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古代詩歌鑒賞通關備考方案4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課件_第1頁
2023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古代詩歌鑒賞通關備考方案4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課件_第2頁
2023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古代詩歌鑒賞通關備考方案4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課件_第3頁
2023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古代詩歌鑒賞通關備考方案4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課件_第4頁
2023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古代詩歌鑒賞通關備考方案4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古代詩歌鑒賞通關備考方案(4)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

表達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創造意境、表達思想感情時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對表達技巧的鑒賞,就是辨識詩歌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或藝術構思,分析其本身的藝術效果,評價其對表現詩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題型一:鑒賞修辭手法一、“7類”常見修辭手法要掌握修辭手法解說比喻比喻通常有明喻、暗喻、借喻三類。主要作用是:化平淡為生動,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比擬比擬分為擬人和擬物兩種,古詩主要使用前者。(1)擬人。擬人是指賦予事物以人的行為特點,使被描寫的對象更加鮮活,意蘊更加豐富。(2)擬物。擬物是指把人當作物,或把此物當作彼物寫,使被描寫對象給人以形象感、新奇感借代借代俗稱“換名”,指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事物,而借用與它密切相關的人或物來代替。借代可以使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強化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夸張夸張是指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縮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強表達效果,也叫夸飾或鋪張。其作用是突出、強化某種事物或感情,烘托氣氛對偶對偶是指用兩個結構相同、字數相等、意義對稱的詞組或句子來表達相反、相似或相關意思。其作用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雙關某一字、詞,憑借其本身具有的語音或語意的條件,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獲得雙重意義就是雙關。這種手法可以使語言含蓄、風趣互文互文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常采用的一種修辭手法。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一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掌握關鍵能力:修辭手法題答題“3步驟”1.準確指出修辭手法古代詩歌用得較多的修辭手法主要有比喻、夸張、擬人、借代等,而詩句中往往有些詞語具有暗示作用,要注意由此出發,來判斷這些常用的修辭手法。2.分析手法的運用首先要回答出這首詩或詞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其次分析這種手法的運用所達到的藝術效果,同時結合詩歌的主旨分析詩人的感情。3.賞析表達效果有些詩歌本身蘊含著作者非常復雜的思想情感,鑒賞時要在分析修辭手法的基礎上加以點明。解題思路示范[典例1]閱讀下面的元曲,回答問題。水仙子·舟中孫周卿孤舟夜泊洞庭邊,燈火青熒對客船,朔風吹老梅花片。推開篷雪滿天。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詩和雪繳纏。一笑瑯然。