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東華理工大學放射性地質實驗教學中心實踐教學系列教材《礦床學》實習指導書 礦床學實習指導書編寫:張群喜審校:張樹明東華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四月前言礦床學實習課是礦床學不可缺少的實踐性教學環節。礦床學實習是以課堂已學過的有關理論知識為指導,以典型礦床為研究對象,通過礦床實際資料的觀測、分析和研究,了解和掌握各類礦床形成的地質條件、地質特性和成礦機制,以達成加深對課堂理論學習內容的理解和鞏固,培養學生運用礦床實際資料進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科學的工作態度和嚴謹的工作作風。本實習指導書是在2023年版和2023年版內部教材經數年試用并獲得可行性信息反饋后的基礎上擬定的。本實習指導書共安排了9次實習內容,每次實驗介紹了1-3個典型礦例,對每一個實習礦床,給出了其產出的大地構造位置、區域地質特性、礦區地質特性等資料。同時在每個實習單元,針對實習目的規定,設計了不同內容的實習思考題和實習作業,以便在教師的啟發下,使學生逐步提高結識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總之,在實習過程中應盡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獨立思考,努力鉆研,也應實事求是,及時提問解疑。鑒于目前對礦床成因類型劃分尚不統一,類型名稱也較混亂,為便于使用,本實習指導書重要采用《礦床學》(袁見齊等,1985)教材的類型系統和類型名稱,同時也參考了一些其它教材的礦床分類。在本實習指導書編寫過程中,參考了中國地質大學礦床學實習指導書的部分資料,并引用了許多前人有關典型礦床研究的文字資料和圖表等,文中列出了部分被引用者的姓名和資料發表的時間,但仍然有部分資料因出處不詳,未能列出。在此向那些無名的被引用者表達歉意,并深表謝忱。本書的出版得到了東華理工大學放射性地質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資助。在編寫過程中,始終得到了地球科學學院相關領導和同志的關系和指導。在此,謹向給予本教材支持、關心和幫助的有關同志一并致以真摯的謝意。本教材由張群喜負責編寫。盡管付出了最大努力,但是由于編者水平有限,加上時間倉促,書中也許有不少錯誤,對于書中存在的局限性或錯誤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編者2023年4月目錄TOC\o\h\z實驗一礦石的結識 1實驗二巖漿礦床 10(一)甘肅大道爾吉鉻鐵礦礦床 10(二)甘肅金川銅鎳硫化物礦床 12實驗三偉晶巖礦床 18(一)內蒙天皮山白云母礦床 18(二)新疆可可托海稀有金屬礦床 19實驗四接觸交代礦床 24(一)湖北大冶鐵山鐵礦 24(二)安徽銅陵銅官山銅礦床 28實驗五熱液礦床 33(一)氣化高溫熱液礦床:江西大余西華山-漂塘鎢礦 33(二)中溫熱液礦床-湖南桃林鉛鋅礦床 39(三)低溫熱液礦床-湖南錫礦山銻礦床 42實驗六火山成因礦床(斑(玢)巖型礦床) 47(一)斑巖型礦床-江西德興銅礦 47(二)玢巖鐵礦—江蘇梅山鐵礦 52實驗七沉積礦床 55(一)湘潭錳礦 55(二)江西上饒朝陽磷礦 58實驗八變質礦床 60(一)弓長嶺鐵礦 60(二)江蘇錦屏磷礦 65實驗九層控礦床 66(一)內蒙白云鄂博稀土—鐵礦床 66參考文獻 74附錄I:重要礦石質量規定(據一般礦產工業指標參考資料) 75附錄II重要礦產規模規定(據《礦產工業規定參考手冊》) 80附錄III常見的金屬礦物和非金屬礦物及其化學分子式 82實驗一礦石的結識一、實習目的及規定1.對的理解并掌握礦石、礦石礦物及脈石礦物的概念。2.學會觀測和描述礦石的方法及礦石的結構和構造。3.學會目估礦石品位的方法。
二、實習標本鐵礦石、鉛鋅礦石、銻礦石、銅礦石、鎢礦石、錳礦石三、實習內容(一)有關礦石的基本概念礦石:從礦體中采出,在現有經濟技術條件下能從中提取有用組分的礦物集合體。礦石由礦石礦物和脈石礦物組成。礦石礦物;有用金屬或非金屬礦物;脈石礦物:伴生的無用礦物;礦石類型:根據某一礦區(或礦床)礦石的各種礦物組合、含量、分布等特點分類。(二)礦石的的分類和命名方法(1)按礦石中有有用礦物的工業性能可分為金屬礦石(如鐵礦石、銅礦石、鉬礦石等)和非金屬礦石(如螢石礦石、石棉礦石等)。(2)按礦石中所具有用礦物或金屬元素的多少可分為簡樸礦石(如鎢礦石、汞礦石等)和綜合礦石(如鉛鋅礦石、鎢錫礦石等)。(3)按礦石中有用成分含量的多少可分為貧礦石(如條帶狀貧磁鐵礦礦石,含鐵30%左右)和富礦石(致密塊狀磁鐵礦礦石,含鐵60%左右)。(4)按礦石的結構構造可分為致密塊狀礦石、浸染狀礦石、條帶狀礦石、角礫狀礦石等等。(5)按礦石受風化限度不同可分為原生礦石、氧化礦石和混合礦石。(三)常見礦石構造介紹礦石構造:指組成礦石的礦物集合體的特點,即礦物集合體的形態、相對大小及空間互相的結合關系等反映的形態特性。(1)塊狀構造:是一種常見的礦石構造,其特性是由一種或幾種粒徑較大并且大體相等、彼此均勻地緊密共生的礦石礦物,形成致密的塊狀體。礦石礦物的含量通常在80%以上,致密塊狀構造幾乎在所有成因類型的礦床中都可形成,富礦石常由塊狀礦石組成。(2)浸染狀構造:礦石礦物在礦石內呈星散狀分布.這種星散狀的礦石礦物可以是自形限度不同的結晶集合體,也可以是細小的粒狀礦物集合體,其粒徑通常小于0.2cm。按浸染狀礦石礦物的數量多小,可分為稀疏浸染,中檔浸染和稠密浸染狀構造等。(3)細脈浸染狀構造:礦石礦物集合體在礦石中呈浸染狀和細脈狀分布,是斑巖型銅礦和鉬礦床中常見的礦石構造類型。(4)斑點狀構造:與浸染狀構造相似,唯一區別在于散狀分布的礦石礦物集合體的粒徑較大,構成斑點,其大小通常在0.5-1cm(5)條帶狀構造:由不同成分、不同粒徑或不同含量的礦物集合體呈條帶狀相間出現的一種礦石構造。這種構造的成因不一,例如,巖漿成因的鉻鐵礦床中,條帶狀構造是由結晶分異作用和巖漿流動作用導致的。在熱液礦床中,條帶狀構導致是由含礦熱液對沉積巖的層理進行選擇性交代形成,或者是沿著初期礦石的平行裂隙充填,交代而成。在含鈹的矽卡巖礦床中,條帶構造尤為顯著,故常稱為含鈹條紋巖。在沉積變質礦床中,條帶構造由變質作用或者變質分異作用導致,為鞍山式鐵礦床,這種構造十分普遍。(6)皺紋狀構造:本來礦石所具有的條帶狀、頁片狀、層紋等構造,在后期動力變質或區域變質作用下,發生擠壓、彎曲,形成各種小褶皺,這樣的礦石稱為皺紋狀構造。這種構造在沉積變質礦床中很普遍。此外,成礦熱液選擇性交代初期形成的具有微型褶皺的圍巖,也可形成皺紋狀構造。(7)對稱帶狀構造:礦物沿著裂隙的兩壁向中心發生周期性的不連續沉淀,形成彼此對稱并平行兩壁的一種帶狀構造。這種構造經常在由充填作用形成的礦脈中較常見。假如兩壁不對稱,則稱為不對稱帶狀構造,這多半是由多次成礦作用形成的。(8)脈狀構造:沿著圍巖或者初期形成的礦石的一個或者一組方向裂隙充填或交代形成的脈狀礦物集合體。通常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脈體有的由單一礦物組成,有的則由多種礦物組成,假如沿著不同方向的幾組裂隙充填交代,則形成網脈狀構造,充填于裂隙中的稱“充填脈”,這種構造在熱液礦床中最常見;在變質礦床和風化礦床中也可見到。(9)馬尾絲狀構造:含礦溶液沿圍巖的微層理面或迭層石構造密集的細微裂縫交代或充填形成的類似馬尾絲的一種礦石構造。