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路徑探索下_第1頁
人民幣國際化路徑探索下_第2頁
人民幣國際化路徑探索下_第3頁
人民幣國際化路徑探索下_第4頁
人民幣國際化路徑探索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民幣國際化路徑探索(下)哈繼銘高盛(亞洲)投資銀行部總經理、經濟學博士三、人民幣國際化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那我們看一下在這個一個國家貨幣市場化的進程中,這個國家有可能會出現什么樣的現象?有什么樣的好處、經驗?又有什么樣的教訓?或者是不利的地方。我們看到當年日本在七八十年代在推動日元國際化的時候,這個用日元來進行日元在外貿結算當中的占比在75年一直到90年代初是不斷在上升的。尤其是它的出口,原來出口是20%左右,到了90年代初的時候上升到40%以上。進口也是從原來幾乎是零,上升。這一點我覺得是很有趣的一個現象.我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它的出口在外貿當中的占比和進口在外貿當中的占比都是上升的。但是它出口占比用日元來結算的比重,它一直是高于進口的。而我們國家如果大家擔心我們最近一些數據的話發現是倒過來的。我們用我們外貿當中用人民幣來進行進口結算的很多,用人民幣來進行出口結算的不多.這是為什么?為什么和日本是倒過來的?這問題我想一會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一會我再來回答。因為我可以給大家一個提示就是如果你進口都用人民幣本幣來結算,而出口不用人民幣來結算的話就是什么意思呢?就我們進口我們買別人的東西,把別人的東西拿過來給人家人民幣,人家說好呀,給我人民幣.然后我們要是出口把東西給人家,我給東西給你,你用人民幣付我,人家不給,人家硬要攥著人民幣。你給他他很高興,你讓他人民幣拿出來更要他命似的,他不給你。他是這個意思,這個意思就是人民幣升值預期強烈,另外可能也是在外面人民幣的存量可能還是不夠.那日本當初日元升值預期也很強烈呢?或者說日元當初是不是在外面的存量通過其他途徑已經占比很高了呢?還是有其他原因呢?其他原因可能是什么呢我想有可能就是人民幣直線升值,我拿著人民幣就沒有風險了,我就放在枕頭底下,過兩個禮拜它就升了。那是不是日元當初的匯率波動幅度比較大。你放在枕頭底下兩個禮拜之后不一定是賺的.所以這里面可解釋的因素有很多,我這也算是如果同學們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話可以回去看一看,可以查一查。當初是不是哪幾個條件日本的情況跟我們現在不太一樣。匯率波動性不夠還是其他的原因?另外我想說的就是一個這是日元當初國際化的時候,它帶動了大量的資金流入到證券市場來經營投資,80年代的時候有許多資金流入,日本進行證券投資.這個當然也可以說是在賭它的日元升值,但是它日本提供了這么一個持有日元的人的投資渠道,本身對促進日元的國際化是很有意義。你如果讓人家持有你的貨幣,當是你又不給你投資的渠道,你老是一個順差國,這個順差國是會來買你的東西,但是它來買你東西的這個時候他又不愿意用人民幣來買。他看到你貨幣要升值他老是用外幣來買,你最后很難使得人民幣最終形成一個循環,所以我覺得是在一個國家貨幣國際化的時候提供貨幣回流的機制尤其是讓人家持有你這個貨幣的人投資者有一個投資的機會,有一個平臺,讓它來玩,讓它來投資這是很重要的。在日本當初80年代日元國際化的時候我們看到它的資產價格上漲幅度是很大的.那我們國家這兩年在國際化的時候我們的股市是沒有上漲是跌的。