分析“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詩和雪繳纏”的兩種修辭手法。答題思路:第一步:準確指出修辭手法品讀詩歌,明確詩意,結合關鍵詞判斷修辭手法。從詞中我們不難發現,這里主要運用了比擬和排比的手法。第二步:規范答題思路結合具體內容,分析該修辭手法的運用及目的。抓住“爭先”“鏖戰”“繳纏”分析比擬手法,從三句元曲整體上分析排比手法。第三步:賞析表達效果賞析修辭手法的運用所起的表達效果,從詞中看,比擬手法重在分析“生動形象”,排比手法重在分析對氣氛的“渲染”。[形成答案]比擬、排比。“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用“爭先”“鏖戰”把“詩豪”“風”和“雪”擬人化,“詩和雪繳纏”,用“繳纏”將“詩”擬物,把抽象的“詩”具象化,生動形象地描寫風雪交加的壯美,表現作者迸發的詩情。“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詩和雪繳纏”構成排比句,描寫了作者的詩情與風雪難分難解的關系,渲染了氣氛。對點訓練:1.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后面的題目。霜天曉角·題采石蛾眉亭【注】韓元吉倚天絕壁,直下江千尺。天際兩蛾凝黛,愁與恨,幾時極!暮潮風正急,酒闌聞塞笛。試問謫仙何處?青山外,遠煙碧。【注】《宋史·孝宗本紀》載,隆興二年十月,金人分道渡淮,十一月,入楚州、濠州、滁州,宋朝震動,醞釀向金求和。這就是作此詞的政治背景。上闋寫景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請指出其中兩種并結合詞句簡要賞析。答案:①夸張,“倚天絕壁,直下江千尺”句運用夸張的手法,表現了峭壁如削、倚天而立、直插江中的雄奇壯美之景;②擬人,“天際兩蛾凝黛,愁與恨,幾時極”句運用擬人的手法,寫青山似女子蛾眉不展,凝愁帶恨,寄寓了詞人內心的愁苦;③比喻,“天際兩蛾凝黛”句將江天之外兩座夾江而立的遠山比作女子的蛾眉,突出了遠山的秀美。一、“2類”常考表達方式新體驗

1.描寫描寫從對象上看主要有景物描寫和人物描寫,考查的重點是景物描寫。景物描寫要求選取典型景物,講究描寫角度,描寫手法,這些手法有正側結合、動靜結合、虛實結合、聲色結合、明暗結合、點面結合、白描工筆、細節描寫、對比襯托等。題型二:鑒賞表達方式(1)諸覺結合諸覺結合是指在詩歌描寫時,從調動感覺的不同角度寫。包括視覺(形色)、聽覺(聲)、嗅覺(氣味)、味覺、觸覺或通感。即調動人的各種感覺器官來描寫景物,便于從景物的不同角度入手表現景物的不同側面。賞析時應指明詩歌調動了多少種感覺,并說明表現了各個側面怎樣的效果。(2)正側結合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是兩種不同的描寫角度,有著不同的作用。在寫作中,二者往往是相互結合,但也會有所側重。正面描寫就是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狀態直接具體地描繪出來。側面描寫又叫間接描寫,是從側面烘托人物或事物形象,即通過對周圍人物或環境的描寫來表現所要描寫的對象。賞析時應點明詩歌中哪些是正面描寫,哪些是側面描寫,又有怎樣的效果。(3)動靜結合動靜結合是指在一首詩歌中既有動態描寫,又有靜態描寫。一般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以動寫靜,二是以靜寫動。動靜結合,往往和襯托相關,動態和靜態相互結合,相互映襯。賞析時應指明詩中的“動”是什么,“靜”是什么,二者結合有怎樣的效果。教材助解:1.試賞析《蜀道難》“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四句是如何描寫蜀道的。答案:使用夸張手法,從視覺和聽覺上渲染了一種驚險的氣氛,烘托了蜀道的難與險。2.閱讀《琵琶行》節選文字,然后回答問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這幾句是如何描寫琵琶聲的?

答案:正側結合。從首句至“四弦一聲如裂帛”為正面描寫,詩人運用比喻、通感、想象等手法,使用了形象感極強的擬聲詞,充分描寫出琵琶女彈奏的音樂旋律起伏跌宕、感人至深以及自己內心復雜多變的情感。最后兩句為側面描寫,通過寫周圍環境的寂靜,來表現音樂美妙動聽、引人入勝的強大魅力。上句寫人,下句寫景,情景相生,境界全出。3.王維《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是怎樣運用以動寫靜的?試簡要分析。答案:皓月當空,青松如蓋,是靜景描寫;山泉清冽,流瀉山石之上,是動景描寫。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勢增大,從石上流過,淙淙有聲,以動襯靜,反襯出山中的寧靜。

4.李白《望廬山瀑布》中“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是如何以靜寫動的?請簡要分析。

