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紡專辦學理念學校七十年的回顧與反思
這里的歷史主要指學校經營的歷史。當然,在社會背景下,偉大的歷史并不重要。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前身為設立于樂山的原中央技藝專科學校,1939年在抗日烽火中誕生,迄今已有七十年的歷史。七十年中學校歷經了八次更改校名、七次變更隸屬關系、六次遷移校址、三次大的院系專業調整以及多次的運動沖擊,辦學之路不可謂不漫長、不可謂不坎坷。在艱難困苦中紡專人堅持下來了,發展到了今天。回過頭來,我們不能不深深地反思:這種堅持,這種發展依靠的是什么?支撐這種堅持、發展的力量是什么?當然,我們可以回答說,是依靠黨的正確領導,是黨的正確領導支撐著學校的發展。這是毫無疑義的。但是,這是外因,外因是要通過內因起作用的。那么,這個內因又是什么?我個人認為,內因就是學校數十年辦學歷史積淀下來的文化精髓,就是學校的精神、學校的辦學理念。什么是辦學理念?簡單地說,學校的辦學理念,就是學校辦學的理想和信念,就是學校辦學的追求,是統率學校一切思想、行為的根本。總結學校的辦學理念,必須回答學校辦學的三個最基本的問題:為什么辦學?辦什么樣的學?如何辦學?或者說,它必須回答:我們培養學生的目的是什么?要培養什么樣的學生?如何培養?它源自學校的歷史傳承和文化積淀,其外在表現是學校的校風、教風和學風,凝練為引導學校師生思想、行為和追求的集成語即為校訓,實質內涵則是學校辦學的歷史積淀,是學校獨特豐厚的文化底蘊。所以,我們今天談學校的校風、教風、學風和校訓,不是標選華美的口號,更不是憑空杜撰,是要從學校七十年的歷史出發,找出支撐歷代紡專人“歷經坎坷,自強不息,薪火相傳”一步步發展到今天的精神精髓。用以凝聚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紡專人,激勵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紡專人。1學校的服務社會的辦學理念更清確化、具體化紡專辦學理念:服務紡織、服務社會、服務學生、服務人民縱觀學校七十年的辦學歷程,學校的辦學理念,可以總結為四個服務,即服務紡織、服務社會、服務學生、服務人民。這四句話看似口號,其實它是學校七十年辦學歷史的總結。1939年國立中央技專建校之初即設蠶絲科、染織科,致力紡織教育、發展紡織科技、為紡織生產服務、為國家人民服務,以迄于今。1995年,學校更明確提出“立足紡織、跨越紡織、服務紡織、服務社會”的辦學思想,1997年學校在已形成的“立足紡織、跨越紡織、服務紡織、服務社會”辦學思想的基礎上又提出“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將學校服務社會的辦學理念進一步明確化、具體化,并據此努力進行教育教學改革,適應新的,更加廣闊的社會市場需求。2009年5月學校第五次黨員大會更具體提出學校要為我省“兩個加快”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要為“加快建設災后美好新家園,加快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做出應有的貢獻,使學校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辦學理念更加更加清晰化、更加具有針對性。這,就是學校服務紡織,服務社會的辦學歷史源流,提出“四服務”的歷史依據。“服務學生”這個提法,也許感覺有點陌生,但這正是學校歷來辦學的宗旨,是學校“育人為本”教育教學思想的具體體現,歷來如此,換一個說法罷了。之所以把它突出出來,是為明確強調學生在學校的主體地位,強調學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須圍繞育人來進行,圍繞培養學生成人成才來進行。這就是為學生服務。“四個服務”,把學校辦學的目的、途徑、立足點都講清楚了,即:學校辦學的最終目的是服務社會服務人民;學校通過育人、培養人才來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學校立足紡織,并站在更廣闊的空間,針對社會的需要培養人才來為服務社會、為人民服務。2學校的精神打造紡專精神:敬業奉獻、民主和諧、自強不息、追求卓越。追溯歷史、審視今天、展望未來,學校將經過七十年風霜雨雪考驗、支撐歷代紡專人歷經坎坷、奮斗求索積淀下來的精神凝練為:敬業奉獻、民主和諧、自強不息、追求卓越。2.1預測“春蠶到死絲方盡,蠟成灰物質”奉獻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人生價值的最高境界。以強國富民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先人后己,甘為人梯;為了追求真理和正義事業義無返顧、在所不辭,為了祖國的強盛、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生命不息、奮斗不止,這就是“崇尚奉獻”。