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知識點分專題歸納總結_第1頁
高考物理知識點分專題歸納總結_第2頁
高考物理知識點分專題歸納總結_第3頁
高考物理知識點分專題歸納總結_第4頁
高考物理知識點分專題歸納總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2高考物理最全知識點分專題歸納總結總目錄1第一節描述運動的基本概念 12【基本概念、規律】 12【重要考點歸納總結】 12考點一對質點模型的理解 12考點二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13考點三速度、速度變化量和加速度的關系 13【思想方法與技巧】 13第二節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及應用 14【基本概念、規律】 14【重要考點歸納】 15考點一勻變速直線運動基本公式的應用 15考點二勻變速直線運動推論的應用 15考點三自由落體運動和豎直上拋運動 15【思想方法與技巧】 16第三節運動圖象追及、相遇問題 16【基本概念、規律】 16【重要考點歸納】 17考點一運動圖象的理解及應用 17考點二追及與相遇問題 18【思想方法與技巧】 18方法技巧——用圖象法解決追及相遇問題 18巧解直線運動六法 19實驗一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 192第一節重力彈力摩擦力 22【基本概念、規律】 22【重要考點歸納】 23考點一彈力的分析與計算 23考點二摩擦力的分析與計算 23考點三摩擦力突變問題的分析 24【思想方法與技巧】 24物理模型——輕桿、輕繩、輕彈簧模型 24第二節力的合成與分解 25【基本概念、規律】 25【重要考點歸納】 26考點一共點力的合成 26考點二力的兩種分解方法 27【思想方法與技巧】 27方法技巧——輔助圖法巧解力的合成和分解問題 27第三節受力分析共點力的平衡 27【基本概念、規律】 27【重要考點歸納】 28考點一物體的受力分析 28考點二解決平衡問題的常用方法 29考點三圖解法分析動態平衡問題 17考點四隔離法和整體法在多體平衡中的應用 29【思想方法與技巧】 30求解平衡問題的四種特殊方法 30實驗二探究彈力和彈簧伸長的關系 30實驗三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323第一節牛頓第一、第三定律 35【基本概念、規律】 35【重要考點歸納】 35考點一牛頓第一定律 35考點二牛頓第三定律的理解與應用 36【思想方法與技巧】 36用牛頓第三定律轉換研究對象 36第二節牛頓第二定律兩類動力學問題 37【基本概念、規律】 37【重要考點歸納】 37考點一用牛頓第二定律求解瞬時加速度 37考點二動力學兩類基本問題 38考點三動力學圖象問題 38【思想方法與技巧】 39傳送帶模型中的動力學問題 39第三節牛頓運動定律的綜合應用 40【基本概念、規律】 40【重要考點歸納】 41考點一超重和失重現象 41考點二整體法和隔離法解決連接體問題 41考點三分解加速度求解受力問題 41【思想方法與技巧】 42“滑塊——滑板”模型的分析 42動力學中的臨界條件及應用 42實驗四驗證牛頓運動定律 434第一節曲線運動運動的合成與分解 46【基本概念、規律】 46【重要考點歸納】 46考點一對曲線運動規律的理解 46考點二運動的合成及合運動性質的判斷 47【思想方法與技巧】 47兩種運動的合成與分解實例 47第二節拋體運動 49【基本概念、規律】 49【重要考點歸納】 49考點一平拋運動的基本規律及應用 49考點二與斜面相關聯的平拋運動 50考點三與圓軌道關聯的平拋運動 51第三節圓周運動 51【基本概念、規律】 51【重要考點歸納】 52考點一水平面內的圓周運動 52考點二豎直面內的圓周運動 52考點三圓周運動的綜合問題 53【思想方法與技巧】 53豎直平面內圓周運動的“輕桿、輕繩”模型 53第四節萬有引力與航天 54【基本概念、規律】 54【重要考點歸納】 55考點一天體質量和密度的估算 55考點二衛星運行參量的比較與運算 56考點三衛星(航天器)的變軌問題 57考點四宇宙速度的理解與計算 57【思想方法與技巧】 57雙星系統模型 57求極值的六種方法 585第一節功和功率 60【基本概念、規律】 60【重要考點歸納】 60考點一恒力做功的計算 60考點二功率的計算 61考點三機車啟動問題的分析 61【思想方法與技巧】 62變力做功的求解方法 62第二節動能動能定理 63【基本概念、規律】 63【重要考點歸納】 63考點一動能定理及其應用 63考點二動能定理與圖象結合問題 64考點三利用動能定理求解往復運動 64【思想方法與技巧】 64第三節機械能守恒定律 65【基本概念、規律】 65【重要考點歸納】 66考點一機械能守恒的判斷方法 66考點二機械能守恒定律及應用 66【思想方法與技巧】 66第四節功能關系能量守恒 67考點一功能關系的應用 67考點二摩擦力做功的特點及應用 67【思想方法與技巧】 68傳送帶模型中的功能問題 68功能觀點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69實驗五探究動能定理 69實驗六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 706【基本概念、規律】 73【重要考點歸納】 74考點一動量定理的理解及應用 74考點二動量守恒定律與碰撞 74考點三爆炸和反沖人船模型 75實驗:驗證動量守恒定律 76【思想方法與技巧】 78動量守恒中的臨界問題 787第一節電場力的性質 79【基本概念、規律】 79【重要考點歸納】 80考點一對庫侖定律的理解和應用 80考點二電場線與帶電粒子的運動軌跡分析 80考點三靜電力作用下的平衡問題 81【思想方法與技巧】 81用對稱法處理場強疊加問題 81第二節電場能的性質 81【基本概念、規律】 81【重要考點歸納】 83考點一電勢高低及電勢能大小的比較 83考點二等勢面與粒子運動軌跡的分析 83式U=Ed的拓展應用 84考點四電場中的功能關系 84【思想方法與技巧】 84φ-x圖象的處理方法 84第三節電容器與電容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 85【基本概念、規律】 85【重要考點歸納】 86考點一平行板電容器的動態分析 86考點二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直線運動 86考點三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偏轉 87【思想方法與技巧】 88帶電粒子在交變電場中的偏轉 88對稱思想、等效思想在電場問題中的應用 888第一節歐姆定律、電阻定律、電功率及焦耳定律 89【基本概念、規律】 89【重要考點歸納】 90考點一對電阻、電阻定律的理解和應用 90考點二對伏安特性曲線的理解 91考點三電功、電熱、電功率和熱功率 91【思想方法與技巧】 91“柱體微元”模型的應用 