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基于混沌理論的現代觀演建筑創新研究
建筑視角是高度綜合的文化產物。這是城市文化的“一張清單”,代表了城市發展的雄心和文化品味。隨著我國物質生活的日趨豐富,經濟實力的逐漸增強,相對于我們的城市和人口,各地文化設施還相當匱乏,而且發展也很不平衡。為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提升城市文化的“軟實力”,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文化觀演場所勢在必行,因此觀演建筑在全國各地已進入方興未艾的建設蓬勃期。觀演建筑功能獨特,專業繁多,技術復雜,被許多同行戲稱為建筑設計行業的“重工業”。因此觀演建筑設計創新就是要超越傳統觀演建筑模式,順應時代的潮流,接受當代文化的信息,運用科技發展最新的成就,最大限度地滿足總體構思,創造新穎的富有時代感的藝術形象和觀演空間。信息時代的來臨,人們多元審美的需求,理性的幾何建筑形體不再是建筑創作的首要選擇,隨著人類對環境和自我狀態的認識深化,建筑設計涌現了表達自然意象的現象。建筑設計人員正在突破傳統設計方法,探索源于自然的靈感運用于現代觀演建筑空間型態的創造之中。同時旅游經濟的發展以及對城市地標的追求,也對觀演建筑的設計創新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從思想觀念層面上分析,混沌理論作為20世紀三大科學革命之一,其產生給人類思維上帶來了深刻的變革,也給建筑設計的觀念和認知帶來全新的啟示。我們生存的世界本身就是一個混沌的世界,混沌促使人們改變過去對自然的認識,因為混沌無處不在,自然的本質就是混沌,并非簡單事務的羅列,而是充滿隨機性、復雜性又相互關聯。只是在我們傳統的觀演建筑設計方法中,規則和秩序這種理性的線性思維還是束縛設計創新的教條。混沌理論就是要打破權威,啟發思維,讓建筑建立全面完整的人與自然的關系,觀演建筑設計中非線性系統的引入,將我們的視野從理性規則的建筑中解放出來,創作出與自然更接近的新型觀演建筑形態。一、地景建筑的設計構思基于環境的觀演建筑設計就是將建筑師對自然的理解和情感用建筑語言表現出來,這實際包含一種回歸自然、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的藝術情結。將自然意象融入建筑的靈魂,在較深層次上探索和表現建筑與自然的關系。當我們把建筑看作自然中的一個景觀環境要素的時候,建筑和所處的大地、氣候關系更為緊密,自然意象的建筑打破傳統空間概念的屋面、地面、墻面的嚴格界限,隨著各種界面的自然轉換,建筑空間會給人們不同尋常的體驗。這種空間形態具有混沌的形式與結構,具有生命體的特征,創造出一個“人造自然”的新空間概念。開放景觀空間與公共室內空間的相互轉換,模糊了自然與人工環境的界限,有助于人們獲得自然的歸屬感。就如同嬰兒回到母體一樣,身心達到無限放松,舒緩了各種壓力。如我們創作的廣州白云國際會議中心競賽方案就是表達“山”的意象,仿佛是白云山的自然延續(圖1)。哈爾濱保利文化藝術中心方案以“冰之舞”為設計主題,冰的肌理契合音樂的抑揚頓挫,形體的高低起伏、延綿不斷,如起伏的冰山,為冰之舞樂章營造完美的旋律(圖2)。而長春凈月潭保利大劇院方案則以雪為設計主題,以地景建筑的處理方式,傳達出對長春大地特征的創造性表達,雪的高潔暗合了舞蹈、音樂的高雅神韻,使整個建筑展示出“自在生成”的生命體特征(圖3)。武漢琴臺文化藝術中心、廣州歌劇院等項目的設計實踐,就是走一條尋求基于環境、文化、科技的觀演建筑的設計創新之路。