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湖北省重點高中智學聯盟2022年秋季高三年級10月聯考歷史試題命題學校:麻城一中.命題人:劉世斌審題人:柯宏本試卷共8頁,20題。全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認真核準準考證號條形碼.上的以上信息,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請按題號順序在答題卡上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選擇題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答案的標號涂黑;非選擇題用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上作答;字體工整,筆跡清楚。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禮記●檀弓》載:“季子皋葬其妻,犯人之禾(踩壞了別人的莊稼)。申祥(人名)以告,曰:請庚(賠償)之。子皋日:孟氏(莊稼的主人)不以是罪予,朋友不以是棄予,以吾為邑長(邑里之長)于斯也,買道而葬(用錢財買路才能去下葬),后難繼(繼續管理這個地方)也。”(注:季子皋,春秋魯國人,孔子門徒七十二賢之一)季子皋和申祥的爭執實質上反映了當時()A.德治與法治之爭 B.官民矛盾的激化C.基層治理的缺失 D.生產關系的變化【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可知,魯國季子皋埋葬他的妻子,踩壞了別人的莊稼。申祥便把這個情況告訴他,并要求季子皋賠償人家的損失。季子皋說:“我的主子孟氏不為這事責罪我,朋友們也不為這事拋棄我,就是因為我是這個城邑的長官。要是花錢買路去出葬,恐怕以后當邑長的很難繼續照辦吧”。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時期,隨著鐵犁牛耕使用,生產力發展,私田增多,井田制被破壞,材料中子皋和申祥的爭執實質上反映了當時生產關系發生了變化,犯人之禾和買道而葬說明土地及莊稼已經屬于私有,D項正確;孔子門徒季子皋犯人之禾而拒絕賠償,這不是德治的體現,所以“德治與法治之爭”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官民矛盾的激化,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基層治理,排除C項,故選D項。2.《后漢書》記載,漢光武帝因為“天下墾田多不以實,又戶口、年紀互有增減”,“詔下州郡檢核墾田頃畝及戶口、年紀”,稱為“度田”,這與擁有大量田莊的河南、南陽地方豪強地主集團產生矛盾,許多“郡國大姓”竟與“群盜”一起發動叛亂。劉秀在鎮壓地方豪強叛亂的同時,下令停止度田,向豪強地主集團做出了讓步。這()A.推動了州刺史監察職能的演變 B.瓦解了“編戶齊民”的戶籍制度C.埋下了東漢末分裂戰亂的隱患 D.導致了東漢外戚和宦官的專權【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漢光武帝劉秀為增加稅收,下詔度田,即丈量土地、核實人口,這一舉措遭到了豪強地主的強烈反抗。劉秀在鎮壓地方豪強叛亂的同時,下令停止度田,向豪強地主集團做出了讓步。這種妥協,使得豪強地主集團仍然保持自己的實力,為東漢末年的分裂戰亂埋下了隱患,C項正確;材料與刺史監察無關,排除A項;“度田”是依據戶籍核實土地和人口,不會瓦解“編戶齊民”的戶籍制度,排除B項;“度田”不會導致外戚和宦官的專權,外戚和宦官專權源于封建專制皇權的至高無上和皇位世襲,排除D項。故選C項。3.任何時代的史學現象、史學成果,都不能脫離與之相適應的社會歷史的影響。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撰寫朝代史的盛況,有關北方民族史的著作也很多,家傳、譜牒受到普遍關注,佛教史著作也有新的發展,這一時期的史學成果所體現的時代特征是()A.多元與融合 B.沖擊與遷徙 C.傳承與創新 D.保守與僵化【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任何時代的史學現象、史學成果,都不能脫離與之相適應的社會歷史的影響。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分裂,社會動蕩;士族專權;少數民族內遷,北民南遷;佛教盛行。這一時期呈現出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的時代特點,這使得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史學成果也呈現出多元與融合的特征,A項正確;“沖擊與遷徙”不能全面反映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時代特征,排除B項;傳承與創新反映的是隋唐時期的時代特征,排除C項;保守與僵化反映的是明清時期的時代特征,排除D項。故選A項。4.王梵志《貧窮田舍漢》:“貧窮田舍漢,..今世作夫妻。婦即客舂搗,夫即客扶犁。黃昏到家里,無米復無柴……里正催庸調,村頭共相催。幞頭巾子露,衫破肚…….租調無處出,還需里正倍(賠)。門前見債主,入戶見貧妻。舍漏兒啼哭,重重逢苦災。如此硬窮漢,村村--兩枚。”“貧窮田舍漢”生活的朝代()A.西漢 B.北魏 C.唐朝 D.明朝【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材料“……黃昏到家里,無米復無柴……里正催庸調,村頭共相催。幞頭巾子露,衫破肚…….租調無處出,還需里正倍(賠)……”,可知,材料反映出租庸調制。