(10)環狀構造(帽章狀構造):是一種或數種礦物集合體圍繞圍巖或礦石的碎塊發生一次或多次沉淀而成的構造。這種構造常見于熱液充填作用形成的礦床中。(11)梳狀構造(對稱帶狀構造):由柱狀礦物晶體沿裂隙兩壁垂直脈壁向中心生長面形成類似兩排梳子狀的礦物集合體,在淺成的熱液充填礦脈中,這種構造較為常見,在其中心部分有時發育晶簇或晶洞構造。(12)晶簇構造:在礦石或巖石的張開裂隙或空洞內生長著晶形完好的礦物集合體。這種構造常見于熱液充填礦床和偉晶巖礦床中。在某些風化礦床中也可見到。較大的晶簇構造也稱晶洞構造。(13)膠狀構造:是膠體沉淀的特性構造,其形態一般具有復雜曲面的平行條帶或同心園狀條帶,各條帶問的界線多為漸變過渡關系。由于凝膠的脫水,發生收縮,形成彎曲、皺紋和裂隙,并使其表面呈腎狀、葡萄狀、球狀及結核狀等形態,而內部依舊保持同心條帶狀。在熱液礦床中(特別是中低溫熱液礦床),以及風化、沉積礦床中較常見。(14)變膠狀構造:膠體成因礦石在一定物理化學條件下經初步重結晶作用所形成的礦石構造。它在外形上還保持著膠狀構造的特點,但內部卻重結晶成纖維狀或放射狀,針狀的晶體并垂直于彎曲表面生長。(15)皮殼狀構造:膠體溶液沿裂隙或圍繞角礫周期性沉淀形成的很薄的殼層。假如兩壁對稱,則稱為對稱皮殼狀構造。這種構造通常是由中、低溫熱液在近地表條件下充填裂隙而成;在風化礦床中也經常見到。(16)鮞狀構造:反映膠體溶液在淺水動蕩環環境下沉淀而成的礦石構造。一般以砂粒或其他細小碎屑物質為核心,成礦物質以凝膠方式圍繞其呈周期性沉淀而成為鮞粒;外形呈球形成橢球形,內部則呈同心殼圈狀,表面光滑;粒徑通常小于2mm。若鮞粒粒徑大于2mm時,則可稱之為豆狀構造。在沉積成因的鐵、鋁、錳礦床中常見。(17)腎狀構造(迭層石狀構造):膠體構造之一,以砂粒為中心,在其上依次沉淀形成大同心半圓形的彎曲層狀礦物集合體,形若腎狀。在平面上常呈光滑的,向上凸起的半球形,在斷面上常呈層紋狀或帶狀。當一個腎體過渡到另一個腎體時,其層或帶的交替鮞序可保持不變,在膠體沉積的鐵、錳、鋁等礦床中帶見。最近在研究宣龍鐵礦腎狀構造時認為系鐵質交代迭層石構造而成。(18)葡萄狀構造:膠體構造的一種。許多外表具有球面或半球面突起組成類似葡萄狀的構造,粒徑1-2cm。每個葡萄體具有凸起的表面,有時因膠體物質不均勻的干縮而顯皺紋,其斷面常具同心狀環帶和纖維放射狀結構。每個環帶的顏色和寬度往往彼此有差異當一個葡萄體過渡到另一個葡萄體時各帶交替的順序不變。這種構造在鐵帽中廣泛發育,在沉積礦床和低溫熱液礦床中有時也可看到。(19)蜂窩狀構造:又稱細胞狀構造或骨架狀構造。有些原生礦床的礦石(重要是硫化物礦石),當遭受風化作用時,其中一部分礦物(如硫化物)易發生氧化分解和淋失形成空洞,而另一些難風化和難溶解的礦物(如石英、石髓、褐鐵礦等)被殘留下來形成骨架,這樣就構成類似蜂窩的圖案,即稱為蜂窩狀構造。鐵帽中常發育這種構造。由于本來礦物晶形不同,風化后生成的空孔也有差異,因此它具有一定的找礦意義。假如淋濾作用強烈,甚至連一部分難溶礦物也被溶解流失,只剩下不易溶解的礦物(如硅質)對,可形成骨架狀構造。(20)鐘乳狀構造:風化作用形成的膠體溶液在裂隙或空洞中下滴所形成的類似于鐘乳石的一種構造。(21)結核狀構造:膠體沉積作用形成的一種構造,外形呈園球形或橢球形,斷面具有同心圓殼層。在后期脫膠化或重結晶作用下形成針狀、放射狀晶體,并垂直殼層生長。(22)角礫狀構造:根據成因,可分為三神情況:(1)初期形成的圍巖構造角礫,火山角礫以及其他成因的角礫為后期含礦熱液充填、交代、膠結而成的角礫狀構造;(2)初期形成的礦石受構造破壞形成角礫,而后期成礦物質或非成礦物質所充填、膠結所形成的角礫礦石;(3)角礫和其成礦物質的膠結構幾乎同時形成所產生的角礫狀構造(同一成礦過程中形成的同生角礫狀構造)。這種礦石構造在熱液礦床中很常見,有時在巖漿礦床和風化礦床中亦可見到。(23)殘余(留)構造:初期形成的巖石或礦石在后期或新的成礦條件下,被新的礦物集合體所交代,并保存部分原巖或者原礦石的結構,構造特性的部分礦物的一種礦石構造。它可以在熱液交代作用,變質作用的風化過程中形成。塊狀構造浸染狀構造斑點狀構造條帶狀構造腎狀構造膠狀構造葡萄狀構造團塊狀構造(四)常見礦石結構介紹礦石的結構:是指礦石中礦物顆粒的特點,即礦物顆粒的形態、相對大小及其空間互相的結合關系等反映的形態特性。常見的結構有以下的種類:1.變余結構:在不太強烈的交代蝕變巖中,還保存原巖的某些重要結構的礦物殘留特性,并能根據這些重要特性來辨認原巖的性質,如云英巖化花崗巖基本上保持花崗巖的結構,同時尚有一些斜長石、鉀長石、石英和云母的殘留,故稱為變余花崗結構;同樣,其它如變余輝長結構、變余輝綠結構、變余安山結構、變余粗面結構、變余斑狀結構、變余砂狀結構等。2.變晶結構:在蝕變巖石中,由交代方式生成的礦物稱為變晶;假如原巖的結構和礦物均不保存,這種由蝕變礦物所組成的結構叫變晶結構。其中按礦物粒徑大小可分為:①偉晶狀變晶結構(粒徑大于10cm);②粗晶變晶結構(0.3-10cm);②中粒(0.1-0.3cm);④細粒(0.01-0.1cm);⑤極細粒(小于0.01cm)變晶結構等;按變晶自形限度可分為自形、半自形和它形變晶結構等;按交代蝕變礦物的形態、特性等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常見的變晶結構:(1)花崗變晶結構:重要由粒徑大體相等的蝕變礦物所組成的結構;(2)纖維花崗變晶結構:以粒狀為主,纖維狀為次的蝕變礦物所組成的變晶結構;(3)鱗片花崗變晶結構:以粒狀為主,鱗片狀為次的蝕變礦物所組成的變晶結構;(4)鱗片變晶結構:重要或所有由片狀蝕變礦物所構成;(5)柱狀變晶結構:假如蝕變巖石中的礦物所有或大部呈柱狀,同時其間分布有常具定向排列的蝕變礦物集合體簡稱為柱狀變晶結構;(6)纖狀變晶結構:由纖狀交代蝕變礦物組成的結構叫纖狀變晶結構,假如蝕變礦物為極細纖維則叫纖維狀變晶結構;(7)斑狀變晶結構:在交代蝕變巖石中,一些結晶能力大的礦物形成斑晶(其中可包裹有初期礦物)分布在結晶能力小的致密蝕變礦物之中,這類結構叫斑狀變晶結構;(8)不均勻變晶結構:由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勻的同一種或不同種交代蝕變礦物所構成;(9)聚合斑狀變晶結構:由同一種蝕變礦物聚合體所構成的變斑晶叫聚合斑狀變晶結構;(10)雜聚斑狀變晶結構:由不同種蝕變礦物聚合而成的斑狀變晶結構;(11)包含變晶結構:包具有其它礦物或圍巖物質的變晶稱包含變晶結構;(12)篩斑變晶結構:在變晶或斑狀變晶中均勻或較均勻地包具有許多大小相近的小顆粒其它礦物或圍巖物質稱為篩狀變晶結構;(13)海綿隕鐵變晶結構:后期交代蝕變礦物呈他形晶交代和包裹初期形成的自形晶限度較好的礦物;3.交代結構:通常是一種蝕變礦物以不同的形態和方式交代初期礦物所構成的結構形態;(1)浸染狀交代結構:交代蝕變礦物被交代巖石或礦物中呈浸染狀分布;(2)脈狀交代結構:交代蝕變礦物在技交代的礦物中呈脈狀;(3)網脈狀或樹枝狀交代結構:蝕變礦物呈網脈狀或樹枝狀交代被蝕變的礦物;(4)結狀交代結構:沿被交代礦物的裂隙或解理的交叉點發育成結狀、囊狀的交代蝕變礦物的聚合體;(5)棋盤格狀交代結構:交代礦物沿著被交代礦物的兩組解理進行規則的或定向的交代,形成格狀形式的結構;(6)港灣狀交代結構:交代礦物沿著被交代礦物的邊沿向其內部交代,形成港灣狀形態的結構;(7)周邊交代結構:(鑲邊交代結構),交代礦物沿著被交代礦物的周邊邊沿進形交代,并常保持其晶形;(8)凈邊交代結構:重要指斜長石的四周邊部為變化很弱的“凈潔”的鈉長石交代所產生的結構;(9)環狀交代結構:交代礦物重要沿著具有環帶狀構造的被交代礦物中某些環帶進行交代導致的結構;(10)中心交代結構:交代礦物從被交代礦物顆粒的中心進行交代而成;(11)骸晶交代結構:交代礦物眾被交代礦物中心向四周邊部交代而保存原礦物的輪廓;(12)殘留島狀交代結構:屬交代殘留結構的一種。