武漢琴臺文化藝術中心位于月湖之畔,漢江之濱,隔湖南望古琴臺,作為月湖文化藝術主題公園的核心組成部份,成為武漢最高檔次的文化表演場所,也是2007年11月第八屆中國藝術節的主會場(圖4)。文化藝術中心主體建筑由一個1800座的綜合大劇院、一個1600座的音樂廳和其他輔助設施組成。大劇院以演出大型歌劇、舞劇為主,能滿足國內外各類歌劇、舞劇、音樂劇、大型歌舞、戲劇、話劇等大型舞臺類演出的使用要求。音樂廳以自然聲演出交響樂為主。武漢琴臺文化藝術中心基于環境的設計就是融合共生,設計只有充分整合環境,與環境形成共振,才能產生整體之美。在建筑設計中,一方面抬高大劇院入口標高,形成貫通漢江、月湖的入口大廳視線;另一方面,建筑總體動勢順應漢江、月湖東西延伸的形態,構成東西長向舒展的造型,有如行云流水,富于韻律感,形成互動的城市空間。建筑作為整體肌理的一部分,和基地形成清晰的圖底關系,融入整體的城市環境。在此同時,東南側入口大堂空間斜向偏轉,遙指古琴臺,形成歷史之軸,宛如滄海之回流,使主入口空間更富于動感,突現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主題。(圖5)廣州歌劇院以歌劇表演為主,同時兼有芭蕾舞表演、大型交響樂演奏、大型綜合文藝演出、實驗性話劇、文化藝術交流、研究、培訓、新聞發布等輔助功能,是一座個性鮮明,功能齊全的藝術殿堂。兩個觀演廳分別為1800座的歌劇院和400座的多功能廳,定位為國內一流、國際先進。廣州歌劇院基于環境的設計就是創造和諧地景。英國扎哈·哈迪德建筑師事務所的方案構思以“圓潤雙礫”為命題,隱喻由珠江河畔的流水沖來兩塊漂亮的石頭。這兩塊原始的、非幾何形體的觀演建筑物就像礫石一般置于開敞的場地上,富于地景建筑的形體寓意和令人激動的生命力,生根于動感十足的城市空間。起伏流暢的線條、引人入勝的輪廓與珠江水交相輝映。(圖6)建筑物并非孤立的,“雙礫”是與城市景觀相生與共。建筑師通過類比的手法把主體建筑設計與環境景觀設計關聯起來,以產生一種嵌入性。將景觀元素滲透到建筑形體和建筑空間當中,以動態的建筑空間和形式、模糊邊界的手法形成功能交織,并使之有機相連,從而實現空間的持續變化和形態交集。將建筑的內部、外部直至城市空間看作是城市意象的不同但連續的片段,通過刻意的切割與聯接,使建筑物和城市景觀融為一體。二、文化建構、設計,表現出獨特的設計進行理念和精神基礎,并體現了文化的文化要求標志性的文化觀演建筑,其設計創意只有超越一般的形式法則,反映出新時期人類審美的發展腳步,才能成為一個既擁有深厚歷史文化根基,又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傳世佳作。混沌理論認為自然不僅是人類生存的物質空間環境,更是人類精神依托之所在。對自然地貌的理解,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而顯示出極大的不同,從而造就了如此眾多風格各異的建筑形態和空間,讓人們在品味中聯想到當地的文化傳統與藝術特色。設計展示其獨特文化底蘊的觀演建筑,離不開地域文化原創性這一精神原點。對地域文化的提煉、抽象和創新,是地方建筑文化延續和發展的精髓。基于文化的觀演建筑設計,就是要不拘傳統形式,勇于創新變革,以超越模擬的象征手法,運用現代高技術手段表達出地域文化的創新之美。在其中多文化融合共生,給予人們以視覺沖擊力和無限想象的空間,將文化藝術的感染力引入審美。引發人們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共鳴,引導他們參與其中,獲得其獨特的文化體驗。武漢琴臺文化藝術中心基于地域文化——楚文化和知音文化作為設計的原點。