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應對語文高考思考與策略
李禧同
抓雙基抓全程抓書本抓考綱抓過程抓基地第1頁第1頁
(一)抓好雙基
抓好雙基,提升學生語文素養,是最主要、最主線東西。
抓好雙基,才干夠在高考中以“不變”來“應萬變”。應對語文高考思考與策略第2頁第2頁基礎知識基本能力讀寫聽說能力
學習能力,學習潛在能力能力層級
識記理解分析綜合表示利用鑒賞評價如理解能力、篩選信息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判斷能力、思辯能力、初步鑒賞評價能力等等第3頁第3頁(二)抓全程
與屬于科學領域學科不同,屬于人文學科語文,它不是知識點簡樸鏈接。學習語文必須經過長久積淀,要有一個養成過程。要想抓好高三,就必須抓好整個高中階段;要想抓好高中階段,就必須首先抓好初中階段;要想抓好初中階段,就必須從初一年級抓起。
高三復習應是一個“水到渠成”事情。應對語文高考思考與策略第4頁第4頁(三)抓書本
語文書本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陶冶審美情趣載體。語文高考試題是“試題在課外,答案在課內”。假如我們把書本這個載體丟了,那么,它所負載東西就很有也許被丟失,語文基礎知識學習和語文基本能力培養也就很有也許落空,由課內到課外拓展延伸也就談不上了。
一味讓學生做大量試卷而忽略書本做法是要不得。
要以極其嚴厲態度看待語文書本(包括《語文讀本》),不急功近利,認認真真地上好每一堂課,踏踏實實地教好每一篇課文,直到高三。將書本放在一邊,而把許多時間放在做大量試卷上,是本末倒置。應對語文高考思考與策略第5頁第5頁應對語文高考思考與策略
如何抓好書本?
一是“教好書本”,一是“用書本教”。“教好書本”是基礎,是前提;“用書本教”是目的,是追求。
就如同做廣播操,“教好書本”就是教動作要領,這是必不可少,但這不是做廣播操目的,目的是要通過做廣播操來增強體質。“用書本教”就是為了增強學生“體質”.加深學生語文積累,拓寬學生知識層面,掌握學習語文辦法,培養學生利用語文能力,養成良好語文學習習慣,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第6頁第6頁
過去我們常說,你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就要有一桶水。這是單純從傳授知識角度,就老師所必須知識背景而言。最近一位臺灣專家在談到一個孩子必須在三歲以前就要開始讀典型時候重新提出,一個好老師,假如你有一桶水,你能夠給學生指一條河。
真正地抓好書本,真正地抓好課堂,只做到“教好課本”是不夠,由于課文是有限。只有做到“用書本教”,才干為學生開拓無限學習空間,展示在學生面前就不會僅僅是我們一桶水,而就也許是一條河,一條能夠奔向大海河。學生從課堂里得到某種學習能力,不也就是語文高考所要檢測主要內容嗎?