答案:借這形如香爐、經日光照射而云蒸霞蔚、紫煙繚繞的高大山峰,為壯美的瀑布制造闊大而神奇的背景,突出瀑布這一主要景觀。瀑布自“前川”奔瀉而下,近看自然極有動感,然而詩人卻在“遙看”,著一“掛”字,便化動為靜了,使得整條瀑流如玉簾垂空,又如白練高懸。2.抒情詩歌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抒情是古詩創作中運用最多、最重要的表達方式,它可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間接抒情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樂景哀情、哀景樂情等),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托物寓理),借人抒情,借事抒情(即事感懷),借古抒情(借古諷今、懷古傷今、用典抒情)等。另有對比、襯托等手法。其實,間接抒情就是借物、景、人、事等進行的抒情。間接抒情的手法與表現手法有重合之處。賞析時如是間接抒情,應指明是哪種間接抒情,抒的是什么情。教材助解:5.試指出下列詩句的抒情方式和蘊含的思想感情。(1)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抒情方式:

思想感情:(2)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抒情方式:思想感情:(3)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抒情方式:思想感情:(4)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抒情方式:思想感情:答案:(1)直接抒情年華消逝、壯志難酬(2)用典抒情報國無門、壯志難酬(3)敘事(細節)抒情離別之苦、不舍之情(4)直接抒情蔑視權貴、傲岸不羈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二、表達方式鑒賞新思路[典例2]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后面題目。采地黃者白居易麥死春不雨,禾損秋早霜。歲晏無口食,田中采地黃①。采之將何用?持以易糇糧。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攜來朱門家,賣與白面郎。與君啖肥馬,可使照地光。愿易馬殘粟,救此苦饑腸!【注】①地黃:玄參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藥。②插:通“鍤”。鐵鍬。這首詩的敘述特色鮮明,試作賞析。答題思路:第一步:明方式題干指明要求對這首詩的“敘述特色”進行賞析,屬于鑒賞詩歌的表達方式題。第二步:釋運用(1)從敘述的角度來看,本詩題為“采地黃者”,正文是采地黃者對當時年景、生活窘迫、采地黃的艱辛、賣地黃的悲戚遭遇的講述,詩歌通篇都是自述;(2)從敘述的順序來看,詩歌先寫采地黃,再寫賣地黃,屬于時間發展的先后順序;(3)從敘述的特點來看,全詩沒有能夠直接體現情感的詞匯,屬于純客觀敘述。第三步:析作用(1)從敘述者的角度來看,這種敘述方式使故事更具有真實感,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采地黃者對自己辛酸遭遇的敘述也就更能給讀者深刻的感受。(2)從敘述的先后順序來看,可以使所敘述事件逐層深入,條理清晰,脈絡分明。(3)從敘述的特點來看,看似平淡的敘述中深刻地反映了農民在災荒年頭,連馬食都吃不上的悲慘遭遇,有力地抨擊了豪門大戶對農民剝削的殘酷性。[形成答案]①以采地黃者的口吻敘述,雖無一字怨語,讀來卻愈覺辛酸。②以時間順序來敘述事情發展過程,層層深入,脈絡分明,給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③從頭到尾都是客觀敘述。詩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動聲色卻滲透自己的愛憎之情。對點訓練:2.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后面題目。水龍吟·登瓜步江樓徐之瑞①

怒濤千疊橫江,是誰截斷神鰲足②?卻思當日,風云叱咤,氣吞巴蜀③。江左夷吾④,風流頓盡,神州誰復?但茫茫睹此,河山如故。悲何限、吞聲哭。

正擬清游堪續,剩荒臺、亂鴉殘木。傷心地、莫話,南朝舊事,春波猶綠。鼎鼎華年,滔滔逝水,浮生何促!指三山縹緲,凌云東去,醉吹霜竹。【注】①徐之瑞:字蘭生,浙江仁和人。明崇禎九年舉人,入清不仕。②神鰲足:傳說女媧斷鰲足做撐天之柱。③西晉初期,王濬率軍自巴蜀順江東下,迫使吳國投降。④溫嶠認為王導有管仲(夷吾)之才,能輔助局勢未穩的東晉。請從情景關系的角度簡要賞析這首詞的下片。答案:①寫哀景抒哀情。以荒涼殘破之景抒發凄涼孤寂之情,以滄桑巨變抒發亡國之痛。②以樂景襯哀情。春波猶綠,故國不再,令人傷懷。③觸景生情。本想游賞,可眼前荒臺、亂鴉、殘木之景十分荒涼,讓詞人聯想到南朝舊事,勾起亡國之恨。④寓情于景。華年蹉跎如滔滔逝水,“浮生何促”,抒發詞人年華易逝、人生短促的感慨與救國無術的憤懣悲痛。