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書韓巡禮》補遺_第1頁
《隋書韓巡禮》補遺_第2頁
《隋書韓巡禮》補遺_第3頁
《隋書韓巡禮》補遺_第4頁
《隋書韓巡禮》補遺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隋書韓巡禮》補遺

唐朝中州志是一部豐富的史料,是對世界博覽會的一個極好的評價。雖歷代學(xué)人多加考證,然未盡之言猶比比皆是,校集之余,試綴數(shù)例,以正于中州學(xué)長。(一)《隋書》卷四八《升官傳》載咸亨三年十一月十五日韓昭墓志,是隋朝開國功臣韓擒虎之子墓志(圖一)。所載韓氏家世可補正《隋書》韓擒虎傳之記載?!端鍟肪砦宥n擒虎傳云:“韓擒,字子通,……父雄,以武烈知名,仕周,官至大將軍,洛、虞等八州刺史。擒……后以軍功,拜都督、新安太守,稍遷儀同三司,襲爵新義郡公。……加上儀同,拜永州刺史……高祖作相,遷和州刺史?!_皇初,……拜為廬州總管,委以平陳之任?!M位上柱國,……別封壽光縣公,食邑千戶。以行軍總管屯金城,……即拜涼州總管。”《北史》卷六十八本傳所載與之相同?!端鍟芳啊侗笔贰繁緜饔址Q:“子世諤,……楊玄感之作亂也,引世諤為將,每戰(zhàn)先登,及玄感敗,為吏所拘。……世諤因得逃奔山賊,不知所終。”韓昭墓志則云:“祖雄,周開府儀同三司左衛(wèi)大將軍,洛、宜、華、□、陜五州諸軍事,五州刺史,新義郡開國公。父擒虎,本郡太守,金紫光祿大夫,和、永二州諸軍事,二州刺史,盧、(二)從《隋書》卷一六四《權(quán)志》,頁“顯慶四年,年病犯死于三府,不言二?!辈⒎蛉岁懯夏怪景虾幽闲掳睬浦君S收有上元二年二月廿八日長孫府君墓志一方。志石上名諱、字泐漶不清。其名為單名,隱約殘存右半邊羊字。據(jù)志文中所載事例,可判斷其為長孫祥墓志。該墓志曾收錄入羅振玉《墓志征存目錄》卷二頁二十五及范騰端《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碑目》頁四十八。志文云:“曾祖兕,周武衛(wèi)大將軍,勛、絳、雄三州刺史,平原公。祖熾,隋戶部尚書,饒良靖公。父安世,隋通世舍長孫無忌被誅,是唐高宗年間的一大政治冤案。長孫無忌是唐代的開國功臣,又是扶助高宗即太子位、親受唐太宗托孤重任的近臣?!杜f唐書》長孫無忌傳記載:唐太宗在世時,曾圖畫長孫無忌等二十四人於凌煙閣,作《威風(fēng)賦》以賜無忌,并親自對褚遂良說:“無忌盡忠於我,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爾輔政后,勿令讒毀之徒損害無忌。若如此者,爾則非復(fù)人臣。”高宗即位后,也對長孫無忌畢恭畢敬。“數(shù)進謀議,高宗無不優(yōu)納之?!钡咦谟⒄褍x武氏(即武則天)為皇后時,“無忌屢言不可?!笔刮浜蟆靶纳蹉曋?。顯慶四年,許敬宗向高宗誣陷長孫無忌謀反,“帝竟不親問無忌謀反所由,惟聽敬宗誣構(gòu)之說,遂去其官爵,流黔州?!倍?