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杭州洞廈宮考論_第1頁
宋代杭州洞廈宮考論_第2頁
宋代杭州洞廈宮考論_第3頁
宋代杭州洞廈宮考論_第4頁
宋代杭州洞廈宮考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宋代杭州洞廈宮考論

唐代是道教發展的黃金時期。唐朝末年和五代十國時期的戰爭和分裂,顯示了道教的生存和發展。北方中原地區因戰亂較多,道士與道教團體面臨著生存的困難,不少歷史上有名的道觀或道派因戰火而衰敗;而在南方則相對安寧,尤其是南方各國統治者大都重視道教,因而使道教得到了進一步傳播發展,其中尤以割據四川的前蜀和割據江浙的吳越國最為著稱1。本文試圖以吳越國的建立者錢镠所撰《天柱觀記》為中心,探討唐末五代杭州等江南地區道教的生存處境和發展特點,并進一步揭示這一時期道教與政治的密切關系。一、錢重建的財產地位吳越國(907—978)是唐末五代時期江南地區最重要的地方割據政權之一,由杭州臨安縣人錢镠創建,以杭州為首府,擁有兩浙十三州一軍八十六縣。歷三代五王,至978年納土歸宋,是五代十國中存在最久的政權。錢镠及其繼任者采取保境安民、重農桑的政策,使吳越國成為五代十國中最為安定富有的國家之一。而其對宗教也采取支持的政策,使佛、道二教都得到了重要發展。杭州天柱觀始建于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其創建之初,僅為杭州余杭縣一座普通的地方道觀。至唐玄宗時期,著名道士朱法滿、葉法善、司馬承禎、吳筠等人先后在此進行過道教活動,但此觀的影響力并未超出江南地區。直到唐末五代時期,吳越王錢镠延請天臺山著名高道閭丘方遠來此創建上清院派之后,天柱觀才異軍突起,開始成為在江南地區有重大影響的道觀。北宋初期,天柱觀改名為洞霄宮,從此不斷得到宋廷的封賞,于是成為全國地位最顯赫最重要的道觀之一,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宋末元初。因此,唐末五代也是杭州天柱觀發展最具轉折意義的時期。唐昭宗乾寧二年(895),時為鎮海軍節度使的錢镠調動軍隊開始為閭丘方遠教團重建衰敗已久的天柱觀。新的天柱觀于光化三年(900)最終建成,錢氏此時已經統一兩浙,被唐朝封為彭城郡王,錢镠于是作《天柱觀記》以記載其重建緣由及其經過。《天柱觀記》近2000字,是歷史上杭州天柱觀(洞霄宮)碑文中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碑刻。南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宰相周必大游歷洞霄宮時記錄稱:“眾山之中一峰稍高者,天柱也。宮門立錢镠大碑,頗敘興廢。”1該碑矗立在宮觀正門這一最緊要處,因此,周必大稱之為“錢镠大碑”。錢镠《天柱觀記》在論及重建天柱觀的原因時稱:此觀創置之始,本對南方,后有朱法師相度地形,改為北向。雖依山勢,偏側洞門,其洞首陰背陽,作道宮而不可,致左右崗壟,與地勢以相違,背洞門而不順百靈,使清泉卻侵白虎,致使觀中寥落,難駐賢德,皆為尊殿背水激沖之所致也……遍尋地理,觀其尊殿基勢,全無起發之由。致道流困窮,二時而不辦香燈,竟歲而全無醮閱。2根據這段文字,錢镠重建之前的天柱觀已極度衰敗,“觀中寥落,難駐賢德”,道士也無法進行基本的齋醮活動。錢镠認為造成這種狀況的一個直接原因,是唐玄宗時著名道士朱法滿將原本坐北朝南的道觀改為坐南朝北所致,即因宮觀的朝向位及風水的錯誤所造成的。然而,《天柱觀記》亦稱“普天之下,靈跡甚多,自兵革薦興,基址多毀”,即反映了唐末道教普遍衰敗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唐末連年戰亂所致。