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一輪復習分類專練:即事(景)抒懷詩專項訓練(附答案解析)_第1頁
2024高考一輪復習分類專練:即事(景)抒懷詩專項訓練(附答案解析)_第2頁
2024高考一輪復習分類專練:即事(景)抒懷詩專項訓練(附答案解析)_第3頁
2024高考一輪復習分類專練:即事(景)抒懷詩專項訓練(附答案解析)_第4頁
2024高考一輪復習分類專練:即事(景)抒懷詩專項訓練(附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22024高考一輪復習分類專練:即事(景)抒懷詩專項訓練(附答案解析)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陸游前年膾鯨東海上,白浪如山寄豪壯。去年射虎南山秋,夜歸急雪滿貂裘。今年摧頹最堪笑,華發蒼顏羞自照。誰知得酒尚能狂,脫帽向人時大叫。逆胡未滅心未平,孤劍床頭鏗有聲。破驛夢回燈欲死,打窗風雨正三更。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前六句用虛實結合手法,寫出詩人前年、去年、今年三年的變化。B.五六句“最堪笑”“羞自照”寫出了詩人面對頹唐處境時的自嘲。C.詩人“得酒”而“狂”、“脫帽”而“大叫”的行為暗含著無奈之情。D.詩歌最后一句以景結情,用“風雨”表達出詩人內心的凄涼之情。2.有人認為本詩“以豪壯的氣概,映照深沉的悲痛”,請結合詩歌內容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答案】1.A2.①“豪壯氣概”表現為在如山的白浪中“膾鯨東海”,在寒夜“急雪”中射虎南山,選取典型的“壯舉”來突出曾經的“豪情”,豪壯非凡;②“深沉的悲痛”表現為當前處境頹唐,華發蒼顏,只能苦中作樂的無奈;逆胡未滅內心難平,壯志難酬失地難收的不甘與憤懣。③以過去的豪情壯舉來襯托當前的無奈憤懣,更顯刻骨的沉痛。【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和情感的能力。A.“寫出詩人前年、去年、今年三年的變化”錯誤。“前年”“去年”“今年”并非具體時間,并不確指三年。故選A。2.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前四句“膾鯨東海”,陸游壯年懷抱救國壯志,不但學文,亦曾習武,頗有臂力,有南山射虎之事。在“白浪如山”中“膾鯨東海”,在南山射虎,直到寒夜始歸,“急雪”灑滿了“貂裘”。前四句選取極其典型的“壯舉”來突出以前的“豪情”,豪壯非凡。中間四句寫當前,詩篇由豪壯過渡到沉痛。“摧頹”“華發蒼顏”表現出當前處境的頹唐,“誰知”二句轉向豪壯,但“狂”有賴于“得酒”,“脫帽”只是向人“大叫”,看出作者只能無奈掙扎,苦中作樂強顏歡笑。“逆胡未滅”是詩人“心未平”的根源,作者終其一生希望抗敵復土,豪壯的氣概與沉痛的心情交織在一起。掛在床頭的“孤劍”,有如親密的戰友,與詩人同有“不平”之感,發出“鏗然”的響聲,襯托出詩人的沉痛。“破驛”二句通過景物描寫,進一步渲染沉痛心情,不能滅敵,憤恨難消,寄身“破驛”之中,“夢回”之后,正是“三更”時分,聽著“打窗”的“風雨”之聲,看著“欲死”的昏燈,何等凄涼。與前面的豪情壯舉對照,這種凄涼更覺難堪,顯示了刻骨的沉痛。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人才[宋]毛珝①但得人才即治安,不憂外侮敢相干。學關世道方為士,業曉農家始是官。國力在兵堪用少,虜情如鬼欲驅難。豈無一代奇男子,抱膝無言靜處看②。[注]①毛珝,字元白,號吾竹,三衢(今浙江衢州)人。有詩名于南宋理宗端平年間。②“抱膝”句:《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躬耕壟畝,好為《梁父吟》”裴松之注引《魏略》:“每晨夕從容,常抱膝長嘯。”3.下列對文本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首句開門見山闡明人才的重要性,呼應了題目,下筆直露。B.頸聯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說明了邊境局勢之緊張。C.尾聯用典,作者用諸葛亮奇智超絕對比自己才華平庸,苦悶至極。D.本詩語言質樸,抒情直切,與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詩風有相似之處。4.在“治安”方面,全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人才觀?【答案】3.C4.①人才是維護社會安寧、國家安全的重要保證。②爭創高素質人才隊伍:“學關世道”“業曉農家”。③朝廷用人應當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解析】3.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C.“作者用諸葛亮奇智超絕對比自己才華平庸”錯誤。尾聯用典,作者以諸葛亮自比,自視為“奇男子”,從而表達無路請纓的苦悶。故選C。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詩人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①首聯“但得人才即治安,不憂外侮敢相干”,強調了人才是維護社會安寧、國家安全的重要保證的觀點。。②頷聯“學關世道方為士,業曉農家始是官”中的“學關世道”是指要學會各種軍事、政治等才能,“業曉農家”是指要通曉農業上的事情,只有精通這些,才能成為人才,表達出作者希望爭創高素質人才隊伍的觀點。③最后,作者在頸聯提到“國力在兵堪用少”,指的是在國家需要人才兵力時,才發現人才不足,表達出作者希望國家要盡可能多挖掘人才的觀點;尾聯用典,作者以諸葛亮自比,自視為“奇男子”,表達自己敬佩諸葛亮,從而表達無路請纓的苦悶,表達出作者希望朝廷用人應當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觀點。