“敬宗尋與吏部尚書李義府遣大理正袁公瑜就黔州重鞫無忌反狀,公瑜逼令自縊而死,尋沒其家?!遍L孫祥墓志正可為長孫無忌這一冤案增添一佐證。其志文云:“顯慶四年,因事卒於雍州界?!庇衷?“失在一朝,差以千里。”其語意顯然是在隱曲地說明長孫祥死于非命。據(jù)志文記載長孫祥履歷為:“中書舍人,又任太子率更令,又轉(zhuǎn)戶部侍郎、又除吏部侍郎、又除尚書左丞,尋轉(zhuǎn)御史大夫,又遷刑部尚書,檢校荊州長史:又除常州刺史?!陛^《舊唐書》所載長孫祥身世詳細確切。長孫祥最后任常州刺史,死在雍州。當(dāng)是被朝廷捕至雍州(京兆)加以殺害的。唐代劉肅《大唐新語》(卷之十二)記載:涼州長史趙持滿,與韓璦、無忌姻親,許敬宗懼為己患,誣其同反。追至京,拷訊,……遂死獄中。尸於城西,親戚莫敢視?!薄锻ㄨb紀(jì)事本末》卷三十所載與之近同,又云:“長孫氏、柳氏緣無忌、奭貶降者十三人。”可見當(dāng)時因長孫無忌案而受牽連者之命運。長孫祥之結(jié)果正與此同,故家人在墓志中仍不敢言其死因。長孫祥其父安世,當(dāng)名仁,字安世。唐代墓志中有貞觀十一年十月二十日長孫仁(暨妻陸氏)墓志。志稱:“公諱仁,字安世,……祖兕,魏左光祿大夫,周勛、絳、熊三州刺史,平原侯?!笩?隋大理大卿,民部尚書,靖公?!庇衷?“(長孫仁,隋)授太子舍人,……上臺通事舍人,……檢校河南郡陜縣令?!茈y洛州,……終於雍州光德里第?!倍端鍟烽L孫熾傳則作:“子安世,通世謁者?!薄杜f唐書》長孫無忌傳則作:“無忌從父兄安世,仕王世充,署為內(nèi)史令,東都平,死于獄中?!本c志文不合。此志可與《隋書》、《兩唐書》互補。(三)蕭氏大比丘尼寺,子其女,或子同至濟度寺永隆二年三月廿三日濟度寺故比丘尼法燈法師墓志銘,乃是唐初著名的佞佛宰相蕭瑀女兒的志銘。其志中云:“父瑀,梁新安王,隋金紫光祿大夫行內(nèi)史侍郎,皇朝中書令尚書左右仆射特進太子太保上柱國宋國公”(圖二)。與之同出的還有其長姊比丘尼法樂墓志銘,形制略同,內(nèi)容語體亦頗相似。遷窆之日亦為永隆二年三月廿三日,當(dāng)為同時制作埋入墓地的。法樂墓志銘云:“年甫三齡,歸誠六度,脫屣高族,落發(fā)祗園?!薄耙韵毯嗳昃旁率湃者w化於蒲州相好之伽藍,春秋七十有四?!倍糁疚脑?“法師即太保第五女也,年甫二八,修行四諦”,“姊弟四人,同出三界”,“以總章二年十月五日遷□於蒲州相好寺。春秋卅有九?!薄短正S藏石記》卷十九頁九,收錄法樂法師墓志銘并按云:“今見於志石者有法愿墓志,為瑀第三女,又有惠源神空志,為瑀之女孫。法樂則又其長女,皆舍身為濟度寺尼者也,瑀為梁武帝玄孫,其家風(fēng)固有自來矣?!庇帧栋谁偸医鹗a正》卷三十九頁六,收錄法樂墓志銘,陸增祥按云:“三歲出家,必瑀之命也。瑀之女兄為后而其女於孩提時即令為尼,異哉!”蕭瑀佞佛,自幼而始,《舊唐書》本傳云:“(瑀)好釋氏,常修梵行,每與沙門難及苦空,必詣微旨。常觀劉孝標(biāo)辯命論,惡其傷先王之教,迷性命之理,乃作《非辯命論》以釋之?!薄独m(xù)高僧傳》卷三十八《慧齡(蕭瑀兄子)傳》記蕭氏奉佛,“家世信奉,偏宏《法華》,同族尊卑,咸所稱誦?!碧拼弁?多信佛教。