黃巢起義軍雖然于公元884年被鎮壓,但此后唐中央的權威更弱,天下紛亂已成定局。而本文所討論的吳越地區,先為黃巢起義軍占領,其后又為淮南高駢、浙西周寶等眾多藩鎮之間不斷征戰爭奪,使吳越地區佛、道二教都遭到很大的破壞3。因此,唐末杭州天柱觀衰敗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唐末戰亂頻仍所致。而唐末五代的這種時代特點,也決定了道教和佛教信徒往往只有依附掌握軍政大權的地方藩鎮,才能在亂世中保全性命和維系宗教基本的生存。二、《續仙傳》與《大周故君道法》從《天柱觀記》可知,道士閭丘方遠是錢镠重建天柱觀這一歷史事件中最關鍵性的人物。閭丘方遠是舒州宿松縣(今安徽宿松縣)人,既是天臺山南岳宗的傳人,也是在唐末有重要影響的道教領袖人物,而他成為錢镠重建天柱觀一事的主角,應與唐末天臺山道教的極度衰敗有關。北宋初孫夷中所撰《三洞修道儀》稱:五季之衰,道教微弱,星弁霓襟,逃難解散,經籍亡逸,宮宇摧頹。巋然獨存者,唯亳州太清宮矣。次有北邙、陽臺、陽輔、慶唐數觀,尚有典刑。天臺、衡湘、豫章、灊岳,不甚凌毀,山東即鄰于掃地矣。4引文中特別提及“天臺、衡湘、豫章、灊岳”為摧頹最嚴重的四處道教中心。其中“天臺”即天臺山,而“衡湘”主要指南岳衡山,兩地均是閭丘方遠所屬的天臺南岳宗的本部1,可見,唐末天臺山的“不甚凌毀”,應是閭丘方遠率領其教團舍棄天臺根本而投奔杭州錢氏政權的主要原因。《天柱觀記》碑文中有多處涉及閭丘方遠,其文稱:(1)乾寧二年(895),镠……遂抗直表,上聞圣聰,請上清道士閭丘方遠與道眾三十余人,主張教跡,每年春秋四季,為國焚修。镠特與創建殿堂,兼移基址。(2)(镠)又續發薦章,奏閭丘君道業。圣上以仙源演慶,真派流輝,方瑤水以游神,復華胥而入夢。欲闡無為之教,欣聞有道之人,敕賜法號為“妙有大師”,兼加命服。雖寒棲帯索之士,不尚寵榮,在法橋勸善之門,何妨顯赫。(3)妙有大師閭丘君,靈芝異稟,皓鶴標奇,誕德星躔,披霓靈洞。朝修虔懇,科戒精嚴,實紫府之表儀,乃清都之輔弼。加以降神之地,即舒州之天柱山也,游方有志,躡忘疲。自生天柱之前,駐修天柱之下,察其符契,信不徒然。這幾段文字主要是頌揚閭丘方遠道業精深以及“為國焚修”的事跡,而閭丘方遠還因為錢镠的推舉而得到唐昭宗敕賜的“妙有大師”法號。其中“上清道士閭丘方遠與道眾三十余人”這一記載,應是當時天柱觀內部組織最具體的數字。而碑文亦指出錢氏支持閭丘方遠的目的,是為了使其于“每年春秋四季,為國焚修”。碑文對閭丘方遠的道業極盡贊美之辭,認為其出生地“天柱山”與駐修地“天柱觀”在名稱上也是一種神奇的巧合。然而,碑文未提及閭丘方遠的學道經歷及其道法源流。而唐末五代沈汾所著的《續仙傳》和北宋初年錢儼所著的《吳越備史》,是有關閭丘方遠生平事跡最完整的記載。這兩部書一為仙傳,一為史書,內容可以相互補充。除此之外,元代鄧牧的《洞霄圖志》、趙道一的《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等也有相關記載,但都直接依據了這兩部書。鑒于二書對于閭丘方遠研究的重要性,茲全文錄之于下。《續仙傳》云:閭丘方遠字大方,舒州宿松人也。幼而辯慧,年十六,通經史。學《易》于廬山陳元晤。二十九,問大丹于香林左元澤。元澤奇之,謂方遠曰:“子不聞老子云:‘吾有大患,為吾有身。’蓋身從無為而生有為。今卻反本,是曰無為。夫無為者,言無即著空,言有則成礙,執有無即成滯,但于有無一致,泯然無心,則庶幾乎道?且釋氏以此為禪宗,顏子以此為坐忘。《易》云:‘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其歸一揆。