七十年來,為了紡織事業的發展,為了學校的生存和發展,為了培養國家、人民需要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歷代紡專人不正是孜孜不倦、默默地奉獻,奉獻著自己全部的精力和智慧,甚至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嗎?遠的我們不具體知道,說不上來。近期的,如李鐵民老師搞科研,堅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榮光遠教授在臨終的病榻上還念念不忘他在絲綢工業生產戰線上的點點滴滴,念念不忘他在絲綢教育講臺上的點點滴滴,念念不忘他的課堂和學生;崔明堂教授直到臨終住院前不久還堅持在高教研究的崗位上;吳定安老師雙眼嚴重失聰,仍然堅持在講臺上;靳栗老師,嚴重青光眼,晚上讓家人扶著到教室為學生輔導;林恩楠老師,抱病堅持上課,硬是暈倒在講臺上……。“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干”,這就是紡專人的奉獻,這就是紡專人的兢兢業業、恪盡師責、忠于職守的敬業,這就是紡專的歷史,這就是支撐紡專人歷盡坎坷終得今天之發展的一種不能舍棄的偉大的精神。敬業奉獻,是自技專以來歷代紡專人立身、治學的基本精神。2.2和諧是學校建設和諧社會的基本保障。我國家庭暴力民主之義,勿用解釋。這里之所以把它作為學校的一種精神提出來,是因為它是我們學校長期以來,特別是近一二十年來,學校在發展中,在管理中,教學中所形成的優良傳統,決策民主、辦學民主、管理民主、教學民主,這是現今高等學校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諧,即為和睦、協調、融洽之意。古語云:“和為貴,諧為美”,和諧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的社會要建成和諧社會,我們學校也要和諧發展,用和諧促進民主,以民主保證和諧,團結一致、共謀發展。班子和諧、干群和諧、師生和諧,和衷共濟。七十年了,我們就是這樣過來的。應該特別指出,這里的和諧,不僅僅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也包括事業發展的和諧。高等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硬件建設要和諧配套、軟件建設也要和諧配套,硬件和軟件之間更要和諧配套,這實際上就是學校的科學發展。所以,無論從人的方面看還是從物的方面看,離開了和諧都是談不上真正的發展的。成都紡專歷來講究團結講究和諧,團結和諧是學校生存之本,賴以發展的靈魂之所在,世代紡專人都應該謹記,它也是學校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2.3學校的變革和發展歷程源自《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思是說天的運行剛健不輟,太陽經天周而復始,普照大地,人也應該像天一樣自強不息,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都永不放棄,奮斗不止。自中央技專以來,學校在烽火中誕生,在變革中成長,在改革開放中發展,在與時俱進中不斷壯大。其間經過了多少風風雨雨、艱難挫折和起起伏伏,一九四六年國民黨政府飭令停學,一九五三年院系調整,一九六一年國民經濟調整大專停辦中專停課,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紅衛兵“造反”學校正常教學秩序蕩然無存,新世紀初學校發展遭受資金瓶頸……,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七十年的歷史,就是一部全校師生員工薪火相傳、同心同德、百折不饒、艱苦奮斗的發展史。自強不息的精神正是學校生存、發展的基本精神,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紡專人都必須永志不忘、身體力行。2.4突出育人目的,提高整體素質子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追求卓越,就是至善,我們做什么事情都應該追求至善,盡善盡美,要有達到頂峰的要求。全校師生員工要志存高遠、敢為人先、勇于探索、不斷攀登、精益求精,時時處處高標準、嚴要求、全副精力投入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學科建設,促進學校高層次發展,“努力打造西部特色高專,爭創職教一流水平”。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從做人的角度講,人是要有至善的精神的,追求卓越是做人的美德,更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試想,我們做事不講至善、不講完美、不善始善終、不負責任,我們能做好任何事情嗎?