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思想政治-火燒圓明園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1頁
小學思想政治-火燒圓明園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2頁
小學思想政治-火燒圓明園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3頁
小學思想政治-火燒圓明園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4頁
小學思想政治-火燒圓明園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火燒圓明園》教學設計選用教材:山東人民出版社課時:一課時教學內容: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歷史事件:火燒圓明園學習目標:1、通過查找資料了解火燒圓明園的經過,結果等。2、了解英法聯軍的暴行。能力目標:1、通過探討火燒圓明園的經過、影響,來培養學生全面、客觀地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2、指導學生閱讀、理解和分析有關的歷史材料.幫助其領會史學對歷史學習重要性。情感目標:1、引導學生進一步感受“落后挨打”的沉重教訓。2、通過感悟與體驗,學會鑒別正義與邪惡、文明與野蠻、愛與恨、和平與暴力。3、認識西方資本主義的虛偽、貪婪和唯利是圖本質。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是對中國文化的一次大洗劫,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4、培養學生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歷史責任感。教學重點:火燒圓明園是對中國文化的一次大洗劫,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教學難點:通過感悟與體驗,學會鑒別正義與邪惡、文明與野蠻、愛與恨、和平與暴力,從而激發起學生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歷史責任感。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收集資料及制做PPT教學過程:一、回顧導入:(課件出示《清明上河圖》的一部分)這是清明時期中華大地上的繁榮盛世,這樣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大好山河,被帝國主義列強盯上了,他們為了掠奪財富這個骯臟的目的,(課件出示罌粟有關知識)大量向我中華大地走私鴉片,還美其名曰:藥膏,可強身健體,致使我中華大地有了成千上萬的“煙鬼”。(課件出示銷煙場景)1939年6月,以林則徐為首的愛國人士在廣州虎門進行銷煙活動,但是這一舉動惹惱了鴉片販子和支持他們的英國政府。(課件出示第一次鴉片戰爭內容)1840年6月,英國對中國發動了鴉片戰爭,面對強敵中華兒女奮勇抵抗,但由于軍事力量的懸殊和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戰敗。1842年,英國侵略者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課件出示條約內容)請學生讀內容。這個條約不僅割地還賠款,讓人感到屈辱,但這僅是屈辱的開端,這節課就讓我們學習另一個更屈辱的歷史事件。二、講授新課:1、課件出示雨果詩句。2、學生齊讀雨果詩句。3、學生交流:雨果詩句說的是什么事件?4、教師小結:這就是另一個更屈辱的歷史事件:火燒圓明園。(板書課題)活動一:圓明園今昔對比學生交流收集的圓明園昔日圖片文字資料(學生展示PPT)。說說對圓明園昔日風采的感受。學生交流收集的圓明園今昔對比圖片以及文字資料(學生展示PPT)。學生談面對殘垣斷壁的感受。教師小結:就是這樣一座人類的瑰寶被毀滅。活動二:觀看錄像、感受歷史1、老師播放《火燒圓明園》中圓明園被焚燒的場景視頻資料。。2、學生觀看。3、學生交流觀看后的感受。4、思考:面對英法聯軍燒毀圓明園的暴行你有什么想法?(板書:恨恥辱)教師小結:圓明園被毀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恥辱,我們就應該永遠記住它。愛國不等于愛政府,如果這個政府像英政府一樣野蠻或像清政府一樣腐敗無能,我們每一個愛國人都有責任推翻它!活動三:觀看錄像、追尋文物1、教師談話:面對這殘垣斷壁,我在想一個問題,我們那么多的國寶去哪了?2、課件出示文物去向的文字資料。3、愛國人士努力尋回,觀看2012年成龍拍攝的《十二生肖》。點明:我們這些年輕人,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要討回各個國家的流失文物。4、對于這種愛國舉動你有什么感受?5、教師小結:祖宗留下的東西雖然被搶走或者流失,但是人們從未忘記回收每一件文物,這是中國曾經丟掉的尊嚴和自信,多少錢都買不來。三、拓展升華:1、教師談話:封閉所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必須思變,思變才能崛起。你們今后應該怎樣做?2、學生自由交流。3、教師小結:少年強則國強。四、作業布置:火燒圓明園只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一個歷史事件,關于第二次鴉片戰爭還有許多的故事,課下請同學們收集有關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故事,下節課我們開一場第二次鴉片戰爭故事會。五、師生再見,下課。六、板書設計:火燒圓明園恨恥辱學情分析:小學六年級學生,大部分孩子有了自主的認識和學習的方式方法。他們曾在語文課本上認識過圓明園,但是對于火燒圓明園這段歷史只是略有了解,缺少系統的知識體系。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引導學生參與小組調查,親身收集資料制作PPT課件,討論交流等活動,讓學生全面、客觀的認識:由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使這樣一座華美的園林,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英法聯軍搶劫及付之一炬,使學生感受到那段恥辱的歷史,學會鑒別正義與邪惡、文明與野蠻、愛與恨、和平與暴力,汲取“落后挨打”的沉痛教訓,從而樹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志向。效果分析:課堂從清明上河圖展現的中華民族曾經的繁榮昌盛入手,讓學生先以為豪,繼而轉到帝國主義列強以鴉片為手段入侵我國,發動侵略戰爭,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割地賠償等一系列國恥,激發學生愛國情懷,讓學生打起精神,鼓起士氣,引出了火燒圓明園這一事件,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感官與民族情節,又通過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資料,使學生與學生之間形成了共鳴,展示了學生的搜集、歸類、整理與提煉升華的能力。