解析:解答本題,需找出所寫之景,體會詞人所抒之情,從景與情之間的距離和感情色彩等角度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然后分類作答即可。溫馨提示:表達方式題答題“3步驟”第一步:明技巧。指出詩歌所運用的描寫、抒情等表達方式及特點。(重點關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動靜結合、視聽結合、白描等)第二步:釋運用。結合詩句闡釋表達方式是如何運用的。第三步:析作用。簡析該表達方式對塑造人物形象、營造意境和表達情感等方面的作用。一、“7類”常考表現手法要知曉題型三:鑒賞表現手法修辭手法解說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指借助客觀景物的描寫來抒發作者的主觀感情,它往往使感情抒發得含而不露,蘊藉悠遠,深切動人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指將個人之“志”依托在某個具體之“物”上,“物”便具有了某種象征意義,成為作者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從而收到情蘊物中、物涵情志的藝術效果虛實結合虛實結合是指把抽象的述說與具體的描寫結合起來。虛實結合,可以使虛景與實景得以補充映襯、相得益彰,使形象鮮明,并使詩歌的容量增大,內涵豐富對比對比是指為了充分顯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現事物的本質特征,加強詩歌的表達效果和感染力,把具有明顯差異、矛盾和對立的雙方安排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的表現手法。其作用是突出強調,使事物更加鮮明襯托襯托又稱“映襯”“陪襯”。為了表現、突出主要的人或物,作者常常用另一種或另一些與之相似、相關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來陪襯聯想、想象聯想、想象是兩種重要的思維方式。聯想、想象經常與夸張連用,創設意境,拓展內容,深化主旨,表達異乎尋常的情感用典用典分事典和語典兩種。事典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表明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等。語典是指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詩文名句,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尋意于言外掌握關鍵能力:表現手法題答題“3步驟”1.明技巧通讀整首詩詞,把握關鍵詞句,找出這首詩(詞)使用的表現手法。2.釋運用結合相關語句分析這個手法在詩歌中的具體運用。3.析作用表現手法往往與作者情感聯系在一起,有些詩歌表現手法的鑒賞必須從詩歌的總體出發,扣住詩歌的主旨來作答。答出該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傳達了怎樣的旨趣及運用該手法的效果。二、解題思路示范[典例3]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后面題目。送王昌齡李頎漕水東去遠,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數千里,中無蒲稗生。夕陽滿舟楫,但愛微波清。舉酒林月上,解衣沙鳥鳴。夜來蓮花界【注】,夢里金陵城。嘆息此離別,悠悠江海行。【注】蓮花界:佛寺,詩中指洛陽白馬寺。這首詩與柳永《雨霖鈴》詞都運用了點染手法,試賞析本詩的點染手法。答題思路:第一步:明技巧詞的開篇就采用了先染后點的手法,緣情布景,渲染氛圍,整個上片句句都在言情,卻無一語直接言情,因此詞的上片都是在染。下片開頭“多情自古傷離別”,才在上片蓄勢極足的情況下,如閘門大開,將堆積已久的感情傾瀉而出,點破“離別”的情感內涵,這是點。第二步:釋運用這首詩主要寫離情別緒,詩歌在第二句先點“送君多暮情”;再展開寫暮景,通過層層鋪墊,渲染其情;最后以“嘆息”再次點明別離之情。第三步:析作用作者在本詩中運用先點后染再點的手法,著意抒發“多暮情”,全詩幽淡惆悵,表達出對朋友孤身遠去的不舍之情與眷戀之意。[形成答案]①“送君多暮情”句點出了傷別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夢里金陵城”十句,層層鋪寫暮景,滿篇幽淡惆悵,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離情;③結尾“嘆息此離別”再次點明別離之情,“悠悠江海行”表達對朋友孤身遠去的不舍。對點訓練:3.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后面題目。鷓鴣天·游鵝湖,醉書酒家壁①辛棄疾春入平原薺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鴉。多情白發春無奈,晚日青簾酒易賒。閑意態,細生涯。牛欄西畔有桑麻。青裙縞袂誰家女,去趁蠶生看外家②。