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歷史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岳麓版習題第四十四篇_第1頁
2019-2020年歷史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岳麓版習題第四十四篇_第2頁
2019-2020年歷史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岳麓版習題第四十四篇_第3頁
2019-2020年歷史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岳麓版習題第四十四篇_第4頁
2019-2020年歷史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岳麓版習題第四十四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9-2020年歷史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岳麓版習題精選第四十四篇

>第1題【單選題】

亞歷山大與他的老師亞里士多德的關系并不和諧,其表現不包括()

A、前者暴躁,后者嚴謹

B、前者狂傲,后者穩重

C、前者博覽群書,后者不學無術

D、前者征服欲強,后者平和善思

【答案】:

C

【解析】:

【分忻】在亞里士多德的影響下,亞歷山大對讀書有濃厚的興趣.故c明顯錯誤.

【點評】考查亞里士多德對亞歷山大的影響

>第2題【單選題】

孔子在擔任魯國大司寇期間,大力打擊市場上的假冒偽劣行為,羊販子吳獄氏再“不敢朝飲其羊”(早

上賣羊前先讓羊多喝水以增加重量)。對此理解錯誤的是

A、孔子依靠法制維護市場秩序

B、孔子關注民生,主張誠信

C、孔子反對商業欺詐

D、當時商品經濟有一定發展

【答案】:

A

【解析】:

【點評】A項錯誤,材料并未體現孔子依靠法W來維護市場秩序的情況;因此本題選A.而B項正確,材料中孔子的行為是為了

關注民生;C項正確,吳獄氏"朝伏其羊”屬于商業的欺詐行為,孔子進行打擊;D項正確,材料也能夠反映當時商品經濟有一

定發展的情況.

【點評】解答此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孔子思想的主要內容.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

和政治家.孔子的思想包括政治思想:仁和禮,材料中的信息其實就是孔子仁的思想的體現.除了仁和禮以外,還主張德政;

哲學上敬鬼神而遠之;教育思想上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都需要掌握.

>第3題【單選題】

下列哲學家與其思想對應錯誤的一項是(

A、赫拉克利特一一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體,是一團永恒的火

B、普羅塔哥拉一一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C、蘇格拉底—認識你自己

D、柏拉圖------知識即美德

【答案】:

【解析】:

【分析】本題考查了古希臘的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張.A,B、C對應正確,D項“知識即美德”是蘇格拉底的觀點,故選D.

【點評】西方的人文主義思想起源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希臘,古希臘先哲從實際出發以人為本,洞察宇畝,探索人生他們的思想主

百說的近.

>第4題【單選題】

以下培養目標柏拉圖最有可能贊許的是()

A、武士

B>士農工商

C、哲學家

D、公民

【答案】:

【解析】:

【分析】柏拉圖主張哲學家治理國家,他最贊許的培養目標是哲學家.故選C.

【點評】考查柏拉圖的朝

>第5題【單選題】

柏拉圖曾這樣描述雅典公民大會:“人們看到建筑師、鐵匠、皮革工、商人和水手毫無差別地站起來發言,

不管他們富裕還是貧窮,是貴族還是普通人。”這反映了雅典()

A、政治制度體現平等性

B、公民政治參與程度高

C、公民間沒有政治等級

D、公民大會具有全民性

【答案】:

【解析】:

【分析]材料中的"套無差SII地站起來發言,不管他們富裕還是貧窮,是貴族還是普通人”,說明雅典政治制度體現出平等性

的特點.故答案為A項.

B項材料沒有反映,排除;

CJS諭雉對,不符合史實,排除;

公民大會只有公民才可以參加,不是所有人都可參加,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難度中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雅典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廣大公民直接參

與,原則上公民都有權利決定和管理國家大事,通過選舉擔任各級政府官職.這種先進的古代政治制度,為公民創造了廣泛的

參政機會,激發了公民的自由,開拓精神,推動了雅典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具有歷史性的進步性.

>第6題【單選題】

亞里士多德曾對學生說:"如果你的錢包在你的口袋里,而你的錢又在你的錢包里,那么你的錢肯定在

你的口袋里。”他可能在向學生解釋()

A、唯物論

B、三段論

C、倫理學

D、中席之道

【答案】:

B

【解析】:

【分析】材料是由兩個直言判斷作為前提和一個直言判斷作為結論而構成的推理,這是亞里士多德提出的邏輯學概念三段

論.“如果你的錢包在你的口袋里”——大前提;"而你的錢又在你的錢包里"——<h前提;"那么你的錢肯定在你的口袋

里"——結論.故選B.【點評】作為一位最偉大的、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亞里士多德對世界的貢獻無人可比.他對哲學的

幾乎每個學科都作出了貢獻.他的寫作涉及倫理學、形而上學、心理學、經濟學、神學.政治學、修辭學、自然科學、教育

學、詩歌、風俗,以及雅典憲法.