第7頁第7頁(四)抓考綱
《考試大綱》對當年語文高考“考試性質”、“考試能力要求”、“考試內容”、“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題型示例”進行詳細闡明。
對當年考綱,必須逐條逐字認真研究,尤其需要關注那些進行過調整地方。應對語文高考思考與策略《考試大綱》是高考復習依據。第8頁第8頁年去掉了標點符號前星號正確使用詞語(包括成語)
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古文閱讀5道題改為4道題增長了古文翻譯文字量和題目的配分“慣用應用文”前星號去掉增長了考試內容“熟語”范圍比“成語”擴大了古文閱讀在題量、題型上有所調整
表示學生選擇哪一個文體(包括慣用應用文)都是能夠第9頁第9頁
說明高考仍將表達其選拔功效,知識覆蓋面較為全方面,面向群體為眾多不同層面考生,考察點仍將在考生語文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上做文章。有利于各省自主命題,國家教育部考試中心下放高考命題自主權深入擴大。
考試性質、考試能力要求沒有變動呈現出四大改變:
◆取消考試內容中“★”號;◆取消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取消題型示例;◆取消賦分值要求。年《考試闡明》第10頁第10頁考試內容調整能寫記敘文、議論文、闡明文及慣用應用文
能寫記敘文、議論文、闡明文及其它常見體裁文章
在“發展等級”“深刻”一條中,“觀點含有啟發作用”
“觀點含有啟發性”
去掉“識記外國主要作家國別與代表作”、“識記文學體裁常識”前星號“寫作”部分進行了兩處調整第11頁第11頁(五)抓過程第一階段書本復習
假如平時抓得比較實在,進入復習階段,課文基本上都能夠不再重教了。關于詳細復習方法,各類學校因學生情況不同而有所不同,能夠是一冊一冊地歸類復習,也能夠將6冊書統起來歸類復習。應對語文高考思考與策略第12頁第12頁應對語文高考思考與策略(五)抓過程
第二階段(第一輪)按《考試闡明》所列考點進行全面系統復習
第一輪復習總要求:1.針對性(準)2.系統性(全)3.及時性(新)4.指導性(導)5.實戰性(練)第13頁第13頁應對語文高考思考與策略(五)抓過程
第一輪復習過程:第一步考點剖析第二步知識梳理第三步典型例析第四步新題演練第五步同時練習第14頁第14頁
考點剖析知識梳理典型例析新題演練同時練習第一步考點剖析
這一步重在幫助學生理解某考點考察知識點和能力層級、命題方式、試題特點、考試重點、改革動向等。第15頁第15頁第一步考點剖析考點剖析知識梳理典型例析新題演練同時練習例:“社會科學類文章閱讀”
社會科學是…社會科學類文章是…高考對當代社會科學類文章閱讀測試…命題類型有兩種…前者命題思緒…后者命題形式…社會科學類文章內容…選文長度…考察范圍涉及考點:1.理解(能力層級B級)①理解文中主要詞語含義…②理解文中主要句子含意…2.分析綜合(能力層級C級)①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②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緒…③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觀點態度…⑤依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像…
第16頁第16頁第二步知識梳理
這一步指在對某一考點進行剖析基礎上,圍繞考察重點,對相關知識進行全面梳理,有機整合。考點剖析知識梳理典型例析新題演練同時練習第17頁第17頁第二步知識梳理例一“語言表示簡明、連貫、得體”
3.得體語言得體是對學生綜合能力要求要能做到,語言得體就必須考慮以下四個方面情況:①要考慮對象,即依據對象社會背景、文化涵養、語言習慣等采取對應語言形式。②要考慮場合,在不同場合(如正式場合、工作場合、日常場合、娛樂場合等)采取不同語言形式。③要考慮目標,目標不同,表示方式自然有別。如廣播稿是念給人聽,因此要多用短句、口語,不容易引發歧義詞和生僻詞等。④要考慮表示方式,表示方式差異主要指不同語體所用表示方式不同。語體分談話語體和書面語體兩大類;談話語體包含日常談話、演講、辯論等;書面語體分為文學語體、政論語體、科學語體、事務語體等。第18頁第18頁第二步知識梳理例二
5.其
