態度(社會心理學)課件_第1頁
態度(社會心理學)課件_第2頁
態度(社會心理學)課件_第3頁
態度(社會心理學)課件_第4頁
態度(社會心理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六章

態度及其改變1第六章

態度及其改變1態度---概述2態度---概述2哲理小故事

有一個秀才去趕考,做一怪夢,夢到他在墻上種白菜、下雨天他戴著斗笠還打著傘、他和他心愛的女孩躺在床上,赤裸著身體但是背對著背。秀才于是請人解夢,先生說你在墻上種白菜不是白費勁么,帶著斗笠還打傘那是多此一舉啊,你和那女孩背對著背,那不是沒戲么。秀才一聽于是回去收拾東西要回家,店主說大考在即,怎么要走啊,秀才于是把此夢說給店主。店主說,我也懂點此道,我給你解解看,你在墻上種白菜那不是高中么,有斗笠還打傘那是有備無患啊,你和那女孩光著身子背對著背,那不是暗示你翻身了么。秀才一聽,信心大增,于是安心付考,后得中探花。3哲理小故事有一個秀才去趕考,做一怪夢,夢到他WHATMAKESYOURLIFE100%?什么使你的生活變得非常滿意?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ATTITUDE120209202145KNOWLEDGE11141523125475HARDWORK8112423151811SKILLS19119121219====829698100Leteachletterofthealphabetichasavalueequalstoitsequenceofthealphabeticalorder:(我們讓字母表中的每個字母等于它在字母表中的順序)技能知識努力工作態度4WHATMAKESYOURLIFE100%?本節結構:一、態度概念二、態度的形成和發展三、態度的轉變5本節結構:5態度英文中的attitude源于拉丁語aptus,這一語詞具有這樣兩種基本的含義:具有“適合”或“適應”的意思,指對行為的主觀的或心理的準備狀態;在藝術領域中,這一概念指雕塑或繪畫作品中人物外在的和可見的姿態。如果說第一種含義的“態度”是心理學的,那么,第二種含義的“態度”則稱得上是解剖學的。6態度英文中的attitude源于拉丁語aptus,這一語詞態度的定義:

態度是個體對特定對象(人、觀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穩定的心理傾向。這種心理傾向中蘊含這個體的主觀評價(贊成或否定),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行為傾向性。7態度的定義:7態度的定義態度僅是一種心理傾向,并非行為本身。態度具有對象性態度具有穩定性和一致性態度具有組織性和結構性8態度的定義態度僅是一種心理傾向,并非行為本身。8態度的結構外界刺激是可以觀察到的、可以測量到的獨立變項,如他人、情境、社會問題、社會團體以及其他對象態度是中介因素,有三個成分:情感、認知、行為傾向反應是可以觀察到的、可以測量到的從屬變量神經及內分泌腺的反應,情感的語言反應。認知反應以及觀點的言語反應外顯行為,包括行為的語言反應刺激態度反應/b/31571635-1681853792.html9態度的結構外界刺激是可以觀察到的、可以測量到的獨立變項,態態度的結構邁爾斯的態度ABC結構態度由認知、情感、行為傾向三個要素構成。認知因素規定了態度的對象,包括個人對某個對象的認識與理解、贊成與反對;情感因素是個人對某個對象持有的好惡情感,即個人對態度對象的一種內心體驗;行為傾向因素,是個人對對象的反應傾向,即行為的準備狀態。態度的三個要素是相互協調一致的。三者發生矛盾,起主要作用?10態度的結構邁爾斯的態度ABC結構三者發生矛盾,起主要作用?日本的侵華史和日本對于歷史的種種令人不齒的行為和態度憤怒,仇恨情感上做出抵制日貨,拒絕接受日本的廣告邀請的決定日本民族是一個猥瑣的民族11日本的侵華史憤怒,仇恨情感上做出抵制日貨,拒絕日本民族是30年代初,絕大部分美國人對亞洲人持有負性種族偏見。為了研究這種偏見的影響,Lapiere教授邀請了一對來自亞洲的年輕夫妻駕車做環美國旅行,觀察他們所經過的旅館和飯店的老板會不會以他們對亞洲人的偏見而拒絕接待這對夫妻?結果在三個月的旅行中,他們經過66家旅館,只有1家拒絕讓他們住宿,而184家飯店沒有一家拒絕他們用餐,后來LaPiere教授又給他們經過的旅館與飯店寫了一封信,問他們是否愿意接待亞洲人。結果在128封回復的信中,90%說他們不會接待。很顯然,他們的態度與行為發生了矛盾。