91第二節電路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 92【基本概念、規律】 92【重要考點歸納】 93考點一電路動態變化的分析 93考點二電源的功率及效率問題 94考點三含容電路的分析和計算 94【思想方法與技巧】 94U-I圖象解決非線性元件問題 94突破電學設計性實驗的思路和方法 95實驗七測定金屬的電阻率 97實驗八描繪小電珠的伏安特性曲線 100實驗九測定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阻 102實驗十練習使用多用電表 1039第一節磁場的描述磁場對電流的作用 109【基本概念、規律】 109【重要考點歸納】 110考點一安培定則的應用和磁場的疊加 110考點二安培力作用下導體運動情況的判定 111【思想方法與技巧】 111用視圖轉換法求解涉及安培力的力學問題 111第二節磁場對運動電荷的作用 111【基本概念、規律】 111【重要考點歸納】 112考點一洛倫茲力和電場力的比較 112考點二帶電粒子在勻強磁場中的運動 113考點三“磁偏轉”和“電偏轉” 114【思想方法與技巧】 114帶電粒子在磁場中運動的臨界和極值問題 114第三節帶電粒子在復合場中的運動 114【基本概念、規律】 114【重要考點歸納】 116考點一帶電粒子在疊加場中的運動 116考點二帶電粒子在組合場中的運動 117【思想方法與技巧】 118帶電粒子在交變電場、磁場中的運動 118帶電粒子在磁場中運動的多解問題 11810第一節電磁感應現象楞次定律 120【基本概念、規律】 120【重要考點歸納】 54考點一電磁感應現象的判斷 120考點二楞次定律的理解及應用 121考點三“一定律三定則”的綜合應用 121【思想方法與技巧】 122楞次定律推論的應用 122第二節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自感渦流 122【基本概念、規律】 122【重要考點歸納】 123考點一公式E=nΔΦ/Δt的應用 123考點二公式E=Blv的應用 123考點三自感現象的分析 124第三節電磁感應中的電路和圖象問題 125【基本概念、規律】 125【重要考點歸納】 126考點一電磁感應中的電路問題 126考點二電磁感應中的圖象問題 126【思想方法與技巧】 127電磁感應電路與圖象的綜合問題 127第四節電磁感應中的動力學和能量問題 127【基本概念、規律】 127【重要考點歸納】 128考點一電磁感應中的動力學問題分析 128考點二電磁感應中的能量問題 128【思想方法與技巧】 129電磁感應中的“雙桿”模型 129電磁感應中的含容電路分析 12911第一節交變電流的產生和描述 130【基本概念、規律】 130【重要考點歸納】 130考點一交變電流的變化規律 130考點二交流電有效值的求解 131考點三交變電流的“四值”的比較 132第二節變壓器遠距離輸電 132【基本概念、規律】 132【重要考點歸納】 133考點一理想變壓器原、副線圈關系的應用 133考點二理想變壓器的動態分析 134考點三關于遠距離輸電問題的分析 134【思想方法與技巧】 135特殊變壓器問題的求解 135實驗十一傳感器的簡單使用 13612第一節光電效應、波粒二象性 138【基本概念規律】 138【重要考點歸納】 139考點一光電效應規律的理解 139考點二光電效應方程及圖象問題 139【思想方法與技巧】 140用統計規律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 140第二節原子與原子核 140【基本概念、規律】 140【重要考點歸納】 142考點一氫原子能級及能級躍遷 142考點二氫原子的能量及其變化 143考點三原子核的衰變半衰期 143考點四核反應類型與核反應方程 144考點五有關核能的計算 144【思想方法與技巧】 145守恒思想在核反應中的應用 14513第一節分子動理論內能(實驗:用油膜法估測分子的大小) 146【基本概念、規律】 146考點一微觀量的估算 147考點二布朗運動與分子熱運動 147考點三分子力、分子勢能與分子間距離的關系 148考點四物體的內能 148考點五實驗:用油膜法估測分子的大小 149【思想方法與技巧】 150用統計規律理解溫度的概念 150第二節固體、液體和氣體 151【基本概念、規律】 151【重要考點歸納】 153考點一固體和液體的性質 153考點二氣體壓強的產生與計算 153考點三氣體狀態變化的圖象問題 154考點四理想氣體狀態方程與實驗定律的應用 154【思想方法與技巧】 155“兩部分氣”問題的求解技巧 155第三節熱力學定律與能量守恒 155【基本概念、規律】 155【重要考點歸納】 156考點一對熱力學第一定律的理解及應用 156考點二對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理解 156【思想方法與技巧】 157氣態方程與熱力學第一定律的綜合應用 15714第一節機械振動(實驗:探究單擺的運動、用單擺測定重力加速度) 158【基本概念、規律】 158【重要考點歸納】 159考點一簡諧運動的五個特征 159考點二簡諧運動的圖象的應用 160考點三受迫振動和共振 160考點四實驗:用單擺測定重力加速度 161【思想方法與技巧】 162單擺模型的應用 162第二節機械波 163【基本概念、規律】 163【重要考點歸納】 164考點一波動圖象與波速公式的應用 164考點二振動圖象與波動圖象的綜合應用 165考點三波的干涉、衍射、多普勒效應 165【思想方法與技巧】 166波的多解問題的處理方法 166第三節光的折射全反射(實驗:測定玻璃的折射率) 166【基本概念、規律】 166【重要考點歸納】 168考點一折射定律的理解與應用 168考點二全反射現象 168考點三光路的計算與判斷 168考點四實驗:測定玻璃的折射率 169第四節光的波動性(實驗:用雙縫干涉測量光的波長) 170【基本概念規律】 170【重要考點歸納】 171考點一光的干涉 171考點二光的衍射現象的理解 172考點三光的偏振現象的理解 173【思想方法與技巧】 174條紋間距公式的拓展應用 174第五節電磁波相對論簡介 174【基本概念、規律】 174【重要考點歸納】 175考點一對電磁場理論和電磁波的理解 175考點二電磁波譜及電磁波的應用 176考點三狹義相對論的簡單應用 1762020高考物理最全知識點分專題歸納總結01運動的描述、勻變速直線運動第一節描述運動的基本概念【基本概念、規律】一、質點、參考系質點:用來代替物體的有質量的點.它是一種理想化模型.參考系:為了研究物體的運動而選定用來作為參考的物體.參考系可以任意選取.通常以地面或相對于地面不動的物體為參考系來研究物體的運動.二、位移和速度位移和路程(1)位移:描述物體位置的變化,用從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線段表示,是矢量.(2)路程是物體運動路徑的長度,是標量.速度平均速度:在變速運動中,物體在某段時間內的位移與發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即v

