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語文文言文閱讀含答案_第1頁
七年級-上冊語文文言文閱讀含答案_第2頁
七年級-上冊語文文言文閱讀含答案_第3頁
七年級-上冊語文文言文閱讀含答案_第4頁
七年級-上冊語文文言文閱讀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七年級上冊語文文言文閱讀含答案一、部編語文七年級上冊文言文閱讀練習1.文言文閱讀《論語》十二章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1)解釋下列加下劃線的字①人不知而不慍________

②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③思而不學則殆________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⑤博學而篤志________(2)翻譯下列句子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3)《論語》中有不少語句逐漸演化并固定為成語,至今仍活躍在現代漢語中,請至少寫出四個出自本文的成語。(4)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講的是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及做人的道理,請任選一則,先說說這則講的是哪方面的內容,然后結合自身學習生活體會,談談你的啟示或體會。【答案】(1)生氣;反省;迷惑;喜好;堅守(2)①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②時間就像這奔流的河水一樣,不論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3)溫故知新、三省吾身、見賢思齊、三人行,必有我師、任重道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4)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分析】(1)①“慍”讀yùn,“生氣”;②“省”讀xǐng,反省;③“殆”讀dài,通“怠”,在這里指“迷惑”;④“好”是多音字,在這里讀hào,“喜好、喜歡”的意思;⑤“篤”讀dǔ,“堅守”。(2)這兩個句子是名句,翻譯難度不大。①中“故”是形容詞作名詞,指“舊的知識”,“新”,形容詞作名詞,指“新的知識”。②“逝者”指時間,“斯”是指示代詞,指代流水,“舍”讀shè,“止息、停息”的意思。(3)成語很多來源于古書成句。分兩種情況:一是從古書中直接摘引原句,如“吾日三省吾身”;一種是經過加工的,或緊縮、或減字、或增字、或換字。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4)首先應該能翻譯、理解每一則的內容,然后根據內容作分類。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關于學習態度的;“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是關于學習方法的。故答案為:⑴生氣;反省;迷惑;喜好;堅守;⑵①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②時間就像這奔流的河水一樣,不論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⑶溫故知新、三省吾身、見賢思齊、三人行,必有我師、任重道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⑷言之有理即可。【點評】⑴本題考查重點文言實詞的意義。解答此類題目時,應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含義。然后根據句子的意思推斷詞語的意思;⑵本題考查重點句子的翻譯。翻譯時,要忠于原文,不遺漏、不隨意增減內容,譯文要通暢。注意重點字詞及常用句式的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⑶本題考查詞語。成語很多。選取三個即可;⑷本題是主觀題。對作品進行有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此題需要在了解文章主旨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閱讀感受。【參考譯文】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復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了呢?”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做事才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么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做老師了。”孔子說:“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望文生義,迷惑而無所得,只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籃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孔子說:“我整天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自得其樂。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孔子說:“多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2.閱讀下文,回答問題。論語十二章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

孔子名________,字仲尼,________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2)解釋加下劃線詞語在句中的意思。①三十而立________②為人謀而不忠乎________(3)本文所選內容是圍繞哪兩個方面展開的?(4)孔子認為對別人的優缺點應如何正確對待呢?用自己的話說說。(5)孔子及其弟子在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上有很多觀點,請選擇其中一點談談你的體會?【答案】(1)丘;春秋(2)立身,指有所成就;竭盡自己的心力(3)為學與修身(4)選擇他們的優點學習它,對于他們的缺點反觀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5)任選一則來談即可,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注重學思結合。【解析】【分析】(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圣人”,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與孔子并稱“孔孟”。(2)此題注意古今異義詞,“忠”:竭盡自己的心力。(3)《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書,由若干篇章組成,內容大多是關于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世的一般原則。所選十二則,一方面闡述了學習應該有謙虛好學的態度和勤學好問、實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闡述了溫故知新、學思結合、學以致用的學習方法,對后世的教育理論影響極大。另外,還有關于思想道德修養的問題,教育人為人處世的原則等論述。(4)此題不難,題目是關于此章的“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就是我選擇他的優點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的缺點就要改正。”(5)開放性試題,關于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關于學習態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任選一個加以闡述即可。如,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最有效的讀書法。一味讀書而不去思考,就會被書本牽著鼻子走,而失去主見的,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反之一味空想而不去學習和實踐,終究一無所得。故答案為:⑴丘;春秋⑵立身,指有所成就;竭盡自己的心力⑶為學與修身⑷選擇他們的優點學習它,對于他們的缺點反觀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⑸任選一則來談即可,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注重學思結合。【點評】⑴本題難度不大,考生注意平時的積累就能回答。⑵本題考查對常見文言詞語意義的理解及知識的遷移能力。解答此題要結合句子進行理解,詞語的意思可根據知識的積累結合原句進行推斷,考生在平時要注意對常見文言詞語進行積累。⑶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題要求考生讀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內容,注意對內容的概括。⑷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題要求考生讀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內容,結合文章的重點語句進行概括。⑸本題考查的是問題的探究能力。考生要在整體感知文章的基礎上,結合文章的主旨,進行分析。【參考譯文】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復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了呢?”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才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么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做老師了。”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疑惑。”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籃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孔子說:“我整天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自得其樂。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說:“多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3.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問題。

