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適用2023版高考歷史二輪總復習第1部分第1編中國古代史板塊2專題縱向貫通專題3交融-古代中國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課件_第1頁
新高考適用2023版高考歷史二輪總復習第1部分第1編中國古代史板塊2專題縱向貫通專題3交融-古代中國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課件_第2頁
新高考適用2023版高考歷史二輪總復習第1部分第1編中國古代史板塊2專題縱向貫通專題3交融-古代中國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課件_第3頁
新高考適用2023版高考歷史二輪總復習第1部分第1編中國古代史板塊2專題縱向貫通專題3交融-古代中國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課件_第4頁
新高考適用2023版高考歷史二輪總復習第1部分第1編中國古代史板塊2專題縱向貫通專題3交融-古代中國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部分兩大板塊縱橫貫通優勢互補珠聯璧合第一編中國古代史板塊二專題縱向貫通——讓理解更深刻專題三交融——古代中國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民族關系是指民族間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交往的關系;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各民族之間既沖突,又融合,而民族交融是主流。秦漢的統一開啟了多民族封建國家的新階段;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北方民族大批進入中原,加速了民族交融;元明清三代是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最后形成和確立的時期。中國古代華夏認同觀念加強,民族認同逐漸形成并升華。考試命題重視從家國情懷角度,考查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華夷觀念發展變化的原因、實質及產生的影響。話題一“六合同風”——古代的國家認同與民族關系1.古代的民族交融(1)過程①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進入階級社會后民族交融的初步發展時期,諸侯國間頻繁的兼并戰爭,大大加強了華夏民族與周邊民族的聯系,這些民族產生了民族認同觀念。②秦漢時期:我國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初步形成。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古代第一個民族大交融的高潮時期。④隋唐時期:隋唐實行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大大加快,民族交融得到新的發展。⑤宋元時期:是我國古代第二個民族大交融的高峰時期,其中元朝更為突出。元朝的統一使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并形成我國回族的前身——回回。⑥明清時期:各民族的交融與經濟文化交流達到了新的高度。(2)特點①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共同構成中華民族的大家庭。②友好交往是主流,中心是擴大了先進的中原文化和漢族文化。③中華民族以儒家大一統思想作為民族的精神支柱。(3)實質①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看,民族融合實質上是少數民族學習漢族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②從生產關系的角度看,民族融合實質上是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的擴展。③從經濟形態的角度看,民族融合的實質是游牧向農耕的轉化。④從生活方式的角度看,民族融合實質上是少數民族的漢化。2.古代中國民族認同意識的形成發展階段民族實體民族精神先秦時期:華夏族形成夏、商、周三代更替,以疆域的形式鞏固了華夏族農耕經濟的共同地域;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大地及其周邊各族,不斷地凝聚、兼并、擴張,形成華夏族商周時甲骨文和金文的創立標志著華夏族已經確立了共同的語言和文字基礎;三皇五帝古史傳說和華夏族的形成,說明華夏族的共同祖源和族群認同意識已經產生發展階段民族實體民族精神秦漢時期:從華夏向漢族發展秦漢王朝拓展疆域的過程中實行的“移民實邊,”和匈奴、烏桓、氐、羌等民族內遷經濟上,重視農耕;政治上,確立大一統觀念;思想上,儒家思想成為正統