x=t,是矢量.瞬時速度: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3.速率和平均速率速率:瞬時速度的大小,是標量.平均速率:路程與時間的比值,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三、加速度定義式:a

Δv=Δt;單位是

m/s2.物理意義:描述速度變化的快慢.方向:與速度變化的方向相同.【重要考點歸納總結】考點一對質點模型的理解物體可被看做質點主要有三種情況:多數情況下,平動的物體可看做質點.當問題所涉及的空間位移遠大于物體本身的大小時,可以看做質點.(3)有轉動但轉動可以忽略時,可把物體看做質點.考點二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速度與位置或時刻有關,表示物體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時刻的快慢程度.Δt→0時的平均速度.等.考點三速度、速度變化量和加速度的關系1.速度、速度變化量和加速度的比較速度速度變化量加速度物理意義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和方向,是狀態量描述物體速度的變化,是過程量描述物體速度變化快慢,是狀態量定義式v x=tΔv=v-v0a Δv v-v0=Δt=Δt單位m/sm/sm/s2決定因素、a、t決定Δv=at知Δva與t決定由F決定m方向與位移x同向,即物體運動的方向v-v0a的方向決定F的方向v0、v方向無關2.物體加、減速的判定av同向或夾角為銳角時,物體加速.av垂直時,物體速度大小不變.av反向或夾角為鈍角時,物體減速【思想方法與技巧】物理思想——用極限法求瞬時物理量極限法:如果把一個復雜的物理全過程分解成幾個小過程,且這些小過程的變化是論的物理過程,從而能使求解過程簡單、直觀,這就是極限思想方法.(單調增大或單調減小)的情況.

Δx

v是瞬時速度.

Δv=Δt中當

a是瞬時加速度.第二節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及應用【基本概念、規律】一、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基本規律v=v0+at.2x=v0t+1at2.20v2-v2=2ax.0二、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推論1v=vt=v0+v2 2.2.位移差公式:Δx=x2-x1=x3-x2=…=xn-xn-1=aT2.可以推廣到xm-xn=(m-n)aT2.(1)1T末,2T末,3T末……瞬時速度之比為:v1∶v2∶v3∶…∶vn=1∶2∶3∶…∶n.(2)1T內,2T內,3T內……位移之比為:x1∶x2∶x3∶…∶xn=1∶22∶32∶…∶n2.TTT內……位移之比為:xⅠ∶xⅡ∶xⅢ∶…∶xn=1∶3∶5∶…∶(2n-1).通過連續相等的位移所用時間之比為:t1∶t2∶t3∶…∶tn=1∶(2-1)∶(3-2)∶…∶(n-n-1).三、自由落體運動和豎直上拋運動的規律1.自由落體運動規律速度公式:v=gt.