荀巨伯①遠看友人疾,值②胡賊攻郡③,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子令吾去,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賊相視④謂曰:“我輩敗⑤義之人,而入有義國。”遂班軍⑥而還,一郡并獲全。【注釋】①荀巨伯:人名。②值:適逢。③郡:城。④相視:看望。⑤敗:毀壞。⑥班軍:調回軍隊。(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下劃線詞語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

)A.吾今死矣,子可去/去后乃至。B.有疾不忍委之/相委而去。C.而入有義國/與兒女講論文義。D.而敢獨止?/人不知而不慍。(2)請用三條“/”給文中劃線的句子斷句。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3)你從荀巨伯的身上學到了些什么?請寫出兩三點來。【答案】(1)C(2)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3)堅守信義,對友忠誠,舍生取義等【解析】【分析】(1)A項的“去”解釋為:離開;B項的“委”解釋為:丟棄;C項的“義”解釋為:正義,情義/含義;D項的“而”解釋為:表轉折關系。故選C。(2)句子翻譯為: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棄他,我想用我的死來換取朋友的生。故斷句為: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3)結合“遠來,子令吾去,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分析得出:對友忠誠;結合“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分析得出:舍生取義;結合“我輩敗義之人,而入有義國。”分析得出:堅守信義。故答案為:⑴C⑵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⑶堅守信義,對友忠誠,舍生取義等【點評】⑴本題考查文言字詞的理解,注意結合語境理解一詞多義。⑵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文言語句的節奏劃分一般以句意和語法結構為劃分依據。結合語句的內容來劃分即可。劃分節奏主要依據句子的結構,一般是主語和謂語之間、謂語和賓語之間、修飾語和中心語之間要停頓。⑶本題考查的是對文本內容理解與分析能力。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根據題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內容,找出相關的語句,概括即可。【參考譯文】

荀巨伯從遠方來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趕上胡賊攻打城池。荀巨伯的朋友對荀巨伯說:“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趕緊離開!“荀巨伯說:“我從遠方來探望你,你卻讓我離開,為了茍且偷生而毀掉道義,這難道是我荀巨伯應該做的嗎?“這時胡人已經到了,問荀巨伯:“大軍到了,整個城都空了,你是怎樣的一個男子,卻敢一個人留下來?“荀巨伯說:“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棄他,我想用我的死來換取朋友的生。“胡人聽了說:“我們這些不懂道義的人,卻侵入了這么有仁義的國家!“于是調回外出打仗的軍隊,使整個城都因此獲救。4.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元方賣宅

陸少保①,字元方,曾于東都②賣一小宅。家人將受直③矣,買者求見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無出水處耳。買者聞之,遽④辭不買。子侄以為言,元方曰:“不爾,是欺之也。”(選自《唐語林》)【注】①陸少保:即陸元方。少保,官職名。②東都:指洛陽。③直:同“值”。④遽:急忙,立即。(1)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曾于東都賣一小宅/于我如浮云B.但無出水處耳/止增笑耳C.子侄以為言/我言秋日勝春朝D.不爾/尊君在不(2)請用三條“/”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買者求見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無出水處耳。(3)對于文中的陸元方,有人說他傻,有人贊他好。請談談你的看法。【答案】(1)B(2)買者求見/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無出水處耳。(3)說話辦事誠實正直,這是十分可貴的。元方寧愿宅子賣不出去,也絕不欺騙人,這種誠實無欺、為人正直的品質值得歌頌。【解析】【分析】選自《唐語林》。作者:王讜。年代:北宋。(1)A:在/對;C:埋怨/說;D:表否定/通“否”。故選B。(2)這句話的意思是:買(房子)的人要求拜見。于是元方告訴那人說:“這房子非常好,只是沒有排水的地方罷了。”可以根據句意進行停頓。(3)本題考查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能力。這是一道開放性試題,解答此類題型,要注意:寫出感悟最深的一點;絕對不能脫離文章內容;要運用議論性的語言;語言通順、有條理。從“此宅子甚好,但無出水處耳”“不爾,是欺之也”可以看出陸元方的誠實,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故答案為:⑴

B;⑵買者求見/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無出水處耳;⑶說話辦事誠實正直,這是十分可貴的。元方寧愿宅子賣不出去,也絕不欺騙人,這種誠實無欺、為人正直的品質值得歌頌。【點評】⑴本題考查辨析一詞多義,文言詞語的用法和含義是中考的常考題,一詞多義現象在文言文中相當常見,有些詞所包含的意義不只一個,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⑵本題考查文言文語句的句讀。解答此類試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先對句子作簡單翻譯,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據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行句讀;同時利用虛詞來輔助句讀。句讀時要注意古漢語的語法和句式,句讀不能出現“破句”的現象;⑶答題時應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義,結合中心作答,結合自己或社會實際情況,引發感悟,注意遣詞造句講究三美:運用古詩文、名言警句;恰當運用比喻等修辭;成語。偷梁換柱把作者的在該文章中的觀點、體驗換成自己的話再重新演繹一遍。【附參考譯文】

