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帝東巡地域滿漢地區滿漢語地理詞考_第1頁
清帝東巡地域滿漢地區滿漢語地理詞考_第2頁
清帝東巡地域滿漢地區滿漢語地理詞考_第3頁
清帝東巡地域滿漢地區滿漢語地理詞考_第4頁
清帝東巡地域滿漢地區滿漢語地理詞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清帝東巡地域滿漢地區滿漢語地理詞考

清朝康乾嘉島皇帝訪問了滿族勝利的故鄉,并為祖先陵墓進行了參觀,鞏固了東北邊境的統治地位??登瑑沙?玄燁(清圣祖)、弘歷(清高宗)東巡中先后數次遠幸蒙古、吉林、盛京等地,因當時吉林和盛京東部受漢族文化影響相對較少,仍保持著純厚的滿族風俗習慣和語言環境,故史籍所載駐蹕地方亦多滿語名稱。其后,隨著關內漢人的大量流入,這些地方乃逐步漢化,舊滿語地名除在語音上有所變化外,更多的則意譯為漢語。及至今天,這些駐蹕地方之滿語地名已多不為人知。筆者現依據《清實錄》、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康乾兩朝《起居注》及滿文辭書、地方志書等有關材料,對清帝東巡途中駐蹕地方之滿語地名略作考證,錯誤之處望同仁批評指正。一、薩隆前置石山搜登康熙二十一年三月壬申(二十四日)清圣祖第二次東巡中駐蹕于此?!肚鍖嶄洝份d作“搜登”,《起居注》記作“蘇通”,《韃靼旅行記》載作“蘇敦”。其距吉林城僅一站。據《盛京通志》載“吉林至奉天站道”,其第二站為“蒐登站”,計八十里?!吨袊鴼v史地圖集》亦記為“蒐登”。該地即今吉林永吉縣搜登站。“搜登”、“蘇通”、“蘇敦”按發音疑為滿語“蘇都”,滿文作,漢義為“小腿骨正中處”。蘇瓦顏《青實錄》載:圣祖于二十一年三月庚午(二十二日)、四月丙戌(初九日)兩次“駐蹕蘇瓦顏畢喇”。“蘇瓦顏”滿文為,漢義為“黃色”;“畢喇”滿文為,漢義為“河、川”;故同日《起居注》、《扈從東巡日錄》記為“駐蹕黃河”。《盛京通志》載:吉林境之“蘇斡延河”,在“城西二百四十里,源出珠嚕穆哈連峰,東北入伊勒們河”。該地即今吉林雙陽縣治,“雙陽”由滿語“蘇瓦顏”音轉而來。薩隆圣祖于二十一年三月辛未(二十三日)、四月甲申(初七日)兩次駐蹕該地?!肚鍖嶄洝份d作“薩隆畢喇”,《起居注》記為“薩龍江”?!八_隆”、“薩龍”規范滿語為“薩拉”,滿文作,漢義為“傘”。《盛京通志》載:吉林境之“薩拉河”在“城西一百二十余里,源出庫勒訥窩集,北流會伊勒們河”,即此。據《起居注》,此距上站“黃河”五十里,距下站“蘇敦”亦五十里,應在今永吉縣岔路河。再《吉林通志》、《中國歷史地圖集》繪記“伊爾們站”,約在今岔路河位置,而三月辛未《韃靼旅行記》所載正是“駐伊爾門”,故“薩隆河”后音轉為“岔路河”當無疑。