12=2gt.—位移關系式:v2=2gh.2.豎直上拋運動規律2(1)速度公式:v=v0-gt.位移公式:h=v0t-1gt2.20位移關系式:v2-v2=-2gh.0v2v上升的最大高度:h=0.2ggt=v0.g【重要考點歸納】考點一勻變速直線運動基本公式的應用x=v0t+1at2v2-v2=2ax,2 0是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三個基本公式,是解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基石.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基本公式均是矢量式,應用時要注意各物理量的符號,一般規定v0=0a的方向為正方向.列方程方向→ → →列方程方向段的紐帶.應先判斷車停下所用時間,再選擇合適公式求解.可以將全程看做勻減速直線運動,應用基本公式求解.考點二勻變速直線運動推論的應用v=vt

v0+vt

Δx=aT2,①②式都是矢量式,在應用時2=v0vt、Δxa的方向關系.

2,②T表示等時間隔,而不是運動時間.考點三自由落體運動和豎直上拋運動g的勻加速直線運動.對稱性①時間對稱tACC→AtCA相tAB=tBA.②速度對稱物體上升過程經過A點的速度與下降過程經過A點的速度大小相等.多解性解,在解決問題時要注意這個特點.分段法全程法v0g向下的勻變速直線運動,1v=v0-gt,h=v0t-2gt2(向上為正)v<0,物體下落h<0,物體在拋點下方【思想方法與技巧】

物理思想——用轉換法求解多個物體的運動“轉化”的思想方法轉換研究對象、研究角度,就會使問題清晰、簡捷.通常主要涉及以下兩種轉化形式:的運動取代多個物體的運動.將線狀物體的運動轉化為質點運動:長度較大的物體在某些問題的研究中可轉化為(質點)通過與列車等長的位移所經歷的時間.第三節運動圖象追及、相遇問題【基本概念、規律】一、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圖象x-t圖象物理意義:反映了物體做直線運動的位移隨時間變化的規律.斜率的意義:圖線上某點切線的斜率大小表示物體速度的大小,斜率正負表示物體速度的方向.v-t圖象物理意義:反映了物體做直線運動的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斜率的意義:圖線上某點切線的斜率大小表示物體加速度的大小,斜率正負表示物體加速度的方向.“面積”的意義①圖線與時間軸圍成的面積表示相應時間內的位移大小.②若面積在時間軸的上方,表示位移方向為正方向;若面積在時間軸的下方,表示位移方向為負方向.二、追及和相遇問題1.兩類追及問題若后者能追上前者,追上時,兩者處于同一位置,且后者速度一定不小于前者速度.若追不上前者,則當后者速度與前者相等時,兩者相距最近.2.兩類相遇問題同向運動的兩物體追及即相遇.遇.【重要考點歸納】考點一運動圖象的理解及應用對運動圖象的理解無論是x-t圖象還是v-t圖象都只能描述直線運動.x-t圖象和v-t圖象都不表示物體運動的軌跡.x-tv-txt、vt的函數關系決定.“六看”x-t圖象v-t圖象軸txtv線傾斜直線表示勻速直線運動傾斜直線表示勻變速直線運動斜率表示速度表示加速度面積無實際意義圖線和時間軸圍成的面積表示位移縱截距表示初位置表示初速度特殊點拐點表示從一種運動變為另一種運動,交點表示相遇拐點表示從一種運動變為另一種運動,交點表示速度相等考點二追及與相遇問題“一個臨界條件”、“兩個等量關系”.條件,也是分析判斷問題的切入點.是解題的突破口.BA:開始時,兩vA=vB時,xA+x0<xBvA=vB時,xA+x0=xB,則恰好不相vA=vB時,xA+x0>xB,則不能追上.t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判別式進行討論,若Δ>0,即有兩個解,說明可以相遇兩次;若Δ=0,說明剛好追上或相Δ<0,說明追不上或不能相遇.(2)若追趕者先做加速運動后做勻速運動,一定要判斷是在加速過程中追上還是勻速過程中追上.0時的位置關系.解題思路方程→ → 方程(2)解題技巧①緊抓“一圖三式”,即:過程示意圖,時間關系式、速度關系式和位移關系式.剛好”恰好”“多”、“至少”等,它們往往對應一個臨界狀態,滿足相應的臨界條件.【思想方法與技巧】方法技巧——用圖象法解決追及相遇問題v-t圖象進行討論,則會使問題簡化.圖象,以便直觀地得到結論.巧解直線運動六法在解決直線運動的某些問題時,如果用常規解法——一般公式法,解答繁瑣且易出錯,如果從另外角度入手,能夠使問題得到快速、簡捷解答.下面便介紹幾種處理直線運動的巧法.一、平均速度法tv0與

