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單元高效整合講練課件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1頁
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單元高效整合講練課件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2頁
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單元高效整合講練課件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3頁
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單元高效整合講練課件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4頁
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單元高效整合講練課件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單元高效整合講練整合一中國古代奴隸社會的發展演變1.形成時期——夏朝:夏朝初步建立了奴隸制國家機器,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標志著我國進入階級社會。2.發展時期——商朝:商朝疆域擴大,奴隸制國家機器進一步完善,社會經濟繁榮,農業、畜牧業獲得初步發展,青銅器制造業成就突出,形成了成熟的文字——甲骨文。3.繁榮時期——西周:西周建立了完整的統治體系,分封制和井田制是西周政治、經濟制度成熟的標志。農業、手工業都取得很高的成就,奴隸社會呈現出全面繁榮的局面。4.瓦解時期——春秋:春秋時期,鐵器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推動了生產力的進步,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潰,中國奴隸社會瓦解。整合二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1.經濟方面(1)生產力的提高促使井田制瓦解,新的封建生產方式產生,形成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2)在新的生產關系下,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所發展,新的封建生產關系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2.政治方面(1)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分封制崩潰,宗法制被打亂。(2)戰國時期各國競相變法,郡縣制取代分封制,軍功制取代世卿世祿制,奴隸主貴族特權時代得到改變。3.軍事方面(1)戰爭頻繁,人民渴望安定與統一,為秦的統一創造條件。(2)商鞅變法使秦變強,為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4.思想文化方面(1)出現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學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私人講學開始,形成百家爭鳴局面。(2)科技文化教育事業有一定發展。5.民族關系方面華夏族與周邊各少數民族接觸頻繁,逐漸融合。戰國后期,統一成為歷史發展的主要趨勢。整合三西周、秦朝與西漢政治制度的演進與創新時期中央體制地方體制選官制度西周家國一體,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地方具有較大獨立性世卿世祿制;中央官員的職權分工不明確秦朝中央實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首次建立君主集權于上、行政體制分權于下的體制實行郡縣制,封建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推行軍功爵制西漢設中朝。首創在正式行政體制之外另設機構,以達到分權的目的郡國并行制;頒布“推恩令”;專業的文官構成統治機構的主體首創察舉制,有利于人才選拔,但也存在一定問題一、選擇題滿分導練[解題技法]——“三看三思”快速準確解答選擇題選擇題是學考和選考的主要題型,快速解答選擇題的前提是準確審題,要對題干中明確規定的或隱含著的時間、空間、角度、次數等限制條件看懂、審清,抓好關鍵,要注意“三看三思”:(1)題干要三看:一看時間、空間,界定答題范圍;二看否定、肯定,確定答題方向;三看關鍵詞語,明確其內涵和外延。(2)備選項要三思:認真思考每一個選項是否符合歷史事實;是否符合題干要求;是否與題干有必然的邏輯聯系。[經典示例]——在體驗中品悟技法[技法點撥]解答本題要注意“三看三思”,看時間、看關鍵信息、看判斷要求,三思分析選項,應抓住關鍵信息、儒家學派重視禮樂、宣揚“樂文同則上下和”,強調禮樂有利于治國,墨家學派認為樂“廢君子聽治”“廢賤人之從事”強調禮樂不利于治國,先判斷出兩者政治立場不同,B項正確;再驗證A項文化取向、C項學術觀點、D項生活態度,都不是兩者談論的治國之策,均可排除。[模擬演練]——在訓練中創新應用1.關于夏朝,先秦文獻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紀50年代以來,學者們開展了一系列考古實踐,以探索“夏墟”的存在。這反映了(

)A.先秦文獻的可靠性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關鍵性C.考古發掘的重要性D.文獻與實物互補的必要性[嘗試解答]

________[點撥]解答時,一看時間:先秦文獻,二看關鍵信息:學者們開展了一系列考古實踐,以探索“夏墟”的存在,再看判斷,三思選出正確選項。D2.漢初,丞相陳平、太尉周勃與宗室大臣平定“諸呂之亂”后,商議新帝人選,經再三討論,認為代王劉恒在高祖劉邦在世諸子中,“最長,仁孝寬厚,太后家薄氏謹良”,決定迎立劉恒為帝,是為漢文帝。這一做法(

)A.反映嫡長子繼承制得到執行B.旨在預防外戚干政的重演C.推動仁孝成為選帝主要標準D.表明相權對皇權構成威脅[嘗試解答]

________[點撥]解答本題關鍵是注意“漢初”“諸呂之亂”,再分析“決定迎立劉恒為帝”,判斷這一做法的目的。

B3.漢代設尚書臺,其首領是尚書令、尚書仆射。魏晉時期,“事無大小,咸歸令、仆”。這一現象說明(

)A.皇權旁落

B.相權轉移C.地方權力削弱D.行政效率降低[嘗試解答]

________[點撥]解答本題首先“三看”,題干中“漢代設尚書臺”魏晉時期改為“尚書省”,再“三思”析選項,判斷“相權發生的轉移”。B4.東漢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視家譜、別錄、私傳的修撰,“贊賢圣之后,班族類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傳》《李膺家錄》等。這一做法的實質是(

)A.加強道德修養B.追求政治利益C.辨別大宗小宗D.維護經濟特權[嘗試解答]