一種礦物被蝕變礦物分割成孤島狀殘留體;(13)假象交代結構:一個礦物被另一礦物、另一礦物的集合體、幾種礦物的集合體交代后,并保持原礦物的外形,則可分別稱:單晶假象、單礦聚集假象及復礦聚集假象結構;(14)蠕蟲狀交代結構:蝕變礦物(涉及在交代過程中分解出來的礦物)所形成蠕蟲狀形態特性,如鉀長石交代時形成的蠕英石;(15)文象或似文象結構:兩種交代蝕變礦物組成有規則的文象連晶結構,如交代成因的石英和鉀長石連晶;(16)旋渦狀結構:一種條柱狀較小的自形晶蝕變礦物在另一種較大的呈斑晶狀的蝕變礦物中呈同心園狀旋渦狀排列;(17)云霧狀交代結構:細小或極細小的交代蝕變礦物呈云霧狀交代本來礦物;(18)假斑狀交代結構:斑狀結構的巖石被交代蝕變后,其基質和原斑晶都被交代礦物所替代,但仍保存其原斑晶的假象和斑狀結構的特性;自形結構它形結構包含結構交代殘余結構脈狀穿插結構網脈狀結構(五)礦石觀測描述實例(1)觀測礦石應一方面結識礦物,然后區分出那些是礦石礦物,那些是脈石礦物。要注意觀測礦物的形態、空間分布及礦物的共生關系。(2)擬定礦石目估品位時,一方面目估礦石礦物的百分含量,再查出礦石礦物的化學組成中有用元素的百分含量,然后按以下公式進行計算:目估品位=有用礦物目估百分含量×礦石礦物中有用組分的百分含量。(3)繪制礦石(平面)素描圖一定要有圖名、圖例、比例尺。圖1-1
銅礦石素描圖1.黃銅礦;2.石英;3.櫛狀石英;4.黃鐵礦;5.蝕變閃長巖礦石名稱:遼寧夾山銅礦石。礦石礦物:黃銅礦——無明顯晶形,礦物集合體成不規則塊狀,分布在塊狀石英與櫛狀石英之間,約占25%。脈石礦物:石英——有兩種,一種具有柱狀晶狀,晶體平行排列,集中在脈的邊部,長軸與脈壁垂直,形成櫛狀。另一種分布在礦石中部,灰白色,致密塊狀,無晶形,與黃銅礦界線很不規則。黃鐵礦——礦脈及圍巖中皆有,含量不多。在脈內多分布在櫛狀石英的頂尖部,與黃銅礦共生。在圍巖中的呈小立方體晶形,呈浸染狀分布。除上述礦物外,礦石中還可見蝕變了的閃長巖碎塊,呈長條狀,輪廓清楚。巖石為灰棕色,細粒,結構致密礦石構造:黃銅礦與石英構成礦脈,與圍巖界線清楚,可見脈壁,為脈狀構造。脈中礦物成分呈簡樸的對稱帶狀。礦石中銅的目估品位=(0.25×34.57)%=8.6%,為富礦石。四、實習作業描述一塊礦石標本并附礦石素描圖。
五、思考題1.礦石與巖石有何異同?2.“礦石礦物就是金屬礦物、脈石礦物就是非金屬礦物”這種結識是否對的?為什么?3.巖石的組構特性與礦石的組構特性有什么不同?4.礦石、礦體、礦床、圍巖、母巖、夾石的互相關系如何?試用圖表達之。實驗二巖漿礦床一、實習目的及規定1.掌握巖漿礦床的一般特性,重要是礦體的產狀、形態、物質成分、礦石的結構、構造、有用礦物的富集限度、礦體與圍巖的界線等。2.分析巖漿礦床的成礦地質條件及成礦作用。3.熟悉實驗礦床的基本特點。二、實習內容(一)甘肅大道爾吉鉻鐵礦礦床1.區域地質概況含礦超基性巖體位于祁連山加里東褶皺帶中間隆起帶西段南側,其南為南祁連山加里東地槽褶皺帶北面為北祁連山加里東褶皺帶,中間隆起帶內的地層重要是前震旦系的片巖,片麻巖夾大理巖和震且系的千枚巖、硅質灰巖,另一方面為石炭系及第三系地層;地槽褶皺帶為寒武-奧陶紀的板巖、千枚巖、結晶灰巖的火山巖。區內構造線方向在中間隆起帶近于東西向而在地槽褶皺帶內為北西-北北西向,以斷裂為主,并控制著巖漿活動和沉積作用。超基性巖體與斷裂構造有密切關系,沿祁連山中間隆起帶南側的沙拉果河斷裂兩側分布著一系列超基性巖體、巖帶長達100多km,本區超基性巖體是其中一個較大的雜巖體。2.礦床地質礦區所在的超基性巖帶在沙拉果河斷裂帶北側,帶長20多km,礦區位于該巖帶中間的一個而積最大,分異較好的雜巖體中,巖體長8.4km,寬0.4-0.9km,面積8平方km,呈透鏡狀(圖2-1),主體展布方向310-320o為一個向南西陡傾(傾角70o)的單斜巖體,產狀與圍巖基圖2-1.甘肅大道爾吉鉻鐵礦中的透鏡體和礦餅群(示意圖)本一致,巖側東端侵入于震旦系灰巖,北側侵入到石碳系灰巖中,南面與閃長巖呈斷層接觸,西段被第四系覆蓋,侵入時代為海西期。巖體重要由純橄欖巖(占43%)的單斜輝石巖(占46%)組成,另一方面少量的橄欖巖,輝橄巖和斜方輝石巖等巖相組成雜巖體。根據巖石組合特性,由北向南可分為六個巖相帶,其中Ⅰ、Ⅲ、Ⅴ為純橄欖巖相帶,Ⅱ、Ⅳ、Ⅵ為單斜輝石巖相帶,亦稱雜巖帶。它們很也許是同期三個階段侵入分異的產物。純橄欖巖為鎂質超基性巖,M/Fe=6.0-11.1,含鉻較高(Cr2O3=0.82%)。單斜輝石巖為鐵-鎂質超基性巖石,M/Fe=1.5-3.3,含鉻較低(Cr2O3=0.33%)。巖體的原生流動構造發育,流動構造的產狀與巖體,巖帶基本一致。巖石自變質作用強烈,重要有蛇紋石化和次閃石化等。礦體礦化皆分布于Ⅰ、Ⅲ、Ⅴ三個純橄欖巖相帶中,尤以第V巖相帶含礦最佳,目前探明的工業礦體重要在這一帶內,第Ⅰ巖相帶有少量礦體,第Ⅲ巖相帶只有部分礦化。單個礦體規模一般較小,長20-80m;延深40m,厚0.8-3m,最大的幾個礦體長100-237m,延深72-145m,厚8.3-18.6m。礦體形態復雜,以透鏡狀不規則脈狀為主、囊狀、蝌蚪狀次之沿走向和傾向膨縮變化較大,且多具分枝現象。礦體分布特點:(1)礦體重要分布在第V巖相帶內,一般成群出現,分段集中,構成明顯的礦群和礦組。(2)礦體在剖面上呈迭瓦狀斜列,平面呈雁行排列。(3)礦體幾乎所有賦存于鎂質超基性巖相中的純桿欄巖中,且多在巖帶膨大、轉折部位、分枝、分叉部位及邊界面產狀變化部位。(4)純橄欖巖帶內輝石巖捕虜體分布地段的兩側是礦體賦存的良好地段,特別是兩者的展布方向相同及同形彎曲處。(5)重要工業礦體多為隱伏礦體,但一般埋深不大(<150m)。礦石礦物為鉻尖晶石(重要是鋁鉻尖晶石),脈石礦物以蛇紋石為主,另一方面為綠泥石、次閃石、碳酸鹽、伊丁石和皂石等。礦石結構以半自形-他形粒狀結構為主(重要是中組粒,另一方面為粗粒和細粒),此外尚有包含結構,熔蝕結構和碎裂結構等。礦石構造重要是致密塊狀,稠密浸染狀、稀疏浸染狀。礦石的工業類型可分為:(1)富礦石(Cr2O3>25%),重要由塊狀和稠密浸染狀礦石組成。(2)貧礦石(Cr2O3為5%-25%),重要由稀疏浸染狀及部分中檔浸染狀礦石組成。3.找礦標志(1)巖帶標志:超基性巖體內純橄欖巖相帶分布的地段,特別是純橄欖巖帶分布最寬,延深最大的地段。(2)巖性標志:最有利的巖性是自變質作用強烈,基性限度較高的鎂質超基性巖雜巖體中橄欖巖體(SiO2<35%,MgO>38%,Cr2O3>0.3%,M/Fe=7~9);巖石具黃綠色中粒結構,呈片狀、粉末狀(地表)或片理化;在碳酸鹽-菱鎂礦發育地段、退色帶附近、石榴石-符山石脈分布地段。(3)構造標志:礦體富集部位往往處在純橄欖巖相帶中,捕虜體的兩側,巖相帶中軸附近及純橄欖巖拐折變化部位。(4)礦化標志:弱礦化出露地段;成群出現,分段集中的礦體的走向線上或一系列礦體的斜列延長方向和迭瓦狀礦體的傾斜方向上。(二)甘肅金川銅鎳硫化物礦床該礦床于1958年發現,經甘肅省地質局第六地質隊分區勘探,至1973年所有勘探完畢。勘探證實,該礦床是世界上最大的硫化銅鎳礦床之一,其中硫化鎳蘊藏量居世界第二位,并具有鉑、鈀、鋨、銥、銠、鈷、金,銀、硒、碲等十余種可供綜合運用的伴生組分。區域地質礦床位于祁呂賀山字型構造前弧西翼北側,為阿拉善臺塊內部區與邊沿隆起毗鄰的北西向F1大斷裂南側。