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浮山新區埠西生態住區修建性詳細規劃_第1頁
青島浮山新區埠西生態住區修建性詳細規劃_第2頁
青島浮山新區埠西生態住區修建性詳細規劃_第3頁
青島浮山新區埠西生態住區修建性詳細規劃_第4頁
青島浮山新區埠西生態住區修建性詳細規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0概況與背景規劃用地位于青島市浮山新區,銀川路和市南和市北區界以北,勁松三路以西,同安路以南,徐家東山埠西村地界以東。現狀用地西南高、東北低,高差起伏較大。區內有多條自然沖溝和一天然水庫,并有采石留下的石坑。總占地面積23.82公頃(以現狀定界地形圖為準)。用地分為兩宗:一是北地塊13.33公頃;二是南地塊10.49公頃,其中一期規劃用地面積約80175平方米,二期規劃用地面積約24777平方米,兩塊用地應一并規劃,近期保留,分期建設。規劃要求建筑單體退后道路綠線5米以上,退相鄰用地地界6米以上,退后區內規劃路3米以上。規劃應處理好與周邊道路的銜接,機動車出入口、人行出入口合理布置。停車方式采用地上、地下和半地下相結合,按有關規范及規定設置物業管理、市政配套及商業服務等用房。規劃設計既要從整體出發,又要考慮兩地塊獨立開發的可行性,出入口、停車位及公建配套用房應自成體系。青島市浮山新區位于青島市的東部,其西側是市北區,東側是嶗山區青島高科技工業園,新區與市北區及高科技工業園的居住帶相連接。一九九八年,青島市市政府加大市區舊城改造的步伐,啟動了棚戶區改造的大型建設工程,并自一九九九年起相繼建成了大片居住社區,其規模宏大,配套設施齊全。二000年,新區政府編制了“浮山新區分區及控制性詳細規劃”,以推動新區的建設發展。浮山新區埠西生態住區是浮山新區已建成居住區的有機延伸,也是帖鄰成熟社區的居住小區,上乘的人氣及綜合指數評價,為小區的開發建設提供了強大的信心與市場保障。2.0小區的規劃用地、自然與社會環境規劃用地規劃用地約23.82公頃,西臨徐家東山埠西村,并在東、南、北三個方向被以下三條道路圍合:南臨銀川西路(道路紅線40米),東臨勁松三路(道路紅線40米),北接同安路(道路紅線30米)。路名紅線寬度綠化帶寬度建筑退距如ill度/in蟲1n半1nL銀川西路"1U米丄U丿米以、^上勁松一^路同安路「4U米30米1U米~25,米'5米以上~5米以上'2.3自然與社會環境規劃用地的自然環境非常優越,基地的西側和南側,是具有地方標識性的浮山山脈,山形嶙峋多姿,山腳下植被茂盛。用地范圍內可以欣賞到幾乎整個浮山山脈的優美姿態,景觀資源極為豐富。基地東側是已建成的居住小區,現已有大量居民入住,設施配套齊全。位于基地南側的銀川路是連接青島高科技工業園與市區的主干道,其串聯了城市的幾個大型節點,如在東端與海爾路交接,可由此通往石老人國家旅游度假區,而基地東側不遠處即是青島市規模最大的青島頤中體育中心。基地的地形起伏較大,總體呈現西南高,東北低的態勢,區內最大高程差大約為30米,現狀植被良好。基地內有多處天然沖溝,水資源較豐富,并在北側有一處天然水庫,水體無污染,生態情況較好,湖面承接浮山山脈山水及雨季山水自然形成,岸邊植被蔥郁,風景秀麗,是基地自然環境的“含金量”所在。