________[點撥]解答時,要“三看三思”把握材料信息:東漢后期,世家大族崛起,注重家譜、別錄、私傳的修撰,強調門第,分析判斷這一做法的實質。B二、非選擇題高分導練[解題技法]——讀材料、審設問、條理答“三步法”解答材料型非選擇題一、讀材料1.粗讀:了解材料涉及的主要內容、材料出處,明確材料所反映社會現象和歷史問題。2.細讀:仔細閱讀材料,獲取關鍵信息。二、審設問1.答案來源于教材:設問一般要求“結合所學知識回答”,解答時一般依據教材中的知識。2.答案來源于材料:設問一般要求“依據材料”,解答時要從材料中歸納,提取有效信息。3.答案來源于教材和材料:設問一般要求“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解答時既要利用材料中的信息,又要遷移教材中的知識。三、條理答1.卷面清潔,這是最基本的要求。書寫工整,字跡清晰。2.在規定的答題區域答題。表述是要根據分值思考要點,盡量細分,用分號或①②③④等符號清晰表述。3.語言要簡潔,答中要害。語言表述要規范,盡量用專業術語。[經典示例]——在體驗中品悟技法[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過去有人認為,與黃河流域相比,長江流域對中國文明的發展影響不大,然而近年來大量的發現說明并非如此。約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分布于浙江北部和江蘇南部,以環太湖地區為主。該文化于1936年首次在杭州附近的余杭縣良渚鎮發現。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了200多處良渚遺址,遺址中的大部分小墓沒有隨葬品,大型墓葬則往往隨葬數百件玉器和陶器。在以余杭莫角山為中心的遺址群片區內,相繼發現良渚文化的高等級貴族墓地、良渚古城的夯土城墻、祭壇以及手工業生產中心。2009年以后,在這片區域清理出稻田遺跡,發現大量碳化稻米,并探明良渚古城外圍上游的11條水壩,與先前發現的長堤遺址共同構成了良渚古城的治水體系。良渚文化的考古學研究對探索中華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幾詣⒗虻取吨袊脊艑W: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早期青銅時代》(1)據材料概括良渚文化的特點。(6分)(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良渚文化的發現在考古學上的價值。(8分)[套用模板]

讀材料,審設問,條理答“三步法”解答材料型非選擇題:讀材料材料中“約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分布于浙江北部和江蘇南部”,可以看出良渚文化分布于長江流域,并且規模大,數量多。材料中“良渚文化的考查研究對探索中華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改變了對中華文明的原有認識。審設問第(1)問,據材料概括良渚文化的特點,要從材料中良渚文化的分布、規模、影響等方面分析思考。第(2)問,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良渚文化的發現在考古學上的價值,既要從材料中歸納良渚古城的城墻、治水體系等有效信息,又要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對研究我國古代原始社會后期的農業、手工業、城市建筑以及社會狀況等提供了重要史料。條理答(1)分布于長江流域,中心地區在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體現嚴格的社會等級;規模大,數量多;內涵豐富,影響深遠。(6分)(2)良渚文化是人類早期文化遺址之一,它的發現對探索中華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改變了對中華文明的原有認識;為研究我國古代原始社會后期的農業、手工業、城市建筑以及社會狀況等提供了重要史料。(8分)[創新應用]——在訓練中提升能力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漢武帝時,商賈雖可乘車,但所征稅倍于常人,又以商人為主要對象征收財產稅;將煮鹽、冶鐵視為國營事業,導致鐵器物劣價昂,鹽價亦高,且強迫人民購買;均輸平準,也增加了人民負擔。公元前81年,昭帝召賢良、文學赴京師,“皆對:愿罷鹽鐵酒榷均輸官,毋與天下爭利”。但這些經濟統制措施,仍基本延續下去?!幾院罴荫x著《中國經濟史》材料二漢代的“大一統”思想包含兩方面的意義:其一是統一思想,建立國家意識形態,通過文化的一統實現政治的一統;其二是維持中華民族領土的統一,通過地域的一統實現民族的一統。文化的統一和地域的統一,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認同的重要前提。——張踐《儒家“大一統”思想是中華民族統一的政治基礎》(1)根據材料一,概括漢武帝“經濟統制”的具體表現,結合所學,簡析其影響。(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指出漢武帝“文化一統”的措施及其目的。(6分)答案:(1)表現:抑制工商業者;實行鹽鐵官營;推行均輸平準。影響:對百姓來說,增加了負擔;對國家來說,增加了收入,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國家。(正反兩個方面)(8分)(2)措施:尊崇儒術(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目的:實現政治的一統;維持領土的統一;實現民族的一統(形成共同民族認同)。(6分)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表現,據材料一“漢武帝時,商賈雖可乘車,但所征稅倍于常人,又以商人為主要對象征收財產稅”可知,漢武帝抑制工商業者;據材料一“將煮鹽、冶鐵視為國營事業”可知,漢武帝時期實行鹽鐵官營;據材料一“均輸平準,也增加了人民負擔……但這些經濟統制措施,仍基本延續下去”可知,漢武帝時期推行均輸平準。第二小問影響,據材料一“將煮鹽、冶鐵視為國營事業,導致鐵器物劣價昂,鹽價亦高,且強迫人民購買;均輸平準,也增加了人民負擔”可知,這些統制措施對百姓來說,增加了負擔;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采取這些經濟大一統的措施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國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