x

t如果二、逐差法

2=v2.TΔx=xn+1-xn=Δx=aT2求解.三、比例法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相關比例關系求解.四、逆向思維法把運動過程的末態作為初態的反向研究問題的方法.一般用于末態已知的情況.五、相對運動法以系統中的一個物體為參考系研究另一個物體運動情況的方法.六、圖象法應用v-t圖象,可把較復雜的問題轉變為較簡單的數學問題解決.尤其是用圖象定性分析,可避開繁雜的計算,快速找??答案.實驗一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一、實驗目的練習使用打點計時器,學會用打上點的紙帶研究物體的運動情況.利用打點紙帶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并能畫出二、實驗器材(或電磁打點計時器)車、紙帶、細繩、鉤碼、刻度尺、導線、電源、復寫紙片.三、實驗步驟把附有滑輪的長木板放在實驗桌上,并使滑輪伸出桌面,把打點計時器固定在長木板上沒有滑輪的一端,連接好電路.把一條細繩拴在小車上,細繩跨過滑輪,下邊掛上合適的鉤碼,把紙帶穿過打點計穩地加速滑行.把小車停在靠近打點計時器處,先接通電源,后放開小車,讓小車拖著紙帶運動,打點計時器就在紙帶上打下一系列的點,換上新紙帶,重復三次.從幾條紙帶中選擇一條比較理想的紙帶,舍掉開始一些比較密集的點,在后面便于0、、4、…0x,并記錄填入表中.位置編號012345t/sx/mx1、x2、x3、….利用一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等于這段時間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求得各計數點1、2、3、4、5的瞬時速度,填入上面的表格中.四、注意事項一、數據處理、…Δx=x2Δx=aT2.v-tv-t圖線是一條傾斜的直線,則說明物體的速度隨時間均勻變化,即做勻變速直線運動..根據勻變速直線運動某段時間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等于這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vn=xn+xn+1.2T為相鄰兩計數點之間的時間間隔),x4-x1