發展階段民族實體民族精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早期中華民族的形成民族大遷徙和民族大雜居帶來了血緣上的融合;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塞外民族在黃河流域建立了許多政權;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和孝文帝改革統治者和民眾逐漸改變傳統民族觀念,開始以“中華”來稱呼這個融合的新族體,實現中華民族的最初認同。內遷少數民族對漢文化的認同和漢化發展階段民族實體民族精神五代至明清時期:早期中華民族的進一步發展契丹、女真和蒙古接受中原文化,建立遼、金和元王朝,元朝實現疆域空前的統一;遼、金、西夏、大理與兩宋的邊界互市貿易;明朝政府對內遷蒙古、色目人采取同化政策,加快民族交融;清朝實行“滿漢一體”政策,對西南邊疆實行“改土歸流”政策,在臺灣建省等遼、金、元、清的統治者都認同漢族文化,實施中華傳統的政治制度并有所創新,如元朝創立的行省制度對于治理地域廣大的國家意義重大發展階段民族實體民族精神近代以來到新中國成立:完全意義上的中華民族正式形成繼續進一步交流和發展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刺激了中華民族意識的覺醒,使中華各族同胞逐漸認識到只有團結起來一致對外,才能克服亡國滅種的危機1.(2022·山東省威海市高三上學期期末)韓愈《原道》中記載,“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于中國則中國之”。這反映了春秋時期()A.中央集權觀念不斷強化B.華夏認同觀念已經出現C.傳統政治制度漸趨瓦解D.民族交融現象比較普遍B【解析】材料大意是孔子作《春秋》,對于采用夷狄禮俗的諸侯,就把他們列入夷狄,對于采用中原禮俗的諸侯,就承認他們是中國人,表明孔子以禮儀作為區分華夏族和夷人的依據,華夏認同觀念已經出現,故選B項,排除A、C、D三項。2.(2022·濟南市高三三模)漢唐王朝對內陸邊疆地區往往通過冊封和朝貢實施控制,很不穩定。元朝則以宣慰使、安撫使、千戶等官職封予各少數民族首領,其職類、承襲、貢賦和征發等遂形成一定制度。元朝這一舉措()A.擴大了地方官員的職權范圍B.通過恢復分封制度以鞏固統治C.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D.實現對少數民族地區直接管理C【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冊封和朝貢無法實現對邊疆地區的有效控制,而元朝時期對邊疆少數民族首領授予官職,并形成一定制度,有效加強了對邊疆管理,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故選C項;排除A、B、D三項。“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秦漢唐宋元明清時期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及對外貿易發展,為今天“一帶一路”對外開放戰略的實施奠定了基礎。統編新教材主要講述中國古代絲綢之路與商業貿易、商路與文化交流等。“一帶一路”倡議是習總書記提出的戰略,是當前的熱點問題,是高考備受關注的熱點內容之一。高考從核心素養角度考查近代東西方文明沖突下的“絲路”與“新航路”及“一帶一路”倡議與近現代西方國家的全球貿易的異同、經濟全球化趨勢背景下的“一帶一路”倡議的機遇與挑戰。話題二“周流天下”——古代中國的中外交流與對外交往一、中國人天下觀和民族觀的嬗變1.中國古代傳統的天下觀和民族觀(1)主要觀點:華夏中心,華尊夷卑,華夷之辨觀。(2)劃分民族的方法:以文化上是否歸附為標準,中國乃文明之國。(3)中外關系基礎:世界秩序不是獨立、平等的民族國家集合體,而是以中國為中心,其他民族只是中國文化教化的對象。(4)中國傳統民族思想:相信中國文化是最優秀的。因此,在中國人看來,維護民族利益主要表現在維護中國的文化和制度,特別是綱常名教上。2.中國古代“華夷秩序”的演進過程(1)秦漢王朝是“華夷秩序”的形成階段①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大帝國。漢武帝時國力強盛,大力開展對外經營。開辟海陸絲綢之路,高度發達的中華文化傳播四方。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兩漢王朝將“華夷”觀念作為對外交往的原則。②以“華夷秩序”為指導思想的東亞古代國際關系體系,在兩漢王朝時期開始形成并初具規模。最初納入這一體系的國家,有東北亞的日本列島上的倭奴國,朝鮮半島上的三韓諸國,東南亞中南半島和南洋群島的一系列小國。(2)隋唐王朝是“華夷秩序”的發展階段①隋朝的建立,使中國結束了長期的戰亂與分裂割據而重新統一,為唐代中國的再度繁榮富強創造了條件。②大唐帝國是古代東亞乃至全世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最發達,國力最強盛的封建帝國。