿《白色污染》各位老師,各位同窗,大家好!今天很榮幸能夠在這里為大家作一種有關白色污染的演講,我將我的演講取名為“凈”,但愿我們的環境能夠回到沒有白色污染前的純凈和干凈,我們所到之處,再也看不到隨風浮蕩的塑料袋,隨處可見的泡沫飯盒,而是一片悅人的綠色。要理解白色污染,首先就要理解一下塑料是什么。一、塑料歷史背景19世紀60年代,美國由於象牙供應局限性,制造桌球的原料缺少.誰可發明一種取代象牙的物料便可得到一萬元獎金.當時電力未能普及的因素是缺少良好的電線包裹材料因此亦有科學家認為如能發明出一種可塑的絕緣材料,可使電力應用普及,更可賺取大筆專利費.塑料的出現第一種合成塑料是將樹脂加熱模壓制得,是在20世紀初,19美籍比利時化學家貝克蘭德制成.貝克蘭德將樹脂添加木屑加熱,加壓模塑成多個制品,以他的姓氏命名為貝克里特(Plastic),我們稱為電木.塑料,照字面上講,是能夠塑造的材料,也就是含有可塑性的材料。現今的塑料是用樹脂在一定溫度和壓力下澆鑄、擠壓、吹塑或注射到模型中冷卻成型的一類材料的專稱。化學上,塑料是一種聚合物。即由諸多個單元不停重復組合而成的。而塑料普通分成兩種⑴通用塑料普通是指產量大、用途廣、成型性好、價格便宜的塑料,如聚乙烯、聚丙烯、酚醛等。⑵工程塑料普通指能承受一定外力作用,含有良好的機械性能和耐高、低溫性能,尺寸穩定性較好,能夠用作工程構造的塑料,如聚酰胺、聚砜等。二、白色污染隨著塑料產量不停增大,成本越來越低,我們用過的大量農用薄膜、包裝用的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在使用后被拋棄在環境中,給景觀和環境帶來很大破壞。由于塑料包裝物大多呈白色,它們造成的環境污染被稱為白色污染。在多個公共場合到處都能看見大量廢棄的塑料制品,他們從自然界而來,由人類制造,最后歸結于大自然時卻不易被自然所消納,從而影響了大自然的生態環境。從節省資源的角度出發,由于塑料制品重要來源是面臨枯竭的石油資源,應盡量回收,但由于現階段再回收的生產成本遠高于直接生產成本,在現行市場經濟條件下難以做到。白色污染”重要存在兩種危害:“視覺污染”和“潛在危害”。所謂“視覺污染”,是指塑料袋、飯盒、杯、碗等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散落在都市、旅游區和河流水面等,給人們的視覺帶來不良的刺激,影響都市和風景點的整體美感。由于視覺污染隨處可見,群眾感觸很深,反映特別強烈。聚乙烯等塑料原料是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分子構造非常穩定,很難被自然界的光和熱降解,并且自然界幾乎沒有能夠消化塑料的細菌和酶,難以對其生物降解,因此塑料埋在土壤里可能會二三百年不腐爛。我省現在嚴禁使用0.025毫米下列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其實0.025毫米以上的塑料袋由于厚度大,降解時間更長,更要嚴禁使用。正是由于塑料降解時間長,潛在的危害才更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進入土壤里,會影響土壤內的物、熱的傳遞和微生物生長,變化土壤的特質。作為生活垃圾進入垃圾場填埋或散落在田野進入土壤后,廢塑料制品混在土壤中影響農作物吸取養分和水分,造成農作物減產。廢棄在地面和水上的廢塑料袋,容易被魚、馬、牛、羊等動物當作食物吞入,塑料袋在動物腸胃里消化不了,造成動物腸胃肌體損傷和死亡,在動物園、牧區、農村和海洋,這種現象屢見不鮮。現在大多數人對“白色污染”的潛在危害缺少蘇醒的認識。即使白色污染不只是在中國出現,但由于其它國家的防治與治理比較科學與先進,因此,白色污染得到很大的控制。現在,白色污染幾乎是我國都市一種特有的環境污染。下面讓我們來看看我們國家的現狀。三、現狀1、一次性發泡塑料飯盒和塑料袋盛裝食物嚴重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3月20日,北京市消費者協會公布##年第1號消費警示:當溫度達成65°C時,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中的有害物質將滲入到食物中,對人的肝臟、腎臟及中樞神經系統等造成損害。因此,##年4月23日,國家經貿委公布了〈〈有關立刻停止生產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緊急通告〉〉,規定停止生產一次性發泡塑料飯盒。我們現在用來裝食物的超薄塑料袋普通是聚氯乙烯塑料。早在四十年前,人們就發現聚氯乙烯塑料中殘留有氯乙烯單體。當人們接觸氯乙烯后,就會出現手腕、手指浮腫,皮膚硬化等癥狀,還可能出現脾腫大、肝損傷等癥。