陸少保,字元方,曾經在洛陽城賣一棟房子,家里人要把房子賣了換錢,買(房子)的人要求拜見。于是元方告訴那人說:“這房子非常好,只是沒有排水的地方罷了。”買(房子)的人聽到(他說的話)后,立刻拒絕不買了。子侄們埋怨了他幾句,陸元方說:“不這樣,這是欺騙對方了。”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神童莊有恭

粵中莊有恭①,幼有神童之譽。家鄰鎮粵將軍署,時為放風箏之戲,適落于將軍署之內宅,莊直入索取。諸役以其幼而忽之,未及阻其前進。將軍方與客對弈②,見其神格③非凡,遽詰之曰:“童子何來?”莊以實對。將軍曰:“汝曾讀書否?曾屬對否?”莊曰:“對,小事耳,何難之有!”將軍曰:“能對幾字?”莊曰:“一字能之,一百字亦能之。”將軍以其言之大而夸也,因指廳事④所張畫幅而命之對曰“舊畫一堂龍不吟虎不嘯花不聞香鳥不叫,見此小子可笑可笑。”莊曰:“即此間一局棋,便可對矣。”應聲云:“殘棋半局,車無輪,馬無鞍,炮無煙火卒無糧,喝聲將軍提防提防。”(選自鄒弢《三借廬筆談》)(注釋)①莊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書。②弈:下棋。③神格:神色與氣質。④廳事:指大堂。(1)下列劃線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時為放風箏之戲/元方時年七歲B.莊直入索取/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C.童子何來/將復何及D.因指廳事所張畫幅而命之對曰/未若柳絮因風起(2)用“/”給文中畫橫線句子斷句。舊畫一堂龍不吟虎不嘯花不聞香鳥不叫(3)結合文章內容簡析選文和《陳太丘與友期行》中描寫的人物有哪些相似之處。【答案】(1)B(2)舊畫一堂/龍不吟/虎不嘯/花不聞香鳥不叫(3)示例一:莊有恭和元方都是睿智、不卑不亢、才思敏捷的孩子。如莊有恭看到廳中的棋子,馬上應聲回答;元方對于友人的詰難馬上有理有據進行反駁。示例二:友人和將軍都是無禮,不懂得尊重兒童的人。如將軍急促喝問莊有恭,并讓他用張貼的畫做對子。友人自身遲到卻對子罵父。【解析】【分析】(1)考查對文言詞語一詞多義的理解。A.選項中“時”分別為“時常”和“當時”;B.選項中的“入”的意思都是“進去,進入”;C.選項中的“何”分別是“哪里,什么地方”和“怎么”;D.選項中的“因”分別是“于是”和“趁,乘”的意思。故選B。(2)考查文言文語句的句讀。解答此類試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先對句子作簡單翻譯,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據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行句讀;同時利用虛詞來輔助句讀。句讀時要注意古漢語的語法和句式,句讀不能出現“破句”的現象。語句“舊畫一堂龍不吟虎不嘯花不聞香鳥不叫”與下文的“殘棋半局,車無輪,馬無鞍,炮無煙火卒無糧”是對聯。據此知,正確的句讀是:舊畫一堂/龍不吟/虎不嘯/花不聞香鳥不叫。也依據句意來句讀。(3)考查學生的對比閱讀及分析能力。從兩篇文章所敘寫的內容:莊有恭看到廳中的棋子,馬上完成將軍所出的對子;元方對于友人的詰難馬上有理有據進行批駁。可以看出,莊有恭和元方都是聰明睿智、才思敏捷的孩子。兩文中所寫的將軍和友人,都是對孩子不尊重,少禮貌的人。這可從“遽詰之曰”和“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可心看出來。據此理解作答。故答案為:(1)B;(2)舊畫一堂/龍不吟/虎不嘯/花不聞香鳥不叫;(3)示例一:莊有恭和元方都是睿智、不卑不亢、才思敏捷的孩子。如莊有恭看到廳中的棋子,馬上應聲回答;元方對于友人的詰難馬上有理有據進行反駁。示例二:友人和將軍都是無禮,不懂得尊重兒童的人。如將軍急促喝問莊有恭,并讓他用張貼的畫做對子。友人自身遲到卻對子罵父。【點評】(1)本題考查考生對文言詞語一詞多義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注意平時對常用詞語意思的掌握和積累,要結合具體的句子進行理解。(2)本題考查考生對文言語句的斷句能力。解答此題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據句子的現代語法特點進行斷句,注意題干的限制要求。(3)本題考查的是對人物形象的比較分析,要求考生讀文章整體感知,理解文章的內容,注意對人物形象進行歸納和概括,要抓關鍵語句和相關的描寫進行分析。【參考譯文】