伊巴旦《清實錄》載:康熙二十一年四月丁亥(初十日)圣祖回鑾“駐蹕伊巴旦噶山”;同日《起居注》載:“駐蹕伊巴旦村?!薄妒⒕┩ㄖ尽份d:吉林境之“依巴丹河”在“城西二百六十七里,源出吉林峰,東北流會伊敦河”?!吨袊鴼v史地圖集》記為“伊巴丹”。考該地即今吉林伊通縣伊丹?!耙涟偷ぁ睗M文為,漢義為“樞梨木”;“噶山”滿文為,漢義為“村”?!耙涟偷ぁ毖転榻瘛耙恋ぁ?顯然屬于語音脫落。木舒《清實錄》載:康熙三十七年九月丙戌(十五日)圣祖第三次東巡“駐蹕木舒地方”。《吉林通志》所記之伊通州境內有“穆書河”,據考為今吉林九臺縣“沐石河”?!澳臼妗睗M文為,漢義“鵪鶉”。奇塔木《清實錄》載:康熙三十七年九月丁亥(十六日)“上駐蹕奇塔木畢喇”。據此次東巡日程可知,其下站為“法塔哈鄂佛羅”,則“奇塔木畢喇”即今九臺縣其塔木河?!捌嫠尽睗M語未知其意。法特哈《清實錄》載:康熙三十七年九月戊子(十七日)至辛卯(二十月)“上駐蹕法塔哈鄂佛羅”?!妒⒕┩ㄖ尽份d:吉林境之“法特哈鄂佛羅山”在“城北一百四十里”。“法塔哈”即“法特哈”,是清關外柳條邊最北端之邊站,史籍上載為“法特哈站”,《中國歷史地圖集》記為“法特哈門”,該地即今吉林舒蘭縣法特?!胺ㄌ毓睗M文為,漢義“蹄”;“鄂佛羅”滿文為,漢義“鼻”?!胺ㄌ毓醴鹆_”即“獸蹄之端”。“法特哈”衍為今“法特”,亦屬于語音脫落。薩爾滸《清實錄》載:康熙三十七年十月甲寅(十三日)“上駐蹕薩爾滸地方”?!八_爾滸”滿文為,漢義“擱板,碗架子”,另有譯作“木樹”者?!妒⒕┩ㄖ尽份d:興京(今遼寧新賓縣)境之“薩爾滸山”,在“城西一百二十里”。《中國歷史地圖集》記有“薩爾滸城”。該地即今遼寧撫順縣“薩爾滸”。在滿漢歷史文獻中,“薩爾滸山”和“薩爾滸城”多有記載。穆奇《清實錄》載:乾隆八年九月甲午(十五日)清高宗首次東巡回鑾“駐蹕穆奇村”。《中國歷史地圖集》記有“穆喜站”。《盛京通志》載“奉天府至興京站道”,其“穆喜站”距興京為四十里??荚摰丶礊榻襁|寧新賓縣木奇。“穆奇”、“穆喜”滿文為,漢義“牛樣子”。依拉齊乾隆十九年八月壬子(初五日)高宗第二次東巡駐蹕此地?!肚鍖嶄洝?、《起居注》皆載:“駐蹕依拉齊村西。”“依拉齊”滿文為,漢義“第三”?!妒⒕┩ㄖ尽份d:吉林境之“伊拉齊河”在“城西九十里,源出庫勒訥窩集”。該地即今永吉縣一拉溪。二、永吉縣為“打養殖”捕塔海《清實語》載:圣祖于二十一年三月乙亥(二十七日)至四月庚辰(初三日)、三十七年九月乙未(二十四日)至丙申(二十五日)兩次“駐蹕捕塔海噶山”;二十一年《起居注》、《扈從東巡日錄》記:“駐蹕大烏喇虞村?!薄安端!睗M文為,漢義“畜禽總稱”,“烏喇”滿文為,漢義為“江”。以其位于松花江邊,故“捕塔海噶山”又稱“大烏喇虞村”,后遂呼“布特哈烏拉”(),即“打牲烏拉”。《盛京通志》載:“打牲烏拉,城在吉林北七十里?!薄吨袊鴼v史地圖集》亦作“打牲烏拉”,即今永吉縣烏拉街。