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詩歌鑒賞藝術技巧題分類訓練:用典抒情(附答案解析)_第1頁
高考古代詩歌鑒賞藝術技巧題分類訓練:用典抒情(附答案解析)_第2頁
高考古代詩歌鑒賞藝術技巧題分類訓練:用典抒情(附答案解析)_第3頁
高考古代詩歌鑒賞藝術技巧題分類訓練:用典抒情(附答案解析)_第4頁
高考古代詩歌鑒賞藝術技巧題分類訓練:用典抒情(附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2高考古代詩歌鑒賞藝術技巧題分類訓練:用典抒情(附答案解析)一、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關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注:①關山月:樂府《橫吹曲》調名。《樂府古題要解》:“關山月,傷離別也。”②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縣東,匈奴曾圍困劉邦于此。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人將只有在大海上才常見的云月蒼茫的景象,與雄渾磅礴的天山組合到一起,尤其是“明月出天山”,從戍邊將士的角度再現了邊塞奇特的景色。B.“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言戍邊將士身處邊疆,月光下佇立遙望故園時,只覺長風浩蕩,似掠過幾萬里中原國土,橫度玉門關而來。C.“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兩句詩,化用白登山的典故,寫歷史上連綿不斷的戰爭,表現戰爭帶來的巨大的犧牲和苦難。D.詩歌最后四句,寫征人在高高的城頭眺望邊關景色,不停感嘆疲于征戰,又因為邊關月色勾起思鄉情懷,所以顯現出愁苦的神色。16.“關山月”是古樂府調名。“關山月,傷離別也。”這首詩卻不因“傷離別”而顯得風格纖弱意境狹窄,請聯系詩句加以分析。【答案】15.D16.(1)借助遼闊的萬里邊塞圖來引發情感。詩人以長風、明月、天山、玉門關為特征,構成一幅萬里邊塞圖,境界擴大,涵蓋了歷代征人懷念鄉土的情緒;(2)以凝練的筆觸濃縮了時間的歷史,詩人放眼于古來邊塞上的漫無休止的民族沖突,揭示了戰爭所造成的巨大犧牲和給無數征人及其家屬所帶來的痛苦,;(3)詩人胸襟浩渺,用廣闊的空間和時間做背景,不局促于一時一事,而是帶著一種更為廣遠、沉靜的思索,從而展開更深遠的意境。【解析】1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D.“又因為邊關月色勾起思鄉情懷,所以顯現出愁苦的神色”,征人顯出愁苦神色不僅僅是因為思鄉,更因為無休止的戰爭。故選D。16.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情感等寫作風格的鑒賞能力。題目要求分析這首詩不因“傷離別”而顯得風格纖弱意境狹窄的原因。首先是因為詩人刻畫了一幅遼闊的萬里邊塞圖來表現情感。開頭四句,可以說是一幅包含著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東望,所看到的是明月從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雖然不靠海,但橫亙在山上的云海則是有的。詩人把似乎是在人們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見的云月蒼茫的景象,與雄渾磅礴的天山組合到一起,顯得新鮮而壯觀。接下去“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范圍比前兩句更為廣闊。士卒們身在西北邊疆,月光下佇立遙望故園時,但覺長風浩浩,似掠過幾萬里中原國土,橫度玉門關而來。詩人以長風、明月、天山、玉門關為特征,構成一幅萬里邊塞圖。