結合所學可知,唐朝實行租庸調制,租庸調制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之上,受田農民承擔定額租調,除租調外,男子不去服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稱為庸,C項正確;西漢沒有實行租庸調制,西漢主要征收人頭稅,排除A項;北魏實行租調制,沒有庸,排除B項;明朝沒有實行租庸調制,明初賦稅分夏稅、秋糧兩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麥實物;明朝后期實行一條鞭法,排除D項。故選C項。5.“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隨父宦游各地。嘉祐八年(1063年),進士及第,授揚州司理參軍。宋神宗時參與變法,歷任太子中……三司使等職。熙寧五年,淮南饑荒,沈括受命巡察,發放常平倉錢糧,疏通河渠。元豐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富縣路經略安撫使,駐守邊境,后被貶。晚年移居潤州(今江蘇鎮江),隱居夢溪園。”材料中沈括的經歷主要可以用于探究宋代()A.科舉完善與社會流動 B.經濟繁榮與社會保障C.士人品格與科技進步 D.政治制度與社會治理【答案】D【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宋科學家沈括進士及第后,歷任揚州司理參軍、三司使、知延州兼任富縣路經略安撫使等職,參與王安石變法,受命巡察淮南饑荒,發放常平倉錢糧、疏通河渠等經歷,主要可以用于探究宋代政治制度與社會治理,D項正確;科舉完善與社會流動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項;材料并未體現宋代經濟繁榮和社會保障,排除B項;士人品格與科技進步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C項。故選D項。
6.明清時期,出現了許多女性文學世家,在江南地區尤為多見。她們否定“內言不出于閫(內室)”的傳統觀念,開始編選、出版女性詩文總集、選集、別集,并自著詩話、詩評。明清女性文學發展突出反映了()A.程朱理學統治地位的動搖 B.商品經濟和工商業市鎮的發展C.明末清初啟蒙思想的發展 D.社會轉型在文學領域的體現【答案】B【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可知,明清時期,江南等地出現許多女性文學世家,“內言不出于閫”傳統觀念被沖破和女性文學的發展,突出反映了當時商品經濟和工商業市鎮的發展,B項正確;明清時期,程朱理學統治地位并未動搖,排除A項;明末清初的啟蒙思想只是曇花一現,并未持續發展,排除C項;明清時期并未實現社會轉型,排除D項。故選B項。
7.下表中清朝財政收入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的原因是()(注:咸豐年間清政府為解決財政危機在國內交通要道設立關卡,依商品數量或價值加征約百分之一的稅,稱為“厘金”。)A.國內政局的劇烈變動 B.民族工業的迅速發展C.實業救國思潮的興起 D.自然經濟的徹底瓦解【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材料“清咸豐同治時期(1851-1874)主要財政收入趨勢表”中的內容,可知,當時田賦比例下降,關稅和厘金在財政中的比例上升。結合所學可知,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導致人口流失,大量田地荒蕪,國內政局劇烈變動。為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籌集軍費,咸豐年間清政府在國內交通要道設立關卡,依商品數量或價值加征約百分之一的稅,稱為“厘金”,致使清朝財政收入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A項正確;僅憑清朝財政收入結構的變化,無法體現民族工業的迅速發展,排除B項;實業救國思潮興起于19世紀末甲午戰爭后,排除C項;“自然經濟的徹底瓦解”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8.下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新民主主義革命某--時期紅色文物的地形地貌空間分布統計。這一時期最有可能是()A.國民大革命時期. B.農村革命根據地斗爭時期C.敵后抗日根據地斗爭時期 D.人民解放戰爭時期【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可知,紅色文物主要分布于山區或高原地區及江河湖泊附近。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時期最有可能是農村革命根據地斗爭時期。這一時期,中共主要活動在江南和西北地區,這些地區的地形地貌與材料相符,B項正確;國民大革命時期,中共主要在城市斗爭,排除A項;敵后抗日根據地主要分布在華北地區,排除C項;人民解放戰爭時期的解放區主要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中原等地,這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9.《人民日報》作為黨中央的官方媒體,其敘事與話語既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思想與立場態度,又反映了國家與社會的巨大變遷。下列1949-1956年《人民日報》關于國家話語部分核心詞詞頻統計數據中,按年度順序處于明顯上升趨勢的應該是()A.人民、新民主主義、蘇聯 B.