烏云海蘭《清實錄》載:康熙三十七年九月乙酉(十四日)“上駐蹕烏云海蘭地方”?!盀踉啤睗M文作,漢義為“九”;“海蘭”疑為滿文音誤,漢義“臺”?!盀踉坪Lm”即“九臺”。據康熙帝東巡日程,前日駐蹕“伊爾門畢喇”(今九臺縣飲馬河),后日駐蹕“木舒”(今九臺縣沐石),故該地應為今九臺縣治。郭爾敏朱敦《清實錄》載:圣祖于三十七年十月辛亥(初十日)“駐蹕郭爾敏朱敦地方”?!肮鶢柮簟睗M文為,漢義為“長”;“朱敦”滿文為,漢義為“山梁,嶺”?!肮鶢柮糁於亍奔础伴L嶺”?!妒⒕┩ㄖ尽份d:吉林境之“長嶺子”,在“城西南五百里,土名‘果勒珠敏敦’”。據《中國歷史地圖集》,“長嶺子”即今吉林哈達嶺。據康熙帝東巡日程,該地位英莪邊門外,應屬今吉林哈達嶺南部,即遼寧清原縣境北部。三、《隋書》卷7《業務程序》載雅克薩《清實錄》載:康熙十年九月丙子(二十八日)“上駐蹕雅克薩”;同日《起居注》記:“駐蹕牙克薩?!薄把趴怂_”、“牙克薩”滿文為,漢義為“坍塌河灣”。《盛京通志》載:吉林境之“雅克薩山”,在“城西南五百四十七里”。據康熙帝東巡日程,該地應在今遼寧開原縣境北部。穆當阿煙臺《清實錄》、《起居注》載:康熙十年九月戊寅(三十日)“上駐蹕穆當阿煙臺”?!澳庐敯ⅰ睗M文為,漢義“彎曲的”?!妒⒕┩ㄖ尽?、《吉林通志》載:吉林境之“穆當阿煙臺”,在“城西南五百余里,高一里,周三里”。據康熙帝東巡日程,地當今吉林梨樹縣境南部。納爾渾《清實錄》載圣祖東巡,于十年十月己卯(初一日)、癸未(初五日)兩次駐蹕該地;同日《起居注》記:“駐蹕拿爾渾?!薄凹{爾渾”、“拿爾渾”滿文為,漢義“細、細密”?!妒⒕┩ㄖ尽?、《吉林通志》載:吉林境之“納爾渾山”在“城西南五百余里,近葉赫城。高百步,周圍二里”。據康熙帝東巡日程,地當今梨樹縣葉赫鄉附近。愛新《清實錄》、《起居注》載:康熙十年十月辛巳(初三日)“上駐蹕愛新地方”?!皭坌隆睗M文為,漢義“金”。《盛京通志》載:吉林境之“愛新山”,在“城西南五百余里,高一里,周圍五十里”。據康熙帝東巡日程,地當今梨樹縣境南部。尼牙滿渚《清實錄》、《起居注》載:圣祖于十年十月壬午(初四日)“駐蹕尼牙滿渚地方”?!妒⒕┩ㄖ尽?、《吉林通志》載:吉林境之“尼雅勒瑪州山”在“城西南五百余里。高一百步,周一里”。“尼牙滿渚”即“尼雅勒瑪州”,“尼牙滿”之規范滿語為“尼雅勒瑪”,滿文作,漢義為“人”。據康熙帝此次東巡日程,地當今遼寧西豐縣境西部。勒甫布屯《清實錄》、《起居注》載:康熙十年十月甲申(初六日)“上駐蹕勒甫布屯地方”?!都滞ㄖ尽份d:“勒富山,在[伊通]州境,距吉林城西南五百四十里?!薄袄崭Α薄ⅰ袄崭弧睗M文為,漢義為“熊”;“布屯”滿文疑為,漢義“蟄”。“勒甫布屯”即“熊蟄居處”。據康熙帝東巡日程,地當今開原縣境北部。札凱《清實錄》、《起居注》、《扈從東巡日錄》載:圣祖于二十一年三月戊午(初十日)、己未(十一日)“駐蹕札凱地方”;己未日《韃靼旅行記》載:“駐于同一名稱的另一條小河?!