3.0設計依據《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50180-93)《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住宅建筑設計規范》《青島市城市建筑規劃管理辦法》現狀定界地形圖(1:500)及道路圖(電子版)青島浮山新區生態公園及生態住區概念性規劃設計任務書(2008年11月5日)青島市市北區埠西生態住區概念性規劃匯報會議紀要(2008年12月22日)青島市浮山新區生態住區修建性規劃設計任務書(2009年6月10日)甲方提出的若干份《關于埠西生態住區的調改意見》國家現行的其它相關法規及標準4.0規劃立意與原則規劃力求高標準,強調“以人為本”、“綠色生態”的理念,挖掘景觀環境與品牌優勢,合理利用地貌,營造一處布局合理、設施便利、環境優美,同時兼具生態、人文理念的宜居住區。根據功能布局,達到城市活躍空間與適宜人居空間的契合,人、自然、文化、科技的共生與共創。綠色生態住宅,是指充分利用環境自然資源,以有益于生態、健康、節能為宗旨,確保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確保居住者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上完全處于良好狀態,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融合,達到人與自然雙贏的住宅。強調以人為本,健康舒適;資源的節約與再利用;與周圍環境的協調與融合。具體來說,生態住宅設計策略分為以下幾點:(1)能源系統:對進入住宅小區常規能源要從系統上進行分析優化,避免多條動力管道入戶。對住宅的圍護結構和供熱、空調系統要進行節能設計,建筑節能至少要達到50%以上,采用新能源和綠色能源(太陽能、風能、地熱、其他再生能源)。(2)水環境系統:要考慮水質和水量兩個問題。在室外系統中要設立將雜排水、雨水等處理后重復利用的中水系統、雨水收集利用系統等;用于水景工程的景觀用水系統要進行專門設計并將其納入中水系統一并考慮。小區的供水設施宜采用節水節能型,同步規劃設計管道直飲水系統,以便提供優質直飲水。(3)空氣環境系統:包括室外和室內兩方面,室外空氣質量要求達到二級標準。居室內達到自然通風,衛生間具備通風換氣設施,廚房設有煙氣集中排放系統達到居室內的空氣質量標準,保證居民的衛生和健康。(4)聲環境系統:包括室外、室內及對小區以外噪音的隔阻措施。(5)光環境系統:室內要盡量采用自然光,并應注意居住區內防止光污染。在室外公共場地采用節能燈具,提倡由新能源提供的綠色照明。(6)熱環境系統:要滿足居民的熱舒適度要求、建筑節能要求、以及環保要求等。住宅的供暖、空調應采用清潔能源,并因地制宜采用新能源和綠色能源,鼓勵采用不破壞大氣環境的循環工質。(7)綠化系統:住宅小區的綠化系統應具備生態環境功能、休閑活動功能、景觀文化功能。(8)廢棄物管理與處置系統:住宅小區生活垃圾收集處置應以“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為原則。(9)綠色建筑材料系統:在建設綠色生態住宅中,對于材料、部品的選用一是要提倡使用3R材料(可重復使用、可循環使用、可再生使用),二是要選用無毒、無害、不污染環境,有益人體健康的材料和產品。宜采用取得國家環境標志的材料、部品。5.0規劃設計在總體布局上強調小區的完整性和相對獨立性,力求營造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創造出層次豐富的空間關系,帶來獨特的環境體驗。規劃布局、環境塑造、單體建筑設計三者完美結合,保證小區具有良好的規劃結構和形態布局,又能使建筑單體傭有良好的朝向、通風、采光和開闊的視野,讓優美的外部環境滲透到住戶家中。