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第15章-理氣藥_第1頁
中藥第15章-理氣藥_第2頁
中藥第15章-理氣藥_第3頁
中藥第15章-理氣藥_第4頁
中藥第15章-理氣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藥第15章--理氣藥第一頁,共20頁。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

1.識記:本章掌握藥和熟悉藥功能與主治

2.領會:理氣藥的分類及配伍意義。

3.應用:本章藥物的臨床應用及煎煮法。概述:

一、定義:凡用以調理氣分疾病,能疏暢氣機可使氣行通順,以治氣滯、氣逆的藥物稱為理氣藥。

二、作用:調氣健脾,行氣止痛,順氣降逆,疏肝解郁或破氣散結,納氣平喘等功效。

三、適應證:—氣滯證。第二頁,共20頁。四、配伍:

1.根據藥物作用持點和氣滯病癥不同恰當選藥。

2.寒邪所致的氣滯配溫熱藥如附,姜,桂--寒滯

3.氣滯兼氣虛者,配伍補氣藥----------虛滯(氣)

4.氣郁兼陰虛的要配養陰藥-------------虛滯(陰)

5.氣郁化火配瀉火藥(寒涼清熱瀉火)--化火

6.氣滯兼血瘀的要配伍血化瘀藥(莪術、別甲)

7.脾胃虛弱配伍健脾藥(黨參、黃芪、山藥)

8.寒邪犯肺,氣逆咳嗽,配化痰藥。第三頁,共20頁。五、注意及禁忌:本品辛香走竄,易耗氣傷陰

1.氣陰兩虛的要禁用、慎用。

2.中病即止,不可久服,孕婦慎用。

3.入煎劑不易久煎。

六、分類:(根據藥物性能和氣滯病證不同共分四類)

1.肝郁氣滯藥;2.脾胃氣滯藥;

3.肺氣壅滯藥;4.腎氣不足藥。七、根據藥物作用的強弱分三類:

1.行氣藥:香附、枳殼、陳皮、佛手、木香、烏藥、薤白、川棟子。

2.降氣藥:沉香、柿蒂。

3.破氣藥:青皮、枳實。第四頁,共20頁。

氣滯證:1.肝郁氣滯證:由于七情或濕熱所傷,肝氣不能疏泄,經脈之氣阻滯而出現的肝郁氣滯證:兩脅脹痛,煩躁易恕,嘆息食少,月經不調,痛經、乳房脹痛、疝氣、梅核氣、口苦、苔白脈弦等。2.脾胃氣滯證:飲食不節或寒濕困脾或肝氣乘脾而致的脾胃氣滯證:消化不良,脘腹脹滿、疼痛、惡心嘔吐、噯氣吞酸、便秘、痢疾等癥。3.肺氣壅滯證:主要由于寒痰或濕痰,飲停脅下(滲出性胸膜炎)氣逆不降所致:咳嗽痰多、喘促、胸悶、胸痛,苔白膩,脈滑或濡滑等癥。(如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第五頁,共20頁。

4.腎氣不足證(久病體弱、年老體衰、色情過度等所致)

(1)腎氣虛弱,不能固攝,膀胱氣化不靈而致遺尿,尿頻,小便失禁。—烏藥。

(2)腎氣虛,腎不納氣所致,表現為:呼多吸少,喘促短氣,動則尤甚,聲低氣怯。—沉香

氣滯:指體內氣的運行不暢,于某一部位產生阻滯的病理。臨床表現主要是局部出現脹痛或疼痛的癥狀。

氣滯有程度不同:

輕者為滿;重者為脹;較重者為痛;嚴重者為痞塊。第六頁,共20頁。

第一節

理脾胃氣滯的藥枳實《本經》善破胃腸氣結,是臨床常用而且作用猛烈的破氣藥.1.破氣消積:(破氣除痞)(1)脾胃氣滯重證,脘腹脹滿疼痛,噯氣泛酸,惡心、嘔吐,便秘或腹瀉等。配陳皮,木香。(2)濕熱痢疾(積滯胃腸)----枳實導滯丸。(3)熱結便秘:----大承氣湯。(4)脾虛證:食后脘腹痞滿作脹。配白術—枳術丸。第七頁,共20頁。

2.化痰除痞:本品能夠破氣主降而走下,破氣滯,行痰濕,除痞滿為治胸痹痞滿要藥。(1)胸痹證(痰濁內阻,胸陽不振)----枳實薤白桂枝湯(2)小結胸證(痰熱互結)----小陷胸加枳實湯。(3)痞證---心下痞,食欲不振,神疲體倦----枳實消痞丸(4)產后腹痛----枳實芍藥散第八頁,共20頁。木香《本經》

1.行氣(調中)止痛---要藥

(1)脾胃氣滯證—木香順氣丸。

(2)痢疾—配黃連—香連丸,加減治各種痢疾。

(3)黃疸---配茵陳蒿湯。

(4)疝氣疼痛---導氣湯(配川楝子、小茴香)

2.健脾消食----脾虛證:脘腹脹滿,不思飲食,或嘔吐、腹瀉,喜溫喜按,舌苔白膩—香砂六君子湯。木香配:

(1)砂仁治脘腹痞滿;(2)檳榔除里急后重;(3)萊菔子可治腹脹;(4)小茴香可治疝痛;

(5)烏藥可治小腹部氣逆作痛。第九頁,共20頁。

第二節

主要用于肝郁氣滯的藥

香附《別錄》

1.疏肝理氣----要藥(氣病之總司)《本草綱目》焦樹德說:能通達十二經,入八脈氣分,前人稱它能“主一切氣”解六郁(氣.血.痰.食.火.濕邪)調經

⑴.肝郁氣滯證—柴胡疏肝散(四逆散+芎,陳,香附)

