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園六紀簡介及解說詞_第1頁
蘇園六紀簡介及解說詞_第2頁
蘇園六紀簡介及解說詞_第3頁
蘇園六紀簡介及解說詞_第4頁
蘇園六紀簡介及解說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蘇園六記簡介蘇園六紀是專門介紹蘇州園林的蘇園六紀是專門介紹蘇州園林的6集電視專題片:吳門煙水、分水裁山、深院幽庭、蕉窗聽雨、歲月章回、風叩門環。蘇州園林是我國古典園林的典型代表,她典雅古樸、精致秀氣,享譽海內外。這部六集的系列藝術片第一次大規模、系統化的從人文藝術角度介紹了蘇州園林。這六集依次為:吳門煙水、分水裁山、深院幽庭、蕉窗聽雨、歲月章回和風扣門環,分別介紹了園林中的山水、建筑、花木經營和園林意境,以及園林的文化背景和歷史興衰。節目長度:6集X30分鐘制作時間:2000年6月電視是以鏡頭與畫面敘述的藝術。蘇園六記將拍出的焦點、敘述的視角凝聚于形成蘇州園林的文化,從歷史深邃,從吳門煙水,從

2、內涵豐厚的吳文化,從文化與文人,富有詩意與深情地表現蘇園。它摒棄了一個園一個園地介紹名景佳點的傳統路子,也沒有拘泥于某某園的歷史沿革的瑣細鋪敘,那是許多旅游片、風光片的傳統路子,在那樣的表現模式中蘇州古典園林之美業已被反復表現得讓人熟視無睹,很難創出新意。蘇園六記選擇了另一條路子。它將蘇州園林的各種要素拆散,給予重新梳理整合,以“吳門煙水”、“分水裁山”、“深院幽庭”、“蕉窗聽雨”、“歲月章回”、“風扣門環”六集,形成六個主體意象,將園林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將園林的理水疊山、亭臺建筑,花木經營和園林意境,將園林的興衰與變遷等有意味的話題,分別細細道來。它也不是介紹園林建筑藝術的方方面面,若像這

3、樣側重于技藝的專題片會缺少文化品位。蘇園六記意在探究蘇州古典園林的文化內蘊、文化精神與美學意境。在首集吳門煙水中,以歷史大寫意的筆法,縱橫自如地探究蘇州園林的歷史滄桑與文化精神。電視的敘述從“古韻悠悠的蘇州,是唐詩的故土,是宋詞的家鄉”到昆曲繁盛、畫壇明四家崛起,從蘇州狀元涌現、歷代文人的人生進退到文人治園,把我們帶進了“歷史文化的深邃”。它將電視敘述與專家訪談恰到好處地結合起來,說明蘇州古典園林是中國文化尤其是吳文化的精粹,是古代文人隱逸文化的結晶。他們的隱逸,不是隱在深山老林,而是隱逸于藝術中,“把自己內心的精神世界物化成一個精神的綠洲,通過物質建構,把他自己的內心的審美理想、人格價值、宇

4、宙觀等等,包容在里面。”這是對蘇州園林這個古雅符號的一個深刻解讀,試看從宋代“滄浪亭”至期代“拙政園”、清代“網師園”這些主題園,無不表現為對漁隱文化的追求。編導強調了獨特的個性思維,又富有歷史感,以此形成了本片敘事的文化視角。這一文化視角的確立,得之于編導的文化功力。劉郎為了拍這部片子,讀遍了有關蘇州園林、吳文化的各種書籍,他把對蘇州園林的編導當作一項學術研究來思考,所以他能站在文化的高處俯瞰歷史的深邃。同時,劉郎知道,“做文化片最難的一點,就是將有一定深度的學術思考,如何交融于具體的、有限度的,而且只能是表現現時態的電視畫面之中。”(劉郎:將園林藝術電視藝術化,中國電視2000年第9期)蘇

5、園六記的編導、攝像以富有藝術蘊涵的畫面,酣暢淋漓地表達這一文化思考。它創造了許多有“機趣”的鏡頭、運動的鏡頭、有意境的畫面時空。解說詞是“墻外長街,雖然是車水馬龍,但在粉墻之中、黛瓦之下,去卩是魚戲蓮葉的悠閑,滿地蕉蔭的恬靜。”畫面由俯拍車流熙攘的大街突然越過高墻直劃過屋檐、灌木,落定于園林的一框漏窗,表現了豐富的時空敘述含義。還有那夜泊的楓橋、惜別的橫塘,那范成大筆下的菜花、石湖畔的蝴蝶,吳宮花草、吳門煙水,蘇州博物館的狀元扇,以至于那“單條半假董其昌”的竹枝詞,似乎都被優雅地信手拈來,參與了本片對文化與園的關系的探究與跨越時空的敘述。沿著一泓“滄浪”碧水,蘇園六記不僅追溯了蘇園隱逸文化,而

6、且它的敘述鏡頭循著“通幽曲徑”,拂拭著山水花木庭院所蘊涵的文化的精魂。這是蘇園六記的精彩之處。它不是鋪敘蘇州園林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果它這樣做,電視片僅是關于蘇州園林的文化普及讀物;它探究了園林精致景觀后面的文化信息,同時提煉了蘇園文化的精神,那種流溢于山水錯落花木扶蘇間的文化精魂,向我們耐人尋味地展示了蘇州古典園林所蘊涵的人文精神。那些歷盡宦海浮沉、已深感身心疲憊的官場文人,想著要尋找精神家園,去領受“清風明月本無價,遠山近水皆有情”,“人生的文章最終寫到了抒發靈性與真情實感的當口,這才發現,原來還有一顆屬于自己的心。”每當我看片到這兒,心靈總是為之一顫。在蘇園隱逸文化中包孕著豐盈的人性,蘇園

7、是心靈詩意棲居的地方,是人性潤養的家園。電視片從古老的物質建構中發現了心靈的躍動、人性的吁吸。那是古人的,抑或是今人的?而那拙政園中文徵明手植紫藤歷經四百年綻放的繁花,盧老先生的碗蓮,紫蘭小筑與周瘦鵑的風雨滄桑,也都在電視片中細細訴說著蘇園與文人的心靈遇合、血肉廝守。蘇園六記著意敘述了蘇園與文人的種種關系,蘇園中的人文活動。那些文人雅士在理水疊山、亭臺建構、栽花植木中所賦予的心靈寄托,在片中獲得了獨特而富有詩意的揭示。編導以詩心細細傳送著蘇園花木精神:“以園林的窗戶為畫框,你看不盡桃紅柳綠的嫵媚,看不盡煙鎖重樓的迷蒙,看不盡竹影梅風的爽朗,看不盡冰清玉潔的玲瓏。”編導獨具慧眼地從園林紛繁的景觀