又《經》云:‘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是何物也?子若默契神證,又何求焉?所惜者,子之才器,高邁直可為真門之標表也。”方遠稽首致謝而去,復詣仙都山隱真巖事劉處靜,學修真出世之術。三十四歲,受法箓于天臺山玉霄宮葉藏質,真文秘訣,盡蒙付授。而方遠守一行氣之暇,篤好子史群書,每披卷必一覽之,不遺于心。常自言:“葛稚川、陶貞白,吾之師友也。”銓《太平經》為三十篇,備盡樞要,其聲名愈播于江淮間。唐昭宗景福二年(893),錢塘彭城王錢镠深慕方遠道德,訪于余杭大滌洞,筑室宇以安之。昭宗累征之,方遠以天文推尋,秦地將欲荊榛,唐祚必當革易,侔之園綺,不出山林,竟不赴召。乃降詔褒異,就頒命服,俾耀玄風,賜號“妙有大師”、“玄同先生”。闡揚圣化,啟發蒙昧,真靈事跡,顯聞吳楚。由是從而學者,無遠不至,弟子二百余人,會稽夏隱言、譙國戴隱虞、滎陽鄭隱瑤、吳郡凌(陸)隱周、廣陵盛隱林、武都章隱之,皆傳道要而升堂奧者也。廣平程紫霄應召于秦宮,新安聶師道行教于吳國,安定胡謙光、魯國孔宗魯十人,皆受思真煉神之妙旨。其余游于圣跡,藏于名山,不復得而記矣。天復二年二月十四,沐浴焚香,端拱而坐,俟停午而化,顏色怡暢,屈伸自遂,異香芬馥,三日不散。弟子以從俗葬,舉以就棺,但空衣而尸解矣。葬于大滌洞之傍白鹿山。復有道俗于仙都山及廬山累見之,自言:“我舍大滌洞,歸隱灊山天柱源也。”1而《吳越備史》則記載天祐三年(906)二月云:是月丁酉,玄同先生閭丘方遠卒。方遠其先齊人,嬰之后也。父閏不仕,以文學節行稱。方遠幼辨慧,學于廬州道士陳玄悟,尋傳法箓于天臺主洞霄宮葉藏質。方遠雅好儒學,每披卷得之,趨必曰:“葛稚川、陶隱居,俱吾之師友也。”詮《太平經》為十三篇。景福庚戌歲(890),始居余杭大滌洞。初入謁王,談莊老之義,逡廵而罷,退而嘆曰:“彼英雄也,是不宜與談玄虛之道!”翌日入謁,遂陳《春秋》,因延之盡日。由是,王厚加禮遇,重建天柱宮,俾以居之。王奏請賜紫,又賜號“玄同先生”。一日,王于城南樓,命方遠圖形,前一夕王夢方遠駕鶴至,由是王益奇之。江東羅隱每就方遠授子書,方遠必瞑目而授,余無他論,門人夏隱言謂方遠曰:“羅記室,上令公客,先生何不與之語?”方遠曰:“隱才高性下,吾非授書,不欲及他事”。而隱亦盡師弟之禮。是日乃降圣節,前一日王使人以香花至,方遠受訖,乃入齋中,作控鶴坐,怡然而逝。復有異香滿室,王以夏隱言繼其住持也。2結合兩段傳記史料,閭丘方遠為舒州宿松縣人,其地有道教名山———天柱山。天柱山又被稱為“天柱源”,或名潛山、霍山等等,漢武帝時期,曾是國家祭祀體系中的“南岳”3。閭丘方遠自幼就生長在這個道教氛圍十分濃厚的地方。他后來到與其家鄉一江之隔的廬山跟隨陳元晤學習道法。又師從于仙都山道士劉處靜。仙都山位于浙東縉云縣,唐玄宗時期著名道士葉法善曾在此修煉。最后,閭丘方遠來到著名道教勝地天臺山,先后師從道士左元澤和葉藏質。這種轉益多師的現象,反映的正是唐代道教法箓由低到高的傳授過程。閭丘方遠的師承大體出自南岳天臺一系,并且是這一派在唐末最重要的代表人物4。而閭丘方遠移徙杭州天柱觀,則代表了道教南岳天臺宗中心的轉移。另外,兩書都提及閭丘方遠因編著《太平經鈔》而“聲名愈播于江淮間”。關于閭丘方遠與錢镠首次接觸,《續仙傳》記載為“錢镠深慕方遠道德,訪于余杭大滌洞”;而《吳越備史》則記載為閭丘方遠主動“謁王”,并將其過程描繪得頗具戲劇色彩。兩書記載看似矛盾,實際上反映出閭丘方遠與錢镠相互支持的事實。兩書都提及重建天柱觀及閭丘方遠的主要道教活動,對此,我們將在后面詳細論討。天臺山道教在唐朝后期一度達到鼎盛,尤其是高道輩出。閭丘方遠和杜光庭作為唐末至五代前期兩位最有影響的道教領袖,均與天臺山道教有不解之緣,而且兩人的道教事業也有不少可以比較的內容。杜光庭先是陪伴在唐朝皇帝身邊,唐朝滅亡后,又被五代十國時期王建的前蜀政權尊為國師。