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小品八首》的序列音樂寫作上_第1頁
《鋼琴小品八首》的序列音樂寫作上_第2頁
《鋼琴小品八首》的序列音樂寫作上_第3頁
《鋼琴小品八首》的序列音樂寫作上_第4頁
《鋼琴小品八首》的序列音樂寫作上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鋼琴小品八首》的序列音樂寫作上

陳明志教授寫的《鋼琴素描》第八首鋼琴素描,是一部成功的作品,通過12個熟悉的聲音技術與中國的特色相結合。正象作者本人所說的那樣:“目的是想吸取此種寫作規律中的某些合理內核為我所用”。在探索十二音寫作技法的道路上,作者在如何“為我所用”方面確是獲得了可喜的成果。《鋼琴小品八首》所以能得到如此豐碩的收獲,首先是作者獨具慧眼——選取了作曲家羅忠熔先生《涉江采芙蓉》的音列。音列是十二音音樂的主宰者,是“動機”倉庫,也是主題旋律與和聲語匯的源泉,即主題與和聲都是從音列中衍生出來的。在作品風格特征方面,音列的結構組織起很大作用,音列設計的好壞事關作品的成敗。所以,音列的設計是至關緊要的。《涉江采芙蓉》的音列結構,羅忠熔先生是從五聲音階的角度去考慮的,因而不同于外國的“長序列”、“短序列”、“對稱序列”、“無調性序列”等,這正是羅先生的創新所在。此音列既有序列音樂的特點(包括三全音、半音關系)、又保持了五聲性音調的特征(內含五聲E宮,七聲bB宮或六聲A宮,五聲bE宮)。選用了此音列既有風格上的特點,又有發展的潛力,首先就為作品的五聲性風格,奠定可靠的基礎,為八首不同內容情緒各異的小品的寫作提供了廣泛的可能性。《鋼琴小品八首》中的八首小曲各具特色,好象八朵鮮艷的小花,玲瓏透剔、芳香四溢。這充份的體現了陳教授熟練地掌握了序列音樂寫作的各種技法,在序列音樂寫作上,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境地。下面就八首小曲依次做以粗淺的分析。民族音樂中最常用的三音和弦此曲構思清晰,手法單純。雖然音列的四種基本形式全都用遍了,但各種基本形式又是依次進入、單獨出現的。既無交叉,又無重疊,而是平鋪直敘(O—I—RI—O—O一O—R)。首先進入的是一個純四度的二音和弦,由“O”的一三音構成。在第一小節的后半,低音又進入一個#C的持續音,構成了雙四度。四度是本曲的音程布局,協和而又空曠在十二音體系中,持續音不起和聲作用,只是節奏作用。開始的三小節左手以雙四度持續音層作背景,右手則奏出牧歌式的主題。第三四小節用“I”形式,中間形成二度()低音的#C仍保留著。“I”中的#C已是第三音,而“O”中的#C為第四音,這里運用的是“換序不換音”的手法。這兩小節可看作是第一句的擴充,但應看到二音和弦由四度變為二度,由協和到不協和,效果較前動蕩,緊張度亦加強。第五小節是“RI”的形式,通過節奏的加速,更進一步增加了緊張度。第六小節是第五小節的模進形式,第七小節又是“O”,但與前面不同:用的是縱向疊置,十二個音在一小節內全部出現。五一七小節可視為對比、展開。隨著節奏的活躍及旋律的逐漸上行、和聲緊張度的不斷增長而推向了第八小節的高潮,并在高潮上明顯地引出了主題的再現。此處是第一句的轉位——旋律在左手,而右手則奏出三音和弦,這正是開始時左手所奏出的雙四度持續音的三個音。這里可看作是第一個和弦的再現,只是三音用了不正規的節奏,這是發展的必然結果。第十一小節又一次出現了“O”,但節奏與寫法又有了很大變化——出現了六連音。聯系其前后進行,不難看出,這里省略了八(bB)及十二(D)兩音,實在是節奏和旋律發展的需要。十二,十三小節為“R”,綜合了前面的特點,右手并出現了雙四度,這里與開始遙相呼應,全曲以首尾呼應而結束。我國的民族風格是以優美、豐富的旋律而著稱的,因而作者很注意旋律的可聽性。現代音樂在旋律上常作較大幅度和頻繁的跳動,而在《田園》中、作者并沒有生搬硬套。