古往今來就沒有這樣的事。我們學校的教師、學生都必須立志做至善之人,凡事追求至善,教師治學修身要至善,學生求學成才也要追求至善。歷史上,成大事者,都是追求至善的。3關于紡織專業的學校培訓:德修與實踐相結合3.1先正人德,德正人主要是講做人的道理。源于《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意為首先是要立德,其次才是行和言。修德要修到“正”處,正人正己,正氣正身,也就是正德修身。《尚書》中把正德、利用(功利、行事)和厚生(利民、富民)并為三事,協調運行,相輔相成,而將“德”立為首位,作為“利用”和“厚生”的前提,既正人德,又正物德,先正人德,再正物德。學校要求全校師生員工正德、正行。作為教師必須先正德,以德正行,作德行高尚之人,作方正之人。何謂方正?方正,德也。《漢書·晁錯傳》里說:“察身而不敢誣,奉法令不容私,盡心力不敢矜,遭患難不避死,見賢不居其上,受祿不過其量,不以無能居等顯之位。自行若此,可謂方正之士矣”。這是做人的準則,意指剛正做人、講求原則、光明磊落,言行正直。教師就應該是這樣的人,立德立言,用自己的品性去感召學生,用自己的言行去誘導學生,做學生的表率。學生也要正德、正行,我們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教學生做人,做品德高尚的人,行為端莊、美好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從七十年歷史上看,學校不乏德行高尚的人。早期有抗日英雄楊惠敏,現今有四川省師德標兵易傳英教授,有全國孝老愛親道德模范曹于亞……等等,當然,歷年來學校眾多的教師、學生也都是秉承德修于正的精神立德修身、從教治學、從學從事的。3.2學,究“學”“教”主要是講學問的道理。源自《大雅·蕩》:“靡屆靡究。”可意為探微知著。《爾雅》講:究,謀也。所以這里,究,就是謀劃、推究、追究、終究、研精究微、究本探源之意。學究于行,這里有兩層含義或者說回答了兩個問題:一是學為了什么,二是如何學。學是為了什么?學到深處就是用,學到極處就是行,或者說學到底就是為了用,用于行動。行,就是學的目的。如何學?學必須謀劃,必須推究,必須研精究微,必須究本探源。《禮記·大學》中說:“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朱熹更進一步說要“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這就是做學問的真諦。學,就要學到極處,“欲其所知無不盡也”,學到極處方才能用,才能用好;行也要行到極處,“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作為教師必須這樣“學”,必須這樣做,也必須這樣“教”。學校1941屆農產制造科校友、著名科普作家葉至善是這樣的人,他“學究于行”,把一生的精力獻給了全國的少兒科普事業;學校化學工程科1950屆畢業生、中國工程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勛專家李俊賢是這樣的人,他“學究于行”,把全部精力集中在祖國“兩彈一星”火箭推進劑的研制工作上,為國家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學校眾多的教授、專家、教師、校友都是這么作的,謹行“學究于行”的校訓,把所學、所知落實于行動之中,致力于教學、致力于社會生產、致力于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學究于行”我們歷代的教師是這么作的,我們歷代的校友是這么作的,我們的教師更要教學生這么作,言行一致、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作一個“學究于行”的人,作一個“雷厲風行”的人。4關于紡織印染的學校:團結、勤奮、務實、創新4.1抓學生,樹牢社會主義辦學之心,建設服務型學生隊伍同心協力、眾志成城之意。團而結之,結而成力。團結就是力量,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無序的力量是散亂的,只有團結的力量才能戰勝一切困難。我們學校正是因為歷代紡專人團結拼搏,才在七十年的風風雨雨中百折不饒、愈挫愈勇、發展壯大,以迄于今。