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管系統第三次課動脈_第1頁
脈管系統第三次課動脈_第2頁
脈管系統第三次課動脈_第3頁
脈管系統第三次課動脈_第4頁
脈管系統第三次課動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二肺循環的血管

一、肺循環的動脈肺動脈干——發出:左肺動脈和右肺動脈(內含靜脈血)分支形成肺泡Cap網。二、肺循環的靜脈肺靜脈:(四條,內含動脈血)注入——左心房動脈韌帶:動脈韌帶的概念:

在肺動脈干分叉處與主動脈弓下緣之間連有一結締組織索,稱動脈韌帶,是胚胎時期動脈導管閉鎖后的遺跡。動脈韌帶三體循環的主要血管(一)體循環的動脈行程和分布特點①分布對稱②分壁支和臟支。③行程中,多居于身體的屈側、深部等較安全隱蔽的部位④動脈常與靜脈、神經伴行⑤配布的形式與器官的形態、功能有關。

器官內動脈分布的一般規律②實質性器官的動脈,從門進入后,呈放射狀分布。①空腔性器官的動脈,呈橫行或放射狀分布。器官內動脈分布與器官的構造有關

主動脈的起止和分部及各部的分支分為三部分:(一)升主動脈:(二)主動脈弓:(三)降主動脈:分胸主動脈和腹主動脈起于左心室,止于第四腰椎體下緣主動脈的分部及

其主要分支:主動脈升主動脈主動脈弓胸主動脈左冠狀動脈右冠狀動脈頭臂干左頸總動脈左鎖骨下動脈腹主動脈左冠狀動脈升主動脈右冠狀動脈(一)升主動脈(二)主動脈弓(從右向左)主動脈弓頭臂干左頸總動脈左鎖骨下動脈右鎖骨下動脈右頸總動脈血管壁上的重要感受器(名稱和位置)主動脈弓壓力感受器位置:主動脈弓管壁內主動脈小球化學感受器位置:主動脈弓的稍下方主動脈弓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頸外動脈(二)主動脈弓的分支:1.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頸外動脈頸總動脈的摸脈點和壓迫止血方法位置:在胸鎖乳突肌前緣中點,平對環狀軟骨高度。急救止血方法:向后內方將頸總動脈壓向第6頸椎的橫突頸動脈竇是頸總動脈末端和頸內動脈起始部膨大部分。為壓力感受器,血壓增高時興奮,可反射性地引起心跳減慢、末梢血管擴張,血壓下降。頸動脈小球頸內外動脈分叉處后方的一個扁橢圓形小體,為化學感受器,可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濃度變化。當血液中二氧化碳增高時,反射性地促使呼吸加深加快,以排除二氧化碳(1)頸外動脈

(2)頸內動脈

1)甲狀腺上動脈2)面動脈3)顳淺動脈4)上頜動脈腦膜中動脈腦膜中動脈

甲狀腺上動脈

面動脈頸總動脈主要分支有:面動脈摸脈點和壓迫止血點位置:在咬肌前緣繞下頜體下緣處止血方法:將面動脈壓在下頜體上顳淺動脈摸脈點和壓迫止血點位置:在外耳門前方、顴弓根部上方的凹窩處止血方法:將顳淺動脈壓在顴弓根部(2)鎖骨下動脈鎖骨下動脈椎動脈胸廓內動脈甲狀頸干鎖骨下動脈壓迫止血點位置:在鎖骨上方的鎖骨上窩處方法:向后下方將鎖骨下動脈壓向第1肋2、鎖骨下動脈及上肢的動脈P162

椎動脈:分布于腦和脊髓鎖骨下動脈胸廓內動脈:分布于胸前壁、膈、心包、腹直肌。

甲狀頸干上肢動脈主干:尺A鎖骨下A腋A肱A掌淺弓和掌深弓

橈A

臨床意義:肱A常于測量血壓;橈A在腕部觸摸脈搏。鎖骨下A腋A肱A鎖骨下A腋A肱A尺A橈A肱A常用于測量血壓鎖骨下A腋A肱A尺A橈A摸脈(三)胸部的動脈P130;主干胸主動脈胸主動脈臟支:

壁支:支氣管支、食管支、心包支。肋間后動脈和肋下動脈4、腹部的動脈P163臟支成對不成對腎動脈睪丸動脈腹腔干腸系膜上動脈腸系膜下動脈胃左動脈肝總動脈

脾動脈腎上腺動脈腹主A:臟支:腎A睪丸A腹腔干腸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