眾多國家欽羨大唐的文明富強,紛紛遣使來朝,與唐朝進行政治交往、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加入“華夷秩序”體系。(3)兩宋王朝是“華夷秩序”的進一步充實階段兩宋王朝在北方一直受到遼、金、西夏政權的威脅,始終處于守勢。然而宋代經濟、科技高度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中心南移。海道貿易的發展和繁榮,并帶動了東南沿海港口的興旺。對外交往也在東南方向得到擴展,使“華夷秩序”得到進一步充實。(4)元朝背離“華夷秩序”蒙元帝國疆域遼闊。盛極一時。但元朝的蒙古統治者雖然保留了“華夷秩序”的外表框架,但卻未能真正領會這一體系的內涵真諦,嚴重背離了文化底蘊深厚的“華夷秩序”。(5)明王朝是“華夷秩序”的全盛階段鄭和七次下西洋,歷經西南太平洋和印度洋,最遠達到非洲東海岸,遍訪亞非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一壯舉擴大了大明帝國在海外的政治影響,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大明帝國則按厚往薄來的原則厚贈來使,使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紛紛被吸引加入到“華夷秩序”中來,從而使東亞這一國際關系網絡發展到空前規模。(6)晚清“華夷秩序”的崩潰滿清時期,外族入主中原,以“天朝大國”自居的滿清統治者,背離世界歷史發展的潮流,使中國在自我封閉中日漸落后。而當時16世紀近代資本主義在西歐崛起。17—19世紀,歐美各國相繼完成了資產階級政治革命和產業革命,資本主義政治經濟體系以西歐為中心,向全世界擴展。在這一歷史背景下,“華夷秩序”逐漸衰敗。隨著辛丑條約的簽訂,晚清“華夷秩序”宣告崩潰。二、對外交往的原因和特點1.原因和目的(1)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當生產力發展進入鐵器時代后,中國才有同外界交往的可能,開先河的是秦漢王朝。(2)主要目的:傳播中國文化,宣揚中國聲威。發展貿易,豐富自己的經濟生活,經濟互補互利。學習外國文化,豐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促進社會進步。2.條件和途徑(1)條件:國家統一,政治穩定;國力強盛,經濟繁榮;對外交通發達;開明的外交政策;科技發展;杰出人物的作用。(2)途徑:一是通過官方和民間的貿易途徑,對外貿易往往伴隨著文化交流。二是官方派遣使節和留學生。三是宗教傳播,如佛教徒鑒真、玄奘,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等。四是戰爭,如成吉思汗的西征。(3)呈現的特點①由開放走向閉關:總體上以開放為主,明清時期,逐步走向閉關鎖國。變化的原因: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根本)、外國侵略勢力的影響等。②路線由陸路為主轉向海路為主:秦漢時期,對外交往的主要路線是陸上“絲綢之路”;唐朝對外交通發達,海陸并進;宋元時期,主要是海路為主。變化原因:經濟重心逐步南移;北方戰亂,南方相對安定,科技因素,包括造船技術、航海技術的進步等。③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同步進行:秦漢時期,陶瓷和絲織品傳到西方,同時佛教傳入中國;唐朝時中國和日本、新羅、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經濟文化交流;宋代對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貿易為主,同時中國科技外傳;明清從國外引進大量農作物。④交往形式以和平交往為主:漢朝“絲綢之路”,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唐朝以經濟文化交流為主;宋代海外貿易。⑤封建社會后期(明清時期)出現侵略與反侵略斗爭:戚繼光抗擊倭寇;鄭成功收復臺灣;康熙帝組織雅克薩之戰,抗擊沙俄。3.(2022·長沙高三月考)公元661年,唐高宗發布敕令,針對蕃舶貨物,朝廷委托嶺南道將蕃舶貨物先行收購,收購完畢再“任百姓交易”。這表明唐朝()A.民間對外貿易有所發展B.經濟重心開始逐漸南移C.貢賜貿易占據主導地位D.對外貿易處于優勢地位A【解析】根據材料“針對蕃舶貨物,朝廷委托嶺南道將蓄舶貨物先行收購,收購完畢再‘任百姓交易’”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了唐朝時期對民間對外貿易采取較為寬松的態度,這有利于促進民間對外貿易的發展,故選A項;B、C、D三項在材料中均未體現,排除。4.(2022·瀘州市三模)宋代海上貿易幾乎全為民間經營,甚至南宋海上戰船的主要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