⑵.脾胃氣滯證—越菊丸(川芎,香附,六曲,蒼術,梔子)

⑶.胃寒氣滯,脘腹冷痛—配高良姜—良附丸

⑷.寒疝腹痛—配小茴香,烏藥。第十頁,共20頁。2.調經止痛--月經不調(婦科之主帥)《本草綱目》香附為行氣藥,但又能入血分,所以前人稱它為“血中氣藥”(能入血分的行氣藥)能理氣調經,主治月經不調:(因情志而引起的一切月經失調)加強行氣活血而止痛本品引補血藥至氣分以生血,無論胎前產后均可用,所以有“女科之要藥”,“婦科之主帥”之稱。第十一頁,共20頁。香附根據炮制不同作用點各異:生用偏于上行胸膈,外達皮膚;熟用則入肝腎而利腰足;灑浸炒,通行經絡;醋炒,消積聚,止痛;姜汁浸炒,消化痰飲;炒炭則止血,用于婦女崩漏,月經過多;童便浸炒入血分而補虛;鹽水浸炒則入血分而潤燥。比較:木香,辛溫,偏于行胃腸氣滯,主入氣分。香附,辛平,偏于宣暢十二經氣分并入血分。第十二頁,共20頁。青皮《本草圖經》[醋炒為佳]

1.疏肝破氣:味辛散破氣溫通,氣性峻猛,是肝膽氣分的要藥,能引諸藥入至肝經,長于破氣疏解郁。(1)用于肝郁氣滯重證:可有橫犯胃證,脅肋脹痛,胸悶不舒,胃脘脹滿,呃逆、噯氣吞酸等(2)肝郁氣滯,乳房脹痛,配瓜蔞,香附等。(3)疝氣痛,痛引臍腹,配荔枝核,橘皮,小茴香。(4)氣滯血瘀,肝脾腫大配棱、術、甲,丹參。

2.散結消滯:----食積不化證破氣消積化滯之力較強,有健胃助消化作用,但力量不及陳皮。配草果,山楂等(如青皮丸)枳實:破氣苦寒而降,偏于快利胸膈,消導腸胃積滯。青皮:破氣辛溫而散,苦溫而降,偏于破肝經氣結。第十三頁,共20頁。第三節治肺氣壅滯的藥

陳皮《本經》

1.燥濕化痰:為脾、肺氣分二經的要藥,既能理氣,又能燥濕。①

濕濁中阻證:胸悶腹脹、納呆、倦怠,大便溏薄,舌苔厚膩,配蒼術,厚樸,甘草—平胃散,

痰濕阻肺證:(胸痹)氣逆不降,咳嗽痰多,喘促胸悶,舌白膩,脈滑或濡滑等。配半夏、茯苓、甘草、烏梅—二陳湯。

2.理氣健脾:----脾胃氣滯證:氣香性溫,能行能降。

脘腹脹滿或疼痛,配枳殼,木香。

胃失和降,惡心嘔吐,配生姜—橘皮湯。

第十四頁,共20頁。

嘔吐有痰熱之象可配竹茹、黃連。④肝氣乘脾所致痛瀉,配術,芍,防風—痛瀉要方。

⑤脾胃氣虛消化不良配黨參,白術,甘草—異功散。陳皮主治范圍,不外肺脾病癥,總是取它理氣,燥濕之功效,配參、術能健脾益氣;配半夏則能燥濕化痰,配蒼術,厚樸則燥濕除脹;配防風、白芍、白術則住痛止瀉;配竹茹、生姜則和胃降逆。汪昂《本草備要》中有陳皮“辛能散,苦能燥能瀉,溫能補能和,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同升藥則升,同降藥則降,為脾肺氣分之藥,調中快膈,導滯消痰,利水破痰,宣通五臟”的記載。第十五頁,共20頁。薤白《本經》主要作用是助胸陽,開心竅,是治胸痹的要藥。

1.通陽散結—胸痹證。由于寒濕痰濁滯于胸中,陽氣不得流通,所致的胸悶,疼痛,喘促氣補或胸背作痛,配瓜蔞、半夏(瓜蔞薤白半夏湯)。現代用治冠心病,心絞痛,胸膜炎,氣管炎等若胸痛證屬氣滯血瘀者,可在上方基礎上加川芎、桃仁、紅花以活血止痛。寒凝氣滯的脘腹疼痛配姜、桂、夏等溫中行氣藥

2.行氣導滯:用于胃大湯氣滯,濕邪內阻所致的瀉痢下重,大便澀滯者。偏熱者,配黃柏,秦皮;偏寒者配木香,六曲等。第十六頁,共20頁。第四節作用腎經藥物烏藥《本草拾遺》有行氣消脹,順逆止痛,溫散肝腎冷氣,疏達腹部逆氣的作用,是常用的溫性行氣藥,并能溫腎縮小便。本品長于治下焦屬于寒性的氣痛,是臨床上最常用的溫腎治疝的要藥。

1.行氣止痛:⑴.用于腎間冷氣波及肝經而致的少腹冷痛,疝氣疼痛,睪丸冷痛墜脹等,如天臺烏藥散。〈行氣疏肝,散寒止痛〉

⑵.用于肝郁氣滯,胸脅脹痛,氣逆喘息,噫氣不舒,納呆配黨參,檳榔,沉香等(四磨飲子)第十七頁,共20頁。

2.溫腎散寒:用于腎陽不足,下元虛冷,膀胱氣化無力而出現遺尿、尿頻或小便失禁,配荔子核,山藥,桑螵蛸等。胞氣虛寒失約所致。如縮泉丸(配益智仁)主治下元虛冷,小便頻數及小兒遺尿等。香附:行十二經滯氣,開郁散結,偏入肝膽,長于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