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世界電影史概述
1世界電影自誕生起,迄今已有110多年。
百余年來,世界電影取得了極為輝煌的成就,這主要得益于世界各國電影創新運動(創作技巧、思想觀念、技術手段)的推動,其中最重要者依次為:
1915年前后,美國的格里菲斯在“視覺語言”上的集中突破。
1920年代,世界電影的“第一次創新浪潮”(波及法、德、蘇聯等國)。
1927年,電影開始有了聲音,美國《爵士歌王》。21930年代,法國詩意現實主義電影的成就。1930~1940年代,好萊塢類型片模式的確立,及其大制片廠制度的建構與完備;
1935年,電影開始有了“色彩”,美國《浮華世家》。
1940年代中期~1950年代初期,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貢獻。
1950年代~1970年代,世界電影的第二次創新浪潮。包括:以瑞典、法、意、日等國為主的“新浪潮”運動,以及1960~1970年代的新好萊塢和新德國電影的成就。3
1990年代以來數碼藝術和技術對電影創作的深刻影響等
等……
當然,世界電影能有今天的魅力,還要感謝那些燦若群星的藝術大師:梅里愛、格里菲斯;愛森斯坦、卓別林、弗拉哈迪、格里爾遜、瑞芬斯塔爾;讓·雷諾阿、希區柯克、奧遜·威爾斯、柴伐梯尼;黑澤明、伯格曼、特呂弗、戈達爾、安東尼奧尼、費里尼;法斯賓德、科波拉、斯皮爾伯格;李安等等……4
一、1895~1918年:世界電影的草創時期
1、法國:盧氏兄弟、梅里愛、百代公司
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舉行了世界電影的“首次商業”公映,他們放映了《工廠大門》《火車到站》《水澆園丁》等10余部短片,內容均為對工作、生活場景和自然風光的“片斷式客觀實錄”。這天標志著世界電影的誕生。5從1896到1910年前后,法國人梅里愛陸續導演了《月球旅行記》《太空旅行記》等多部具有科幻或神話色彩的作品,在世界電影史上成為了“劇情片”的奠基人和電影特技的先驅。
從1895年起,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法國是全球最主要的電影生產和輸出國,其中“百代公司”和“高蒙公司”的產銷量最高。鑒于以上三個因素,法國被稱為“世界電影的故鄉”。6
2、美國:愛迪生、鮑特、格里菲斯、好萊塢
1896年4月,愛迪生在紐約進行了全美首次電影商業放映,這標志著美國電影的開端。
1903年,埃德溫·鮑特導演的《火車大劫案》在商業和聲譽上均獲巨大成功,
不僅奠定了美國西部片的經典樣式,同時也有效地提升了美國電影在國內外的影響力
71915年,格里菲斯導演了巨片《一個國家的誕生》,該片廣泛吸納了世界電影在最初20年里的探索成就,如:平行剪輯、運動鏡頭、特寫鏡頭、多角度攝影,并由此確立了以“鏡頭”而不是以“場面”作為影片結構基礎的“電影敘事語言”,從而讓世界電影開始由一種雜耍過渡為一門獨立的新興藝術形式。
在1910年前后,作為美國電影產業中心的“好萊塢”,在加里福尼加州的洛杉磯地區崛起,并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開始稱霸世界影壇。8二、1919~30年:世界電影的第一次創新浪潮這是一次世界性的電影創新浪潮,波及:法、德、蘇、荷、美等國,為期十年
左右,藝術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蘇聯“蒙太奇學派”的創立
這是蘇聯電影界創立于1920年代中后期的一個學派,它強調“1+1>2”,即: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鏡頭剪輯在一起,強烈而直觀地表達出某些新的意義,并力圖以此直接去影響、控制觀眾的思想。9該學派的核心價值在于賦予了“剪輯”一個全新的功能——創造意義、傳播思想。(剪輯在此前的功能僅限于:按敘事邏輯,把許多鏡頭拼裝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流暢的銀幕故事。)