8、中擷取“蕉窗聽雨”這一典型的蘇園意象,用電視視聽手段寫足了什么是“園林的意境”。它以電視特寫、疊化鏡頭構成一幅幅寫意的畫卷,以詩化的抒情語言描述“蕉窗聽雨”的蘇園意境:漫聽雨打芭蕉,當是最富詩意的情境,就像人在回憶綿綿往事,蕉葉上的雨珠就像一顆顆跌落的心事,那是少年時代寒窗苦讀的伴侶,或是淹留他鄉時回憶故土的念物,或者就是歸隱江南后親密的知音。于是,在花木精神中融入了對古代風雅的體味,融入與自然交流的體驗,融入人生情懷的追思和舒展,取得了心靈凈化與美感享受。在電視片中能對美學問題做這樣深入的理性思考,已是殊為難得;更為難得的是,艱深的園林美學思考化成了優美的畫面和富有詩意抒情的語言,被富有層次

9、地娓娓道來,使人不覺其艱深,而成為對園林意境的再享受。蘇園六記這一番藝術創造,給蘇州古典園林這一“世界文化遺產”做了一次“還軀殼以靈魂”的工作。用中國文論的話語來說,蘇園六記刻畫了蘇園,但不僅僅是再現了園林景觀,它表現了“園境”。那流溢于蘇園花木山水間數百年的文化蘊涵與人文精神、藝術疑云,才是蘇州古典園林的靈魂所在。西人說,你們的園林,我們可以復制得一模一樣,只有那些古樹無法復制。其實最無法“克隆”去的是幾百年來所積淀的蘇園歷史文化精神。這才是蘇州古典園林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劉郎在導演闡述中說:“做文化片最佳的視角,應該是這一個具體的題材在電視人眼中的折射。”(劉郎

10、:將園林藝術電視藝術化)要深入發掘園林之美,需要有一種獨到的眼光。去發現、欣賞與創造“園境”之美。編導以自己的人生體驗與敏銳的藝術感覺,以“自己心中的漏窗”,發現了蘇園的文化意蘊、文化精神與藝術精神。蘇園六記就是劉郎和他的同事們以自己的心靈視角所發現和創造的“蘇園一一園境”。盡管名聞遐邇的蘇州園林已被無數次地重復描述過,甚至因司空見慣而令人熟視無睹其美的存在,但是蘇園六記的藝術創造,則引導觀眾對這個熟諳已久的觀賞對象產生許多新的發現和審美體驗,引導我們細細品味藝術與人生況味,品味此中古遠又新鮮的歷史與文化的芳醇。這就是藝術,藝術是要表現心靈的體驗與發現,又要令人有心靈的回味的。這樣的藝術達到了

11、詩的境界。充盈的詩意,是藝術創造的最高境界。要表現雅致幽深空靈的“蘇園園境”,電視片本身也進行了一次詩的創造,形成了充滿詩意的敘述。劉郎有一支瀟灑、富有靈性的筆。從西藏的誘惑的豪放郁曠到蘇園六記的清麗瀟灑,他錘煉出一番新的電視敘述語言風格。他著意熔鑄了明清小品的淡雅灑脫雋永,形成與“蘇園一一園境”的雅致幽深空靈相一致的詩情語言,瀟灑地表現蘇園內在之美。他活用古今詞匯,使之交互融合閃發出新的光彩。通篇新詞麗語,佳句迭出。他以自己的心境體驗園境,與園境融為一體,筆底情深以致常常自趁“我們的蘇州”,詩意與抒情溢于熒屏。像“雕幾塊中國的花窗,框起這天人合一的融洽;構一道東方的長廊連接那歷史文化的深邃。

12、“歷史的織錦織到了宋代,特別是織到了蘇州這一段,便特別的精細起來,因為它不僅織進了宋詞的花草,織進了宋詞的田園,而且還織進了蘇州的私家園林。”“有蘇州這根藕,才有園林這朵花。”如此精警之句,使全片充滿詩的風采。電視片畫面的基本色調是一種略灰而偏冷的基調,給人脫俗、清新、簡淡、雅致的美感,這吻合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特點。著名播音藝術家方明、林如的朗誦,深入精細地把握了本片敘述的文化格調,藝術地傳達了全片詩的敘述的韻味和韻律。蘇園六記沒有新潮的電視觀念與拍攝手段,解說詞+畫面的手法和電視觀念是傳統的。但是以劉郎為主的這個創作集體嘔心瀝血,精雕細刻。他們懂得“藝術是一種煎熬的職業”(陸文夫語)。他們“

13、煎熬”經年,終于拍出了電視片的文化品位,拍出了電視文化片的一流精品。蘇園六記的成功,說明作為文化傳播者的電視人,首先應是敬業、有素養的文化人。這一說來容易的基本條件,有的人認真實踐著,而對于有的人卻是那樣難以企及。這也許是蘇園六記對于近年來盛行“快餐文化”、急功近利、粗制濫造的電視創作界的啟示。蘇園六紀解說詞:雕幾塊中國的花窗,框起這天人合一的融洽構一道東方的長廊,連接那歷史文化的深邃是一曲綿延的姑蘇詠唱,唱得這樣風風雅雅是幾幅簡練的山林寫意,去卩不乏那般細細微微采千塊多姿的湖畔奇山,分一片迷蒙的吳門煙水取數幀流動的花光水影,記幾個淡遠的歲月章回第一集吳門煙水1997年12月4日,蘇州的四座古

14、典園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對于一個世界性組織向蘇州投來的矚目,蘇州的平民百姓像迎接每一場如期而至的春雨一樣,似乎并沒有表現出不平常。因為最了解那些古典園林價值的,畢竟是他們。可以說,他們就住在園林里。蘇州,本就是一座園林城市。假如園林都不是遺產,還有什么能是遺產呢。蘇州城是不是園林城市,只看一眼這些立在街頭的路牌就清楚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所列入的拙政園、留園、網師園和環秀山莊就散落在蘇州城的不同角落。蘇州人的園林情結暫且按下不表,園林已融入了自己的家鄉情,三兩句說不清。外地人到蘇州,更是必須到園林里看一看。看一看是不是像一些介紹所說的,