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寫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設身處地體會這是征人東望所見,那種懷念鄉土的情緒就很容易感覺到了。其次是因為詩人還以凝練的筆觸濃縮了時間的歷史,“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這是在前四句廣闊的邊塞自然圖景上,迭印出征戰的景象。漢高祖劉邦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圍困了七天。而青海灣一帶,則是唐軍與吐蕃連年征戰之地。這種歷代無休止的戰爭,使得從來出征的戰士,幾乎見不到有人生還故鄉。詩人放眼于古來邊塞上的漫無休止的民族沖突,揭示了戰爭所造成的巨大犧牲和給無數征人及其家屬所帶來的痛苦。離人思婦之情,在一般詩人筆下,往往寫得纖弱和過于愁苦,與之相應,境界也往往狹窄。但李白卻用“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的萬里邊塞圖景來引發這種感情。這只有胸襟如李白這樣浩渺的人,才會如此下筆。這幾句并不是局促于一時一事,而是帶著一種更為廣遠、沉靜的思索。用廣闊的空間和時間做背景,并在這樣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鄉離別之情融合進去,從而展開更深遠的意境,這是其他一些詩人所難以企及的。二.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作答。遠游①杜甫江闊浮高棟,云長出斷山。塵沙連越巂②,風雨暗荊蠻。雁矯銜蘆③內,猿啼失木間。弊裘蘇季子④,歷國未知還。[注]①詩人晚年出夔州至潭州,此詩寫于其間。②越巂,古郡名,治所在四川西昌東南;安史之亂后,吐蕃不斷入侵河隴諸州及安西、北庭諸地。③銜蘆,指雁銜蘆草以自衛。④弊裘蘇季子,原指蘇秦游說秦王未果、敝裘而歸的事,這里指人奔波勞碌。(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開篇先寫江水后寫高山,由近而遠,由高到低,描繪了詩人旅途中所見壯闊之景。B.詩的頷聯將眼前的氣象與時局聯系起來,表達詩人對當時動蕩時局、戰亂社會的憂慮。C.詩的頸聯寫雁與猿,頗具暗示性,獨猿失木,暗指詩人此時的情境。D.詩的尾聯寫蘇秦奔波勞碌狼狽返鄉的故事,實指自己飄零無依,離國無家可歸的現狀。(2)本詩主要運用了哪些表達技巧?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3)結合詩句,分析這首詩表達的思想情感。【答案解析】(1)A;“由高到低”錯。詩的首聯,由低到高,寫水寫山,以云襯托出陡峭壁立的高山之高。(2)①動靜結合。詩開篇,寫山寫水,眼前江面闊大起來,岸邊高大的房屋倒映在江中,“浮”字給人一種動態感,遠處陡峭的山云霧繚繞,“出”字寫出云的氣勢,此處寫景,動靜結合,實為詩人羈旅途中之所見。②虛實結合。頷聯“風雨”亦實亦虛,即指現實的風雨,又暗喻動蕩不安的局勢,表達詩人對安史之亂雖已平定,但時局尚不安穩的憂慮。③化用典故。詩人借季子敝裘的典故,抒寫了漂泊(羈旅)之苦。(視聽結合、雙關等手法亦可)(3)①“塵沙”“風雨”喻指戰事、動蕩的局勢,表達詩人對動蕩時局、戰亂社會的憂慮;②詩人借季子敝裘的典故與獨猿失木的現象,抒寫了漂泊(羈旅)之苦;③借雁銜蘆草而飛的現象,流露出前途迷茫之悲和思鄉之痛。【詩意】廣闊的江面上浮現高高的樓閣,云朵聚在陡峭壁立的高山上。越雟、荊蠻之地,沙塵飛揚,風雨交加,猶如當下動蕩不安的時局。大雁銜蘆自衛奮力飛翔,猿猴失去棲息地哀鳴不已,猶如悲苦的百姓。蘇秦游說未果,敝裘而歸,而我亦是奔波勞碌、無家可依。三、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5~16題。和答錢穆父詠猩猩毛筆①黃庭堅愛酒醉魂在,能言機事疏。平生幾兩屐,身后五車書。物色看王會②,勛勞在石渠③。拔毛能濟世,端為謝楊朱④。[注]①猩猩毛筆:高麗筆,舊說是猩猩毛制成的。《唐文粹》載猩猩因喜愛酒、屐而被人擒獲。《禮記》:“猩猩能言,不離禽獸。”錢穆父出使高麗,帶回猩猩毛筆,贈予黃庭堅。