1975年,美國就嚴禁用聚氯乙烯塑料包裝食品和飲料。在我國,更為嚴重的是,我們用的超薄塑料袋幾乎都來自廢塑料的再運用,是由小公司或家庭作坊生產的。央視〈〈新聞調查〉〉節目組曾經岸訪了塑料袋的生產廠,這些生產廠所用原料是廢棄塑料桶、盆、一次性針筒等。生產時,首先用機械把原料粉碎成塑料粒子,再把塑料粒子放在一種水池里清洗(名曰消毒),取出來曬干,再用機械把它壓成膜,制成多個塑料袋。記者問老板,這種塑料袋用來裝食物,與否對人體有害,該老板毫不遮掩地承認這類薄膜未經消毒,必定有害于身體,他本人從不用這種塑料袋裝食物。每次吃飯時,就有不少同窗用塑料袋裝飯菜,他們不懂得這種行為不僅危害環境,也危害自己的身體。2、使土壤環境惡化,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生長。我國現在使用的塑料制品普通是不可降解的,其分子量在2萬以上,只有分子量降為下列時,才干被自然界中微生物所運用,而這一過程最少需2。農田里的廢農膜、塑料袋長久殘留在田中,會影響土壤的透氣性,妨礙水分的流動,從而影響農作物對水分、養分的吸取,克制農作物的生長發育,造成農作物的減產。若牲畜吃了塑料膜,會引發牲畜的消化道疾病,甚至死亡。3、填埋作業仍是我國解決都市垃圾的一種重要辦法。由于塑料膜密度小、體積大,它能很快填滿場地,減少填埋場地解決垃圾的能力;并且,填埋后的場地由于地基松軟,垃圾中的細菌、病毒等有害物質很容易滲入地下,污染地下水,危及周邊環境。4、若把廢塑料直接進行焚燒解決,將給環境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塑料焚燒時,不僅產生大量黑煙,并且會產生迄今為止毒性最大的一類物質:二惡英。二惡英進入土壤中,最少需15個月才干逐步分解,它會危害植物及農作物;二惡英對動物的肝臟及腦有嚴重的損害作用。焚燒垃圾排放出的二惡英對環境的污染,已經成為全世界關注的一種極敏感的問題。我國諸多都市已經開始著重解決白色污染問題,也獲得了相稱可觀的成績。如:如今在上海的街頭巷尾、道邊河中已難覓一次性塑料飯盒的蹤影了。上海自頒布實施了《一次性塑料飯盒管理暫行方法》,規定向一次性飯盒生產廠家收取污染費,每只3分錢,以此作為回收運用經費。其中1分錢支付給回收者作為勞務費,其它作為運輸、管理和處置的補貼。截至今年10月30日,上海市已累計回收一次性塑料飯盒12億只,經“回爐深造”,回收再生塑料粒子3687噸,發明效益1800萬元(10月30日《文報告》)。青島市日前出臺規定,##年9月初開始至##年1月30日,青島廠商將不能再生產一次性筷子和不可降解塑料餐具、塑料袋等易造成“白色污染”的制品。##年1月30日之后,這些制品在青島將被嚴禁使用,否則將被處以最高額為2萬元的罰款。青島市經貿委、市工商局、市環保局、市建委日前聯合公布《有關嚴禁使用一次性筷子和不可降解塑料餐具、包裝袋的通告》(下列簡稱《通告》)。決定在全市嚴禁使用一次性筷子和不可降解塑料餐具、塑料袋,并明確規定自##年1月30日起,將對生產、銷售、使用這些物品的公司、單位或個人處以“重罰”。《通告》規定,自9月初至##年1月30日前,全市各餐飲、住宿公司和農貿市場要自查自糾,不再生產銷售或使用上述物品,完畢替用品過渡。逾期仍生產一次性塑料餐具或不符合規定的塑料包裝袋的,由環保行政主管部門責令改正,并處以5000元—0元罰款;對在我市銷售或者經營中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或者不符合規定的塑料包裝袋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并處以5000元下列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以5000元以上0元下列罰款。根據規定,自##年1月30日起,亂扔一次性餐具的最高罰200元,菜販再用不可降解的塑料袋裝菜的將被處以5000元以內的罰款,隨手向路邊扔一次性塑料袋的也將被處以20元—50元的罰款。這些都有助于治理白色污染,但總的來看,我國治理白色污染的力度還是很弱,并且治理起來,有一定的困難。1、立法形式的單薄性。這是指現行的法律、法規中沒有一部專門防治“白色污染”的法律文獻。《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法》中有關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的防治規定能夠合用于“白色污染”的防治,但固體廢物的種類及外延是非常廣的,由于沒有針對性,該法只是在第18條里對農用薄膜污染的防治作了概括性的規定之外,沒有具體規定防治“白色污染”的方法,更值得注意的是:法律責任一章中竟沒有任何條款規定對“白色污染”行為的制裁。