回首當年,學校在抗日烽火中誕生,學校的開拓者們團結奮斗,為抗戰救國努力從教從學,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救過、建國精英;解放前夕,為了未來的新的中國,老一代紡專學友們團結努力,護產護校,使學校完整歸于人民;1952年,紡專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團結一致,肩挑背扛遷校成都;1957年,紡專人團結拼搏,移山建校,硬是把一座三臺山挖掉,填平了學校的操場,改善了學校的辦學條件;1963年,學校遷到有如廢墟的三瓦窯校區,師生們沒有氣餒,團結建校,經過近二十年的努力,他們憑著對人民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堅持下來了,而且發展壯大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沐浴著改革的春風,紡專人團結一致,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機會,發展學校;新世紀初葉,學校與時俱進、科學發展,克服重重困難,包括資金的困難,在全體紡專人節衣縮食支援學校,恪盡職守建設學校的努力下,學校終于挺下來了,發展壯大到了今天……。一幅幅紡專人團結拼搏的歷史畫卷,催人奮進、發人深省。我們今天面臨的形勢仍然是嚴峻的,仍然需要團結拼搏。在當今我們的教育教學中,科學研究中,與時俱進的發展和建設中都必需要全校師生員工同心同德、集思廣益、通力合作。只有緊緊依靠全校師生員工的團結,才有可能在殘酷的競爭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才有可能實現我們培養雙高應用型人才、爭創職教一流水平、打造西部特色高專,辦人民滿意大學的辦學目標。學生也要學會團結,要有樂群精神,學習上要講團結互助、取長補短,參加工作以后更要講團結,要有團隊精神,這是一個單位、一個企業,當然也包括一個學校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所以團結很重要,對我們學校尤其重要,領導要團結,干部、教師要團結,全校師生員工都要團結。團結才能創造歷史,團結才能延續歷史。4.2勤發育的效果勤勉、奮斗,進取之意。“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窮至事務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這就是極致之勤奮。學習知識要勤奮,應用知識也要勤奮,而且要做到“無不盡也”“無不到也”,這是古人說的,于今人亦是一樣,教師要勤奮育人,還要奮發向上,要勤于學問、勤于科學研究、勤于社會服務。學生也要勤奮學習,所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韓愈也說,“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沒有勤奮努力,是學不到真知、習不到真藝的。勤奮是學生求知習技、教師育人樹人、學校發展建設的重要基礎。當今的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勤奮學習、勤奮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求取先機,進而取之,戰而勝之。這就是進取、奮進。紡專人是勤奮的。正是因為勤奮才造就了方心芳、葉至善、李俊賢等一眾學術彪炳的大師,正是因為勤奮才造就了趙北君、王志芳、曾白子等一眾學有所成的嬌嬌學子,正是因為勤奮學校才歷經坎坷發展到今天。4.3“三真”是育人目求真、求實、嚴格、縝密,是一種治學、辦事的態度,更是對做人的要求。我們培養學生,就是要培養學生做一個真人、做一個實人,凡事求真凡事求實,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學校育人的根本。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就必須養成求真求實的精神,對人要誠信,學習要腳踏實地,不可不求實際,不可浮夸;教師更必須求真求實,認真教學,認真育人,認真學問,認真對待每一個學生,認真對待教學生的每一堂課,認真對待教學生的每一個教學環節,實實在在地愛每一個學生。所謂嚴謹治學,就是兩個字:真、實。當然,學校的發展建設也必須求真求實,必須遵循科學的發展規律,遵循教育教學的規律,我們學校這七十年的發展歷程,已經證明了這一點,我們學校七十年的奮斗史就是一部求真求實的求索史。4.4高等教育應堅持創新教育引導學生學習沒有創新就沒有人類社會的進步。所謂“茍日新,日日新”、“日新月異”,古往今來,都是人們憧憬、追求的目標,創新從來都是教育育人的永恒主題,是一個學校生存和發展的動力之源。從教育學的觀點看,教育的功能不僅是傳遞文化,不僅是讓受教育者繼承人類已有的文明成果,更重要的是要選擇、要創造。以育人為宗旨的教育、特別是培養高等人才的高等教育,應該為社會培養和造就有主體意識、主體創造精神的勞動者和人才。錢學森老先生生前一直以中國的高等教育還沒有真正按培養創新人才的理念來辦學為憾,他認為必須要培養出眾多站在世界科學的前沿、具有原創精神和原創能力的尖端人才,國家才能發展。我以為是的,我們必須努力培養創新性人才。學校發展要改革和創新;教師教學要改革和創新,教師做學問、工程社會服務更要創新,當然,教師更應該教育學生養成創新的思維和創新的能力;我們的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就應該有意識地接受創新教育,養成自己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做好創業的準備,做好為社會創造物質文明的準備。