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文稿中國基督教建筑發展史_第1頁
演示文稿中國基督教建筑發展史_第2頁
演示文稿中國基督教建筑發展史_第3頁
演示文稿中國基督教建筑發展史_第4頁
演示文稿中國基督教建筑發展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演示文稿中國基督教建筑發展史目前一頁\總數二十一頁\編于十一點中國基督教建筑發展史目前二頁\總數二十一頁\編于十一點目錄中國基督教的起源發展中國基督教建筑風格演變建筑中外史——中國基督教建筑發張史目前三頁\總數二十一頁\編于十一點

唐朝以來,基督教曾四次入華,基督教教堂建筑也在中國建筑歷史中占一定地位。唐初“景教”從波斯傳到中國,為基督教第一次入華,其傳教最初利用了佛法的外衣,此時的景教教堂也采取了佛寺建筑的名稱和樣式。元朝的“也里可溫教”為基督教第二次放華,使中國出現了最早的東正教堂和天主教堂,但它們基本上采取了中國古代建筑的型制。

建筑中外史——中國基督教建筑發張史一、基督教的起源發展目前四頁\總數二十一頁\編于十一點·建筑中外史——中國基督教建筑發張史明末清初基督教第三次入華,導致了西洋建筑在澳門的大規模出現了“大三巴”教堂(1638年)的建成。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意大利人利瑪竇(字西泰,atthieuRicci,1552-1610)入京,萬歷皇帝準其留居北京。1605年,利瑪竇在宣武門住處建“禮拜堂”。雖然澳門“大三巴”教堂表現了12-15世紀法國哥特教堂的特征,但宣武門“禮拜堂”則由于地處北京仍采取了中國傳統樣式,且沿用一百多年,直至1712年重修后才易為“洋風”(西洋樣式)。一、基督教的起源發展目前五頁\總數二十一頁\編于十一點自利瑪竇1605年建宣武門“禮拜堂”到1904年南堂第五次重建,其間基督教教堂建筑在中國300年的演變,可分為四個時期。一、17世紀:初始期——基本為中國傳統樣式二、18世紀:發展期——中國傳統樣式轉“洋風”三、19世紀:延續期——“洋風”四、19世紀末20世紀初:后期——“洋風”轉復古主義建筑中外史——中國基督教建筑發張史二、基督教建筑風格演變目前六頁\總數二十一頁\編于十一點建筑中外史——中國基督教建筑發張史1、17世紀:初始期——基本為中國傳統樣式利瑪竇在意大利耶穌會士,其繼任人龍華民(字精華,NicolasLongbardi,1559-1654)指導下設計,是中國第一座基督教式墳塋,開始表現出“洋風”的特征:“其坎封也異中國。封下方而上園,方若臺圯園若斷木。后虛堂六角,所供縱橫十字文。”目前七頁\總數二十一頁\編于十一點建筑中外史——中國基督教建筑發張史

基督教很早就已傳到中國。明天啟5年(公元1625年),西安附近就出土了唐代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1、17世紀:初期基本為中國傳統樣式大秦寺塔目前八頁\總數二十一頁\編于十一點建筑中外史——中國基督教建筑發張史清順治七年(1650年),德籍耶穌會神父湯若望(字道未,JeanAdamSchallvonBell,1591-1666)在宣武門利瑪竇所建禮拜堂基址上修建南堂。兩年后大堂建成,仍“按中國式樣而造”。但“堂牖器飾,如其國制。”“內建亭池臺榭,式仿西洋,極其工巧。”“堂前有大理古牌樓一座,……署有上賜‘欽宗天道’四金字。”1、17世紀:初始期——基本為中國傳統樣式目前九頁\總數二十一頁\編于十一點建筑中外史——中國基督教建筑發張史1、17世紀:初始期——基本為中國傳統樣式南堂東堂目前十頁\總數二十一頁\編于十一點順治十二所(1655年)皇帝賜地兩位神甫利類思(LudovicusBuglio,1606-1682)、安文思(GabrieldeMagalhaens,1609-1677),在王府井八面槽利用民宅設東堂。建筑中外史——中國基督教建筑發張史1、17世紀:初始期——基本為中國傳統樣式目前十一頁\總數二十一頁\編于十一點東正教在北京設堂是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雅克薩城自衛反擊戰中俘虜了沙俄入侵者,因押來北京的59人中有一名司祭,康熙皇帝將他們駐地東直門內胡家園胡同的一座關帝廟撥作臨時祈禱所,這即為北京人所稱的“羅剎廟”或俄羅斯“北館”。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后,沙俄教區將其命名為“圣尼古拉”教堂(又稱“圣索菲亞”教堂,后改為“圣母安息”教堂),是為北京第一座東正教堂。