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成都書事(其一)(宋)陸游①劍南②山水盡清暉,濯錦江邊天下稀。煙柳不遮樓角斷,風花時傍馬頭飛。芼羹筍似稽山③美,斫膾魚如笠澤④肥。客報城西有園賣,老夫白首欲忘歸。(選自《劍南詩稿》)【注】①陸游: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②劍南:唐設益州為劍南道,治所位于成都府。③稽山:會稽山,在浙江東北部。④笠澤:太湖,橫跨江蘇、浙江兩省。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篇概括描述蜀中山水景色處處明麗秀美,再說成都的山水更為突出,描寫角度由遠而近。B.頷聯中,詩人用煙柳、樓閣、飛花烘托出暮春時節成都的迷人景象,表現了他愉悅的心境。C.尾聯才說到“事”,自然地點題,由“客報”之事引發了詩人對成都百姓艱難生活的無比關心。D.詩歌的語言明白如話卻有表現力,如首聯“盡”字很普通,卻強調了蜀中的山水全都很美。6.這首詩是如何來表現詩人對成都極其美好的情感的?請結合詩歌分條簡析。【答案】5.C6.①首聯先概括描述蜀中山水景色處處明麗秀美,再說成都的山水更為突出,表達對成都的熱愛之情;②描繪成都春天那樓閣掩映煙柳之中、落花紛飛的美好風光,抒發對成都的贊美之情;③通過如吃菜這樣的生活瑣事來聯系成都和故鄉,傳達他視成都如同故鄉的深厚感情;④強調自己已入暮年的同時表明愿留在成都而忘了回鄉,表達對成都真摯的熱愛。【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C.“引發了詩人對成都百姓艱難生活的無比關心”錯誤,從“老夫白首欲忘歸”可知,此處是說詩人在暮年之時還愿留在成都而忘了回鄉,應該是表達了詩人對成都的熱愛之情。故選C。6.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首聯“劍南山水盡清暉,濯錦江邊天下稀”,是說“蜀中山水景色秀麗無一處不美,可最美的要數濯錦江邊的成都了”,先概括描述蜀中山水景色處處明麗秀美,再說成都的山水更為突出,表達對成都真摯的熱愛;頷聯“煙柳不遮樓角斷,風花時傍馬頭飛”,是說“錦官城里,樓閣林立,在一片煙柳掩映之中,隱約可見,落花時時隨風飛舞”,描繪成都春天那樓閣掩映煙柳之中、落花紛飛的美好風光,抒發對成都的贊美之情;頸聯“芼羹筍似稽山美,斫膾魚如笠澤肥”,是說“成都用來做芼羹的筍跟家鄉的筍一樣的美,成都用來斫膾的魚跟家鄉的魚一樣的肥”,通過如吃菜這樣的生活瑣事來聯系成都和故鄉,傳達他視成都如同故鄉的深厚感情;尾聯“客報城西有園賣,老夫白首欲忘歸”,是說“客人報告成都西邊有園子要出賣,我已進入暮年想要在成都終老”,強調自己已入暮年的同時表明愿留在成都而忘了回鄉,表達對成都真摯的熱愛。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龍潭夜坐①【明】王守仁何處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聲。幽人月出每孤往,棲鳥山空時一鳴。草露不辭芒屨濕,松風偏與葛衣輕。臨流欲寫猗蘭②意,江北江南無限情。[注]①此詩作于王守仁由貶所龍場驛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時。②猗蘭:《猗蘭操》,琴曲名。傳為孔子所作,說孔子自衛返魯,見到隱谷之中,香蘭獨茂,與眾草為伍,因而感傷自己生不逢時。7.下面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從嗅覺寫清幽淡雅的花香,從聽覺寫耳中潺潺的溪聲,繪出夜里山中澄澈寂靜的氛圍。B.頸聯使用擬人手法,寫出“草露”“松風”對“幽人”的親近喜愛,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環境的感受。C.尾聯用“猗蘭”之典,寫出滿腹生不逢時、才不獲展的壓抑憤懣,這是美景也無法消除的。D.尾聯的“流”既回扣題目中的“潭”,也照映第二句的“溪聲”,使全詩結構上前后呼應。8.頷聯被認為是對王維“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的再創作,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答案】7.C8.①二者均以聲音襯托山靜,鳥鳴反而凸顯自然的安寧;②二者詩中的自然都是和諧的,但王維詩中是物與物的和諧(無我之境),本詩側重人與自然的和諧(有我之境)。【解析】7.本詩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C.“滿腹生不逢時、才不獲展的壓抑憤懣,這是美景也無法消除的”錯誤。詩人靜坐龍潭,醉情自然,感受大自然與人的“不辭”“偏與”之情,本有一肚皮生不逢時、才不獲展的壓抑憤懣,但大自然的無限親情使詩人苦悶的心情豁然開朗,超然平靜,因此詩的結尾表現出昂揚豁達的心境。故選C8.本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的賞析能力。頷聯意思是明月當空,詩人踏著月光,在龍潭附近夜游,四周一片幽靜,唯有山中棲息的鳥兒不時發出鳴叫。本處用鳥鳴聲來反襯周圍環境的空曠幽邃。“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意思是月亮出來驚嚇了山鳥,偶爾會在春天的山澗中鳴叫。也是用鳥鳴聲來反襯周圍環境的空曠幽邃。所以,二者均以聲音襯托山靜,鳥鳴反而凸顯自然的安寧。王維的“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中描寫了春山中的明月、落花、鳥鳴,寫出了自然環境的和諧,是一種物與物的和諧,是一種無我之境。本詩頷聯不僅寫到月、鳥鳴,還寫到幽人。