所以,創新教育就是我們學校教育的本質性功能任務,學校必須把創新教育作為學校教育教學的立足點。我們學校歷來是講創新的。1939年學校成立之初就將“切實、創造”列為校訓,1988年,學校更將學校校訓豐富為“勤奮、嚴謹、求實、創造”,新世紀初學校又將學校的校訓精煉為“德修于正,學究于行”,學校始終是把行動、創造、創新作為教育教學的落腳點的,培養、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創造性人才、創新人才。李俊賢是學校創新人才的典范,他在國家的航天事業中作出了突出貢獻;葉至善是這樣的人,他在創新教育方面,在國家的少兒科普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王志芳是這樣的人,她在紡織工業生產、發展中不斷革新、創造,作出了巨大的成績;我們的李鐵民老師、鄭光洪老師、曾白子同學、陳耕同學、胡奎同學、葉明全同學……,以及學校眾多的教師、教授、專家、同學、校友都是這樣的人。學校的創新教育是卓有成效的,雖然離錢老所說的創新要求相距還遠。5強化教風的意義,完善教風教風是對教師的要求,說的是,學校要有什么樣的教學風氣和風范。學校早在80年代就提出了“范勤嚴,十認真”的教風,在那個年代是十分正確的,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今天我們也應該繼承,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教育教學事業的發展,我們應該賦予它更新的含義,更進一步完善它。5.1做有德性的教師,讓學生做自己的全面發展示范、垂范,榜樣的意思。這是對一個教師的首要要求,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作為教師就是要以自己高尚的品德修養和精湛的學識水平去教化學生,影響學生。身教勝于言教。教師在修德、修身、治學、敬業、待人、接物等等各個方面都要作學生的表率。要教學生作方正之人,自己首先必須是方正之人。5.2大學教育要引導學生“有容、學富五車”,以固本養人勤奮、勤謹、勤懇。這也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教師必須勤于職守,勤于奉獻。這些都好理解,無須多說。需要強調的是,教師更要勤于學習,勤于鉆研。“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窮至事務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這就是勤。教師教學,有一個“一瓶水與一桶水的關系問題”,要教給學生一瓶水,教師自己必須有一桶水。教師必須要要“博學”,要“學富五車”。博學,語出《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博”意味著博大寬容。惟有博大寬容,才能兼容包蓄,使教師的為學具有廣闊的視野和開放的胸襟,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博學是學問的基礎,也是大學,當然也包括我們工程專科學校辦學的基礎。學校要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必須囊集百家之典、博采眾家之長,以固治學之基。實際上,大學的教師是不能因循守舊的,必須精益求精、銳意進取,隨時站在知識的新起點,創造學科的新的增長點,這樣才能跟上時代和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才能更好地教好學生,把學生培養成高素質的人才。當然,也只有這樣教師自己才有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導師、大師。5.3要嚴于律己嚴格、嚴謹。嚴師出高徒,什么是嚴師?首先是要嚴謹治學,其次才是嚴格要求,一絲不茍。當然,要嚴于律人,首先必須嚴于律己。這里的“嚴”,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就是“嚴密”,我們的教學設計要嚴密,我們的課堂授課也要嚴密,我們作任何事情都要嚴密,嚴密就是遵循科學規律辦事,就是認真負責。這是我們教師必須要有的態度,不然我們的教育教學只能是失敗的。5.4師都愛學生,以真愛學生,做個廣泛的什么是愛學生愛國、愛家、愛人、愛學生。這是對于教師的一個最基本的一個要求,教師教學必須立足于愛,要愛學生。我們紡專有很好的傳統,師生互重,老師愛學生,學生也愛老師,學校很多老教師都愛學生。我們的崔明堂老師、靳栗老師、成國泰老師、張太祥老師……都很愛學生。當然今天的教師也很愛學生,比如陽川老師,比如易傳英老師……很多學生都寫回憶眷念他們。愛學生是我們學校的光榮傳統,也是學校的凝聚力所在。愛學生,只有真愛學生,視他們為子女、弟妹你才會殫心竭力地去發現他們、幫助他們、教誨他們,才會有師生之間的相互理解和雙向互動。