薄霸齽P”滿文作,漢義為“物;縫隙”,另有譯為“邊”。《盛京通志》載:興京境之“札喀山”在“城西北六十里”?!吨袊鴼v史地圖集》記有“扎喀關”。該地在今遼寧新賓縣上夾河以南。宜蘭穆哈連《清實錄》載:圣祖于二十一年三月丙寅(十八日)“駐蹕宜蘭穆哈連地方”。“宜蘭”滿文為,漢義為“三”;“穆哈連”滿文為,漢義為“彈丸、鉛子”,故同日《起居注》譯為“駐蹕三丸地方”,《扈從東巡日錄》記“駐蹕三丸山”。《盛京通志》載:吉林境之“伊蘭穆哈連山”在“城西南四百里,三峰并峙,高八十步,周二里,拉忻河發源于此”。據康熙帝東巡日程,該地應在今吉林東遼縣境內。伊爾門《清實錄》載:圣祖于二十一年四月乙酉(初八日)、三十七年九月甲申(十三日)兩次“駐蹕伊爾門畢喇”;二十一年《起居注》載:“駐蹕義兒門河”;《扈從東巡日錄》記:“駐蹕英兒門河”;又《清實錄》載:高宗東巡于十九年八月辛亥(初四日)“駐蹕伊拉瞞河”;同日《起居注》記:“駐蹕伊爾瞞河西”?!耙翣栭T”即“義兒門”、“英兒門”、“伊拉”、“伊爾瞞”,其滿文為,漢義“閻羅王”?!耙翣栭T河”古稱“亦迷河”、“引門河”,《滿洲源流考》載其為“驛馬河”,《盛京通志》、《吉林通志》、《中國歷史地圖集》記為“伊勒們河”,皆為今吉林境內“飲馬河”。據東巡日程,圣祖二十一年駐蹕地上站為“薩隆”(今永吉縣岔路河),下站為“蘇瓦顏”(今雙陽縣);高宗十九年駐蹕地上站為“赫圖必爾罕”(入吉林伊屯門后下一站),下站為“依拉齊”(今永吉縣一拉溪),知兩地當為一處,在今雙陽縣界。而圣祖三十七年駐蹕地上站為“布爾哈”(入吉林伊屯門后下一站),下站為“烏云海蘭”(今九臺縣),故該地當在今九臺縣界。阿濟格雅哈《清實錄》載:康熙二十一年四月戊子(十一日)“上駐蹕阿濟格雅哈河”;同日《起居注》記:“駐蹕小雅哈河。”“阿濟格”滿文為,漢義為“小”;“雅哈”滿文為,漢義為“無焰火,炭火”?!妒⒕┩ㄖ尽份d:吉林境之“阿濟格雅哈河”在“城西三百四十余里,源出庫勒訥窩集,會安巴雅哈河”。據康熙帝東巡日程,其上站為“伊巴旦”(今伊通縣伊丹),下三站為“威遠堡”(今開原縣威遠堡),故應在今伊通縣西南。噶哈達巴漢《清實錄》載:康熙二十一年四月己丑(十二日)圣祖東巡回鑾,“駐蹕噶哈達巴漢地方”?!案凉睗M文為,漢義為“烏鴉”;“達巴漢”系規范滿語“達巴干”(滿文為)音轉,漢義為“嶺”。故同日《起居注》、《扈從東巡日錄》譯記“駐蹕烏鴉嶺”?!妒⒕┩ㄖ尽贰ⅰ都滞ㄖ尽份d:吉林境之“噶哈嶺”,在“城西四百三十余里,其下即英莪布瞻”。據康熙帝東巡日程,其上站為“阿濟格雅哈”(今伊通縣西南),下兩站為“威遠堡”(今開原縣威遠堡),故應在今梨樹縣境南部。能諾黑席北《清實錄》載:康熙三十七年九月丁丑(初六日“上駐蹕能諾黑席北地方”;高宗于八年八月庚午(二十日)“駐蹕訥訥赫席北村”,十九年七月乙巳(二十八日)“駐蹕訥訥赫”,同日《起居注》記“駐蹕訥訥格”?!