這里的幽人指的是詩人自己,寫出了詩人月夜獨游見到的空曠幽邃的情景,所以本詩側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即有我之境。閱讀下面的唐詩,完成下面小題。望巫山張喬①溪疊云深轉谷遲,暝投孤店草蟲悲。愁連遠水波濤夜,夢斷空山雨雹時。邊海故園荒后賣,入關玄發夜來衰②。東歸未必勝羈旅,況是東歸未有期。【注】①張喬,晚唐詩人,一生漂泊困頓。②伍子胥,春秋末期楚國人,因受到楚王陷害,逃亡吳國,東過昭關,被官兵追捕,憂心忡忡,一夜白頭。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在陳述夜宿孤店的情狀時,調動了視覺、聽覺以及內心感受等多種感知方式,屬于典型的“以我觀物”。B.前兩聯在渲染幽深冷寂的棲宿環境的同時,透露出悲愁交織的情感世界,為后面直抒胸臆做了充分的鋪墊。C.頸聯暗用伍子胥故事,抒寫家園變故帶來的心理沖擊,為了強化憂愴之情而進行夸張,難免因失真而弱化表達效果。D.張喬善于煉字,首聯著一“遲”字,在描寫步態沉重的同時,透露出抒情主人公內心的落魄之狀,很有神韻。10.有人評論張喬的詩在抒情方面具有悲愴奇崛的美學特質。請結合尾聯簡要分析。【答案】9.C10.①尾聯的抒情曲折回轉,層層翻新,悲愴一以貫之,抒寫卻如奇峰迭起,呈現出獨特新奇之美。②尾聯先是突發驚人之語:回鄉未必比漂泊更好。這種有違常情的“奇談”包含著特有的無家可歸的個人之痛。③接著翻進一層,說連東歸回鄉也是了了無期,機會不知何時才有,說明詩人渴望東歸已非一日,更為東歸無期而悲哀。一經反轉,就把漂泊回鄉的兩難之情寫得特別深刻痛切。【解析】9.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C.“難免因失真而弱化表達效果”錯誤,此處為用典,有強化作用。故選C。10.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東歸未必勝羈旅”,作者突發驚人之語,說回鄉未必比漂泊更好,有違常情。對于一般人,肯定是回家比漂泊在外好,可是對于無家可歸的詩人來說,回家鄉依然難免孤獨、悲愁,可以說奇崛又悲愴。“況是東歸未有期”,前面寫的是想象歸鄉之后的痛苦,這里卻寫回鄉遙遙無期,希望渺茫。連歸鄉之后的痛苦也無從體會了。讀到此處,我們才知道詩人內心是非常渴望東歸的,更為東歸無期而悲哀。反轉是奇崛,漂泊回鄉的兩難之情深刻痛切,讓人感到悲愴。前一句“東歸未必勝羈旅”好像怕回鄉,怕承受回鄉的孤獨,讀者以為作者馬上要回鄉或者在回鄉的路上了,所以有這樣的擔憂。可是后一句“況是東歸未有期”卻悲慨無法回鄉,抒情曲折回轉,層層翻新。前句是無家可歸的悲哀,后一句是未有歸期的悲痛,悲愴一以貫之,抒寫卻如奇峰迭起,呈現出獨特新奇之美。閱讀下面的宋詩,完成下面小題。書憤二首(其二)陸游白發蕭蕭臥澤中,只憑天地鑒孤忠。厄窮蘇武餐氈久,憂憤張巡嚼齒①空。細雨春蕪上林苑,頹垣夜月洛陽宮。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注】①張巡嚼齒:唐安史之亂中,張巡死守睢陽數月,后城破被俘仍罵敵不止,最后竟嚼齒吞舌,不屈而死。11.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首聯“白發蕭蕭”表示詩人年華老去,卻只能“臥澤中”,一個“臥”字形象寫出詩人閑處家中的情形。B.頷聯用詞講究。上句一個“久”字寫出困厄時間之長,下句一個“空”字突出了殊死抗敵的悲壯。C.頷聯引用蘇武和張巡兩個著名忠君愛國者的典故,意在表明自己的抗金報國之心天地可鑒,至死不改。D.頸聯實寫春雨中春草茂盛的上林苑和夜月下殘垣斷壁的洛陽宮,營造出一種破敗然而生機盎然的氛圍。12.“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這是陸游的另一首《書憤》的尾聯,請比較這兩首詩的尾聯在抒情方法和抒發情感上的不同。【答案】11.D12.①抒情方法上,“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一句用典明志,抒情較為委婉,是間接抒情。“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則以激昂的語氣一吐胸臆,直點主題,是直接抒情。②抒發情感上,這兩句都表達出了渴望施展抱負、愛國熱情至老不移的熾烈情感,但“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重在抒發抱負難以施展、只能將建功立業的心志放在未來的無奈之情;“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重在抒發自己壯心猶存、誓身許國的激昂悲壯之情。【解析】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賞析詩歌語言、技巧的能力。D.“實寫”錯誤。頸聯中,上林苑是漢時舊苑。它和“洛陽宮”,在這里都是用來代指皇宮所在之地。作者閑居家中,也未去過漢時的上林苑和唐朝的洛陽宮,這只是作者的一種想象,故此處應為虛寫。故選D。12.本題考查學生比較鑒賞詩歌抒情方式以及思想情感的能力。先看另一首《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使用諸葛亮的典故,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一表真名世”,但終歸名滿天宇,“千載誰堪伯仲間”。千載而下,無人可與相提并論。很明顯,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志亦將“名世”。詩人在現實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這自然是無奈之舉。而詩人一腔郁憤也就只好傾泄于這無奈了。該聯通過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賢的業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諸葛亮,施展抱負。