15、拙政園真是那般闊大,留園真是那般精致,網師園真是那般小巧,還有環秀山莊的疊山手段真是那般的高超。門票雖然漲了點價錢,但園林還是一定要看的,不然這趟蘇州就算白來了。在許多人的眼里,沒有園林,蘇州便不是蘇州(一)園林,又稱城市山林”城市山林一詞,頗有意味。城市”是繁華的縮影,但好像又總和嘈雜分不開;而山林二字,卻勾勒出一種自然環境,一種宇宙間本身的幽靜與深邃。蘇州園林,恰巧是鬧中取靜的典型。墻外長街,雖然是車水馬龍,但在粉墻之中、黛瓦之下,卻是魚戲蓮葉的悠閑,滿地蕉蔭的恬靜。其實,蘇州園林對現代人來說,不僅可以在喧鬧中獲取幽靜,而且可以從今日尋到昨天。倘是沿著那一泓碧水而徜徉,你會不知不覺地融入宋

16、代;如果邁過了那一道幽深的石庫門的門坎,你就會一步邁進明朝。蘇州的園林,大致可分為王家園林、寺廟園林和私家園林三種,現存的園林,多是私家園林。春秋時期,吳王闔閭建造的姑蘇臺,夫差建造的館娃宮,當是蘇州最早的王家園林。晉唐之間,佛教大興,寺院叢林的一時之勝,帶出了寺廟園林的涌現。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便是一種形象的寫照。可惜,由于歷史的久遠,那些園林的飛檐翹角,早已隱入迷蒙的吳門煙水,淡淡地變成了一片遙遠的夢。歷史的織錦織到了宋代,特別是織到了蘇州這一段,便特別精細起來,因為它不僅織進了宋詞的花草,織進了宋詩的田園,而且還織進了蘇州的私家園林。到了明代,蘇州園林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極盛時

17、期。著名的拙政園、留園、藝圃、天平山莊等園林,都建于這一時期。這時,蘇州文化藝術的天空,出現了一抹絢麗的霞光。這就是與興盛的昆曲、繁榮的話本所同時發展的吳門畫派。明四家一一沈周、文征明、唐寅與仇英的獨特畫風,也被直接或間接地運用到造園藝術之中。文征明還親自參與了拙政園的設計。他手植的紫藤,歷四百余載,如今老干盤根,閱歷深厚,已亭亭如蓋矣。進入清代,蘇州的園林建造達到了新的水平與規模。怡園、耦園、環秀山莊、曲園、聽楓園、鶴園、暢園等等,都是那時的作品。經明清兩代的發展與完善,蘇州的園林藝術更臻于成熟,進而形成了精深的造園體系、豐富的園林內容、深湛的園林藝術,并成為中國古典園林的杰出代表。明清以來

18、,江南文士的心態、志趣、高度的文化修養,幾乎都凝結在蘇州園林之內,這是一個文化上富礦。蘇州的文化是屬于世界的,也是屬于每個人的!(二)楓橋,本不過是蘇州城一座普通的橋梁,因張繼的一首僅28字的詩篇,使一首不朽的姑蘇詠唱跨越了無盡的時空,楓橋也成為一個天下聞名的去處。橫塘,一個普通的蘇州小鎮,卻成了許多讀者為之神往的地方。800多年以前,宋代詞人賀鑄的一首青玉案,使橫塘驛成了中國文學史上富有宋詞色彩的景點。賀鑄是這樣將離愁別緒融入到水鄉風景的: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古韻悠悠的蘇州城,是唐詩的故土,也是宋詞的家鄉。更有眾多的吳文化的中堅人物,生于斯,長于斯,終老于這一派

19、軟水溫山。其中的一些文人,除了留下豐厚的著述與作品,還和蘇州的園林結下過不解之緣。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便是詩人在石湖隱居期間的作品。如果說作品是生活的拓片,那么,這些拓片則是含義悠長的。它恰像詩人出于對家鄉的無限眷戀,才在那烏黑的青絲之中,漸漸生出的根根白發。正因為置身于吳門煙水,詩人的靈感之舟,才劃入了中國詩歌的河流。宋代的另一位詩人蘇舜欽留給我們的,則不是拓片,而是一組立體的詩畫,這便是蘇州現存的年代最早的園林滄浪亭。滄浪亭的獨到之處,在于它不像別的園林那樣,在有限的范圍內又控池又堆山,而是利用本來的地貌因景寫意,以水環園。現在的滄浪亭,雖已不是最初的面目,但形制照樣是依舊的。滄浪

20、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它的本意是憤世嫉俗的抒懷詠志,但到后來,那獨釣寒江的漁父,那孤舟閑泊的笠翁,竟成了中國的官場文人歸隱山林之后的一種代稱。網師,也就是撒網的漁翁啊。許多學者說,蘇州有一個隱逸文化市場,也就是說,蘇州人狀元多,才子多,但是政治上有特別大影響的人,倒不是太多。因為蘇州文人不愿做官,隱居,不是隱居在深山里,而是隱居在藝術里,追幕的是陶淵明、嵇康、阮籍這一類人的魏晉風度。把自己內心的精神世界,物化成一個精神綠洲,通過物質建構,把他自己的內心的審美理想、人格價值、宇宙觀等等,包容在里面。滄浪漁父”作為符號意義,是沒有別的概念可以替代的,這文化符號,就是代表

21、隱逸的。同陶淵明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不同,蘇州園林主人的住所外面是市井街衢。大隱隱于市,中隱隱于野,小隱隱于朝。”蘇州園林的主人,選中的正是前者。唐宋以降,明清的富貴權要,和發達了的文人名士,將先秦時代哲人們對生命本義的發現,轉化為享受生命的實踐,并做到了生活地域、生活環境與生活質量的高度融合。就其本質而言,園林,是下野的、有錢的、有文化的人物,與下層的、沒錢的、有才智的工匠,所共同合作的結晶。綿綿吳中大地,恰恰以物阜豐厚,以草本華滋,以文風鼎盛,以藝匠技巧,為培植蘇州園林一一這株華夏文明里的風雅之花,提供了溫濕潤潤的良田沃土。(四)進士功名的蘇州讀書人,那就更多了。歷盡了仕途風雨,經過

22、了宦海沉浮,那些已感到身心疲憊的文人官宦們,這才想到要順著回家的道路,去做澤畔漁翁,去領受清風明月了。人生道長,路途漫漫,卻往往走不出簡單的輪回。對于那些已經隱居到了園林之中的官場文人,寫了一輩子的宏文策論、表章奏折,人生的文章最終寫到了抒發靈性與真情實感的當口,這才發現,原來還有一顆屬于自己的心。這些人物的社會位置,使他們的生活與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以富足優裕、文學藝術和恬淡情調渾然一體的明清風雅。這一種至明清臻于高度成熟的中國歷史上特有的生活形態與類型,是詩書仕宦之族并以詩禮傳家、強調傳統教養的書香門第”。正是擔綱這種生活形態的主角,為了把生活的質量推向極致,才在歷史上寫下了文人造園的點晴之