【注】①辛棄疾作此詞時被罷官而閑居在江西上饒,年僅42歲。②外家:女子出嫁后稱娘家為外家。這首詞在寫法上很有特色,詞人主要運用了哪種表現手法?請簡要分析。答案:這首詞主要運用了“以樂景寫哀情”(或“反襯”)的表現手法。田園風光怡人,農家生活閑適,詞人面對生機勃勃的春天,聯想到自己的遭遇,事業上的失意與感嘆歲月流逝的惆悵之情便油然而生;而對閑適、古樸的村居生活的描寫,更讓人感受到詞人英雄無用武之地的不甘閑居卻又無可奈何的復雜心態。解析:作者的眼前是“春入平原薺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鴉”,但詞人的感觸則是“多情白發春無奈”,這是借樂景寫哀情。作答時,要結合詞句具體分析。一、“3大類”常考結構技巧要熟記古詩,除注意寫景抒情、煉字煉句外,也講究結構之妙。通常也會使用線索、開門見山、伏筆照應、卒章顯志等結構技巧。但要注意三個特殊之處:1.情與景的結構關系。無論是詩還是詞,一般都是先寫景敘事,再抒情議論。也有先情后景,先理后敘,或者邊寫景邊抒情的布局特點。題型四:鑒賞結構技巧2.近體詩特別講究結構上的起承轉合。開頭起句作用有:總領全文,統攝全篇,引出下文,鋪墊,奠定感情基調,點題,點明季節、時間、地點等。“承(轉)”句作用有:照應、引起下文、為下文做鋪墊、過渡、蓄勢等。“合”句作用有:呼應、總結、卒章顯志(情+理)、深化主題(情+理)、首尾圓合等。3.結尾的兩種特別之處:卒章顯志(情或理)和以景結情。(1)卒章顯志。在結尾運用直抒胸臆的手法,點明志向、情感。這是古詩普遍使用的結尾方式。(2)以景結情。指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結束全詩,使得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顯得意猶未盡,可以使讀者從景物描寫中馳騁想象,體味詩歌的意境,產生韻味無窮的藝術效果。二、解題思路示范[典例4]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后面題目。八聲甘州辛棄疾夜讀《李廣傳》,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楊民瞻①約同居山間,戲用李廣事,賦以寄之。故將軍飲罷夜歸來,長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識,桃李無言。射虎山橫一騎,裂石響驚弦。落魄封侯事,歲晚田園。誰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馬,移住南山。看風流慷慨,談笑過殘年②。漢開邊、功名萬里,甚當時、健者也曾閑。紗窗外、斜風細雨,一陣輕寒。【注】①晁楚老、楊民瞻:辛棄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斷此生休問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將移住南山邊。短衣匹馬隨李廣,看射猛虎終殘年。”此處化用杜詩。本詞上闋選取的李廣的事跡有什么表達效果?答題思路:第一步:明技巧在這首詞的上闋,作者運用層層鋪墊的手法,來敘寫李廣的事跡,主要是為下闋情感的表達埋下伏筆。第二步:釋運用從詞中看,“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識,桃李無言”是寫李廣灞陵受辱;“射虎山橫一騎,裂石響驚弦”是寫李廣射虎中石;“落魄封侯事”是寫其功高難封。詩為言志,聯系作者的生平,不難理解他之所以選取這些事跡,主要是為了申訴自己無端落職、賦閑家居的不平,暗示自己和李廣境遇相似。第三步:析作用這首詞的上闋通過寫李廣的灞陵受辱、功高難封,暗寓自身的賦閑在家、理想抱負付諸東流的坎坷境遇。[形成答案]這首詞的上闋選取了灞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和功高難封侯的事跡,通過對這些事跡的提煉鋪陳,營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圍,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對點訓練:4.閱讀下面這首詩歌,然后回答問題。宿山寺項斯栗葉重重復翠微,黃昏溪上語人稀。月明古寺客初到,風度閑門僧未歸。山果經霜多自落,水螢穿竹不停飛。中宵能得幾時睡,又被鐘聲催著衣。這首詩歌的行文思路是怎樣的?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答案:以時間為順序(黃昏-月明-中宵),首聯寫山寺所處的環境,頷聯寫初到山寺,頸聯寫夜宿山寺的所聞所見,尾聯寫詩人的感想。解析:本題考查詩歌鑒賞篇章結構的能力。解答本題一定要結合全詩去分析,詩中“黃昏”“月明”“中宵”等詞,可解讀出按時間順序,同時,相應概括、歸納詩句意思。針對訓練:1.閱讀下面這首元曲,完成后面題目。[雙調]水仙子·重觀瀑布喬吉天機織罷月梭閑,石壁高垂雪練寒。冰絲帶雨懸霄漢,幾千年曬未干。露華涼人怯衣單。似白虹飲澗,玉龍下山,晴雪飛灘。(1)下列對這首元曲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句寫雪練從天上停止工作的織機上垂掛下來,表現了瀑布的雄奇飄逸。