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中尋找醫學的希望英國醫學博物館考察記_第1頁
在希望中尋找醫學的希望英國醫學博物館考察記_第2頁
在希望中尋找醫學的希望英國醫學博物館考察記_第3頁
在希望中尋找醫學的希望英國醫學博物館考察記_第4頁
在希望中尋找醫學的希望英國醫學博物館考察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在希望中尋找醫學的希望英國醫學博物館考察記

2005年夏天,作為一名訪問者,我很幸運地參加了英國維森康姆醫學歷史研究所的學術訪問,并借此機會參觀了一些英國的醫療博物館。德國與澳大利亞科學博物館英國維爾康姆醫史研究所創辦的醫學史博物館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也是我此行拜訪的第一個醫學博物館。沒想到,參觀這個博物館卻費了一蕃周折。到倫敦后才知道維爾康姆醫學史博物館(圖1)在幾年以前已經并入倫敦科學博物館內,不再歸屬維爾康姆醫學史研究所,而維爾康姆醫史研究所現在已隸屬于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CollegeLondon,UCL),更名為維爾康姆醫史研究中心(WellcomeTrustCenterfortheHistoryofMedicine)。英國維爾康姆醫學史研究所是世界上進行醫學史專門研究的頂尖機構,它原是由亨利·維爾康姆(HenryWellcome,1853-1936)個人創辦的,迄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這里不僅是醫學史研究的權威機構,而且收藏了許多珍貴的醫學史原始資料。為了參觀維爾康姆醫史博物館,必須首先找到倫敦科學博物館。倫敦科學博物館位于倫敦市區博物館集中的地帶,與倫敦自然博物館比鄰。在碩大的科學博物館內,醫學史展覽的入口處醒目地標明由“HenryWellcome和倫敦大學學院維爾康姆醫學史研究中心”捐助。這個展覽充分發揮了英國的蠟人制作技術,使用真人大小的蠟人展現了不同歷史時期的醫學軌跡。從古到今,每個時期至少用1~2個場景來展示。為了營造凝重的歷史氣氛,整個展廳處在昏暗的背景光線中,反映戰場救護、瘟疫流行和外科手術的場面被渲染得惟妙惟肖,仿佛使人回到從前,感受到歷史的不幸。但是到了現代展覽的部分,背景光線明亮了許多,大概是設計者的有意安排,目的就是要參觀者看到現代醫學的希望。因為是現代的醫療成果,所以大部分展示都以實物的形式展出。在我的印象中,那個現代化的手術室與今天醫院中的手術室幾乎沒有差別,儀器的報警聲和救護車的鳴叫聲都逼真地再現在參觀者的身旁,導管中流動的紅色血液以及蠟人醫生嚴肅的表情使人仿佛置身于緊張的急救中,不少游客參觀到這里都不約而同地駐足觀看。這里的展覽盡可能再現了歷史的原貌,原始的檢查儀器和醫療工具,診所的家具陳設,原始的手稿等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圣托馬斯醫院坐落在英國泰晤士河畔的圣·托馬斯醫院是一家久負盛名的醫院,因為這里擁有世界上第一所護士學校,這里是護理學事業的先驅者南丁格爾曾經工作和開創事業的地方。1820年弗洛倫斯·南丁格爾(FlorenceNightingale,1820-1910)出生在意大利佛羅倫薩一個富有的家庭,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1850年,她不顧家人的反對,赴德國學習護理學。1854至1856年,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南丁格爾以其人道、慈善之心為英國的傷員服務,被戰地士兵親切地稱為“提燈女神”。她被視為英國人民的英雄。她的《醫院筆記》、《護理筆記》等著作成為醫院管理、護士教育的奠基之作。1860年,她用公眾捐助的南丁格爾基金在英國圣·托馬斯醫院內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護士學校——南丁格爾護士學校。英國人民為了紀念她,至今在倫敦市區繁華的鴿子廣場附近還矗立著南丁格爾的雕像。