該項研究可以得出了人們的態度與行為并不是一致的。1230年代初,絕大部分美國人對亞洲人持有負性種族偏見。為了研究對“愿否接待中國顧客”問卷的回答情況表

光顧過的旅館未光顧過的旅館光顧過的餐館未光顧過的餐館總份數47328196問卷種類①②①②①②①②回答人數2225201243385145不接待2023191140354741未定:視情況12113343接待10000001

13對“愿否接待中國顧客”問卷的回答情況表

光顧過的旅館未光顧態度的類型按個體認知評價劃分,分為肯定的態度和否定的態度按個體的情感體驗劃分,分為積極的態度和消極的態度按個體行為傾向劃分,分為外顯的態度和內隱的態度/view/2901878.htm14態度的類型按個體認知評價劃分,分為肯定的態度和否定的態度ht態度的本質態度的功能態度的特性態度決定于價值15態度的本質態度的功能15態度的功能順應功能指人的態度都是在適應環境中形成的,形成后起著更好地適應環境的作用。我們是社會性的生物,一些人和群體對我們都是很重要的,適當的態度將使我們從重要的人物(雙親、老師、雇主及朋友等)或群體那里獲得認同、贊同、獎賞或與其打成一片。對不同的人應學會有不同的態度16態度的功能順應功能16態度的功能態度的認知功能態度為個體的行為反應提供具體信息。某一特定態度一旦形成,成為一定的心理結構,就會影響對后繼刺激的接受,對后繼刺激所具有的價值能夠發揮判斷作用與理解作用。

/view/15710.htm17態度的功能態度的認知功能http://baike.baidu態度的功能自我防御(egodefense)功能態度作為一種自衛機制,能讓人從中受到貶抑時用來保護他們自己。18態度的功能自我防御(egodefense)功能18態度的功能調節功能態度能幫助個體擺脫自己內部的緊張狀態,并作為個性的一部分而存在,調節自己的行為。19態度的功能調節功能19蘭伯特(W.E.Lambert,1960)等曾作過一個“會員群體對耐痛力增長特色的效應”實驗。他們以基督徒與猶太教徒大學生為被試,使用一種類似血壓計的改裝耐壓器(在充氣皮綁帶上置一尖突起,綁在被試手臂上,充氣后會使人產生痛感。當被試無法忍受時會說“受不了”,這時松開綁帶并測定充氣量,作為耐痛力的指標)來測定耐痛力的水平。實驗前告訴被試,測試目的是為了確定正常人耐痛的程度。初測時,僅僅是記錄兩教派群體各人的耐痛水平。休息時,對基督教徒的一半學生被試說:“據某一報告認為,基督徒的耐痛力不如猶太教徒”;而對猶太教徒的一半學生被試說:“據某一報告認為,猶太教徒的耐痛力不如基督教徒”。結果,再測時發現,那些被告知上述話語的兩組被試,其耐痛水平都顯著提高,而其余未被告知上述話語的兩組被試,其耐痛水平與初測結果無顯著差別。研究者認為,這種戲劇性的變化,主要是由于休息時實驗者的指導語激起各半組被試對自己宗教群體的效忠態度所致這個實驗表明,一個人對自己所屬的群體有認同感、榮辱感、責任感,并時時能被激起效忠態度,就會表現出巨大能量與挫折耐力。事實上也是如此,歷史上許多愛國者與革命者之所以能表現出驚人的毅力與不怕犧牲的精神,都是和他們具有崇高信念和對祖國、對人民的效忠態度分不開的。20蘭伯特(W.E.Lambert,1960)等曾作過一個“會員態度的特性態度的社會性

