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赤壁賦》【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掌握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提高理解文本分析能力2、態度情感與價值觀:了解蘇軾的思想,學習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
【重點難點】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2、了解作者運筆自然,文辭優美的寫作特色及語言運用的妙處。3、體會景、情、理三者內在的聯系。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發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22歲和蘇轍同中進士。曾任翰林學士,時人稱蘇學士;身為長子,人稱蘇長公,其弟蘇轍人稱蘇少公。他在政治上主張慎重,反對王安石新法(出身地主階級),但他歷任地方官吏,對百姓疾苦頗為關懷。在文學幾個方面都有杰出貢獻,其作視野廣闊,風格豪邁,個性鮮明,意趣橫生。由于屢遭貶斥,作品往往流露出達觀放任、忘情得失的思想。有《蘇東坡集》、《東坡樂府》?!拔乃嚾拧鄙⑽呐c歐陽修并稱歐蘇《石鐘山記》《喜雨亭記》《前赤壁賦》《后赤壁賦》
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
《題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絕》
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為豪放詞的創始人
《江城子》《水調歌頭》《定風波》《念奴嬌》……
書法上為宋初四大書法家之一蘇、黃(庭堅)、米(芾)、蔡(襄)文學理論上提出寫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藝觀。賦的發展脈絡1、漢代賦以鋪張渲染為能事,排列許多怪異生僻的詞匯,鴻篇巨制,繁縟富麗。被稱為大賦、漢賦、古賦或辭賦。后來出現一些抒情詠物的小賦。2、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發展了大賦的排比句法,接受了駢文的影響,講究對仗工整,字句整飭,叫駢賦。3、從唐代開始,科舉考試中寫賦,按照詩歌聲律,除句式對偶外,還限制用韻,規定要平仄配合,音律諧和。叫律賦。賦的發展脈絡4、宋代的散文大家歐陽修、蘇軾等人寫賦,有意打破了這種聲律字句的限制,使之如散文那樣富于伸縮性,能夠自由揮寫,叫文賦。著名的文賦有:杜牧《阿房宮賦》,歐陽修《秋聲賦》,蘇軾《赤壁賦》。給下列畫線的字詞注音壬戌()釃酒()桂棹()橫槊()余音裊裊()漁樵()幽壑()扁舟()嫠婦()匏樽()愀然()蜉蝣()山川相繆()無盡藏()舳艫千里()狼籍()旌旗()枕藉()rénxūzhàoniǎohèlíqiǎoliáoZhúlújīngshīshuòqiáopiānpáoFúyóuzàngjíjiè
整體感知1.文章大致寫了什么內容?2.客與蘇子的人生看法有什么不同?3.文章可以分為幾部分?全文的感情是如何變化的?一(1)月下泛舟
樂二(2~3)吊古傷今
悲三(4~5)闡述哲理喜夜游赤壁,抒發對人生的感慨??汀^蘇——樂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蕩著船兒,在赤壁下游玩。清風緩緩吹來,水面波浪不興。舉起酒杯,勸客人同飲,朗誦明月之詩。一會兒,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間。白茫茫的水氣籠罩江面,水光一片,與天相連。任憑小船兒自由漂流,越過那茫茫的江面。江面好寬曠啊,船兒像凌空駕風而行,不知道將停留到什么地方;飄飄然的,又像脫離塵世,升入仙境。翻譯第一段2、月出前:寫景—敘事3、月出后:寫景—敘事—抒懷樂第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1、點明時間、人物、地點屬=囑,勸人飲酒找出寫景的偶句和表現作者感受的語句,看看本段可以分為幾層?廣闊的江面借代星宿名馮=憑,乘成仙所字結構如,動詞,往越過一只葦葉般大小的小船借喻第一段:描寫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在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蕩舟,把酒誦詩。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遺世”、“羽化”之樂,不禁飄飄欲仙。從而為全文定下了一個悠揚和諧的基調。
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悅為主,突出游人之樂。段落大意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這時候,喝著酒,心里十分快樂,便敲著船舷唱起歌來。唱道:“桂木做的棹啊蘭木做的槳,拍擊著澄清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動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遠茫茫,眺望心中的美人啊,她在遙遠的天邊?!庇袀€會吹洞簫的客人,隨著歌聲吹簫伴奏,簫聲嗚咽,像幽怨,像傾慕,像抽泣,像低訴。吹完后,余音悠長,像細長的絲縷綿綿不斷。這聲音,能使深淵里潛藏的蛟龍起舞,能使孤獨小船上的寡婦悲泣。翻譯第二段第二段: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舞:使動,使……起舞泣:使動,使……哭泣本段可以分為幾層,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1、作者的歌聲(樂)2、客人的簫聲(悲)本段營造了一種主客之間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上段寫了“樂”情后,本段為何又轉入寫悲情?