B.后四句寫近景,飛沫濺落,讓人感到穿著的單薄;傾瀉的瀑布,色白而流急。C.這首小令境界開闊,即景抒情,移情于景,從不同的角度描述了瀑布的勝景。D.全曲語言流暢,詞句樸實,令人心曠神怡,如臨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壯美。D解析:選項中說詞句“樸實”錯,應是“詭麗”。答案:①比喻:運用“雪練”“冰絲”“帶雨”“露華”“白虹”“玉龍”“晴雪”等多角度、多層面的比喻,形象生動地描畫出瀑布的動態、靜態和色相、神韻。②夸張:說“雪練”從高天上垂掛,突出了瀑布之高;“幾千年曬未干”,表現出瀑布的氣勢。運用夸張的手法表現出雄奇豪邁的浪漫主義風格。③排比:“白虹飲澗,玉龍下山,晴雪飛灘”,增強了語勢,突出了瀑布的顏色和飛瀉之快。(2)本曲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結合內容進行賞析。針對訓練:2.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后面題目。浪淘沙·九日從吳見山①覓酒吳文英②山遠翠眉長。高處凄涼。菊花清瘦杜秋娘。凈洗綠杯牽露井,聊薦幽香。烏帽壓吳霜。風力偏狂。一年佳節過西廂。秋色雁聲愁幾許,都在斜陽。【注】①吳見山:吳文英的詞友,二人常有唱酬相和之作。②吳文英:號夢窗,一生未第,游幕終生。(1)下列對這首詞的分析與鑒賞,正確的一項是()A.“山遠翠眉長。高處凄涼”兩句,是寫女子眉如遠山長,她登上高處,心中感到凄凄涼涼,無心賞景遠望。B.“烏帽壓吳霜。風力偏狂”兩句,是說山風很大,詞人只能用帽子來抵御“吳霜”的寒冷,由此可見詞人已年老力衰。C.“一年佳節過西廂”一句,直敘去吳見山家飲酒,重陽佳節在老朋友家的西廂房中度過。“佳節”指的是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中秋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D.“秋色”“雁聲”和“斜陽”都是寫景,詞人對景思親,感慨自己已入暮年卻仍羈旅在外,流露出詞人的哀愁、郁悶。D解析:A項,通讀全詞可知,本詞的敘述主體并非女子,而是詞人自己。首句“山遠翠眉長”是描寫詞人登高所見的寒山空蒙、山氣青翠欲滴的圖景。B項,對詞句的理解有誤,“烏帽壓吳霜。風力偏狂”兩句中,“吳霜”指白發,詞句寫詞人雖然用黑色的帽子遮蓋住白頭發,以免顯露出自己的老態來,但是秋風狂勁,仍舊不時地要從頭上的“烏帽”中吹飄出白發來。C項,“與除夕、清明節、中秋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表述有誤,“中秋節”應改為“中元節”。答案:①比喻。如“山遠翠眉長”一句,遠遠望去,寒山空蒙蒙地帶著青翠欲滴的山氣。詩歌將青翠的山氣比作“翠眉”,展現了重陽節登高的美景。②擬人。“菊花清瘦杜秋娘”一句,寫菊花清瘦,賦予菊花以人的特征。“杜秋娘”泛指美麗動人的歌伎。此言秋菊傲霜迎風,枝干細長,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伎一樣楚楚動人,將詞人內在的羈旅之愁形象化。③以樂景襯哀情(或:借景抒情)。面對“山遠翠眉長”的重陽節美景,詞人沒有覺得愉悅,反倒感到“高處凄涼”,使他不忍細睹,美景更襯詞人的愁悶之苦。④觸景生情(或:以景結情)。“雁聲”與“斜陽”往往與羈旅漂泊相聯系,詞人聽到雁聲,看到斜陽,觸發了思鄉之情和對自己羈旅漂泊的感慨。(2)這首詞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請任選其中兩種簡要分析。針對訓練:3.閱讀下面的唐詩,完成后面題目。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牧欲赴官歸京①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馬聲驕。九華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橋。君意如鴻高的的,我心懸旆正搖搖。同來不得同歸去,故國逢春一寂寥!【注】①本詩作于開成四年,當時杜牧在宣州為官,即將離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進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潛山)赴任。②九華山:在池州青陽西南,為宣州去舒州的必經之處。③清弋江:長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A.首聯色調明快,筆觸簡潔,交代了送行時間和環境,勾畫出一幅“春郊送別圖”。B.頷聯通過“云遮寺”“柳拂橋”這些景物,點明了詩人離任歸京途中所見之景。C.裴坦剛中進士,將前往舒州為官,他像鴻雁那樣展翅高飛,躊躇滿志,春風得意。D.頸聯“君意如鴻”“我心懸旆”用對比手法,突出友人與詩人分別時的不同心境。B解析:B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