由于缺少法律的規定,造成執法過程中“無法可依”,力不從心。而國務院頒的《都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則重點對生活垃圾作了規范,雖說“白色垃圾”也屬于生活垃圾的一部分,但生活垃圾的解決方式并不完全合用于“白色垃圾”,缺少實效性。可見,上述兩部法律、法規對防治“白色污染”缺少力度,形同虛設。同時,我國尚沒有頒布全國性的有關防治廢舊包裝物污染的行政法規或規章,對塑料包裝物的污染防治仍屬空白。固然,近年來,某些地方先后頒布地方性法規或地方性規章,如杭州市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杭州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條例》,條例規定:嚴禁銷售、使用泡沫塑料制作的不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但像杭州市這樣以地辦法規的形式來治理“白色污染”的都市是極少見的,且法律規定過于簡樸,難以操作,合用對象也過窄,只是嚴禁銷售、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而對塑料包裝、農用地膜污染防治則未作規定。更多的都市是以市環保局、市環衛局、市工商局等部門聯合下發告知的形式來治理該市的“白色污染”如北京、沈陽、武漢等許多都市。就連近來由國家總局、建設部、鐵道部、交通部、國家旅游局聯合下發的《有關加強重點交通干線、流域及旅游景區塑料包裝廢物管理的若干意見》,也屬于行政方法。由于這些行政《告知》缺少法律規范中的“制裁”部分,因而并不含有法律強制力。相比之下,西方國家則都有專門的法律、法規等法律性文獻來規范廢舊塑料包裝物的解決。諸如美國《資源保護與回收法》,日本在《再生資源法》、《節能與再生資源增援法》、《包裝容器再生運使用方法》,德國在《循環經濟法》、《包裝廢棄物管理條例》等對廢舊塑料包裝的生產、銷售、回收使用和處置等各個環節都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值得借鑒。2、立法觀念的落后。這是指現行的法律、法規仍受計劃經濟體制觀念的影響。首先體現在現行的法律、法規所采用的治理方式:嚴禁銷售、使用一次性性塑料餐具。這只是強調末端治理,而不是從源頭,對全過程進行治理。其實,依靠科技進步,研究易降解、無污染的新型塑料及提高廢舊塑料制品的回收運用等技術水平,從生產源頭開始抓起,實現“白色污染”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才是根治“白色污染”的唯一途徑。然而科學技術的天空和推廣,離不開政策的扶持和法律的保障,特別是在市場經濟社會里,市場經濟即是法治經濟。事實上,我國現在有許多成型的廢舊塑料回收運用的技術,如北京當代吃垃圾工程有限公司開發研制的“內核燒結法”生活垃圾焚燒技術,適合人國現在都市垃圾的實際狀況,在技術上、經濟上都含有可行性;又如河北省邯鄲市節能設備廠研制的廢舊兼提煉燃油成套設備,出油率達66-72%等等。但由于沒有有關的法律、法規予以配套和保障,沒有用稅收、貸款等經濟手段加以調節,這些技術成果至今沒有得到推廣使用。另首先,立法觀念的落后性還體現在現行的法律、法規中的法律責任:只重視罰款,而沒有規定對造成的環境污染進行治理、恢復,這是不符合“誰破壞誰治理”的環保法的基本原則的。由于法律規范的不健全,造成執法者只重視經濟處分,違法者只關注如何逃脫經濟損失,而對違法行為造成的污染后果卻無人治理。另外,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對“白色污染”只是進行事后法律規范調節,而環保法基本原則之中最重要的是:防止為主,防治結合。解決“白色污染”,要立足于“防患于未然”,不僅要治理已造成的污染,更要在污染產生之前,運使用方法律手段來避免及制止“白色污染”的出現,才是上策。相比之下,西方國家的經驗很值得我們學習。德國在《循環經濟法》中明確規定:誰制造、銷售、消費包裝物品,誰就有回收運用和處置廢物的義務,在《包裝廢棄物管理條例》中將回收、運用、處置廢舊包裝材料的義務與生產、銷售、消費該商品的權利掛鉤,把回收、處用、處置的義務分解貫徹到商品及其包裝材料整個生存周期的各個環節,含有較強的操作性和實效性;又如丹麥1987年出臺了一部廢棄物解決的法規。該法規具體規定了廢棄物解決的多個辦法,采用“誰污染誰付費”,解決垃圾的公司獲利,公司同時還免征所得稅;而美國的紐約、加利福利亞等10個州還先后出臺了包裝用品的回收押金制度。3、立法內容的軟弱性。