我們也沒有給這種境外的人民幣創造境內投資的比較順暢的途徑的機會.這個是我們和當初不同之處.當然也有人說你看他最后不是搞的泡沫很大嗎?不是破了嗎?我們現在是正好吃一塹長一智,但是我覺得就是它泡沫很大固然是有風險的,但是我們現在來看我們的資本市場的表現也和許多國家經濟增長速度比我們慢很多的相比我們比他們表現得差很多,我們還談不上泡沫,我覺得我們可以相對比較放心,可以適當大膽一些、敞開一些讓我們打開一些渠道。那么在這個再早一些就是上個世紀20年代的時候那時候實際上是美元國際化的時候,我們知道美國的經濟總體超過英國是在1890年左右,但是在一戰前后的時候美元就開始逐漸逐漸地取代英鎊成為最主要的貨幣。那最終超過徹底取代英鎊是在二戰之后,是在布雷頓森林建立之后。那在1920年代那個時間,那個期間我們是看到美元國際化的速度最快的一個階段。當時美元在二四年的時候基本上還是藍顏色這個占比都很小的,但是到27、28、29年占比就明顯地上升。反而是英鎊相對來說占比就逐漸地被美元所取代.那么在美國美元國際化的年份里面,我們看到美元的資本市場表現也是很好的。可能也是吸引了一些資金或者是有人把它喜歡叫做熱錢。這個歷史經驗就是說明什么呢?就是不要以為一個國家貨幣國際化流進來一點錢,然后立即就覺得這投機的人來了給我們制造泡沫來了,因而就反對一個國家的貨幣國際化了,這歷史的經驗教訓,或者是歷史軌跡告訴我們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而且尤其在我們現在本身股價表現和經濟市場表現有些脫節的時候適當的讓一些資金回流,不存在一個什么制造泡沫這么一個說法,這個是我個人的一個觀點.另外我想說的就是,一個國家往往正是在它的貨幣有升值潛力和動力的時候,才能夠實現它貨幣的國際化。一旦一個國家的貨幣被人看作是要貶值的一個貨幣的話你想國際化都國際化不了.也就是說如果要推動貨幣國際化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的.在一個國家通貨膨脹率還比較低的時候,經濟增長的速度還比較快的時候是它推動國際化的最好階段.一旦你這個國家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緩了,完了你的通貨膨脹還因為勞動力成本的因素在不斷地上升,那你這個貨幣就不會有人要了。我剛才說的拿了你的錢過段時間來買你的東西突然發展價格漲很多,這樣的錢人家是不要的。也就是說有的國家它的貨幣可能因為一些宏觀上的結構上的改變或者說惡化,它可能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面都會出現貶值的壓力,如果這時候你自己的貨幣不崛起,你自己貨幣不能用來作為國際貿易和投資的工具,你必須要用別人的貨幣的話你勢必要儲備很多,你儲備很多的話是結構性看貶,不是周期性看貶,周期性看貶今天變貶,明天還可以起來,如果它結構性看貶的話那你拿這它你不是自找的嗎?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我說這些和這兩張圖有什么關系呢?關系是這樣的。如果我們在這張圖中間可以看到,左邊這張圖可以看到如果一個國家在政府的債務負擔很重的話,這個國家經濟增長速度就快不了,我們中國有句話叫父債子還.你現在債務高了,你怎么還,你未來一定會通過稅收,學過經濟學的可能大家老師也說過,我不知道中文怎么說,反正就是說如果你今天發現政府欠債很多的話老百姓也不敢消費,因為他知道將來會被重重地收稅來還這個債務。那么持這種觀點的人是認為政府的政策刺激說穿了是不管用的,你財政刺激了,刺激一下赤字增大了。