①第三人稱代詞。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詞之前,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它”(包括復數)作主謂短語。中小主語(整個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修飾語)應譯為“他”“它”不能加“”。用為第一人稱,視句意譯為“我”或“我(自己)”。
②批示代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其中”。
③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盼望等語調,常和放在句末語調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約”“莫非”“還是”“可要”等,或省去。
④連詞。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設,可譯為“假如”;或表選擇,可譯為“還是”。第19頁第19頁第二步知識梳理例三文言文句
與當代漢語不同文言句式有:(1)判斷句。文言判斷句普通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表示判斷。常見形式有兩種:一類是“……者……也”格式及其變體,即單用“者”或單用“也”。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另一類是用“乃、為、則、即、誠、非、是”等詞表示判斷。另外還有沒有任何標志詞判斷句,如:“劉備,天下梟雄。”第20頁第20頁第二步知識梳理
(2)被動句。所謂“被動句”是指主語和謂語之間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行為被動者,或稱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發出者。常見形式有兩種:一類是帶有“于、見、為、被”等標志詞被動句。另一類是不用任何表示被動標志詞,意念上表示被動句子,這種句子要從意思上、主謂語關系上去理解判斷。第21頁第21頁第二步知識梳理
(3)賓語前置。常見賓語前置現象主要有下列四種:①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做賓語,賓詞前置。②在否認句中,普通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③有時為了強調、突出賓語,把賓語置于動詞之前,用助詞“是”、“之”等作為賓語前置標志。④有時為了強調介詞賓語,也能夠把賓語置于介詞“以”之前,而不用助詞作前置標志。
第22頁第22頁第二步知識梳理
(4)成份省略。句子中一些詞語或一些成份在一定語言環境中能夠省略,在古漢語中非常普遍,其中不少省略在現在漢語中是不允許。從省略情況看,它大體有六種:①主語省略,主要有主語承前省略、蒙后省略和對話省略三種形式。②謂語省略,在并列句子里,假如一句用了某個動詞,另一句同樣動詞就能夠省略。③文言文賓語省略主要有下列兩種情況:省略介詞賓語和省略句子賓語。④兼語省略,“使、命、令”等動詞作謂語時,它后面有一個主謂詞組做賓語,這個主謂詞組主語有時省略。⑤介詞省略,介詞“于、以、自”等與后面賓語構成介詞結構,在句子中作補語,有時省略。⑥量詞省略,古漢語量詞不發達。普通情況下,數詞直接與名詞或動詞連接。第23頁第23頁第二步知識梳理
在梳理知識時,有必要結合題例給同窗指點一些解題思緒。簡介一些解題辦法。
比如,在幫助學生整理了常見文言實詞相關知識以后,可向學生指點幾種“巧釋詞義”辦法:
第24頁第24頁第二步知識梳理
1.語境分析法(依據上下文意思推斷詞義)
文言實詞絕大部分是一詞多義,詞義是不定項,但上下文這個語境是相對穩定,我們能夠結合上下文來鑒定某個實詞含義。
比如:(全國高考題)“世方雷同,毋以此賈禍”。“賈”是個主要實詞,同窗們較熟悉一個義項是“買”,這里顯然說不通。原文是針對郭永抗上舉動,有些人勸說他不要招惹禍患。因此,在詳細語言環境中,我們不難推斷出它意思應是“招引”、“招惹”。第25頁第25頁第二步知識梳理2.結構分析法(依據整句中相應詞語意思推斷詞義)