圣·托馬斯醫院主樓前是一片綠色的草地,醫院的門診大廳寬闊而整潔,濃厚的現代化氣息使人難以發現古老的痕跡。在門診大樓的后方(相當于醫院后院的位置)有一幢古老的樓房,“門診部入口”的字樣依稀可見。雖然這個入口早已廢棄,但是從入口處的臺階和入口兩旁古老的路燈來看,仍然可以想象當年病人從這里進出醫院的情景。圣·托馬斯醫院因為南丁格爾而聞名,我想醫院是不會忘記這位偉大的杰出女性的。果然,盡管醫院地處寸土寸金之地,但是管理者依然以南丁格爾為醫院的驕傲,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南丁格爾,醫院在門診大廳設置了南丁格爾的全身雕像。雕像旁擺放了一架鋼琴,平時有琴師在這里演奏。伴隨著悠揚的音樂,病人置身于醫院中,不會對醫院產生恐懼,反而會有安然之感。也有許多人因為在這里發現了南丁格爾的雕像,從而引發了參觀南丁格爾博物館的興趣。在龐大醫院的一角,沒有與醫院的主體結構相連的地方,我發現了南丁格爾博物館(圖2)。這是一個獨立的一層建筑,面積不大,位于安靜的角落里,到這里參觀的游人并不多。在醫院的建筑群中南丁格爾博物館雖然不算耀眼,但是圍繞醫院的周邊,清晰地樹立著博物館的道路指示牌,可見醫院是煞費苦心的。南丁格爾博物館的展覽特點是以展板為主,展覽入口處擺放著南丁格爾的半身銅像,反映南丁格爾參加戰場救護的巨幅油畫懸掛于入口處,惹人注目。展覽以南丁格爾為中心,展示了英國護理事業的發展。在展覽的櫥窗里盡可能配以實物,以顯現歷史的原貌。圣瑪里地區的博物館在倫敦還有一個值得參觀的地方,這就是青霉素的主要發現者之一弗萊明的實驗室(圖3)。弗萊明(AlexanderFleming,1881-1955)出生在英國,因為家境貧寒,小時候沒有受過正規的學校教育,但他一直堅持自學。20歲時,依靠獎學金進入倫敦大學學習醫學。27歲時,他以優異的成績通過國家考試并獲得大學金質獎章,后來留在圣·瑪麗醫院從事研究工作。正是在圣·瑪麗醫院的實驗室中,弗萊明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發明。如今這個實驗室依然保留在圣·瑪麗醫院內,只是小小的弗萊明的實驗室已經成為弗萊明實驗室博物館了。1993年9月21日,在圣·瑪麗醫院NHS基金和SmithKlineBeecham私人醫藥公司的資助下,弗萊明實驗室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圣·瑪麗醫院位于倫敦帕丁頓區,與帕丁頓火車站緊鄰。在醫院入口處的墻壁外側,細心人會發現寫有“弗萊明實驗室博物館”字樣的小標牌。從門診入口進入,沿著博物館道路的指示箭頭,在樓梯的拐彎處(呈向外凸出的拱形)發現了弗萊明實驗室博物館。說起來是博物館,其實就是弗萊明當年工作的實驗室,圣·瑪麗醫院沒有做任何聲張,只是在弗萊明實驗室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小錄像廳和一個小展室。以前從文獻中看到介紹,說弗萊明的實驗室是一間陰冷潮濕的地下室,現在身臨其境,又經館長證實,才知道弗萊明于1901年來到圣·瑪麗醫院工作,1906年開始在賴特(AlmorthEdwardWright,1861-1932)教授的指導下從事細菌學的研究。從1919年開始,弗萊明確實在一間狹小、潮濕、臟亂的實驗室里工作,并于1928年9月3日在那間實驗室里發現了青霉素。后來弗萊明一直在那里工作,直到1933年醫院的新大樓落成,弗萊明才搬到現在參觀者看到的實驗室中。弗萊明實驗室博物館可能是我見到的最小的醫學博物館了,說它小,因為實驗室僅僅能夠容納2~3人同時參觀,我和館長倆人站在實驗室里就顯得有些擁擠。雖然擁擠,但這個實驗室卻“貨真價實”,因為它保留了弗萊明實驗室的全貌。弗萊明使用的試管、培養細菌的培養皿、觀察細菌的顯微鏡、工作用的實驗桌椅、查閱文獻的書籍、報紙等器物全部被保留下來,惟一的遺憾就是弗萊明發現青霉菌的那個培養皿,實物已被收藏在大英博物館內,這里展出的是復制品。青霉素自發明以來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歐亞大陸硝煙滾滾,大量傷病員急需治療,戰爭為青霉素的研究提供了契機和舞臺。當然,青霉素從發現到提取,直到批量生產投入臨床應用,其間的過程是曲折的。