粵中部的莊有恭,幼年即有神童的名聲。(他的)家在鎮粵將軍署旁邊,有一次放風箏玩耍,(風箏)恰好落到將軍署的內院中,莊有恭直接進入要求歸還。所有衙役都認為他歲數小而忽略了他,沒有來得及阻擋他進入。將軍正好和客人下棋,看到他精神狀態與眾不同,急促喝問他說:“小孩從哪來的?”莊有恭實話回答。將軍說:“你讀書了沒有?可以對對子嗎?”莊有恭回答說:“對子,小意思罷了,這有什么難的!”將軍問:“能對幾個字的對子?”莊有恭回答:“一個字能對,一百個字也能對。”將軍認為他自大并且夸張,于是就指著廳里張貼的畫讓他做對子,說:“舊畫一堂,龍不吟,虎不嘯,花不聞香鳥不叫,見此小子可笑可笑。”莊有恭說:“就是這里一盤棋,便可以對呀。”應聲對道:“殘棋半局,車無輪,馬無鞍,炮無煙火卒無糧,喝聲將軍提防提防。”6.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管莊子刺虎

有兩虎爭人而斗者,管莊子將刺之。管與止之曰:“虎者,戾蟲;人者,甘餌也。今兩虎爭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傷。子待傷虎而刺之,則是一舉而兼兩虎也。無刺一虎之勞,而有刺兩虎之名。”(選自《戰國策﹒秦策二》)【注】①爭人而斗:爭吃一個人而打斗。②戾:兇暴。③甘:美。(1)請選出出自本文的一個成語(

)A.坐山觀虎斗B.狐假虎威C.虎口拔牙D.為虎作倀(2)請將文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無刺一虎之勞,而有刺兩虎之名。(3)管與認為刺虎的最佳時機是什么時候?請用原文回答。【答案】(1)A(2)不用刺殺一只虎的辛勞。就可以得到殺死兩只虎的名聲。(3)子待傷虎而刺之,(則是一舉而兼兩虎也)。【解析】【分析】(1)中國傳統文化給我們留下了大量優美的文章,不但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而且是提煉成語與名言的寶庫。首先要讀懂文句的大意,然后根據文句中的重點詞語聯想到平時積累的成語。根據文句的個別字眼去推斷應是哪個成語。這要看學生平時的積累。對成語含義的把握,對成語字眼的記憶。如從“今兩虎爭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傷。子待傷虎而刺之,則是一舉而兼兩虎也”一句分析,出自本文的一個成語應該是“坐山觀虎斗”。(2)本題注意下列字詞的翻譯,如“勞”:辛勞。“有”:獲得、得到。“名”:名聲。(3)文言文要點的理解提取。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掃清文字障礙,疏通文意,讀懂內容,這是提取關鍵信息的前提和基礎。如管與認為刺虎的最佳時機可提取“子待傷虎而刺之”作為答案。故答案為:⑴A⑵

不用刺殺一只虎的辛勞。就可以得到殺死兩只虎的名聲。(3)子待傷虎而刺之,(則是一舉而兼兩虎也)。【點評】⑴本題考查考生對文中內容的理解和成語的運用能力。解答此題要求考生熟讀文章。理解文章的內容,結合平時對成語的積累進行理解。⑵本題考查的是重點句子的翻譯。解答此題要遵循翻譯的原則,掌握翻譯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遺漏、不隨意增減內容,譯文要順暢,翻譯時要注意重點詞語和常見句式的正確理解。(3)本題考查考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解答此題要求考生整體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內容,找準答題區域和語句。【附參考譯文】

有兩只因為爭吃一個人而打斗的老虎,管莊想要刺死它們。管與阻止他說:“老虎,是兇暴的動物;人,是(它們)美味的食物。現在兩只老虎因爭吃人而互相爭斗,小的一定會死,大的一定會受傷。你等這兩只老虎死的死、傷的傷,后再刺死它們,一次就同時殺死兩只老虎。不用費一點兒力氣,就一下子獲得殺死兩只老虎的名聲!”7.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

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反。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反,何必見戴!”王子猷嘗暫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或問:“暫住何煩爾?”王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選自《世說新語》)(1)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人問其故/而兩狼之并驅如故B.造門不前而反/學而不思則罔C.時戴在剡/年與時馳D.因起彷徨/未若柳絮因風起(2)請用三條“/”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反(3)“雪夜訪戴”表現了王子猷怎樣的個性?【答案】(1)B(2)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反(3)表現了王子猷率性而為、高尚有節的個性。【解析】【分析】(1)B句子中劃線詞語意思相同。“而”都是表轉折。A前者“原因”,后者“原來”。C前者“當時”,后者“時間”。D前者“于是”,后者“憑借”。(2)此題較容易,根據文意即可推斷出正確答案: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反。譯為:當時戴安道在剡縣,即刻連夜乘小船去拜訪他。經過一夜才到,到了戴安道家門前沒進去卻又轉身返回。此題要注意把相關的幾個意思劃開。(3)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質,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點,我們可以分析具體事件,因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種描寫,因為通過描寫可以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如“造門不前而反”“興盡而反,何必見戴”“何可一日無此君(竹子)”等句,表現了王子猷率性而為、高尚有節的個性。故答案為:⑴B⑵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反⑶表現了王子猷率性而為、高尚有節的個性。【點評】⑴本題考查文言字詞的理解,注意結合語境理解一詞多義。⑵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文言語句的節奏劃分一般以句意和語法結構為劃分依據。結合語句的內容來劃分即可。劃分節奏主要依據句子的結構,一般是主語和謂語之間、謂語和賓語之間、修飾語和中心語之間要停頓。⑶本題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題關鍵是了解文章內容,找出描寫人物的語句與相關事件,然后結合具體內容來分析。【附參考譯文】

