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版-選修二海洋地理-第二章海岸與海底地形-2.2海底地形的分布公開課比賽一等獎_第1頁
中圖版-選修二海洋地理-第二章海岸與海底地形-2.2海底地形的分布公開課比賽一等獎_第2頁
中圖版-選修二海洋地理-第二章海岸與海底地形-2.2海底地形的分布公開課比賽一等獎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海底地貌海水覆蓋下的地表形態。由于海水的掩蓋,海底地貌難以直接觀察,人們長期不明其真象。20世紀20年代,德國“流星”號首次運用聲吶測深法揭示了海底地形的起伏,發現它不亞于陸地。以后數十年工作說明,海底地貌遠比陸地地貌壯觀那里有深邃的海溝、高聳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綿長的海嶺,也有坦蕩的深海平原。大洋最深點位于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深11034米(一說11022米),超過了陸上最高峰的海拔高度??v貫大洋中部的洋中脊山系,綿延8萬公里,寬數百公里至數千公里,其長度和廣度為陸上任何山系所不及。深海平原坡度小于千分之一,其平坦程度超過了大陸平原。整個海底可分為3大基本地貌單元:大陸邊緣、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它們又可進一步劃出一些次一級的海底地貌單元(見表)。

大陸邊緣

為大陸與洋盆之間的過渡地帶。約占海洋總面積的22%。通常分為大西洋型大陸邊緣和太平洋型大陸邊緣。前者也稱被動大陸邊緣,由大陸架、大陸坡、大陸隆三個單元構成,地形寬緩,見于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周緣地帶;后者也稱活動大陸邊緣,陸架狹窄,陸坡陡峭,陸隆被海溝取代,地形高差懸殊,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周緣地帶。大洋盆地

位于大陸邊緣與大洋中脊之間,簡稱洋盆。約占海洋總面積的45%。大洋盆地被海嶺等正向地形分割成許多次一級的深海盆地,盆底發育深海平原、深海丘陵等地形。深海平原

在起伏的玄武巖基底上由沉積物披蓋形成、坡度小于1‰的平坦區域。大的深海平原延伸數百至數千公里。有的深海平原表面光滑平整,幾近水平狀,為地球表面最平坦部分;有的向一定方向連續傾斜;有的則波狀起伏,不甚規則。除赤道生物高產帶外,深海平原的形成多與源自大陸或島嶼的濁流沉積物的大面積鋪蓋有關,通常分布于鄰接大陸隆處,水深約3000~6000米。深海平原在各大洋都有發現,以周緣缺乏海溝的大西洋最為發育。深海丘陵

洋盆底部主要由熔巖流和巖蓋組成、起伏數十至數百米的區域,簡稱海丘。海丘上部幾無沉積物,底部寬約數公里,側翼坡度1°~15°。外形多屬圓形、橢圓形,也有長條狀延伸的。深海丘陵常分布于深海平原向洋中脊一側,在各大洋均有發現,以太平洋最為發育。太平洋邊緣展布著海溝,濁流沉積等陸源物質難以越過海溝輸送到洋盆區,來自上覆水層的遠洋沉積一般為量有限,不足以鋪覆成深海平原,因此深海丘陵約占太平洋洋底面積的80~85%。海嶺

海底呈長條狀的高地,又稱海脊。幾乎沒有地震活動的海嶺,叫無震海嶺。有明顯地震活動的海嶺叫活動海嶺,即大洋中脊。無震海嶺延伸長度可達數千公里,寬數百公里,高出周圍洋盆底部2000~4000米,地形一般起伏不大,頂面較平坦,不似大洋中脊那樣崎嶇。在各大洋分布很廣,如太平洋中夏威夷海嶺、皇帝海嶺、大西洋中鯨魚海嶺、里奧格蘭德海嶺。海山

孤立的坡度較陡的相對高度在1000米以上的海底高地。橫截面呈圓形或橢圓形,邊坡多在5°~15°之間,海山在世界大洋底部星羅棋布,以太平洋底部最為發育。高1000~2000米的小海山數量最多,相對高度更大的海山數量較少,高逾5500米的海山屈指可數。海山常呈圓錐形,多屬火山成因。海山突露水面,便成為火山島。一些海山有平坦頂面,稱為平頂海山(即蓋奧特guyot),又稱桌狀山,頂面水深約數百米至2000米。現認為,這些平頂海山是一度出露水面的古代火山錐,后下沉,經波浪磨蝕和沉積充填形成平頂。海隆

洋盆中一些寬廣和緩的隆起區。有的略呈等軸狀,如百慕大海隆。有的隆頂上鑲嵌著海山或火山島,其形成常與玄武巖質火山活動有關。海臺

具有比較平坦的寬闊頂面的海底高地,又稱海底高原。一般高出鄰近海底1000米以上,頂面起伏不大,邊坡往往較陡,但也有比較平緩的。有邊緣海臺和洋中海臺兩類,前者發育在大陸邊緣,如美國東南岸外的布萊克海臺;后者為洋盆中孤立高原,如印度洋中塞舌爾群島所在的馬斯克林海臺。大洋中脊

伴有地震和火山活動的海嶺,簡稱洋中脊。美國學者W.M.尤因和B.C.希曾于20世紀50年代首先指出洋中脊是連續的全球性構造單元。它縱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約占世界大洋總面積的33%,為地球上最大的環球性海底山系。太平洋內山系位置偏東南,起伏程度小于大西洋中脊,稱東太平洋海隆。大西洋內中脊位于大洋中部,呈S形彎曲,與兩岸輪廓平行,稱大西洋中脊。印度洋中脊歧分三支,呈倒置Y形,通稱印度洋中脊三大洋中脊南端在南半球相互串聯,北端則潛伏進大陸。洋中脊脊頂水深多為2500~300b米,高出兩側洋盆底部1000~3000米。洋中脊被一系列與其走向相垂直或稍斜交的大斷裂錯開,沿斷裂帶出現狹長的溝槽、海脊和崖壁。洋中脊分脊頂區和脊翼區。脊頂為新生洋殼,上覆沉積物極薄或缺失,地形崎嶇,呈現為多列與中脊走向平行延伸的嶺脊與谷地,起伏可達100~2000米。沿大西洋和印度洋中脊軸部,發育有中央裂谷。裂谷深1000~2000米,寬約30000~50000米,是一個伴有地震、火山活動的巨型凹地。洋中脊軸部為海底擴張中心,系熾熱地幔物質上涌的地帶。脊翼多由海丘及海山群組成。隨著遠離脊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