>第7題【單選題】

亞里斯多德說:"一個人過度好勝就成了魯莽,過度恐懼而畏縮不前就變成了怯懦。”這反映了他的

A、法治思想

B、哲學思想

C、禮的思想

D、中庸思想

【答案】:

D

【解析】:

【分析】"過度好勝就成了魯莽,過度恐懼變成了怯懦"反映了亞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是對古希臘傳統思想的繼承與發

展,閃耀著辯證法思想的火花.故選D.

【點評】從近幾年高考看,把中西方古代人文主義思想橫向匕陵,通過新材料新情境的形式,考查學生學科能力的題目比較常

見.與時政熱點問題聯系起來考量,也是近年來高考命題的新形式之一.在其習時注意同時期中外思想史的比較.本題還可以

這樣設問:

"一個人過度好勝就成了魯莽,過度恐懼而畏縮不前就變成了怯懦."中國古代有類似?想的是

A.老子B.孔子C.墨子D.莊子

>第8題【單選題】

大前提:柏拉圖主張知識是人先天固有的。小前提: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結論:亞里士多德

也認為知識是人先天固有的。該推論()

A、大前提錯誤,小前提、結論正確

B、大前提、小前提、結論都正確

C、大前提、小前提正確,結論錯誤

D、大前提、小前提、結論都錯誤

【答案】:

C

【解析】:

【分析】本題考查分析能力.亞里士多德雖然是柏拉圖的學生,但對老師的思想主張并不盲從,亞里士多德認為知識產生于對

外界事物的感覺,不是先天就有的.故選C.根據分忻,ABD三項均錯誤.【點評】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柏拉

圖的學生.他推崇真理,尊重真理而不是盲從自己的老師,名言是我爰吾師,吾更差真理.與此相關的古希臘哲學的相關知識

也需要掌提.古希臘哲學側重于對人的研究.在公元前7世紀是以研究自然為主,但是到了公元前5世紀開始把研究的重點轉向

了社會和人.其代表性的學派為智者學派.強調人的價值人的決定作用.后來蘇格拉底等把希臘哲學發展到f新的階段.

>第9題【單選題】

孔子提出的君臣關系上,為臣之道不包括()

A、不提倡愚忠

B、忠君是有條件的

C、互相有禮

D、絕對服從

【答案】:

D

【解析】:

【分析】本題考查孔子的思想,關于君臣關系的思想.【點評】孔子的治國理念在于以德治國,以德治民,與法家思想中的厲

法治國相反,所以絕對服從的觀念只符合法家思想.

A第10題【單選題】

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對后世的共同影響是()

A、成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重要來源

B、對后世的哲學和神學影響深遠

C、其思想主張是西方人文主義精神的源頭

D、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共同內容

【答案】:

B

【解析】:

【分析】分析題干,要求比較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對后世的共同影響,這需要全面了解兩人的主要思想和成就,聯系所學可

知,亞里士多德他開創了西方傳統政治學體系,提出了一系列獨到的政治觀點,對以后西方政治學的研究具有深刻的影響,亞

里士多德在很多學術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許多思想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共同內容,A和D是亞里士多德對后世的影響.西方

人文主義精神的源頭是智者學派的主張,C排除,柏拉圖的主要建樹是在哲學和神學方面,B項是兩人對后世的共同影響,答案

為B.

【點評】此題難度較大,需要學生聯系必修3的一些史實,同時要聯系同時代的中國,考查學生靈活運用基礎知識解決問題的能

力.

>第11題【單選題】

柏拉圖出走雅典時,雅典民主政治()

A、開始興起

B、初具規模

C、達到全盛

D、轉向衰落

【答案】:

D

【解析】:

【分析】針對雅典民主政治的衰敗,柏拉圖開始出走雅典,進行游一歷,故D項正確.

A是梭倫改革時期.

B是克里斯提尼改革時期.

