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專題-耳鼻頜面傷(第四版)_第1頁
醫學專題-耳鼻頜面傷(第四版)_第2頁
醫學專題-耳鼻頜面傷(第四版)_第3頁
醫學專題-耳鼻頜面傷(第四版)_第4頁
醫學專題-耳鼻頜面傷(第四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耳損傷(sǔnshāng)的分類耳損傷按照部位(bùwèi)一般分為外耳損傷、中耳損傷和內耳損傷。第一頁,共二十七頁。編輯課件1.耳痛;2.耳鳴;3.耳溢液;4.眩暈;5.聽力(tīnglì)障礙;(二)耳損傷(sǔnshāng)的主要癥狀和體征第二頁,共二十七頁。編輯課件(三)聽力障礙(zhàngài)的分級與分類

聽力損害是指聽覺系統(xìtǒng)不同部位由于各種原因損傷造成聽覺功能障礙。聽覺功能障礙依據程度輕重而分為重聽和耳聾;凡聽力僅部分減退者稱重聽,若實用聽力幾乎全部喪失則稱為耳聾。但習慣上常統稱為耳聾。第三頁,共二十七頁。編輯課件聽力障礙的分級:目前采用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1980年公布的標準;是以純音測聽計測語言頻率(500Hz、1kHz、2kHz)所得聽閾值的平均分貝(fēnbèi)(dB)分級。分貝數程度語言能懂度<25正常無困難26~40輕度弱聲語言困難41~55中度普通語言困難56~70中重度大聲語言困難71~90重度喊叫放大聲可懂〉90極度大聲不能聽懂1.聽力(tīnglì)障礙的分級第四頁,共二十七頁。編輯課件(1)傳音性耳聾;(2)感音性耳聾;(3)神經性耳聾;(4)混合性耳聾。2.耳聾的分類(fēnlèi)第五頁,共二十七頁。編輯課件1.外耳的檢查2.鼓膜的檢查3.聽功能(gōngnéng)檢查:(1)主觀測聽:(2)客觀測聽:4.影像學檢查(四)法醫學檢查(jiǎnchá)第六頁,共二十七頁。編輯課件(1)主觀測聽法:有許多種,主要包括耳語試驗(shìyàn),秒表試驗(shìyàn)、音叉試驗(shìyàn)、純音聽力計測聽、語言測聽法以及一部分偽聾檢查方法,這些方法的檢查結果均受被檢者的主觀因素影響,以致檢查結果常常不能作為臨床法醫評定損傷程度的證據。第七頁,共二十七頁。編輯課件音叉(yīnchā)試驗音叉試驗(tuningforktest):是門診最常用的聽力檢查法。用于初步判定與鑒別耳聾的性質,但不能判定聽力損失的程度(chéngdù)。音叉檢查可驗證電測聽結果的正確性。檢查氣導(airconduction,AC)聽力時,檢查者手持叉柄,向另一手掌的魚際肌或肘關節處輕輕敲擊叉臂(不要敲擊過響以免產生泛音影響檢查結果)。將振動的兩叉臂末端與耳道口置于同一平面1cm處呈三點一線。檢查骨導(boneconduction,BC)時,應將叉柄末端的底部壓置于顱面骨上或鼓竇區。第八頁,共二十七頁。編輯課件林納試驗(Rinnetest,RT)又稱氣骨導比較試驗,通過比較同側耳氣導和骨導聽覺時間判斷耳聾的性質。先測試骨導聽力,當昕不到音叉聲時,立即測同側氣導聽力。也可先測氣導昕力,氣導消失時立即測同耳骨導聽力。氣導昕力時間大于骨導時間(氣導>骨導或AC>BC),為陽性(+)。骨導時間大于氣導時間(骨導>氣導或BC>AC),為陰性(一)。氣導與骨導相等(xiāngděng)(AC=BC),以"(±)"示之。結果評價:聽力正常者,C256音叉測試時,氣導較骨導長2倍左右。(+)為正常或感音神經性聾。(一)為傳導性聾,(±)為中度傳導性聾或混合性聾。第九頁,共二十七頁。編輯課件韋伯試驗(Webertest,WT)又稱骨導偏向試驗,用于比較受試者兩耳的骨導聽力。方法:取C256或C5l2音叉,敲擊后將叉柄底部緊壓于顱面中線上任何一點(yīdiǎn)(多為前額或額部),以"→"標明受試者判斷的骨導偏向側,而以"="示兩側相等。結果評價:"="示聽力正常或兩耳聽力損失相等;偏向耳聾較重側,示病耳為傳導性聾;偏向健側示病耳為感音神經性聾。第十頁,共二十七頁。編輯課件施瓦巴赫試驗(SchwabachtestST)又稱骨導比較試驗,用于比較受試者與正常人(一般是檢查者本人)的骨導昕力。方法:當正常人骨導消失后,迅速測受試者同側骨導聽力,再按反向(fǎnxiànɡ)測試。受試者耳骨導較正常人延長為(+),縮短為(—),(土)示兩者相似。結果評價:(+)為傳導性聾,(—)為感音神經性聾,(±)為正常。第十一頁,共二十七頁。編輯課件傳導性聾和感音性聾音叉試驗(shìyàn)比較結果試驗方法傳導性聾感音神經性聾林納試驗(RT)(—),(±)(+)韋伯試驗(WT)→病耳→健耳施瓦巴赫試驗(ST)(+)(—)第十二頁,共二十七頁。編輯課件純音(chúnyīn)測聽試驗純音聽力(tīnglì)計是通過音頻振蕩發生不同頻率的純音,其強度(聲級)可以調節。用于測試聽覺范圍內不同頻率的聽敏度,判斷有無聽覺障礙,估計聽覺損害程度,對耳聾的類型和病變部位作出初步判斷。純音聽力(tīnglì)的結果是受試者自己判斷是否聽到耳機發出的聲音,以每個頻率能聽到的最小聲音為聽閾,將各頻率的聽閾在聽務坐標圖上連線,即聽力(tīnglì)曲線。第十三頁,共二十七頁。編輯課件傳導性耳聾第十四頁,共二十七頁。編輯課件感音神經性耳聾第十五頁,共二十七頁。編輯課件混合性耳聾第十六頁,共二十七頁。編輯課件(2)客觀測聽法:即測試被檢者聽覺功能時不需要其主觀配合或做出測試反應的方法。象聲導抗和電反應測聽法是近幾十年發展起來的新的客觀測聽法,是利用中耳對聲波的阻抗現象和耳蝸、聽覺傳導路或皮層等生物電現象測試聽力。客觀測聽法不僅不受被檢查者的主觀因素影響(yǐngxiǎng),也不受年齡、意識等方面的影響(yǐngxiǎng),結果比較精確可靠,是臨床法醫學鑒定工作中對聽力障礙進行損傷程度評定時必備的檢查方法第十七頁,共二十七頁。編輯課件聽力障礙(zhàngài)的法醫學鑒定:對聽力障礙損傷者進行法醫學鑒定主要解決下述幾個問題:1.判定有無(yǒuwú)聽力障礙:耳部或頭部損傷均可造成聽力障礙,傷后自述有聽力障礙者是否真有聽力障礙,需要通過聽力檢查予以確定。在法醫學鑒定聽力障礙時,只能以客觀聽力檢查的結果為依據。