23、筆。園林,正是他們在蘇州這座歷史的博古架上,置放的一批放大的古玩。明朝初年,蘇州水鎮周莊出過一位富翁沈萬山。說他富可敵國,亦不為過,因為朱洪武整修金陵城時,其中,三分之二的資財出自沈萬山。但遺憾的是,不知是什么原因,富甲一方的他沒有給歷史留下哪怕是一畝園林。在中國的歷史上,儒商,或許是有的,他們畢竟與文人型的仕宦不能劃歸一類,從根本上看來,兩者向來具有顯而易見的楚漢鴻溝。雖有高墻阻隔,雖是園門緊閉,而園林里的生活,卻與吳中風士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有蘇州這根藕,才有園林這朵花。這藕,這花,都生長于滋潤溫和的吳門煙水之中。(五)欣賞園林的好處,看它布置的這些大自然的風景,它要把大自然中最美的一環吸

24、收進來。所以這是個學問。當然包括中國的文學,特別是中國的詩歌,中國的繪畫,還有中國的哲學。所以,要真正欣賞蘇州園林,的確是不簡單的。它是一個綜合的,最高層次的藝術。蘇州園林盡管是一個小小的天地,但中間的內涵,變化卻很豐富。這是中國的園林,特別是蘇州園林的特點和優點。蘇州園林妙啊,這不是一廂情愿的標榜,這是客觀存在的。構成蘇州園林的包括許多詩人、畫家、高層次的工匠,以及許許多多的勞動人民,缺一不可。蘇州的古典園林中,設計了那一些富貴的亭臺水榭,蘇州的民居里,也曾有這一角簡淡的閑情雅致,說不上誰受了誰的啟發。明四家的筆底有江南山水的流光,蘇州的桃花塢,紙上有吳中風俗的艷麗,說不上誰取了誰的營養。昆

25、曲風行過勾欄,評彈悠揚于里巷,說不上哪一種形式更能代表蘇州。那時候,文玩器物并不僅僅屬于那些園林主人,姑蘇古城到處可見充滿文化情趣的店鋪。明代有一首姑蘇竹枝詞是這樣寫的:外邊開店內書房,茶具花盆小榻床;香盒爐瓶排竹幾,單條半假董其昌。”一條董其昌的書法,即使是贗品,也似乎毫不妨事,只要能代表風雅就好。字,可以是假的,但蘇州的風雅,卻是真的。蘇州,本也是一座風雅之城。風雅,向來是蘇州的氣脈。這煙水迷蒙的城市,若僅僅是物產豐富,馬可波羅絕不會說:蘇州,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六)蘇州園林,作為一種獨特的歷史文化的結晶,有著不可替代的個性。有的發達國家的人士說,你們的園林,我們即使能把所有的東西都

26、復制的一模一樣,但那些古樹卻是是永遠無法復制的。其實,任何東西,離開了產生它的具體環境,都只能是一只斷藤之瓜。環境造就人,也造就物。反過來說,有時候,具有魅力的事物,一半兒是環境的力量。環境,特別是文化的環境,從本意上講,是無法復制的。蘇州園林之所以有生命,原因就是在于它和吳文化的土壤、蘇州人的生活長相廝守。歷史的頹垣早就埋沒了吳宮花草,吳門煙水里,也不見了唐朝的漁火江楓,但范成大筆下的菜花,卻依然是金燦燦地開著,石湖的蝴蝶,年年也都抒情地飛舞,飛舞在每一個蘇州的春天!第二集分水裁山(一)蘇州古典園林既然被稱做文人山水之園”,那么,山水二類,在園林中的位置可想而知,石是園之骨,水是園之脈”,古

27、代造園家甚至明確地為它們做了定位。在這里,石,又是山的代稱。煙波浩渺的太湖,向以盛產太湖石而名傳遐邇。這種石頭,由于長期受風水沖刷,紋理縱橫,形態奇巧,成為造園者的首選。歷代文人曾對太湖石的審美特征做過精辟的總結。在這些總結中,宋代書畫家米芾僅用四個字所做的概括,顯然高人一等。這四個字便是瘦、漏、透、皺。瘦,顯示挺拔的風骨;漏,顯示暢通的血脈;透,顯示剔透的意態;皺,顯示多變的英姿。欣賞石頭有一種通常的趣味,就是專看那些石頭與自然界的某種事物橡”還是不像”而對太湖石的欣賞,卻屬于更高層次的審美,因為太湖石多以意態成形,是一種天然的雕塑,所以,它的形態給人留下了更為充分的想象。那嶙峋的棱角,奇峭

28、的造型,雖然十分寫意,十分抽象,但是,它們在欣賞者的心目之中,去睹E已人格化。那些歸隱園林的仕宦文人們,就是從這些石頭的形象里找到了自我,也找到了寄托。石頭,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既是一類特殊的物什,又是一種別致的意象,它曾派生女媧補天”的神話,也曾融入精衛填海的傳說,齊天大圣的形象因石頭而孕育,封建社會的挽歌因石頭而低回紅樓夢的別稱,便叫做石頭記。(二)江南大地因水而充滿生機,蘇州園林因水而富于靈動。園林的水,水面原本是寂靜的,但造園家在水的處理上卻有著豐富的變化。對水的創作,又稱理水”江南,是個多水的地方。蘇州城的周邊又有這么多水系,它便無法不是一座水城。園林無水不活,蘇州人造園林,竟得了多少

29、天時地利。然而,任何事物都得有一個量的控制。雨季漲水,盛夏蒸發,水面溢出與水位下降都是得動動心思的事,蘇州的造園家早就積累了理水的經驗。造園時,園內水體與墻外河道相連通,從而保持了水質,也便于雨水的排放。近些年來,池里還放養了紅魚綠草;還繼承了水底鑿井的做法。水下設井,可以使園林的地表水與流動的地下水相互溝通,從而改善了水的質量。蘇州園林的營造者們,對于山水的依存關系,設置得也相當得體。為了適應池水漲落的變化,湖岸的疊石,往往處理為層層低下的階梯形式。這樣,就可以做到:水滿,湖岸并不局促;水少,池塘也毫不尷尬。至于那源頭水尾,則多是藏于峰回路轉之處,隱于水榭花墻之間,這不僅平添了花光水影的悠悠

30、詩韻,而且拓展了一泓碧水的畫外空間。遍覽蘇州園林,像滄浪亭那樣借高墻之外的古河葑溪之水來為園林增色的做法,并不多見。更多的園林,都是將園中之水,當做了創作主體。它模擬自然界的江河湖海、溪澗池潭,并與周圍的亭臺樓榭、四時花木相映而成趣。東方藝術中以簡代繁、以少勝多的道理,在蘇州園林的理水創作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由于與周圍的風物呼應得當,把握了水體風景的性格特征,網師園僅400平方米的水面,即造成了湖波蕩漾的效果。至于面積闊大的拙政園,由于設置了島嶼橋梁之類,不僅再造了江南大地典型的湖泊風光,而且也放大了這座華夏名園的寬宏感。水,是園林里美的符號;水,是園林里活的靈魂。(三)園林的血脈,因水而流