赤字增大了你可能政府用這個錢進行投資,但是老百姓消費下來了,因為老百姓認為未來你這個赤字必須要用我用更高的稅負來償還的,所以老百姓立即就勒緊褲腰帶不消費了.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不僅貨幣的擴大無用,財政擴張也無用.那么我們且不說這種觀點對還是不對,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政府的債務負擔很重的話它未來承擔不僅是稅收力度會加大,未來政府的開支會減少,如果說政府開支的增長對經濟含有刺激作用的話,它這個刺激作用發揮不出來了。所以財政債務水平高的話一定會使得經濟增長速度一定有所放緩的這是理論上說,經驗上來看,我們看得都很清楚,這是倒過來的。橫軸是政府的債務占GDP的比重,縱軸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那么右邊這張圖是經濟增長速度與人口結構的關系。縱軸還是經濟增長,橫軸是一個國家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一般勞動年齡人口以15到64歲來定義,這一波人在社會上的占比越大的話這個經濟就會增長得越快.如果都是小孩或都是老年人,那么這個社會一定是增長緩慢,這個道理是不言而喻的,能成為干活的人多這個國家當然經濟得快,而且家庭負擔也小,這個大家都能出來干活的,這個國家肯定是有很多剩余的購買力和儲蓄,有儲蓄的話就會有投資,經濟增長速度自然會比較快.我也講的就是可能有的國家用左邊這張圖來描繪很恰當,一些西方國家。可能有的國家用右邊這張圖來表述可能很恰當,可能就是包括中國自己,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在這張圖當中可以看到,再來看一下左邊這個,就是勞動人口占一個國家總人口的比重,全球來看我看打出來還是綠顏色的線。這是在70年代到2010年這段時期大幅上升的,這是一個很好的時期,能夠出來干活的人很多。那么到了現階段以及未來一直到2050年這條綠線是有所下降的,也就是說未來撇開其他因素不談就談人口因素,人口因素對經濟增長的動力未來二三十年都不如過去的二三十年。這是規律,這是一個國家整個社會,整個全球社會逐漸進入老齡化的一個必然結果.發達國家就更為明顯,發達國家從2010年左右開始這條藍顏色的線就急劇下降,這是歐美二戰之后出生的一些嬰兒潮出現了這些Babyboomers,逐漸進入到退休的年齡,而他們到那個時候社會上的年輕人由于七八十年代生育率明顯下降,那個時候有工作能力在社會當中占比會下滑的。那么未來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肯定會放緩的。你發展中國家看到一條咖啡顏色的線還是一個勁地往上走.也就是說未來二三十年可能我們一直看到發展中國家的增長速度,明顯地快于發達國家。至少從人口這個因素上來說是這么一個情形。當然如果有的國家因為看到這個現象而沾沾自喜,覺得自己資產價格猛漲,使城市化、使人口因素的推動,而忽略了當中可能存在的風險的話,它中間摔一跤的可能性也是有的。我們就是除了看這種比較粗的線條全球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我們還得看單個的國家情況,尤其得看中國自己的情況.我們在右邊這張圖當中看到我特別放了三個國家,其實我對全球結構的變化都做了一些研究,包括小國家像越南,大國家像大西洋我們都看了。這里我放在日本、中國和印度。日本是1990年的時候工作年齡段在社會當中的占比達到峰值,之后就急劇下降,原因就在于它投降之后那年出生率特別得高,一個社會如果經歷了巨大的戰爭創傷的話需要補充人口,雖然那時候日本沒有什么光榮母親政策但是社會自發的就是要補充人口,所以它那個時候早期在四五十年代的出生率很高,出生率很高的國家一定是比較貧困的。