楚文化藝術瑰麗流暢、情感外露、富于抽象形式美感的浪漫風格,是體現“人神交融”方式的一種人與自然關系的生動藝術寫照。它獨特的藝術智慧和超乎尋常的藝術想象力,源于楚民族達觀的生命態度,源于他們對精神生命的執著與熱愛,以及對神秘未知世界和自由精神境界的忘我追求。楚歌樂舞藝術飄逸虛幻而熱情奔放,具有運動的生命活力和深邃的宇宙意識,其博采眾長,充滿浪漫激情的藝術特色來自于開放進取、發揚踔厲的楚文化精神。(圖7)琴臺大劇院形象設計構思以“山”為主題——“高山放歌”:建筑造型化靜為動,雖靜猶動,暗喻楚文化激越雄勁的生命活力和浪漫激情。形式上以超越模擬的象征手法,表達出楚歌樂舞激情飛揚的動態之美。立面選材中,大膽的將楚風浮雕與質樸無華的清水混凝土、銹蝕的青銅和透明的玻璃并置碰撞,外部視覺界面富于力度之美,內部空間如群山疊嶂,峰回路轉,營造出高山流水般的激昂、奔放的楚風意境。(圖8)建筑給人的感受時如水袖飛舞,舒展飄逸,時如金石頓開,激情迸發,由遠至近,建筑呈現出變幻莫測的動感和張力,給人以無限暇思。巨大的尺度,富有永恒的紀念性,極具雕塑感和陽剛之氣。琴臺音樂廳形象設計構思以“水”為主題——“流水知音”:音樂廳屋頂面板蜿蜒曲折,中間部分頂板以八片連續流暢曲板構成,七條玻璃天窗穿插其中,恰似流水,仿如琴弦。而入口處八片立柱構架,有編磬之意(圖9、10、11)。兩側體塊頂面和墻面設計有道道發光印跡,光怪陸離,仿如水瀑沖刷、歲月雕琢的留痕。暗喻千年琴臺、古韻猶存。整體造型追求節奏輕快、行云流水般的音樂感,飛揚流動、意氣風發的舞蹈感,造型設計中,強調線條在建筑中的巧妙組合,橫線舒展自如,清新秀麗;豎線峻峭崢嶸,鏗鏘有力;斜線峰回路轉,有驚無險;曲線縈水流觴,韻味無窮。表達了萬古高山、千秋流水的意境。武漢琴臺文化藝術中心因與環境共生而成其大氣,與空間相聯而生其變幻,與文化相映而立其意境;形意相隨,宛如高山放歌,流水知音,其音曠達,其境高遠。徜徉在歷史和現實間,再續高山流水,表達了人們對藝術的永恒追求。廣州歌劇院基于文化的設計概念源自這樣的一種激情:在廣州市建立一個新的城市文化焦點——融城市文脈、建筑藝術、環境景觀為一體。英國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務所的建筑師們通過對廣州城市文化和歷史的認識和理解,把“圓潤雙礫”的理念在廣州歌劇院的設計中單純而完美地表達出來。“是誰驅石到江心,天為羊城鎮古會”,詩中說的是屹立珠江中的海珠石。傳說中的海珠石是廣州的鎮城之石。一大一小、一黑一白的兩塊奇石安然座落于珠江江畔,源自“被江水沖刷形成的圓潤雙礫”的設計構思。建筑造型組合成為一個有視覺沖擊力的形體,猶如鬼斧神工之作,天造地設而生,這是自然生長的大地建筑,極具未來感,表達出廣州蒸蒸日上、神采飛揚的城市生命活力之美。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務所的開放并且多元化設計手法和表達方式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啟示,他們注重建筑造型的整體性,強調空間的流動感,偏重于簡化細部處理以減少視覺負擔,以統一簡明的色調與質感來體現空間的復雜性以及建筑自身的結構美,通過不同的空間體驗來感受藝術殿堂的獨特魅力。三、觀演建筑的技術創新建筑的自然意象的表達,是與信息時代的生態、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深入人心分不開的。基于科技的觀演建筑設計就是通過高科技手段以及材料、節能環保技術的運用,使觀演建筑既散發出科技的魅力,又蘊含著人類情感的活力,激發人們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日新月異的建筑技術和材料在各地標志性觀演建筑上得以最充分的展示。