而師生之間的相互愛護、理解和雙向互動正是教學成功的必要條件。其實,老師希望得到學生的尊重和熱愛,學生同樣期望得到老師的尊重與愛護。成功的教師一定是愛學生的。6關于紡織的專業課程:學習、好問、勤奮、扎實6.1從學以學為本,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源自《中庸》:“好學近乎知”,意思是“愛好學習就接近于智了。古語云:“遠而有光者,飾也;近而逾明者,學也”,也可以說只有好學才可能獲得真知、真明。一個人的充實,主要靠的就是內在精神、思想、品質和學問的提高,而提高的起點就是好學。當今時代,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知識更新不斷加快,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在這樣的情況下,對廣大學生而言,如果不抓緊學習、不在學習和工作中提高自己,將來就難以承擔起振興紡織、振興四川、振興國家的歷史責任,甚至難以立足時代。好學里面也含有一個“博”字,當然也含有“專”的要求。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韓愈則在其《師說》中說:“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意思是說從學既要博、也要專,二者相輔相成。我們的學生學習是要博學的,首先要有博的基礎,在博中求專,博中求精,也只有在博的基礎上才能求專求精。這,就要求我們的學生好學,必須好學,首先要好學。所以,我們的學生不能僅僅只滿足于課堂上教師講的那一點東西,必須讀更多的書,更多地向社會學習,向企業向生產學習,向他人學習。6.2善問的態度古云:“智者善問”。《禮記.學記》中也說:“善問者如攻堅木”,事半而功倍。善問就是要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答問題。教師做學問要善問,教學備課反思也要善問。學生學習更要善問,學生聽的課、看的書都有一個消化過程,消化不能是“囫圇吞棗”,對所學的東西,包括教師的講課、教材、參考書,在未弄懂之前都應持“懷疑態度”,對所有的重要知識點都要問個為什么,直至弄懂為止。做學問也好,讀書也好,都應善于對所面對的對象提出問題,能提出問題才表征對對象的深入,不能提出問題實際上即是還沒有深入對象,沒有讀懂對象。善問是做學問、教學、學習的有效之道,所以也是學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方面。6.3辨偽是遠,慎思可以辨偽《論語》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然后能行,思然后有得”。可見“思”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學習要獨立思考、主動探究、敢于質疑,唯思考可以致深遠,唯慎思可以辨真偽,而只有辨真偽才能得真知。同時,在學習和研究中,也只有勤于思考,善于思索,不斷汲取和創造科學的學習和研究方法,才能取得最佳的學習和研究效果。教師要勤思,教師更要教好學生勤思,養成勤思的好習慣。并非學到的東西都是有用的,博學之后必須勤思,必須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真正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和力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勞動法律法規與政策》課件
- 工程項目勞務風險評估協議
- 鐵路旅客運輸服務普速列車設備設施規范課件
- 《建筑預算實務》課件
- 艏艉總段的裝焊船體加工與裝配課件
- 鐵道機車專業教學張瓊潔22課件
- 四空車檢查南京鐵道課件
- 鐵路市場營銷鐵路運輸市場分析教學案例課件
- 《GB 17930-2016車用汽油》(2025版)深度解析
- 中國五音課件下載
- 網格員宣傳防詐騙知識講座
- (完整文本版)新概念英語第一冊單詞表默寫版1-144
- 《醫院勞動合同書》電子版
- 機車直流電機的電力拖動-直流電機的基本方程
- 2022-2023學年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川教版(三起)四年級下學期4月期中英語試卷(解析版)
- 互聯網信息審核員考試題庫大全-上(單選題匯總)
- 湖南省長沙市實驗小學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期末試卷(含答案)
- 硫酸生產技術 二氧化硫催化氧化的化學平衡及動力學
- 浙攝影版(2020)信息技術三年級上冊第一課認識計算機(課件)
- 第七講-信息技術與大數據倫理問題-副本
- 校園安全常識測試題卷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