本段是過渡段。開頭繼上文寫泛舟時的歡樂心情,“于是飲酒樂甚”,古人抒發歡樂之情往往是飲酒賦詩,此處也不例外,“扣舷而歌之”就是寫照。作者不僅歌“窈窕之章”,還歌“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一般認為是君王,自己與君主天各一方,這就寫出了蘇軾忠君的殷切,希望君主能重用自己,希望自己能為大宋分憂,然而自己卻遭受貶謫,理想無法實現。作者的心情由對天地自然界的浩渺的贊美之中引出對人世不如意的“悲情”,而這種悲情借客人悲涼的簫聲反映出來。蘇軾借助夸張、想象、比喻等手法,把洞簫那種低沉的哀音表現得十分形象、真切,連讀者也不由得悲傷起來。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簫聲起,悲意生。哀怨,愛慕,哭泣,申訴,潛龍舞,寡婦泣,六個比喻,渲染簫聲的悲涼,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為悲涼,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段落大意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p>
我有些憂傷,整理好衣襟端正地坐著,問那客人說:“為什么奏出這樣悲涼的聲音呢?”客人回答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孟德的詩句嗎?向西可望見夏口,向東可望見武昌,這兒山水環繞,草木茂盛蒼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敗的地方嗎?當他占取荊州,攻占江陵,順江東下的時候,戰船連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臨江飲酒,橫握著長矛賦詩,本是一代的英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況我和你在江邊捕魚砍柴,以魚蝦為伴,以麋鹿為友;駕著一只小船,舉杯互相勸酒;寄托蜉蝣一般的短暫生命在天地之間,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嘆我們生命的短暫,羨慕長江流水的無窮無盡。想與神仙一起遨游太空,同明月一道永世長存。我知道這種愿望是不可能屢次得到的,只好把簫聲的余音寄托給悲涼的秋風?!?/p>
翻譯第三段第三段: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洲,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于,“被”,被動句名作動,向東進軍名作動,打魚砍柴意動,以……為友相勸本段主要寫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寫了“客”的回答,闡發了懷古傷時之情,感情色彩甚為悲傷。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觸產生:一是赤壁一帶的江山觸發他想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當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況吾輩漁樵江渚之上!二是由天地闊遠想到自身渺如滄海一粟,由江水無窮想到人生須臾。三是要擺脫現實處境,渴望能“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卻“知不可乎驟得”。賦寫“客人”的生悲之因,實為下文寫蘇子的開導之詞蓄勢。對于封建社會的文人士大夫來說,當他們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時候,往往就陷入這樣的苦悶與迷茫之中。雖為客語,實際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極面。
客人因何而悲?本段怎樣將情、景、理結合在一起?
通過“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兩個英雄人物,是寫景;再由他們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議論;引出曹、周兩人,更見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是抒情。如此,就將情、景、理結合在一起了。第三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暫、無常的悲觀情緒。作者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暢述對天地人生的感觸??腿藦难矍暗拿髟?、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詩。世間萬物,英雄豪杰,不過是過眼煙云,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風流散盡。想到自己貶謫黃州,青春虛度,不禁悲從中來。段落大意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p>
我對客人說:“你知道那江水和月亮嗎?水像這樣不斷流去,但它實際上并沒有流去;月亮時圓時缺,但它終于沒有消減和增長。假如從那變化的方面去看,那么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連一眨眼的時間都不曾保持過原狀;如果從那不變的方面去看,那么萬物和我們都是永恒的,我們又羨慕什么呢?再說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所擁有的(東西),即使是一絲一毫也不要取用。只有那江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到的便是聲音,眼睛看到的便是景色,取用它沒有人禁止,享用它無窮無盡,這是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寶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有的?!?/p>
翻譯第四段第四段: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引孔子語。斯,代詞,指江水流走消減和增長寶藏享受
針對客的悲情,蘇子做了怎樣的回答?如何看待作者的觀點?本段主要寫什么內容?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寫蘇子批評客人的觀點,闡發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變為喜悅。作者是如何闡發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從“變與不變”的角度說明不必羨慕宇宙的無窮。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開頭的寫景和客的答話,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上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
①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變,即天地宇宙是瞬息萬變的,就如同江水和月亮一樣,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從虧到盈不斷地變化;