文言文中排比句、對偶句、并列詞句等對舉語言現象諸多,在兩兩、三三對舉句中,位置對稱詞語普通詞性相同、詞義相近或相反相對,這樣通過對已知詞語詞義、詞性分析,就能夠推知未知詞語詞性、詞義。比如:“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不見也。”(《屈原列傳》)。上下句以“而”相連,表并列關系,據“亡國破家”這個并列結構短語可推知“圣君治國”亦當為并列關系,譯為“圣明之君,治平之國”。第26頁第26頁第二步知識梳理3.語法分析法(依據詞在句中語法功效推斷詞義)
句子結構是固定,組合是有規律,詞在句中所處語法位置,為我們推斷詞義提供了依據。比如:(年全國高考題)“自放驢,取樵炊爨”。“樵”字前有動詞“取”,后有動詞“炊爨”,上下聯系起來,不難推斷出它處于賓語位置,是名詞,應當是“木柴”意思。第27頁第27頁第二步知識梳理4.聯想推斷法(依據學過知識推斷詞義)我們要善于依據課內學過知識舉一反三,互相比照,辨其異同,以處理試題中實詞詞義問題。比如:(年全國高考題)“城之不拔者二耳”,題目所給義項是:拔——被攻取。依據《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其后秦伐趙,拔十城”“拔”當“攻取”講,再結合語境,能夠推斷答案是正確。第28頁第28頁第二步知識梳理5.鄰字幫助法(依據相鄰字來推斷詞義)
文言文中,有合成詞是由兩個同義或反義單音節語素合成,它們能夠分成兩種情況:一是偏義復詞,一是同義復詞。偏義復詞,用義偏在其中一個語素上,另一個語素只是起陪襯作用;同義復詞是同義復用。
比如:“曹操之眾遠來疲敝”中“敝”,依據它與“疲”相鄰特點,能夠推斷出它意思也是“疲勞”。第29頁第29頁第二步知識梳理6.成語相應法(借助熟知成語推斷詞義)
在成語中保留了大量文言詞義,我們在掌握了一定量成語后,便能夠依據一些成語意義、使用辦法,推斷出文言詞義。
比如:(年全國高考題)“城之不拔者二耳”,“拔”有兩個主要意思:一是抽出、拔出,二是高出、超出,其義項可分別見于成語“拔苗助長”、“出類拔萃”。“攻取”義是由“拔出”義引申而來,古時攻城必拔敵方軍旗,拔下軍旗即為“攻取”,再考慮上下文語境,也可推斷解釋為“被攻取”是正確。第30頁第30頁第二步知識梳理7.代入檢查法(借助題干所給義項推斷詞義)
對于選擇、判斷類詞語解釋題,最簡樸莫過于將所給義項放入各自詳細語境中去貫通文意,解釋準確而無滯礙之處者即為正確答案。第31頁第31頁這一步是由“考點剖析”“知識梳理”進而與高考接軌主要一步。最好選取近年尤其是2004、年全國統一考試及自行命題各省市語文高考卷,尤其是江蘇省這兩年語文高考試卷中涉及本考點試題作為典型題例,進行解析。第三步典型例析考點剖析知識梳理典型例析新題演練同時練習第32頁第32頁第三步典型例析在進行“典型例析”時,要注意兩點:1.所選題例必須“典型”。如語音題:
例一:(年江蘇卷第一題)下列詞語中加點字讀音完全相同一組是()A.眩暈舷梯炫耀武力改弦更張
B.羨慕募捐幕天席地驀然回眸
C.剽悍漂泊虛無縹緲飄忽不定
D.舟楫邏輯開門揖盜緝拿歸案
這道題考察學生對同一聲旁形近字讀音辨析能力,題干為辨識“加點字讀音完全相同一組”。第33頁第33頁例二:(年江西卷第一題)下列詞語中加點字,讀音全都正確一組是()
A.悖(bèi)謬
翎(lín)毛
赧(nǎn)然
咬文嚼(jiáo)字B.脈(mò)脈
提(dī)防
吮(shǔn)吸
模棱(léng)兩C.福祉(zhǐ)
重(zhòng)聽
怔(zhèng)怔
虛與委蛇(shé)D.游說(suì)
破綻(zhàn)
斡(wò)旋
少不更(gēng)事這道題涉及多音字和形聲字,沒有刻意去考察形似字和音近字之類。題干為辨識“讀音所有正確一組”。第34頁第34頁例三:(年全國卷二第一題)下列詞語中加點字,每對讀音完全相同一組是A.強求/牽強纖夫/纖塵不染來日方長/拔苗助長B.宿仇/宿將落筆/失魂落魄差可告慰/差強人意C.解嘲/押解蹊蹺/另辟蹊徑一脈相傳/名不虛傳D.卡片/關卡度量/置之度外方興未艾/自怨自艾
本題考察學生對多音多義字辨析能力,題干為辨識“每正確讀音完全相同一組”,這些多音多義字是成對出現。
第35頁第35頁第三步典型例析2.對所選“典型題例”必須進行“解析”。
“解析”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
①分析命題意圖(考點);②解說答案;③進行解題辦法指導。這一部分著力表達語文學科思想和對“過程與辦法”指導第36頁第36頁第三步典型例析例一湖北卷·社科類文章閱讀題七音十二律是由西方傳入中國嗎?