導入新課很平順,調動熱情很自然,實現了此課的教學目的,既讓學生親身感受到國家曾經的恥辱,也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發奮學習,奮發圖強的愛國情懷。課前安排的學生收集的資料讓學生自己展示出來效果很好,學生之間有了共鳴。課中能夠積極調動學生學生積極性,把課堂教學變成互動式的,并且延伸課堂課堂教學內容,擴大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增強了學生感知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教材分析:火燒圓明園這一課,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將圓明園這一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的奢華和焚毀后僅剩的殘垣斷壁的遺址展示在學生面前,目的是形成鮮明的對比,引領學生探究第二次鴉片戰爭,了解由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使這樣一座華美的園林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英法聯軍搶劫及付之一炬,引領學生收集相關方面的資料,感受那段不堪回首的血淚史,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評測練習:我會填1.從()年開始,帝國主義列強利用他們的堅船利打開了中國封閉的大門,中華民族一步步地陷入了屈導的深淵。2.面對鴉片的危害,清政府任命()為欽差大臣,到廣東查禁鴉片()年()月()日,在()的海灘上公開硝煙。3.()是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遺址是()侵華罪行的鐵證。4.1842年8月,英國侵略者強迫請政府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5.法國大作家()曾描述兩個強盜闖入圓明園,這兩個強盜是()和()。課后反思: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多媒體技術作為較成熟的教育手段給教學活動帶來新活力。下面我將以自己執教的六年級《思品與社會》中《火燒圓明園》這一課為切入點來談一談我是如何運用多媒體技術實現有效教學的。一、多媒體輔助,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心理學認為,興趣是誘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的內部動因。大教育家孔子就十分重視興趣的作用,他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樂之者。”由此可見,興趣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前提。我的做法是:在回顧導入時,利用多媒體出示著名畫作《清明上河圖》的一部分,在視覺上讓學生感受到清明時期我中華大好山河;出示罌粟的有關知識,告訴學生帝國主義列強為了達到掠奪財富的骯臟目的,大量向我中華大地走私鴉片,致使我中華大地產生了成千上萬的煙鬼;出示林則徐銷煙場景,讓學生了解虎門銷煙的壯舉樹立偉人形象;出示第一次鴉片戰爭圖片,讓學生回顧學過的知識,從鴉片戰爭《南京條約》的條款中感受英政府的無恥和清政府的無能,引發學生的屈辱感,告訴學生這只是屈辱的開端。今天學習另一個更加屈辱的歷史事件,如此層層遞進,引發學生深厚的學習興趣。由此證明,教師因勢利導,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能有效地創設教學所需的情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二、多媒體輔助,收集整理制作,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心理學研究表明,渴望成功是一個人的原生欲望,成就感能使人從一個的目標不斷地奔向新的目標,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告誡教師:“請記住,成功的樂趣是一種內在情緒的力量,它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愿望。請你記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乏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每個學生都愿意學習進步、獲得成功,由此可見,給學生一個展示的平臺是多么重要。我的做法是:在課前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收集整理有關《火燒圓明園》的資料,學生們對網絡運用都有所涉獵,讓他們在課前搜集大量有關圓明園的資料,了解到圓明園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靈魂。學生在整理過程中親身感受到圓明園作為萬園之園的獨特魅力,從而萌生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學生整理好資料后,我又提高要求,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上交收集到的背景資料,在討論與交流的基礎上合作制作PPT并展示。組內同學互幫互助,有兩組同學完整地展示了他們的精美PPT。這樣做,讓學生的積極性得到提高,通過自己的收集整理最大限度的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通過組內制作PPT,促進學生的合作意識。本節課的不足之處:雖然多媒體有它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學生過多的使用限制了學生的想象空間,學生受課件呈現的圖像等方面的影響,想到的問題答案都極盡相似,以至在上課堂回答問題時,感覺自己的想法被別人“盜取”了一樣無話可說,回答問題了積極。課標分析:新課標指出,《品德與社會》“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并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的基礎”。北京師范大學朱小曼教授認為:情感是人類精神中的主體力量,情感對一個人的行為和品質養成十分重要,關注人的感情是教育中的一個本源性、根基性的問題。《品德與社會》在情感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挖掘英法聯軍的丑露暴行,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在學生欣賞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后和在面對如今殘垣斷壁的畫面震驚時,我適時地播放《火燒圓明園》中圓明園被焚燒場景的視頻資料,學生看到圓明園在英法聯軍肆意搶、奪、砸、燒的野蠻行徑下被毀滅,心中的惋惜、憤恨之情油然而生,這種情感的共鳴讓學生感受到民族的強與弱、國家的先進和落后與自己的命運息息相關,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樹立“少年強則國強”的責任感,升華了愛國主義教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