②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恒存在的,用不著羨慕江水的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暫。應該輕物質而重精神,執著于自己的不朽事業,保持平靜超然的心態和樂觀曠達的情懷。他認為作為個體的人,生命是短暫的,但他參與了整個人類的生命活動,而作為整個人類,又同宇宙一樣是永恒存在的。這種“物我一致”的觀點說明了蘇軾對生命的肯定和對生活的熱愛。
作者從江水、明月中悟出了變與不變的道理,苦悶的心情得到了慰藉,精神上得到了解脫。表現了作者超然獨立、不計得失、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他提倡的人生哲理——超然獨立、不計得失、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有其合理的積極的一面,但他最后為“客人”指出的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尋求精神上的寄托,也含有隨遇而安、惟與自然相適應的消極因素。如何看待作者的觀點?第四段:寫作者丟開個人的愁懷,欣賞大自然美景和豁達開朗的心情。“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寫景部分,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界的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恒不變的,用不著羨慕江水的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暫,而應保持曠達樂觀的態度。段落大意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客人高興地笑了起來,(于是)洗凈杯子,重新飲酒。菜肴和水果都已經吃完了,杯子和盤子都雜亂地放著。我與客人在船里相互枕著睡著了,不知道東方已經發白了。翻譯第五段第五段: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凌亂已經聽了蘇子的回答,客有何反應?“客喜而笑”“洗盞更酌”滿面春風,換去愁容。形作動,發白淺而小的酒杯本段主要寫了哪些內容?本段感情色彩如何?客人聽了蘇子的話,身心釋然,主客開懷暢飲,興盡酣睡。本段感情色彩為“喜”,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這樣結尾有什么深刻含義?
這樣結尾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謫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并不錯,既不寂寞也不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
第五段:寫客人轉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這個結尾意味深長,既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又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謫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并不錯,既不寂寞也無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段落大意你以為當初的月夜泛舟真有這么一番主客問答嗎?對這場人生觀討論的意義當如何認識?據說東坡泛赤壁有一樂師相隨。但主客問答肯定是虛擬的,這是賦體的一種傳統表現手法,“主”“客”實為一體,客之言與蘇子之言,各代表了蘇軾貶謫黃州后思想的一個方面。客的觀點和感情是作者日常的感受和煩惱,而蘇子所抒發的則是他超脫的體察人與宇宙之后的哲學領悟,前者沉郁,后者達觀;前者充滿人事滄桑與人生有涯的感慨,后者則表現了詩人與大自然合而為一的心靈凈化的境界。小結樂先由清風明月之美寫賞玩之樂悲再以主客問答寫歷史人物的興亡和現實苦悶的悲情喜闡明變與不變的道理,以求解脫,最后歸于豁達樂觀情感線索一、全文結構和感情線索先寫月夜泛舟,飲酒賦詩,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懷世俗的快樂心情;再從憑吊歷史人物的興亡.感到人生短暫,變化無常,因而跌入現實的苦悶;最后闡發變與不變的哲理,表現了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二、藝術鑒賞
寫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東山,徘徊斗牛;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抒情: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
議論:(水)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月)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變)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不變)物與我皆無盡。
所以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
(1)景、情、理融于一體(2)語言優美、善于比喻的特點:文中多用對偶句和對稱句,讀來節奏鮮明、聲韻優美;用了不少四字句或四字短語,顯得句式整齊,語言精練,形象優美,讀來瑯瑯上口;還有不少疊音詞語等。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睂⒊橄蠖灰鬃矫穆曇簦瑢懙镁唧w可感,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面對災難性命運,蘇軾持什么樣的人生態度?你從中領悟到了什么?以坦然的心境欣賞“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到大自然中尋求精神寄托。積極進取,直面人生聽任天命,隨遇而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拓展練習1、整理文有生命力的四字短主,明確其意義。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遺世獨立、羽化登仙、發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正襟危坐、月明星稀、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一世之雄、一葉扁舟、滄海一粟、逝者如斯、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杯盤狼藉、相與楓藉、樂方既白。2、根據文賦對仗特點填寫《赤壁賦》中的句子。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
;
,羽化而登仙。
哀吾生之須臾,
,
,抱明月而長終。
拓展練習3、根據下列文字,描摹秋江月夜圖景。
夏末秋初七月十六那個涼爽的夜晚,蘇軾與朋友蕩槳赤壁江面。清風習習,水面泛起國細的波紋。東坡一邊向客人敬酒,一邊吟唱起《詩經·陳風》中妹子
首優美的高雅的《月出》:
月亮出來明皎皎呀,佳人容顏多俊俏呀!