核心人物和作品:愛森斯坦《戰艦波將金號》/1925年,普多夫金《母親》/1926年,前者偏重“思想的表達”,后者重在“有意味的敘事”。
評價:蘇聯蒙太奇學派利用隱喻、象征等藝術手法,極大地提升了世界電影的“思想表達能力”,以及對觀眾頭腦、情感的引導、控制能力。10其缺點在于:它過度遮蔽了生活的曖昧性、以及人性的復雜性,因而使電影有時淪為灌輸某種政治理念的宣傳工具。
其優點是:能夠使影片主題鮮明,并具有很強的情感沖擊力。
備注:以往對“蒙太奇”的分類過于龐雜,事實上它基本可分為兩大類:
A、“表現性蒙太奇”,以愛森斯坦的作品為代表,重在“表意”;
B、“敘事性蒙太奇”,實際上指的就是常規或傳統意義上的“剪輯”。11
2、“意識銀幕化”的初步實現
20世紀初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多種思想、藝術流派在歐美興起,例如:尼采的哲學思想(“上帝死了”)、薩特的“存在主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等學說,雖然這些思想流派五花八門,但它們普遍認為:人們在現實中所直接看到、聽到的都只是生活的“表象”,只有通過人的精神感受、主觀印象和想象,以及無意識、潛意識、下意識和幻覺、夢境,乃至精神錯亂、瘋狂狀態等等“內心世界”的折射,才能反映出生活或人的本質。12由于這些思想、藝術流派共同特征是:顛覆傳統價值觀念,主張個性自由抒發,重視對“心理現實”的認知和表達,并大多具有“非理性”的特點,因此,它們被后世統稱為“現代主義”思潮。(注:邵牧君等學者則把它們概括地稱為“內心現實主義”)
上述思潮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也波及到了電影創作中,并主要體現在以下流派及其代表作當中:131)德國:表現主義電影《卡里加里博士》/1919等。2)法國:①、印象派電影《黃金國》/1921等;②、達達主義電影《幕間休息》;③、超現實主義電影《貝殼與僧侶》/1927,《一條安達魯狗》/1928等。上述作品可統稱為“現代主義”電影。評價:“現代主義”電影的探索成就表明,電影不僅能夠復制和再現看得見的“現實生活”,而且也可以表現與反映看不見的“內心世界”——在銀幕上展現人的精神狀態和意識活動,這無疑極大地豐富了電影的表現力,從而在精神、意識和情感的“銀幕化”等方面,為后來的電影創作提供了多種可能性。
143、“紀錄片”的創立與發展
1)、1921年,美國人弗拉哈迪拍攝了《北方的納努克》并取得極大成功,“紀錄片”這一片種因此誕生。后來,弗拉哈迪又拍攝了《摩阿拿》《亞蘭島人》等一批紀錄世界各地人類生活的影片,因此,他既是“世界紀錄片之父”,也是“人類學紀錄片”的奠基人。
2)、1920年代,蘇聯人維爾托夫等人拍攝了大量新聞紀錄片,主張“利用比人的眼睛更加完美的電影眼睛——電影攝影機,來研究充滿空間的龐雜視覺現象……”,因此被譽為“電影眼睛派”,代表作是《持攝影機的人》(1929)。15
“電影眼睛派”反對簡單紀錄生活,主張用多種獨特的鏡頭、剪輯和特技去捕捉與表現生活,這一流派的美學追求與風格,對后來各國的紀錄片創作影響很大。
此外,法國人讓·維果的《尼斯景象》,荷蘭人伊文思的《雨》《橋》等,也是1920年代紀錄片的杰作。這些作品不再局限于平鋪直敘地客觀攝錄現實,而是通過多維的視角和特殊的剪輯去表現現實,這使許多原本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問題和景象,具有了詩一般的情調和社會內涵。164、“純電影”的藝術成就
有關“純電影”的概念和實踐主要出現在1920年代中后期。
純電影一般完全不要故事情節、乃至摒棄思想主題,重在將一些運動、變化著的事物或有趣的現象,以極富韻律感的方式剪輯在一起,刻意要把電影做成一種“看得見的音樂”或“視覺的舞蹈”。代表作主要有出自法、德兩國的《機械舞蹈》和《對角線交響曲》等。