民主、革命、土地改革C.社會主義、和平、抗美援朝 D.建設、社會主義工業化、社會主義改造【答案】D【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9-1956年,隨著人民政權的鞏固和國民經濟的恢復,以工業化為核心的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成為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其在《人民日報》中的出現頻率應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D項正確;新民主主義革命在新中國成立時已基本完成,并非一五計劃時期的上升核心詞,排除A項;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之后其使用頻率不應保持上升趨勢,排除B項;抗美援朝在1953年已結束,不是1954到1956年間上升的核心詞語,排除C項。故選D項。
10.1993年,我國對“八五計劃(1991~1995年)”進行了調整,主要修改了經濟增長目標,提出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按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加快交通運輸發展,擴大利用外資規模等。這突出反映了當時()A.對外開放的力度加大. B.農村經營自主權的擴大C.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 D.糧食安全戰略地位提升【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92年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后,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為此,1993年,我國對“八五計劃(1991~1995年)”進行了調整,修改了經濟增長目標,提出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按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結構等,C項正確;材料突出反映的是經濟體制改革,不是對外開放,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農村經營自主權的擴大,排除B項;材料與糧食安全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11.2001年6月上海合作組織正式成立。20余年來,以“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為基本內涵的“上海精神”不斷得到豐富和完善。帕維爾●布爾米斯特羅夫在所著的《歐亞巨人》中認為:“可以將上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看作是除當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種溫和的選擇……上合組織現有的和將來的成員都是這樣來理解該組織的原則的。”這說明上海合作組織()A.有利于構建新型國際關系體系 B.推動了國際政治格局的多極化C.旨在促進區域經濟的--體化 D.有利形成協調合作的大國關系【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可以將上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看作是除當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種溫和的選擇……上合組織現有的和將來的成員都是這樣來理解該組織的原則的”,并結合所學可知,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進程是當代國際關系中一次重要的外交實踐,成員國之間是“結伴而不結盟”的伙伴關系,以“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為基本內涵,對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所以說,上海合作組織有利于構建新型國際關系體系,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上海合作組織被看作是除當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種溫和的選擇,所以“推動了國際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上海合作組織發展成員國間政治、經濟、國防、執法、環保、文化、科技能源等多領域合作,不是旨在促進區域經濟的一體化,排除C項;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不都是大國,且成員國不分大小強弱,地位平等,排除D項。故選A項。12.約公元前2900年左右,定居在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建立了一系列的城市國家。蘇美爾人對宗教的依賴性很深,他們相信每一種自然力的背后都有其主宰,認為人與神的界限是永恒不變的。這種現象的產生源于A.早期文明的教化 B.農業生產的需要C.自然環境影響 D.