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單元三
兒童發展理論主要流派
學前兒童發展一、精神分析理論二、行為主義理論三、成熟勢力說
四、日內瓦學派
精神分析理論
弗洛伊德強調“早期經驗”在個體發展中的作用。弗洛伊德對早期經驗在人格發展中的作用做了充分的肯定。他認為早期經驗發生于兒童人格尚未完全發展的時候,更容易產生重大的結果,人格障礙產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早期經驗產生的心理印記或創傷。弗洛伊德強調“性”在心理發展中的作用。弗洛伊德是泛性論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著廣義的含意,是指人們一切追求快樂的欲望,性本能沖動是人一切心理活動的內在動力,當這種能量(弗洛伊德稱之為里必多)積聚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機體的緊張,機體就要尋求途徑釋放能量。弗洛伊德兒童心理發展階段說把兒童心理發展劃分為五個階段:口唇期(0-1歲):里必多主要投放在口唇部位,口唇剌激是愉快的來源,像吸吮、吃手指、咬東西等。肛門期(1-3歲):刺激的中心是肛門,這階段對兒童進行衛生訓練很必要,訓練的好壞影響兒童以后的個性發展。弗洛伊德又把這一時期稱為“前生殖階段”。性器期(3-5歲):里必多轉移集中于生殖器上,性器官成為兒童獲得快感的中心。該階段兒童開始產生“戀父”和“戀母”情結,孩子都喜歡自己的異性父母。潛伏期(5-12歲):性活動受到壓抑,兒童處于很平靜的時期,兒童的快樂來自外界,喜歡交友、與同伴一起玩耍、學習和運動,兒童的社會性情感發展起來。青春期(生殖期)(12-20歲):女孩從11歲、男孩從13歲進入青春期,中心是對異性的感情。特點是從父母那里擺脫,建立自己的生活。人格理論
弗洛伊德將人格分為本我、自我、超我三個部分。
本我: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由一些與生俱來的沖動、欲望或能量構成。
自我:個體出生以后,在外部環境的作用下形成,自我遵循現實原則,是人格的心理成份。
超我:人格的最高部分,包括自我理想與良心,是個體在社會道德規范的影響下形成。埃里克森心理發展的八階段信任一懷疑(0-2歲)。嬰兒在本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滿足生理上的需要,發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體驗著希望的實現。嬰兒從生理需要的滿足中,體驗著身體的康寧,感到了安全,于是對其周圍環境產生了一種基本信任感;反之,嬰兒便對周圍環境產生了不信任感,即懷疑感。自主—羞怯(2-4歲)。這個階段兒童主要是獲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慮,體驗著意志的實現。這一時期,兒童開始“有意志”地決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這時孩子會反復應用“我”、“我們”、“不”來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決不能聽之任之、放任自流,這將不利于兒童的社會化。反之,若過分嚴厲,又會傷害兒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對兒童的保護或懲罰不當,兒童就會產生懷疑,并感到害羞。主動一內疚(4-7歲)。本階段兒童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主動感和克服內疚感,體驗目的的實現。在這一時期如果幼兒表現出的主動探究行為受到鼓勵,幼兒就會形成主動性,這為他將來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創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礎。如果成人譏笑幼兒的獨創行為和想像力,那么幼兒就會逐漸失去自信心,這使他們更傾向于生活在別人為他們安排好的狹窄圈子里,缺乏自己開創幸福生活的主動性。
行為主義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創立了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他反對以意識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主張研究行為,摒棄感覺、知覺、情緒、意志等一類概念,只采用刺激、反應、學習、習慣等概念;反對以內省法作為心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主張采用實驗、觀察方法,提出“刺激-反應”公式,強調環境對人的行為的作用,主張機械的反應論,將人看成是被動的,僅接受外界的刺激而反應。經典實驗:華生的嬰兒害怕實驗
華生運用條件反射理論所做的嬰兒害怕實驗,為心理發展的行為決定論做了最有力的說明。男孩艾伯特11個月時與小白鼠玩了3天,后來,當艾伯特開始伸手去觸摸白鼠時,腦后突然想起了鋼條敲擊的聲音。艾伯特受了驚嚇,但沒有哭。第二次,當他的手剛觸摸到白鼠時,鋼條又被敲響,他猛然跳起,向前摔倒,開始哭泣。如此反復多次,以后當白鼠單獨出現時,艾伯特就會表現出極度的恐懼,轉過身去,躲避白鼠。在這個實驗里,白鼠成為劇烈聲響的替代刺激,引發了艾伯特的條件反應。華生據此解釋說,任何行為(包括情緒),不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都可以通過條件反射習得。華生進而說明,艾伯特雖然起初形成的條件作用是對白鼠的恐懼,以后泛化成多種毛皮動物,并表現出對毛皮上衣和圣誕老人的胡子也產生恐懼。斯金納的觀點
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傳承了華生的行為主義基本信條。與華生不同的是,斯金納用操作條件作用來解釋行為的獲得。他認為,行為主義分為兩類。一類是應答性行為,是指經典條件反射中由刺激引發的反應行為;另一類是操作性行為,個體自發出現的行為,這類行為對開始的刺激總是不了解的,有機體發出的反應被強化刺激所控制。在一個操作性行為出現之后,如果有一個作為強化物的事件緊隨其后發生(即強化依隨),那么,該操作性行為發生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斯金納同時認為,得不到強化的行為就會逐步消退。因此,這一理論不僅適合于兒童新行為的獲得與塑造,而且也同時對不良行為的矯正具有指導意義: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對兒童的不良行為予以“忽視”,即不予強化。班杜拉的觀點社會學習理論。著重研究人的行為學習,在他看來,兒童總是“張著眼睛和耳朵”觀察和模仿那些有意與無意的反應,因此,他強調觀察學習在行為發展中的作用。成熟勢力說格賽爾是美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格賽爾關于兒童心理發展的核心觀點是他的自然成熟理論。他認為個體的心理發展是歷史演化的結果,是由兒童的生理成熟所規定的,有著自己的階段性和順序性。他的雙生子爬梯實驗有力支持了這一觀點,在實驗中,他發現在兒童生理上未達到準備狀態(即成熟)時,動作訓練幾乎不起作用,或者說效果甚微,而一旦在生理上有了完成這種動作的準備,訓練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進而他認為推動兒童心理發展的主要動力是自然的成熟,即發展是遺傳因素的主要產物。因為成熟是一個由內部因素控制的過程,呈現出較強的順序性,所以心理的發展受成熟機制的制約也表現出與之相同的特點。外環境則給發展提供了適當的時機和條件,學習作為一種和外環境有關的因素,僅在個體成熟時發生,并只是對成熟起到促進作用而已。日內瓦學派
皮亞杰是瑞士兒童心理學家,日內瓦學派的創始人。他的主要貢獻是對兒童認知發展領域如語言、思維、邏輯、推理、概念的形成、道德判斷等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研究,提出了發生認識論體系。皮亞杰認為兒童的心理發展是一個連續構造的過程,呈現出一定的階段性,并認為階段的先后順序是恒定不變的。他把兒童的心理發展劃分為4個階段:1.感知運動階段(0-2歲)這一階段的兒童主要靠感覺和動作探索周圍世界的基本特征。兒童通過與周圍環境的感覺運動接觸,即通過他對客體施加的行動和這些行動所產生的結果來認識世界,形成一些客體永久性意識,有了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觀念,并出現了關于因果性關系認識的萌芽。這一階段的兒童形成的是動作格式的認知結構。2.前運算階段(2-7歲)這一階段的兒童的認識活動有以下幾個特點:①相對的具體性,借助于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