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共和盆地構造地質背景及有利區域帶劃分_第1頁
青海共和盆地構造地質背景及有利區域帶劃分_第2頁
青海共和盆地構造地質背景及有利區域帶劃分_第3頁
青海共和盆地構造地質背景及有利區域帶劃分_第4頁
青海共和盆地構造地質背景及有利區域帶劃分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青海共和盆地構造地質背景及有利區域帶劃分

0井位及井位確定2007年,報紙和媒體報道了“青海綠邦盆地第一口高溫氣候、高水量和低礦化度熱井成功注水”。該井勘探孔深1200m,探明700~1200m間具有良好的熱儲部位。井水溫度72℃,日出水量達1136m3,礦化度1.406g/L,pH值為8.43,屬重碳酸氯化物—鈉型水,是省內第一口質優的地熱井,具有廣泛的利用空間和較高的經濟價值。回顧該地熱井井位的確定,進行了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CSAMT),探明控熱地質構造為該地熱井成功提供了條件。本文在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結果的基礎上,結合區域地熱地質背景分析,探討了共和盆地地熱形成條件,揭示了共和盆地具備賦存大型地熱田的可能,很有進一步開發價值。1區域地質背景共和盆地處于昆侖山脈與秦嶺山脈之間,為一個呈NW向展布的菱形山間盆地。大地構造單元屬于秦祁昆斷褶系的東昆侖、西秦嶺造山帶接合部位,但在地質構造、巖漿作用、地貌特征上又有別于秦嶺、昆侖造山帶,以獨特形式表現出來,傳統稱之為“共和缺口”。按地質力學劃分,屬昆侖秦嶺緯向構造帶與河西系構造復合部位的沉降帶。按板塊構造觀點稱為中央造山帶“秦昆岔口”。共和盆地是第三紀初形成的斷陷盆地,其四周被斷褶帶隆起山地圍限,北側是青海南山斷褶隆起帶、南側是河卡南山斷褶隆起帶、西為鄂拉山構造巖漿帶、東為瓦里貢山構造巖漿帶。共和盆地周邊均受山前深大斷裂的控制,挽近期構造活動強烈,山體隆升,盆地大幅度下降,沉積了較厚的第四系(Q)沖洪積、沖湖積堆積物和第三系(R)湖相堆積物,上部為磚紅色泥巖、砂質泥巖互層,下部為褐紅色砂質泥巖夾砂礫巖。僅在盆地南部邊緣局部有侏羅系羊曲組(J2y)出露,巖性為灰、灰綠、灰白色砂巖、礫巖,夾煤線的泥巖組成。三疊系(T)廣泛出露在盆地周邊隆起區和組成盆地基底,下、中、上三統俱全,其中下、中統為海相、上統為陸相。侵入巖主要是印支—燕山期,以花崗巖、花崗閃長巖、石英閃長巖和斑狀花崗巖等,侵入于中、下三疊系。由三疊系和印支—燕山期中酸性巖體構成褶皺基底。據石油物探資料分析,共和盆地為兩坳夾一隆的構造格局,即兩坳為塘格木坳陷和貴德坳陷中間被過馬營隆起分隔。貴德坳陷據重力反演基底深度大于4500m,塘格木坳陷又由三凹兩凸等次級構造單元組成,黃河凸起沿黃河分布,構成切吉凹陷和貴南凹陷分界。茶卡凹陷與切吉凹陷間為祁家凸起。