態度不同于本能,態度不是天生的,它是通過后天的學習獲得的。不須學習,與生俱有的行為傾向不是態度。態度是個體在長期生活中,通過與他人的相互作用,以及周圍環境的不斷影響而逐漸形成的。態度形成以后,反過來又會影響個體對周圍事物和他人的反應。在這種相互作用過程中,一個人的態度經過不斷的循環和修正,會逐步形成日益完善的態度體系。21態度的特性態度的社會性21態度的特性態度的具體性態度是個體對特定的人,觀念或事物的穩定的、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三種成分所組成的心理傾向。所謂特定的,即具體的態度對象。22態度的特性態度的具體性22態度的特性態度的協調性態度是由認知、情感和意向三種心理成分組成的。對一個正常人來說,這三種心理成分是相互協調一致的23態度的特性態度的協調性23態度決定于價值價值是態度的核心價值就是態度的對象對人的意義經濟的價值。認為生活的主要目的是財產的得失。理論的價值。力求在知識系統內發現新東西。審美的價值。把美作為人生的根本意義。權力的價值。認為人生的目的在于支配他人。社會的價值。認為最有意義的工作是增進社會福利。宗教的價值。把精力放在追求神秘的東西上。價值,是指態度的對象對人的意義。人們對于某個事物所具有的態度,取決于該事物對人們的意義大小,亦即是事物所具有的價值大小。社會心理學提到態度,就離不開態度對象的價值。

24態度決定于價值價值是態度的核心價值,是指態度的對象對人的意義高成就者的態度典范自我尊重;責任心;樂觀主義;目標定向;富有想象力;警覺性;創造性;喜歡和他人交往;發展的傾向性;對壓力的積極反應;信任;快樂;敢于冒險;現實性。25高成就者的態度典范自我尊重;喜歡和他人交往;25態度與行為的關系早期態度與行為關系的研究態度與行為關系的分析積極的情感會趨向于接近該態度的對象,而消極的情感則趨向于逃避該態度的對象。各個層次對行為的調節作用不同。思維決定態度,態度決定行為,行為決定過程,過程決定結果

26態度與行為的關系早期態度與行為關系的研究思維決定態度,態度決早期態度與行為關系的研究態度和行為有密切的關系,但是態度和行為有時一致,有時不一致,態度是人們的一種心理傾向,是一種行為的準備狀態,而行為是態度的一種外在表現,或者是在態度影響下表現出來的外部反應,所以通常狀態下,態度和行為是一致的

27早期態度與行為關系的研究態度和行為有密切的關系,但是態度和行態度與行為的一致性和不一致性一致性:如有愛慕某人的態度,就會產生追求某人的行為;有熱愛父母的態度,就會有孝順父母的行為。不一致性:理查德拉皮爾實驗28態度與行為的一致性和不一致性一致性:如有愛慕某人的態度,就福州大學社會心理學精品課程網課件真實的案例:1923年,山

東,一個女人被強盜強搶上

山 `并拜堂成親(行動),

一起生活6年后(行為),

家人帶官兵解救了她,但她

不愿離開那個強盜,理由是

一起生活這么久,她愛上了

他(態度)。

多年來,政府力勸人們系汽車安全帶(態度),效果不好,后來制定法律,不系安全帶視為違法,并讓交警加大了監察力度,人們雖然發發牢騷,但還是系上了安全帶(被迫行動)。過了一段時間,交警不再監察,但人們卻覺得這項規章制度很好,能確實保證人的生命安全(態度),都自覺寄上安全帶。