評價:純電影是對“電影的形式美”和“電影節奏美”的一種極端化的實驗和追求。175、“有聲電影”開始面市第一部有聲片是美國的《爵士歌王》(1927)。(注:進入1930年代之后,世界各國普遍開始了對有聲電影的探索,大約從1930年代中期之后,默片才最終從國際電影市場上消失。)
聲音的介入,極大地增強了電影的表現力:1)對白:空前豐富了電影的信息量,使之能在有限的時間里講述復雜的故事;2)環境和心理音響:強化了電影的空間感、真實感,以及銀幕上下的心理感受;3)音樂:可以事半功倍地使影片中的氣氛與情感得到有力的渲染和表達。18對“世界電影第一次創新浪潮”的總體評價
1920年代的這次創新浪潮,可以統稱為世界電影史上的第一次“先鋒運動”,參與其中的各個電影流派雖然在主張上、作品風格上各具特色,但它們卻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從各個角度、運用各種方法,最大限度地,甚至是極端化地探討、挖掘了“銀幕視覺表現”的多種潛力,這些努力極大地推動了銀幕畫面在傳情達意上的能力,從而使后來的電影既可以像“蘇聯蒙太奇”那樣,鮮明而強烈地表達某種思想觀念,也能夠像法國、德國的“現代主義電影”那樣,或隱晦曖昧地表現“人的種種欲望與好惡”,或生動活潑地展示各種“視覺的舞蹈與音樂”……
可以說,通過這十年的努力,世界電影無論在影片的種類與數量上,還是在藝術的水準和多樣性上,抑或在思想的深度與廣度上,乃至在聲畫的結合上,都已經使得電影本身成為了一個影響廣泛的、具有獨特魅力的、世界性的藝術品種!19
三、1930~1940年代的世界電影
1、“好萊塢”的發展與壯大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開始,以“好萊塢”為主要生產基地的美國電影,就已經在國電影市場上取得了壟斷性的地位。
經過1920年代的發展,好萊塢陸續形成了以米高梅、派拉蒙、華納兄弟、20世紀福克斯、環球、哥倫比亞、雷電華、聯美等八大公司為龍頭的多個壟斷性的電影企業。同時,好萊塢的“制片廠體制”也得到了進一步完善。20“好萊塢”其特點主要有:①、制片人專權。②、集制片、發行、放映于一體的大規模的壟斷性企業。③、制片廠內部分工精細,工業化的流水線運行模式。以生產“類型片”為主。④、明星制度。“制片廠制度”秉持市場為本的原則,能夠在制片人的強力統籌下,進行高效率的生產;其壟斷性的的“運行模式”,則保證了所有產品都能進入院線;而“明星”則是最有票房號召力的“海報”。21“1930~1940年代”,是好萊塢歷史上最為輝煌的一個時期——佳作迭出、人才輩出,利潤更是滾滾而來。這一時期,好萊塢、對世界電影藝術的最大貢獻在于:成功地推出了大量各具特色的“類型片”——這是各國電影產業實現可持續、快速發展的一條捷徑。“類型片”主要有:1)西部片:《關山飛渡》/1939/約翰·福特。2)喜劇片:《一夜風流》/1934/弗蘭克·卡普拉。3)歌舞片:《出水芙蓉》/1944。4)強盜/黑幫片:《疤臉大盜》/1932。5)科幻/恐怖片:《弗蘭肯斯坦》/1931。6)懸疑/恐怖片:《蝴蝶夢》/1940/希區柯克。……22注:好萊塢成為世界影壇“常青樹”的關鍵因素
1)、美國雄霸天下的綜合國力與開放多元的社會制度,保證了好萊塢在資金上的投入與回收、以及影片主題與風格的多樣化——這是好萊塢長盛不衰的“根本保證”。2)、科學、規范、高效的管理體制。3)、極強的人才吸納能力(卓別林、希區柯克、奧遜威爾斯、李安等)。4)、與時俱進、永遠領先的技術實力。(1927/有聲片《爵士歌王》;1935/彩色片《浮華世家》;1977/高科技《星球大戰》……)5)、挖掘、培養大量享譽世界的明星。6)、推出一系列獨具魅力的“類型片”。23
2、、“法國詩意現實主義”電影流派
這是法國在進入1930年代后,出現的一個并無明確藝術主張、但有共同創作傾向的電影流派,其核心人物是讓·雷諾阿。
“法國詩意現實主義”貢獻在于:
1)、在形式上,以“長鏡頭”和“景深鏡頭”為主,系統的確立了寫實主義電影語法。