規劃構架北地塊(1)“二島一軸一帶”的規劃布局:具體來說,“二島”由地塊中的一塊天然坡地以及其正東的一塊平地組成,坡地上建多層,而平地上建高層,“二島”都呈圍合狀,前者由南至北4排住宅組成,總體呈橄欖狀,后者由4棟高層組成,近似圓形圍合;“一軸”從勁松三路起,從正中穿過“二島”,直達西部生態公園中北峰,氣勢磅礴;“一帶”為位于地塊最北的5棟高層,眾樓把整個浮山美景盡收眼底。(2)軸向空間與圍合空間的結合:整個規劃正中求變,一氣呵成。從勁松三路起至生態公園中北峰止的軸向空間氣勢恢弘,感染力極強,同時它串連起沿路經過的兩個住宅組團圍合空間,使得動靜合一,鬧中取靜,相輔相成,交相輝映。(3)因地制宜的建筑形態布局:由于基地地形較為復雜,設計中迎合與順應地貌的建筑布局保持了優越的基地自然生態特點,形成了自然的建筑形態布局,“高處建低、低處建高”是主要采取的具體設計策略。南地塊(1)主要分為東西二部分,西側以聯排別墅、多層花園洋房為主,東側為高層住宅,中間以小高層住宅過度,越靠近西側浮山公園,建筑層數越低,盡量減少對山體的遮擋;(2)結合現狀保留改造的一條谷地,形成貫穿東西的綠帶,水系結合雨水收集系統設置,營造小區生態微環境,并成為浮山香苑向東的延續;(3)建筑依地勢而建,利用地下、半地下車庫調整豎向標高,最大程度減少填挖方量。交通組織北地塊(1)道路系統:除城市道路外,小區道路、組團道路和宅間道路分級明確,分別為8米、4.5米、2.5米。考慮到地形及高程的變化,道路系統的布局方式選擇較為靈活的方式,極大地順應了地貌,較少地改變自然環境。由于小區身處豐富的自然環境中,產生“步移景移”的道路動態景觀,使建筑、景觀空間不斷交織顯現。道路的縱坡控制在[8%,/0.3%。另外,小區的步行系統與機動車道路采取分流與入宅混流制,勁松三路設小區主入口,沿入口主軸線布置入口廣場,可通往小區西面的多層島式組團,形成主要步行道路系統。小區車行系統采用總體外環的方式,各個住宅組團直接或者間接通過組團道路掛于其上,組團道路結合消防道路兩端與小區級道路相連接,宅間小路以步行為主。(2)靜態交通:機動車采取部分建筑底層架空(架空平臺)、地下室停車和地面停車三種方式,為了最大限度地方便住戶,盡量停車在住棟附近的小區級道路旁邊,與綠化小品等相結合,以植草磚鋪地。(3)出入口:小區出入口的設置綜合考慮了分期開發、消防疏散等方面因素,在同安路和勁松三路上一共設置了三個出入口。小區的步行主入口設在勁松三路結合主入口設主入口廣場,廣場上座落于4棟高層大樓圍合之中,通過空間限空作用,使其形成標志性的節點。在此步行主入口以南,與南地塊聯合設置一個車行出入口,由此分別進入各自小區內部,既不影響城市主干道交通,也方便管理和使用。另外,在同安路遠端設置另一處車行出入口。沿地塊西側埠西發展用地與天主教用地之間,設置一寬4米的登山道,方便小區內居民便捷地出入于公園與住區之間。南地塊(1)步行交通居民進入小區后通過與景觀完美結合的步行道路交通系統,在高低錯落的中心庭園、下沉式谷地等的花園錦簇中進入各家各戶。各宅間路呈樹狀相連,形成既便捷,優美、宜人的步行交通網絡。(2)機動車交通小區車行道路采用外環形式,地面停車及地下車庫出入口也全部在建筑外圍的環路上解決,完全建立了人車分流的道路交通系統。該小區停車采用綜合的停車方式,地上、地下統籌考慮,滿足不同功能區的停車要求。利用小區道路旁和空場,設置綠化式的地面停車場;同時巧妙利用地勢高差,盡量水平進入地下車庫,方便了小區居民停車。(3)消防通道利用周邊道路及小區內應急消防通道構成完整的消防環路,各幢高層建筑均設有足夠的消防登高面及操作場地,可以滿足緊急消防情況下的消防撲救。