雖然是一首器樂曲,但全曲大多用的是平穩進行,只有兩處為小七度的跳動。作者是緊緊地把握住了旋律的流暢性,在結構方面也緊扣我國的起、承、轉、合的結構規律。并在第一曲中很好地體現了這一結構原則:本曲突出的特點是用了雙四度持續音。而四度則正是我們民族音樂中最多用的音程。作者將四度作為田園的背景,同時又作為全曲的音程中心,使其貫穿全曲,確是巧妙至極。種不同節奏,統一全曲的圖式,并將二者結合起來此曲其詼諧的情趣是運用復附點音符而造成的。主題結構——四小節,這四小節是由三種節奏組成,即:這三種節奏構成了節奏的對映形式,而且,這三種節奏本身就極富詼諧性。此外,又通過節奏的正規、不正規及旋律的松與緊造成了詼諧效果。前十小節的節奏是正規的,自第十一小節“RI”起,出現了不正規的節奏一一切分,與前面相對比,使人倍感妙趣橫生。旋律開始是松的,在切分的不正規節奏出現后,旋律也隨著緊湊起來。至十五小節第二次出現了切分節奏之后,十七小節處旋律再次開始緊湊,這旋律的一松一緊,一張一弛,正是詼諧之感的核心所在。在主題呈示中,這三種奇異的節奏,用了方正的結構將它們組織起來,因而使人不但不覺松散,反而感到連貫自然。這四小節主題的本身就是一個具有微型的單二部曲式。其圖式.如下:主題中的三種節奏極有特點,是造成詼諧效果的重要因素,同時,這三種節奏又是統一全曲的線索。三種節奏分散在全曲的各部分,共達十七次之多,它們起到了加強全曲內在聯系的作用。顯然,作者是將這三種特性節奏處理成為全曲貫穿發展的“主導動機”。帶再現單二部曲式的“i”的運用本曲織體較前兩首復雜,主要運用的是不同音列形式的重疊手法,與二聲部對比復調的寫法相近。《牧歌》非常強調旋律的歌唱性。開始高音部以“O”的形式出現,旋律好象是一支委婉、動人的山歌,而低音部的“I”則是補充性質的、似給這首美麗的山歌做陪襯。一至三小節上聲部“O”,下聲部“I”就是這樣重疊在一起的。四至五小節高、低聲部互換位置,作者在這里用了音列的復對位。在用音列復對位的同時,節奏也逐漸緊湊,使音樂得以展開。八至十小節則是的重疊。低音部的“O”是主題的再現,一一一九音與開始的一——九音節奏完全相同,只不過低八度而已。至此已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典型的帶再現單二部曲式。最后的三小節是以“I”形式用穿線法構成的尾聲,它與開頭第二小節下聲部的“I”遙相呼應,好象是回聲。全曲就在這微弱的回聲中結束。本曲旋律優美、流暢,很富有民族特色。這是因為作者在十三小節的樂曲中,三次用了音列的原型(共九小節),而使旋律中必將具有bE宮五聲與bB宮七聲的調式特點。這里既有序列的嚴謹布局,又容納了五聲的調性因素,再加上長短相間、散而不亂的節奏相配合,真正作到了水乳交融、天衣無縫。正是上述的這些特點、保證了這種無調性語言的民族色彩,而使得用十二音技法處理的旋律楚楚動聽,沁人心脾。花模仿手法的運用本曲仍運用重疊法,。應指出的是在這首曲子中,作者吸取了中國民間音樂演奏中常用的裝飾(即加花)模仿手法(見開頭及第十七、十八小節處),并使用了呼應的織體。形象地描繪了兩個人在興致勃勃、愉快交談的情景。正因為吸取了民間藝人在演奏中常用的加花手法,使人聽來倍感親切。在本曲中,作者將嫻熟的對位技巧,嚴格的十二音技法及民間音樂中的變奏原則結合得絲絲入扣、無懈可擊。疊法上的交叉法這是一首三聲部對比式的復調小曲。此曲因系刻劃心理狀態表現內在情感的內容,所以運用的織體較復雜:整個用的是建筑在重疊法上的交叉法。三個聲部依次先后以不同的音列形式進入,至第二小節后半,三個聲部全部出現,然后三個聲部自始至終交叉進行。各聲部既清晰獨立,又與其他聲部相輔相成。如第四——六小節(見譜例),乍看起來摸不到頭緒,撲朔迷離、使人眼花繚亂,但仔細分析后,就會感到各聲部井然有序,有條不紊各自獨立。作者在序列音樂的寫作上真可謂是運用自如,妙不可言了。《夏,部從頭至尾—第六首《固定低音》這是一首輕柔,優雅的舞曲。