2)、在內容上,強調反映生活的復雜性、曖昧性、日常性,淡化戲劇式沖突。該流派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讓·雷諾阿/《幻滅》/1937、《游戲規則》/1939,讓·維果/《操行零分》/1933、《駁船亞特蘭特號》/1934;雷內·克萊爾/《巴黎屋檐下》/1930、《自由屬于我們》(1932);馬賽爾·卡爾內/《霧碼頭》/1938等。243、英、德兩國的紀錄片成就在1930年代,世界紀錄片創作有了長足的發展,其中成就最高者為英、德兩國。(一)、英國在1930年前后開始,出現了一次由格里爾遜倡導、組織的紀錄電影運動,他們拍攝了100多部紀錄片,形成了著名的英國紀錄片學派。他們認為:通過藝術化地處理真實生活場面,電影可以成為一種有社會意義的宣傳手段。代表作有:《漂網漁船》/1929,《工業的不列顛》/1932,《夜郵》/1936等。25(二)、瑞芬斯塔爾是一位杰出的德國女藝術家。她在1930年代的紀錄片代表作有:《意志的勝利》/1934——記錄了希特勒在紐倫堡召開第四次納粹黨代會時的壯觀場面。《奧林匹亞》/1936——納粹德國為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所作的宣傳片。該片效果超出了對奧運會的單純記錄,成為對運動中的人體的禮贊,很多體育運動的拍攝技巧由此片首創。瑞芬斯塔爾在電影的鏡頭調度、攝影和剪輯等方面的成就,讓人嘆為觀止。26
4、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流派(此處必背)起止時間在1945~50年前后。代表人物:柴法蒂尼、羅西利尼、德·西卡等。代表作有:《羅馬,不設防的城市》/1945、《偷自行車的人》/1948、《羅馬11時》/1952。主要藝術主張:1)形式上:“把攝影機扛到大街上”——追求實景拍攝、紀實風格。2)內容上:“還我普通人”——以表現底層百姓生活為主,常啟用非職業演員。27四、1950~70年代:世界電影“第二次創新浪潮”
從1950年代中期開始,受當時流行于歐洲的“存在主義”等思潮的影響,世界電影藝術出現了歷史性變革,出現了大批“現代主義電影”——旨在展示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中面臨的種種精神危機。其特點如下:
在影片內容上,開始質疑一些傳統的價值觀念(如:宗教等),并提出了不少此前曾被忽視或遮蔽的社會問題。此外,這次創新浪潮還在“意識銀幕化”方面進行了更為深入、廣泛的探討。
在攝制形式上,突破了一些常規的電影語法,如“拍攝軸線”和“流暢剪輯”等觀念。
與1920年代那次為期十年左右的創新浪潮相比,這一次持續的時間更久(前后近20年),高潮期在1959~70年前后,所波及的國家更多,主要有:法國、瑞典、意大利、美國、德國、日本等。總體上,可以被統稱為一次世界性的“新浪潮”電影運動。
總體而言,當時的世界電影由原先注重敘事的寫實主義電影,逐漸轉向了注重內心剖析的“現代主義”電影。281、法國:特呂弗、戈達爾;阿侖·雷乃在這次世界電影“新浪潮”運動中,法國的“電影手冊派”和“左岸派”這兩大流派都有出色表現。
1)“電影手冊派”:依托法國著名電影理論書《電影手冊》成長起來的一批青年導演,代表人物有:特呂弗/《四百下》/1959、戈達爾/《筋疲力盡》/1959等。
他們突破了傳統的電影攝制方法,成本低、周期短,采用實景和自然光效拍攝,大量啟用非職業演員,特別是他們打破了自格里菲斯以來的電影敘事模式和情節結構方式,常用“非邏輯的事件組合”代替以往的“流暢剪輯與邏輯結構規則”,在時空表現上極為靈活率性,例如:戈達爾用跳接和快速剪輯,取消了傳統的化入化出、淡入淡出等手法;特呂弗等人則充分發揮了長鏡頭在敘事上的紀實性。29
2)“左岸派”:居住在巴黎塞納河左岸的一批作家導演,以阿侖·雷乃的《去年在馬德里昂巴德》/1958/和《廣島之戀》/1961/為代表。
這批作品繼承1920年代法國先鋒電影的探索成就,圍繞:記/回憶、潛意識、下意識、幻覺等問題,把有關“意識銀幕化”的探索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總之,法國“新浪潮”在電影拍攝和剪輯上,以及在“意識銀幕化”等方面的探索,極大地豐富、推動了世界電影的發展。302、瑞典:伯格曼