綠化與景觀北地塊小區的景觀系統采用集中向心、契形滲透與坡向界面等處理方式。小區景觀設計的主要方式是“流動地”、“自然地”、“貼切地”契合自然地貌形態。最大限度地保持現狀自然景觀,充分利用寶貴自然景觀,加長景觀界面,使更多地居者能享受獨特的自然景觀。以中心湖面與中心綠地作為“主題景觀”通過圍合的建筑與外部空間組織,造成自然景觀的多級滲透。景觀的形態與浮山等標識性自然景觀相諧和,形成“和聲”般的景觀旋律。創造豐富地人文景觀,通過小區內集中綠地、組團綠地宅間綠地等景觀功能與形態的整合,體現具“時代感”的景觀形態。小區的中心景觀無疑是一潭天然水庫,由于基地南側是浮山山脈以及森林公園,其自然景觀層次非常豐富:水——綠——山,組成了優美地自然景觀畫卷。中心觀景點,以湖面北側最為優越。坡向的景觀極大地顯現了地形的自然風貌,在高程差較大的情況下,采用綠化坡向景觀作為高程交接,形成了獨特的“寬屏”式綠化景觀,結合坡向綠地自然風貌,設置露天劇場、網球場等公共文化設施。小區內的集中綠地是以天然水庫為中心的水面及沿岸綠地,在自然形成的每個建筑組團間,設組團綠地以及住宅建筑間的宅間綠地。除集中綠地外,組團及宅間綠地的形式多采用坡向綠化形式,以迎合豐富的地貌景觀。小區內人文景觀的設置最大限度地弘揚與繼承了地方文脈,通過綠化及外部空間的處理,集景觀界面、建筑、小品、綠化植被、雕塑等元素,體現具時代感的環境空間。南地塊景觀設計充分考慮浮山香苑等周邊環境以及自身場地的特點,因勢利導,突出特點。強調自然形態,師法自然,宛若山景的延續。小區保留、改造現狀谷地,形成蜿蜒曲折的貫穿東西的景觀帶,加強了浮山香苑向東側的延續,流水兩岸坡地、花木、亭臺、小廣場、步行道等,使景觀帶宛如一條珍珠項鏈般耀眼和奪目,更為住戶提供了富有特色、高低起伏、宜靜宜動的戶外活動場所。另外,對谷地南側邊界進行立體綠化,巧妙地遮擋了二期現狀的不利景觀。建筑設計北地塊(1)住宅布局:小區內住宅的布局方式迎合了自然的地形景觀,一是布置在西側島上的多層復式花園洋房和花園露臺,二是布置在主入口中心地帶的高層公寓,三是沿地塊北面一字排開的帶狀高層公寓。(2)住宅戶型:戶型的配置從4-6層多層到11層小高層住宅和18層高層住宅組成。(3)日照間距:通過對小區日照的分析,滿足大寒日日照2h的規定,多層住宅滿足1.6H的間距規定。(4)建筑色彩:由于身處優美的自然景觀之中,色彩的構成一方面要反映時代感,另一方面要與自然景觀相協調。本規劃強調色彩在建筑體量中的作用,通過色彩面積的對比,豐富建筑立面。南地塊(1)立面形象:通過四個層次賦予變化:一是合理布局,使不同高度的住宅穿插,形成豐富的城市輪廓線;二是通過巧妙地利用地形的高差,將建筑與地形有機結合,創造出多變的室外空間;三是建筑主體的變化,通過多變的退臺、空中花園,極大豐富了建筑的造型;四是充分利用住宅的功能構件,如轉角落地窗、凸窗等作為造型要素,不僅擴大了景觀視野,也給外立面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效果。建筑風格力求簡潔時尚、典雅、大氣,石材結合米黃色真石漆設計,使建筑與山勢融合,同時顯得高貴大氣,大大提升整個住宅小區的檔次和品味。(2)戶型設計:西側主要為退臺式花園洋房,寬大的露臺為住戶提供了良好的觀景空間。沿谷底布置聯排住宅,獨享幽靜的環境與生動的立體景觀;東側布置高層公寓,南側寬闊的景觀空間與銀川路南側的山脈遙相呼應。空間的可識別性由于規劃空間形態的網格系統與基地的自然環境的契合處理,在總體上強調了空間的可識別性。