29福州大學社會心理學精品課程網課件真實的案例:1923年,山

中國人在態度上普遍認識到吸煙對身體健康有害,但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中國的煙民數量在以每年300萬的速度增長,每年都有70萬人死于吸煙。證據顯示:每星期有差不多1萬左右的中國人死于與吸煙相關的疾病。中國每年銷售的香煙高達1.6萬億支,中國人自己就消費世界上1/3的香煙。30中國人在態度上普遍認識到吸煙對身體健康有害,但新加坡人的素質之高是全世界聞名的,比如說口香糖,現在的新加坡人普遍認為吃口香糖不環保,是不道德的。其實在1992年李光耀頒布了禁止進口及銷售口香糖并嚴厲執行之前,在新加坡發售的口香糖的品牌達128種,銷量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但到12年后的今天,新加坡人早已習慣了沒有口香糖的生活。一名22歲的新加坡大學生在網上說:“在新加坡,吃口香糖比召妓還要讓人感到羞愧。”

給我們的思考…

31新加坡人的素質之高是全世界聞名的,比如說口香糖,現在的新加坡態度與行為關系的分析

第一,同一對象總具有多種屬性與特征,當個體對某對象的某種屬性持肯定態度而對其另一種屬性持否定態度時,就會導致不同的行為

第二,個體行為除了受態度的影響之外,還受其他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受當時情境的影響。第三,個體的態度不應以口頭表示為標準,由于心理結構的復雜性,個體行為往往受多種態度所制約,口頭表示往往是不甚可靠的態度。32態度與行為關系的分析

第一,同一對象總具有多種屬性與特征,第三節社會態度的形成與發展33第三節社會態度的形成與發展33學習理論克勞雷和斯臺茨首先把學習理論應用于態度研究中,認為:多次環境刺激引起情緒反應。由獎勵、贊賞或社會承認所促進的心理傾向多半能持續下去,對個體的態度或行為是一種積極強化。人們可以通過學習來模仿其他人的行為。態度也同樣可以模仿。一種態度的發展可能間接來自于其他態度的情緒聯系。34學習理論克勞雷和斯臺茨首先把學習理論應用于態度研究中,認為:1、平衡理論(balancetheory)由海德等人提出。它涉及一個人和兩個態度對象之間的三角關系。他認為,P-O-X形成的三角形是一種情感關系,即好感或反感態度。人們喜歡完美的平衡關系,而不喜歡有缺陷的不平衡關系。在圖解中,平衡的結構必須是三角形三邊符號相乘為正,不平衡關系的結構必須三角形的三邊符號乘為負。他認為,在不平衡關系的任何一種情形中,人們都企圖改變某一項而使之恢復平衡關系。/view/1442787.htm351、平衡理論(balancetheory)由海德等人提出。