(文略)
【解題思緒】本文研討了七音十二律源頭。答題時,首先要分析題干,然后依據題干擬定檢索范圍,最后將題干、選項、原文一一對照,來判別正誤。第37頁第37頁第三步典型例析
7.七音十二律長期以來被默認為是西方創建。下列對造成這種現象主線原因,理解準確一項是A.西方學者始終認為音律知識起源于西方,故而極力排斥傳教士錢德明提出古希臘七聲音階是從中國抄襲觀點。B.法國人沙宛認為中國音律是公元前4世紀由亞歷山大東征軍傳入。C.李約瑟認為音律知識起源于古巴比倫,向東傳入了古中國,向西傳入了古希臘。D.從古巴比倫蘇米爾出土陶片圖刻上能夠明顯看出當初弦樂已有相稱發展,而中國缺乏考古直接證據。第38頁第38頁第三步典型例析【解析】本題考察對某種觀點認識和把握。能力層級為C級。答案D。本題要求回答“七音十二律長久以來被默認為是西方創建”根本原因,而A、B、C項均屬于西方學者所持七音十二律“西方創建說”這一觀點本身內容,而非揭示“七音十二律長久以來被默認為是西方創建”根本原因,只有D項符合題干。文章第二節指出“1962年,李約瑟在他書中說,音律知識起源于古巴比倫,然后向東西兩個方向傳輸,向東傳入了古中國,向西傳入了古希臘。在沒有考古證據情況下,人們好像默認了這么一個說法。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了大型編鐘,這個相關音律起源爭論,又一次喧囂開來。”可見在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大型編鐘之前,人們好像默認了七音十二律“西方創建說”。而當初卻有考古證據支持了“西方創建說”——“從古巴比倫蘇米爾出土陶片上,能夠看到豎琴與琴師彈撥圖刻。這些文化遺物時代,大約在公元前25到公元前年之間,很顯著當初弦樂已經有相當發展”。這與題干D項完全符合。明確考點指明層級給出答案檢索范圍指點辦法(對照課文)得出結論第39頁第39頁第三步典型例析例二全國卷一·自然科學類文章閱讀題
山西考古:中條山與中國文明起源
(文略)
6.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一項是()
A.關于中條山脈如何對中國文明做出奉獻研究,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
B.從地理空間關系角度說,中條山意義在于聯結汾運盆地和黃河谷地。
C.中條山北面汾運盆地盡管群山圍繞,比較封閉,仍不失為一片肥田沃土。
D.商人要想在法統觀念上滅夏,占有汾運盆地,垣曲無疑是一個必經之地。
第40頁第40頁第三步典型例析【解析】
第6題考察信息篩選和整合能力。能力層級為C級。答案為C。把本題選項與原文相關內容信息點進行對照、判別,會發覺A項錯在“至今一片空白”。原文第二段說“已有考古學家撰文,討論中條山脈在資源上如何支持了夏族興旺”,只此一句就證實對中條山在中國文明中作用研究并非空白。原文第三段說“從地理空間關系角度說,山脈意義則多在于阻隔或護衛。可知中條山在這方面所起作用在于護衛,而非在于“聯結”。“聯結汾運盆地和黃河谷地”作用,不是“從地理空間關系角度”說。因此B項錯誤。原文末段講是“垣曲商城也許是商朝勢力翻越中條一個進退據點”,并沒有說它是“必經之地”,則D項也是錯誤。C項“群山圍繞”“比較封閉”“肥田沃土”等信息,都能從原文中找到。考點層級答案辦法第41頁第41頁第三步典型例析7.依據原文提供信息,下列推斷正確一項是()A.作為自然屏障中條山成功地阻隔了商人入侵,護衛著夏人安全。B.相對而言,歷史地理學界對“人河關系”研究為進一步,取得了一定結果。C.晉人向南翻越中條,不但含有改朝換代政治意義,也是了不起社會巨變。
D.歷史文獻中關于“夏墟”和“有夏之居”記載,闡明夏族發祥于汾運盆地。
第42頁第42頁第三步典型例析【解析】