這是指現行的法律文獻中的法律責任比較輕:只是予以行政處分,即罰款這一種行政處分形式,且罰款數額較低。如杭州市在《杭州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條例》第35條規定:對銷售、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餐具者可處500-5000元罰款。而在國外,如印度西部的馬哈拉施特拉邦法律規定:嚴禁使用塑料購物袋,違者將面臨最高刑期為5年的監禁以及最高數額為10萬盧比(約2564美元)的罰款。立法內容的軟弱性還體現在:對法律、法規規定的法律義務,由于缺少對應的法律責任,而使這些義務未能得到嚴格的推行,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中第18條規定:“使用農用薄膜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采用回收運用等方法,避免或減少農用薄膜對環境的污染”,但法律責任部分卻沒有規定對應的處分方法。另外,現行法律條文對執法主體確實認不清晰:是環保局,還是環衛局?或是工商局等其它部門?由于法律規定不明確,經常形成“誰都管,誰都不管”的局面。但我個人覺得,除了這些問題以外,尚有的就是人口數量與人們的環保意識問題。要在一種有著13億人口的國家,治理好一種問題,確實很難。所謂山高皇帝遠,有的地方就是憑著“地理優勢”,而放松對本地的規定,不配合國家的工作。人們的環保意識也是很弱的,總是覺得這些問題離我們很遠,即使平時看得見,也不會去關心。我覺得這個才是問題的所在。四、我們的周邊我們身在學校,對白色污染接觸較少。我在學校以及學校附近做了某些調查與訪問,發現其實我們的周邊也存在著造成白色污染的現象。例如在三桂,在街上能夠看到被丟棄的飯盒與塑料袋,首先污染了視覺,再者也污染了環境。而在我們碧桂園社區,通過調查,幾乎99%的人都是用商場里的塑料袋,自己從不帶籃子或者環保袋。然后就是學校的狀況。##年使用塑料袋累計624950個,塑料手套138000個,這是一種比較龐大的數字。但想想,這也是被動的。由于只要想想我們的加餐就能夠明白。平時我們下午的加餐會有水果,而如果是某些比較小的如葡萄、荔枝、龍眼這些就會將它們分好,裝在一種個小塑料袋中。留心一下班上有多少個同窗是吃這些水果的,再算一算,全校人一共要用多少個。那么,這個數字也就出來了。治理那么,該如何才干治理好?除了借鑒他國,尚有的,就是自己本身要努力。例如:1、停止使用一次性餐具及超薄塑料袋。由于一次性塑料餐具難降解,現在許多都市都推廣使用綠色餐具——紙制餐具,由于纖維素能被微生物降解。但許多環保專家認為,用紙制餐具替代發泡塑料餐具亦不明智。首先,紙制餐具同樣也會帶來視覺上的污染,由于它們的降解速度并不快,往往在幾十天甚至幾個月內也不會降解徹底。另首先,制紙制餐具時,除用到草漿、稻漿外,還要加入1/3左右的木漿,若全方面推廣,勢必造成大量木材的消耗,造成森林砍伐的加劇。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森林覆蓋率僅為13.92%,人均占有森林面積只相稱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7.2%,居世界112位。第三,制紙漿一向是耗水大戶、耗能大戶及排污大戶。造漿工藝需大量水,而我國人均水的占有量在世界上排88位,已被列為世界12個貧水國家的名單上;若污水未經解決,直接排入河流中,會引發水污染;紙制餐具成型后需立刻烘干,這就需要耗大量能。而我國能源構造是以燃煤為主,這樣就會增加空氣中SO2的含量,引發酸雨。因此,無論是從環保角度,還是從節省資源角度,不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及紙制餐具都是一件好事。任何一次性餐具不僅不利于環保,也是對資源的最大的浪費。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回絕使用超薄塑料袋買菜或盛裝食物,買菜可用菜籃子或較厚塑料袋,避免使用上的一次性,從而減少塑料袋對環境的污染。2、回收廢塑料并使之資源化是解決白色污染的根本途徑。其實,塑料和其它材料比,有一種明顯的優點:塑料能夠很方便地重復回收使用。廢塑料回收后,進行分類、清洗后再通過加熱熔融,即可重新成為制品。從構成看,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均由碳氫元素構成,而汽油、柴油等燃料也是由碳氫元素構成,只但是分子量較小。因此,把這幾類塑料隔絕空氣加熱至高溫,使之裂解,把裂解產物進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