高祖原太子李建成,就曾為唐高祖欲沙汰佛教事上疏聲辨,稱佛教:“周孔儒術(shù),莊老玄風(fēng),迴非倫比;世代賢士,今古明君,咸共尊崇?!?見《廣弘明集》卷十三、《法琳別傳》上)唐太宗對佛教也十分推崇,“以瑀好佛道,賞賚繡佛像一軀,并繡瑀形狀於佛像側(cè),以為供養(yǎng)之容。又賜王褒所書《大品般若經(jīng)》一部,并賜袈裟,以充講誦之服焉”(見《舊唐書·蕭瑀傳》)。唐代官僚士子之家以佛經(jīng)教喻子女者也不為少數(shù),如“牛肅長女…年十三,凡誦佛經(jīng)二百余卷”(見《唐人說薈》卷十四、《牛應(yīng)貞傳》)。佞佛之風(fēng)如此盛熾,蕭瑀長女三歲出家亦不足奇。蕭瑀子女中竟有四人出家,其長女法樂,三歲出家,度其生年,當(dāng)為隋開皇十八年受戒。五女法燈,十六歲出家,時值貞觀二十年。又有蕭瑀三女蕭法愿墓志(見《金石萃編》卷五十四,龍朔三年十月十七日大唐濟度寺尼大比丘尼墓志銘),亦為笄年出家,據(jù)其志云:“乃於濟度伽藍,別營禪次,庭標(biāo)雁場,遠蔑娀臺,藏寫龍宮,遙嗤魯館?!笨芍挰r曾于濟度寺內(nèi),為其女別建禪房,供其子女出家修行。故而蕭氏數(shù)女同至濟度寺出家。其志云:“龍朔三年八月二十六日舍壽於濟度寺之別院?!碑?dāng)至是時蕭瑀所建禪室尚存。、濟度寺,《陶齋藏石記》按云:“《長安志》載京城朱雀街(按,應(yīng)作門)西第一街安業(yè)坊東南隅有濟度尼寺,注云:隋太師申國公李穆之別宅。穆妻元氏立為修善僧寺。其濟度尼寺本在崇德坊,永徽中置宮,乃徙於此。”《唐兩京城坊考》卷四,安業(yè)坊條下所載與之相同。蕭瑀佞佛,世代襲傳,至其孫女仍有執(zhí)意出家者?!督鹗途帯肪戆耸沼虚_元二十五年九月二十三日(鐫刻日,葬日為十一月二日)大唐濟度寺故大德比丘尼惠源和上神空志銘,即為蕭瑀孫女,蕭然而蕭瑀本人卻寧肯在塵世為官,不愿出家為僧。《舊唐書》本傳載:蕭瑀曾在唐太宗面前請求出家?!疤谥^曰:‘甚知公素愛桑門,今者不能違意。’瑀旋踵奏曰:‘臣頃思量,不能出家?!币鹛诓粷M,手詔令其外遷商州刺史。與其令四女相繼出家相比,正可勾畫出蕭瑀的虛偽面貌。(四)黑齒常系黑齒,或稱其為“達率”的資源集中垂拱四年十二月十八日武欽載墓志銘,河南新安千唐志齋藏石。志文首題云:“大唐冀州刺史息武君墓志銘”志文云:“武欽載,本姓徐氏?!嫔辖抑疚恼f明比武欽載即唐開國功臣李這方垂拱四年刊制的墓志可補正一個兩唐書語焉不詳?shù)膯栴}。據(jù)《舊唐書》則天皇后記“嗣圣元年九月,……故司空李考《舊唐書·地理志二》:山南西道,“洋州下……武德元年,割梁州三縣置洋州?!诰熌习税倮铩!鄙炽輨t子史籍無載?!缎绿茣返乩碇酒呦?“高麗降戶州十四,府九”條下又云:“初,顯慶五年平百濟,以其地置熊津、馬韓、東明、金連、德安五都督府,并置帶方州。麟德后廢?!鄙辖液邶X常之墓志中詳細列舉了黑齒常之入唐后歷任的官職,早期均在原百濟地熊津、帶方一帶蒞任。《舊唐志·地理志二》,河北道、安東都護府、新城州都督府等十四州條下:“凡此十四州,并無城池,是高麗降戶散此諸軍鎮(zhèn),以其酋渠為都督,刺史羈縻之?!