因為你把這七八個孩子喂飽了之后父母只能是兩個人,孩子是可以很多,喂飽了之后就沒有更多的錢來經營投資,沒有更多的錢來儲蓄,沒有儲蓄的話這個國家就沒有投資,經濟增長速度很慢,除非靠外援,當然日本當初是接受了包括美元在內的外援。還有歐洲有些國家也是接受了像世界銀行,那時候是叫這個全球發展和開發銀行,這主要是計劃給外援。不然它會很貧窮.但是過了幾年之后,這種社會補充人口的需要就降低了,出生率就自然而然下降了。而早年出生的人逐漸長大了,這個社會就變成一個有工作能力的人在社會當中的占比很高。而且那幾年會面臨逐年逐年的比例也會上升一個好的勢頭。再過幾年的話,這些四五十年代出生的就到了退休年代,到了日本90年代的時候它的老齡化到來了。四五十年代嬰兒潮開始退休了。所以整個用腦子想象一下如果我們看圖形的話這個人口結構是什么的呢?在四五十年代日本人口結構是左三角型的,如果我們是從這到這從零歲到一百歲的話,原來零歲一兩歲的小孩占比很高,而中間青年、中年人、老年人占比很少,這是一種左三角形的人口結構,這種社會多半是貧困的.經濟增長收入也是不快的。但是過了二三十年之后,它就變成一個橄欖型的,中間大兩頭小的。那么青年、中年人特別多,橄欖型的人口結構的社會它一定是經濟增長速度比較快的,而且儲蓄率也是比較高的。因為這個社會有很多人工作了之后他家庭負擔輕了,他有剩余的錢他就會想著放在銀行里面,銀行里面擠爆了的話那銀行就把錢給貸出去,貸出去之后就搞建設、搞投資增長就快了。如果這時候還由房地產和股票可以買的話,大家會覺得放在銀行不過癮,買房地產、買股票,如果打壓的話買農產品做PE都來了,紙、酒呀,反正什么東西都能造一個股市來給你猛漲。那再接下去就進入了老齡化的時候這個圖形又變了,從橄欖型逐漸逐漸變成右三角形,這社會上老頭老太太占比特高,中年人和小孩又比較少。這樣的社會一定是增加速度比較慢的。因為社會負擔重了這個社會的儲蓄率一定會下降的.因為我們老人和小孩是負儲蓄者,他們基本上是沒收入的人,但消費還得消費,儲蓄無非就是收入減掉消費,你消費等于零的人儲蓄肯定是負的,那么儲蓄率降低,那投資率也降低了,那這個時候你的經濟增長速度自然而然也會下降的。而且消費在社會當中的占比也會上升。這時候你不要說我是靠我經濟轉型搞來的,這日本也沒什么經濟轉型政策,它到那時候不照樣消費占比就提高了嘛!這個不是你政策說變就變的,是這個結構造就的,到那時候沒有投資的力氣了,他只有吃飯的力氣了,他只有消費的力氣.消費率自然而然就會上升,投資率自然而然會下降。當然了我們用一些政策去推動它,可能這個時刻到來得更快一些。那么日本經過了這三步曲,左三角、橄欖、右三角,中國我們也會經歷,我們也從嬰兒長成青壯年然后進入老齡化。我們的情形會怎么樣呢?我在右邊的藍顏色大家可以看到,我們是差不多50年代的時候出生率開始很高。比日本稍微晚一點,我們50年的出生率很高,但我們持續的時間很長,一直到1978年以前,我們基本上都是那種鼓勵多生多育、光榮母親這一類的政策。當然也是跟我們當初的社會背景有關,我們之前進入經歷了解放戰爭,再前面抗日戰爭,再前面又是軍閥戰爭,我們損失了很多人口,社會當然需要要補充人口,所以你說那時候政策完全是錯的,我覺得也不能這么一概而論。當然我們勁猛了點,時間長了點,之后矯枉過正我們就計劃生育的。78年之后我們計劃生育了。那這一下你想從前面至少生5個到后面最多生一個,這么一個轉折會在未來某一個時刻帶來一個人口結構的巨大拐點式的變化。關鍵就要看這個拐點什么時候到來,這個拐點還沒有來的時候就一定是這個社會儲蓄率還在很高,很多人出來找工作、干活、民工的工資很多年甚至十幾年二十年都很難漲上去.