澳苤Z黑”、“訥訥赫”、“訥訥格”滿文為,漢義為“先”;“席北”滿文為,音譯又作“錫伯”,該地可能為錫伯族人舊居處。今在內蒙古科爾沁左翼中旗東部,即吉林長嶺縣境內。伊屯昂阿《清實錄》載:康熙三十七年九月辛巳(初十日)“上駐蹕伊屯昂阿地方”。“伊屯”滿文為,漢義為“粗澀,粗糙”;“昂阿”滿文為,漢義為“口,關隘”。“伊屯昂阿”即《盛京通志》所載“伊屯邊門”,《中國歷史地圖集》記為“伊屯門”。該地在今雙陽縣長春堡南。庫勒訥《清實錄》載:康熙三十七年十月壬寅(初一日)“上駐蹕庫勒訥畢喇地方”;高宗于十九年八月戊午(十一日)“駐蹕庫勒訥窩集昂阿”,同日《起居注》記“駐蹕庫爾訥窩集口”。“庫勒訥”、“庫爾訥”滿文為,漢義為“艾虎”;“窩集”滿文為,漢義為“山多林木者”、“密林”。該地為吉林中部較大一片區域,依《盛京通志》載:吉林境之“庫勒訥窩集”,在“城西南一百四十里,東接庫勒訥窩集,北接庫楞窩集,其南即長嶺子”。據康、乾兩帝東巡日程,兩駐蹕地皆為離吉林城第二站,故在今永吉縣境內。富爾哈《清實錄》載:康熙三十七年十月己酉(初八日)“上駐蹕富爾哈畢喇地方”。“富爾哈”滿文為,漢義為“楊樹”。《盛京通志》載:吉林境之“富勒哈河”,在“城西南五百余里,源出安巴和托峰,東流入雅吉善河”。據康熙帝東巡日程,該地應在今吉林梅河口市境內。圭勒赫《清實錄》載:乾隆八年八月己卯(二十九日)高宗“駐蹕圭勒赫哈達”?!肮缋蘸铡睗M文為,漢義為“杏子”;“哈達”滿文為,漢義為“峰、崖”?!妒⒕┩ㄖ尽贰ⅰ都滞ㄖ尽份d:吉林境之“貴勒赫峰”,在“城西南五百余里,高一里,周二里”。據乾隆帝東巡日程,其地應在今東遼縣境內。噶布拉《清實錄》載:高宗于四十三年八月辛未(十四日)、戊寅(二十一日)及四十八年九月乙未(初七日)、壬寅(十四日)四次“駐蹕噶布該大營”,四十八年《起居注》記:“駐蹕噶布拉該大營”;其后嘉道兩皇帝東巡盛京往返途中,亦皆駐蹕該地?!案敛荚摗?、“噶布拉該”規范滿語為“噶布拉”(滿文作),漢義為“饞;饞人”。《盛京通志》載“奉天府至興京站道”其第二站為“噶布拉村站”,計七十里?!吨袊鴼v史地圖集》記為“噶布拉村”。據清帝歷次東巡日程,該地上站為“大臺大營”(今遼寧沈陽市東北),下站為“蓮花套大營”(今撫順縣東部),故應在今撫順西高陽附近。四、佛柵子即佛邊站老邊《清實錄》、《起居注》載圣祖于十年十月壬辰(十四日)駐蹕該地時,稱“老邊”,三十七年十月壬戌(二十一日)再駐蹕時稱“佛札色”;高宗于十九年九月甲午(十八日)駐蹕時稱“舊邊東”,四十三年八月己巳(十二日)、九月戊子(初二日)駐蹕時稱“佛柵子”,至四十八年及以后清帝東巡往返駐蹕時皆稱“老邊”。據考該地于明季曾為遼東邊墻地方,清初沿舊名而稱之,故玄燁首次駐蹕該地時襲“老邊”之名,弘歷第二次駐蹕時稱呼“舊邊”。