回看整首詩歌,可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再看這首詩歌:“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意思是說對鏡照容,已是兩鬢蒼蒼,但是我的壯心并沒有同年歲一起衰老消亡,縱然死了我也能做鬼中雄杰英明流芳。詞人以此表明自己年華雖逝,而壯心依然熾熱,不減當年。詞人在這一聯一吐胸臆,直點主題,語氣激昂,情緒悲壯,表現了“亙古男兒一放翁”的英雄本色。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各題。金陵城西樓月下吟李白金陵夜寂涼風發,獨上高樓望吳越。白云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凈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注]。[注]謝玄暉:即謝朓,南朝齊著名詩人,才華很高,后被誣陷,下獄致死。“澄江靜如練”是他的詩句。1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詩主要寫作者夜登金陵城西樓的所見所感。首聯呼應題目,“涼風發”與第三句形成照應。B.頷聯重視視角的轉換,先仰觀后俯視,突出了白云搖曳、露珠晶瑩的特點。C.本詩重視煉字,如“搖”“滴”兩個動詞使靜止的畫面有飛動之感。D.此詩在詞語、韻律、色彩、聲調、韻味等方面協調一致,顯示出蒼茫、悲涼、沉郁的氛圍。14.本詩蘊含的情感較為豐富,請結合相關詩句簡要分析。【答案】13.B14.①“夜寂”“涼風”“獨上”渲染了孤凄的氛圍,借以表達孤獨寂寞的心境。②寫詩人佇立月下沉思而不愿歸去,慨嘆知音難覓,抒發了懷才不遇的苦悶之情;③尾聯說只有南齊詩人謝朓的詩句能道出眼前之景,表達了對謝朓的欽佩之情(或崇敬、追慕、懷念之情)。【解析】13.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B.“先仰觀后俯視”錯。第三句“白云映水搖空城”,寫白云和城垣的影子倒映在江面上,微波涌動,恍若白云、城垣在輕輕搖蕩,是從俯視的角度描寫的;第四句“白露垂珠滴秋月”,垂落的露珠仿佛從月中滴出,是從仰視的角度描寫的。

故選B。14.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金陵夜寂涼風發,獨上高樓望吳越”,寫夜深人寂,金陵城下西風乍起,詩人獨上西城,舉目四望,只見整個吳越原野全都被如水的月光籠罩了,呈現出一片朦朧的景色。這兩句起筆平穩,境界闊大。據此看出,“夜寂”“涼風”“獨上”渲染了孤凄的氛圍,借以表達孤獨寂寞的心境。②“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寫佇立月下,沉思默想,久久不歸。詩人慨嘆人世混濁,知音難遇。一個“稀”字,吐露了詩人一生懷才不遇、憤世疾俗的苦悶心情。據此看出,寫詩人佇立月下沉思而不愿歸去,慨嘆知音難覓,抒發了懷才不遇的苦悶之情;③“解道澄江凈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寫詩人“長憶”謝朓,聯想起當年謝脁描寫金陵景色的名句“澄江靜如練”,感慨自己身處暗世,缺少知音,孤寂難耐。李白一生對謝朓十分敬慕,這是因為謝朓的詩風清新秀逸,他的孤直、傲岸的性格和不幸遭遇同李白相似,用李白的話說,就叫作“今古一相接”。據此看出,尾聯說只有南齊詩人謝朓的詩句能道出眼前之景,表達了對謝朓的欽佩之情(或崇敬、追慕、懷念之情)。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①柳宗元手種黃柑二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方同楚客憐皇樹②,不學荊州利木奴③。幾歲開花聞噴雪,何人摘實見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還堪養老夫。[注]①唐憲宗元和元年,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刺史,10年后又從永州貶到更偏遠的柳州做刺史,最后于柳州病逝,這首詩就寫于柳州任上。②皇樹,即柑樹,屈原喜歡柑橘,在《橘頌》中稱柑橘為“后皇嘉樹”,贊美它有“受命不遷”的堅定品格。③三國時吳國太守李衡曾遣人種柑千株,臨死時交代兒子說,他“有千頭木奴,可以足用”。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身為刺史,卻親自種樹,且一種就是“二百株”,首句寫出了詩人對柑樹的喜愛之情。B.第二句描寫柑樹新葉“遍”綴枝頭,既寫葉的繁茂和勃勃生機,也暗示詩人對前途的信心。C.頷聯兩處用典,一褒一貶,既點明種柑樹的原因,又含蓄表達詩人高潔堅貞、不求獲利之情。D.頸聯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柑樹開花比作“噴雪”,把柑樹結出的累累碩果比作“垂珠”。16.后人評價柳宗元的詩歌“言淡而意遠”,請以尾聯為例簡要分析。【答案】15.B16.①尾聯字面意思是:如果讓“我”等到柑樹成林的時候,它的果實滋味還能夠供養“我”這個老人。尾聯語言平和,語調平緩,感情似乎也平淡無波。②聯系詩人長期貶謫的經歷和詩歌中屈原典故的使用,尾聯深層意思應該是:恐怕到黃柑成林結出了果實,“我”還不能回京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只能品嘗果實以自慰了。身世坎坷的愁緒、長久貶謫的哀怨都包含其中,感情復雜,意味深遠。/暗含終老此地,回歸無望的憂憤。/屢受打擊,甘愿終老遷謫之地的漠然。【解析】1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B.“也暗示詩人對前途的信心”錯誤。聯系全詩可知,“幾歲”“何人”“若教”等詞語含蓄表達的是詩人久遭貶謫、不知何時才能回到長安的憂慮之情,作者對自己的前途并無信心。