身材苗條惹人愛呀,相思纏心好煩惱呀!
吟罷,東坡笑了,客也笑了。4.選出下列句子屬被動句的一項()A.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C.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D.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A5.下列六句話從分句間語意關系的角度看,分類正確的一組是()①清風徐來,水波不興②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④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⑤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⑥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A.①③⑤/②④⑥
B.①④⑥/③②⑤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③⑥/②④⑤C6.下面句子翻譯錯誤的一項是()A.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譯文:任憑小船飄去,越過那茫茫的江面。B.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譯文:桂樹做的棹木蘭做的槳,劃破月光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動的水面上逆流而上。C.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譯文:向大江喝酒,橫執長矛吟詩,本來是一代的英雄??!D.自其不變者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譯文:從那不變的一面看,那么萬物同我們一樣都是永恒的,沒有盡頭。C7.語言形式不同類的一項是[
]A.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B.白露橫江,水光接天C.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D.釃酒臨江,橫槊賦詩C8.加粗詞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B.扣舷而歌之歌曰C.蘇子愀然何為其然也D.月出于東山之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A9.對下列句中解釋有誤的一組是[
]A.徘徊于斗牛之間斗牛:斗宿,牛宿,都是星宿名。B.縱一葦之所如如:往C.渺渺兮予懷予:我D.方其破荊州方:剛D10.選出對句子解釋正確的一項()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A.所以是一代雄杰啊,但現在又在哪里呢?B.本來是一代雄杰啊,但現在又在哪里呢?C.所以是一代雄杰啊,但今天如何存在呢?D.本來是一代雄杰啊,但今天如何存在呢?B11.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A]A.這是自然界的無窮無盡的寶藏,我和你是可以共同享受的。B.這是自然界的無窮無盡的寶藏,我和你一起去取用。C.這是人們無盡的收藏,我和你是可以共同享受的。D.這是人們無盡的收藏,我和你一起去取用。12.最能體現蘇東坡曠達胸懷的兩句是[
]A.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B.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C.天地之間,物各有主D.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E.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BE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陽卻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此詞作于蘇軾黃州之貶后的第三個春天。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簡樸中見深意,于尋常處生奇警,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昂畏烈鲊[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發。
*“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沖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松、喜悅和豪邁之情?!耙凰驘熡耆纹缴?,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拍“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边@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云、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在讀者面前。讀罷全詞,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在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
***詩人達到了超然的精神境界,達到了佛教里講的“滅”的境界。詩人祛除了一切引發痛苦的根本。佛學造詣精深。
卜算子
黃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此首為東坡在黃州之作。起兩句,寫靜夜之境。“誰見”兩句,自為呼應,謂此際無人見幽人獨往獨來,惟有孤鴻縹緲,亦如人之臨夜徘徊耳,此言鴻見人。下片,則言人見鴻,說鴻即以說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花藝師考試的活動執行力試題及答案
- 纖維素纖維復合材料的設計與制造考核試卷
- 殘疾人康復醫學基礎知識考核試卷
- 糕點店市場營銷策略與實踐考核試卷
- 小型河道攔水堰施工方案
- 筆的制造業市場趨勢預測與規劃考核試卷
- 2025年證券從業資格證考試多種解法試題及答案
- 箱包企業社會責任實踐與報告考核試卷
- 注冊會計師考試案例分析技巧與策略試題及答案
- 項目計劃的制定與調整考題及答案
- 【安踏體育跨國并購亞瑪芬體育的財務績效探究12000字(論文)】
- 2024年中考語文名著閱讀《經典常談》知識梳理+專項訓練解析版
- 【涪陵榨菜產品成本控制問題及完善措施分析9600字】
- 土方工程轉讓合同范本2024年
- 終止合作意向書
- 動力電池技術協議模版
- 喝懂一杯中國茶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答案2024年江西財經大學
- 2024北京西城區高三一模英語試題及答案
- (正式版)HGT 6276-2024 雙酚F型環氧樹脂
- 第9課 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課件)
- 2024年中小學“書香校園”讀書節活動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