此曲由三個層次組成:①、上層的旋律,②、中層的持續音,③、底層以音列材料構成的低音。本曲的固定低音與一般作品中的固定低音不同,它是由持續音、音列材料兩部分構成。持續音是由“O”第一二兩個音,即#F、#G組成,而低音部從頭至尾則是一完正的“O”。這樣就將一般固定低音與十二音技法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寫法上的特色。另一特點是持續音不是一個長音(不同于第一曲中的持續音),而是以兩小節為單位,結合休止符及音列材料,組成一個固定舞蹈節奏,讓人立即與中國打擊樂的鼓點兒,聯系在一起運用之妙,獨具匠心。這是一個有節奏的動蕩的帶有起伏性的固定音型。由I—RI—O—R—O構成的旋律就在這個別具匠心的背景上似小溪水,潺潺流過。緩慢、剛柔,令人神往。更突出的是第六小節,旋律是地道的五聲音階(G—bB—C—bE—F—D)的曲調。這是由“O”省略第六音而構成。在這優美的舞曲中出現了這一片斷,使人感到運用的自然,貼切,有濃郁的民族特點。全曲在總體上主要采用的是重疊法。在嚴格地采用了十二音技法的同時,又能靈活地、別具一格的處理“固定低音”,得體巧妙。具有多元且多次使用的結構本曲在結構方式上很自由并具有特色,它既是一首順行卡農,同時又是逆行卡農。作者別開生面地運用了對映形式(鏡射結構)及交叉對映形式。本曲共十六小節。前八小節與后八小節為對映形式,即從頭開始,與從結尾倒回(低音部),旋律完全相同,全對映點就在第八小節的小節線上。后面的八小節本身又是交叉對映形式結構,即除開始與從結尾倒回旋律完全相同外,上、下兩聲部還互換了位置,對映點就在完曲的第十二小節的小節線上。只有用十二音技法才能得心應手地做到這一點。這是一種最能節省材料的手法。全曲共十六小節,八小節的主題首先在低音部單獨呈示它既是主要旋律,同時又具有引子的作用。第九小節開始,旋律在右手高八度重復,對題緊隨著進入,而對題就是旋律的逆行形式。不難看出,全曲是由八小節材料反復三次而構成。作者巧妙地選取了此種結構方式,使材料異常集中,內在發展的邏輯性加強。本曲還應提及的是多次用了移位:R1-5—3、I-5、R1-3,這是前六曲中所沒見到的。此曲所以用到數次移位,作者的意圖是要造成多層次性。當然,材料的多次重復,鏡射結構的運用,其結果也必然造成多層次性,這是本曲內容所需要的——說明吟唱者的自由性和即興性。第八首《舞曲》這是一首歡快、生氣勃勃的復調小曲,全曲運用的是追逐法,即模仿的形式。整個樂曲是由一個動機細胞發展來的,所謂動機細胞就是本曲一、二小節中規律性的節奏:開始是兩種不同形式的追逐:高音部“RI”先進入,低音部在一小節后緊隨進入,以“R”倒影模仿,構成了反向卡農。通過一個小的過渡(七一八小節)后,又開始了第二次追逐。這次追逐仍構成反向卡農,但與前次不同:低音部“R”先進入,高音部R1倒影模仿。而且,第一次追逐兩聲部相距一小節,此次追逐兩聲部只相距一拍。顯然,這里運用了縱橫可動對位的復調技術。緊接著(十二小節后)出現了新的節奏型——將手拍變為五拍(),的效果。要特別注意這一段落的節奏變化:開始四拍為一單位。繼而變三拍為一單位,又變二拍半為一單位,節奏的不斷緊縮使追逐越來越急促,進而推動了音樂的急劇發展并達到高潮。經過第十六小節處的過渡,出現了Comodo段落。這是動機細胞的呼應之后接以三小節從前面變化出來的過渡,這里有再現的意味。最后五小節是“O”與“I”的重疊,并再次用了追逐的形式,起了尾聲的作用。《舞曲》全曲以一個動機細胞,作為“胚胎”,不斷地用各種形式的追逐以及節奏、節拍的變化,有機地發展成一首生動的復調小曲使人感到發展的層次分明、脈絡清晰,真可謂一揮而就,水到渠成。八首鋼琴小曲,各用了不同的寫法,因而造成了每曲的不同個性。聽后使人感到光怪陸離,五彩繽紛……。通過對八首小曲粗淺的分析,可見陳銘志教授絕不是在簡單地模仿外國的十二音作品,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