現代數字化技術在建筑中的運用,使非線性、扭曲面等以前難以計算和分析的問題都迎刃而解,空間也可不必受形體的約束,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為建筑師的想象力提供了更強大的技術支持。新結構、新材料的出現,使建筑師可比以往更隨心所欲地設計各種形式的形象和空間。武漢琴臺文化藝術中心基于科技的設計就是創新與環保。國內領先的外帷幕單索玻璃幕墻系統;清水混凝土幕墻系統及銅板金屬幕墻系統;防止太陽直射的可調節金屬板遮陽系統;利用錯峰節約電費的冰蓄冷空調系統;可以媲美國家大劇院的先進的舞臺機械系統等。廣州歌劇院的基于科技的設計就是自然意象的表達。構思獨特巧妙的外帷幕表皮:三角形石材、玻璃幕墻系統;國內首創的結構體系:三向斜交網格組合折板式單層網殼;渾然一體的室內表面連續曲面裝飾;顛覆傳統形式的非對稱觀眾廳聲學設計等。(圖12、13、14)科技進步使建筑和城市空間的功能性變得越來越模糊,無法預知,隨時調整自身,不斷變化的空間正在不自覺地逐步取代原有功能確定的傳統空間,或者一個空間要承受比以前更多的功能要求。觀演建筑作為城市的“文化中心”,其擔負城市重要的娛樂、休閑、社交等公共活動職能。因此,空間和功能的模糊性和復雜性使得觀演建筑更強調建筑與城市公共空間的相互交融,自然轉換,真正成為城市的“文化客廳”。目前各地標志性觀演建筑大多規模較大,功能復雜,具有多個不同類型的觀演廳并集商業、餐飲、會展甚至酒店為一體的綜合性演藝中心。從建筑功能方面看單個觀眾廳滿足不了各種類型的演出需求,商業等配套服務設施則借助于劇院自身形象進行運作經營,可以補貼演出的部分經費以求得經營收支的平衡。如武漢琴臺大劇院就充分考慮了中西餐飲、藝術紀念品展示和銷售、音樂教學與排練、錄音制作等輔助空間,作為可營運面積以補助觀演建筑的日常運作。現代大型工程項目是各專業團隊精誠合作的成果。除了好的創意,還要有各專業的技術配合。社會分工越來越細,項目專業合作方越來越多,也趨于全球化,建筑師所要協調和溝通的工作更加復雜,觀演建筑設計涉及約二十多個專業,如:建筑聲學、隔聲降噪;舞臺機械、燈光音響;視線分析;標識系統、室內裝修;泛光照明、景觀環境等等。不同地域或國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統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16課《表里的生物》精美課件
- 稻谷種植與農產品市場分析考核試卷
- 秋天的早晨初三語文作文
- 描寫雨的初三語文作文
- 拒絕平庸的初三語文作文
- 體育表演藝術培訓與指導考核試卷
- 畜產品加工與畜產品質量安全控制考核試卷
- 礦山石材的開采對地貌影響考核試卷
- 搪瓷噴漆房通風系統考核試卷
- 三年級數學脫式計算題
- AQT3034化工過程安全管理導則
- 《居家養老服務規范》
- 應急物資倉庫管理制度(4篇)
- 西安老城根Gpark策略課件0816
- 2024全國高考歷史真題之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 《圖書館管理系統》課件
- 《人民幣國際化》課件
- 北京市房屋租賃合同自行成交版北京市房屋租賃合同自行成交版
- 2023年高考真題-政治(福建卷) 含答案
- 幼兒園小班認識小動物課件
- 標本采集錯誤應急演練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