共和縣恰卜恰鎮處在塘格木坳陷切吉凹陷與黃河凸起間的斜坡帶上,切吉凹陷基底埋深2000~6500m,黃河凸起基底埋深小于1500m。據切吉凹陷石油共參1井錄井資料揭示,井深5020m全為第三系,盆地內侏羅、白堊系缺失。盆地內發育有三級湖相階地和多級黃河階地,說明中-更新世以來,隨青藏高原隆升盆地一直處于間歇性抬升狀態。2盆地及其周邊地區的熱資源2.1區域地質構造背景在盆地東西兩側形成兩條近SN向構造巖漿隆起帶,也是兩條斷裂帶和溫泉分布帶,夾持在NWW向東昆侖、西秦嶺兩條主邊界斷裂之間。盆地西側構造巖漿帶在鄂拉山沿烏蘭—溫泉一線分布,全長180km,以三疊系鄂拉山群火山巖和印支—燕山期中酸性巖體構成山體主體,巖體長軸及火山巖呈近SN向展布。區內由一系列不連續斷裂組成斷裂構造帶,總體走向NW20°。其中以瓦洪山斷裂貫穿南北,斷裂顯示強烈的擠壓現象,呈現出50~100m寬的擠壓破碎帶,斷裂順扭運動、深切地殼、多期活動,且以晚第四紀新構造活動較強。沿斷裂分布溫泉有烏蘭巴硬格里(42.5℃)、興海青根河(30℃)、青根河南東9km(62℃)、興海溫泉(61℃)等。在鄂拉山西緣還有都蘭熱水鄉(85℃)、都蘭夏哈日鄉(70℃)溫泉。盆地東側瓦里貢山構造巖漿帶沿當家寺—過馬營—多和茂一線分布,該帶為西秦嶺印支造山帶褶皺基底,侵入巖為印支—燕山期,其中當家寺巖體呈SN向分布,并有多禾茂斷裂、當家寺群強隱伏斷裂沿過馬營—瓦里貢山隆起帶呈NNW向展布貫穿南北,沿這組斷裂形成的帶狀盆地還有下白堊系基性火山巖。為此,該帶形成了一條由北往南的溫泉分布帶,即貴德曲乃亥溫泉(86℃)、貴德扎倉寺溫泉(水溫75℃~93℃)、貴德新街溫泉(64℃)、同仁蘭采溫泉(67℃)、同仁曲庫呼溫泉(48.5℃)等。上述兩條構造巖漿帶斷裂切割較深,晚第四紀新構造活動較強烈,為深部熱流體對流和傳導運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形成橫貫西秦嶺西端SN向地熱帶。在西秦嶺東端天水—武都SN構造帶,分隔秦嶺為東、西段,也是青藏高原東緣邊界,同樣存在溫泉成帶按SN分布的格局,另在西藏高溫地熱系統仍沿三條近SN向活動帶分布,這也是青藏高原地熱系統分布的一大特點。2.2斷裂對流型地下熱水共和盆地溫泉有兩處仍呈近SN向分布,其一是位于恰卜恰鎮東南,恰卜恰河與阿乙亥溝交匯的地帶,面積約25km2有九處泉眼,多呈NW、NNW向線狀散布,水溫從20℃左右到32℃。克才村農田供水勘探孔揭露出地下熱水,在246m井深揭露出賦存在第三系粉細砂巖熱儲層中42℃的自流熱水,水溫梯度值達7.5℃/100m,礦化度2.25g/L,屬Cl-Na型水。另一處位于貴南縣芒拉河與黃河匯合處的拉干溫泉,熱水從黃河一級階地前緣陡坎下沖積砂礫層與新近系砂泥巖的接觸面上涌出,水溫為38℃。由上可見,斷裂對流型地下熱水,從基巖斷裂、裂隙通道中流出熱水一般溫度偏高;在盆地內流松散層孔隙裂隙中流出的熱水,因淺層水混入一般溫度偏低。3csamt剖面位置為查明恰卜恰鎮附近地下熱水賦存條件,在勘查區布置CSAMT剖面四條。