x5-x2

x6-x3

3T2,a2=

3T2,a3=

a1、a2、a3的平均值a a1+a2+a3 1x4-x1

x5-x2

x6-x3= 3

3T2+3T2+

3T2x4+x5+x6 - x1+x2+x3 = 9T2 ,即為物體的加速度.圖象法:以打某計數點時為計時起點,利用v

xn+xn+1求出打各點時的瞬時速度,n=2T二、誤差分析紙帶運動時摩擦不均勻,打點不穩定引起測量誤差,所以安裝時紙帶、細繩要與長木板平行,同時選擇符合要求的交流電源的電壓及頻率.軸上選取合適的單位,用細鉛筆認真描點.在坐標紙上,縱、橫軸選取合適的單位(避免所描點過密或過疏,而導致誤差過大到曲線上的各點應均勻分布在曲線的兩側.2020高考物理最全知識點分專題歸納總結02相互作用第一節重力彈力摩擦力【基本概念、規律】一、重力產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大小:G=mg.方向:總是豎直向下.重力作用集中于一點,這一點叫做物體的重心.二、彈力產生的條件(2)發生彈性形變.三、胡克定律內容:彈簧發生彈性形變時,彈簧的彈力的大小F跟彈簧伸長(或縮短)的長度x成正比.表達式:F=kx.k是彈簧的勁度系數,單位為N/m;k的大小由彈簧自身性質決定.x是彈簧長度的變化量,不是彈簧形變以后的長度.四、摩擦力接觸面上所受的阻礙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力.產生條件:接觸面粗糙;接觸面間有彈力;物體間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Ff=μFN,靜摩擦力:0≤Ff≤Ffmax.方向:與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作用效果: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重要考點歸納】考點一彈力的分析與計算彈力有無的判斷方法條件法:根據物體是否直接接觸并發生彈性形變來判斷是否存在彈力.此方法多用來判斷形變較明顯的情況.假設法:對形變不明顯的情況,可假設兩個物體間彈力不存在,看物體能否保持原有的狀態,若運動狀態不變,則此處不存在彈力;若運動狀態改變,則此處一定有彈力.狀態法: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利用牛頓第二定律或共點力平衡條件判斷彈力是否存在.彈力方向的判斷方法(1)根據物體所受彈力方向與施力物體形變的方向相反判斷.(2)根據共點力的平衡條件或牛頓第二定律確定彈力的方向.3.計算彈力大小的三種方法根據胡克定律進行求解.考點二摩擦力的分析與計算靜摩擦力的有無和方向的判斷方法假設法:利用假設法判斷的思維程序如下:(即加速度的方向),再利用牛頓第二定律(F=ma)確定合力,然后通過受力分析確定靜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牛頓第三定律法:先確定受力較少的物體受到的靜摩擦力的方向,再根據“力的相互性”確定另一物體受到的靜摩擦力方向.靜摩擦力大小的計算物體處于平衡狀態(靜止或勻速運動),利用力的平衡條件來判斷其大小.物體有加速度時,若只有靜摩擦力,則Ff=ma.若除靜摩擦力外,物體還受其他F合=ma,先求合力再求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的計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用公式Ff=μFN來計算,應用此公式時要注意以下幾點:μ為動摩擦因數,其大小與接觸面的材料、表面的粗糙程度有關;FN為兩接觸面間的正壓力,其大小不一定等于物體的重力.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運動速度和接觸面的大小均無關.方法技巧:(1)(2)的.運動,即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考點三摩擦力突變問題的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和運動性質的突變,其突變點(時刻或位置)往往具有很深的隱蔽性.對其突變點的分析與判斷是物理問題的切入點.常見類型靜摩擦力因其他外力的突變而突變.(2)靜摩擦力突變為滑動摩擦力.(3)滑動摩擦力突變為靜摩擦力.【思想方法與技巧】物理模型——輕桿、輕繩、輕彈簧模型三種模型輕桿輕繩輕彈簧模型圖示模型特點形變特點只能發生微小形變柔軟,只能發生微小形變,各處張力大小相等既可伸長,也可壓縮,各處彈力大小相等方向特點不一定沿桿,可以是任意方向只能沿繩,指向繩收縮的方向一定沿彈簧軸線,與形變方向相反作用效果可提供拉力、推力只能提供拉力可以提供拉力、推力特點大小突變特點可以發生突變可以發生突變一般不能發生突變彈簧與橡皮筋的彈力特點:彈簧與橡皮筋產生的彈力遵循胡克定律F=kx.橡皮筋、彈簧的兩端及中間各點的彈力大小相等.彈簧既能受拉力,也能受壓力(沿彈簧軸線),而橡皮筋只能受拉力作用.彈簧和橡皮筋中的彈力均不能突變,但當將彈簧或橡皮筋剪斷時,其彈力立即消失.第二節力的合成與分解【基本概念、規律】一、力的合成1.合力與分力定義:如果一個力產生的效果跟幾個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這一個力就叫那幾個力的合力,那幾個力就叫這個力的分力.2.力的合成:求幾個力的合力的過程.3.力的運算法則三角形定則:把兩個矢量首尾相連從而求出合矢量的方法.(如圖所示)平行四邊形定則:求互成角度的兩個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這兩個力的線段為鄰邊作平行四邊形,這兩個鄰邊之間的對角線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二、力的分解概念:求一個力的分力的過程.遵循的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或三角形定則.分解的方法(2)正交分解.三、矢量和標量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相加時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標量只有大小沒有方向的物理量,求和時按算術法則相加.【重要考點歸納】考點一共點力的合成(1)作圖法計算法: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作出示意圖,然后利用解三角形的方法求出合力,是解題的常用方法.重要結論二個分力一定時,夾角θ越大,合力越小.合力一定,二等大分力的夾角越大,二分力越大.(3)合力可以大于分力,等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3.幾種特殊情況下力的合成F、F互相垂直時(如圖甲所示):F=F2+F2,tanθ=F2.1 2 合 1 2 F1甲乙兩分力大小相等時,即F1=F2=F時(如圖乙所示):F= θ合 2Fcos2.