而閭丘方遠則被錢镠尊為吳越國道教領袖。兩人均善于著書立說。杜光庭的著作以構建道教齋醮儀式和編撰道教人物傳記為主,特別是其齋醮科儀著作為后世所重;而閭丘方遠則以整理道教經典為主,例如校定陶弘景《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撰《太上洞玄靈寶大綱鈔》,而其依據《太平經》所作的《太平經鈔》則影響尤其深遠5。杜光庭弟子較少,而閭丘方遠則極為重視自身教團的建設,因此在當時勢力很大,其弟子程紫霄和聶師道此后又分別服務于北方的后唐王朝與南方的南唐政權。錢镠及其吳越政權對待宗教相當寬容和支持。《宋高僧傳》即有數十處記載了錢镠對佛教的禮遇與支持。錢镠在與閭丘方遠初次交往之時,恰逢其與董昌、楊行密等藩鎮展開全面爭奪,在爭取佛、道二教宗教勢力的支持方面也不遺余力,于是對閭丘方遠這樣具有很高名望的道士當然不會放過。錢镠先是在天柱觀為其修建臨時居住的草堂以及開壇授法所用之上清壇。第二年,錢镠遂大規模重建天柱觀,使之成為自已統治地域內的道教中心。而錢镠在《天柱觀記》中也多次毫不隱晦地說明了其重建天柱觀以及支持閭丘方遠教團的目的,其文曰:(1)镠因歷覽山源,周游洞府。思報列圣九重之至德,兼立三軍百姓之福庭,于是齋醮之余,遍尋地理。觀其尊殿基勢,全無起發之由。致道流困窮,二時而不辦香燈,竟歲而全無醮閱。遂抗直表,上聞圣聰,請上清道士閭丘方遠與道眾三十余人,主張教跡,每年春秋四季,為國焚修,镠特與創建殿堂,兼移基址山勢。(2)其次畢法道士鄭茂章,生自神州,久棲名岳,玄機契合,負笈俱來。镠幸揖方瞳,常留化竹,副妙有大師,三元八節,齋醮同修,福既薦于宗祧,惠頗沾于軍俗。尋發特表,蒙鴻恩繼賜紫衣,焚修于此。(3)今也,仙宮岳立,高道云屯,六時而鐘磬無虛,八節之修齋罔闕。有以保國家之景祚,福兩府之蒸黎。镠今統吳越之山河,官超極品,上奉宗社,次及軍民,莫不虔仰神靈,遵行大道。1錢镠稱重建天柱觀是為了更好地舉行道教齋醮儀式,從而“上奉宗社,次及軍民”,“思報列圣九重之至德,兼立三軍百姓之福庭”,即在保佑大唐王朝的同時,也保佑吳越地方的軍民。此時處于風雨飄搖中的唐朝即將走向最后的終結。而錢镠自己的吳越國已呼之欲出。因此,錢镠支持閭丘方遠重建天柱觀的根本目的,還是希望通過道教齋醮儀式保佑錢氏政權。錢镠本人對道教的信仰色彩并不濃。這一點從閭丘方遠與錢镠的初次見面過程中也可以看得出來。《吳越備史》記載:(閭丘方遠)初入謁王,談莊老之義,逡廵而罷。退而嘆曰:“彼英雄也,是不宜與談玄虛之道!”翌日入謁,遂陳《春秋》,因延之盡日。由是,王厚加禮遇,重建天柱宮,俾以居之。2可見,錢镠對于老莊的“玄虛之道”不太感興趣,直到閭丘方遠與其討論儒家經典《春秋》,方得到其禮遇。閭丘方遠為錢镠舉行道教齋醮最有典型意義的一次發生在天復元年(901)底。這一年,錢镠與藩鎮楊行密處在戰爭狀態,楊行密派遣大將李神福等率兵欲圖杭州,錢镠命大將顧全武率領吳越最精銳的武勇都兵以拒之。結果顧全武中伏被執,錢镠損失極大。這一戰役就發生在臨安與余杭兩縣的交界青山鎮,也就是天柱觀所在地。而錢镠老家衣錦城(臨安縣)也被圍,杭州危急,整個吳越政權處于崩潰的邊緣。錢镠和閭丘方遠等被迫遷往當時稱為東府的越州(今浙江省紹興市)避其鋒芒。史載:時王以衣錦城被寇,命玄同先生閭丘方遠下元金箓醮于龍瑞宮。其夕大雪,惟醮壇之上,星斗燦然,殿宇無所沾灑。又有鑒湖宿釣者,聞車馬之聲甚眾,復有一黑虎蹲于宮門外,醮罷乃去3。道教下元節一般是十月十五日,而此次齋醮時已是十一月到十二月間。因此,此事屬于閭丘方遠臨危受命的非常之舉。金箓齋是救助帝王和國土的齋法,也是靈寶齋中最重要的齋法。閭丘方遠的金箓醮似乎立即起到作用,至該年十二月,“淮人以師老糧乏,求成而還”4,即最后以楊吳政權的撤兵而告結束。