其中Ⅰ、Ⅳ剖面為近SN向,剖面方向垂直區域構造和地層走向,Ⅱ、Ⅲ為近EW向剖面,平行區域構造和地層走向。3.1層序界面及其熱儲由縱橫貫穿勘查區的4條剖面,結合鉆孔測井資料分析認為,地電結構基本相近,可劃分出5套電性層,測深曲線類型呈KHA型。在恰卜恰鎮北側1km處有一眼探采結合的地熱井QR1,孔深969m,在932.16m見花崗巖,因此,根據二維連續反演結合一維單點反演進行分層定厚,確定電性參數與地層巖性的對應關系。通過剖面電性層對,比對地層結構作出推斷,從Ⅰ、Ⅱ、Ⅲ、Ⅳ條剖面電阻率斷面電性層共同特征來看,反映地層呈近水平層狀,高低相間展布連續性較好。電阻率斷面淺部第一、第二電性層,對應地電類型K的前支和極大值部分,電阻率分別為10~30Ω·m和30~100Ω·m,為第四系淺部潮濕黃土和中部砂礫卵石夾中粗砂、粉細砂,厚度一般在20~100m。第三電性層為淺部次低阻電性層,為低阻電性層,對應地電類型H部分,電阻率5~15Ω·m,厚度為300~850m,為新近系的反映,巖性為磚紅色泥巖、砂質泥巖互層。上述第四系和新近系厚層泥巖熱導率低,是很好的隔熱保溫蓋層,在互層砂巖中也可形成層狀熱儲。第四電性層為下部次低阻電性層,對應地電類型A部分,電阻率30~40Ω·m,厚度為100~400m,為古近系的反映,巖性為褐紅色砂質泥巖夾砂礫巖,微膠結。厚度較大和層位穩定是理想的熱儲層。第五電性層為下部高阻電性層,對應地電斷面尾部,電阻率100~500Ω.m,為基底中酸性巖體或三疊系粉砂巖及板巖為主夾灰巖地層的反映,并且中酸性巖體較三疊系有偏高的電阻率。3.2基底斷裂fpsew向斷裂北緣斷點的斷裂控制在各剖面中,根據電性層有錯斷不連續現象,作為劃分斷裂的依據,該現象在深部基底電性層反映更為明顯。由于剖面所處位置和受基底斷裂影響,基底埋深有所不同,SN向Ⅰ、Ⅳ剖面對近EW向斷裂反映明顯。近EW向Ⅱ、Ⅲ、剖面對SN向斷裂反映清晰(如圖2)。各剖面分述如下:Ⅰ剖面在154/Ⅰ—166/Ⅰ點間,推斷有近EW向斷裂通過,與相鄰Ⅳ剖面的148/Ⅳ點斷裂對比屬F4斷裂。另在128/Ⅰ點推斷有基底斷裂穿過,與相鄰剖面對比,推斷屬近EW向F2斷裂。Ⅱ剖面192/Ⅱ—198/Ⅱ點間為斷裂破帶的反映,推斷沿恰卜恰河谷南北向地段存在基底斷裂F1、F1-1,斷裂帶有一定寬度,形成基巖破碎帶,屬張扭性斷裂,具導水導熱作用。Ⅲ剖面斷點有四處在122/Ⅲ、128/Ⅲ、148/Ⅲ和238/Ⅲ點推斷有基底斷裂穿過,與相鄰Ⅱ剖面對比,122/Ⅲ屬近EW向F2斷裂,128/Ⅲ、148/Ⅲ點屬近SN向F1斷裂,與Ⅱ剖面192/Ⅱ點、198/Ⅱ點可對比,它是沿恰卜恰SN向溝谷的斷裂向南延伸,238/Ⅲ點推斷屬沿近SN向阿乙亥溝展布的F3斷裂。Ⅳ剖面斷點在122/Ⅳ點,與相鄰剖面對比,相當近EW向F2斷裂與近SN向沿阿乙亥溝形成的F3斷裂交匯部位。區內克才地熱井就打在兩組斷裂的交匯附近,明顯受其斷裂控制。另在148/Ⅳ點與160/Ⅰ斷點連線的延伸方向呈NWW—SEE向,分布在四道班—下謝兒蓋一線,位于恰卜恰河谷北緣,屬F4斷裂。