P和O為兩個人(其中P為認知的主體)X為P和O所認知的一個客體,可以是一種現象、東西、觀點等。應用:平衡理論運用“最小努力原則”來預計不平衡所產生的效應。就是說,個體將盡可能少地改變情感關系以恢復平衡結構。平衡理論說明,在一定的情景中,有許多解決不一致的途徑。海德的態度平衡結構圖36P和O為兩個人(其中P為認知的主體)海德的態度平衡結構圖一致性理論一致性理論是探討與預測人在接受新信息后為保持內部一致性而調整原有態度的一種理論,人對周圍各種人和事物由于不同評價而有相同或相異的態度。這些態度之間可以是互不相干而獨立的(比如,我敬佩我的老師和我喜歡打扮),但如果態度對象中的一方發出有關另一方的信息(如老師表示贊成或反對打扮),前者成為信息源,后者成為信息對象,兩者以及有關兩者的態度之間就有了關聯。如果人對兩件事都持有的態度(正向關系),而信息源發出的信息表明它和信息對象之間也存在肯定關系,兩者完全一致,人會感到愉快,就無需改變原態度;假如信息表明它們之間存在否定關系(如老師反對打扮,即負向關系),這時信息所表達的關系和人的原態度的情況存在不一致,人就會體驗到沖突、不安或不快。37一致性理論一致性理論是探討與預測人在接受新信息后為保持內部態度形成與發展的心理條件個體的需要個體的經驗交往的對象、性質個體的自我意識38態度形成與發展的心理條件個體的需要38我本來習慣被人歧視、被人蔑視的,可是這次他們表現的實在是太淋漓盡致了,他們嘲諷時刻的無情,他們侮辱時刻的面孔可惡,讓我下定了決心,終于我買了一把石錘,結束了他們幾個人的生命。……許多人現在都說我是殺人惡魔,都說我殺紅了眼,其實說心理話,我只想殺那些無情蹂躪糟蹋別人人格的人,我并不想傷及無辜。當我另一個同學來找我的時候,我并沒有殺他,因為在我最窮困的時候并沒有歧視我,反而打飯給我吃。我深刻懂得人間真情的可貴,我曾對自己說:滴水之恩,涌泉相報,我一定會報答這位同學,可是我現在留下了一個永遠的遺憾,我沒有機會報答這位同學了!但我最后想送一句話給我那位同學:好人自有好報!……39我本來習慣被人歧視、被人蔑視的,可是這次他們表現的實在是太淋態度形成與發展的心理過程凱爾曼(1961)提出了態度變化過程的三個階段——服從、同化、內化。

40態度形成與發展的心理過程凱爾曼(1961)提出了態度變化過程服從(順從)

人們為了獲得物質與精神的報酬或避免懲罰而采取的表面服從行為稱為服從。服從行為不是自己真心愿意的行為,而且這種行為是。時性的,僅僅限于在可能獲得物資、金錢、被他人承認、贊揚等社會報酬下,也限于在避免批評、罰款、處分等精神與金錢的懲罰下,才服從于某一行為。如果上述的可能性消失的話,則其行為馬上終止。

41服從(順從)

人們為了獲得物質與精神的報酬或避免懲罰而采取的同化們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觀點、信念,使自己的態度與他人要求相一致。同化這一階段已不同于服從階段,它不是在外界壓力下形成與轉變態度,而是出于自愿。同化能否順利實現,他人或群體的吸引力是很重要的。42同化們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觀點、信念,使自己的態度內化

這是人們真正從內心深處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觀點而徹底地轉變自己的態度。一個人的態度只有到了內化階段,才是穩固的。內化在態度形成過程的三個階段中是最持久、最難轉化的。

表面的服從雖然是被迫進行的,但它可能是轉變態度的必經階段。43內化

這是人們真正從內心深處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觀點而徹底地社會態度的測定44社會態度的測定44SAAUDSDSAAUDSDSAAUDSDSAAUDSDSAAUDSDSAAUDSDSAAUDSDSAAUDSDSAAUDSDSAAUDSD(1)科學課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2)科學實驗是枯燥而又令人厭煩的。(3)探討科學問題非常有趣。(4)課堂活動安排得比較好。(5)閱讀教科書是浪費時間的。(6)實驗室實驗比較有困難。(7)絕大多數課堂作業單調無味。(8)我喜歡閱讀教科書。(9)我們學習的東西并不重要。(10)我不太愿意去上科學課。測量科學課程態度的利克特量表指導語:在適當的字母上畫圈,以表明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或者不同意下列陳述。其中:SA—非常同意,A—同意,U—不確定,D—不同意,SD—非常不同意。45SAAUDSDSAAUDSD第三節態度的轉變46第三節態度的轉變46態度轉變的研究歷史態度轉變的理論態度轉變的方法態度轉變中的溝通47態度轉變的研究歷史47態度轉變的理論強化理論:是霍夫蘭德、賈尼斯和凱萊于1953年提出的。