按照《續仙傳》記載,閭丘方遠病逝于天復二年(902)二月,即在這場下元金箓醮僅兩個多月之后。而閭丘方遠的病逝很可能與他在大雪中進行這場下元金箓醮有關。除了天柱觀與閭丘方遠教團之外,錢镠與道士錢朗的關系亦具有典型意義,史載:錢朗,字內光,洪州南昌人也。少居西山讀書,逈為精儒。勤苦節操,五經登科。累歷世宦,清直著稱。所履皆有遺愛,時論美之。唐文宗朝為南安都副使,后為光祿卿,歸隱廬山。情深好道,師于東岳道士,得補腦還元服煉長生之術。昭宗世,錢塘彭城王錢镠慕朗得道長年,乃迎就錢塘,師敬之勤切。時朗已一百五十余歲,童顏輕健,玄孫數人,皆以明經進身,仕為宰輔,已皓首矣,而朗猶如襁褓之子。錢镠迫傳秘述。朗駐泊錢塘二十余年,忽一日告別,言:“我處世多年,適為上清所召,今須去矣。”俄氣絕。數日顏色怡暢如生,異香滿室。舉之就棺,已為尸解。玄孫謂人曰:“吾之高祖,年一百七十歲矣。”1可知,錢镠與錢朗的接觸為唐昭宗時期,與其支持閭丘方遠的時間大致同時,錢朗更依附錢镠長達二十余年。錢镠推崇閭丘方遠是看重其能為國焚修、保佑其政權長治久安,而錢镠看重錢朗的則是其“長生之術”。三、空間關系和道教特征天柱觀的重建始于乾寧二年(895),建成于光化三年(900),前后長達六年。《天柱觀記》記載其重建的重點首先是選好宮觀的基礎與方位。鄧牧《洞霄圖志》稱“錢武肅王與閭丘先生相度山勢,復改為甲向,今宮基是”2;又稱“乾寧二年,與先生相度地理,改觀基為甲向,營建一新”3;“镠特與創建殿堂,兼移基址,山勢有三峰兩乳,兼許邁先生丹灶,遺跡猶存。遂乃添低作平,減高為下,改為甲向”4。此次修復或新建的建筑還包括:草堂,錢氏所創,唐昭宗景福二年,武肅王表以居閭丘先生,既而旬旦入山問道,每三元開壇授法箓,號上清壇,御史中丞羅隱皆入室者也。堂外環列云房,為門人弟子棲息之所。朝暮入室,退即閉關下帷。或持經,或論道,或煉神修真,各有所至。今道院上清流派所自出也。5虛皇壇,在正殿前。舊志云:唐景福二年,錢武肅王按當時儀式,疊甃開壇,請閭丘先生三元奏箓于此。6草堂是宮觀重修前的臨時建筑,但卻具有重要意義。閭丘方遠在此開壇授箓,“號上清壇”,因此閭丘方遠法派被稱為上清院,形成天柱觀三院中最后一院。所謂“御史中丞羅隱皆入室者也”,有羅隱《題玄同先生草堂三首》為證。虛皇壇也是宮觀建好前的臨時建筑,但作用與草堂時期相同,皆為“開壇授法箓”。此外還有:唐朝杉,在洞霄宮外,凡二。耆老傳云:唐昭宗景福二年,閭丘先生自天臺山以盂移植于此。圍二丈,高三十余丈,葉雖凋減,而枝益堅。或圖之以為屏障。7這棵杉樹不是普通之樹,而具有法派傳承的象征意義,象征著閭丘方遠教團來自天臺山的正統法脈,這種做法可能學自天臺山的佛教教團。此外,新建的建筑包括玄同橋、三池、聚仙亭、撫掌泉等等,詳見《洞霄圖志》各卷,此處不一一例舉。光化二年(899),整個宮觀修建完畢后,錢镠“遂錄畫圖,封章上進”,唐昭宗亦下詔敕錢镠:敕錢镠省所奏進《重修建天柱觀圖》一面,事具悉。我國家襲慶仙源,游神道域。普天之下,靈跡甚多。然自兵革薦興,基址多毀。況茲幽邃,豈暇修營。卿考一境圖經,知列圣崇奉,親臨勝概,重葺仙居,仍選精愨之流,虔備焚修之禮,冀承元貺,來祐昌期。豈唯觀好事之方,抑亦驗愛君之節,既陳章奏,披玩再三,嘉嘆無已,想宜知悉。冬寒,卿比平安,好遣書指不多及。8可見重修完成之后,錢镠曾繪天柱觀圖進奏唐朝皇帝,并得到唐朝廷褒獎。天柱觀亦因此奠定了作為吳越境內最重要道觀的地位。與閭丘方遠同時來到天柱觀并依附錢镠的,還有來自北方中原的道士鄭章(亦作鄭玄章、鄭茂章等)。《天柱觀記》稱:其次畢法道士鄭茂章,生自神州,久棲名岳。元機契合,負笈俱來。镠幸揖方瞳,常留化竹,副妙有大師,三元八節,齋醮同修。福既薦于宗祧,惠頗沾于軍俗。尋發特表,蒙鴻恩繼賜紫衣,焚修于此。可見錢镠將鄭章視為閭丘方遠的副手,同樣在三元八節等齋醮活動中為國焚修,并因功得賜金紫。