C哥白利四施m期.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側重對基礎的考查,解題關鍵在于對柏拉圖生存的時代背景的準確把握.針對雅典民主政治的衰敗,柏拉圖開始

出走雅典,進行游學經歷.

>第12題【單選題】

柏拉圖在《理想國》寫到:"正義,在普遍以上而言,意味著一個事物的所有的部分都實現了他們各自

特殊的功能。對于人而言,正義的人是其靈魂的每一部分都做好自己的工作。進而,一個城邦的正義在于

每一部分都做且只做自己的工作。”根據材料,柏拉圖可能反對()

A、統治者應該為被統治者的利益而統治

B、正義的城邦應當由哲學家統治

C、統治者的合法性最終還是要追溯到對于知識的把握

D、輪番而治使公民都能獲得政治權力

【答案】:

D

【解析】:

【分析】柏拉圖反對直接民主采用的輪番而治的統治形式,認為人有才能和品質上的差異,從柏拉圖強調“各自特殊的功

能”“每一部分都做且只做自己的工作”來看,柏拉圖可能反對輪番而治使公民都能獲得政治權力,故D項正確。

其他三項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A、B、CJ頁。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結合柏拉圖的政治思想回答,此題的關鍵在于抓住題干材料關鍵句

子“正義的人是其靈魂的每一部分都做好自己的工作”,難度中等。

>第13題【單選題】

柏拉圖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下列對柏拉圖的思想主張說

法錯誤的是()

A、哲學上提出了唯心主義的理念論

B、強調自然科學,師不必強于弟子

C、要實現理想國,必須由懂哲學的人做國王

D、國家的目的是民主與自由

【答案】:

D

【解析】:

【分析】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設計了之邦的圖景:國家規模適中,以站在城中高處能將全國盡收眼底,國人彼此

面識為度.柏拉圖認為國家起源于勞動分工,因而他I強想國中的公民分為治國者、武士、勞動者3個等級,分別代表智慧、?

敢和欲望3種品性.治國者依靠自己的哲學智慧和道德力量統治國家;武士們輔助治國,用忠誠和勇敢保衛國家的安全;勞動者

則為全國提供物質生活資料.3個等級各司其職,各安其位.在這樣的國家中,治國者均是德高望重的哲學家,只有哲學家才能

認識理念,具有完美的德行和高超的智慧,明了正義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國家.【點評】對于國家的認識是歷

代政治家和思想家所關心的基本問題;受所處環境和立場背景的影響,人們對國家的認識往往存在較大差異.孔子和柏拉圖是分別

屹立于東西方文化史上的思想文化巨人在他們生活的年代正是社會形態轉化的大變動時期,出于強烈的政治抱負和個人使命感,

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對國家認識并試圖給予落實.

>第14題【單選題】

亞里士多德說:"人在本性上是城邦的動物。”對其理解錯誤的是()

A、人是指城邦中的所有群體

B、城邦的利益高于一切

C、人的價值在于實現城邦的利益

D、人不能單獨的生活

【答案】:

【解析】:

【分析】材料中的"人"是指公民.古代雅典城邦公民有明確的界定標準,只占城邦中的少數比例.所以選項A中的"所有"說

法是錯誤的.【點評】對于"人"的認知應該結合古代希臘城邦制度的特點進行思考認識.

>第15題【單選題】

普羅泰格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都是古代希臘著名的哲學家,他們思想的相同點是()

A、重視對物質世界的探索

B、忽視道德,追求功利

C、崇尚理性,否定絕對權威

D、具有唯物主義的色彩

【答案】:

【解析】:

【分析】本題考查比較分析能力,結合所學可知題干提及的哲學家都重視人和人類社會的研究,普羅泰格拉的思想忽視道德規

范并且具有唯心主義色彩,故選C項.

【點評】試題主要考查蘇格拉底等哲學思想,考有學生比較分析能力.

>第16題【單選題】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勇敢是怯懦和鹵莽的中道,一個人過度好勝就變成了魯莽,過度恐懼而畏縮不前

就變成了怯懦。”下列句子有類似思想是

A、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

B、"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

C、因材施教;有教無類

D、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答案】:

D

【解析】:

【分析】考查學生的綜合理解能力.題干中的關鍵信息"中道""過度"告訴我們這是亞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理論,與中

國的孔子有相同之處.D項即是體現了孔子的中庸思想.故選D.AJ而強調的是禮樂制度的重要性;B項為莊子的思想,體現的

就證法;CS5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張教育平等.