31、動;園林的骨架,因山而峭拔。這些奇巧的園林之山,大致分湖石和黃石兩類,靠采集與堆疊而來。在蘇州園林中,大凡一峰獨立,多為采集者,就像留園的冠云峰之類;而能體現千山萬壑的山石,則多是堆疊之作。將一件件石料疊加起來,并做到渾然一體,這就要求巧妙拼接,精心組合。堆山疊石不僅是一項艱辛的體力勞動,而且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創造,疊石的工匠如果缺少藝術素養,則是很難勝任的。漸成體系的造園理論,豐富與推進了造園的實踐,同時,也造就了一批園林大家,涌現了一些疊石圣手。文征明的曾孫文震亨是造園名著長物志的作者,該書共12卷,對造園建筑、花卉園藝、湖石運用、室內陳設都有論述。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便是其中

32、的名句。文震亨的兄長文震孟的園林藝圃,現在還保存在蘇州的古巷之中,體現的或許就是長物志所闡發的造園理論。藝圃原名藥圃,在園林里種植花草,當寄托著園林主人熱愛自然的精神向往,也隱含著濟世救人的處世態度。藝圃的設計和諧得體,一個面積不大的園林竟能給人開闊的感覺。與一排水榭相呼應的乳魚亭突出水面,正是喂魚佳處。有人曾這樣形容藝圃:這里的水,是太湖三萬六千頃裁下的一角,這里的石,是太湖七十二峰剪來的一山。張南垣與戈裕良是清代最為突出的兩位疊山大師。張南垣現存的作品是耦園的黃石假山,戈裕良現存的作品是矗立在環秀山莊的飛梁峭壁。戈裕良在張南垣疊山藝術的基礎上,又創造了新的手法,通過俯視、仰視和平視,產生了

33、高遠、深遠、平遠的藝術效果。他把各處的名山洞府都融會于胸中,才能運石如筆,作成千古名作。真山如假方奇,假山似真始妙。”中國園林假山自有佳構,而現存者,當推蘇州環秀山莊為第一。(四)十分豐厚的中國傳統文化,是歷史發展的縱向延伸,與區域特色橫向融合的結合物。這種特征,在中國古典園林藝術里,同樣也可以找到鮮明的印記。在北京的頤和園和承德避暑山莊這兩座皇家園林中,依然可以讓人看到江南園林,尤其是蘇州園林的影子。江南山水匯入北地,姑蘇風貌遷入離宮,這固然起自于封建帝王對民間智慧的征調,但是,它也畢竟拓展了造園藝術中分水裁山的天地,豐富了傳統文化中南北兩地的交融。不過,每一座山,每一片水,似乎都未曾忘記那

34、一段段蘇州舊夢。這水的波光,像依然追憶著太湖上飄散的蘆花,那山的身影,像照樣傾聽著寒山寺悠遠的鐘鳴(五)人類文明的腳步,使自封為萬物之靈”的群體,漸漸疏離了大自然,也疏離了自己真正的故鄉。然而,當人類逐步陷入城市繁華的重圍,這才開始感悟到自身的血液里,竟流動著如此強烈的眷戀自然的天性。時下,登山涉水、泛舟垂釣,這些非生產目的的湖山活動,雖然出發時使用的是現代化的工具,但它的目的,卻是去重溫人類遠古的童年。而蘇州園林,恰巧是大自然藝術的縮寫。那些十分智慧的文化人物與能工巧匠們,在這里傾注畢生的心血與資財,一代又一代地分水裁山。第三集深院幽庭(一)蘇州園林在平面布局上,一般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分

35、為住宅和庭園兩部分。住宅比較封閉,庭園則比較開放,然而它們之間,卻是既獨立又呼應,既區別又貫通的依存關系。江南地區長期以來形成的族居方式的傳統住宅風貌,在拙政園、留園和網師園中,還保留得相當完整。由于那種一進二進式的排列組合,人們一進到這種宅第,便往往產生庭院深深”的感覺。而庭園建筑?卻與住宅部分有著極大的不同。它沒有一處是講究對稱?不對稱、不整齊、不均衡、不規則,已成為園林創作中避免重復、力求變化、營造幽深的要領。在庭園部分,這些建筑,或娶或散,或大或小,都是鄰山近水,因地制宜。在整個園林建筑中,它們是藝術的精華。正因為一些建筑已成為典型的藝術品,它們便成了某座園林的象征。如拙政園的遠香堂,

36、留園的明瑟樓,網師園的月到風來亭與南側的濯纓水閣,都已是自己的代表標志。蘇州園林的建筑,除了亭、廊、榭這三者具有較明確的含義以外,其余的建筑,大多沒有固定的范本。以廳堂齋館等來命名,只是取一點古雅的意思。這也正是蘇州園林的建筑絕少重樣的妙處。可是,若要走近它們,其道路又是曲曲折折的。它或許要經過各種式樣的門戶,經過不同名目的游廊,經過栽花種草的天井,經過粉壁無瑕的巷道,做一番明明暗暗、深深窄窄的體驗。恰恰是有了這種體驗,才能夠使人最終獲得豁然開朗的感覺,并從不同的方位,領略那一座座精美建筑的多重形象。(二)清代著名作家李漁認為,園林講究布局結構,要布置得曲折幽深,直露中要有迂回,舒緩處要有起伏

37、。他強調曲折之致的理論,恰道出了東方美學的特征之一。按中國傳統文化的觀點,曲,本寓有曲則全”的哲學意味,但園林路線之曲,更多的是使人產生了一種幽曲之意。山重水復,柳暗花明,原本也就是人生的況味。不管進入哪一個蘇州園林,只要你稍加留意,就會發現園林藝術的一些典型規律一一它營造山水的手段,是以小見大”,而游覽路線的特點,便是曲徑通幽”這不僅指在園林里,池水、山徑、游廊等等無一不曲,而且還蘊含著深深的園林美學思想。通幽的曲徑,本身也是一種獨特的景觀,它不僅增加了園林的景深,豐富了景物的層次,而且還讓人在多變的景色中產生新奇的趣味。若說園林的特點是曲徑通幽,那么,幽隱的核心,便是一個藏”字。沒有藏,則