闭f明當(dāng)時唐平高麗、百濟等國后,利用投降的各族首領(lǐng)為唐地方官員監(jiān)領(lǐng)當(dāng)?shù)馗髯迦嗣?。黑齒常之曾為百濟達率。志文云:“達率之職,猶今兵部尚書,於本國二品官也。”鑒于黑齒常之有很大的號召力,唐政府任命其為“帶方州長史,熊津都督府司馬”鎮(zhèn)守熊津城,是十分自然的。因此,黑齒常之所任的應(yīng)該是志中所云之沙泮州刺史,而不是遠在山南的洋州刺史。沙泮州可能是平百濟后所設(shè)的羈縻州。高宗年間,在高麗、百濟故地設(shè)立的州府即陸續(xù)廢除。沙泮州當(dāng)亦旋置旋廢,故不存于史籍?!缎绿茣分杏涊d的洋州刺史當(dāng)系誤舛,洋字恐即泮字之訛?!豆沤裥帐蠒q論》卷四十,入聲二十五德:“黑齒,出自南韶,群蠻有黑齒、金齒、銀齒三種。”《楚辭·招魂》亦云:“魂兮歸來,南方不可以止些。雕題黑齒,得人肉以祀,以其骨為醢些?!敝两窈D侠枳?仍有染黑牙齒的習(xí)俗??梢娙竞邶X為南方民族的風(fēng)俗。《梁書》卷五四,東夷傳云:“倭者,自云太伯之后,俗皆文身,去帶方萬二千余里,大抵在會稽之東……其南有侏儒國,人長三四尺。又南黑齒國,裸國,去倭四千余里,船行可一年至。”黑齒常之墓志云:“其先出自扶余氏,封於黑齒,子孫因以為氏焉?!焙邶X所封之黑齒,是否為倭國以南之黑齒國,尚不可知。但《梁書》百濟傳云:“其國近倭,頗有文身者。”說明百濟風(fēng)俗受到倭國影響,其間聯(lián)系往來是很密切的。而百濟與黑齒國等地的聯(lián)系,可能也不是十分困難的。黑齒常之志中尚記載黑齒常之曾為“燕然道副大總管……神武道經(jīng)略大使……懷遠軍經(jīng)略大使。”開元三年十月廿二日唐中大夫安南都護府長史權(quán)攝副都護上柱國杜(忠良)府君墓志銘中又云:“(杜忠良曾)又《舊唐書·五行志》云:“永徽中,黑齒常之戍河源軍,有狼三頭,白晝?nèi)胲婇T,射之?dāng)?常之懼,求代。將軍李謹(jǐn)代常之軍,月余卒?!睋?jù)志文及本傳,黑齒常之龍朔三年方降“徐敬業(yè)舉兵討武周,是擁護李氏,反對武氏纂權(quán)的首次武裝行動,對想登位大寶的武則天打擊很大。因而,武則天對徐敬業(yè)一家的誅殺也不在意外。然而舊史書上對武周篡位一舉頗多非議。聲稱武氏將李尋其原因,則如志文所云:“洎圣母神皇之臨天下,其父思文,表忠貞之節(jié),又錫同姓圣氏,仍編貫帝鄉(xiāng)?!笨梢娢渌嘉?李思文)與徐敬業(yè)走的是兩條不同的政治道路。一個要匡復(fù)盧陵王,恢復(fù)李氏天下:一個表忠貞之節(jié),堅決擁戴武氏。故而此一支能保全性命,且備受榮寵,賜姓武氏,編入武氏屬籍?!杜f唐書·姚又千唐志齋收有開元五年二月十三日唐故潞州屯留縣令溫府君夫人李(功德山)夫人墓志銘,志云:“祖武思文一支,《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五下徐氏條中未載,僅見徐世(五)左領(lǐng)軍東南角(常之)府君墓志文跋黑齒常之墓志,葬于唐圣歷二年二月十七日,為騰沖李根源曲石精廬藏石。