故選B。16.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風格特點的把握能力。“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還堪養老夫”中“坐待”為等待之意,“滋味”為美味之意,整句話的意思是如果讓“我”等到柑樹成林的那一天,它的美味還能夠讓“我”這個老叟滋養受益。尾聯的以平緩的語調故作達觀,語言非常地平和,感情表面上也平淡無波。根據注釋可知,詩人被貶為永州刺史,10年后又從永州貶到更偏遠的柳州做刺史,最后于柳州病逝,這首詩就寫于柳州任上,可見詩人長期遭遇貶謫。再聯系頷聯中“方同楚客憐皇樹”這句詩,這里運用了屈原的典故,贊美柑橘有“受命不遷”的堅定品格,所以尾聯深層意思應該是:恐怕到黃柑成林結出了果實,“我”還不能回京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只能品嘗果實以自慰了。身世坎坷的愁緒、長久貶謫的哀怨都包含其中,感情復雜,意味深遠。或暗含終老此地,回歸無望的憂憤。或屢受打擊,甘愿終老遷謫之地的漠然。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新夏感事①陸游百花過盡綠陰成,漠漠爐香睡晚晴。病起兼旬②疏把酒,山深四月始聞鶯。近傳下詔通言路,已卜余年見太平。圣主不忘初政美,小儒唯有涕縱橫。注:①此詩作于孝宗即位之初,隆興元年夏(公元1163年),時詩人自臨安返山陰故里,借居云門寺。②兼旬,二十來天。1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寫立夏之時的景物之新,此時已是百花已謝盡而綠樹成蔭,滿眼一片新綠,故作者稱其為新夏,既寫所見之景,也寫內心新的感受和感悟。B.頷聯二句分承“睡晚晴”與“綠陰成”,寫詩人因生病已久,所以才在立夏時的四月第一次聽到黃鸝的叫聲。C.頸聯轉敘時事,點明“感事”:上句指孝宗即位之初,下詔求直言事;下句是說慶幸自己有望在暮年得見天下承平的氣象。D.尾聯緊承“近傳下詔”句展開:宋孝宗即位之初,實施美政;“小儒”指自己,美政之下,自己一定會眼淚縱橫。18.全詩以“新夏”之景為觸發點,抒發了哪些感情?請結合詩文簡要分析。【答案】17.B18.①在新夏充滿生機的一片新綠中透出日長無事的嫻靜之情;②深山四月聽到鶯啼的喜悅之情;③對“下詔通言路”可能帶來天下太平的期待之情。【解析】1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B.“寫詩人因生病已久,所以才在立夏時的四月第一次聽到黃鸝的叫聲”錯,原文是“山深四月始聞鶯”,自己借居之處又是深山之中藏古寺,山深林密,物候稍遲,到立夏時的四月才第一次聽到黃鶯的叫聲。是因“山深”才在四月第一次聽到黃鶯的叫聲。故選B。18.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聯寫立夏之時的景物之新,此時已是百花已謝盡而綠樹成蔭,滿眼一片新綠。而云門寺中香煙繚繞,那縷縷爐香伴作者靜臥晚起。這兩句寫了立夏之初景物的特色,在充滿生機的一片新綠中透出了日長之中的嫻靜。作者高臥晚晴,更顯出借居云門寺中一種平靜的心態,“漠漠爐香”在靜默中裊裊升起更增加了寺中平靜的氣氛。頷聯寫作者大病初愈之后,有二十多天已沒有喝酒,而自己借居之處又是深山之中藏古寺,山深林密,物候稍遲,到立夏時的四月才第一次聽到黃鶯的叫聲。作者是病愈后所見之景,剛剛恢復了健康本身就有一種喜悅之情,而聽到黃鶯的歌唱聲其喜悅會倍增。這患病后的新愈、滿眼樹葉的新綠,還有“始聞鶯”時的新鮮感,組成了立夏節氣之時的“新夏感事”。如果說作者對景物的描寫是感事的一部分,那么,他所感的時政之事才是作者的本意。“近傳下詔通言路,已卜余年見太平。”前一句是指孝宗繼位之初下詔書求直言之事。在古時皇帝廣開言路往往被視為政治清明的標志。因此,作者慶幸自己在余年之時得見天下太平r。這其中也自然包含了作者對高宗時秦檜當權誤國的不滿之情。另外也反映出當時政治上對他的長期壓抑。而此時卻有一種由衷的期待與欣喜。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下面小題。齊天樂·秋思周邦彥綠蕪凋盡臺城路,殊鄉又逢秋晚。暮雨生寒,鳴蛩勸織,深閣時聞裁剪。云窗靜掩。嘆重拂羅裀①,頓疏花簟②。尚有練囊③,露螢清夜照書卷。荊江留滯最久,故人相望處,離思何限。渭水西風,長安亂葉,空憶詩情宛轉,憑高眺遠。正玉液新篘④,蟹螯初薦。醉倒山翁⑤,但愁斜照斂。【注】①羅裀(yīn):絲織的夾褥。②花簟(diàn):織有花紋圖案的竹涼席。③練(shù)囊:粗絲織品做的袋子。④篘(chōu):濾酒竹器,此為“濾”之意。⑤山翁:即山簡,好酒而常醉。此處作者以山簡自比。19.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詞的上片描繪秋景蕭條,下片寫對故人和往事的追憶,筆法迂回曲折,感情沉郁頓挫。B.開頭二句給人以滿目蕭然之感,“又”字使詞意遞進一層,起首造境為全篇定下感情基調。C.“荊江留滯最久”句寫詞人想象故人對自己遙遙相望,情致深邃,且與“殊鄉”照應,結構工巧。D.“玉液新篘”句表明詞人已從愁思中走出,一手持鰲,一手持杯,盡顯曠達之情。20.這首詞表達了詞人的哪些思想感情?請結合全詞分析。【答案】19.D20.“殊鄉”“時聞裁剪”表明羈旅他鄉的凄涼孤獨之情;“重拂羅裀,頓疏花簟”表明時光易逝,人生遲暮的感慨;綀囊露螢照讀表明自己堅持修身潔行,志趣高雅(志潔行芳)的信念;“故人相望”表達對故人的深切思念。【解析】1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賞析詩歌內容及表達技巧的能力。D.“表明詞人已從愁思中走出,一手持鰲,一手持杯,盡顯曠達之情”錯。“玉液新篘”句的大意是:新釀造的美酒,把蟹端上筵席來下酒。根據對本詞詞旨的理解,可知此處詞人是借酒消愁,并未從愁思中走出,更未盡現曠達之情。故選D。