兩分力大小相等,夾角為120°時,可得F合=F.解答共點力的合成時應注意的問題合成力時,要正確理解合力與分力的大小關系:合力與分力的大小關系要視情況而定,不能形成合力總大于分力的思維定勢.力之差.考點二力的兩種分解方法1.力的效果分解法(1)根據力的實際作用效果確定兩個實際分力的方向;(2)再根據兩個實際分力的方向畫出平行四邊形;(3)最后由平行四邊形和數學知識求出兩分力的大小.2.正交分解法定義:將已知力按互相垂直的兩個方向進行分解的方法.建立坐標軸的原則:一般選共點力的作用點為原點,在靜力學中,以少分解力和容易分解力為原則(即盡量多的力在坐標軸上);在動力學中,以加速度方向和垂直加速度方向為坐標軸建立坐標系.方法:物體受到多個力作用F1、F2、F3…,求合力F時,可把各力沿相互垂直的x軸、y軸分解.x軸上的合力:Fx=Fx1+Fx2+Fx3+…y軸上的合力:Fy=Fy1+Fy2+Fy3+…合力大小:F=F2+F2x yxθ,則F=tanθ Fy.F=xFACFBC與豎直方向夾角已知,所以坐標軸選取了沿水平和豎直兩個方向.【思想方法與技巧】方法技巧——輔助圖法巧解力的合成和分解問題對力分解的唯一性判斷、分力最小值的計算以及合力與分力夾角最大值的計算,當力的大小不變方向改變時,通常采取作圖法,優點是直觀、簡捷.第三節受力分析共點力的平衡【基本概念、規律】一、受力分析概念把研究對象(指定物體)在指定的物理環境中受到的所有力都分析出來,并畫出物體所受力的示意圖,這個過程就是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一般順序先分析場力(重力、電場力、磁場力等),然后按接觸面分析接觸力(彈力、摩擦力),最后分析已知力.二、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1.平衡狀態物體處于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合=02.共點力的平衡條件:F合=0或者Fy合=0三、平衡條件的幾條重要推論二力平衡:如果物體在兩個共點力的作用下處于平衡狀態,這兩個力必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三力平衡:如果物體在三個共點力的作用下處于平衡狀態,其中任意兩個力的合力一定與第三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多力平衡:如果物體受多個共點力作用處于平衡狀態,其中任何一個力與其余力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重要考點歸納】考點一物體的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驟明確研究對象——即確定分析受力的物體,研究對象可以是單個物體,也可以是多個物體組成的系統.隔離物體分析——些對它施加了力的作用.畫受力示意圖——邊分析邊將力一一畫在受力示意圖上,準確標出力的方向,標明各力的符號.(1)整體法和隔離法①研究系統外的物體對系統整體的作用力;②研究系統內部各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假設法在受力分析時,若不能確定某力是否存在,可先對其作出存在或不存在的假設,然后再就該力存在與否對物體運動狀態影響的不同來判斷該力是否存在.方法內容方法內容合成法物體受三個共點力的作用而平衡,則任意兩個力的合力一定與第三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效果分解法物體受三個共點力的作用而平衡,將某一個力按力的效果分解,則其分力和其他兩個力滿足平衡條件正交分解法物體受到三個或三個以上力的作用時,將物體所受的力分解為相互垂直的兩組,每組力都滿足平衡條件對受三力作用而平衡的物體,將力的矢量圖平移使三力組成一個首尾依次相接的矢量三角形,根據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或相似三角形等數學知識求解未知力考點二解決平衡問題的常用方法考點三圖解法分析動態平衡問題要發生變化,所以叫動態平衡,這是力平衡問題中的一類難題.基本思路:化“動”為“靜”,“靜”中求“動”.基本方法:圖解法和解析法.圖解法分析動態平衡問題的步驟選某一狀態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2)根據平衡條件畫出平行四邊形;根據已知量的變化情況再畫出一系列狀態的平行四邊形;(4)判定未知量大小、方向的變化.考點四隔離法和整體法在多體平衡中的應用當分析相互作用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物體整體的受力情況及分析外力對系統的作用時,宜用整體法;而在分析系統內各物體(或一個物體各部分)間的相互作用時常用隔離法.整體法和隔離法不是獨立的,對一些較復雜問題,通常需要多次選取研究對象,交替使用整體法和隔離法.平衡中的臨界和極值問題解決動態平衡、臨界與極值問題的常用方法:方法步驟解析法①列平衡方程求出未知量與已知量的關系表達式②根據已知量的變化情況來確定未知量的變化情況圖解法①根據已知量的變化情況,畫出平行四邊形的邊角變化②確定未知量大小、方向的變化【思想方法與技巧】求解平衡問題的四種特殊方法求解平衡問題的常用方法有合成與分解法、正交分解法、圖解法、整體與隔離法,前面對這幾種方法的應用涉及較多,這里不再贅述,下面介紹四種其他方法.一、對稱法某些物理問題本身沒有表現出對稱性,但經過采取適當的措施加以轉化,把不具對稱性的問題轉化為具有對稱性的問題,這樣可以避開繁瑣的推導,迅速地解決問題.二、相似三角形法力等值反向的平行四邊形中,可能有力三角形與題設圖中的幾何三角形相似,進而得到對應邊成比例的關系式,根據此式便可確定未知量.三、正弦定理法三力平衡時,三力合力為零.三個力可構成一個封閉三角形,若由題設條件尋找到角度關系,則可由正弦定理列式求解.四、三力匯交原理物體受三個共面非平行外力作用而平衡時,這三個力必為共點力.實驗二探究彈力和彈簧伸長的關系一、實驗目的探究彈力和彈簧伸長的定量關系.二、實驗原理彈簧受到拉力會伸長,平衡時彈簧產生的彈力和外力大小相等;彈簧的伸長量越大,彈力也就越大.三、實驗器材四、實驗步驟安裝實驗儀器(見實驗原理圖).將鐵架臺放在桌面上(固定好),將彈簧的一端固定于鐵架臺的橫梁上,讓其自然下垂,在靠近彈簧處將刻度尺(最小分度為1mm)固定于鐵架臺上,并用重垂線檢查刻度尺是否豎直.用刻度尺測出彈簧自然伸長狀態時的長度l0,即原長.m1l1m1l1,填入自己設計的表格中.改變所掛鉤碼的質量,量出對應的彈簧長度,記錄m2、m3、m4、m5和相應的彈l2、l3、l4、l5x1、x2、x3、x4、x5.鉤碼個數長度x鉤碼質m彈力F0l0=1l1=x1=l1-l0m1=F1=2l2=x2=l2-l0m2=F2=3l3=x3=l3-l0m3=F3=?????一、數據處理列表法將測得的F、x填入設計好的表格中,可以發現彈力F與彈簧伸長量x的比值在誤差允許范圍內是相等的.