北宋唐子霞《大滌洞天真境錄》有對鄭章的記載,其文為:精思院,蓋沖素先生鄭元章所居。先生常齋居危坐,纖介不入。《南華》所謂“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者。其所以感動天上仙人,時降芝軿。屬云霽月白之夕,惟弟子窺(窬)得聽其論,則世莫得聞也。精思院,在杭州洞霄宮。1鄧牧《洞霄圖志》亦記載:鄭元章,字博文。幼號神童,十五歲辭親學道,依真系大師李歸。李特為建星壇,授上清畢法,精修不倦。景福二年(893),與元同先生同居天柱山精思院,武肅王因命入開元宮啟建壇箓,門下受度弟子一百三十余人。王表奏朝廷云:啟建日有彩云臨壇,仙鶴五百余只,旋繞空中。昭宗賜紫衣,號“正一大師”、“沖素先生”。累乞歸山,王親駕送于郊外。至精思院,旬日間,忽沐浴端坐,語門人曰:“今洞庭使者,在此迎吾,吾當去矣。汝等精勤戒行,勿為諸惡。”翛然而逝。體柔如生,享年六十有八。王命府官縞素,葬于本山。2鄭章是來自北方中原的道士,其師為“真系大師李歸”。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著錄“《王屋山記》一卷,唐乾符三年(876)道士李歸一撰”3。如果此處李歸一與李歸為同一人,則鄭章可能來自王屋山。王屋山是道教第一洞天,符合“久棲名岳”的記載。而“武肅王因命入開元宮啟建壇箓”,表明錢镠雖然修建了天柱觀,但因這座道觀位于余杭縣,而不在杭州城內,因此開元宮便成為杭州城內的重要道觀。鄭章受命在開元宮開壇箓,前后度弟子達一百三十余人,因此錢镠亦向唐朝廷奏授其紫衣。值得一提的是鄭章與天柱觀精思院的關系。后世洞霄宮有三院十八齋的組織結構,三院即東晉道士許邁的南陵院,武后時期道士朱法滿的精思院,以及閭丘方遠的上清院。精思院是唐末重建前的天柱觀的主院,重建完成后才被閭丘方遠的上清院所取代。鄭章似乎主管了精思院,“精思院,蓋沖素先生鄭元章所居”。直到閭丘方遠去世后,鄭章接替他成為吳越國道教界的頭號人物。閭丘方遠教團除了得到錢镠本人的大力支持之外,也與一些著名的政治人物關系密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時任鎮海軍節度掌書記的羅隱。羅隱是唐末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人物,也是錢镠政權中最重要的文官,錢镠相當多的官方文書皆出自羅隱之手。而且本文所討論的《天柱觀記》很可能也是出自他的手筆。有關他的研究極多,此處不展開討論。羅隱師事閭丘方遠,在《吳越備史》中有明確記載:江東羅隱每就方遠授子書,方遠必瞑目而授,余無他論,門人夏隱言謂方遠曰:“羅記室上令公客,先生何不與之語?”方遠曰:“隱才高性下,吾非授書,不欲及他事。”而隱亦盡師弟之禮。4羅隱想跟隨閭丘方遠學習道法,而閭丘方遠卻“瞑目而授,余無他論”,大弟子夏隱認為這是怠慢之舉,提醒閭丘方遠羅隱是錢镠(上令公)的主要門客,不能怠慢。方遠卻說羅隱“才高性下”,當敬而遠之。此處的“才高性下”可能是指羅隱恃才傲物的性格,他也因此觸犯了很多人。不過,羅隱不但沒有怪罪,反而“盡師弟之禮”。閭丘方遠與羅隱交往最直接的史料就是羅隱所作《題玄同先生草堂三首》,其文曰:杳杳諸天路,蒼蒼大滌山。景輿留不得,毛節去應閑。相府舊知己,教門新啟關。太平匡濟術,流落在人間。先生訣行日,曾奉數行書。意密尋難會,情深恨有余。石橋春暖后,勾漏藥成初。珍重云間鶴,從來不定居。常時憶討論,歷歷事猶存。酒向余杭盡,云從大滌昏。往來無道侶,歸去有臺恩。自此玄言絕,長應閉洞門。1玄同先生就是閭丘方遠。第一首中的“相府舊知己”,指出兩人之間亦師亦友的特殊關系;“教門新啟關”是對閭丘方遠道法的高度評價,認為閭丘方遠是教門的開創者,此處可能是指閭丘方遠作為天臺山道教嫡傳的掌門人,來此天柱觀開創新的派別。