這道題考察依據原文信息進行推斷能力。能力層級為C級。答案為B。原文說“商朝勢力曾向北擴張”,從“不算是了不起社會巨變”看,這一擴張是成功了。因此A項說“中條山成功地阻隔了商人入侵”不正確。C項犯了張冠李戴毛病。原文提及改朝換代,提及社會巨變,講是商朝越中條山向北擴張,與晉國越中條山向南擴張不是一碼事。兩者即使方向相反,但其意義并未形成對比關系。D項犯了因果失當毛病。“有夏之居”在中條山南面偏東,而汾運盆地則在中條山北面,不是一地,因此“有夏之居”不能成為“夏族發祥于汾運盆地”論據。ACD都是錯誤。B項推斷正確。
考點層級辦法常見毛病常見毛病答案第43頁第43頁
從這一步開始,進入實戰演練階段。在這一階段練習中,薈萃各套試卷中與本考點相應題目進行分項集中訓練。考點剖析知識梳理典型例析新題演練同時練習第四步新題演練第44頁第44頁第四步新題演練注意:
1.普通來說要摒棄陳題,選取最近幾年,尤其是、兩年全國及各省市語文高考新題,(文學常識新題較少,能夠例外)讓學生理解高考最新信息,不斷熟悉高考新題型,有效提升對高考適應性;2.不宜一味地拿整套試卷讓學生從頭到尾做到底,那樣做既耗時間,效果又不夠好,而宜于薈萃各套試卷中與本考點相應題目進行分項集中訓練,使每個考點都能訓練到位。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打陣地戰而不是游擊戰第45頁第45頁第四步新題演練例如在“文言篇章”部分,就可以集中完畢下列篇目試題:年江蘇卷閱讀下面文言文,完畢9—12題。(文略)11.下列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陽城智謀一組是①閭里有爭訟,不詣官而詣城決之②城固辭,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嘗發③城或先醉臥客懷中,不能聽客語④延齡為相,吾當取白麻壞之,哭于廷⑤州民盡短,若以貢,不知何者可供⑥刺史認為有罪,自囚于獄A.②③⑤B.①②④C.①④⑥D.③⑤⑥第46頁第46頁12.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確一項是A.陽城寬厚待人。他看到有些人偷他家樹,為了不使那人難堪,自己躲開了;派去求米奴拿米換了酒喝,醉倒在半路上,陽城一點也沒有責怪他。B.德宗皇帝召陽城任右諫議大夫,人們認敗,皇帝又聽不進諫言,于是和兩個弟弟請賓客客日夜酗酒,經常喝得酩酊大醉。C.裴延齡捏造罪名陷害陸贄等人,皇帝信認為真,極為震怒,無人敢出來發言。陽城挺身而出,約王仲舒一起上疏,極力揭發裴延齡罪過,接連幾天為陸贄等人申辯。D.觀測府派判官來催辦稅賦,陽城就投獄自罰。判官拜見陽城說,我但是是奉命來給您請安。判官待了幾天,見陽城仍然不敢回去,只好匆忙辭別。第47頁第47頁第四步新題演練年湖南卷記舊本韓王后歐陽修(文略)14.下列各句對文章闡述,不正確一項是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韓集、讀韓文、作古文親身經歷,反應了韓氏之文從“沉投棄廢”到“大施于今”情況,從而也反應出北宋中期“古文”創作逐步昌盛發展過程。B.本文開頭部分記敘丁作者年少時偶然從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經歷。文中提到《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標題中“舊本韓文”均指同一部書。C.歐陽修認為,韓氏之文湮沒無聞與盛行于世都有其當然之理。韓文興廢表明,真正好文章當然也許“沉投棄廢”于一時。但終歸會為“萬世所共尊,天下所共傳”。D.歐陽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對舊本韓文進行多次修訂,補足了缺失卷帙.