【點評】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名言?■吾爰吾師,吾更爰真理”,體現了追求真理的精神,他是百科全書式人

物,在邏輯學、哲學、生物學等領域取得巨大成就.孔子是我國春秋時期的思想家,主張仁和禮,主張政治為政以德.

>第17題【單選題】

"在正式確定繼承人之前,柏拉圖對亞里士多德進行一次考核,看他是不是接受了自己的哲學思想的真

傳。結果,柏拉圖在考核亞里士多德對‘理念論'掌握得如何時,亞里士多德反而對這種理論提出大膽的批判」

給這個歷史故事取一個標題,最合適的是

A、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

B、認識你自己

C、知識即美德

D、人是萬物的尺度

【答案】:

A

【解析】:

【分析】解答本題須理解柏拉圖"接受真傳”的本意與亞里士多德的批判的反差,在老師與真理兩者之中,亞里士條德選擇了

真理,故AB5正確.而B.C兩項是蘇格拉底的思想主張,D項是普羅泰戈拉的思想主張,都具有人文主義精神,但并不是最合

適的,故都排除.

>第18題【單選題】

下列不屬于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思想是()

A、認識來源于客觀世界

B、世界的存在與人的感覺無關

C、物質受形式的支配

D、肯定客觀世界是真實的存在

【答案】:

B

【解析】:

[分析]B項世界的存在與人的感覺無關是唯物主義的觀點,亞里士多德是介于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之間的哲學家.故選B.亞

里士第德認為認識來源于客觀世界,承認客觀世界,同時他認為物質受形式的支配.因此ACD都屬于亞里士多德的觀點.

>第19題【單選題】

關于孔子“禮”的思想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A、從狹義的角度講,是指西周的等級名分制度

B、從廣義的角度講,是指禮儀規范和行為準則

C、“克己復禮"和"正名"是實現"禮"的方法

D、"禮"從本質上是維護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

【答案】:

D

【解析】:

【分析】孔子出身沒落的奴隸主貴族家庭,維護的是奴隸主階級的利益.故選D

【點評】考查孔子“禮”的本質

>第20題【單選題】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下列對孔子的敘述中,正確的有

①所著的《論語》是人們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②所編修的《春秋》有“尊王攘夷”之旨③提出"和而

不同”以協調禮和仁的關系④在君臣關系上主張"嚴而少恩"、"尊主卑臣"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③④

D

【答案】:

B

【解析】:

【分析】聯系史實可知,①所著的《論語》是人們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說法I音誤,因為《論語》是孔子弟子眄而成;②所編

修的《春秋》有‘尊王攘夷"之旨說法正確③提出.和而不同“以協調禮和仁的關系說法正確④SE君臣關系上主張.產而少

恩,、”尊主卑臣這是是法家的主張,故此題選B項.

【點評】此題為組合型選擇題.此類選擇題的每個備選項都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知識點組成,要求選出其中正確的一組,實

際上是多項選擇題的變形.將同類選項按一定關系進行組合,通常在題干中列出三組或三組以上的歷史知識,并冠之以數字序

號,然后分解組成備選答案作為選項.也可以構成否定形式,可據題意從選項中選出符合題干的應該否定的一個組合選項.解

答時可采用選基法或列式法.首先,選定f絕對正確或絕對錯誤的答案為基點,然后順藤摸瓜,選出答案.列式法是將所有

選項的數字列堅式,四個選項都有的可確定,其他排除,從而縮小思考范圍,在此基礎上進行判斷.

>第21題【單選題】

亞里士多德創辦的"呂克昂”學園是具有高等教育性質的教學和學術研究機構。該學園創辦于()

A、柏拉圖逝世后不久

B、伯利克里改革時期

C、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統治時期

D、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登基后

【答案】:

D

【解析】:

【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呂克昂"學園創辦于公元前335年,也就是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登基后,故D項正確;柏拉圖逝

世于公元前347年,兩者相差12年,故A項錯誤;伯利克里改革時期是公元前5世紀,故B項錯誤;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統治時

期是前382年-前33降,故。頁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亞里士多德,屬于基本史實的考查.亞里士多德創辦的"呂克昂”學園是具有高等教育性質的教學和學

術研究機構.該學園創辦于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登基后.