②王會:《汲冢周書》的《王會篇》,相傳是周王大會諸侯及四夷所作。③石渠:漢代皇帝的圖書館。④楊朱:《孟子》載,“楊朱氏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首聯即詠猩猩的“愛酒”與“能言”二事,但一語雙關,兼寫猩猩與毛筆。B.“能言”寫猩猩習性,也指以筆書寫難免泄露機事,又暗含酒后失言之趣。C.“王會”的典故交代了猩猩毛筆的來源,后又指出錢穆父撰寫圖書的功勞。D.詩歌詠物抒懷,雖多處不離毛筆,卻又能寫出人情世態,蘊含著人生哲理。16.詩歌借物喻理,富有啟示意義,請結合詩歌簡要分析。(6分)【答案解析】15.C(“勛勞在石渠”并不是指錢穆父的功勞,而是指毛筆能用來撰寫圖書)16.①用猩猩醉酒失言、被擒的故事告誡人們要謹慎處世,不可貪婪。②幾兩屐,五車書,寄寓人生有限而文章能超越生命、垂之久遠的哲理。③“拔毛濟世”提醒友人要勤于著述,且拯物濟世、無私奉獻。(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給分)四、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送別杜審言宋之問臥病人事絕,嗟君萬里行。河橋不相送,江樹遠含情。別路追孫楚①,維舟吊屈平。可惜龍泉劍②,流落在豐城。【注】公元698年,杜審言坐事貶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戶參軍,宋之問寫此詩以贈。①孫楚:西晉文學家,名重一時,但“多所凌傲,缺鄉曲之譽”,年四十始參鎮東軍事。②龍泉劍:傳說在豫章豐城地下四余丈的地方,曾有一石函,光氣非常。中有雙劍,一曰龍泉,一曰太阿。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從題材上看,本詩是一首送別詩;從體裁看,是一首五言律詩。詩中“萬里行”“不相送”“遠含情”等內容都與詩題中“送別”相呼應。B.一個“嗟”字,飽含詩人復雜心情:為朋友的遭遇而傷感,為即將到來的分別而惆悵,更為官場沉浮無定而感慨。為全詩定下了悲涼沉重的基調。C.頷聯寓情于景,詩人不能河橋相送,只能想象餞別結束后的場景:友人遠去了,唯江邊垂柳,臨風依依。形象而含蓄地寫出了兩人深厚的情誼。D.全詩不失自然樸素。前兩聯通俗曉暢,不事雕飾;后兩聯用典,熨貼工穩,并不晦澀。中間兩聯對仗工致,流走勻稱,宛轉如意。15.詩中運用的典故有什么作用?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答案】14.D15.①孫楚因性情孤傲而不得志,賈誼因遭嫉妒被貶,途徑湘江寫下《吊屈原賦》,憑吊因讒言被貶的屈原。詩人化用孫楚和賈誼的典故既暗點友人的貶謫及行蹤,又以這些才華橫溢,卻橫遭貶謫的前人來喻指友人才學高超,卻仕途坎坷,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同情和惋惜,以及對世道不公的憤慨之情。②以龍泉劍的流落喻友人才學高超卻懷才不遇,以龍泉寶劍的失而復得,暗指有朝一日,友人終會被有識之士發現,脫穎而出,再得起用,表達了詩人于憤懣不平中對友人的安慰與期待之情。【解析】1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和賞析詩歌內容的能力。D.“中間兩聯對仗工致”錯。“不相送”“遠含情”不對仗。律詩要求中間兩聯對仗,此詩的第二聯對偶雖不甚工致,但流走勻稱,宛轉如意,說明作者于此重在達意抒情,而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刻意求工。15.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及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別路追孫楚,維舟吊屈平”,丟官職只因你才過孫楚,汨羅江把船系憑吊屈平。