使之最后成為善本。他認為韓文之大行于世,并非由于自己提倡,而是由于韓文本身“深厚而雄博”。第48頁第48頁第四步新題演練年福建卷送天臺陳庭學序宋濂(文略)7.下列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都表達陳庭學能從中取得“山水之助”一組是 ①陸有劍閣棧道之險,水有瞿唐、滟預之虞②屢從大將北征,有勞③楊子云、司馬相如、諸葛武侯之所居④英雄俊杰戰攻駐守之跡⑤詩人文士游眺飲射賦詠歌呼之所⑥顏回、原憲,皆坐守陋室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D.④⑤⑥第49頁第49頁第四步新題演練年山東卷(文略)14.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確一項是A.周維城祖上本為富人,以后家中發生火災,周家資產蕩盡。十余歲時父親離世,他開始學習經商,并因經商而致富。B.作者并沒見過周維城,從別人轉述中理解到他許多事跡。在作者看來,周維城雖是商人,但身上含有士大夫優秀品質,值得稱贊。C.高傅占曾向作者談起吳翁、焦翁,二翁均能施舍助人。周維城同樣也能施舍助人,只是與年長吳翁、焦翁相比,尚有些不如。D.焦翁出資讓漁人從洪水中救起許多落水者,并將他們留下來,供應飲食,等到他們賺了錢以后,再把他們分別遣送回家。第50頁第50頁年湖北卷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畢11—14題。武技蒲松齡(文略)13、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明李超武術技藝不精一組是①李請之再四,尼不可。眾慫恿之②僧忽一腳飛擲,李已仰跌丈余③三月,藝頗精,意得甚④李認為怯,固請再角⑤僧笑,命李試其技⑥方頡頏間,尼即遽止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④⑥D.②⑤⑥第51頁第51頁14、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分析和概括,正確一項是
A.李超與憨和尚交手,時時想找出憨和尚破綻以打敗他;憨和尚為了處分李超,一腳把他踢出一丈多遠,憤而擇日告辭而去B.憨和尚德高藝精,機智風趣;李超敏而好學,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爭強好勝。小說中幾種人物形象寫得栩栩如生。C.本文善于通過“笑”來塑造人物形象,表現憨和尚和尼僧高強武藝、謙和性情,這些關于“笑”描寫讀來令人回味無窮。D.本文通過曲折跌宕情節安排,重在描寫變幻莫測武術技巧,故事性強,引人入勝,表達了古代文言小說獨特魅力。第52頁第52頁年重慶卷(文略)13.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確一項是A.侯可少年時倜儻不羈,長大后篤志為學。家貧,鄉親們湊錢資助別人京應詔,回來后將錢全分給其它同舉者,將要走時又留下來照料生病鄉人,顯示出他自律不貪良好品格。B.侯可任地方官政績卓著。在巴州化城時,訂立規約制度,基本上改變了當地“尚鬼廢醫”、“娶婦責財”等陋習。在華原時,打擊富人巧取豪奪;把貪暴郡吏繩之以法,此舉大快人心,得到百姓佩服和擁護。C.侯也許妥善處理邊境事務。西夏寇邊時,使者派侯可巡視,侯可馬上帶領數十騎到了邊境,忽然與夏人相遇。他派人迷惑敵人,使夏人“不敢擊”;又說服羌人首領獻納土地,并筑熟羊城來安撫他們,韓琦上報他功績。D.侯也許妥善處理邊境事務。西夏寇邊時,使者派侯可巡視,侯可馬上帶領數十騎到了邊境,忽然與夏人相遇。他派人迷惑敵人,使夏人“不敢擊”;又說服羌人首領獻納土地,并筑熟羊城來安撫他們,韓琦上報他功績。第53頁第53頁這一步要求圍繞某個考點設計若干高考仿真題,讓學生面對新情境獨立完畢題目,以鞏固復習結果,檢測學生利用知識、獨立處理問題能力。考點剖析知識梳理典型例析新題演練同時練習第五步同時練習第54頁第54頁第五步同時練習