楔形文字的傳播【答案】C【解析】【詳解】蘇美爾文明對宗教的依賴性強,其根源在于當時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人們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較大,C項正確;早起文明教化也是自然環境影響的結果,排除A項;神靈崇拜、楔形文字傳播對于農業生產并非必要,排除B、D項。故選C項。13.《拉丁銘文集》收錄了羅馬時代寫在公寓墻上的廣告:阿里阿納●波利阿納住宅,屬……梅烏斯所有。從7月1日起,店鋪及其附帶的前廊、樓上的公寓和寬敞的居室將被出租。打算承租的人可與……梅烏斯的奴隸普里姆斯商約。這突出反映了古羅馬的社會特征是()A.城市自治 B.階級壓迫 C.法律至上 D.契約精神【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從7月1日起,店鋪及其附帶的前廊、樓上的公寓和寬敞的居室將被出租。打算承租的人可與……梅烏斯的奴隸普里姆斯商約”,可知,羅馬時代寫在公寓墻上的廣告反映出承租人可以與所有人簽訂租賃商約,這體現了法律中的契約精神,D項正確;材料與城市自治無關,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階級壓迫,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法律至上,排除C項。故選D項。14.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去世再次喚起了人們對歐洲王權的關注。13世紀到19世紀期間,教會、國王、貴族和新興資產階級之間的斗爭和妥協深刻地影響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政治制度的變革,下列能典型地反映這一時期王權權勢變化趨勢的是()A. B.C. D.【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3世紀到19世紀期間,教會、國王、貴族和新興資產階級之間的斗爭和妥協深刻地影響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政治制度的變革。這一時期,王權在與教會和貴族的博弈中不斷加強,并確立了統治地位;但隨著資本主義發展,資產階級力量不斷壯大,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逐漸削弱了王權,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由此可知,圖B能典型地反映這一時期王權權勢變化的趨勢,B項正確;圖A、C、D均與史實不符,排除A、C、D項。故選B項。15.從1793年開始,英格蘭銀行作為英國的中央銀行開始逐步發行帶有固定面額的紙幣。紙幣正面均為不列顛尼亞女神坐像、面額與說明,文字背面均為空白。(注:不列顛尼亞女神為不列顛群島的守護神,是英國海洋力量的象征。她的形象是身披盔甲,手持海神波塞冬三叉戟和盾,背向大海。)這體現了當時英國意圖()A.控制海洋致力于對外殖民擴張 B.轉變經營方式發展資本主義經濟C.恪守傳統避免劇烈的社會變革 D.構建以英鎊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材料“……紙幣正面均為不列顛尼亞女神坐像……不列顛尼亞女神為不列顛群島守護神,是英國海洋力量的象征。她的形象是身披盔甲,手持海神波塞冬三叉戟和盾,背向大海”,并結合所學可知,英國在新航路開辟后,憑借強大海洋力量,對外殖民擴張,建立海上霸權,奠定了近代英國崛起的基礎。1793年,英國已經開始工業革命,強大的海洋力量為其擴張提供了保障,所以將象征海洋力量的不列顛尼亞女神作為英鎊的圖案,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經營方式的轉變,排除B項;“恪守傳統避免劇烈的社會變革”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1816年,英國實行金本位制,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也都先后采用,形成了以英鎊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這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16.以下為啟蒙運動時期歐洲文化發展狀況表,由此可推導出的結論是()A.法國大革命推動啟蒙思想廣泛傳播 B.文化教育進步有助于啟蒙運動發展C.出版業是歐洲文化水平進步的動力 D.自由平等觀念推動了女性的解放【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啟蒙運動時期歐洲文化發展狀況表”中的內容,可知,17世紀中葉和18世紀中葉,法國有閱讀能力的人、法國婦女的識字率、歐洲年均出版新書、普通人藏書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這說明當時歐洲文化教育得到發展,進而有利于啟蒙思想的傳播,B項正確;啟蒙思想為法國大革命做作了充分的思想動員,排除A項;歐洲文化水平進步的動力是經濟的發展,排除C項;材料只涉及法國婦女的識字率在提高,未體現女性的解放,排除D項。故選B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中國古代經濟分布]材料(1)對比兩圖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朝經濟發展的變化。(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朝經濟分布變化的原因。