很多大學生畢業出來,除了清華的別的都很難找到工作。完了掙了錢的人還不敢花,因為他知道自己孩子就只有一個,我要花了這個錢,我以后老了找國企,國企現在不管這件事了,國企轉型了,找國家,國家社保錢還不夠,靠孩子也不行,過去是可以靠孩子,我覺得中國五千年的社會保障就是生5個兒子你就社會保障有了,三個也行,教他們干活.但現在不管兒子、女兒你就一個,你就得自己攢錢,所以賺了錢的人還不敢花錢,他得把錢在初期可能很多錢都是存在銀行里面,因為那時候可能這個要想買一樣東西,個人信貸不發達,你買樣東西必須把錢攢夠了你才能買起一個洗衣機、一個彩電,所以他有一個積累的過程,你得攢更多才能買一個房子,你把首付款搞定他能買個房子,所以一開始大家錢都放在銀行里面。這樣大家一窩蜂都把錢放在銀行里面就會使得這個國家的資金非常得充裕,資金就變得非常廉價,利率水平就會很低。那么好,這個國家工資低因為很多人出來打工,利率低因為很多人出于對未來養老的考慮,把很多錢存起來,這兩個生產要素價格如果都很低的話,你這個國家生產什么東西別人休想跟你競爭的。你產生的東西肯定都是比別人便宜的,這兩個最主要的生產要素,如果你對環境保護對這些還不在乎的話那更得折騰了。所有的要素都會很低.如果有的價格還是管制的,比如說電、水等東西那全得折騰了,順差一定很大。這個也許大家都已經看到的現象,可沒看到的現象的是什么呢?是未來,未來怎么一個情形呢?我們現在特橄欖我們的人口結構現在特橄欖,橄欖型的,但是將來可能也會特右三角。特右三角就是我們老齡化到來之后由于我們過去人口政策和七八年以后的截然不同我們會老齡化來得很快,到那時候我們社會當中15到64歲有工作能力這種占比就會明顯地下降。那么從左邊兩條曲線來看,這下降的斜率和日本當初是差不多的.但是我們的峰值,我們最鼎盛的峰值還是比它要高,我們上升的年份比它還長,我們藍顏色的線一路往上走,它粉紅色的走不過我們.所以說中國的經濟好幾十年可以增長得很快。有人就找先例,說日本、韓國當初也很快。中國現在很快也是很正常的,是正常,但是關鍵什么原因呢?這個原因會不會因為它持續時間很長,而就認為它是永遠的呢?不是的,我們也會老的,在我們老以前,我們會把很多錢存在銀行里面,但是之后隨著一些改革的推進,我們覺得錢存在銀行里面不過癮,比如說這時候有了房地產的改革,突然發現這個錢沒必要都放在銀行里面,負利率我放那干嘛?買房子,而且如果買房信貸政策很松的話,隨便讓認識的人公司里蓋個章騙個貸款,那干嘛不買啊?而且對這個問題認識越輕越早的人他就越難買,他知道,有好幾十年房價是往上漲,當年90年代末房改,他知道將來會漲的,我先占個位子,以后別人買我就掙。那么這個就推動房價不斷地上升,那么等到將來人口的拐點到來之后,這個拐點說來說去我還是沒說,但是我相信視力好的一下子就看見了,都不用我說。2015年中國是有工作能力的在社會當中的占比將達到頂峰,看是73%左右,比當年日本是不到70%,達到頂峰之后它扭頭就往下走,那時候65歲以上的人占比就會增加,那65歲以上的人買房子的愿望我相信會比較小的。因為倒不是覺得自己進入倒計時,沒收入銀行也不會給他貸款,沒收入你就拿點退休工資銀行怎么會給你貸款呢?你想買還買不動,其實我們很多65歲以上的人身體還是很健康,但是你還沒收入就不能買房子。那這時候他們的孩子也覺得買房子太沒趣了,盡管我們盼著老人能夠長命百歲,但是遲早他那個房子是我的。而且老婆家里那房子也是我的,可能我自己已經有房子了,我到時候至少有三個房子,我在環顧四周別人也都跟我一樣,每人都三個房子,每個家庭都三個房子,至少的,有的家庭可能九個房子,這個時候你就麻煩了。本來想這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前人買了房子后面的人給變現了,突然發現變不了,就整天盼著農民工能進城來買我房子,整天就得生活在城市化還有好幾十年要走的,同化或者是期盼的一面.