王子猷住在會稽山北面,一天夜里大雪紛飛,他一覺醒來,推開臥室門,命仆人斟上酒,看到四面一片潔白。于是他感到猶豫不決,吟詠起左思的《招隱》一詩,忽然懷念起戴安道。當時戴安道在剡縣,即刻連夜乘小船去拜訪他。經過一夜才到,到了戴安道家門前沒進去卻又轉身返回。有人問他原因,王子猷說:“我本來是乘著興致前往,興致沒了自然就返回了,為什么一定要見戴安道呢?”王子猷曾經暫時借住別人的空房,隨即叫家人種竹子。有人問他:“暫時住一下,何必這樣麻煩?”王子猷吹口哨并吟唱了好一會,才指著竹子說:“怎么可以一天沒有這位先生!8.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1)解釋下列劃線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①誡子書________②淫慢則不能勵精________③險躁則不能冶性________(2)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②年與時馳,意與日去。(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說明了“淡泊”“寧靜”是“明志”的前提。B.全文的中心論點是:靜以修身,儉以養德。C.文章以駢句為主,句式對稱,整齊和諧,富有韻律美。D.文章只概括了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答案】(1)告誡、勸勉;懈怠;輕薄(2)①不能內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沒辦法明確志向,不能寧靜專一,就沒辦法達到遠大目標。②年紀隨同時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隨同歲月而消失。(3)D【解析】【分析】(1)涉及的詞語都是常見的文言實詞。解答時要聯系上下文,根據語境做出判斷。“誡”,告誡、勸勉;“慢”,懈怠。(2)要求學生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如判斷句、倒裝句(賓語前置、狀語后置)、被動句、反問句等。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義為輔。重點字詞:“明”,明確;“致”,達到;“去”,消失。(3)D項錯誤。應改為: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故答案為:⑴①告誡、勸勉;②懈怠;③輕薄⑵①不能內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沒辦法明確志向,不能寧靜專一,就沒辦法達到遠大目標。②年紀隨同時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隨同歲月而消失。⑶D【點評】⑴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含義的能力。理解詞語的含義時要注意文言詞語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能結合具體語境來準確辨析即可。⑵本題考查重點句子的翻譯。翻譯時要忠于原文,不遺漏、不隨意增減內容,譯文要通暢。注意重點字詞以及常見句式的翻譯,特別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⑶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注意通讀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選項正誤。9.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陳太丘與友期行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1)解釋下列劃線字詞的意思。①元方時年七歲________②尊君在不________③元方入門不顧________(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與人期行,相委而去。(3)下列對文意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期行”是指陳太丘與他的朋友約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B.“怒”與“慚”寫客人被陳元方反駁前后的神態變化不僅使文章語言生動形象,同時也表明客人是一個知錯能改的人。C.這則故事寫了陳太丘、友人和陳元方三個人的活動,重點寫的是陳太丘和友人之間的活動。D.小元方能指出父親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無信”,“對子罵父”是“無禮”,可見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答案】(1)當時;通“否”;回頭看(2)和人約定同行,卻丟下我走了。(3)C【解析】【分析】(1)根據平時對文言詞語的積累及句意理解詞語意思,注意“時”,這里是當時的意思,“不”屬于通假字,通“否”。“顧”是回頭看的意思。(2)這句話的關鍵詞語是“期”,約定;“委”,委,丟下,舍棄。據此可知這句話可以翻譯為:和人約定同行,卻丟下我走了。(3)ABD理解和分析正確。C.這則故事寫了陳太丘、友人和陳元方三個人的活動,重點寫的是陳元方和友人之間的活動。故答案為:⑴當時;通“否”;回頭看⑵和人約定同行,卻丟下我走了。⑶C【點評】⑴本題考查對文言詞語含義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類題,要根據平時對課文注釋的識記及積累,結合具體語境進行解釋。還要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特殊用法的字詞。⑵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翻譯文言語句要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匯,運用“增、刪、調、換、留”等譯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譯句文從字順,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范,句意盡量達到完美。⑶本題考查理解和分析文意的能力。答題時首先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內容和主旨,然后在此基礎上重點分析每個選項是否符合文章內容和主旨即可答題。10.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論語》十二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1)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學而時習之。時:時間B.人不知而不慍。慍:生氣、惱怒C.吾日三省吾身。省:反省D.思而不學則殆。殆:疑惑(2)下列劃線詞與“可以為師矣”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B.可以一戰C.可以調素琴D.皆以美于徐公(3)下列說法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孔子認為,只要溫習了學過的知識,就可以憑借這一點當老師。B.“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句話談論的是學習方法。C.《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D.“四書”指的是《尚書》《論語》《大學》《中庸》。(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5)兩千多年來,孔子閃爍著哲理光彩的語錄,教育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請從文中選擇一則,談談你的感悟。【答案】(1)A(2)B(3)C(4)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平民百姓的志氣卻不可改變。(5)示例: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啟發:學過的知識要及時復習,這樣,才能對學過的知識有更深的理解。