詩人圍繞“嗟”字,既暗點友人杜審言的貶謫,交代其行蹤,更是以孫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杜審言才學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詩人對宦海沉浮之感和對友人杜審言的惋惜之情。孫楚,西晉文學家,名重一時,年四十始參鎮東軍事。屈平才華卓絕,遭讒被逐,流落沅湘,自沉汨羅而死。賈誼貶長沙王太傅時,途經湘水,感懷身世,曾作《吊屈原賦》。友人杜審言也是個“恃才謇傲”的人,沿途恰是前賢足跡所到之處。詩人借撫今思昔,感慨友人杜審言仕途坎坷,惋惜之情躍然紙上。“可惜龍泉劍,流落在豐城”,仍用典故,以“可惜”歸結“嗟”字。詩人用龍泉劍埋豐城的故事,暗點出友人的貶所,寄寓了懷才不遇的慨嘆,同時也是對友人的安慰,暗示他會被再度起用,重施抱負。龍泉劍終于被有識之士發現,重見光明,那友人也終將脫穎而出,再得起用,于憤懣不平中寄托了對友人的深情撫慰與熱切期望。五、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5~16題。水調歌頭·平山堂用東坡韻方

岳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紅。蘆葉蓬舟千里,菰菜莼羹一夢,無語寄歸鴻。醉眼渺河洛,遺恨夕陽中。蘋洲外,山欲暝,斂眉峰。人間俯仰陳跡,嘆息兩仙翁。不見當時楊柳,只是從前煙雨,磨滅幾英雄。天地一孤嘯,匹馬又西風。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上闋開頭兩句寫雨后遠望所見的景色,以“秋雨”和“晴空”來烘托,重點寫“山色”之“碧”,使碧綠更加鮮明。B.上闋結尾兩句寫詞人在醉眼蒙嚨中回望邈遠的黃河與洛水,遺恨于夕陽之中,實質是抒發詞人對未能收復淪落中原的遺恨。C.下闋開頭寫景后,轉入敘事懷古,詞人遙想與平山堂有關系的歐陽修和蘇軾都已仙逝,表達出對歐、蘇的景仰,充滿滄桑感。D.下闋結尾兩句與上闋相呼應,從懷古回到現實,寫詞人在秋風中匹馬登程,悵然孤嘯,表現了積極進取的勇氣和韌性。16.請簡要分析本詞所運用的典故及其表達效果。(6分)【答案】15.C【解析】“敘事懷古”說法錯誤,應是議論懷古。16.①“菰菜莼羹”使用了張翰見秋風思歸家鄉的典故,但后面加上“一夢”兩字,否定了歸鄉的可行性,只能默默地目送征鴻南歸,表達了詞人宦游各地、歸鄉不得的愁思。②“人間俯仰陳跡”使用了王羲之《蘭亭集序》中“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的典故,是說時光匆匆,轉眼之間年華逝去,壯志盡付東流,表達了詞人對盛年易逝、事業無成的慨嘆。(每點3分;指出運用的典故1分,分析效果2分;意思對即可)六、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雨不絕①杜甫鳴雨既過漸細微,映空搖飏如絲飛。階前短草泥不亂,院里長條風乍稀。舞石旋應將乳子②,行云莫自濕仙衣③。眼邊江舸何匆促,未待安流逆浪歸。【注】①此詩當作于公元766年,當時杜甫55歲,住在夔州。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顧,杜甫得以在此暫住。②舞石句:語出《水經注》,“湘水東南流經燕山東,其山有石一,紺而狀燕,因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其雷風相薄,則石燕群飛,頡頏如真燕矣”。③行云句:戰國時期宋玉的《高唐賦》序有巫山神女“旦為朝云,暮為行雨”句。14.下列對這首詩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詩由雷雨寫到綿綿細雨再到風雨交加,表現了詩人為雨所苦的心情。B.第二句使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再現了暮春時節滿天細雨紛紛揚揚的景象。C.頷聯根據不同空間的特點,準確使用形容詞來表達感情,讀來含蓄蘊藉。D.詩人最后寫江舸逆浪而行,有對江舸的擔憂,也隱隱透露自己思歸之意。15.頸聯采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請結合全詩分析。【答案】14.A15.