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景觀研究綜述_第1頁
文化景觀研究綜述_第2頁
文化景觀研究綜述_第3頁
文化景觀研究綜述_第4頁
文化景觀研究綜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化景觀研究綜述

文化景觀是文化地理學的五個主題之一。盡管近幾十年來隨著對科學分析、理論、建模和計量方法的日益重視,景觀研究的重要性下降了,但“景觀的辨別、描述和解釋長期以來一直是地理學的一個主要工作”。本文試圖對文化景觀研究的進展作一綜述。1景觀與文化景觀1.1景觀、地理和文化景觀一詞在古代是指可證明由個人或集團所擁有的一塊土地。后來,受到荷蘭畫家(他們把景觀看作是風景畫)的影響,景觀被賦予更現代的含義。Hamerton(1885年)給出了景觀的現代用法,即特定地點所能看到的全部地表。由于景觀內涵的不確定性,在地理學家中已經引起了相當的混亂。對不同的觀察者而言,同一景觀意味著不同的事物。Mikesell寫道:“當地理學家談到景觀的‘客觀現實’,并試圖把景觀作為一個科學概念時,對景觀的兩種流行看法及其主觀泛化造成了持續不斷的困難”。Hartshorne較詳細地描述了圍繞景觀一詞的混亂情況。他指出:在近代地理學中,對景觀的重視可追溯到早期德國地理學家和landschaft一詞;在德語中,landschaft一詞通常用來表示對土地的感知或者面積有限的一塊土地;“盡管一般德國地理學家在演講中提到的多種可能意義至少在一個世紀以前就引起了某種混亂,但正是在最近幾十年內隨著景觀這一極為重要的詞在地理學語言中的建立,它所產生的混亂才在地理思想的各個領域中蔓延開來”。盡管人們對景觀一詞有一些誤解,但人們仍將繼續使用景觀一詞。有的蘇聯學者把景觀定義為“自然地域或水域綜合體”,可用于任何等級分類單元;而伊薩欽科等則把景觀視為有一定分類等級的單元。Walmsley等把景觀理解為人們周圍觀察到的連續平面,它是人類利用環境的一種產物。肖和李給出的景觀定義是:一個由不同土地單元鑲嵌組成,具有明顯視覺特征的地理實體,它處于生態系統之上、大地理區域之下的中間尺度,兼具經濟、生態和美學價值。在人文地理研究中,我們可以把景觀看成地理綜合體,即由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組成;人文地理學側重研究文化景觀,包括其組成、演變、類型、感知、解釋、生態、保護和規劃。目前,由于人類活動的廣泛性,自然景觀的人文化程度不斷加深,因而地理學者在許多情況下使用“景觀”一詞,幾乎都植根于文化景觀概念。例如,我們在談論經濟景觀、城市景觀甚至工業景觀時,通常對這些詞匯不作限定。1.2景觀經濟學派的建立德國地理學家A·洪堡在19世紀初提出,應把景觀作為地理學的中心問題,探討由原始的自然景觀變成文化景觀的過程。美國的蘇爾(Sauer)是強烈堅持把對景觀的科學研究作為地理學核心的第一人。他重新評述了地理學的研究領域、景觀的內容、形態學方法的應用,以及各種景觀的形式和功能,把注意力引向“文化景觀”概念;在他看來,文化景觀是任何特定時間內形成一地基本特征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復合體。蘇爾認為,景觀因人類的作用而不斷變化,因此,文化景觀是人類文化與自然景觀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結果。在蘇爾看來,“就象歷史事實是時間事實,它們之間的關系產生了時代概念一樣,地理事實可以看作是地點事實,它們間的關系可用景觀概念來表達”。蘇聯地理學家貝爾格等發展并創立了景觀地理學派。從Broek的著作和文化地理學伯克萊學派的建立看出蘇爾對美國地理學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蘇爾之后,一系列文化景觀研究隨之出現,如社會地形(KolbandPolson,1954)、經濟景觀(Losch,1954)、神權宗教景觀(Young,1967)、軍事景觀(Johnson,1976)和經濟面(BourneandSimmons,1978)等。