38、無所謂幽深。進入拙政園的腰門,迎面卻是一座黃石假山,猶如屏障,使全園的景觀藏而不露。這是園林藝術在手法上欲揚先抑”的體現。曹雪芹描寫大觀園,也正受了拙政園的影響。獅子林中堆疊的假山,為我國古典園林中著名的假山群。假山中有四條路線,時而穿洞,時而越橋,山道綜錯,互相纏繞,往往使初次來游的人難以辨別路徑,極盡了曲折深邃之致。(三)在蘇州園林的種種曲徑之中,不能不說到構筑在山邊水際的各式游廊,因為它們既是游園的路線,又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品,給所有來到這里的人,都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蘇州園林的游廊,可以分為空廊、半廊、復廊和以藤蘿等植物覆蓋的花廊諸種,它們穿山渡水,迂回曲折,在炎熱多雨的江南,不僅為烈日

39、或雨雪中的游覽提供了便利,而且在通行中助長了園林的趣味,并起到了似隔非隔的劃分空間的作用。游廊在園林創作中曾被大量應用并加以發揮。拙政園西部的波形水廊,當是蘇州園林里游廊中的杰構,它的曲折與起伏,構成了一道優雅而溫和的曲線。廊的藝術,水的韻致,在這里融合成一種輕柔、一種律動,形成了園林藝術曲徑通幽的范例。迂回曲折的游廊造成了園林的幽深。但是,園林的幽深卻不是完全封閉的,匠心獨運的造園家們,為了使畢竟在城市中占地并不宏大的園林,具有更遠的景深,便運用借景的手法,將遠處的風光納入自己的天地。從拙政園遠觀北寺塔,那塔就好像是為這所用”一樣。水影投于游廊,塔影響應高天,這真是一條空中視線的走廊”啊!(

40、四)明清時代的園林主人,大多曾經顯赫過,當然也失落過。他們歸隱之時,也的確做過農夫夢、漁夫夢,但絕不是真的要去種豆南山、寒江獨鈞,而是要追求一種高質量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這兩個生活層面集中在園林里,便是優雅、優閑、優美的園居生活。曲徑通幽之游,其實也正是居”的一部分。當年園林主人那種優裕風雅的生活,經過歷史歲月,早已是笙歌歸院落,燈火下樓臺”但是,它也畢竟留下了各種各樣的印記。廳堂樓館里的陳設,便是其中的一種。這些陳設,曾經是園林主人最實際的日常用品,因此,也能夠最直接地映照出那種園居生活的側影。蘇州園林中的建筑,很少有艷麗奪目的色彩,所有房屋幾乎是是清一色的粉墻黛瓦,看似素淡簡樸,但由于園

41、林主人文化素養深厚,廳堂的構造及室內的陳設都很有講究。園林里現有的家具和各種陳設,除了一部分是今人仿制的以外,多是經過長期的征集并恢復起來的。其中的一些,本就是造園時期的制品。就是在這些來之不易、并已流傳了數百年的故物中,還保留著那些當時的精神觀念和古老的文化傳統。王世襄在錦灰堆一書中曾這樣評價說:中國古代家具受到人們的重視,決不是偶然的。就其中的精品而言,結構的簡練、造型的樸質、線條的利落、雕飾的精美、木質的優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用這段話來形容蘇州園林中的陳設,也當是恰如其分。家具之美,陳設之美,恰就是中國古典園林的一個縮影。一件經年的紅木家具,看上去,還只是古雅,還只是雋永,但是,只

42、要你稍加觸摸,就會感覺到它的光潔與舒適,感到它的分量與格調。其實,不止蘇州園林,品嘗任何藝術品,都是一種體味的過程,只有經過曲徑通幽式的體味,才能理解它的真正價值。真正的藝術價值,一定要經過歷史時光的打磨。(五)許多人認識園林,是有一些傳統的影視作品中。多少年來,蘇州的古典園林,像大家閨秀和小家碧玉的雙重氣質兼而有之的淑女,文文靜靜,養在深閨。因為她不事張揚的內向,當文學、戲曲、書法、繪畫等藝術門類爭排座次的時候,不知怎的,她竟然缺席了。也許,由于園林藝術的兼容性,使人們實在不好將它歸到哪一類,幾乎是在人們驀然回首之間,才終于在那一片燈火闌珊處”,發現在傳統文化的座次中,本應有古典園林這樣一個

43、品類。隱逸,也許對蘇州的古典園林來說,本身就是一個最好的座次。如果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座園林,而真正的園林藝術就是其中的一方小園。它雖然不大,但可以通達傳統文化的任何一個領域。如果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一道幽深的長廊,而真正的園林藝術就是一方長廊里的漏窗。它雖然精小,但可以窺見傳統文化百畝方塘的全貌。在古老的姑蘇漫步,人們有時也會產生這樣的聯想:如果將構成小巷的民居比做一首首樸素的民謠,那么,那些曲徑通幽的蘇州園林,便是一首首高雅的詩詞。因為對照所有描寫深院幽庭的古代名篇,你都會在蘇州園林里,找到古人們描寫的景物。想必當年造園的時候,園林的主人和造園家們,就像是煉句一樣,精心營造了這些精美的廳廊堂榭,

44、而使之成為一首首詩詞精品。宋代的秦觀曾寫過這樣一首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閑掛小銀鉤。這是宋詞的意境,也是園林的意境。在寧靜、素雅、優閑、精致的深院幽庭里,人們最容易撿拾到一片片宋詞的落花。第四集蕉窗聽雨(一)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向有花木移情”之說。松、竹、梅、蘭、菊等植物,以其幽雅、挺拔和傲寒的特點,成為文人雅士們自況的品格。作為風雅之園的蘇州園林,這幾種植物自然成為園林主人的首。但是,蘇州園林是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藝術的統一。作為理想的人居環境,蘇州園林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諸多的花木都是最能體現大自然生態環境的主體。因

45、此,在花木營造上就不會簡單從事,花木品種更不會僅限于松、竹、梅、蘭、菊。事實上,古代的造園家們已將疊山、理水、園林建筑與栽花植木視為園林的四大要素,并以花木營造的獨到創作,體現了人對自然的親和。自然界的諸般品類在這里巧妙融合,置身其中,你自然會找到王籍的感受: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自然界的多樣景色在這里渾為一體,陶醉其中,你自會產生晏殊的空靈: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正因為視覺上有花遮柳護,聽覺上有雨落殘荷,嗅覺上有暗香浮動,感覺上才有心曠神怡。可以說,若沒有花木精神,便無所謂園林意境。(二)蘇州園林中的栽花植樹,是自有章法的。像蒼松、銀杏等高大的樹木,一棵有一棵的匠心;而如翠竹