【答案】(1)變化:經濟重心從北方黃河中下游地區轉移到南方長江中下游地區;糧食種植以水稻為主,且產區集中;經濟作物種植區域增多;手工業行業增多,多集中于長江中下游地區;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城鎮增多。(2)原因:北方戰亂,大批中原人口南遷,帶來大量勞動力和生產技術;南方社會相對安定;南宋政治中心南移;統治者輕徭薄賦、勸課農桑,重視工商業發展;海外貿易發展推動;南方自然條件利于多種農作物的種植;東晉南北朝以來南方經濟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解析】【詳解】(1)變化:通過觀察兩幅地圖和圖例,結合所學知識,對比兩幅圖中主要手工業部門、農作物、城鎮及其分布情況可知,與西漢時期比,宋代經濟分布圖反映出我國的經濟重心從北方黃河中下游地區轉移到了南方長江中下游地區,糧食種植發展為以水稻為主,且產區集中,經濟作物種植的區域增多,手工業行業增多且多集中于長江中下游地區,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城鎮增多。(2)原因:綜合材料和所學知識,運用唯物史觀,從政治、經濟、政策、自然、歷史和對外交往等方面分析可知,宋代完成經濟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有,北方戰亂導致大批中原人口南遷,帶來大量勞動力和生產技術,南方社會相對安定和南宋政治中心南移,統治者實行輕徭薄賦、勸課農桑的政策,重視工商業發展,當時海外貿易發展的推動,加之南方自然條件利于多種農作物的種植,東晉南北朝以來南方經濟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等。
18.[民國初期公民教育]材料辛亥革命后,公民概念和公民權利的法律規定才開始在中國產生。1912年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對公民權利作出規定。近代公民教育思想發展的早期尚未明確提出公民教育的思想,而主要體現為以培養公民道德為核心的中西融合的德育觀。在學習借鑒西方公民教育之初,不少學者強調“德國公民教育之思想,不可完全移植于我國”。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教育界》等民間社會機構發表西方公民教育著作文章,順應時代要求,自覺承擔推動公民教育的重任。朱元善于1916年提出,“教育之方針自當以新國家之本質為主眼,而置重于共和立憲國民之養成”,“非實施公民教育不可”。隨著西方公民教育思想不斷傳入中國,不少教育界人士開始明確提出實施公民教育的主張,早期以公民道德為核心的教育思想演變成為以“公民資格”為主題的公民教育思想。人們提倡將民主共和精神的培養作為公民教育目標模式構建的基礎,使公民教育范圍擴展到社會公共生活領域。——摘編自朱小蔓、馮秀軍《中國公民教育發展觀脈絡探析》(1)依據材料概括民國初期公民教育的特點,并分析其原因。(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民國初期公民教育的意義。【答案】(1)特點:將西方公民教育思想與中國式公民教育緊密結合(借鑒西方教育模式);由政府倡導,民間力量參與;具有明顯的民主共和主義色彩。原因: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傳播(西學東漸);民主共和深入人心;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等。(2)意義:促進我國教育的近代化;有利于培養新型人才;促進我國近代化進程;促進人們思想解放等。【解析】【小問1詳解】特點,根據材料“以培養公民道德為核心的中西融合的德育觀。在學習借鑒西方公民教育之初”可得出將西方公民教育思想與中國式公民教育緊密結合,即借鑒西方教育模式;根據材料“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教育界》等民間社會機構發表西方公民教育著作文章……自覺承擔推動公民教育的重任”可得出由政府倡導,民間力量參與;根據材料“教育之方針自當以新國家之本質為主眼,而置重于共和立憲國民之養成”“人們提倡將民主共和精神的培養作為公民教育目標模式構建的基礎”等信息可知,這時期提倡將民主共和精神的培養作為公民教育目標模式,即這時期公民教育具有明顯的民主共和主義色彩。原因,根據材料“辛亥革命后,公民概念和公民權利的法律規定才開始在中國產生”“在學習借鑒西方公民教育之初”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國與西方聯系加強,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進一步傳播,這促進了人們思想解放,并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促進了我國近代公民教育的發展。【小問2詳解】根據材料“1912年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對公民權利作出規定”“《中華教育界》等民間社會機構發表西方公民教育著作文章”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民國初期公民教育的發展有利于促進我國近代教育的轉型與發展,從而有利于培養新型近代人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國近代公民教育的發展,促進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傳播,有利于促進人們思想的解放。19.[世界文明進程]材料一亞歐大陸以培育小麥為主的農耕中心,最先出現在西南亞的美索不達米亞,以后向東西擴展,遠及歐洲、北非、中亞以及南亞的印度河流域..隨著階級社會生產的發展...