在這次世界性創新浪潮中,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做出了獨樹一幟的出色成就,其代表作是:《第七封印》/1956,《野草莓》/1957,《處女泉》/1959,《呼喊與細語》/1972等。
伯格曼充分運用隱喻、象征的手法,不僅表達了對宗教的質疑與排斥,還深入探討了現代西方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和人生的孤獨與苦悶。例如:他在《野草莓》中完全打破了時空界限,表現了一個老人對死亡的恐懼、對孤獨根源的探索和對生命再生的渴望。
伯格曼在攝影構圖、色彩影調、環境渲染、剪輯技巧和指導演員等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他把現實主義手法與意識流手法有機地、富于創造性地結合起來,創立了電影表現的新風格和新手法,使電影成為一種表現人類精神狀態的藝術,對1960~70年代的西方電影產生了重大影響。31
3、意大利:安東尼奧尼、費里尼
與此前注重社會性和紀實性的“新現實主義電影”相比,意大利的新浪潮電影更偏重于一種個人化的表達方式,更關注生活中的個體的生存境遇、心理狀態和情感矛盾,例如:人生的孤獨與隔閡、荒誕和異化,以及在生存困境中的茫然失措等等;在表現形式上,則打破傳統敘事規則,往往以某個哲學觀念或心理意緒為核心,展示編導對自身和世界的主觀態度以及抽象哲理思考,尤其側重于對當時西方社會中人們那種紛繁雜亂的內心意識或潛意識的揭示。代表人物主要有:
安東尼奧尼:《奇遇》/1960、《紅色沙漠》/1964、《放大》/1966/等。
費里尼:《甜蜜的生活》/1960、《八部半》/1962/等。324、美國:新好萊塢電影
1960~70年代,美國社會連續出現了大量社會問題,導致公眾對既有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念的懷疑、乃至敵對態度,一些試圖打破傳統束縛和秩序的“反文化思潮”隨之興起。
在上述社會背景下,美國影壇于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出現了等一批新導演,他們的影片革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邁向卓越的基石:成功關鍵因素》課件
-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縣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東北三省精準教學2025年4月高三聯考 化學 強化卷(含答題卡及解析)
- 廣東省2025年高三高考模擬測試二地理試卷(含答案)
- 短期財務助理協議
- 決策溝通協議
- 四其他票務事務的處理一車票遺失二無效車票課件
- 鐵路班組管理S班組精細化管理課件
- 鐵路市場營銷運輸消費者購買決策過程課件
- 鐵道概論授課崔桂蘭71課件
- 鐵路集裝箱運輸組織單元鐵路集裝箱運輸辦理條件課件
- 設備的運行動態管理制度(4篇)
- 抖店仲裁申請書模板
- 借款利率協議
- 雞球蟲課件(共32張課件)《動物疫病防治》
- 八年級下 地理 商務星球版《海洋利用與保護》名師課件
- 第七章 堅持以軍事、科技、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國家安全教育大學生讀本教案
- 《民法典》醫療損害責任篇培訓課件
- 國企數字化轉型解讀及賦能zzw
- 血液透析前中后護理
- 康復醫學教材
- 《建筑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規定》(2022年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