這是實戰演練主要一步,能夠檢查學生復習結果,理解他們應試能力。同時,也為老師依據反饋信息進行調整補缺提供依據。
這一階段學生練習老師需要認真批改,做到“有講必練”、“有練必批”、
“有批必評”、“有錯必糾”。第55頁第55頁【案例】
執教:江蘇省南通中學徐杲老師課題:“研究一個語言現象·古漢語詞類活用”
教學設計:
一、明確目的,掌握辦法(一)考綱相關表述
(二)把握特點
[何謂詞類活用?]1.詳細情境[沒有情境便沒有活用]2.暫時活用3.以今律古(三)掌握辦法[如何判別詞類活用]
1.劃分句子成份2.以今律古分析第56頁第56頁
二、復習舊知,打牢基礎理解類型1.名詞活用(1)名詞活用為普通動詞
朝服衣冠(名+賓語)
一狼洞其中(名+補語)
非能水也(能愿動詞+名詞)
二月草已芽(副詞+名詞)
置人所罾魚腹中(所+名詞)
(馮婉真)馳而前(連詞“而”前后名詞)
翻譯:與名詞相關動詞(2)名詞活用作狀語表示時間良庖歲更刀表示動作行為特性、狀態常以身翼蔽沛公表示動作行為方式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翻譯:①疊詞(年年、月月、日日)
②像……同樣
③介賓短語(當……用……從……)第57頁第57頁2.形容詞作動詞3.動詞作名詞4.使動使用辦法
“使……怎么樣”兼語式翻譯(1)名詞使動使用辦法①普通名詞活用為使動詞②方位名詞活用為使動詞(2)動詞使動使用辦法臣活之
(3)形容詞使動使用辦法春風又綠江南岸
5.意動使用辦法
翻譯:把……當作認為……(1)名詞意動使用辦法糞土當年萬戶侯(2)形容詞意動使用辦法成以其小,劣之
第58頁第58頁三、總結規律,綱舉目張
活用類型如何辨認如何翻譯名詞活用動詞活用形容詞活用第59頁第59頁四、點擊高考,學以致用年全國卷:裴矩遂能[廷]折,不愿[面]從(名作狀)(名作狀)年上海卷:洞極邃者,必[猿]掛[蛇]行,窮其旁出之竇(名作狀)(名作狀)20湖南卷:飲酒于斯亭而樂之(形作意動)20廣東卷:自古至今,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形作使動,使……困窘)
第60頁第60頁五、模擬高考
①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以…為…形作意動】②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名作動】【名作動,成就了霸業】
③桓公解管仲之束縛而相之【動作名】
第61頁第61頁考點剖析知識梳理典型例析新題演練同時練習
這五步有很大相關性,前一步是后一步基礎,后一步是前一步延伸。它們依次排列,形成一個由知到能、由扶到放、由梳理到實戰鏈接過程。有了這個過程,就能夠使每一個考點都能扎扎實實地落到實處,使學生能比較沉著地走進試場,胸有成竹地完畢每一道高考試題。第62頁第62頁《年高考必讀》(供一輪復習時使用)
以《語文考試闡明》上明確各考點為“經”(縱軸)。
第一章語言知識和語言表示
第一節
識記當代漢語普通話字音第二節
識記當代中文字形第三節
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第四節
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第五節
辨析并修改病句第六節
擴展語句,壓縮語段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