青霉素的研制工作曾一度中斷,直到英國的藥理學家佛洛里(HowardWalterFlorey)和生化學家錢恩(E.B.Chain)在查閱文獻時,發現了弗萊明的論文,他們決心將弗萊明的研究繼續下去。這在醫學史上,被稱作“青霉素的第二次發現”。其實,除了這三位科學家以外,牛津大學的青霉素研究小組的年輕人同樣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他們在青霉素的發現史上多數是默默無聞的。參觀了圣·瑪麗醫院內的弗萊明實驗室博物館使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科學發現的艱辛,也了解到許多眾所周知的歷史之外的故事。真納roche在倫敦,我參觀的最遠的地方是位于倫敦南部郊區的一個村莊,那里是牛痘發明者真納(EdwardJenner,1785-1823)的故鄉。從倫敦市區乘火車,然后改乘出租車(因為小村莊沒有公交車),終于來到了位于格羅斯特郡、巴克利鎮的真納的家,即現在的真納故居博物館(圖4)。汽車爬上山坡,呈現于眼前的不是普通農舍,而是一座威嚴而古老的城堡。從城堡前面擺設的一排小鋼炮,還有城堡上方高高飄揚的家族旗幟,足見城堡主人的權勢。這座城堡叫做“巴克利城堡”,始建于14世紀,這片地區也因為巴克利城堡而聞名。這座鄉間城堡給人的感覺是很牢固,房間和居室的面積都很大。城堡的主人喜歡收藏,城堡里陳列著許多主人從世界各地購進的家什,中式家具在這里也能見到,但最吸引我的莫過于城堡里懸掛的油畫,有巴克利家族主要成員的畫像,也有英國王室贈送的珍貴的繪畫作品,在這些作品中我意外地發現了真納的畫像。我猜想,只有與巴克利家族關系非常親密的人,他們的畫像才能夠登上巴克利城堡的墻壁,后經同來的牛津大學的醫學史系主任MarkHarrison博士介紹,我才知道真納與巴克利是很要好的朋友。從巴克利城堡參觀出來,沿著一條鄉間小路,穿過一片墓地(真納一家人的墓地也在其中),不遠處就看見了真納的家。早在1937年的時候,已有人提出建議將真納的家改建為真納故居博物館,但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這個計劃沒有實現。1981年真納基金會和英國免疫學會共同呼吁修建真納故居博物館,他們試圖買下真納家的老房子,將其改建為故居博物館和醫學教育中心,但沒有成功。1983年日本慈善家RyoichiSasakawa出資,終于實現了長期以來未能實現的愿望。1985年5月10日,真納故居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這是一座獨門的小院,小院一側是一座二層的小樓,庭院中央是綠色草地,與小樓相對應的是一片茂密的小樹林,其間隱藏著極富有歷史意義的牛痘接種棚。這個接種棚是一位鄰居主動為真納修建的,原因是每個星期四真納都會在自己家為慕名而來的接種者免費進行牛痘接種,這樣每個星期四的早晨在真納家門口早早地就排起了長長的接種隊伍,鄰居們為此有些反感,因為他們擔心會因此而被傳染上天花,他們把真納的家稱作“疫病屋”。于是脾氣古怪的佛里曼(ReverendFerryman)沒有與真納商量,就在真納家花園的一角搭建了一個特殊的棚屋。這個棚屋只有一個房間,一根煙囪,沒有門,只有一個出入口。棚屋周圍的墻被一排樹干覆蓋著,使整個棚屋看起來像一個小木屋。進入博物館的正門口,右側第一個房間是錄像室,與之相對的左側是工作人員的工作室,中間的走廊是紀念品的售賣廳,走廊的盡頭是通向二層的樓梯。右側入口的第二個房間就是博物館的主展室。展室布局簡單,沒有蠟人等大型的展品,木制框架的展覽柜內擺放了真納使用的接種工具、生活用品、研究過的動物標本、出版的書籍、發表的論文等。與真納密切有關的人物,如他的老師約翰·亨特(JohnHunter)、蒙塔古夫人(M.W.Montague)、拿破侖等人物的介紹也出現在展室里。二層的展廳主要是以牛痘疫苗為開端,介紹了利用牛痘疫苗在全世界范圍內消滅天花的過程和現代免疫學的研究成果。眼見為實,真納博物館內陳列的真納的頭發、真納生前戴過的戒指、真納的書房、作為牛痘疫苗來源的第一頭奶牛的牛角,還有小院中的接種棚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過這次實地考察使我增加了對真納這位英國鄉村醫生的了解。