3.3拉張斷裂—恰卜恰拉分盆地地熱有利遠景地段圈定熱儲類型劃分恰卜恰通過CSAMT勘查,由F2、F4斷裂和近SN向F1、F3斷裂圍限的范圍內,構成恰卜恰河斷陷谷地,東西長約8km,南北寬2.3km,長、寬比為3.5,其NWW向F4、F2斷裂平行斜列展布,與區域構造方向一致,且處在沙珠玉河壓扭性斷裂帶向東延伸部位,為其中兩條右行右階斷裂重疊段,在走滑分力作用下,接階部位產生應力拉張,形成拉分盆地。在青藏地塊SSW應力場作用下,NWW斷裂應屬壓扭性斷裂,近SN向F1、F3斷裂屬張扭性斷裂,壓扭性斷裂阻水,張扭性斷裂導水,在兩組斷裂交匯部位,有利熱水對流和熱儲,是斷裂對流型地熱形成有利部位。作為共和盆地南北兩側區域性規模最大的活動斷裂是南側的庫賽湖—瑪曲活動斷裂帶長約450km,總體走向N70°W,北側是青海南山—西秦嶺北緣斷裂,這兩條區域斷裂在近期活動方式以擠壓兼左行走滑為主,均以南盤地塊東移,北盤地塊西移,致使夾在兩區域斷裂中間兩地塊在共和盆地中部又以NWW向沙珠玉河斷裂帶構造控制F2、F4斷裂右行右階區形成拉分盆地。在F2、F4斷裂和F1、F3斷裂圍限的范圍內,構成的恰卜恰河谷拉分盆地,溫泉和地熱異常井眾多,超出這個范圍,無溫泉分布,并且地熱井水溫也不高(如地熱井QR1),接近正常地熱增溫。由此認為,在F2、F4斷裂和F1、F3斷裂圍限的范圍和SN向F1、F3斷裂有限延伸部位(圖3),經勘查推測為地熱有利遠景地段,在此地區存在盆地型層狀熱儲和斷裂帶狀熱儲疊加,并以斷裂帶狀熱儲對地熱起一定作用,在其外為盆地傳導型層狀熱儲。4熱儲層與斷裂通道熱流疊加段據測井溫度曲線分析,從井深200m時溫度30℃至井深300m時劇增到40℃,地溫梯度為10℃/100m,為盆地蓋層段。從井深300m至1150m時,溫度由40℃遞增到74℃,地溫梯度為4.53℃/100m,為盆地層狀熱儲層與斷裂通道熱流疊加段。從井深1100m至1190m時,溫度由74℃遞降到71℃,地溫梯度為-7.5℃/100m,認為是穿過盆地熱儲層或遠離斷裂熱流通道段。從井口出水溫度為72℃,比井底測溫度僅降低2℃,也表明有斷裂對流型熱水存在。5盆地與斷裂型金屬聯系-沉積型熱儲地質條件圖4(1)共和盆地為一新生代斷陷盆,具有盆地傳導型和斷裂對流型良好熱儲地熱地質背景,與其東、西兩側的構造巖漿帶斷裂型地熱分布,共同構成秦-昆接合部SN向地熱帶。(2)通過CSAMT勘查共和盆地恰卜恰地區處在西深東淺的黃河凸起向切吉凹陷過渡的斜坡地帶,基底埋深1200~800m,推測基底巖性為印支—燕山期中酸性巖體和三疊系碎屑巖、碳酸巖。上覆的第四系、新近系為熱儲蓋層,厚度可達600~1000m,其下為古近系泥巖和砂礫巖層,埋深700~1200m,可構成盆地型層狀熱儲地質條件。(3)根據CSAMT勘查推斷出該區的地質條件四條基底斷裂,近SN向恰卜恰溝F1斷裂和阿乙亥溝F3斷裂,屬張扭性,具導水、導熱作用;NWW向沙有—克才F2斷裂、四道班—下謝家蓋F4斷裂為壓扭性斷裂,具阻水作用,在兩組斷裂復合部位,更有利熱水對流運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