【解析】【分析】(1)A項有誤,“時”是“按時”的意思。故選A。(2)“可以為師矣”一句中“以”是“憑借”的意思。A.以:因為;B.以:憑借;C.以:來;D.以:認為。故選B。(3)A.錯誤,“可以為師”的前提是“溫故而知新”,除了溫習舊知識,還用善于思考從中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B.錯誤,“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句話談論的是珍惜時間;C.正確;D.“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故選C。(4)此句重點詞有:三軍,軍隊;奪,改變;匹夫,指貧民百姓。(5)從文章中任選一則,結合內容和生活實際來談感悟即可。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一句,意思是:溫習學過的知識,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么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做老師了。這就告訴我們:學過的知識要及時復習,這樣,才能對學過的知識有更深的理解。故答案為:⑴A;⑵B;⑶C⑷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平民百姓的志氣卻不可改變。⑸示例: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啟發:學過的知識要及時復習,這樣,才能對學過的知識有更深的理解。【點評】⑴本題考查對常見文言詞語意義的理解和判斷能力。解答此題要結合句子進行理解,詞語的意思可根據知識的積累結合原句進行推斷,考生在平時要注意對常見文言詞語進行積累。⑵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用法辨析,要求考生在平時注意常用虛詞的積累,要結合具體的語境進行分析理解。⑶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讀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內容,對選項逐項審讀,仔細辨析,判斷正誤。⑷本題考查的是重點句子的翻譯。解答此題要遵循翻譯的原則,掌握翻譯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遺漏、不隨意增減內容,譯文要順暢,翻譯時要注意重點詞語和常見句式的正確理解。⑸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考生要結合材料的內容,聯系生活實際進行闡述。【參考譯文】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復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了呢?”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才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么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做老師了。”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疑惑。”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籃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孔子說:“我整天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自得其樂。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孔子說:“多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1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甲)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與家犬雜畜,亦與犬相安。稍長亦頗馴竟忘其為狼。一日晝寢廳事,聞群犬嗚嗚作怒聲,驚起周視無一人。再就枕將寐,犬又如前,乃偽睡以俟。則二狼伺其未覺,將嚙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殺而取其革。此事從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誣哉!”然野心不過遁逸耳;陽為親昵,而陰懷不測,更不止于野心矣。獸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貽患耶?”(1)用“/”給下列句子劃分停頓。(劃分兩處)稍長亦頗馴竟忘其為狼。(2)解釋下列劃線的詞語。①目似瞑________②蓋以誘敵________③將嚙其喉________④信不誣哉________(3)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顧野有麥場/元方入門不顧B.一狼徑去/待君久不至,已去C.以刀劈狼首/靜以修身D.亦斃之/擇其善者而從之(4)翻譯下列句子。①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②陽為親昵,而陰懷不測。(5)甲乙兩文寫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點?作者對狼分別持什么態度?【答案】(1)稍長/亦頗馴/竟忘其為狼。(2)閉上眼睛;原來是,大概是;咬;確實(3)C(4)①想要從通道進入從背后對屠戶進行攻擊。或:想要從通道進入來攻擊屠戶的后背。②表面上假裝親昵,卻心懷叵測。(5)陰險、奸詐、狡猾。甲文主要譏諷嘲笑狼的狡猾;乙文主要揭露狼心不改的本質并進行譴責。【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技巧:分句;句子成分;關聯詞;虛詞。稍長(兩只狼漸漸地長大了(主人))/亦頗馴(還是很馴服)/竟忘其為狼(竟然忘了它們是狼)。(2)①目似瞑:狼的眼睛好像閉上了。“暝”是一詞多義:閉上眼睛;黃昏;幽暗;天黑,日落。②蓋以誘敵:原來是用來誘惑敵人。“蓋”是一詞多義:原來是;原因是;大概;發語詞。③將嚙其喉:要咬他的喉嚨。“嚙”是一詞多義:咬;侵蝕。④信不誣哉:確實沒有誣蔑它們啊!“信”是一詞多義:確實;信任;信用。(3)A.回頭看/回頭看。B.離開/離開。C.用/來。D.代詞/代詞。故選C。(4)本題注意:①意,打算。隧,從隧道。以,來。②陽,表面。為,是。而,但是。陰,暗地里。(5)結合“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陽為親昵,而陰懷不測”看出狼的陰險、奸詐、狡猾。【甲】結合“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可知,作者對狼是持嘲笑、譏諷的態度。【乙】結合“狼子野心,信不誣哉!”可知,作者通過揭露狼的奸詐、狡猾的本質,對狼持譴責的態度。故答案為:⑴稍長/亦頗馴/竟忘其為狼。⑵閉上眼睛;原來是,大概是;咬;確實⑶C⑷①想要從通道進入從背后對屠戶進行攻擊。或:想要從通道進入來攻擊屠戶的后背。②表面上假裝親昵,卻心懷叵測。⑸陰險、奸詐、狡猾。甲文主要譏諷嘲笑狼的狡猾;乙文主要揭露狼心不改的本質并進行譴責【點評】⑴本題考查考生對文言語句斷句的能力。解答此題要求考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進行斷句,要結合現代語法,注意停頓。⑵本題考查對常見文言詞語意義的理解及知識的遷移能力。解答此題要結合句子進行理解,詞語的意思可根據知識的積累結合原句進行推斷,考生在平時要注意對常見文言詞語進行積累。⑶本題考查文言虛詞和一詞多義的用法辨析,要求考生在平時注意常用虛詞和詞義的積累,要結合具體的語境進行分析理解。⑷本題考查的是重點句子的翻譯。解答此題要遵循翻譯的原則,掌握翻譯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遺漏、不隨意增減內容,譯文要順暢,翻譯時要注意重點詞語和常見句式的正確理解。⑸本題考查考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題要求考生讀懂文章,理解文章的意思,要注意對內容的梳理和概括。【附參考譯文】