圖象法以彈簧伸長量x為橫坐標,彈力F為縱坐標,描出F、x各組數據相應的點,作出二、誤差分析鉤碼標值不準確、彈簧長度測量不準確帶來誤差.三、注意事項每次增減鉤碼測量有關長度時,均需保證彈簧及鉤碼不上下振動而處于靜止狀態,否則,彈簧彈力有可能與鉤碼重力不相等.彈簧下端增加鉤碼時,注意不要超過彈簧的彈性限度.測量有關長度時,應區別彈簧原長l0、實際總長l及伸長量x三者之間的不同,明確三者之間的關系.不可過小.線不應是折線,而應是光滑的曲線實驗三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一、實驗目的驗證互成角度的兩個共點力合成時的平行四邊形定則.二、實驗原理互成角度的兩個力F1、F2與另外一個力F′產生相同的效果,看F1、F2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出的合力F與F′在實驗誤差允許范圍內是否相等.三、實驗器材木板、白紙、圖釘若干、橡皮條、細繩、彈簧測力計兩個、三角板、刻度尺.四、實驗步驟用圖釘把白紙釘在水平桌面上的方木板上.用圖釘把橡皮條的一端固定在A點,橡皮條的另一端拴上兩個細繩套.用兩只彈簧測力計分別鉤住細繩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條,使橡皮條與繩的結點伸長到某一位置O,如圖所示,記錄兩彈簧測力計的讀數,用鉛筆描下O點的位置及此時兩細繩的方向.O,記下彈簧測力計的讀數和細繩套的方向.改變兩彈簧測力計拉力的大小和方向,再重做兩次實驗.一、數據處理用鉛筆和刻度尺從結點O沿兩條細繩方向畫直線,按選定的標度作出這兩只彈F1F2F1F2為鄰邊用刻度尺作平行四邊形,過O點F的圖示.用刻度尺從O點按同樣的標度沿記錄的方向作出實驗步驟4中彈簧測力計的拉F′的圖示.比較F與F′是否完全重合或幾乎完全重合,從而驗證平行四邊形定則.二、注意事項同一實驗中的兩只彈簧測力計的選取方法是:將兩只彈簧測力計調零后互鉤對拉,讀數相同.在同一次實驗中,使橡皮條拉長時,結點O位置一定要相同.60°~100°之間為宜.實驗時彈簧測力計應與木板平行,讀數時眼睛要正視彈簧測力計的刻度,在合力不超過量程及橡皮條彈性限度的前提下,拉力的數值盡量大些.應在細繩套末端用鉛筆畫一個點,去掉細繩套后,再將所標點與O點連接,即可確定力的方向.所作力的圖示稍大一些.三、誤差分析彈簧測力計本身的誤差.讀數誤差和作圖誤差.F1、F2θ越大,用平行四邊形定則作圖得出的合力FΔF也越大.202003牛頓運動定律第一節牛頓第一、第三定律【基本概念、規律】一、牛頓第一定律內容: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意義揭示了物體的固有屬性:一切物體都有慣性,因此牛頓第一定律又叫慣性定律.二、慣性1.定義:物體具有保持原來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3.量度:質量是慣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質量大的物體慣性大,質量小的物體慣性小.情況無關.三、牛頓第三定律直線上.表達式:F=-F′.特別提示:(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時產生,同時消失,同種性質,作用在不同的物體上,各自產生的效果,不會相互抵消.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系與物體的運動狀態無關.【重要考點歸納】考點一牛頓第一定律明確了慣性的概念.揭示了力的本質.揭示了不受力作用時物體的運動狀態.4.(1)牛頓第一定律并非實驗定律.它是以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為基礎,經過科學抽象,歸納推理而總結出來的.(2)慣性是物體保持原有運動狀態不變的一種固有屬性,與物體是否受力、受力的大小無關,與物體是否運動、運動速度的大小也無關.考點二牛頓第三定律的理解與應用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三同、三異、三無關”(1)“三同”:①大小相同;②性質相同;③變化情況相同.(2)“三異”:①方向不同;②受力物體不同;③產生效果不同.(3)“三無關”:①與物體的種類無關;②與物體的運動狀態無關;③與物體是否和其他物體存在相互作用無關.相互作用力與平衡力的比較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對平衡力點受力物體作用在兩個相互作用的物體上作用在同一物體上依賴關系同時產生、同時消失不一定同時產生、同時消失疊加性兩力作用效果不可抵合力加,可求合力,合力為零力的性質一定是同性質的力性質不一定相同相同點大小、方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思想方法與技巧】用牛頓第三定律轉換研究對象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二者一定等大反向,分別作用在兩個物體上.當待求的某個力許多問題中,摩擦力的求解亦是如此.第二節牛頓第二定律兩類動力學問題【基本概念、規律】一、牛頓第二定律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表達式:F=ma.適用范圍(1)(2)牛頓第二定律只適用于宏觀物體(相對于分子、原子等)、低速運動(遠小于光速)的情況.二、兩類動力學問題已知物體的受力情況,求物體的運動情況.已知物體的運動情況,求物體的受力情況.特別提示:利用牛頓第二定律解決動力學問題的關鍵是利用加速度的“橋梁”作用,將運動學規律和牛頓第二定律相結合,尋找加速度和未知量的關系,是解決這類問題的思考方向.三、力學單位制單位制:由基本單位和導出單位一起組成了單位制.長度、質量、時間,它們的單位分別是米、千克、秒.導出單位:由基本物理量根據物理關系推導出來的其他物理量的單位.【重要考點歸納】求解思路

考點一用牛頓第二定律求解瞬時加速度再由牛頓第二定律求出瞬時加速度.牛頓第二定律瞬時性的“兩種”模型剛性繩(或接觸面)——不發生明顯形變就能產生彈力的物體,剪斷(或脫離)后,其彈力立即消失,不需要形變恢復時間.彈簧(或橡皮繩)——兩端同時連接(或附著)有物體的彈簧(或橡皮繩)量大,其形變恢復需要較長時間,在瞬時性問題中,其彈力的大小往往可以看成保持不變.在求解瞬時加速度時應注意的問題物體的受力情況和運動情況是時刻對應的,當外界因素發生變化時,需要重新進行受力分析和運動分析.加速度可以隨著力的突變而突變,而速度的變化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不會發生突變.解決瞬時加速度問題的關鍵是弄清哪些力發生了突變,哪些力瞬間不變,正確畫出變化前后的受力圖.考點二動力學兩類基本問題1.求解兩類問題的思路,可用下面的框圖來表示:——加速度.2.(1)解決兩類動力學基本問題應把握的關鍵①一個橋梁——加速度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