但農民一旦老的話那他進城誰顧他,老齡化老齡化不光城市老齡化,農村也老齡化,現在出來打工的不都是20歲左右非常年輕的人,但是隨著農村老齡化的到來,出來打工的人也會減少,甚至有些人他非但不出來,他原來在城里他能回去,因為我們城市化的基礎不夠扎實,這些農民工在城里是干了十年二十年,他有一棟房子嗎?沒有.他有城市戶口嗎?沒有。他的孩子能在城里享受社保、享受公平的教育嗎?不能。那他還不回來干嘛,所以就可能看到到了一定階段,原來就是已被城市化的那部分居民,民工,又去城市化回到了自己的故鄉。那剩下來可能就是數量不多的一些年輕人。可能過去他也沒有種過地,吃苦耐勞這種精神.因為他父母在城里流水線上工作很辛苦,但至少比在家里種田要辛苦一些,但是年輕人可能沒這個感受,他會對工資的要求會很高,甚至有的會選擇輕生,我們不是沒有看到過這種現象,這樣的話就會使得這個國家的工資壓力上升。如果這時候政府也是正好推崇工資好就該上升了,工資早該上升了,地方政府最低工資為什么不漲,漲20%,那正好兩股力量一推把工資弄上去了.那工資上漲這個時候儲蓄率下降了,儲蓄率下降了這個資金的成本也會變得昂貴,利率也會上升,也就是說特橄欖的時候那種人不值錢、錢不值錢,干啥都掙錢的時代變了,變得人更值錢,當然這是有對社會和諧是有好的一面。人應該值錢,但是錢也會更值錢。這兩個要素價格一上漲之后你會發現干啥都很難掙錢。日本現在就這樣,我們將來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挑戰,當然我個人認為我們和日本相比也有不同的地方,至少有兩個地方不同.我國幅員非常遼闊,在沿海城市如果說勞動力成本已經上升了,可能內陸地區還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再說有很多農民工,在城里打了10年、20年工,他回到了自己的故鄉、自己的家鄉.這樣的話就會使得一些企業在新的地方,在內陸地區尋找發展的地區,又可以帶動我們經濟一段時期內還是會增長相當快的.但是再往前走呢?如果說我們上海、北京工資超過了印度了,別的地方還跟它差不多的話,那再過幾年我們也都超過它了。再說印度,是綠顏色的線,就是在右邊這個圖,人家的拐點是2040年達到,通脹在這個拐點到達之前的20年這個國家的經濟了不得,非常的騰飛。然而,日本拐點90年到達,70年、80年代它的增長多快,大家都知道。中國拐點2015年到達,1995年一直到現在我們的經濟是怎么漲的?大家都很清楚。如果這個案例可以類推到印度的話,除非它有別的事情不爭氣,不然的話,他們2020年之后的經濟也是不可小視的,也會突飛猛進地增長,當然你可以看到這個斜率,它不如中國那么陡峭,中國的藍顏色的線上去非常之陡峭,它不如我們的陡峭,也就是說它那段時期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資產價格也會上漲,但是可能不如現在我們這種勢頭那么猛,儲蓄率也不會像我們現在或者是過去10年、20年看到的增長那么快。不管怎么說,未來可能我們也會,等我們把人口在內陸地區也用完了的時候,我們可能就要尋求其他的發展經濟的動力,那么那時候的動力在哪里呢?我個人認為是在改革,我們如果紅利結束以后,我們的改革紅利還是存在的,有很多事情,現在聽到市場上有些投資者擔心中國,有的人擔心中國通貨膨脹,也有人擔心中國經濟增速大幅度下滑,硬著陸,那么這是一個矛盾,如果要是通貨膨脹的話,我應該來一點緊縮的政策,如果硬著陸的話我要來一點刺激的政策但是這兩種情況都出現,你這種簡單的需求管理政策就很難起到效果,那么就必須用供應方的政策,所謂供應方的政策,在西方經濟學中叫供應派政策,在中國就叫改革,就是把供應曲線往外推,提高勞動生產率,就是諸如此類的政策。