用典和情景交融。頸聯上聯用傳說中石燕群飛景象寫眼前景象,形象而具體。下聯用巫山神女的典故表示,希望不要再下雨,弄濕了仙女的衣服,暗含回家之意,內容豐富而有意味。頸聯是在描繪景象,一“將”一“莫”,用語傳神,表示自己將挈家歸去,不要因雨誤了歸程。七、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后面各題。南陵別兒童入京李白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呼童京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游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兩入秦。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注】買臣:即朱買臣,西漢會稽人,早年家貧,以實柴為生,擔柴時還常念書他的妻子嫌他賤,棄面改嫁。朱買臣后受漢武帝賞識,任會稽太守。【1】本詩前六句敘寫__________________,后六句敘寫________________這對于后人了解李白生平與思想具有重要的意義。【2】這首詩在抒情手法上有什么特色?請結合詩句,試作賞析。【答案解析】【1】歸家歡聚(或“豐收季節回家痛飲高歌起舞”)/離家入京(或“離家入秦”、“出門遠游”)【2】①借事抒情(寓情于事,通過場景描寫來抒情)。開頭描繪豐收景象,襯托出歸家時興高采烈的情緒。中間攝取了呼童、痛飲、高歌、舞劍等幾個特寫鏡頭,渲染興奮、歡快、愉悅之情;并通過兒女嬉笑牽衣,側面烘托詩人快樂喜悅的心情。②借用典故(詠史抒懷)。詩人以朱買臣自比自許(或“把那些目光短淺、輕視自己才能的世俗小人比作‘會稽愚婦’”),自以為西去長安就可以像朱買臣一樣風云際會、青云直上,實現遠大抱負。其自慰自信、滿懷希望之情溢于言表。③直抒胸臆。末兩句激情洋溢,噴薄而出,極具感染力。“仰天大笑”,可以想見其躊躇滿志、慷慨得意的神態;“豈是蓬蒿人”,顯示了自傲自負、高昂樂觀、堅信未來的心理。詩人急切求用、渴望功業(積極進取、豪邁奔放)的形象躍然紙上。八、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列小題。岳州觀競渡張說畫作飛鳧艇,雙雙競拂流。低裝山色變,急棹水華浮。土尚三閭俗,江傳二女游。齊歌迎孟姥①,獨舞送陽侯②。鼓發南湖溠,標爭西驛樓。并驅常詫速,非畏日光道。[注]①孟姥:傳說中的船神。②陽侯:古傳說中的波濤之神。14.下列對這首詩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這首五言排律描寫生動,鋪排有致,立體地再現了岳州競渡的場面。B.第三聯用兩個典故,交待競渡習俗的由來,豐富了詩歌的文化內涵。C.詩人不畏熱辣的陽光來現場觀看競渡,體現了“與民同樂”的情懷。D.本詩旨趣蓬勃向上,與王維《使至塞上》一樣,也反映了盛唐氣象。15.詩中“競渡”活動兼具競技性、觀賞性和祭祀性。請各舉一例簡要分析。【答案】14.C15.①競技性(雙雙競拂流;鼓發南湖溠,標爭西驛樓;并驅常詫速)。②祭祀性(土尚三閭俗,江傳二女游;齊歌迎孟姥,獨舞送陽侯)。③觀賞性(畫作飛鳧艇,雙雙競拂流;齊歌迎孟姥,獨舞送陽侯)。九、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灉①湖山寺》張說空山寂歷道心生,虛谷迢遙野鳥聲。禪室從來塵外賞,香臺豈是世中情。云間東嶺千尋出,樹里南湖一片明。若使巢由②知此意,不將蘿薜易簪纓③。【注】①灉(yōng)湖:在今岳陽市南,又稱南湖。②巢由:巢父和許由。相傳,堯要把君位讓給巢父,巢父不受;堯又要把君位讓給許由,巢父教許由隱居;許由逃至箕山下,農耕而食,堯又請他做九州長官,他到潁水邊洗耳,表示這話弄臟了他的耳朵。③簪纓:古代顯貴者的冠飾,比喻高官顯宦。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認為只有在空山曠野中,過著寧靜寂歷的生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