建筑中外史——中國基督教建筑發張史1、17世紀:初始期——基本為中國傳統樣式目前十二頁\總數二十一頁\編于十一點“圣索菲亞”教堂

建筑中外史——中國基督教建筑發張史1、17世紀:初始期基本為中國傳統樣式目前十三頁\總數二十一頁\編于十一點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法國耶穌會士張誠、洪若、劉應奏請在皇城西安門內所建小堂基礎上另賞隙地建蓋大堂。康熙四十二年(1903年)“救世堂”——北堂(圖4)的前身,在中海西畔蠶池口落成。

南堂在救世堂落成之時(1703年)開始重修,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完成,歷時10年。“徐日升與閔明我予以改造,成為歐洲區”。這標志著北京基督教教堂建筑開始從中國傳統樣式向折衷主義“洋風”轉化。建筑中外史——中國基督教建筑發張史2、18世紀、19世紀:發展期——中國傳統樣式轉“洋風”目前十四頁\總數二十一頁\編于十一點建筑中外史——中國基督教建筑發張史2、18世紀、19世紀:發展期——中國傳統樣式轉“洋風”北堂目前十五頁\總數二十一頁\編于十一點建筑中外史——中國基督教建筑發張史雍正元年(1723年)意大利人德理格(TeodoricusPedrini,1670-1746)神父于京都西直門內大街南建西堂。2、18世紀、19世紀:發展期——中國傳統樣式轉“洋風”西堂目前十六頁\總數二十一頁\編于十一點1727年(雍正五年)開始,這里成為專用的俄羅斯館,“中國辦理俄事大臣等幫助于俄館蓋廟。”1732年,北京傳教士團在“南館”建立了新的永久性教堂——“圣瑪利亞”教堂(或稱“奉獻節”教堂)。建筑中外史——中國基督教建筑發張史2、18世紀、19世紀:發展期——中國傳統樣式轉“洋風”圣瑪利亞”教堂(或稱“奉獻節”教堂)。目前十七頁\總數二十一頁\編于十一點建筑中外史——中國基督教建筑發張史2、18世紀、19世紀:發展期——中國傳統樣式轉“洋風”1860年10月25日,中法《北京條約》簽訂,中法《天津條約》互換,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清廷歸還救世堂。1864年,“孟主教復欲于舊北堂地基起建主教座位之大堂。有法人布里耶者,曉于工料,畫堵為式。”1865年5月1日奠基,1866年1月1日落成。“此堂雖未建于原址,而堂之名稱仍……為‘救世堂’。堂之格局乃照圣教第十三世之時樣建成。”救世堂目前十八頁\總數二十一頁\編于十一點

在這一時期,南溝沿救主堂和八面槽救世軍中央堂為中國傳統模樣式的復古主義之典型。

建筑中外史——中國基督教建筑發張史3、19世紀末20世紀初:后期——“洋風”轉復古主義中華圣公會教堂目前十九頁\總數二十一頁\編于十一點南溝沿救主堂(建于1907年,又稱安立甘Anglican教堂、中華圣公會教堂)是當時中華圣公會華北教區的總堂,由主教史嘉樂(CharlesPerryScott,1847-1927)請人畫藍圖、找工匠建筑的。它“是北京最早的中國‘宮殿式’教堂。教堂平面為十字形,中央部分作成交叉的兩個硬山建筑,兩側廊做成單坡硬山,比中央部分低。中央部分上部做成側窗。側廊中部又各開一個側門,高度和中央通廊齊,這樣屋頂就成了‘??’字形。在屋頂的兩具交叉點上,各設一個八角形亭子,作為鐘樓和天窗。教堂入口開在硬山山墻上,作成中國式住宅大門式樣,外墻全用青磚,筒瓦頂。建筑內部用木柱,柱上用桁架支持屋頂。平面十字交叉處為祭壇。作為方形木臺子,四周用中國高式欄桿,圍繞起來,祭臺背后是中式帶冰紋格子隔扇,主教壇和講壇都是仿中國紅木家具的式樣,雕刻中國番草花紋。祭壇頂上的天窗做成八角井,用英國高直式樣構件,井上是中國式的重檐八角亭子。”

3、19世紀末20世紀初:后期——“洋風”轉復古主義建筑中外史——中國基督教建筑發張史目前二十頁\總數二十一頁\編于十一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