在這個領域我們還有很多可以挖掘的空間。今天我主要講的不是這個,我是講再我們正在有左三角形改成橄欖形的過程當中,是實現一個貨幣國際化的最好時機,一旦橄欖已經形成,逐漸由橄欖形變成右三角形的話,你想國際化都沒門了。那我們現在,我覺得是過了一個村,如果從貨幣國際化這個角度來看的話,是過了這個村沒有這個店的時候。四、利用香港試點資本賬戶投資接下來,我想講具體的一些,你要讓它飛,怎么才能飛起來?如果我們看中國的政策基本上它就是從貿易開始做起,然后再推到投資,投資也是從直接投資做起,然后在將來可能會走到資本向量的投資,在直接投資里邊再細分,它是先往外投,好像是今年一月份人民銀行出了政策ODI人民幣向外投,這個政策已經明細化了,那么什么時候再出一個政策可以讓人民幣向內投,FDI,由人民幣的形式投進來,這個我們拭目以待,相信可能今年某個時刻會有這樣的政策出臺,把直接投資搞定之后,接下來就要搞資本賬戶下的投資,那么,將來可能會有更多的國內的一些股票可以有序地讓資金流進來,來購買國內所謂的小QFII,甭管起什么名,就這個意思,RMB在FDI之后也會沿著這個足跡發展下去,也會逐漸地推出。基本上就是這個思路,不信的話你可以看一下最近從我們前幾年開始說的人民幣國際化一直到現在,基本上都按照這個路子在走,一開始選幾個城市,也沒幾家企業來一個試點,就是在09年7月份的時候,之后,積累了經驗把這個試點擴大,弄到更多的城市,企業加速也增大了,那么這個是在貿易領域的步驟,到現在大家可能看到人民幣在外貿當中起的作用也越來越大,而且上漲的幅度是非常地驚人。09年全年的跨境貿易計算才36億都不到,到了10年就變成了5000多億,到了11年的前面三個月就變成了3600多億,這幅度增長是非常之迅速的,那么今年的前一個季度(第一季度)人民幣跨境結算的金額就相當于去年全年的70%,那么另外就是和一些國家的貨幣的進行互換,這個在金融危機期間做了一些,差不多8000多億,這些其中都是從貿易的角度來考慮的。那么現在香港作為一個資本賬戶完全開放的地區,任它來做一個試驗田來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我覺得是很有意義的,因為你要在中國任何一個城市,資本賬戶還沒開放,你作為這個試點是肯定有缺陷的,因為它的貨幣國際化最后起來要以資本賬戶徹底開放為條件,所以我就選擇香港作為一個橋頭堡來進行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的一個試點城市是有必要的。我覺得這段時期確實也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04年2月份那時候在香港人民幣基本上是不存在了,很少,基本上沒有人民幣,那個時候,我剛來中京的時候,我記得很清楚,那個時候你一直是有這么一個想法,我在家里一直有這樣的想法,所以那個時候也是香港、北京兩邊跑,我有時候回香港,我打的,我出來的時候沒注意我兜里沒港幣了,最后都已經把我送回家了,我路上不敢跟他說我怕他把我趕下去,我知道那時候人家不要人民幣,但是到了家門口沒辦法,我給他人民幣,他說人民幣的匯率本來就是港幣比人民幣值錢,他就收我很多人民幣,那么他就收了,我估計他到外面那個地方換一換,他覺得不吃虧就行了。但現在的話不一樣了,現在的話我打的,如果我身上沒有港幣,我到了地點,我給人民幣的話,他整個不斷地謝你。這個的話,就說明了人民幣非常地搶手,攥在手里不愿意放,他買你東西,他最好你付他人民幣。你買他東西,他覺得不愿意用人民幣來支付的,中國有一句話叫“有什么別有病,沒什么別沒錢”,我再加一句“欠什么別欠人民幣",就那么搶手。