正如我們在P.W.Bryan(1933)和M.Sorre(1961)的著作中所看到的那樣,蘇爾之后地理學家對景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類對土地的利用。Thomas編輯的論文集《人類在改變地球面貌方面的作用》進一步把文化景觀研究推向高潮。盡管有人批評景觀研究結構太松散,但許多景觀研究卻對近代地理學作出了重要貢獻,例如Lowenthal和Prince、Lowenthal、Tuan。Tuan指出:“當我們通過所有感官和積極而深刻的思考,獲得一物或一地總體上的經驗時,我們就獲得了具體的現實”。他從經驗主義觀點出發研究景觀,探討諸如擁擠、虛擬的地方、對家鄉的依戀和地方的創造物等。Appleton則以另一種不同的風格研究經驗和景觀問題,他企圖了解人們喜歡什么樣的景觀及喜歡它的原因。近年來,在國際景觀生態學會(IALE)與美國地理學家協會(AAG)舉辦的大型學術活動中,都有景觀與文化的專題討論會。1994年在AAG第90屆年會上有“文化研究在地理學中的應用:神話、景觀、通訊”專題報告會;1995年IALE大會上對景觀類型與人類活動特征、景觀建設的量化因子、21世紀的文化景觀、持續發展與文化景觀等命題都有涉及。1.3景觀與文化景觀由于對景觀內涵的理解不同,對景觀的分類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以伊薩欽科為代表的蘇聯部分地理學家曾提出過一套復雜的景觀分類命名體系,對應于不同的分類等級單元。Naveh把景觀分為三大類,即開放景觀(包括自然景觀、半自然景觀、半農業景觀和農業景觀)、建筑景觀(包括鄉村景觀、城郊景觀和城市工業景觀)和文化景觀。查別林根據人類對景觀的影響程度把景觀分為兩大類,即自然景觀和人源景觀。自然景觀指完全未受到直接的人類活動影響或受這種影響的程度很小的景觀,可以再分為原始景觀和輕度改變景觀。高山景觀、南極濱海景觀、泰加景觀、紅樹景觀等均屬此類景觀。人源景觀指由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的結果而產生的景觀,它可再分為自然-人源景觀和文化景觀。自然-人源景觀指那些雖然是在人類活動影響下產生但后來還是獨立發展的景觀;文化景觀應當理解為人類為滿足某種需要而有意識地建立的景觀。波格丹諾夫按人類改變程度的系統化情況把景觀分為原始景觀、微有改變景觀、文化景觀和改造了的文化景觀。我國地理學者對土地類型研究較多,把土地類型理解為“以地表環境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自然綜合體”,這實際上近似于景觀類型的劃分。景觀總是或多或少與人類干擾關聯,按照景觀塑造過程中的人類活動影響程度,景觀首先可以分為自然景觀、經營景觀和人工景觀三大類。1.4文化改造的意義Sauer在“文化地理學的近今發展”一文中給出了一個簡單而容易使人誤解的文化景觀定義,即是“附加在自然景觀之上的各種人類活動形態”。波格丹諾夫把文化景觀解釋為人類積極地有目的地參與而形成的景觀,而改造了的文化景觀則是“在非對抗性人類集團所掌握的高度科學基礎上,人類有意識改變的景觀。我國現代人文地理學奠基人李旭旦教授認為,“文化景觀是地球表面文化現象的復合體,它反映了一個地區的地理特征”。deBlij給出了文化景觀的廣義定義,“文化景觀包括人類對自然景觀的所有可辨認出的改變,包括對地球表面及生物圈的種種改變”。綜上所述,可以認為,文化景觀是指人類為了滿足某種需要,利用自然界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觀之上疊加人類活動的結果而形成的景觀。2文化景觀研究的視角與進展2.1景觀的未來演化過程與景觀地理的確定以蘇爾為首的伯克萊學派引導人們用發生學方法研究歷史文化。美國地理學家、蘇爾的學生Whittlesey首創“相繼占用”(sequentoccupance,國內有學者將其譯為‘文化史層’)一詞,并分別用一個模型和一個實例研究來說明他的相繼占用概念。他在新英格蘭地區的實例研究中創立了一個形式——階段序列:印第安人居住時為從事采集的原始森林;歐洲遷移來的農民把低地開發為農田,在山坡草場養牲口;現代因經濟改變又把它蓋上森林(次生)并養些牲畜;他預言第四階段將以林業為主要活動。