【甲】一會兒,一只狼徑直走開,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樣蹲坐在前面。過了一會兒,狼的眼睛好像閉上了,神情悠閑得很。屠戶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頭,又劈砍幾刀殺死了狼。屠戶正想要走,轉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圖想要鉆洞進入柴草堆來攻擊屠戶的后面。狼的身體已經鉆進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戶從后面砍斷狼的大腿,也殺死了這只狼。屠戶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來誘惑敵人。狼也是狡猾的動物,但是一會兒兩只狼都被殺死了,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給人增加笑料罷了。

【乙】有個有錢人家偶然得到兩只小狼,將它們和家狗混在一起圈養,也和狗相安(無事)。兩只狼漸漸地長大了,還是很馴服。(主人)竟然忘了它們是狼。一天白天躺在客廳里,聽到群狗嗚嗚地發出發怒的叫聲,驚醒起來四周看看,沒有一個人。再次就枕準備睡覺,狗又像前面一樣(吼叫),(他)便假睡來等著(觀察情況)。便發現兩只狼等到他沒有醒,要咬他的喉嚨,狗阻止它們,不讓它們上前。(那個人)就殺(狼)取它們的皮。(他)就說:“狼子野心,確實沒有誣蔑它們啊!”兇惡的本性只不過是被深深地隱藏罷了。表面上裝作很親熱,但背地里卻心懷不軌,更不是只有野心罷了。禽獸并不值得說什么,這個人為什么要收養這兩條狼給自己留下禍患呢。12.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問題。《(論語》十二章》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解釋下列加下劃線的詞。①不亦說乎________②人不知而不慍________③好之者不如樂之者________④博學面篤志________(2)翻譯下列句子。①為人謀而不忠乎?與周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3)請寫出兩個出自《<論語》十二章》中的成語。(4)選文多處內容都與學習有關,請寫出你感悟最深的一章,井說說其對你學習方面的啟發。【答案】(1)通“悅”,愉快;生氣;以……為樂;堅定(2)①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②

幾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3)示例:不亦樂乎溫故知新三十而立

擇善而從

三人行,必有我師(4)示例:我選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它告訴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學與思不能偏廢,只有將兩者聯系起來,才能使自己成為有道德、有學識的人。【解析】【分析】(1)此題多古今異義詞,如“說”:通“悅”,愉快。所以千萬不要以今釋古。“慍“在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內容是作答的關鍵。(2)文言語句的翻譯首先要知道文言詞語的意思,把詞語放到語境中,根據上下文推斷也不失是一種較好的方法。注意“忠”“信”“傳”“焉”等字的翻譯。(3)從“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句中的提取即可。(4)首先要理解好文句的大意。最好用現代漢語先翻譯出來,并聯系自己的親身實際談體會。一定要談感悟最深印象最深的一章,這樣寫出來才深刻,也有話可說。故答案為:⑴通“悅”,愉快;生氣;以……為樂;堅定;⑵①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②