那么人民幣在香港的存款,09年底達到600多億,但是很快到了去年底的時候就變成了3150億了。大家知道今年3月底是多少?去年年底是3000億,今年3月底是4500多億,增長速度非常之快,我們估計到了今年末,保守的算是8000億,甚至達到1萬億.在這個圖上我已經更新到了今年一季度末,4514億.人民幣在香港的存款量不斷地上升,但是有多少市場上的人民幣可以用來進行投資的呢?還是不多。香港的人民幣存款利率很低的,半年期只有0.7%多點,明顯地低于我們這兒的水平,那么多人民幣怎么辦?誰要是說我在香港發一點人民幣債券,“嗡”都來了,都跑來買這個產品,所以手里有美元有其他國家的貨幣稀里嘩啦全扔了,都買人民幣,然后買你的產品,一年后你付給他2%、3%的利息,他“嘣"一下再換回去,匯率上有增長了5%左右,所以在全球貨幣泛濫,收益率很低的情況下,可能有7%、8%收益的固定收益的投資的幾會是很難得的.所以我們看到有很多的企業到香港去發債券,我們起名為dimsumbonds,就是點心債,在香港發行的人民幣債券就叫點心債,現在中國政策是中國的銀行可以去發,還有在境外注冊的公司可以去發,包括一些紅籌公司可以發,那么國內注冊的非銀行機構是不能到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的,你看我的公司在香港,我要在那兒上,不行的,你必須是紅籌或者你的公司本身就是外國公司,比如說麥當勞、卡特彼勒這個你可以發。那我們看到這些發的確實有麥當勞、卡特彼勒這種外國的企業也有外國的銀行,像俄羅斯外貿銀行,新澳銀行都在那兒發過,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還有IFC國際金融公司也都在那兒發過。中國自己的公司反而是不可以在那兒發的,你看中國重汽它是紅籌,還有一個是高盛做的叫華潤電力,華潤也是紅籌,華潤電力也發,但是中國自己的非銀行機構在外面發的屈指可數,所以我在想我們這么廉價的融資機會我們自己反而沒有好好地用,除了我們的銀行能夠用,別的都讓別人用的.那么如果說這個錢發了之后,拿回來會對國內的貨幣政策造成一定的影響和沖擊,我覺得你要是定性地說它肯定有的,但是定量地來說,我覺得是微乎其微的,因為你看現在那個的債券存量、人民幣存款也就是4500億,其實已經在那兒的發的債券存量也就是800多億,跟我們國內75萬億的M2相比,這簡直是不可比的。你說回來定性上也沒有影響?當然有影響.那么定量上一看的話這根本就是微不足道,但是理論上要想減小人民幣回流對國內貨幣政策的干擾或者影響的話,今年回流的東西在國內轉的圈數越少越好,它的乘數效應越小越好,而出去的東西乘數要越大越好,最好飛到人家的央行里邊去,這就是讓人民幣飛的含義就在這兒,要飛出去,要飛到別的國家的央行里面去,成為影響它基礎貨幣的一份子,那你就是人民幣國際化的最高境界,你就達到了。但是我們看一下我們的銀行倒是可以發的,銀行的錢那可是種子錢,發了之后拿回來之后,它可以在國內創造出乘數效應,而我們自己的非銀行企業反而是沒有乘數效應的企業反而是不讓發的,這個問題我覺得是很值得探討的,為什么非銀行企業老外的就可以發,老中的卻不可以發或者你是中國企業,但是你是注冊在外的也可以發,這個我覺得我沒有想通是什么道理。這些產品我覺得還是會不斷地增長,除了點心債之外,我們看到也有一些定期存單Certificatesofdeposit,也在逐漸地出現一些保險產品,以人民幣來計量的保險產品也在推進,最近我們也看到李嘉誠的公司發了第一支所謂在香港發行的可以投資購買的股權類的產品。那么將來的話,我覺得要考慮怎么讓拿到人民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