1.態度就是對環境刺激的一種反應。

2.當個體面對強化物所要求的態度和其本人的態度不同時,就會產生心理矛盾。其結果是要么按照自己的態度作出反應,要么是按照強化物的要求改變自己的態度。這種態度的改變程度依賴于強化物提供的誘因。48態度轉變的理論強化理論:是霍夫蘭德、賈尼斯和凱萊于1953年認知失調理論心理學家費斯廷格從另外一個角度研究了態度問題,提出認知失調理論。認為態度與行為不一致,就是認知失調。失調產生的心理不舒服會促使認知協調。費斯廷格的認知失調論和海德的平衡理論的基本假設是一致的。費斯廷格強調個體通過自我調節達到認知平衡,而海德更看重人際對認知平衡的影響。/view/1350110.htm?fr=ala0_1_149認知失調理論心理學家費斯廷格從另外一個角度研究了態度問題,提態度轉變的方法1.參與活動法。

通過參與活動有利于人們改變自己的態度。

2.登門拜訪

開始時提出一個小請求,再提出一個較大的請求,比較容易使人接受。改變態度要分階段,逐步提出要求。

3.團體規定論

群體所具有的公約、規章、準則等可以有獎改變人們的態度。

4.全面宣傳法

把正反兩方面的宣傳結合起來,有利于改變人們的態度。

5.溝通信息法

態度轉變中應注意溝通者、溝通內容和溝通對象對于態度改變的影響。50態度轉變的方法1.參與活動法。

通過參與活動有利于人們改變態度轉變中的溝通溝通者溝通內容溝通對象51態度轉變中的溝通溝通者51專長性(專家、權威)俄國心理學家符-施巴林斯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把進修班學生分成四組,請一位副教授分別向他們作關于“阿爾及利亞學校教育情況”的講演。講演者雖用同樣的講稿和相同的教態,但每次穿不同的衣服,以不同的身份出現。在第一組以副教授的身份出現,第二組以“中學教師”的身份出現,第三組以參加過阿爾及利亞國際賽“運動員”的身份出現,第四組以“保健工作者”的身份出現第三、四組的學員反映,講演者語言貧乏,內容枯燥無味,教態沉不住氣,甚至有人埋怨“白費時間”。而第一組學員普遍地給予好評,認為講演者“學識淵博”,對問題及其特點研究得很細致,而且語言生動活潑,教態落落大方,因而感到頗有收獲。

52專長性(專家、權威)俄國心理學家符-施巴林斯曾做過這樣一個試社會身份社會身份指傳播者所具有的社會地位、社會名望等。譬如一個學農業出身的學者當了市長,雖然他在市政建設方面并沒有專長,但當他談起市政建設時,他的言論在一般聽眾看來是有相當可信度的。53社會身份社會身份指傳播者所具有的社會地位、社會名望等。53③可靠性誰的話更可信?沃斯特(Walster)等人1966年用實驗加以證明。在實驗中他們讓罪犯和地方檢查官支持增加或減少執法人員的權利誰的話更有說服力?對自己有利的話---對自己不利的話---54③可靠性誰的話更可信?對自己有利的話---54④傳播者的吸引力—人格特質使傳播者具有吸引力的人格特質,包括他的儀表體態、言談舉止以及能力、幽默、機智、親和力等,會提高說服的效果。55④傳播者的吸引力—人格特質55④傳播者的吸引力--相似性指傳播者自身的身份、職業、年齡、性別、出生地等背景及態度、觀點等與被勸說者有相似或相近的特征,強化說服者與被說服者之間的相似性是增加吸引力的一種方式。/dianping/38189.htm56④傳播者的吸引力--相似性指傳播者自身的身份、職業、年齡、性④傳播者的吸引力—

漂亮外表漂亮的人在說服方面具有更大的優勢。柴肯(Chaiken)讓漂亮的人和一般的人去說服大學生參加一個請愿活動結果前者說服了43%的人,而后者說服了32%的人。57④傳播者的吸引力—

漂亮外表漂亮的人在說服方面具有更大的優勢睡眠者效應人們把說話者因威信因素產生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產生相反效應的現象,稱之為睡眠者效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