沿該大斷裂帶斷續分布多個超基性巖體,金川巖體屬其中之一。含礦超基性巖體侵入于前震旦系片麻巖和大理巖中(圖2-2),延長6.5km。自西向東依次為三個礦區,即一礦區、二礦區和四礦區。1965和1966年一礦區坑內和露天開始投產,二礦區1982年開始試生產。四個礦區為后期斷裂錯開而成。一、二礦區巖體出露地表,面積1.34平方km。一礦區埋藏淺,地表有氧化露頭。三、四礦區巖體小,品位低,被厚數m的第四系砂礫巖覆蓋。二礦區埋藏最深,規模最大,品位最高,為隱伏礦體。四個礦區的地質特性基本相同,以下僅描述第二礦區。2.礦區地質礦區位于阿拉善臺塊南部邊沿隆起帶北側,其北部為潮水盆地,隆起與盆地間區域性深斷裂控制含礦超基性巖侵入。該區域由前震旦系混合巖,片麻巖及大理巖組成隆起基底。震旦系結晶片巖、千枚巖及泥盆系石炭系地層不整合覆蓋其上。區內巖漿巖較發育,呂梁期至海西期均有活動,其中深斷裂南側海西期侵入的超基性巖體是成礦母巖。圖2-2甘肅金川銅鎳硫化物礦床區域地質圖1.第四系沖積洪積層粘土砂礫巖2.早第三系礫巖3.白堊系粉砂巖、泥巖、礫巖4.侏羅系砂巖、石英巖、砂質頁巖、炭質頁巖夾煤層5.三疊系砂巖、石英砂巖、砂礫巖、炭質頁巖6.二疊系石英砂巖、泥巖、砂礫巖7.石炭系炭質頁巖、砂巖、耐火粘土、煤層、砂礫巖8.寒武系粉砂巖、火山巖、板巖、千枚巖、灰巖、硅質板巖9.上前寒武系硅質灰巖、片巖、千枚巖、板巖、石英巖及礫巖10.下前寒武系混合巖、大理巖及片巖11.花崗巖,r3加里東期,r4海西期12.花崗片麻巖13.花崗閃長巖14.石英閃長巖15.輝長巖16.超基性巖17.深斷裂及編號18.逆斷層19.正斷層20.平推斷層21.超基性巖區編號(1)地層礦區出露的地層為前震旦紀中深變質巖系:巖體下盤為角礫狀混合巖、均質混合巖、黑云斜長片麻巖和綠泥石英片巖及蛇紋大理巖。下盤為條帶-均質混合巖、綠泥石英片巖、含石榴石二云片麻巖及蛇紋大理巖組成。巖層總走向北西325o,傾向南西、傾角40-70o。古生代及中生代地層缺失。第四系古河床礫石層分布于礦床東端,將巖體覆蓋。(2)構造礦區構造活動具有長期性和繼承性特點。重要斷裂有下列幾組:①北西向壓扭性斷裂(285-320o),傾向南西,傾角46-85o,該組斷裂規模大,對礦區工程地質有重大影響,含礦巖體賦存于F1的次級斷裂構造中。②北東東向扭性斷裂,傾向南東,傾角70o左右。③北東向張扭性斷裂(50o),傾向南東,傾角70o以上,礦區內很發育。巖體原生構造裂隙發育,重要有北西西和近南北向的縱節理和剪節理,次為北東向的張節理。裂隙受區域應力作用發生再次活動形成許多小斷裂。北西西向節理多次活動,相連追蹤,成為深熔-貫入型和貫入型礦體及各類脈巖的構造控制因素。(3)巖漿巖區內巖漿巖發育,由前呂梁期的超基性巖至酸性巖構成。超基性巖體內有多種后期脈巖穿插,分布均受構造裂隙控制。按生成先后依次為斜長細晶巖、細粒閃長巖、閃長斑巖、花崗閃長斑巖、閃斜煌斑巖和輝綠巖脈等。3.礦床地質已知含礦巖帶長6km以上,分為Ⅰ、Ⅱ、Ⅲ、Ⅳ四個礦區。其中以II礦區巖體最大,含礦性最佳。該巖體長8000m,寬170-500m,延深大于1100m。1區次之,Ⅲ、Ⅳ區被第四系覆蓋。含礦巖體呈陡直不規則狀巖墻侵入于前震且系中。走向北50o西,傾向南西,傾角50-70o;沿走向與圍巖斜交。膨縮起伏變化明顯;一般凹槽部位含礦性較好(圖2-2)。巖體具對稱分異特性橫剖面上顯示同心殼狀,沿走向呈帶狀,即由中央向兩側依次為:含輝橄欖巖-二輝橄欖巖-橄欖輝石巖-輝石巖(圖2-2),其中以二輝橄欖巖為主。各相帶漸變過渡,中粒結構,但中央富礦部位粒度較粗(中-中粗粒),兩端的邊部較細(中細粒)。各相帶均具礦化,而以基性限度高者為富,并以底部含輝橄欖巖-純橄欖巖相含礦最佳,幾乎集中了所有重要礦體。圖2-2二礦區橫剖面圖1.含二輝橄欖巖2.斜長含二輝橄欖巖3.二輝橄欖巖4.斜長二輝橄欖巖5.橄欖二輝巖6.貧礦體造巖礦物為貴橄欖石、古銅輝石和透輝石。尚有少量拉長石和棕色的角閃石,具蛇紋石化、綠泥石化、透閃石化等蝕變。巖石化學成分富鐵貧鎂,MgO/FeO=2-6,屬鐵質超基性巖。4.礦床類型及其特性全區共發現工業礦體數百個,按成礦作用可以劃分為三類(圖2-3):圖2-3一礦區10線地質剖面示意圖1.混合巖2.黑云母片麻巖3.大理巖4.含二輝橄欖巖5.二輝橄欖巖6.橄欖二輝巖7.深熔離-貫入型富礦8.深熔貫入型貧礦9.氧化礦10.熔離型星點狀貧礦11.氧化帶界線(1)深部熔離-貫入型礦體:此類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產于巖體深部,規模較大,占全區儲量96%以上;重要礦體有三個,即I礦區24號礦體,II礦區1號、2號礦體,其中又以1號礦體為最大。以富礦為主,貧礦呈殼狀包圍富礦,呈大透鏡狀產于巖體深部。礦化延深達千m以上。此外,尚有呈不規則脈狀或透鏡狀后期貫入主礦體底部或附近圍巖中。礦石均具海綿隕鐵結構及稠密浸染狀,云霧狀構造。礦石礦物以磁黃鐵礦、鎳黃鐵礦、紫硫鎳鐵礦、黃銅礦為主。(2)淺部熔離型礦體:多呈似層狀,透鏡狀分布于巖相帶內。其產狀,形態多與相帶一致。并以稀疏浸染狀貧礦石為主,與圍巖呈漸變關系;一般規模小,長十至數十米。(3)接觸交代型礦體:多呈不規則透鏡狀,扁豆狀分布于巖體下盤大理巖中,由浸染、稠密浸染和網脈狀礦石組成,與圍巖過渡接觸。各種礦體中金屬硫化物重要有磁黃鐵礦、黃鐵礦、鎳黃鐵礦、紫硫鎳鐵礦、黃銅礦,次要的有方黃銅礦、四方硫鐵礦、針鎳礦、白鐵礦等。伴生有益組分多達19種,如鉑、鈀、鋨、銥,釕、銠、鈷、硒、碲、金等,并一般在深部熔離-貫入型礦體中富集。5.礦床成因據研究,金川巖體為多期次上侵形成的復式超基性巖體。其重要化學成分與石質球粒隕石及模擬地幔巖成分相近似,δ34S值為-2.6~-3.1‰,接近0,為上地幔源。成礦作用以深部熔離-貫入為主,其重要依據是:巖體平均含鎳0.42%,比一般超基性含量高12倍;巖體對稱分異明顯,而主礦體不受巖相對稱分異規律控制:礦體在整個巖體中所占比例很大,高達43.17%;主礦體多與圍巖突變接觸,部分礦體穿越巖相界線,并貫入巖體底盤大理巖圍巖中。淺部熔離分異形成的礦體貧而分散,甚為次要。至于鉑族金屬及金、銀貴金屬的聚集,是在銅、鎳主礦體形成后由后期含礦熱液的加礦化所形成。由于據研究,貧礦石中這些貴金屬及分散元素含量低且比較均勻穩定;1號和24號礦體含量高,且多呈脈狀富集(見掛圖);砷鉑礦中銅鎳硫化物和脈石包體等說明其晚于主礦體形成。歸結其大體成礦過程是:超基性巖漿由深部緩慢上侵過程中,逐漸熔離成硅酸鹽熔漿和富含金屬硫化物的礦漿,前者先沿斷裂上侵就位后,就地熔離分異使硫化物富集成浸染狀小貧礦體;隨后富含金屬硫化物礦漿沿原通道貫入形成賦存于巖體底部的主礦體,并同時交代大理巖形成接觸交代型礦體;其后富含鉑族、金、銀、硒、碲的礦液局部聚集并沿斷裂貫入疊加在銅鎳礦體中形成鉑、鈀等脈狀礦化。三、實習指導及要點(一)實習指導以金川銅鎳硫化物礦床為例,實習方法環節如下:1.課前復習《礦床學》“巖漿熔離成礦作用與巖漿熔離礦床”一節,復習以下礦物和巖石的重要鑒定特性:磁黃鐵礦、鎳黃鐵礦、黃銅礦、輝石、橄欖石等。2.讀圖:區域地質圖:找出金川礦區在圖上的位置,注意這些礦床的分布位置與超基性巖體、與區域性構造(如深大斷裂)有什么關系?礦區地質圖:可看出礦體的產出部位、礦體平面形態,礦體分布規律。礦體類型。礦體與構造和巖漿巖的關系。礦體與圍巖的界線。圍巖蝕變發育情況。巖體、礦體,巖脈之間的穿插關系等。地質剖面圖:可看到礦體在垂直方向上的產狀、形狀及礦體的類型。巖體、礦體、巖脈之間的穿插關系,從而判斷它們的生成順序及哪種巖漿巖與成礦關系密切。圍巖蝕變發育情況。在較大比例尺的剖面圖上,還可看到礦體內部的構造。