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理論第一講新播報_第1頁
新聞理論第一講新播報_第2頁
新聞理論第一講新播報_第3頁
新聞理論第一講新播報_第4頁
新聞理論第一講新播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聞播報:1.

5年后用5G近日,國際電信聯盟在美國加州圣迭戈舉行的工作會議上公布了5G技術標準化的時間表,5G技術正式名稱為IMT-2020,標準將在2020年制定完成,預計未來5G網絡將至少有20Gbps的速度,這比之前坊間預測的10Gbps整整快了一倍。國際電信聯盟稱:“5G網絡同時具備在1平方公里范圍內向超過100萬臺物聯網設備提供每秒100MB平均傳輸速度。”此外,國際電聯計劃2018年在韓國平昌舉行的冬季奧運率先啟用5G通訊。

5G的技術特點可以用幾個數字來概括:1000x的容量提升、1000億+的連接支持、10GB/s的最高速度、1ms以下的延遲。速度更快也許是5G最明顯的標志,但如果認為5G帶來的只是更快的網速,那就太小瞧它了。在白皮書中,推進組專家將5G的特點歸納為連續廣域覆蓋、熱點高容量、低功耗大連接和低時延高可靠四個方面。而這四個方面正能夠滿足不同用戶、不同行業對于通信的復雜需求。2.張泉靈辭職央視9月9日早上,張泉靈在微博宣布離職央視。張泉靈,1997年考入央視國際部,并任《中國報道》記者、編導、主持人,2000年,張泉靈任新版《東方時空》總主持人及《人物周刊》《焦點訪談》《新聞會客廳》欄目主持人,2010年獲得第十一屆長江韜奮獎。張泉靈在微博中提到,“生命的后半段,是否來得及從頭來過。我今年42歲,1997年來到中央電視臺至今也有18年了。我要跳出去的魚缸,不是央視,不是體制,而是我已經在慢慢凝固的思維模式。”郎永淳:我想一個時代的變化,最重要的來自于技術帶來一系列的變化。因為有了技術我們才有可能產生信息的民主化,保障更多百姓更多知情權。面對新媒體挑戰,面對“去中心化”的自媒體時代的挑戰,一個傳統媒體人怎么樣認識和表達我們的媒體責任?我們感覺到大家對于我們新聞聯播的調侃,同時也感覺到一種壓力,我們要面對一系列新媒體及這種語境下的傳播挑戰。在96年我進入中央電視臺,我的領導給我上的第一堂課是關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里面有輿論引導的理念。有了新媒體以后很多人開始玩手機,一個領導在臺上開會,下邊坐著的不少人都在玩著微博,玩著微信等等,他們在聽嗎?接下來的問題是作為一個傳統媒體人,新形勢下,怎么樣傳遞你的媒體的價值觀。如果受眾沒有開機,如果沒有聽,沒有看,在新媒體挑戰之下,進而沒有討論,沒有轉發,沒有進一步的分享,沒有推送,我們的媒體價值觀和輿論引導都談不上。3.“9?3”大閱兵,國內各報報道版面變化《中國青年報》的頭版,被加了一個按語:“束縛中的突破”。這個版面把“領袖閱兵”的照片擺放到最高的位置,但還是把“老兵受閱”的照片放在了版面上突出的位置。這個位置,按照報紙版面設計的視覺規律來說,好像正是視覺效果中心。4.機器人寫稿以下為全文:諸位看看機器人一分鐘寫的稿子如何?5.四川紀委書記鼓勵批評報道6.數據新聞需要什么樣的人才?9月12日,在由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媒教育學院、財新數據可視化實驗室、百度新聞實驗室聯合主辦的“京華論道——2015可視化與數據新聞分享會”上,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大數據挖掘與社會計算實驗室主任沈浩分享了他對當下技術與數據新聞關系的理念。他強調了數據可視化技術在數據新聞敘事和新聞理念當中角色的轉變——在原有新聞理念的基礎上,可視化技術拓展了新聞呈現方式,也成為傳統新聞人才和數據新聞人才的巨大差異。可視化:形式會大于內容怎么說話呢?顯然可視化很重要,因為只有看得見我們才做得好,看得見才能做得到。經常有一句話說,形式會大于內容,我有后面這句話,在有內容的前提下。你看到了嗎?因為我這張圖把臺灣丟了,南海找不到了,可視化做的再好,這張圖犯了政治錯誤,做新聞的人首先要明白這一點。如何使用可視化,核心是我們對數據的理解,以及跟數據相關的分析結論。我們要從可視化的視角,用數據模式改變你的心理模式。可視化需要對關系的洞察。傳統的新聞人才跟今天的數據新聞人才最根本的區別是什么?最根本的區別應該掌握工具。不是要培養數據科學家,我希望培養懂新聞的數據藝術工匠。7.因朋友圈不當言論致使師生關系斷裂事件8.世界編輯論壇/2015新聞編輯部趨勢報告數據分析能力要求高2015-09-20新聞寫作網中文互聯網數據研究資訊中心2015年6月2日,在華盛頓舉行的世界新聞媒體大會期間,世界編輯論壇(22ndWorldEditorsForum)發布了《新聞編輯部趨勢2015》報告,報告指出,在世界各地的新聞編輯部出現9大趨勢。以下是新聞編輯部9大趨勢的精華部分。一、新的融合——游戲、虛擬現實、可穿戴技術與新聞融合點評:新聞媒體講故事的方式隨著時代和技術的變革而進化,游戲化元素可以使得那些缺乏吸引力的題材變得有趣,從而吸引更多受眾,為什么不能利用呢?虛擬現實技術可以使受眾獲得前所未有的新體驗。對可穿戴設備在新聞業的應用前景還有爭議,不過紐約時報等一些主流媒體已經為它專門研發產品,至于效果如何現在評論還為時尚早。三、機器人的崛起——自動化新聞的未來四、《查理周刊》的教訓——職業安全與目擊者新聞倫理五、播客革命——音頻復興引人關注六、聊天應用程序激增——掀起社交媒體的新浪潮七、數據分析的發展——人人都會進行數據處理八、存在性別差異的職業——媒體業性別歧視引發關注九、小編輯部的創新——來自世界各地的靈感(從美國得梅因紀事報的虛擬現實和360°視頻體驗,到越南通訊社網站運用說唱來吸引年輕受眾,規模已不再是限制小型媒體開展媒體創新的障礙。)9.洞察:路透等七家新聞網站紛紛砍掉評論區!他們不稀罕讀者互動了?

2015-09-21騰訊傳媒全媒派路透社、Recode、TheVerge、TheWeek、Mic、今日美國旗下FTW以及芝加哥太陽報等媒體接連從去年開始砍掉評論功能,經過一年的“實驗”,網站關注度不降反增。對媒體來說,人們已經處于Twitter,Facebook,andTumblr這些社交網絡之上,在這些平臺上保持交流和分享故事。將評論功能轉移至社交網絡,貼近用戶的生活圈子,能夠更好的增加受眾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