46、之類,則一叢有一叢的用意。上百年珍貴的古樹,是古老生態的象征,是歷史園林的標志,也是審美鑒賞的對象。在造園之初,若是已有古樹在先,那么,造園家總是給它騰出相應的空間,使之成為園林一景。歷史上的造園家,不但給后人留下了一棵棵古樹,也留下了雕梁易構,古樹難成”的訓條。在蘇州園林里,生機勃勃的植物對于沒有生命的建筑環境至關重要。正因為廳、廊、堂、榭的內外空間,是依靠了植物的襯托才顯示了它與自然的呼應。所以,園林中的許多景點,便以植物的品種和寓意來命名,如拙政園的芙蓉榭”留園的花步小筑”,網師園的竹外一枝軒”江南雨量豐沛,溫度濕度都高,可以入園的植物也就品種繁多。但造園家于園林植物的具體配置,卻是十分

47、考究。他們注意植物的造型、色彩,尤其是人賦品格的特點,用以營造環境的情趣和景觀的構圖。這些植物,或富麗,或簡淡,都渲染了深院幽庭的高雅氣氛,或瓜棚豆架的田園情調。就連水面栽種的荷花,栽多栽少,栽與不栽,都是著意營造。拙政園占地70畝,三分之一的面積都是水,造園者便養植了大片荷花。而占地只有9畝的網師園,為了保持碧水蕩漾的開闊感,就沒有栽種那些香遠益清的紅粉佳人”荷,一種多年生水生花卉,既可生于曠野池沼,又可植于芳園宅地,并以悠久的歷史,形成了中國的荷文化,包容了豐富的精神內容。文人說:荷,出污泥而不染”佛陀說:人與蓮沒有兩樣,每人都有自己個別的先天條件。”因為豐富的寓意,人們栽種了荷花,也栽種

48、了自己!因為園林的主人崇尚荷花的品質,荷花便成了一些園林的傳統花卉,但不是唯一,主人們也愛別的花。只是因為拙政園是著名的山水之園,水生的荷花便成了吳下名園花卉話題的首選。拙政園的荷花向來是一大景觀,面與荷花有關連的建筑,竟早就建了許多處,芙蓉榭,遠香堂,荷風四面亭,藕香榭,香榭等等,串在一起,就像是一根節節相連,段段同體的藕。荷花和蘇州的緣份很長。早在2500多年之前,吳王夫差在蘇州郊外的靈巖山上,給西施建造了一個館娃宮,館娃宮里面的一個玩花池里種的就是荷花。至懷晉的時候,出現了缸荷,至期代的時候就有了碗蓮。我們蘇州有一個有名的老先生叫盧彬士,他種的碗蓮非常出色。盧老先生特別重視養蓮的器物,講

49、究要用精細的古碗來養植這種案頭清供。蘇州的文人沈三白,在他著的浮生六紀中詳細地描述了他們夫婦培育碗蓮的過程。他是將蓮籽磨破了兩頭,裝入蛋殼里,使抱窩的母雞孵于翼下,待雞雛出殼的時候取出,再埋入缽中之泥。這泥土須是燕巢之泥,并加入少許天門冬一一即一種草藥,搗料,拌勻,再將蓮籽置于其中,然后灌以河水,曬以朝陽。蓮株長成之時,花若酒杯,亭亭可愛。從這些似乎閑淡的文字中,我們可以蘇州人細膩精巧的性格,與濃郁高雅的生活情趣。其實,碗蓮的栽培與園林的建造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蘇州古典園林,不也正是以以小見大”、縮龍成寸”的手法,將自己融于天地之間的么?(四)植物是融合園林建筑與自然空間的重要因素。室內陳花、案

50、上插瓶固然是一種手段,但還不如使各種花木探窗、翠色倚門更有生趣。為了達到這種效果,蘇州園林的一些廳堂與軒廊之間,在建造的時候,便安排了若干天井并配置花石,讓人感到花石在建筑中,建筑在花石中,幾無室內室外之分。欣賞園林植物和景色,一定要說到窗戶。園林里的窗戶,有漏窗、花窗、空窗之別,尤以漏窗為園林創作的點晴之筆。它們構思獨到,圖案紛呈,絕少重樣,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與裝飾性,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而可以讓人在室內也能直接觀賞園林景色的,便是那一方方精美的花窗了。在中國古典詩文中,綠上窗紗”、窗間竹影”、窗前月下”這些詞匯,是出現頻率極高的字眼。本來是一種實用的窗戶,因為在視覺上使人產生一種繪畫感,所以

51、,它往往成為一方賞心悅目的獨特天地。而蘇州園林的窗戶,更是把這種審美的功能做了藝術的提升。以園林的窗戶為畫框,你看不盡桃紅柳綠的嫵媚,看不盡煙鎖重樓的迷蒙,看不盡竹影梅風的爽朗,看不盡冰清玉潔的玲瓏。(五)通過漏窗,可以欣賞蘇州園林在天時變化中的景色,但畢竟還要受到造園家當初的規范。蘇州園林在藝術欣賞上最大的特點,就是移步換景”,可以說,以不同的欣賞角度,在不同的欣賞時間所獲取的感受,是有千差萬別的。欣賞蘇州園林,就需要有一種獨到的眼光,這獨到的眼光,便是每個人心中的漏窗。是不是你也留意了這樣的光影?是不是你也留意了這樣的構圖?是不是你也留意了這樣的視角?是不是你也留意了這樣的藝術?園林,原本

52、就是一種精細的藝術。欣賞園林,也原本就是發現精細。蘇州園林中那些美妙的光影,并不是人人都能遇到的。即使遇到它的人,若要品味出其中的沖和恬淡,也還需要特定的心情。沒有心情,便無所謂欣賞,而這種心情恰與浮躁相對立。今日的蘇州園林,四時游人不斷,園林自然失去了往昔的幽靜。毋庸諱言,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今天,蘇州園林之美,失去了很多的知音!世界上的事物往往是這樣,相識固然不難,理解未必容易!(六)蘇州園林,在古代是宅第園林,即文人雅士們的住宅。除了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之外,它的宅與園勺有機結合,巧妙地創造了優美的人居環境。人居環境的理想境界,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使人愉悅的藝術美感和自然情趣,恰是這種和諧在生

53、活當中的體現。園林里,幾株高樹體現它,它便在林梢;圍墻內,數張荷葉體現它,它便在荷塘。但是,只要有林梢,便能夠看到明月別枝”;只要有荷塘,便可以引來蛙聲一片”。園林的和諧,曾包容野趣;呼應周邊,本就是一種美妙的氛圍作為文人山水之園的蘇州園林,其創作者最終的用心,是強調一種詩意,。這一點,與中國傳統的文人畫如出轍。文人畫講究詩意,也看重題款,那些畫面上的詩句,或是富有詩意的品題,使作品的內涵豐富了許多。在蘇州園林中,也有大量的品題。這些品題懸掛于廳堂,書刻于亭臺,富有濃郁的書卷氣。它不僅提高了園林的格調,而且還在意境中具有點題的導向作用。它們大都出身名家之手,寫景抒情都能寓于哲理,緊扣主題卻又意