3.觀測標本:手標本有巖石標本和礦石標本。巖石標本的觀測描述同巖石學;礦石標本的觀測描述同實習單元一。對礦石標本的觀測還要注意區分礦石類型;觀測浸染狀礦石的海綿隕鐵結構并聯系其成因意義;觀測致密塊狀礦石的固溶體分離結構并聯系其成因意義。4.鏡下觀測礦石光片,重點是礦石的結構。5.把標本觀測與圖件觀測聯系起來,盡也許找出標本在圖上的位置。注意三類礦體,對比它們產狀、形狀、礦石結構構造上的差異,并進一步分析其成因。6.把對實驗資料的觀測和分析按老師布置的實習作業加以整理,編寫實驗報告。(二)實習要點1.巖漿巖的研究與巖漿礦床有關的巖漿巖[即礦體的圍巖(母巖)]一般是超基性巖-基性巖。因此對巖體的大小、形狀、巖性、分異限度、輝石與橄欖石的比例、有無長石等需作仔細觀測。2.礦體的產狀與形狀的觀測注意礦體的產出部位及其與圍巖的關系,并注意觀測巖體的原生構造。3.礦石物質成分、結構構造的研究注意觀測礦體的圍巖的物質成分的變化,實質上是有用礦物物質成分的富集限度。有用礦物結晶的完好限度、顆粒大小及其互相關系,這對判斷礦床成因是重要的,須做仔細觀測和素描。四.實習作業與思考題1.在巖漿礦床中常見有圍巖蝕變,應如何解釋巖漿礦床的圍巖蝕變?2.巖漿礦床有何特性,以實驗礦床為例你認為在野外找尋此類礦床時應注意什么?3.巖漿礦床的共同特性是什么?4.比較所實習兩礦床的基本特性。具體可參照下面的表格進行礦床與圍巖的關系礦石結構礦石構造礦石礦物與硅酸鹽礦物的關系重要礦產成因類型實驗三偉晶巖礦床一、實習目的及規定1.基本掌握花崗偉晶巖型礦床的一般特點和礦床形成的地質條件2.熟悉實驗礦床的礦化特性和分帶性二、實習內容(一)內蒙天皮山白云母礦床內蒙天皮山是我國北方開采最早,規模最大,也是典型的白云母偉晶巖礦床,本地稱此種大片云母為“天皮”,故得此地名。1.區域地質礦區位于天山-陰山東西向構造帶東端西緣,內蒙地軸南東緣,涼城-土貴烏拉復背斜帶內。重要地層為太古界桑干群夕線石-石榴石片麻巖、黑云母片麻巖等變質巖系。總厚約2023m,按巖性自上而下分三個巖性段:第一巖性段:ArJ11,密斑榴石片麻巖第二巖性段:ArJ12,矽線榴石正長片麻巖第三巖性段:ArJ13,紫蘇斜長麻粒巖本區變質巖屬麻粒巖亞相,經后期構造疊加已廣泛退變為角閃巖相,退變質時期同偉晶巖均屬呂梁期產物,同位素年齡1900Ma。本區構造運動強烈,具有多期性和繼承性,礦石構造重要有三組:15o-30o,30o-45o,60o-80o。礦區構造為北西-南東向復式褶皺,片麻巖中北西向裂隙發育,控制偉晶巖脈的分布。區內巖漿活動較頻繁,有花崗巖,蘇長巖,輝綠巖及細晶巖脈等,各類火成巖重要呈脈體出現,重要有花崗偉晶巖脈、細晶巖脈、輝綠巖脈等。偉晶巖除少數呈局部膨脹的復雜脈體外,大多呈兩壁平行的規則體。脈長50-300m,個別500-600m,脈寬為1-3m至4-5m,傾向北東,傾角30-40o,與圍巖接觸界線明顯。根據結構構造特點,可將偉晶巖脈分為兩類:(1)帶狀構造不發育的偉晶巖脈此種偉晶巖脈體窄長,礦物成分和結構簡樸,一般邊部細粒結構,中部為粗粒結構(個別具巨晶結構),但界線不清,變化無規律;含少量磁鐵礦、磷灰石、黑電氣石等,白云母很少。此類偉晶巖脈分異不明顯,交代薄弱,雖然占絕大多數,但一般無工業價值。(2)帶狀構造發育的偉晶巖脈此種偉晶巖脈由幾種結構帶組成,各結構帶雖不甚連續,但總體呈現帶狀構造,并具交代蝕變,有工業意義的白云母即產于其中。如天皮山1、2號脈即屬此類,其數量遠少于前一類型。2.礦床地質以帶狀構造明顯,具白云母工業礦化的①、②號脈為例,將本礦床地質情況簡介于后:(1)脈體特性:這種脈體中部膨脹,兩端收縮呈似板狀;長100-400m:寬2-5m;一般與圍巖界線清楚。(2)帶狀構造:自邊部至中心,水平方向可見以下六個帶;=1\*GB3①細晶帶:多余現于脈體中段,兩端不存在,寬度小;=2\*GB3②細粒帶:多見于脈體兩端或細晶帶內側,寬10-20cm;=3\*GB3③文象帶:斷續存在于細粒帶內側,有時可見鈉長石化,但無白云母礦化,厚20-30cm:=4\*GB3④似文象帶:較發育,厚30-100cm;=5\*GB3⑤巨晶帶:位于脈體中心或其上部,較發育,沿走向斷續出現,但沿傾向穩定,由巨大的長石,石英塊體組成,小者20-30cm,大者長1m,并產大片自云母,具重要工業意義。=6\*GB3⑥石英—白云母交代帶:位于巨晶帶或巨昌帶與似文象帶接觸部位,由石英、白云母交代塊狀長石而成。產有部分工業白云母,但片度小,較次要。(3)白云母產出特性:白云母多產于體晶巖巨晶帶與交代帶內,其中①號脈者聚集于頂盤,構成穩定巨晶自云母帶;帶寬0.3-0.5m,沿走向、傾向均延伸百米以上;富礦地段白云母含量可達400kg/m3。白云母具密集連晶結構,板狀晶體片度100-200cm2,最大可達1m2。②號脈內白云母具聚集于中部,較均勻地分布于石英塊體兩側,厚0.5-2m,白云母含量50kg/m3此外,尚有一種沿裂隙發育的白云母礦化,多產于巨晶帶兩側,一般有石英共生,并具鈉長石化,云母片度較小,透明度較差,但儲量多,有開采價值。3.礦床成因本礦床為殘余巖漿貫入片麻巖裂隙中通過結晶分異和交代作用形成。由于殘余巖漿富含揮發分,在體積較大、封閉性較好、構造環境較穩定等條件下,分異充足,結晶緩慢而形成了粗大完好的原生結構帶。偉晶巖體基本形成后,深部上升富含揮發分的氣液,沿裂隙交代長石塊體產生鈉長石化和石英—白云母化,再次形成白云母工業富集。(二)新疆可可托海稀有金屬礦床新疆阿爾泰偉晶巖帶是世界上最大的偉晶巖帶之一,在長約500km,寬約40-80km范田內出露偉晶巖脈近十萬條。其中可可托海礦床又以形態奇特,帶狀構造發育,產有豐富的稀有金屬礦產而馳名中外。1.區域地質礦區位于額爾齊斯復背斜中,核部為片麻狀黑云母花崗巖,兩翼為奧陶系片巖,片麻巖,混合巖、千枚巖和變質砂巖。在復背斜軸部及兩側斷裂帶附近,有海西期花崗巖,印支-燕山期二云母花崗巖等小巖體分布。偉晶巖脈發育于片巖和片麻巖中,少數產于角閃輝長巖中,密度達16-25條每平方km(最多可達45-100條),脈長50-100m,寬2-10m。形態多為規則脈狀,也有透鏡狀、巖鐘狀等。具有明顯分帶而有工業價值者僅少數。圖3-1阿爾泰地區板塊構造和區域地質圖(據盧煥章等,1996)1.前寒武基底;2.前寒武構造單元;3.早古生代構造單元;4.中古生代構造單元;5.晚古生代構造單元;6.加里東期侵入體;7.海西期侵入體;8.鎂鐵質及超鎂鐵質侵入體;9.俯沖帶;10.斷層;11.俯沖雜巖體。Ⅰ-西伯利亞板塊;Ⅱ-哈薩克斯坦板塊。2.礦床地質以三號脈為代表介紹如下(圖3-2)。該偉晶巖脈產于角閃輝長巖中,受兩組裂隙控制,脈體上部呈巖鐘狀,長250m,寬150m,走向北北西,傾角近于90o;下部呈北西-南東向緩傾斜板狀,長200-300m,厚4-5m:總體形態像一頂實心草帽,脈內白云母同位素年齡值為220Ma,屬海西期產物。圖3-2可可托海三號花崗偉晶巖礦脈地質圖1.文象、變文象帶2.糖晶狀鈉長石帶3.塊狀微斜長石帶4.白云母石英帶5.葉鈉長石-鋰輝石帶6.石英-鋰輝石帶;7.白云母-鈉長石帶8.鈉長石-鋰云母帶9.石英銫榴石帶10.核部塊體石英長石帶11.蝕變輝長石12.花崗巖脈13.輝長巖在脈體原生結構帶形成后期,內部發育強烈交代蝕變,如鈉長石化,鋰輝石-鋰云母。礦物成分重要為各結構帶中礦物,其中又以石英(占31.7%)、微斜長石(占33.6%,鈉長石(占22.4%)為主;次為白云母(6.5%)、鋰輝石(4.15%)、綠柱石(0.49%),石榴石(0.18%)等;鋰云母、電氣石、銫榴石等僅少量(<0.1%)出現。