在他看來,每一個階段或人類占用世代都與人類的祖先和后代聯系在一起,并認為階段演化是內因作用的結果,類似于一個活細胞的發展和死亡。由于這一概念容易被其他人采納,因而惠氏提出后不久,類似的研究開始出現,如Dodge、Thomas、James。而AlfredH.Meyer對相繼占用概念作了最詳細、最復雜的描述。相繼占用概念的來源可追溯到著名地貌學家WilliamDavis的侵蝕循環模型。蘇爾是20世紀最有影響的文化地理學家之一。1925年他闡述了自己的地理概念框架和文化對景觀的影響;接著,他又花了幾十年時間繼續研究文化地理。1941年蘇爾在AAG年會上所作的主席致辭中強調:人文地理學即是對人類工程或文化景觀的歷史-文化研究。正是他開創了文化地理學的伯克萊學派。他對農業起源和擴散的研究和人在改變環境中的作用的研究被視為經典之作。景觀的形成和變遷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找出并分析這些因素有助于預測景觀的未來變化。S.Passarge曾把區域、人、文化和歷史看作是解釋自然景觀變化的四種“空間動力”。斯賓塞和霍華斯1963年在“農業區是如何起源的”一文中對三個近代農業區(美國玉米帶、菲律賓椰棕區、馬來西亞橡膠園)的農業發展與文化變遷進行比較研究后,得出結論:在這些文化區形成過程中有六個文化過程在起作用。它們是:心理過程、政治過程、歷史過程、技術過程、農藝過程、經濟過程。對這些過程進行綜合分析,可以劃出農業文化區。1964年勞滕扎克在研究伊比利亞半島的景觀變化時發現:半島的連續性景觀變化是一個擁有四個變量(緯度、海拔高度、距海路程和最近海岸的方向)的函數。這種“更為精確的分析方法為景觀學提出了新的方向”,“就是這種創新的方向使得區域地理(景觀學)成為大多數德國學者的中心旨趣”。由于文化景觀主要是由人類活動的影響而形成的,所以文化景觀的變化也主要取決于人類活動。人類活動不斷改變文化景觀的格局和過程。二戰以后,德國地理學家把重視研究社會文化的新地理學叫做“社會地理學”;認為社會地理學的目的在于解釋文化景觀,明確主張景觀變遷的主要力量是人類集團的“態度、目的和技能”。文化景觀的變化主要表現在聚落型式、土地利用類型和建筑等方面。在城市郊區,由于城市向外蔓延和工業的郊區化,原有的農田景觀向城市景觀、工業景觀、交通景觀等轉化,土地利用由農業用地變為城鎮用地和工商業用地。王等通過分析遼河三角洲濕地的景觀變化,認為景觀變化導致生物多樣性的降低,景觀內部均質化發展降低了景觀抗干擾的能力。錢通過對吳文化區域系統的研究,指出吳文化景觀形成和變化的原因包括:自然環境的制約和變遷、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技術進步、橫向交流。從方法上看,用電子計算機模擬景觀的變化已經成為國外學者爭相采用的方法,所建立的空間變化模型包括把生物反饋機制引入空間動態模型和把空間特征引入生態學模型;大多數空間模型都把所研究的景觀網格化,通過基本空間單元的變化來體現景觀的空間動態變化。2.2景觀的研究原則對不同類型景觀的感知、對景觀的態度以及景觀對人類的影響,都是地理學的當代主題。70年代以來,與文化景觀有關的感知和行為研究越來越重要,J.K.Wright和W.Kirk是這類主題的較早評論者。盡管文化景觀是由作為整體的人類的影響產生的,但它卻可以由個人以其特有方式加以解釋。例如,我們可能會根據個人的態度和價值觀,觀察工業景觀并發現許多不同的信息。有人只看到丑惡、冒濃煙的大煙囪和受污染的水體,有人可能只看到權力的象征和人們的工作。對于同一個景觀,與依賴該景觀而生活的人相比,參觀者可能作出截然不同的解釋。資本家可能從金錢角度解釋景觀,藝術家可能從美學角度解釋景觀,科學家可能從生態角度解釋景觀,社會活動家可能從混亂和不公平解釋景觀。因而,有些地理學家堅持認為,要努力闡明這些關系,尋找不同文化景觀的含義,也要關注文化景觀的各種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帶給我們與之相關的文化的那些信息。Salter和Lloyd甚至認為:“對景觀含義和秩序的探尋——一種完全而清晰地了解景觀的愿望——是地理學的主要責任。這種探索使我們在景觀描述中能夠超越較為表面的形式和功能,進而達到對周圍世界人文含義的更深理解”。