他是一位平凡而偉大的醫生,他不僅是牛痘術的發明者,同時還是牛痘術的積極推廣者,他不遺余力地出資出力推行牛痘接種術。與此同時,他是一位稱職的好醫生,盡其全部所能幫助貧窮的病人。他是一位極具同情心的人,他可以不顧自己年老體衰,而在寒冷的冬天為鄉親們尋找過冬的劈柴。他為了使第一個接種牛痘的人菲普斯(JamesPhipps)過上溫飽的生活,而不惜自己花錢為他造房子。他的許多事跡鮮為人知,拜訪真納的家鄉使我有機會真切感受到這位平凡而偉大的醫生為人類做出的不平凡的貢獻。數據庫可以加入我國的醫學博物館,使其“四化”英國之行帶給我的收獲是巨大的,最深刻的一點體會就是英國人重視歷史。一家醫院、一個實驗室、一所普通的住宅都可以變成博物館,成為后人參觀和學習的好地方。南丁格爾生前所在的醫院,歷史很古老,雖然今天已有新的門診大樓落成,但是古老醫院的痕跡依然可見,而且保留較好的病房仍然在使用中。總之,醫院的原則就是能夠利用的,絕不浪費。這些保留下來的老醫院、老房子、老實驗室都是歷史的無言見證,充分顯示了一個國家深厚的醫學文化底蘊。其實,有時候辦展覽并不一定需要太大的地方。我去英國倫敦皇家婦產科學會參觀那里舉辦的“婦產科誕生500周年展覽”,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英國倫敦皇家婦產科學會位于倫敦著名的玫瑰園附近,占地面積不是很大,只有一座主樓,但機構設置齊全,有圖書館、會議室、行政辦公室,工作人員、服務人員各負其責,這里經常召開婦產科學術會議。如果不是事先預約,我來這里還真的找不到“婦產科誕生500周年”的展覽在何處。為了節省空間,學會將展覽設在了通向地下一層的走廊處,沒有大型的展覽櫥窗,只是在走廊墻壁的上方赫然寫著“婦產科誕生500周年展覽”的字樣,同時畫出了婦產科發展500年的年表,大部分展品都以抽屜的形式隱藏在走廊的墻壁內,所以很多來這里開會的人都沒有發現這個專題展覽。這里的展覽空間雖然不大,但科技含量絕對不低,電腦觸摸屏不僅可以幫助參觀者了解展覽的全部內容,還可以把感興趣的內容利用電腦直接發送到自己的電子信箱里。參觀之后,對我的最大觸動就是一定要保護好中國的醫學文物,有些醫學文物,由于沒有及時地被收藏保護起來,已經令人心痛地永遠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是人類的悲哀。如果我們把目光放遠一些,把智慧提高一些,早些將這些醫學文物收集保護起來,中國的醫學文化就會更豐富更燦爛。也許我們在物力和財力上比不上國外的同類機構,但我們至少應該樹立一些文物意識,把那些有歷史意義的老醫院、老實驗室,著名醫學專家的著作、手稿等物品保存下來,建立中國的醫學博物館是保護醫學文物的一種較好手段,因為醫學博物館是傳承醫學文化、展示人類醫學文明的最好載體。博物館不是一座簡單的建筑物,它蘊涵著深刻的博物館文化。這種文化凝聚著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雙重涵義。博物館中的文物是物質文化的具體表現,但博物館決不是單純的文物的收藏所,也不應成為高深莫測的象牙塔,而應得到充分的利用。對博物館中的文物進行研究取得的成果及文物本身反映的時代精神是博物館文物的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體現。學院教育與科普宣傳同等重要,一定程度上,博物館發揮著科普宣傳的社會效應。醫學博物館的社會效應可能更顯著,因為醫學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博物館文化是一種先進文化,它記錄著人類文明的演進過程,值得人們去做深入的研究,醫學博物館的功能也是如此。博物館還是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這一點在中國的醫學博物館中應猶為突出。近代中國存在中西醫學兩大體系,西方醫學伴隨傳教士來華被帶入中國,其思想方法和臨床治則與傳統中醫學迥然不同,中西醫學的差異可以通過博物館的形式得到表達。可是目前在中國國內,雖然建成了一些醫學博物館,但主要介紹的是中國傳統醫學(史)的發展,沒有反映西方醫學的發展軌跡。中國的醫學博物館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