巖體分異良好,交代作用強烈,礦物成分復雜,具明顯的環帶狀構造,由邊部至核心可認為十個結構帶,他們分別是:(1)文象及似文象結構帶;本帶涉及邊沿部位的細晶巖帶,由石英、微斜長石、奧長石組成,其中分布有糖粒狀鈉長石、細粒白云母集石英的集合體組成的巢狀體。(2)糖粒狀或細粒狀鈉長石帶;背景是微斜長石和條紋長石,其中散布著大量細粒鈉長石,可見綠色白云母、石榴石、磷灰石、電氣石、綠柱石、鈮鐵礦等與鈉長石共生。(3)塊狀微斜長石帶;由塊狀微斜長石和條紋長石組成。(4)石英-白云母帶;本帶以石英及白云母為主,此外尚有鈉長石、石榴石、磷灰石、電氣石、綠柱石、鈮鐵礦等。本帶是交代微斜長石的產物。(5)葉鈉長石-鋰輝石帶;(6)石英-鋰輝石帶;其中(5)、(6)兩帶呈漸變過渡關系,重要礦物有石英、葉鈉長石和鋰輝石。其它少量礦物有磷灰石、電氣石、微斜長石、白云母、石榴石、綠柱石、鈮鉭鐵礦等。(7)薄板狀鈉長石帶;重要由片狀的鈉長石組成,其它礦物有鋰輝石、石英、微斜長石、磷灰石、綠色電氣石、綠柱石、綠簾石、石榴石及結晶較大的銫榴石等。(8)鋰云母帶;本帶石交代作用的產物,呈透鏡狀,四周大部分被薄板狀鈉長石帶圍繞,僅一小部分與核心的塊狀石英帶比鄰。所含礦物除鋰云母外,尚有石英、鈉長石、微鉀長石、紅綠柱石、紅電氣石及鉭鐵礦等。(9)塊狀石英核心帶;重要由塊狀石英組成,厚約40m。(10)核部塊狀微斜長石帶。位于礦脈核心部位的下部,為塊狀石英帶完全包圍。稀有金屬礦化表現出一定分帶性,礦化分帶與脈體分帶的特點及聯系為:鈹礦化重要發育于(l)、(2)、(4)帶,占全總量75%,從初期到晚期形成淡綠色綠柱石-白色鈉綠柱石-粉紅色鋰銫綠柱石;鋰礦化重要在(5)、(6)帶中,占全脈總量的70.8%;鈮礦化發育于(1)—(4)帶(占60%),次為(5)、(6)帶(占33.8%);鉭礦化重要發育于(5)、(6)、(7)帶(占62.3%),次為(1)—(4)帶;上述各帶中,(1)、(3)、(10)帶為原生結構帶,其余為交代帶,礦化重要發育于交代帶內。總的礦化規律是:自邊部至中心,鋰、銫、銣、鉿礦化增強,鈹礦化減弱;鈮礦化以邊部為主,鉭礦化相反。呈獨立礦物存在者有鈹、鋰、鈮、鉭,銣所有分散在白云母。鋰云母、鉀長石中,形成越晚者含量越高;銫大部分分散于綠柱石、白云母、鋰云母、鉀長石內,只少量呈銫榴石存在,鉿重要含于鋯石中。3.礦床成因區內偉晶巖體明顯受圍巖巖性及構造雙生控制,一般分布于片巖及片麻巖內,并以角閃輝長巖中者為佳。在構造上則多產于兩組裂隙交切處,如三號脈即屬此類型。稀有金屬礦化重要在交代階段產生,由于以鉀微斜長石為主的偉晶巖有利交代,礦化較發育,尤以鈉長石化強烈,分帶性好者含礦較富。區內尚未找到含偉晶巖的花崗巖母巖體,故在成因上除認為含礦偉晶巖是海西期花崗巖派生產物外,尚有人認為與花崗巖化、混合巖化有關,即認為由超變質作用產生的再生花崗巖漿的偉晶巖溶融體所形成。三、實習指導及實習要點(一)實習指導1.課前復習偉晶巖礦床的特點及偉晶巖礦床的形成過程和成礦作用;復習以下礦物的鑒定特性和化學成分:微斜長石、鈉長石、白云母、鋰云母、銫鎦石、鋰輝石、綠柱石、電氣石、黃玉、褐簾石等。2.偉晶巖的礦物組合和結構以及偉晶巖體的構造,反映了一定的物理化學條件和地質條件。所以研究偉晶巖礦床的結構和構造,對了解其成礦過程、礦化強度等的規律性很重要。在觀測偉晶巖的結構和構造時,要把文字描述、標本和偉晶巖脈剖面圖一起對照來看。(一)實習要點1.注意實驗礦床的母巖和圍巖、產狀和形狀;礦石組合和結構特性。2.觀測、分析偉晶礦床的帶狀構造特點。3.運用礦物學方法擬定礦物種類,結合有關圖件注意其賦存部位四、實習作業與思考題1.為什么偉晶巖礦床常有一定的分帶性?與礦床形成的地質及地球化學條件有何關系?2.分析實驗礦床形成的地質構造條件。3.根據實驗礦床,總結偉晶巖礦床的一般特性,并分析其成因。4.該礦床產出的區域地質概況5.礦床地質概況(以三號脈為例重要說明其形態、產狀特性和內部構造分帶特性(下表))宏觀分帶結構帶礦物共生組合礦床種類占偉晶巖體積邊沿帶外側帶中間帶內核帶6.分析其礦床成因。實驗四矽卡巖型礦床一、實習目的及規定1.重點掌握矽卡巖礦床形成的地質條件(圍巖、構造、火成巖)2.結識矽卡巖礦床的一般特性(礦體形態、產狀、物質成分、結構構造、圍巖蝕變等)。3.以實驗礦床為例,通過光片、薄片和標本觀測掌握矽卡巖礦床礦物的生成順序、礦化期、礦化階段等特性。二、實習內容(一)矽卡巖型鐵礦床-湖北大冶鐵山鐵礦1.區域地質鄂東南地區位于中下揚子陸塊的西段,北與桐柏-大別造山帶相接,南與九嶺-幕阜隆起帶毗鄰,處在岳陽-九江前陸褶沖帶的東端前緣部位。本區北東以襄廣斷裂與桐柏-大別造山帶相隔;西以鄂城-嘉魚斷裂與寶康-武漢前陸褶沖帶及宜昌-武昌過渡褶皺帶分割;南以坑口-排市斷裂為界,構成一個三角形構造-巖漿巖區(圖4-1)。圖4-1鄂東南地區區域地質略圖(據楊明銀等,1995)1.重力異常推斷中間巖漿房;2.閃長巖;3.花崗巖;4.火山巖;5.磁法差值法推斷巖漿上升通道;6.Ⅰ級斷裂;7.推斷Ⅰ級斷裂;8.Ⅱ級斷裂;Ⅳ1.鐵山-黃金山逆沖滑覆構造帶;Ⅳ2.殷祖-筠山逆沖滑覆構造帶;Ⅳ3.大幕-楓林逆沖滑覆構造帶區內的構造變形重要由印支-燕山期構造運動所形成。印支期形成一系列褶皺束和疊瓦式的逆沖滑覆構造帶,重要表現為北西西至東西向的弧形褶皺及走向逆沖斷裂,上覆以滑片;燕山期形成北北東向的隆坳帶,疊加褶皺、斷裂,并綴以箕式盆地。在三角形區內,印支與燕山期構造直交疊加,又被鐵山-四棵、毛鋪-兩劍橋斷裂分割成三個梯形塊體,形成鐵山-黃金山、殷祖-筠山、大幕-楓林三個逆沖滑覆構造帶。燕山運動伸展導致的引張作用使巖漿活動強烈,形成區內鄂城、鐵山、金山店、靈鄉、殷祖、陽新等重要侵入體和眾多的小巖體群(圖4-1,圖4-2),侵入巖出露面積達612平方千米,伴生銅、鐵、金等多金屬礦床。圖4-2
鄂東南地區地質構造略圖1.中侏羅統;2.下侏羅統;3.上三疊統;4.中、下三疊統;5.石炭二疊系;6.震旦系;7.元古界;8.新華夏壓性斷裂;9.山字型壓性斷裂;10.山字型傾伏背斜;11.山字型翹起向斜;12.推測山字型傾伏背斜;13.推測山字型翹起向斜;14.東西向傾伏背斜;15.東西向翹起向斜;16.東西向壓性斷裂;17.燕山初期閃長巖;18.燕山中期閃長巖;19.隆起和凹陷界線;20.地質界線2.礦床地質礦區地質概況:區內出露地層以中下三疊統大冶灰巖為主,次為二疊系樂平統硅質頁巖(構成鐵山背斜之軸部),大冶灰巖呈近似東西走向,七個巖性段,均已接觸變質,分布于礦區南部,其巖性自上而下依次為:(1)灰黑色薄層泥質灰巖與鈣質頁巖互層,底部有30m左右的泥質灰巖;(2)中厚層灰黑色純灰巖;(3)含少量白云質(Mg0.15-5%)厚層灰巖,其中夾20-30m厚的鈣質白云巖(Mg1.5-2.0%)。上述各層巖石受巖漿侵入體影響普遍發生接觸變質(重要為熱變質)均遭受不同限度的大理巖化,是本礦床的重要圍巖其中以(2)、(3)兩層關系密切。鐵山火山巖為一復式巖體,東西長24km,南北寬5km,面積120km2。出露形狀呈紡錘形巖性為弱酸性至中性,呈巖基狀侵位于大冶組地層中,出露的面積達150km2,其長軸方向呈NW向于區域構造線方向一致;巖體為淺-中深成相;與鐵山矽卡巖型鐵礦有成因聯系的巖石為斑狀石英閃長巖,侵入時代為燕山中-晚期(165Ma),巖石地球化學特性為:SiO2=61%,K2O+Na2O≈10.34%,其中Na2O<<K2O屬鈣堿系列;Fe2O3+FeO>5.8%,Ni/Co=1.08%,87Sr/86Sr=0.700。本礦區經歷了復雜的構造變動。褶皺構造有NWW向秀山向斜、鐵山背斜;近SN向尖山背斜、麻雀腦背斜。重要的斷裂構造亦有NWW向及近SN向兩組。前者以棺材山壓扭性斷裂帶及F25斷層為代表;后者以尖山壓扭性斷層為代表(圖4-2)。