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復習課課件_第1頁
第四單元復習課課件_第2頁
第四單元復習課課件_第3頁
第四單元復習課課件_第4頁
第四單元復習課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分封制、宗法制擴大了周王朝的統治區域,確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禮樂制有效地維系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的正常運轉。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結合起來,組成了一個完整的政治等級制度體系。

春秋,取自于魯國編年史《春秋》。它記載了前8世紀到前5世紀的歷史。戰國一詞原指當時不斷戰爭中的諸國,西漢《戰國策》一書編訂后,“戰國”成為前5世紀到前3世紀的時代專用名詞。

春秋晚期,由于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一些人成為新興的地主.到了戰國時期新興地主為確立統治地位,打著“富國強兵”的旗號,先后在各國掀起變法運動。如李悝在魏國的變法,吳起在楚國的變法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

公元前356年。秦國(秦孝公)商鞅承認土地私有;獎勵農耕;獎勵軍功;建立縣制等與其他各國的改革相比,商鞅變法更加全面、徹底,秦國從此強盛起來,成為戰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為秦統一中國奠定基礎。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仁核心是愛人。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儒家仁政說,即統治者要關心和愛護老百姓。達到“仁”境界的方法是“克已復禮”。意即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周禮的規范。孔子的這種以“德”教化人民,以“禮”治理國家的儒家學說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正統思想,對后世影響極大。教育貢獻:廣開私學,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啟發教學,培養習慣。三千弟子,七十二賢。前230——221年,統一中國,定都咸陽。鞏固統一的措施:政治: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稱皇帝、設三公、郡縣制)交通:修馳道、統車軌文化:統一文字經濟:統一貨幣、度量衡思想:焚書坑儒軍事:北擊匈奴(修長城)、南征越族(鑿靈渠)秦朝是中國第一個疆域遼闊、多民族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大帝國新的大一統措施

頒布“推恩令”;加強監察制度;察舉賢才;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開疆拓土:北——衛、霍反擊匈奴;西——張騫出使西域,設西域都護府;南——滅南越,設九郡;西南——封“滇王”,設益州郡意義:漢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上實現了大一統

漢代,人們把玉門關、陽關以西,包括今天新疆以及更遠的地區稱為西域。張騫曾兩次(前138年,前119年)出使西域。從此漢朝和西域各國建立起友好關系,交往日趨頻繁。赤壁之戰時間交戰雙方戰爭特點結果曹操和孫劉聯軍以少勝多曹操失敗公元208年220年221年222年曹丕劉備孫權洛陽成都建業(南京)政權名稱建國年代創建者都城(今名)魏蜀吳(pī)三國鼎立北魏孝文帝改革鮮卑族五世紀用漢語,穿漢服,姓漢姓,聯漢姻,采漢制,貫漢律,習漢禮適應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隋、唐的建立581年,揚堅(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長安;589年,隋滅陳,結束了南北長期分裂局面,實現統一。618年,李淵(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長安。善于用人和虛心納諫——魏征對君民關系有深刻的認識——“水……舟”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非常重視農業生產——減免租賦、力役對各少數民族一視同仁——被稱為“天可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民族關系融洽,社會安定,國力增強,被史學家譽為“貞觀之治”三省六部制隋朝創立,唐太宗沿襲和完善中書省負責替皇帝起草詔令,門下省負責對詔令的內容進行審核,尚書省下轄六部,負責政令的執行。它們之間各有分工,既互相合作,又互相牽制,改善并加強了中央集權。科舉制隋朝創立,唐朝進一步完善,唐太宗非常重視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制度,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的標準是一種相對公平的選拔制度,為讀書人創造了相對公平的競爭機會,為社會發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這種制度影響到了新羅和日本。外國留學生也參加科舉考試

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周朝)。她統治時期,史稱“貞觀遺風”——為唐朝全盛時期奠定了基礎。

重用酷吏——嚴厲打擊反對她的元老重臣。大開科舉之門——大量選拔普通地主中的優秀人才。輕徭薄賦——促進社會生產發展。

開元盛世這首詩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這種局面的出現與什么關系密切?

這首詩反映了開元盛世的社會風貌,當時人口眾多,糧食豐盈,國庫充實,百姓富足。一方面唐玄宗政策的正確性,另一方面生產力水平得到提高。部門方面主要成就農業1、糧食生產

2、工具的改進糧食產量增加制造曲轅犁、創制筒車手工業1、絲織業2、制瓷業技巧高超,輕盈而精薄

越州青瓷、邢州白瓷、唐三彩商業城市以長安為代表商業繁華,是一座國際性大都市社會生活衣、食、住、行、娛樂等中西互通、胡漢交融,社會風氣開放自由盛唐氣象一覽表

西方

東方毛皮、香料、藥材、珠寶……絲綢、陶瓷、鐵器、漆器……絲綢之路是東西方貿易往來的重要通道

古代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絲路”作用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

魔術、馬球、音樂、舞蹈、宗教……冶鐵技術、蠶桑技術溝通了亞歐兩大洲,促進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

隋煬帝歷時六年耗費百萬民工貫穿南北三點:涿郡、洛陽、余杭四段:永濟渠、通濟渠、江南河、邗溝五河:海河、黃河、淮水、長江、浙江有力地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916年,耶律阿保機、建立政權,都城上京1038年,元昊建立政權,都城興慶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都城東京北宋、遼、西夏的建立

遼是中國北方(內蒙古、遼寧)的少數民族契丹族建立的政權,統治中國北半部達兩個多世紀。遼與北宋的關系

1004年,遼大舉南侵,宋朝大臣多主張遷都。但宰相寇準則力主抵抗。在寇準力諫之下,宋真宗駕幸澶州(在今河南濮陽南),使宋軍士氣大振。遼恐腹背受敵,乃密奉書請和。宋真宗與遼簽訂了和約,北宋每年送給遼銀和絹。因該盟約在澶州簽訂,故史稱為“澶淵之盟”,從此,遼宋間出現了一百多年的相對和平的局面。

你怎樣評價“澶淵之盟”?4、西夏與北宋的關系

西夏是中國西北地區少數民族黨項族建立的。與宋時戰時和。西夏畢竟是一小國,國力較弱,雖多次戰勝宋,但亦元氣大傷,因此不得不重新與宋言和。1044年,北宋與西夏議和,元昊取消帝號,上表稱“男昊上書父大宋皇帝”,仁宗封其為夏國王,每年賜其銀、絹、茶二十五萬五千(銀七萬二千兩,絹十五萬三千匹,茶三萬斤)歲幣,重新開放邊境貿易。宋與夏保持著友好相處的局面

1115年,阿骨打稱帝,都城會寧金的建立及與北宋的關系BACK元朝的建立

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繼蒙古汗位。

1271年他正式定國號為元,次年定都大都,他就是元世祖。元朝統一全國(1276年)蒙古(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定都大都元火藥發展歷程古代煉丹家發現---宋元時廣泛運于戰爭深遠影響是人類戰爭史上的巨大轉折點活字印刷術印章——雕版印刷術——北宋平民畢升活字印刷術提高印刷效率,傳播知識、促進世界文明發展指南針戰國司南北宋指南針南宋羅盤針棉紡技術元代勞動婦女黃道婆棉布被民眾普遍使用促進了中國和歐洲航海業的發展,

古代科技的典范科技和生產力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民眾是歷史的主人,是傳承文明的主體項目

泉州——社會開放、中外文化交流繁盛的縮影

1974年,泉州灣后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