建筑的外部空間繼承文脈的特點以及各不同級別綠化空間的個性化設計也增強了小區空間的可識別性。另外,通過對重要道路、環境的景觀節點的設置,形成獨特的可識別性景觀。新型技術的運用口電梯:高層住宅建議采用無機房電梯口空調:每戶設單元式空調,避免室外機的無序放置。口智能化:(寬帶網)入戶智能物業管理。太陽能熱水系統。口節能型保溫外墻涂料,內墻保溫粉刷。內隔墻使用新型輕質墻體。生態設計觀念和措施:良好的小區通風和戶型通風,減少純硬地,采用植草磚;擁有充沛的日照。采用無障礙設計,環境全部設導盲石和無障礙坡道。消防與人防小區內每個組團都保證有4.5m寬的消防道路及為高層住宅設計的足夠登高作業面。在道路盡端處留有與植草磚鋪地相結合的15X15m回車場地。平臺下的架空汽車停車庫結合綠化進行少量頂部敞開布置。高層住宅地下室部分設人防,與汽車、自行車庫相結合。地下汽車庫兼作人防物資庫考慮。建筑結構小高層及高層鋼筋混凝土短肢剪力墻結構,多層及聯排別墅采用磚混結構。沿街商業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當單體建筑長度大于55m時,將設伸縮縫(含抗震縫)。本工程按7度抗震設計。5.5基礎設施及管線規劃電氣設計設計負荷估算住宅按每戶6-10KW(130平方米以下為6KW;130平方米以上為8KW;雙復為10KW)計,包括小區內公建照明等總計用電負荷約為24000KW。電源本小區內建筑為二、三類,其消防用電負荷為二級,除部分公建設用戶站,10KV供電外其他建筑單體均為低壓供電。小區內共設有若干個配電站,各單體的供電電源引自各配電站。線路敷設住宅配電垂直干線除多層采用BV線穿管暗敷外,均采用預分支電纜在電氣豎井內明敷,每層設一電表箱,每戶一表,入戶線及戶內配線采用BV-500型導線在建筑物內暗敷。動力配電采用放射式配電,采用YJV電纜明敷(有地下層)或暗敷(無地下層建筑)至各設備接電點。多層建筑等無電氣豎井的弱電系統的垂直及水平配線均穿阻燃PVC管暗敷,有電氣豎井的建筑中,弱電系統的垂直配線均采用導線在電纜橋架內明敷,水平分支線均穿阻燃PVC管暗敷。5.51.4保安及防雷本小區供電電源為TT制,在電源進線處設專用接地極,所有用電設備正常時不帶電的金屬外殼及插座內的接地極均應與專用接地極可靠連結。小區內各建筑單體的接地極均采用聯合接地體,利用建筑內的地梁或底板及樁內鋼筋連網作接地極,接地電阻應不大于1歐姆。采用25X4熱鍍鋅扁鋼明敷于建筑物屋面女兒墻或屋脊上,支撐高150mm,間隔不大于1M,拐彎處不大于0.3M。首先考慮利用建筑物柱內主鋼筋,有困難時采用25X4熱鍍鋅扁鋼暗敷于柱外側面,上與接閃器,下與接地極可靠聯接。本區內各建筑單體均采用總等電位連接,所有進入本建筑的金屬管道均應與接地極可靠聯接。衛生間設局部等電位聯接,在衛生間內設接地接線盒一只,衛生間地坪內的鋼筋網格及衛生間內的所有金屬構件均應與接地極可靠聯接。弱電采用寬帶網系統,每戶按二門電話計,公建按每30平方米1門,進線電話不少于5974對。引入市有線電視臺的雙向傳輸電視系統,每戶接入二只電視終端。采用可視式帶報警的樓宇對講系統,并與小區物業管理連通。本小區將建成具有智能化,信息化的住宅小區,實現用戶水、電、氣遠程抄表。采用綜合布線系統,電話或電視均能在各自的平臺上上網。增強小區內安全保衛系統,采用周邊報警及監視,燈光控制系統。5.5.3給排水設計■用水量計算a)用水量標準居民生活用水量最高日250L/人?天公共建筑用水10L/天.m2市政綠化用水2L/m2.天未預見用水10%b)小區最高日用水量約為2750m3/d水源接自勁松三路市政給水管,接口管管徑DN200。