礦體形態產狀和規模:礦體總體呈似層狀,產于正接觸帶中,走向NWW向。其形態在不同地段差異較大,可呈脈狀、透鏡狀、囊狀等。沿走向長度在360—872m之間,最大斜深550m,最小20m,一般100—400m。最大厚度180m,最小10m,一般30—80m(圖4-4、圖4-5)。鐵山礦床位于鐵山火成巖體的南緣中段,礦體均沿NWW向的火成巖與大冶灰巖之接觸帶上斷續分布。大冶鐵山鐵(銅)礦床由六大礦體組成,自西向東以次為鐵門坎、龍洞、尖林山、象鼻山、獅子山和尖山礦體。總長4300m。其中尖林山礦體為盲礦體(圖4-3)。計有六個鐵礦體,礦體形態變化較大,重要是呈似層狀,透鏡狀,囊狀。產狀隨接觸帶走向而變化,礦體重要賦存的部位是:1.巖體超復在地層之上;2.剖面上巖體與地層平緩接觸面上;3.巖體與地層接觸帶的凹陷地段;4.火成巖中的俘虜體;5.褶皺的軸部和斷裂、破碎發育的地段。圖4-3大冶鐵山礦區地質圖1.第四系;2.第七段具花斑構造的大理巖;3.第六段大理巖夾少量白云質大理巖;4.第五段大理巖常具細齒狀縫合線;5.第四段大理巖含角巖石香腸斷塊;6.第三段石榴石-透輝石大理巖;7.第二段夾角巖條帶大理巖;8.第一段頁巖夾泥灰巖有時角巖化;9.中細粒含石英閃長巖;10.黑云母透輝石閃長巖;11.閃長玢巖;12.煌斑巖脈;13.鈉長巖脈;14.花崗斑巖脈;15.矽卡巖;16.礦體;17.隱伏礦體;18.NW向及NWW向壓性斷裂;19.NNE向壓性斷裂;20.推測斷層;21.正常和倒轉地層產狀。圍巖蝕變:重要有矽卡巖化、金云母化、鈉長石化、方柱石化、綠簾石化及碳酸鹽化等。圍巖蝕變常具有一定的分帶性(表4-1)表4-1圍巖蝕變分帶表類型分帶石英閃長巖、大理巖礦化強度內蝕變帶1.弱鈉長石化閃長巖帶無2.細粒鈉長石化閃長巖帶無3.方柱石化,鈉長石化閃長巖弱外蝕變帶4.透輝石、石榴石矽卡巖帶工業礦體5.透輝石、硅化大理巖帶弱6.大理巖帶無礦石成分:重要的金屬礦物有磁鐵礦、赤鐵礦、菱鐵礦、黃銅礦,鎳黃鐵礦,磁黃鐵礦及黃鐵礦等,礦石中Co+Ni>0.2%,Cu=0.84%,TFe=57.94%,同時含磷、硫低,為自熔型礦石,Co與Cu可綜合運用;重要脈石礦物有:透輝石、石榴石、透閃石、金云母等。礦化階段:可化五個礦化階段:(1)矽卡巖階段;(2)鈉化階段(鈉長石與鈉柱石化);(3)鐵礦化階段;(4)硫化物階段(重要是銅礦化);(5)碳酸鹽化階段。重要成礦階段溫度為850℃左右,熱液介質pH為4-7.5;δ34S=+1-+12‰(以巖漿熱液為主)。礦石結構構造:以致密塊狀為主,另一方面為條帶狀和浸染狀。礦石結構為粒狀變晶和似海棉隕鐵結構。3.找礦標志:(1)地層標志:鐵礦體與三疊系大冶灰巖在空間上有密切關系,因此,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三疊紀大冶灰巖、黃馬青下段地層發育地區應為遠景地段。(2)火成巖標志:弱酸性一中酸性的燕山期侵入巖活動地區。(二)安徽銅陵銅官山銅礦床1.區域地質銅陵地區位于貴池-馬鞍山窿起帶(印支期窿起帶)的中部,西以郯廬斷裂為界分別與華北地塊和大別地塊毗鄰,南東與江南臺隆相連。南、北兩側分別被兩條東西向的隱伏基底斷裂所圍限,與貴池、繁昌兩個北東向的S狀窿褶帶相隔;東西兩側分別為北東向大型斷裂帶為界,構成一個相對獨立的菱形窿起地塊(圖4-4)。圖4-4下揚子地區構造簡圖(據劉文燦等,1996)1.沉降帶;2.隆起帶;3.背斜軸;4.向斜軸;5.斷層;6.郯廬斷裂帶;7.構造單元邊界2.礦區地質
銅官山銅礦床位于銅陵—戴家匯東西向基底斷裂帶的西端,銅官山“S”狀背斜的北西翼(圖4-5)。燕山晚期中酸性巖漿侵入活動形成了銅宮山巖體,呈NE向展布,與銅山背斜一致。沿接觸帶由南向北分布有白家山、寶山、老山、小銅官山、老廟基山、招樹山、筆山、羅家村等8個礦段圖4-5銅官山銅礦地質圖1.第四系堆積層;2.三疊系;3.龍潭組頁巖粉砂巖;4.孤峰組硅質巖;5.棲霞組灰巖;6.船山組灰巖;7.黃龍組白云巖;8.高驪山組粉砂頁巖;9.五通組石英巖;10.石英閃長巖;11.石榴石矽卡巖;12.透輝石矽卡巖;13.磁鐵礦;14.磁黃鐵礦;15.含銅蛇紋巖;16.鐵帽;17.斷層;18.巖層產狀;19.地質界線;20.剖面線;21.剖面圖3.地層及含礦巖系特性:
礦體重要賦存在石炭系中,礦體明顯受黃龍組地層控制,產于白云巖底部。有三種含礦組合:粉砂巖-黃鐵礦層-碳質頁巖組合;粉砂巖(或頁巖)-黃鐵礦層-白云巖-灰巖組合;白云巖-菱鐵礦(或黃鐵礦)-灰巖組合。礦層往往位于兩種巖性的轉變部位。剖面分析表白中上石炭統白云巖段和灰巖段、含礦白云巖和不含礦白云巖,它們在有機炭、F、Cl含量和Sr/Ba比值及pH、Eh條件等方面均有差異(表4-3)。在鄰區冬瓜山礦床中發現有硬石膏層,其δ34S平均值為16.69‰。
銅官山巖體重要由石英閃長巖組成,呈巖株狀產于背斜的西北翼,出露面積約1.5km2,其中見有角閃閃長巖、閃長斑巖包體。后期有二長巖脈侵入。主巖體形成時間在150Ma左右。自巖體中心向外可劃分為中心相、過渡相和邊沿相。鈣堿指數CA=58,屬鈣堿性巖。巖石化學特性表現為:Na2O+K2O=7.06-7.54;Na>K。Al2O3/(K2O+Na2O+CaO)>1。4.礦床特性
根據礦體的產狀、形態、礦石組合和蝕變類型及礦物標型特性,可劃分為三種礦化類型(表4-2)。表4-2銅官山銅礦組合特性簡表類型特性上部礦體中部礦體下部礦體控礦因素接觸帶構造層位、巖性控制為主構造和侵入裂隙礦體形態透鏡狀、不規則狀層狀、似層狀網脈狀、脈狀礦石構造塊狀、脈狀層紋狀、皺紋狀、條帶狀、塊狀細脈浸染狀礦石結構交代熔蝕、固溶體分離結構、半自形晶草莓狀、變晶、殘余結構、交代結構粒狀和固溶體分離結構礦物生成順序磁鐵礦→黃鐵礦→磁黃鐵礦→黃銅礦膠狀黃鐵礦→晶質黃鐵礦→磁黃鐵礦→磁鐵礦→黃銅礦黃銅礦→黃鐵礦→閃鋅礦圍巖蝕變特性石炭、二疊紀灰巖矽卡巖化中石炭世白云巖滑石、蛇紋石化為主閃長巖、角頁巖、石英巖黑云母化、絹云母化(1)上部礦體:重要產在石炭一二疊系灰巖與石英閃長巖的接觸帶附近。礦體與地層產狀不一致(不整合型)。一般規模不大,有典型的矽卡巖礦物組合和分帶性,是傳統觀點的矽卡巖礦床,如筆山、羅家村礦段。重要礦石類型有磁鐵礦型、磁黃鐵礦型、黃鐵礦型和矽卡巖型。礦石構造為塊狀構造、脈狀構造等,具交代溶蝕,交代充填、固溶體分離、殘余等結構。礦石中微量元素Zn、Co、Ga含量較高,Ni含量低。(2)中部礦體;重要產于中石炭統底部的白云巖中,呈層狀。層位穩定,水平延伸可達幾千米。與地層產狀一致(整合型礦體)。當位于接觸帶附近時可與上部礦體相聯結,構成“人”字型礦體。礦石類型有磁鐵礦-蛇紋石型、磁黃鐵礦-蛇紋石型、黃鐵礦-蛇紋石型、膠狀黃鐵礦-白云石型。在礦石中保存了大量的原生沉積構造(層紋、條帶、皺紋、膠狀、莓球、殘余鮞等)。鏡下資料表白,在磁鐵礦、磁黃鐵礦中保存有殘余的膠狀黃鐵礦,甚至在黃鐵礦中也可見到膠狀黃鐵礦殘余。此類礦石中的礦物生成順序是:膠狀黃鐵礦—晶質黃鐵礦—磁黃鐵礦—磁鐵礦—黃銅礦。黃銅礦重要是后期疊加在初期礦物之上的,一般呈似條帶狀(照片4-4)、浸染狀、細脈狀,伴有黃鐵礦、石英、方解石等。宏觀和微觀資料表白中部礦體中存在著兩種成因系列的礦物組合:膠狀黃鐵礦-晶質黃鐵礦-磁黃鐵礦-磁鐵礦組合和磁鐵礦-磁黃鐵礦-黃鐵礦、黃銅礦組合。這兩個組合中的磁鐵礦產狀及物理參數均不相同;氧同位素也略顯不同,但化學成分差異則不明顯。中部礦體中有兩類黃鐵礦標型特性不同,表白地層中的黃鐵礦與整合礦體中的黃鐵礦相似,而與巖體中的黃鐵礦有明顯區別。中部礦體圍巖以鎂矽卡巖蝕變為特性,從接觸帶到圍巖蝕變分帶為鎂橄欖石—金云母—蛇紋石—大理巖,相應的礦化分帶是磁鐵礦—磁黃鐵礦。