2.聽力障礙與損傷因果關系的判定:是法醫學鑒定的重點和難點問題.也是被鑒定雙方容易產生爭議的問題。第十八頁,共二十七頁。編輯課件2.1.年齡問題;2.2職業問題;2.3藥物問題;2.4疾病;2.5突聾與外傷(wàishāng)的關系;2.6癔病性聾與外傷的關系;第十九頁,共二十七頁。編輯課件突發性聾:突然發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經性聾,多在三日內聽力急劇下降。確切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認為可能與病毒感染、迷路水腫、血管病變和迷路窗膜破裂有關。我國有學者提出,鐵代謝障礙可能是其發病的主要病理基礎之一。為此,外傷可作為本病發病的誘因,不進行損傷程度評定。本病的臨床特征為:①突然發生的非波動性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常為中或重度;②原因不明;③可伴耳鳴;④可伴眩暈、惡心(ěxīn)、嘔吐,但無反復發作;⑤除第Ⅷ顱神經外,無其他顱神經受損癥狀;⑥單耳發病居多,亦可雙側同時或先后受累,雙側耳聾則往往以一側為重。第二十頁,共二十七頁。編輯課件功能性聾:又稱心理性聾、非器質性聾、癔癥性聾、假性器質性聾、假性神經性聾、精神(jīngshén)性聾等,由精神(jīngshén)心理性因素引起。但緩慢發病者可能無明確精神(jīngshén)心理創傷病史。臨床表現一般特點如下:①多為雙耳突然或緩慢起病:②有明顯精神(jīngshén)紊亂:③全聾者耳蝸眼瞼反射消失:④可伴外耳麻木:⑤睡眠中耳聾繼續存在:⑥語聲不因耳聾而改變:⑦測試時回答問題刻板、緩慢:⑧前庭功能正常:⑨可伴有視覺障礙:⑩治療效果之佳出人意外。鑒別診斷應包括突發性聾、偽聾、夸大性聾等。對有伴發癥狀者必須排除器質性病變如癲癇、心血管疾病、顱內占位性病變等。診斷應注意收集有關精神(jīngshén)心理創傷病史。純音測聽檢查多為雙耳重度聾或全聾,緩慢發生者可能為單側發病。聲導抗測試、腦干聽覺誘發電位等客觀測聽多無異常發現。第二十一頁,共二十七頁。編輯課件

臨床表現、CT突聾誘因客觀(kèguān)聾誘發電位外傷性聾評傷、殘聽力損害詐聾檢查法癔病性聾誘因主觀聾詐聾無關第二十二頁,共二十七頁。編輯課件

聽力損害鑒定(jiàndìng)時不論是進行損傷程度或傷殘鑒定(jiàndìng),均應在傷情穩定后才能進行,一般在傷后三個月進行為宜。第二十三頁,共二十七頁。編輯課件案例(ànlì)討論某女,60歲,紡織工人。購物時與售貨員發生爭執,右耳部被對方用木板擊傷,傷后自覺聽力下降,無耳鳴、眩暈,檢查見:右顳部腫脹,右耳鼓膜緊張部有一棱形穿孔,周邊附有血痂,鑒定時檢查見右耳鼓膜穿孔未愈,ABR檢查結果示右耳聽力91dB以上。公安機關要求(yāoqiú)鑒定右耳損傷程度,請做出可能的鑒定結論,并簡要說明根據。

第二十四頁,共二十七頁。編輯課件聲音傳入內耳(nèiěr)的途徑①空氣傳導(airconduction,AC)聲波→耳廓→外耳道→鼓膜→鼓室→前庭窗空氣震動傳聲變壓(外耳)(中耳)→外、內淋巴→螺旋(luóxuán)器→聽神經→聽覺中樞液體流動感音N沖動綜合分析(內耳)第二十五頁,共二十七頁。編輯課件②骨傳導(boneconduction,BC)聲波經顱骨傳入內耳的途徑,主要指聲波引起(yǐnqǐ)的振動經顱骨傳入,使耳蝸內的淋巴液產生波動,刺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