>第22題【單選題】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塞羅說:"如果人們之間的協調性能得到維護,那么人類便可以像神

一樣的生活。”這里反映出古代東西方思想家的共同追求是

A、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

B、創建優美的社會環境

C、建立良好的國際關系

D、追求高尚的人格修養

【答案】:

A

【解析】:

【分析】孔子的觀點是主張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每個人都要為對方著想,西塞羅更是說了如果社會協調的話,人們將會^常

幸福.二者都強調了和諧人際關系的重要性.故選A。B項中的社會環境和C項中的國際關系以及D項中的人格修養等材料中均

【點評】古代東西方思想家雖然所處的社會環境不一樣,思想主張也有很大的差異,如中國的思想家強調集體,宣揚集體主

義,西方思想家主張個人的解放,宣揚個性等,但是在一些普世的價值中二者還是一致的,如社會的和諧與穩定,人格的修養

和精神的追求等.

>第23題【問答題】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孔子"之名有三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指真實的孔子,即孔子這個人是真實存在的,是春秋時期

的一位學者、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動家等。二是指不同視野下的孔子,即當人們從不同的立場、觀點

和視角來看待、理解、詮釋和評價孔子及其所言、所行、所思時,所形成的各種不同的有關孔子的觀念和

形象。三是指純粹符號化的孔子,即孔子之為孔子,不再是一種純個人的私名,而是一個文化符號,一個

人們交流與對話、對抗與互動時共同運用的公共的符號。

一一摘編自林存光《孔子形象的歷史變遷與時代轉換》

結合材料與所學中國史的相關知識,圍繞不同視角下的孔子形象“自行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就所擬

論題進行簡要闡釋(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釋須有史實依據).

【答案】:

孔子形象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每T時代的孔子形象都有鮮明的時代烙印,與時代的需要息息相關.春秋時期的孔子是T2

具有相對保守色彩的學者、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動家.西漢至明清時期,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有助于維護大一統的統

治,孔子成為至圣先師,成為維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代言人.近代康有為借助孔子進行維新變法,把孔子屣成改革的

先師.新文化運動中,孔子成為被批判的對象.新文化運動借助批判孔子否定專制制度的思想基礎,孔子形象大損.近代民主

革命和改革開放前,孔子形象很低,一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需要,二是新中國的“左"傾發展.改革開放后,孔子的正面形象

恢復并逐步上升,這是因為改革開放后國家實力上升,我國需要借助以孔子為代表的傳統儒家文化提升國家軟實力,加速中國

與世界的交往,塑造大國地位與形象.

【解析】:

【分析】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旨在考查學生準確解讀史料,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解題時首先緊扣?1不同視角

下的孔子形象“,這就需要學生在閱讀史料的基礎上,對史料信息進行提煤、整理、歸納,因此需要對史料中“孔子之名有三

個層面的含義”的正確分析歸納,其次需要“自行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通過上面對孔子三個層面的分析可以從孔子形象的

時代特點去分析,最后聯系具體史實對此進行分析歸納即可.

故答矣為:孔子形象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一個時代的孔子形象都有鮮明的時代烙印,與時代的需要息息相關.春秋時期的孔子是一EZM有相對保守色彩的學者、思想

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動家.西漢至明清時期,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有助于維護大一統的統治,孔子成為至圣先師,成為維

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代言人.近代康有為借助孔子進行維新變法,把孔子描繪成改革的先師.新文化運動中,孔子成為

被批判的對象。新文化運動借助批判孔子否定專制制度的思想基礎,孔子形象大損.近代民主革命和改革開放前,孔子形象很

低,一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需要,二是新中國的"左”傾發展.改革開放后,孔子的正面形象恢復并逐步上升,這是因為改革

開放后國家實力上升,我國需要借助以孔子為代表的傳統儒家文化提升國家軟實力,加速中國與世界的交往,塑造大國地位與

開絨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解題時需要緊扣材料中對孔子形象的三層分析,然后提煉出其具有時代特色即可,最后聯系不同時期

孔子具有形象的原因.

>第24題【材料分析題】

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克己復禮為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動。”"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

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

而民善矣。”

一一《論語》

材料二:孔子在兩晉時被奉為"先師";南北朝時被稱為“文圣尼父”;唐玄宗則將其追謚為"文宣王";宋

真宗封孔子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封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稱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

材料三:“不知自己過失是病痛";"求知識是人類的本性";"吾愛吾師,但更愛真理”;"謙謹是無恥與

羞怯之間的中庸”。

一一亞里斯多德

根據材料一指出孔子的主要政治觀點是什么?