銅礦化是疊加的,遠離接觸帶呈現Cu(Mo)—Cu(Pb·Zn)—Fe(Au)的變化趨勢。(3)下部礦體:屬熱液石英脈型,以含銅石英網脈為特性,發現于老廟基山―175m、―215m中段的巖體邊沿和底板角頁巖中。脈寬0.1―5cm左右,重要礦物有黃銅礦及少量輝鉬礦、閃鋅礦、黃鐵礦,偶見白鎢礦。重要礦石類型有含銅蝕變閃長巖和含銅石英脈兩種。在黃鐵礦中富Co、Ni,其Co/Ni>1,S/Se≈15000。近礦蝕變為黑云母化,局部為白云母化、絹云母化等。上、中、下礦體構成了“三位一體”的礦床組合。它們可以組合在一起,也可單獨出現,其特性不同,但受統一的成礦作用控制。三、實習指導及實習要點(一)實習指導1.課前復習接觸交代礦床的概念、特點、成礦作用和成礦過程。復習矽卡巖礦物的鑒定特性(石榴子石類、輝石類、角閃石類礦物以及綠簾石、方柱石等)。2.對接觸交代礦床的研究,要從接觸帶構造及其兩側的巖漿巖和地層巖性著手,然后注意觀測、分析礦體的形態、產狀、矽卡巖礦物及類型、礦化與矽卡巖化時間和空間分布關系、礦石的礦物成分及結構構造、矽卡巖分帶與礦體的關系、成礦階段等。(二)實習要點1.結合剖面圖、標本等分析矽卡巖礦床的一般特性(礦床的空間分布及與侵入體的關系、礦床物質成分等)。2.從地質圖中了解礦床所在的地質環境、火成巖侵入到什么圍巖中?圍巖的巖性特點及與矽卡巖形成的關系;了解火成巖的巖性、形狀并注意接觸帶的陡、緩形態與礦體的關系;礦體的產出部位(內接觸帶、接觸帶或外接觸帶,是構造裂隙還是層間裂隙等)。3.研究矽卡巖的巖性、帶狀分布及其與礦化的關系。4.從標本中了解大冶礦區巖石的巖性特點、矽卡巖的礦物特點、礦石礦物的種類及伴生金屬礦物及礦化期和礦化階段以及礦物的產生順序等。四、實驗作業與思考1.矽卡巖礦床為什么與碳酸鹽關系密切?2.試分析實驗礦床成礦地質條件。3.以大冶鐵礦為例,分析圍巖在成礦中的作用。4.以實習礦床為例描述其礦床特性并分析接觸交代礦床的成因。實驗五熱液礦床一、實習目的及實習規定1.掌握各類(高溫、中溫、低溫)熱液礦床的成礦地質條件及一般特性。2.分析礦床的形成與火成巖的關系,圍巖和構造對礦化的控制。3.熟悉礦化的多階段性和脈動分帶的特點。4.熟悉實驗礦床的基本特性。5.總結交代成礦作用與熱液充填成礦作用的標志。二、實習內容(一)氣化高溫熱液礦床:江西大余西華山-漂塘鎢礦田西華山-漂塘鎢礦田位于江西省南部,大余縣城北西方向約9km。西華山-漂塘鎢礦床是我國著名的鎢礦田之一,其規模列世界之冠,年產量超過整個西方世界產量之和。該區從62023-1279年相繼開采錫、銅,192023發現鎢礦,隨后相繼建成大小礦山20余個。1.區域地質礦田位于華南加里東褶皺區中后加里東隆起區,由寒武系(重要為硬砂巖、千枚巖、板巖等淺變質巖)地層所組成的向斜軸部(軸向NNE向),燕山期花崗巖(160-184Ma)體,受北東向和東西向斷裂所控制,在巖體的南部及北部東西向斷裂甚為發育。地層及構造:震旦系為淺變質長石石英砂巖、板巖夾凝灰質砂頁巖、砂礫巖。上部為硅質巖可作標志層。總厚度<6000m。寒武系以砂巖、砂質板巖互層為主,偶夾灰巖透鏡體。底部以含碳質板巖、石煤層為特性,整合覆在震旦系之上。厚<7000m。奧陶系為砂質板巖、含碳質板巖、板巖、變余長石石英砂巖、凝灰質砂巖及結晶灰巖等。厚<450m。其中,震旦系、寒武系淺變質砂板巖中普遍具有高的鎢元素異常。(1)褶皺:由寒武系地層自西向東組成了北北東向的漂塘復向斜、上大江復背斜和鴨子腦復向斜。兩條復向斜比較開闊,而復背斜則較為緊密并向西倒轉,次級褶皺以等斜褶皺為主。這些褶皺形成于加里東運動時期,經后期疊加構造,對花崗巖的展布起著重要的控制作用。(2)斷裂:區內斷裂發育,可分為東西向、北東向和北北東向三個斷裂構造帶。北東向構造帶:該構造帶形成較早,燕山運動以來曾有多次活動,是南嶺緯向構造帶北緣組成之一。分布于西華山、大頂、漂塘等地。帶距5-4km,斷面多數向北陡傾,呈舒緩波狀,具壓扭性、壓性特性。北東向構造帶:在海西期已經活動,控制了海西期石英閃長巖的分布。巨大的池江斷裂帶為期主干部分,一些次要斷裂在區內分布頗廣。斷面走向50o,大部分向南傾斜,傾角50o-60o,具壓扭性特性。北北東向構造帶:是侏羅紀最重要的一個構造體系,它切穿東西向斷裂帶或被東西向斷裂帶制約,主體構造方位35o左右,主干斷裂有四條,間距3km,斷面傾向南東東,傾角50o-70o,具壓扭性特性。2.巖漿巖:燕山期花崗巖呈巖株狀,出露20km2,是一個經歷了多期侵入的多期多階段復式巖體(表5-1)。花崗巖中微量元素特性:(1)巖體中W、Sn、Be、Mo、Li、Rb、Cs、Y、Nb和U等含量較高,通常均高于一般酸性巖平均含量的幾倍到十幾倍;Cu、Zn、Zr等含量較低,能大大低于酸性巖的平均含量。(2)前鋒花崗巖中Be、Li、Cs、Mo、Cu、Pb、Zn及B的含量均較"侵入"階段花崗巖為高,而W、Sn、Nb、U、Sr、Y及Yb的含量則較“侵入”花崗巖為低,總之,前鋒花崗巖中的親硫元氣含量高,而“侵入”花崗巖則親氧元素較高。(3)從初期到晚期,W、Sn、Nb、U、Sr、Y和Yb的含量都有增高的趨勢,特別是W在晚期最為富集。(4)西華山花崗巖中的黑云母含Sn、U、Nb及Zr等較高,長石中含W較高。圖5-2
西華山鎢礦床地質略圖1.第四系;2.寒武系下統上部;3.寒武系中統下部;4.寒武系中統中部;5.寒武系中統上部;6.γgl-l′變斑狀中粒花崗巖;7.γgl-l中粒黑云母花崗巖;8.γgl-2變斑狀中細粒花崗巖;9.γgl-3′斑狀細粒花崗巖;10.γgl-3細粒石榴石自變質花崗巖;11.硅化帶;12.斷層;13.推測地層界線;
14.實測地質界線;15.地層產狀;16.礦化石英細脈表5-1西華山花崗巖侵入階段劃分表期階段相帶代號巖石名稱同位素年齡(Ma)產出形態出露面積(km2)燕山期第四階段γ52-4斑狀細粒花崗巖巖體11.4第三階段邊沿相γ52-3’(含斑)細粒二云母花崗巖145~139小巖株11.1內部相γ52-3斑狀中粒黑云母花崗巖第二階段邊沿相γ52-2’(含斑)中細粒二云母花崗巖160~150小巖株2.6內部相γ52-2中粒黑云母花崗巖第一階段邊沿相γ52-1’斑狀細粒黑云母花崗巖184(162)殘留頂蓋4.8內部相γ52-1斑狀中粒黑云母花崗巖2.礦床地質-西華山(1)礦體特性:西華山鎢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共同購買門面合同樣本
- 農場異地建設合同樣本
- 企業物資采購合同樣本
- 蘭炭銷售合同樣本
- 養生器械出租合同樣本
- 光大貸款合同樣本
- 兼職員工簽訂勞務合同樣本
- 公司進貨渠道合同樣本
- pvc地板工程合同樣本
- 養殖股權合同樣本
- GB 1886.358-2022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磷脂
- GB/T 31117-2014船用輔鍋爐安全技術要求
- GA/T 832-2014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圖像取證技術規范
- 以問題為導向的健康照顧教學課件
- 2022年4月自考金融法試題及答案含評分標準
- 學校膳食管理委員會組織及工作職責
- 小麥雜交育種課件
- 中國地理概況課件
- 2021年一級注冊消防工程師繼續教育題庫大全權威答案
-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第4篇-喉科學課件
- 儲罐總體試驗記錄419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