“太平匡濟術,流落在人間”一語雙關,既點出了閭丘方遠整理《太平經》以及作《太平經鈔》一事,又把閭丘方遠比做拯救人間疾苦的救星,這與閭丘方遠在吳越進行大量道教齋醮活動,為國為民祈福相符合。第二首“先生訣行日,曾奉數行書”,點出曾從閭丘方遠學道的經歷。“意密尋難會”暗合前文論及的閭丘方遠“瞑目而授,余無他論”的深意。“情深恨有余”似乎表明羅隱理解了閭丘方遠的深意。“石橋春暖后,勾漏藥成初。珍重云間鶴,從來不定居”,則表明閭丘方遠已經仙逝,到勾漏采藥成仙。第三首“常時憶討論,歷歷事猶存”等句更帶有濃濃的懷念之情。總之,從整組詩的用詞感覺,此詩應作于閭丘方遠去世之后,是一組緬懷詩。閭丘方遠與羅隱還有一位共同的朋友,《宋高僧傳》記載:“時僧正蘊讓給慧縱橫,兩面之敵也。與閭丘方遠先生、江東羅隱為莫逆之交也。”2蘊讓給慧為兩浙僧正,即吳越境內的佛教領袖。閭丘方遠為吳越道教領袖,羅隱則為文壇領袖。《宋高僧傳》稱為“莫逆之交”,反映三者之間的特殊關系。羅隱還與閭丘方遠的多名弟子有關系。羅隱《甲乙集》中多次提到程尊師和聶尊師,應該就是閭丘方遠最有名的兩位弟子,即程子霄3和聶師道4。沈汾《續仙傳》稱“廣平程紫霄應召于秦宮,新安聶師道行教于吳國”5,是指閭丘方遠的這兩位弟子后來都離開閭丘方遠而自立門戶。程紫霄活動于北方后唐王朝,而聶師道則依附于南唐,都擁有眾多弟子6。雖然二人與閭丘方遠依附的政權不同,但卻都以閭丘方遠為榜樣,依附于王侯門下,以在亂世中保全自己和道教。此外,羅隱還有一首《第五將軍于余杭天柱宮入道因寄》詩,其文曰:交梨火棗味何如?聞說苕川已卜居。瓦榼尚攜京口酒,草堂應寫潁陽書。亦知得意猶乘鶴,未必忘機便釣魚。卻恐武皇還望祀,軟輪征入問玄虛。羅隱另有《寄第五尊師》一首稱:苕溪煙月久因循,野鶴衣裘獨繭綸。只說泊船無定處,不知攜手是何人。朱黃揀日囚尸鬼,青白臨時注腦神。欲訪先生問經訣,世間難得自由身。7從第一首詩題目看是一位姓第五的將軍來到天柱觀入道,第二首詩中的“苕溪”就是流經天柱觀的苕水。因此兩詩中第五氏當為同一人。考錢镠手下將軍并無第五姓者,但唐中央神策軍中卻有將領第五可范等人,這一家族有多人在晚唐神策軍任職,詩中的第五將軍很可能就來自神策軍的第五家族中的某一位。此人可能于退隱后慕閭丘方遠之名而入道天柱觀。總之,羅隱與閭丘方遠屬于亦師亦友的關系,羅隱在其死后將其視為知己。同時羅隱與閭丘方遠的多名弟子有來往,與天柱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閭丘方遠結交這位錢镠幕府中最重要的文士,對于其教團在吳越的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四、道教界的主要官公元907年唐朝滅亡。錢镠政權因其與臨近的楊吳政權和南唐政權為敵,所以一直奉行“事大”的政策,即無論中原王朝如何更迭,吳越均以中原各朝為正統,從后梁到北宋這一政策基本貫徹下去。朱溫的后梁(907—923)建立之初,羅隱曾勸錢镠伐后梁,稱:“縱無成功,猶可退保杭、越,自為東帝;奈何交臂事賊,為終古之羞乎!”1羅氏此說表達了對唐朝之忠心,但此時后梁與錢镠的吳越都以楊吳政權為共同的敵人,兩國實為軍事同盟關系,因此錢镠從實際出發,不僅不討伐后梁,反而主動向其稱臣。而此時錢镠也并未因閭丘方遠的去世而減少對天柱觀的支持。后梁建立的當年,即開平元年(907)九月,錢镠便以吳越國王的名義向后梁朝廷為鄭章(即鄭玄章)、夏隱言兩位天柱觀道士申請師號和紫衣。《舊五代史》記載:浙西奏,道門威儀鄭章、道士夏隱言,焚修精志,妙達希夷,推諸輩流,實有道業。鄭章宜賜號貞一大師,仍名玄章。隱言賜紫衣。2《吳越備史》亦有與此相對應的記載:(開平元年)九月……賜道士鄭章號,名“玄章”、又賜號“貞一大師”;夏隱言賜紫。并從王請也。