J.R.Gold堅持認為:“人類必須投入人力物力,研究人類經歷的具有符號價值的景觀”。景觀能使人產生從害怕到高興和懷舊等在內的不同態度,對景觀的態度又通過人們利用和改造景觀的方式反映出來。Gold舉例指出:“到美洲航行的早期報道中都有這樣的景象:花園由具有紳士風度且舉止可愛的人占據著,他們天真單純,慷慨大方。這種單純一旦遇到工業文明就會出現緊張……把美洲視為花園的想象一直持續到19世紀”。Gold提醒我們,“景觀代表人類喜愛的程度,是人們偏愛的區位,因而人文化了”。Tuan研究了理想景觀思想。他探討感知的共同特征,進而引起人們對理想城市、理想生活方式和美國城市景觀中的幻想成分等的關注。Tuan在對環境感知和理想景觀所作的最后評論中認為:“人類一直在尋找理想環境。但理想環境是什么樣?一種文化與另一種文化的看法不一。但是實際上,我們似乎可以勾畫出兩種圖景,即單純的花園和宇宙。地球的果實提供了保證,星星的和諧除了提供保證外,還給人類帶來了壯麗景象”。理想景觀也許并不存在,但這并沒有也不應該使尋找理想景觀的人泄氣。1979年Lewis提出景觀解釋和研究的七項原則。這些原則是建立在以下假定基礎上,即所有的人都以類似的方式體驗環境且對環境的反映可由社會和文化進行傳播。目前,對文化景觀的解釋主要有四種模型,即畫家式模型、民間景觀起源模型、書籍模型、劇本作法模型。2.3巖石圈與文化景觀由于文化景觀是任何特定時間內形成某地基本特征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復合體,是“附加在自然景觀之上的各種人類活動形態”,因而文化景觀由自然和人文兩大類因素組成。自然因素為人類物質文化景觀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各種條件。有時自然因素本身的獨特組合也能形成奇特的自然景觀,在此基礎上形成獨特的文化景觀。自然環境具有地帶性規律,使文化景觀的許多人文因素(如民居等)具有明顯的地帶性。構成文化景觀基底的自然因素包括地貌、動植物、水文、氣候和土壤等,各種因素在景觀中的作用各不相同。地貌因素常常對景觀的宏觀特征產生巨大作用,影響景觀的人文化程度;巖石圈是文化景觀各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場所,是文化景觀賴以存在的基礎。在森林景觀、草原景觀、鄉村田園景觀、園林景觀中,生物因素是文化景觀中是鮮明的要素之一。構成文化景觀的人文因素可以分成兩類,即物質因素和非物質因素。物質因素是文化景觀的最重要組成要素,指具有色彩和形態,可以被人們肉眼感覺到的、有形的人文因素,包括聚落、人物、服飾、街道、交通工具、栽培植物、馴化動物等。在文化景觀各組成要素中聚落是最顯而易見的,它集中反映了組成要素之間的相關,是文化景觀的核心。正因為如此,文化地理學者(特別是伯克萊學派的學者們)已經投入大量精力研究聚落特征,如房屋的類型和結構、方言結構,以及它們與道路網、建筑材料、土地格局、自然障礙、自然資源的關系,其中對鄉村類型的研究占據最突出的地位。農村聚落的規模和密度反映所在地的人口密度及人口分布特征,也反映民族的生產習慣、區域文化特色、經濟發展水平、土地利用狀況和農業生產結構。非物質因素主要包括思想意識、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審美觀、道德觀、政治因素、生產關系等。這些因素是文化景觀的無形之氣,其作用不容忽視;對它們進行研究,我們就可以透過景觀的物質外貌,深入文化景觀內部,使文化景觀研究深入到深層機制的水平上。文化景觀的組成除前述的因素外,還有一種凌架于各物質因素和非物質因素之上、可以感覺到但難以表達出來的“氣氛”,它象區域個性一樣,是一種抽象的感覺。JeanGottmann在《歐洲地理》一書中寫道:“……要把一個區域和四周區分開來,除了需要突出的山脈或河谷、特定的語言和某些技藝外,還必須有一種基于某種宗教教義、社會觀念、政治模式(有時是三者的結合)的強烈信仰。因此,區域化必須以景象作為基礎,每一個社區都有它的特具景象,一種和它的鄰區稍稍不同的標記……”。2.4城市景觀設計19世紀末,德國地理學者曾把地理學定義為“景觀科學”,并認為應主要研究特定區域內景觀的形態。