黑齒常之為百濟人,入唐后,歷任軍職,為高宗、武后年間著名將領(lǐng),多有邊功。垂拱年間,被酷吏周興等人誣為謀反,下獄自殺。旋即平反。據(jù)志文云:“圣歷元年,冤滯斯鑒……制……贈左玉鈐衛(wèi)大將軍。”又“贈物一百段,其葬事幔幕手力一事以上官供,仍令京官六品一人檢校,奉遷于邙山南官道北?!睋?jù)新、舊唐書黑齒常之傳及其他有關(guān)黑齒常之記載處,與墓志相校,有幾點遺誤,可依志文正之?!缎绿茣ず邶X常之傳》云:“龍朔中,高宗譴使招諭,乃詣劉仁軌降,累遷左領(lǐng)軍員外將軍、洋州刺史?!薄杜f唐書·黑齒常之傳》與《新唐書》所載略同,唯作“累轉(zhuǎn)左領(lǐng)軍員外將軍”,無洋州刺史一職。志文則作:“唐顯慶中,遣邢國公蘇定方平其國,與其主扶余隆俱入朝,隸為萬年縣人也。麟德初,以人望授折沖都尉,鎮(zhèn)熊津唐,儀鳳三年,方從李敬玄等征吐蕃,戍河源軍。故《五行志》所載年、月亦誤,附志于此。(六)《隋書》卷7《戊戍紀(jì)》闕年月白慶先墓志,乃《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五下白氏,白大威之孫墓志。據(jù)其行輩,當(dāng)屬白居易伯祖。據(jù)《舊唐書》有關(guān)記載及其父白羨言墓志可以確切判斷其立志年代。白慶先墓志中稱:(君為)“秦將武安王起廿七代孫。曾祖君恕,唐任太常少卿、邵陵郡開國公。祖大威,歷滄、綿、梓三州刺史。父羨言,太中大夫、上柱國,歷太子內(nèi)直郎?!卑讘c先“初任太廟齋郎,解褐拜通直郎、徐州沛縣尉,……秋滿調(diào)補定州無極縣丞”(圖三)。洛陽出土開元廿三年白羨言及妻賀若氏墓志云:“……曾祖士遜……先大父君恕,參神堯皇帝霸府倉曹,轉(zhuǎn)開府大將軍,加太常卿;生皇考大威,持節(jié)滄、綿、梓三州刺史。公則梓州府君之第三子也?!薄胺蛉撕幽腺R若氏……龍集戊戍八月十有五日遘疾毓財里,考終厥命?!纷佑惺?仲曰慶先,官至定州無極縣丞……并先夫人而逝”(圖四)。志中所載龍集戊戍之歲當(dāng)系誤字,其志葬於開元廿三年八月十九日開元廿三年應(yīng)為甲戍年,開元紀(jì)年中并無戊戍年。據(jù)此志可知白慶先卒於開元廿三年八月十五日之前。白慶先墓志中又云:“御史中丞兼幽府長史張守珪知君誠懇,奏充判官……今年二月廿二日使差給熟奚糧,奚叛遇害?!敝局兴平衲晗抵负文?僅憑墓志本身無法解決。查《舊唐書·張守珪傳》云:“(守珪開元)二十一年轉(zhuǎn)幽州長史,兼御史中丞,……二十三年春,……廷拜守珪為輔國大將軍,右羽林大將軍,兼御史大夫。”又《舊唐書·玄宗紀(jì)》上云:“開元二十二年十二月乙巳,幽州長史張守珪發(fā)兵討契丹,斬其王屈烈及其大臣可突干於陣,……余叛奚皆散走山谷。”張守珪開元二十一年任幽州長史,白慶先充判官當(dāng)在此后。白慶先為“給熟奚糧”而遇害,其事正與《玄宗紀(jì)》所載開元二十二年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