形成統一王國以及疆域更加遼闊的帝國……也就是古代農耕地區閉塞狀態突破面的逐步擴大。...各.民族、各地區之間閉塞狀態發生有世界意義的突破,始于資本主義在亞歐大陸西北角登上歷史舞臺之際,始于15、16世紀東西方之間,新舊大陸之間跨越海洋航路的開辟。——吳于廑《大學世界歷史地圖》前言材料二“從1500年至1763年的近代初期,是前幾個時代的地區孤立主義與19世紀的歐洲世界霸權之間的一個中間階段。在經濟上,這一時期中,歐洲人將他們的貿易活動實際上擴展到世界各地,不過,他們還不能開發那些巨大的大陸塊的內地。雖然洲際貿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但貿易量仍遠遠低于以后世紀中所達到的數量。”——(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世界文明擴展的趨勢并分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二,概括“大航海時代”的時代特征(不能抄寫原文)。【答案】(1)趨勢:由古代各個文明基本獨立發展,到新航路開辟后,不同文明區相互連接起來,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原因:生產力發展和交通條件的改善;帝國的擴張及其政治統治;人口的遷徙和商業貿易的發展;新航路的開辟和資本主義的發展。(2)特征:世界從分散走向整體,歐洲人占據主導地位;世界市場初步形成,促進世界商業貿易發展,但規模有限。【解析】【詳解】(1)趨勢:根據核燃料一中“各民族、各地區之間閉塞狀態發生有世界意義的突破,始于資本主義在亞歐大陸西北角登上歷史舞臺之際,始于15、16世紀東西方之間、新舊大陸之間跨越海洋航路的開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代各個文明基本獨立發展,新航路開辟后,不同文明區相互連接起來,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原因:根據材料一中“培育小麥為主的農耕中心”“隨著階級社會生產的發展”“形成統一王國以及疆域更加遼闊的帝國”,結合所學知識,運用唯物史觀,從政治、經濟、科技和社會生活等方面分析可知,世界文明不斷擴張的原因主要有,生產力發展和交通條件的改善,帝國的擴張及其政治統治,人口的遷徙和商業貿易的發展等。根據“資本主義在亞歐大陸西北角登上歷史舞臺”“15、16世紀東西方之間,新舊大陸之間跨越海洋航路的開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的開辟和資本主義的發展。(2)特征:根據材料二中“1500年至1763年的近代初期,是前幾個時代的地區孤立主義與19世紀的歐洲世界霸權之間的一個中間階段”“歐洲人將他們的貿易活動實際上擴展到世界各地”可知,世界從分散走向整體,歐洲人占據主導地位;根據“洲際貿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但貿易量仍遠遠低于以后世紀中所達到的數量”可知,世界市場初步形成,促進世界商業貿易發展,但規模有限。
20.[20世紀中國合唱歷史發展]材料清末,歐洲宗教音樂伴隨著傳教士而來,我國的合唱音樂才開始了其緩慢的發展之路。歐洲基督教音樂的傳入和“樂歌運動”的開展對于我國早期合唱音樂的興起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自20世紀初的學堂樂歌開始,中國合唱才開始正式步入多聲部音樂的軌道。在內忱外患的政治環境影響下,為喚起青少年學生、士兵、廣大民眾的愛國熱忱,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學堂樂歌的情感表現多以振興中華民族、抵御外強侵略為主。20世紀20年代,各類音樂團體如雨后春筍般遍布全國各地,專業音樂教育機構相繼成立。這一時期的合唱作品在曲式結構上進行了民族化的實驗,精神上與科學、民主的精神息息相通,內容上將追求個性解放、反對封建思想作為內涵。但合唱藝術在當時還處于初創階段,合唱活動僅限于學校、教會和一些中高級知識分子階層中,它對大眾音樂生活中的影響還局限于較小的范圍。20世紀30--40年代的中國面臨空前的民族矛盾。作曲家們以革命和愛國為主題,用合唱發出了“救亡的吼聲”。合唱作品在內容上直面救亡前沿和根據地生活,內容富有戰斗性和號召性,符合主流文藝思潮所設定的“民族化、大眾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項目成本控制技巧分析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審計流程優化策略試題及答案
- 2024年微生物新進展題目試題及答案
- 2025年證券從業資格證自我評估試題及答案
- 礦山配電硐室施工方案
- 項目管理導向與成功率的關系試題及答案
- 注會備考的逆向思維與策略分享試題及答案
- 股票市場與經濟數據的聯動性分析試題及答案
- 2024年項目管理認證職業路徑試題及答案
- 高效備戰特許金融分析師考試的試題及答案
- 比例尺單元測試卷及答案
- 北京市朝陽區2025屆高三下學期一模試題 數學 含答案
- 食品工廠5S管理
- 運輸公司安全管理制度
- 2025屆吉林省長春市高三下學期4月三模政治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2025屆江蘇省揚州市中考一模語文試題(含答案)
- 2025年河北省唐山市中考一模道德與法治試題(含答案)
- 2025年一級注冊計量師考試題庫大全及答案
- 衛生院全國預防接種日宣傳活動總結(8篇)
- 工程造價咨詢服務投標方案(專家團隊版-)
- 2024年廣東省中考生物+地理試卷(含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