觀點:①主張維護周”禮”,即貴賤有序的等級觀念;②?倡“仁“,主張以德治國.

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回答,封建統治者為什么尊崇孔子,抬高孔子的地位?

原因: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穩定社會、緩和矛盾、鞏固統治、維護統一.

根據材料三指出亞里斯多德的人格品質。他在倫理學方面與孔子有何相似的觀點?

品質:強烈的求知精神;嚴謹的科學態度(追求真理);追求美德(中庸).

觀點:兩人都提出以?1中庸”為道德的最高標準.

【答案】:無

【解析】:

【分析】(1)觀點:根據"克己復禮為仁""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得出主張

維護周"禮",即貴賤有序的等級觀念;根據“為政以德"得出提倡"仁”,主張以德治國.

(2)原因:可從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穩定社會、緩和矛盾、鞏固統治、維護統T角度分析回答.

(3)品質:根據“求知識是人類的本性”得出強烈的求知精神;根據"吾愛吾師,但更愛真理”得出嚴謹的科學態度(追求真

理);根據"謙謹是無恥與羞怯之間的中庸“得出追求美德(中唐).觀點:結合所學可知,兩人都提出以?■中庸”為道德的

最高標準.

故答案為:(1)觀點:①主張維護周“禮”,即貴賤有序的等級觀念;謠倡"仁”,主張以德治國.

(2)原因:孔子的,"楙社會、會矛盾.鞏固繡臺、的統一.

(3)品質:強烈的求知精神;嚴謹的科學態度(追求真理);追求美德(中庸).

觀點:兩人都提出以“中庸"為道德的最高標準.

1點評】本題側重對材料分析和知識遷移能力的考查,解題關鍵在于對孔子和亞里士多德思想主張的準確把握,較好的考查了市史學科核

心素差。

>第25題【材料分析題】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齊)景公問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

他日又復問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節財。景公說,將欲以尼溪田封孔子。

晏嬰進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倨傲自順,不可以為下;崇喪遂哀,破產厚葬,不可以為俗;游

說乞貸,不可以為國。......今孔子盛容飾,繁登降之禮,趨詳之節,累世不能碎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君

欲用之以移齊俗,非所以先細民也。后景公敬見孔子,不問其禮。......孔子遂行,反乎魯。

一一《史記?孔子世家》

材料二歐洲人經過馬可?波羅以至明代西洋傳教士的報道,知道東方有一個龐大的國家與復雜的文明。

由于這些報道,都是選取中華文明足以稱道之處,因此.?????尤其是啟蒙運動的學者對東方的中國常多溢

美之詞,...,...這一階段過去了(18世紀以后),歐洲對東方的知識也比較清楚了,他們對中國文明的評價

遂轉了一個大彎,由稱頌一變為輕視。

一一許倬云:《歷史大脈絡》

材料三即便20世紀的中國不斷試圖摒棄孔子;但對于21世紀的中國人來說,孔子又常駐心間。他提

倡忠孝禮義,因為這有助于促進社會及宇宙的和諧。......無冕之王孔子,是對其人民的命運影響最深遠的人

之一。而他的人民卻往往最忽視他思想的深邃以及倫理的本原:那就是建立在經驗與學習之上的責任與關

懷。

一一(法)瓦爾特:《中國史略》

請回答:

據材料一,指出齊景公對孔子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試從儒家思想和時代特征方面分析變化的原

因。

本度:由準備重用到借口不用.

原因:儒家思想強調周禮,無法適應大變革時期齊國加強統治增強國力的現實需要.

據材料二,概括近代以來西方對中國文明曾先后持什么態度。結合所學知識,試從政治角度分析其原

因。

態度:由稱頌變為短視.

原因:稱頌:借助中國文明的相關內容抨擊封建專制和教權主義,為資產B介級革命作思想動員.

羥視:歐洲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和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腐朽沒落.

舉例說明20世紀的中國曾"試圖摒棄孔子"。據材料三,說明21世紀的中國人對孔子的態度及不足之處。

舉例:新文化運動?■打到孔家店”(反對儒家舊道德).

本度:由于孔子的思想有助于促進社會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因此人們仍堅持孔子的思想.

不足:沒有認識到孔子思想建立在對社會的責任與關懷之上.

據上述材料,歸納影響人們接受思想的因素。

因素:階級立場、政治地位'學術素養、社會環境等.

【答案】:無

【解析】:

【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第一小問變化,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