■管網布置a)干管管徑DN150b)室外管采用uPVC管,入戶管采用復合纖維管。5.5.4污水工程按居民和公建用水的90%,則小區污水總量為2475m3/d。管網布置考慮小區分階段實施的特點,擬分兩路分別納入勁松三路、同安路市政污水管網。小區內不設二級污水處理站管材選用uPVC加筋復合管。5雨水工程雨水工程規劃暴雨強度公式采用:4699.4(l+0.7531gp)q=(升/秒〃公頃)(t1+mt2+17.5)0.898其中:重現期P=l,降雨歷時t=10分鐘,經流系數取0.6。管網布置考慮小區分階段實施的特點,擬分兩路納入勁松五路、同安路雨水管網。管材選用uPVC加筋復合管或鋼筋混凝土管。排水采用雨污合流制。根據要求,區內設中水處理系統,以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望湖”主要承接來自浮山北坡的雨水、山水,在雨季應考慮泄洪設施規劃在基地北端利用住宅的山墻間距,在道路或綠地下埋設地下泄洪管道。6給水消防小區內二路供水,消防管網在區內構成環網,每個組團作為一個消防單元消防水泵流量應滿足用水量最大的一棟建筑消防用水。室外消火栓的設置間距不小于120m,并至少從DN100的給水管上接入。保證室內滅火時有二股充實水柱到達。燃氣小區住宅總戶數為2393戶,天然氣耗量約為575m3/h。在A組團結合一期工程設煤氣調壓站一座。煤氣接自城市煤氣管道,在區內設煤氣調壓站。調壓站為二級防火建筑,擬采用地下單獨式,設于入口軸線建筑的南側地塊,間距應滿足消防要求。熱力在小區的適當位置設熱交換站一座。節能與環保用電設備選用高效,低能耗節能產品。根據使用功能情況設置必要的控制方式,以降低運行費用。重視保溫材料的選用和安裝,以減少不必要的能量損失。對空調通風設備采用必要的消聲,隔振措施,以滿足環保要求。排風出口設置位置避開人員行走區域。6.0各項經濟技術指標用地平衡表埠西生態住區1CCCC八PZT1CCE用丿地面積、八"4m?1.-re23.83公頃100%公?建用地面積、、WPh灼*EIX二-1.91公頃CCC,\PZT8%1小f^道路停車用丿地面積、81\,二-2.83公頃12%:綠'化面積、住宅用地面積7.52公頃11.57公頃32%-48%—北地塊1CCF用丿地面積、八AE[丄二-£r?13.34公,頃1cr八PZT100%公建用丿地面積、Wb&7trHI..LWXrt1.07公頃1/ir八I■?右8%11E^道路停車用丿地面積、厶丸八,TYf1.47公頃11%2綠化面積、住宅用地面積4.27公頃6.53公頃32%^9%—!—南地塊1n/in八卜右1CC"用丿地面積八?爭mlLwMr10.49公頃noa八卜石100%0/77公建用丿地面積、、弟4m?.L-r.-tf0.84丿公頃8%道2路停車用丄地面積、厶乂f\,TAr1.36公'頃13%C1E>綠化面積、住宅用地面積3.25公■頃5.04公頃—31%-48%—■主要經濟技術指標

埠西生態住區1項目總面積或數量備注建設用丄地面積XOMO"m2建設丿用地面積238368.701Hnnnnccw地丄總建筑面積/亠宀呂缶話R■鈿309612.80IllCCCmr-7Ce2住宅總^建筑面積八詁站詁川"右鈿28U6U6.7UIllonnH/C1nw公建總建筑面積☆切如29UU6.17Ill1n(X/4?人容積率1.3U1ccc宀綜合總戶數宀鈿198U戶111re2戶均面積詁X嵌#141./II。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