至于“佛札色”、“佛柵子”之“佛”,系滿語,漢義為“舊、老、陳”;“札色”滿文為,漢義為“邊、邊疆”;“柵子”乃漢語,除有柵欄、邊墻意思,其zhàzi發音與滿語[tsas]相近,故“佛札色”、“佛柵子”皆指“老邊”一地?!妒⒕┩ㄖ尽份d:“奉天府至山海關站道”其第二站為“老邊站(亦名舊邊寨)”,計六十里?!吨袊鴼v史地圖集》亦記“老邊站”,即今遼寧沈陽市西老邊。由“老邊”一地漢滿語名稱的變化,可以看出清中期以前東北地區一些地名在滿漢語翻譯使用上是較復雜的。五、永吉縣5所色穆懇《清實錄》載:圣祖于二十一年三月己巳(二十一日)“駐蹕色穆懇畢喇”;同日《起居注》載:“駐蹕賽穆懇河”;《扈從東巡日錄》記:“駐蹕塞木肯河”。“色穆懇”、“塞木肯”滿文為,漢義為“手鐲”。據同日《韃靼旅行記》載“駐蹕伊巴丹”可知該地為今伊通縣伊丹附近河流。布爾哈《清實錄》載:康熙三十七年九月癸未(十二日)“上駐蹕布爾哈畢喇地方”、十月甲辰(初三日)“駐蹕布爾喀畢喇地方”;高宗于十九年八月壬戌(十五日)“駐蹕布爾罕大營”,同日《起居注》記:“駐蹕布爾哈大營?!薄安紶柟?、“布爾喀”、“布爾罕”或為滿文,漢義為“文繡,絢麗”;或為,漢義為“柳條”。據康、乾兩帝東巡日程,圣祖三十七年九月駐蹕地為入伊屯邊門后第一站,當在今九臺縣境內;圣祖三十七年十月及高宗十九年駐蹕之地,皆為回鑾南下興京離吉林城第四站,當在今磐石縣境內。黑圖畢爾漢《清實錄》載:康熙三十七年九月辛丑(三十日)“上駐蹕黑圖畢爾漢地方”;高宗于十九年八月庚戌(初三日)“駐蹕赫圖畢爾罕大營”,同日《起居注》記:“駐蹕河吐必爾罕?!薄昂趫D”、“赫圖”、“河吐”滿文為,漢義為“橫”;“畢爾漢”、“畢爾罕”、“必爾罕”滿文為,漢義為“小河、溪、澗”。據康乾兩帝東巡日程,圣祖三十七年駐蹕地為回鑾離吉林城第一站,應在今永吉縣境內;高宗十九年駐蹕地,為入伊屯邊門后第一站,應在今雙陽縣境內。海瀾《清實錄》載:圣祖于三十七年十月乙巳(初四日)“駐蹕海瀾畢喇地方”?!昂憽睗M文為,漢義為“榆樹”。據康熙帝東巡日程,該地為回鑾離吉林城第五站,應在今磐石縣境內。牛磨順《清實錄》載:康熙三十七年十月丙午(初五日)“上駐蹕牛磨順畢喇地方”;《清實錄》、《起居注》載:高宗東巡于十九年八月乙丑(十八日)“駐蹕鈕磨順河”?!芭Dロ槨薄ⅰ扳o磨順”滿文為,漢義為“細鱗白魚”?!都滞ㄖ尽份d:伊通州境內有“細鱗河”。據康乾兩帝東巡日程,圣祖三十七年駐蹕地為回鑾南下興京離吉林城第六站,高宗十九年駐蹕地為回鑾南下興京離吉林城第七站,故兩處即使不為一地,亦為同一河流,應在今磐石縣境內。成準《清實錄》載:高宗東巡于八年九月辛巳(初二日)“駐蹕阿濟格成準河”,九月壬午(初三日)“駐蹕威準達巴漢”?!巴省睗M文為,漢義為“老鶴”。據乾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