54、象縱橫。實際上,它們既是園林藝術的一種構成,又是景觀立意的再度升華。這些品題目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傳導了園林主人心目中的花木精神。耦園的一幅典型的園林楹聯,把這花木精神與文人品格的融合,幾乎推到了極致臥石聽濤,滿衫松色;開門看雨,一片蕉聲。(七)芭蕉,一種生長極快的草本植物,闊長的葉子,高大的身軀,常給人以穩重與沉穆的感覺。假山旁,幽窗下,只栽數本芭蕉,園林里便添加了許多幽幽的綠。巢安翡翠春云暖,窗護芭蕾夜雨涼。”夏天,暑日炎炎,溽熱難當,芭蕉可以給人一片陰涼;冬日,江南是一陣潮濕濕的冷,而這芭蕉的身軀,便又悄悄地包裹著春天的希望。芭蕉,沒有紅紅紫紫的花,只是綠得單純。單純之美,原是一種很高的格

55、調。無怪乎許多的藝術作品,都將芭蕉當做了吟唱的主題。雨打芭蕉,當是最有意味的情境了。造園者充分考慮到了雨中的園林所產生的觀賞效果,早就筑就了留聽閣或聽雨軒”之類。這一派瀟瀟煙雨,也的確使這一幅寫意的畫卷,充滿了淋漓的氣韻。細雨霏霏,蕉葉上的雨聲是輕輕的響,就像人在回憶綿綿往事一一那樣朦朧,那樣淡遠;雨下得大了,珠珠點點,又唱出了明明白白的天籟之歌。對于十分專注的蕉窗聽雨的人來說,那蕉葉上滑動的雨水,順勢而滴,就像是一顆顆滾落的心事。也許,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當年的那些園林主人,在將手中的一方官印換做了幾枚閑后,也將心中的仕途風雨,換做了眼前的蕉窗之雨。芭蕉,或可就是童年時代嬉戲玩耍的見證;或可

56、就是少年時代寒窗苦讀的伴侶;或可就是淹留他鄉時回憶故鄉的念物;或可就是歸隱江南后十分親密的知音。(八)人們常常說到園林的意境。本書認為,所謂園林的意境,就是在具體的有限的園林景象之中,融入對古代風雅的體味,融入與自然交流的體驗,融入對人生哲理的體察,并取得凈化心靈的美感享受,產生多種多樣的浮翩聯想。園林意境,依賴景象而存在,這景象,背景是吳門煙水,得來靠分水裁山,形態是深院幽庭。而要真正品賞園林,又當是蕉窗聽雨般的精致。深化園林的意境,自然就包括超塵滌慮之后的蕉窗聽雨”。第五集歲月章回(一)文人與園林的關系,向來為人們所關注。這是因為:有的文人,原本就是園林的主人;有的文人,曾參與過園林的建造

57、;還有的文人,熱愛園林,熟悉園林,并滿含深情地將園林寫進了他們的著述。尤其是后者,盡管他們不是園林的主人,也未曾參與最初的建造,但因為久居姑蘇,常住吳門,或本身就是蘇州市民中的普通一員,所以,蘇州園林和他們之間,形成了哀樂與共、生死攸關的特殊聯系。蘇州,向來是江南繁華之地,文人薈萃之邦。這里面既有像文征明這樣的一代名家,也有像沈三白那樣的潦倒文人。他們寄情江南風光,吟唱吳中風土,并將對園林的感受,細致入微地寫進了自己的作品。可以說,關于蘇州園林的文人詠嘆,就像園林里那些花花草草一樣的繁多。在這些文人和作品中,值得一提的是清代乾嘉時期的沈復沈三白,和他的浮生六記。浮生六記是一本近乎自傳的散文,兼

58、談生活的藝術,并生動而真實地刻畫了沈三白妻子陳蕓的形象。林語堂先生曾稱陳蕓為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沈三白與蕓娘這對夫婦并沒有什么顯赫的建樹,但他們能夠超脫塵俗的壓迫,善于對待憂患,相信布衣飯菜,可樂終身”式的淳樸恬淡的生活,是宇宙中最美麗的東西。其實,生活清貧而夫妻恩愛的情形,在現實中并不少見。陳蕓和沈三白的生活之所以受人推重,是因為在這個普通的家庭之中,文化情趣所起到的支撐作用。這正像許多蘇州人的家庭,淡泊而和諧,富有文化的情趣,并與美麗的蘇州園林是那樣的親近。滄浪亭是沈三白的近鄰,那一片滄浪之水,曾是這一對美滿夫妻的泛舟之處。在浮生六記中,沈三白是這樣描寫滄浪亭的檐前老樹一株,濃蔭

59、復窗,人面俱綠,隔岸游人往來不絕。”過石橋,進門,折東曲折而入,疊石成山,林木蔥翠。亭在土山之巔,周望極目可數里,炊煙四起,晚霞燦然。少焉,一輪明月,已上林梢,漸覺風生袖底,月到波心這就是蘇州園林給一位真正的蘇州市民所帶來的愉悅(二)所謂傳統意義上的文人,包括作家詩人,也包括一些丹青高手,因此,蘇州園林與文人的特殊聯系,不僅留下了作家與園林的各種美談,而且還衍生過畫家與園林的許多佳話。蘇州園林,是良好的人居環境,也是吟詩作畫的理想場所,向來為畫家所青睞。園林是中國文化的一種載體,是最適合琴棋書畫的環境。當今蘇州國畫院所在的聽楓園,便是這樣一座典型的書齋園林。著名畫家張大千是四川人,但成名卻是在

60、產生過吳門畫派的江南。在上海初步確立了自己的繪畫地位之后,為了躲避太多的應酬,他選擇了網師園作為自己潛心創作的地方。這一座精致的江南名園,對陶冶畫家的氣質,也的確是提供了一個極佳的畫境。張大千在文章中曾這樣評價網師園一一庭園、書房、畫室融為一體,淡樸、簡易、雅致。用建筑、山石、池水、花木巧構佳境,多變、巧借、曲折。卷簾一看,窗外藍天白云,山光樹影,尺幅畫,無心畫,每一扇細木窗格處,都是一幅絕妙的畫。人在畫中,畫中有人。我愛它獨步千古,但要深說,就說不透了。”蘇州園林作為私家園林,它的榮衰,又總與主人的家世境況分不開。建造園林之初,規規劃劃,苦心經營,費盡了主人的精力與資財。但中國有句古話,叫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