幾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⑶示例:不亦樂乎溫故知新三十而立

擇善而從

三人行,必有我師;⑷示例:我選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它告訴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學與思不能偏廢,只有將兩者聯系起來,才能使自己成為有道德、有學識的人。【點評】⑴作答本題,重點在于文言實詞的積累,同時也可以借助整個句子的意思來判斷。學生一要注重平時的積累,結合所學課文語境積累常用的實詞的意思和所運用的具體語境以及所屬詞性或語法功能;二要關注所做試題選文的語境,以及所給比較選項的語境,在具體語境下理解比較,即可得出答案;⑵本題考查翻譯語句的能力,答題時應注意,翻譯一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直譯落實重點字詞,不能遺漏,句意要通順們還要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特殊用法的詞語;⑶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與分析概括能力。答題時需要通曉全文大意按要求概括作答即可;⑷本題考查閱讀感悟啟示的表達,答題時應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義,結合中心作答,結合自己或社會實際情況,引發感悟,注意遣詞造句講究三美:運用古詩文、名言警句;恰當運用比喻等修辭;成語。偷梁換柱把作者的在該文章中的觀點、體驗換成自己的話再重新演繹一遍。【參考譯文】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復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了呢?”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才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么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做老師了。”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疑惑。”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籃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孔子說:“我整天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自得其樂。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說:“多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13.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

孫叔敖為嬰兒之時,出游見兩頭蛇殺而埋之歸而泣。其母問其故,叔敖對曰:“聞見兩頭之蛇者死。向者①吾見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見,殺而埋之矣。”其母曰:“吾聞有陰德者,天報以福②,汝不死也。”及長,為楚令尹,未治而國人信其仁也。(選自《新序雜事一》)【注】①向者:從前,過去,這里指“剛才”。②有陰德者,天報以福:積有陰德的人,上天就會降福于他。(1)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詞語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

)A.其母問其故/溫故而知新B.恐去母而死也/去后乃至C.恐他人又見/恐前后受其敵D.吾聞有陰德者/不若無聞也(2)用三條“/”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出游見兩頭蛇殺而埋之歸而泣。(3)請結合選文簡要分析孫叔敖是個怎樣的人?【答案】(1)A(2)出游/見兩頭蛇/殺而埋之/歸而泣。(3)“見兩頭蛇,殺而埋之”表現出他的勇敢;“恐去母而死”表現出他的孝順;“恐他人又見,殺而埋之矣”表現出他的仁慈。【解析】【分析】選自《新序》。作者:劉向。年代:西漢。(1)A項,故:原因,緣故/舊的,原來的;B項,去:離開;C項,恐:擔心;D項,聞:聽說。故選A。(2)文言文斷句首先要讀懂句子的意思,根據句子的意思可以準確斷句。句子意思讀不懂的時候,也可根據虛詞、對話、修辭、句子結構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習慣句式等斷句。這句話意思是:他游玩時,看見一條長著兩個頭的蛇,便殺死它埋了起來,回到家里就哭起來。根據意思劃分朗讀節奏即可。(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人物形象的分析,答題時需要通曉全文大意。讀了這則故事,從孫叔敖遇蛇、殺蛇、埋蛇的事情,可以看出他身上具有無私善良,能處處為他人著想優秀品質;他“恐去母而死”,則表現出他的孝順。據此分析作答即可。故答案為:⑴A;⑵出游/見兩頭蛇/殺而埋之/歸而泣;⑶見兩頭蛇,殺而埋之”表現出他的勇敢;“恐去母而死”表現出他的孝順;“恐他人又見,殺而埋之矣”表現出他的仁慈。【點評】⑴本題考查辨析一詞多義,文言詞語的用法和含義是中考的常考題,一詞多義現象在文言文中相當常見,有些詞所包含的意義不只一個,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⑵本題考查文言文語句的句讀。解答此類試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先對句子作簡單翻譯,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據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行句讀;同時利用虛詞來輔助句讀。句讀時要注意古漢語的語法和句式,句讀不能出現“破句”的現象;⑶本題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題需在通曉全文大意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語句來分析。【附參考譯文】孫叔敖幼年的時候,曾經游玩時,看見一條長著兩個頭的蛇,便殺死它并且埋了起來;(他)回到家里就哭起來。母親問他為什么哭泣,孫叔敖回答道:“(我)聽說看見長兩只頭的蛇的人必定要死,剛才我看見了一只長有兩頭的蛇,所以害怕我會離開母親而死去。”他母親說:“蛇現在在哪里?”孫叔敖說:“我擔心別人再看見它,就把它殺掉并埋起來了。”他母親對他說:“我聽說積有陰德的人,上天會降福于他,所以你不會死的。”等到孫叔敖長大成人后,做了楚國的令尹,還沒有上任,人們就已經都相信他是個仁慈的人了。14.課內文言文誡子書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1)解釋下列句中劃線的詞。①非淡泊無以明志(________)②非寧靜無以致遠(________)③非學無以廣才(________)(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①靜以修身,儉以養德。②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3)下列說法不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誡,又作“戒”,勸解、勸勉之意。誡子書,即作者諸葛亮寫給兒子,旨在勸解、勸勉的信。B.這是一篇以議論為主的文言文,主要論述修身治學,強調淡泊寧靜的價值。C.諸葛亮將立志、學習、成才緊密聯系在一起,告誠兒子要志存高遠,勤學成才。D.本文選自《諸葛亮集》作者諸葛亮是三國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