2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本詞的上片描繪秋景蕭條,客子秋心寥落;下片寫對故人和往事的追憶。(1)“殊鄉”一句,是說詩人殊鄉作客,令人惆悵,更何況又遇上晚秋時節,“時聞裁剪”表明羈旅他鄉的凄涼孤獨之情,更覺周圍寒意更深,深閣婦女已在“寒衣處處催刀尺”,開始縫制寒衣,準備過冬了,極言羈旅他鄉的凄涼孤獨之情。(2)“重拂羅裀,頓疏花簟”是說撤去竹席,換上墊褥是必然的,而且年年如此,“嘆”,就是詞人驚秋心情的流露,感慨時光流駛,節候變遷,所以撤去“花蕈”用“頓疏”,換上“羅裀’用”重拂”,都透露了詞人對光陰迅速的敏感,表明時光易逝,自己老大無成的感慨。(3)”尚有綀囊,露螢清夜照書卷。”雖然時已晚秋,夏天的生活用品用不上了,但綀囊卻還留著,露螢照我讀書,這里用車胤囊螢典故,說的是他雖有他鄉作客、宦海浮沉之嘆,但他志在詩書,不汲汲于富貴,不想”伺候于公卿之門,奔走于形勢之途”,修身潔行,志趣高尚,書生本色,不負初衷。(4)“故人相望”句則是從對方懷念自己著筆,而推想荊江故舊懷念自己,則自己對荊江故舊的懷念便可不言而喻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讀書(節選)歐陽修吾生本寒儒,老尚把書卷。眼力雖已疲,心意殊未倦。正經①首唐虞,偽說起秦漢。篇章異句讀,解詁及箋傳。是非自相攻,去取在勇斷。初如兩軍交,乘勝方酣戰。當其旗鼓催,不覺人馬汗。至哉天下樂,終日在幾案。【注】①正經:指被儒家視為經典的“六經”。2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史料記載,歐陽修未仕時家境貧寒,讀書求學并非易事;詩中對此也略有涉及。B.有些經書,后人多有附會杜撰,不但篇章句讀有所不同,解說注釋也真偽難辨。C.兩軍交戰時,雙方搖旗吶喊,鼓角相催,人馬出汗,詩歌以此為喻,形象生動。D.歐陽修在詩中娓娓道來,敘述了自己年少時的讀書體會,教導后生,言之懇切。22.這首詩歌在讀書方面對你有哪些啟示?請簡要說明。【答案】21.D22.①活到老,讀到老,即使年歲已長、老眼昏花,也要讀書不倦。②多讀經典作品,舍棄偽說。③對書中一些自相矛盾的說法,要明辨是非,去偽存真,敢于取舍。④以讀書為樂,勤于讀書。【解析】2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D.“年少時”錯誤,從“老尚把書卷”“眼力雖已疲”等詩句來看,應該是“年老時”;“教導后生”錯誤,原文沒有相關信息。故選D。22.本題考查學生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①“吾生本寒儒,老尚把書卷。眼力雖已疲,心意殊未倦”意思是,我生來就是一介寒儒,如今老了,還是手不釋卷。視力雖然已經疲憊,讀書之心卻絲毫沒有倦怠。這部分寫詩人對讀書的態度,詩人從自身出發,寫自己對于讀書始終如一的熱愛。前兩句中,詩人借助“生”和“老”兩個時間點,勾勒出自己生于書香之家、年老猶嗜讀書的人生側面,顯示了詩人對讀書的由衷的喜愛。后兩句,著重寫當下的情況:詩人雖然年老,雖然視力衰減,但讀書的勁頭絲毫沒有倦怠。通過進一步的摹寫,凸顯出自己對讀書愈老而彌篤的感情。由此我們得到的啟發是:活到老,讀到老,即使年歲已長、老眼昏花,也要讀書不倦。②“正經首唐虞,偽說起秦漢”意思是,儒家經典首創于唐堯虞舜,欺人之談起源于秦漢。這部分,寫詩人讀書的體驗。詩人從圍繞儒家經典的爭論入手,運用比喻、夸張等手法,生動地描寫了自己真切的讀書體驗。這四句,回顧了儒家經典的起源和偽說雜興的現象。詩人指出儒家經典首創于唐堯虞舜的時代一方面表現了儒家經典的起源之早,賦予了儒家經典人文初始的巨大光環;一方面,借助堯舜等古代明君,賦予了儒家經典神圣性、權威性和永恒性。由此我們得到的啟發是:多讀經典作品,舍棄偽說。③“篇章異句讀,解詁及箋傳。是非自相攻,去取在勇斷”,意思是,從此儒家經典的句讀、解釋、注解就各不相同了。是是非非,互相攻擊,對于它們的取舍卻決于讀書人的勇敢果決。由此我們得到的啟發是:對書中一些自相矛盾的說法,要明辨是非,去偽存真,敢于取舍。④“初如兩軍交,乘勝方酣戰。當其旗鼓催,不覺人馬汗。至哉天下樂,終日在幾案”,意思是,起初的時候,爭論的雙方就像兩支軍隊交鋒;優勢的一方還會乘著勝利的形勢加緊進攻,劣勢的一方卻不甘心失敗,只見兩支軍隊正在激烈戰斗。當他們雙方的旗幟和戰鼓催促戰斗時,連我這個旁觀的人甚至我所騎乘的馬都在不知不覺間流下了汗水。我整日埋首書案暢游書海,可以說普天之下,讀書是最快樂的事情了。這幾句運用多種手法,生動地再現了詩人沉醉而酣暢的閱讀體驗。這里寫圍繞儒家經典的激烈論戰,寫論戰雙方的激烈爭鋒,透露出詩人投入其中的沉醉與酣暢,表現了詩人讀書所獲得的巨大的審美體驗和知性啟迪,表現了詩人辨偽存真去粗存精之后獲得真知的讀書之樂。末二句收束上文,寫詩人對讀書的評價。詩人寫自己整日伏案讀書,孜孜不倦老而彌篤,原因無他,只是因為在詩人看來,讀書是天下最快樂的事情!詩人使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喊出讀書之樂無可比擬的心聲,不僅在內容收束了前文,還把詩人對讀書的喜愛之情推向高潮,讓文章在詩人對讀書的熱愛中告一段落。由此我們得到的啟發是:以讀書為樂,勤于讀書。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八聲甘州·故將軍飲罷夜歸來辛棄疾夜讀《李廣傳》,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楊民瞻①約同居山間,戲用李廣事,賦以寄之。故將軍飲罷夜歸來,長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識,桃李無言。射虎山橫一騎,裂石響驚弦。落魄封侯事,歲晚田間。誰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馬,移住南山?看風流慷慨,談笑過殘年②。漢開邊、功名萬里,甚當時、健者也曾閑。紗窗外、斜風細雨,一陣輕寒。