他們提出了許多研究計劃,對景觀及其組成進行分類,提出標準的分析程序。由于景觀構成的復雜性,劃分文化景觀類型的方法很多。例如,根據可視性可以分為物質文化景觀和非物質文化景觀;根據人口密集程度、就業構成、建筑物密集程度等可分為鄉村景觀和城市景觀。此外,還可以將文化景觀分為農村聚落景觀、人口景觀、政治景觀、語言景觀、宗教景觀、建筑景觀、流行文化景觀、大都市景觀等較具體的類型。國內已有學者對文化景觀劃分應遵循的原則作了探討,但尚未取得一致意見。例如,金和董在劃分江蘇省高淳縣文化景觀類型時采用的劃分原則有:文化景觀產生的基礎(自然環境、人口密度與分布等)具有相似性;具有基本相同的發生發展過程;文化現狀特征相似;經濟和社會文化的今后建設方向大致相同。董提出劃分鄉村文化景觀類型的五條原則,即相關原則、同質原則、外觀一致性原則、共時原則、發生演化一致原則。此外,有學者將景觀分類的原則和(命名)方法總結為五點,也可供劃分文化景觀時參考。在劃分文化景觀類型時還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不能把劃分自然景觀的方法套用到文化景觀的劃分上;第二,文化景觀的劃分必須采取定量和主觀感知相結合的方法;第三,要注意景觀要素在組合上的相關性。2.5景觀生態學在當代的發展概況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于不適當的發展、追求高消費等原因,生態惡化、資源短缺、人口膨脹、糧食供給等問題日益嚴重并表現出全球性。在這一背景下,景觀生態研究受到重視,景觀生態學成為地理學者和生態學者的研究熱點之一,荷蘭、美國、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在景觀生態設計和景觀生態規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出版了大量論著。早在1939年生物地理學家C.特羅爾(Troll,Carl)就提出了“景觀生態學”一詞,其背景甚至可以追溯到洪堡、蘇卡喬夫等人的早期工作。1981年第一次世界景觀生態學大會在荷蘭召開,1982年IALE在荷蘭成立。1991年在加拿大、1995年在法國分別召開了第二、第三次世界大會,這表明景觀生態學自80年代以來已經有了長足的進展。80年代中期以來,國際上出版了多部景觀生態學著作,僅1987年以來以英文出版的專著就至少有15本。美國哈佛大學的Forman教授出版的《土地鑲嵌:景觀與區域的生態學》一書為當代景觀生態學的代表作。該書分5篇14章,約50萬字,內容豐富,論點新穎,總結了美國景觀生態學研究的最新成果與進展,既有理論深度又有系統性。在我國,景貴和、肖篤寧、傅伯杰、王仰麟、歐陽志云和王如松等學者在景觀生態和生態規劃設計方面做了不少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果[53,54,55,56,57,58,59,60]。此外,文化景觀的文化經濟生態價值在旅游開發、區域規劃和城市規劃中已經得到開發利用,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6從物質規劃到景觀學理論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通過經濟活動和開發活動,創造并保持了許多獨特的文化景觀,蘊藏著有關文化的許多信息。近幾十年來,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長、城市的急劇擴張、現代交通的發展,已經使世界許多地區的景觀遭到破壞,面臨退化和消失的危險。為此,景觀保護受到重視,國際上已將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層次——基因、物種和生態系統——拓展為包含景觀在內的四個層次。1992年世界遺產委員會將文化景觀單列出來,迄今為止已有四處文化景觀進入世界遺產名單,即澳大利亞的Viukata國家公園、新西蘭的Tongariro山國家公園、菲律賓呂宋島北部水稻梯田景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