3這份申請奏文以浙西的名義發出,而《吳越備史》則明確稱是“并從王請也”,從中可見錢镠對天柱觀兩位道士的重視。鄭章的職位是“道門威儀”,王永平先生認為,“唐政府設有全國性的道官和地區性的道官———道門威儀”,并且“唐政府對各級道門威儀的選拔是較為嚴格和慎重的。他們大多是道教界的頭面人物”4。奏文既然以“浙西”二字開頭,那么此處的“道門威儀”,當指管理整個浙西道教的道門威儀,也就是吳越境內最高的道官職位,此處也可見鄭章在閭丘方遠死后已經接替他成為吳越國的首要道士。《天柱觀記》記載鄭章“蒙鴻恩,繼賜紫衣”,即被唐昭宗“賜紫衣”。而后梁王朝又進一步授予其“貞一大師”的名號,還賜法名“玄章”。夏隱言作為閭丘方遠的首席弟子,是閭丘方遠天柱觀上清院法脈的嫡系傳人,但由于他比鄭章晚一輩,因此他是以吳越國道教界第二號人物獲賜紫衣。另外,從時間上看,二人是與“衣錦軍神祠”同時并封,衣錦軍(臨安縣)是錢镠的發跡之地,“衣錦軍神祠”或者“崇福侯”就是保衛臨安縣的城隍神。而吳越奏文中二人得以加封的原因是“焚修精志,妙達希夷”,這與《天柱觀記》中反復提到的齋醮儀式相吻合,與“衣錦軍神祠”保一方平安的實際作用相一致,錢镠最看重的就是道士為其吳越國舉行齋醮儀式,保佑其政權長久的作用。后梁乾化三年(913)七月,天柱觀再次得到封賜。《洞霄圖志》記載郭文“封靈曜真君”;許邁“封歸一真君”5。郭文、許邁均是東晉人,在《晉書》中各有專傳,兩人是最早在天柱觀一帶活動的著名道士,唐宋以后被視為天柱觀(宋改洞霄宮)的開山鼻祖。此次二人被加封“真君”,既是以官方形式對天柱觀歷史地位的確認,同時對天柱觀在吳越地區乃至在全國道教界地位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義。而這次封賜的幕后推手無疑仍是吳越王錢镠。五代時期,天柱觀自身的宮觀設施也在不斷完善。《洞霄圖志》記載:“廨院二所,一在余杭縣西南半里,大溪之上,后唐長興四年(933)建,名天柱廨院,宋咸淳年間重修,門前有梓林,夏日陰翳可愛,在三門東偏。”1廨院是佛道寺觀負責接待等事務之分院。此院建于錢镠去世后的第二年,地點在距離余杭縣城不足半里的苕溪之上,來訪天柱觀的各色人物大部分由杭州而來,經余杭運河到達余杭縣城,再由余杭縣城到達天柱觀,苕溪是由余杭縣城到天柱觀的水路捷徑,且此處風景優美,能使到訪之客“心憩”,因此建于此處最為適宜,最能達到送往迎來之目的。這一廨院是在重修天柱觀后大約35年完成的,表明了天柱觀宮觀建筑的進一步完善。后唐清泰二年(935),繼位不久的吳越王錢元瓘為其父重建用于追福的開元宮。史載:“秋七月甲辰,西方慶云見。重建開元宮,追福于先王也。”2一年之后,即清泰三年,宮觀建成。元代任士林《杭州路開元宮碑銘》記載:乾符五年戊戌(878),巢賊犯城,酒雨弗降,遂毀。越五十有九年,是為清泰三年(936),吳越文穆王復新而廣之,介成之三元大師夏隱言,銘載之節度掌書記林鼎,主之經文大德師樊德隆也。3有關閭丘方遠的繼承人夏隱言,史料中沒有完整的傳記。而且整個五代宋初的天柱觀,史料也非常零散缺乏,因此這條記載顯得極為珍貴。從此碑可知夏隱言在閭丘方遠去世后30多年尚在人間,且被錢氏尊為“三元大師”。梁開平元年(907)時夏隱言完成了第一步賜紫,至此已完成第二步賜師號。“三元大師”這一師號令我們想起《天柱觀記》及《洞霄圖志》中反復出現的“三元八節,齋醮同修”等文字,其師號可能反映的是與齋醮有關的三元八節,亦反映出錢氏政權最看重的正是天柱觀道士通過齋醮活動保佑國運長久。這通碑的結尾出現了三位人物,因為開元宮是道教宮觀,所以代表道教的“三元大師”夏隱言出現在第一位,代表官方的節度掌書記林鼎和代表佛教的師樊德隆分列二、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