【注】①晁楚老、楊民瞻:辛棄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斷此生休問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將移住南山邊。短衣匹馬隨李廣,看射猛虎終殘年。”此處化用杜詩。2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詞是辛棄疾對朋友邀請他同居山間的回復,詩人借李廣經歷抒發自己感慨。B.此詞上片詩人用數十字有聲有色、生動傳神地勾畫李廣的性格特征和主要事跡。C.辛棄疾對李廣晚年生活充滿思慕向往,希望能如他一般風流慷慨,談笑過殘年。D.結尾“紗窗外、斜風細雨,一陣輕寒”以景作結,與開篇“夜讀《李廣傳》,不能寐”形成呼應。24.辛棄疾在這首詞中回想“李將軍”與高適在《燕歌行》中“至今猶憶李將軍”的原因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答案】23.C24.高適憶李將軍是感慨當時沒有(希望能有)李將軍那樣英勇善戰、關愛士卒的守邊將師。辛棄疾寫李廣是借李廣武功高強卻賦閑在家,不受重用,終身未能封侯的遭遇,抒發對朝政黑暗,自己不能實現恢復中原理想的悲憤之情。【解析】23.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C.“辛棄疾對李廣晚年生活充滿思慕向往,希望能如他一般風流慷慨,談笑過殘年”錯。根據“落魄封侯事,歲晚田間”“誰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馬,移住南山?”可知,李廣這樣的英雄沒有受到封侯,到了晚年,退居山村,過著耕田地、種菜園的生活。像這樣種桑植麻的生活,作者是不去的。辛棄疾對李廣晚年生活不是“充滿思慕向往”,辛棄疾寫李廣是借李廣武功高強卻賦閑在家,不受重用,終身未能封侯的遭遇,抒發對朝政黑暗,自己不能實現恢復中原理想的悲憤之情。故選C。24.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辛棄疾在這首詞中回想“李將軍”與高適在《燕歌行》中“至今猶憶李將軍”的原因是不同的。高適在《燕歌行》中寫道“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他寫最后士兵們與敵人短兵相接,浴血奮戰,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豈是為了取得個人的功勛!八九百年前威鎮北邊的飛將軍李廣,處處愛護士卒,使士卒“咸樂為之死”。這與那些驕橫的將軍形成多么鮮明的對比。高適憶李將軍是感慨當時沒有(希望能有)李將軍那樣英勇善戰、關愛士卒的守邊將師。辛棄疾在這首詞中寫“落魄封侯事,歲晚田間’“漢開邊、功名萬里,甚當時、健者也曾閑”。漢時開邊拓境,號召立功絕域,健如李廣者本不當投閑,然竟亦投閑,可見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乃古今之通病;漢時征戰不休,健如李廣者尚且棄而不用,宋朝求和諱戰,固當斥退一切勇夫,更不必為之嗟嘆。李廣這樣的英雄沒有受到封侯,到了晚年,退居山村,過著耕田地、種菜園的生活,賦閑在家,不受重用。作者借古諷今,借李廣武功高強終身未能封侯的遭遇,來抒發對朝政黑暗,自己不能實現恢復中原理想的悲憤之情。作者是痛恨朝政腐敗,進奸佞而逐賢良,深恐國勢更趨衰弱。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觀胡人吹笛①李白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聲。十月吳山曉,梅花②落敬亭。愁聞出塞曲,淚滿逐臣纓。卻望長安道,空懷戀主情。【注】①此詩作于唐玄宗天寶十二載(753)。詩人從梁宋來到安徽宣城。②梅花:笛子曲,又稱《梅花落》。2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詩以笛聲寫起,既點明題意,又為下文寫個人及其對國家的憂思和感慨做了鋪墊。B.頸聯偏于抒情:聽聞胡人演奏出塞古曲而憂愁,想到那些無奈離京的逐臣而淚滿纓。C.長安乃帝京,回望長安即懷念天子,使用借代手法,與王勃“懷帝閽而不見”含義相同。D.“戀主情”前冠以“空懷”二字,感慨抒情,寫盡詩人心中的眷戀、失落及遺憾。26.與《夢游天姥吟留別》相比,本詩在語言與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答案】25.B26.語言:①《夢》語言色彩豐富,絢麗飄逸,雄奇豪放。②本詩直接陳述,不追求詞藻的華麗,語言平淡自然,質樸無華。情感:①《夢》表現了蔑視權貴、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情感昂揚樂觀。②本詩抒發了詩人的懷才失意之恨,情感悲切漱越。【解析】2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和賞析的能力。B.“想到那些無奈離京的逐臣”錯誤。是詩人想到自己無奈離京成逐臣而淚滿纓。故選B。26.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語言和詩歌的情感的能力。先看語言風格。《夢》運用豐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膽夸張的手法,組成一幅亦虛亦實、亦幻亦真的夢游圖。其語言色彩豐富,絢麗飄逸,雄奇豪放。在形式上雜言相間,兼用騷體,不受律束,筆隨興至,體制解放。比如“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現。“云之君”披彩虹為衣,驅長風為馬,虎為之鼓瑟,鸞為之駕車,皆受命于詩人之筆,奔赴仙山的盛會來了。這是多么盛大而熱烈的場面。群仙好像列隊迎接詩人的到來。金臺、銀臺與日月交相輝映,景色壯麗,異彩繽紛,何等的驚心眩目,光耀奪人!而本詩直接陳述,不追求詞藻的華麗,語言平淡自然,質樸無華。于自然平淡之中又兼有一種蒼涼激越的格調。所謂自然平淡,是從全詩的語言特點來說的。這首詩的語言既無夸張又無藻飾,誠是一派肺腑之言,所謂蒼涼激越,是指詩句中寄寓的感情異常激烈。比如“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聲”敘述不加藻飾,自然平淡;“卻望長安道,空懷戀主情”直抒胸臆,雖然質樸卻滿懷真誠。再看情感。《夢》是一首記夢詩,也是一首游仙詩。此詩以記夢為由,抒寫了對光明、自由的渴求,對黑暗現實的不滿,表現了蔑視權貴、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集中體現了詩人蔑視權貴、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而本詩由觀胡人吹笛而想起自己的逐臣身份,萌發幽思,引起對國事、時局的憂國憂民的感慨和愁思。首聯點題,敘寫感慨是由胡人吹笛多秦地曲調而來;頷聯寫聽《梅花落》笛曲的感受,側重敘事;頸聯繼寫聞《出塞曲》后的愁緒,側重抒情;尾聯歸結到西望長安,深感國都遙遠,流露出一片眷戀人主的苦情。閱讀下面這首宋詞詩,完成下面小題。野泊對月有感①周

莘可憐江月亂中明,應識逋逃病客情。斗柄闌干洞庭野,角聲凄斷岳陽城。酒添客淚愁仍濺,浪卷歸心暗自驚。欲問行朝②舊消息,眼中盜賊尚縱橫。【注】①本詩約作于北宋滅亡、南宋初建之際。②行朝,指朝廷遷移不定。27.對本詩的分析概括不恰當的兩項是(

)A.本詩是首七言律詩。律詩是一種詩歌體裁,盛行于唐代,屬于古體詩的一種,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B.首聯承題,上句切合題目“野泊對月”的內容,下句點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難在外,漂泊無家,故有“野泊”。C.后人評周莘此詩“最近杜味”。如本詩頷聯與杜甫《登岳陽樓》中“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聯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開闊,情感悲壯。D.頸聯寫了酒化成過客之淚如愁緒滴濺,浪花仿佛卷動歸鄉之心使人暗自驚嘆的內容,與尾聯共同表現了“野泊”時所思、所感、所痛。28.詩的最后兩聯分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答案】27.A28.①漂泊思歸之情。“酒添客淚”寫出了詩人身在客中,不由傷感落淚,想要借酒澆愁,依舊愁心難抑;“歸心”則透露了詩人的思歸之情。②憂國傷時之情。“欲問行朝舊消息”一句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的關切;“眼中盜賊尚縱橫”一句則勾勒了遍地兵荒馬亂的景象。【解析】27.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A.“屬于古體詩的一種”錯誤,本詩是律詩,屬于近體詩。故選A。28.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頸聯“酒添客淚愁仍濺,浪卷歸心暗自驚”寫飲酒解愁,反而增添了眼淚,我的愁思就像酒和淚一樣四處飛濺;浪濤卷起,引發了我的思歸之心,讓我暗自吃驚。“酒添客淚”“愁”說明詩人身處羈旅之中,想要借酒澆愁卻愁更愁,“歸心”則表達了詩人的思歸之情。尾聯“欲問行朝近消息,眼中群盜尚縱橫”寫多么想打聽一下南宋朝廷近來的消息啊,可眼前,群盜正在四處流竄縱橫。“欲問行朝舊消息”一句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的關切,同時暗用《登樓》的頸聯“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和《登岳陽樓》尾聯“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把兵荒馬亂的景寫足,把憂憤難堪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秋懷①歐陽修節物豈不好,秋懷何黯然!西風酒旗市,細雨菊花天。感事悲雙鬢,包羞食萬錢。鹿車何日駕?歸去潁東田。【注】①宋仁宗慶歷五年,“慶歷新政”失敗,歐陽修因為范仲淹等人辯護獲罪,降知滁州。2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節物豈不好”用反問句引出詩人心緒,“秋懷何黯然”為全詩奠定感情基調。B.三、四句運用的意象疊加手法,與“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異曲同工。C.從五、六兩句看出,詩人為了擁有豐厚的官俸,只能含羞忍辱,以致兩鬢斑白。D.本詩語言質樸自然,不事雕琢,又含蓄雋永,耐人尋味,表現出較強的感染力。30.請簡要概括本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答案】29.C30.①對秋日風物的喜愛;②對自身處境的感傷;③對朝政國事的擔憂;④對無為受祿的愧疚;⑤對歸隱生活的向往;⑥對歸而不得的無奈。【解析】29.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C.“詩人為了擁有豐厚的官俸,只能含羞忍辱,以致兩鬢斑白”錯誤,頸聯是說“想到國事家事,愁得我雙鬢灰白;白白地耗費朝廷俸祿,我心中感到羞恥難當”。故選C。30.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從“節物豈不好”“西風酒旗市,細雨菊花天”可知,作者先用反問句“誰說秋天的節令風物不好?”,強調了秋景無限好;然后濃墨重筆來寫節物之好“西風獵獵,市上的酒旗迎風招展;細雨濛濛,到處有金色的菊花怒放”,表達了作者對秋日風物的喜愛之情。從“秋懷何黯然!”可知,作者是說“我面對這滿眼秋色,卻禁不住黯然神傷”;再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