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地質實習報告3000字_第1頁
土木工程地質實習報告3000字_第2頁
土木工程地質實習報告3000字_第3頁
土木工程地質實習報告3000字_第4頁
土木工程地質實習報告3000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土木工程地質實習報告3000字前言:經過前一段時間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巖石、斷層等地質構造。為進一步強化教學成果,學會現場識別巖石、斷層、向斜等地質構造,我們在周三周四進展了實習。此次地質實習由學院劉教授帶著,赴濟南主要考察巖石和斷層。先后在濟南長清饅頭山、靈巖寺綻開斷層和巖石的實習。劉教師針對巖石不同種類、性質和形成緣由及斷層的形成綻開具體講解,使同學們對巖石和斷層有更實際性的熟悉。另外,專業教師還向同學們講解專業儀器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大家也在實習過程中進展了實地使用。

一、實習目的:

1、實踐對巖石的肉眼判別。

2、了解饅頭山沉積巖的每一層的巖石組成及其顏色、厚度等。

3、學習并實踐地質羅盤的使用。

4、用地質羅盤測量實地測量巖層的產狀(走向、傾向、傾角)。

5、把握褶皺的根本學問和推斷背斜、向斜的力量。

6、現場熟悉斷層、滑坡、巖層,背斜、向斜等地質現象。

二、實習時間:

20XX—04—13至20XX—04—14

三、實習地點:

1、位于濟南市長清區張夏鎮境內的世界第三地質名山饅頭山2、濟南長清泰山西北支脈的有著明顯滑坡和斷層現象的靈巖山。

四、實習內容

(一)熟悉滿壽山的巖層

饅頭山,海拔408米,位于濟南市長清區張夏鎮境內,當地老百姓習慣稱此山為“饃饃山”、“滿壽山”,或者高雅的稱為“曼壽山“。2022年,饅頭山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第三地質名山,當年又被列入省級地質自然遺跡愛護區。饅頭組主要由紫紅色、黃綠色等雜色頁巖及泥質、白云質灰巖組成。底部不整合于泰山雜巖的肉紅色片麻狀花崗巖之上。下部灰巖中含磁石結核和條帶,上部頁巖中具微細水平層理,中部頁巖含有三葉蟲化石~中華萊德利基蟲。厚度119米。在開頭實習前,劉教師將此次實習分為三組—饅頭組(十層)、毛莊組(六層)、徐莊組、張夏組。關于饅頭組的分類:

第一層:第一層主要是頁巖、沉積巖、粘土巖。石頭根本呈黃綠色,局部呈灰色,風化嚴峻,不利于工程。厚度約為兩米。

其次層:其次層主要是石灰巖,有大約四米厚,呈藍綠色。

第三層:為頁巖,厚度約為八米。巖石呈現黃綠色,局部呈現褐色第四層:為頁巖,厚度大約十三米,顏色呈紫色。第五層:為土黃色石灰巖,厚度約為六米。

第六層:為黃綠色頁巖,由于風化嚴峻,根本為土,厚度約為四米。

第七層:為灰色石灰巖,厚度二米。顏色呈現綠色,空隙發育,石灰巖外表掩蓋物為填充在裂隙中的雜質。

第八層:頁巖,厚度約為七米,紫紅色。

第九層:石灰巖,厚度約兩米,顏色為灰白色。

第十層:厚度約五米,顏色呈鮮紅色,由于該層位于山頂,所以此處巖石風化嚴峻。

毛莊組的分層:第一層:紫色云母頁巖,厚度約四米,其中有云母,為裂化材料性質其次層:灰色頁巖,厚度十三米,易風化,風大水少。

第三層:紫色頁巖,四米。顏色為紫紅色,由于該處地勢高以及各種外力因素,使得該巖層水土流失嚴峻,外表根本無植被掩蓋。第四層:灰色鮞狀石灰巖,厚零點八米。第五層:灰色石灰巖,厚0.2米。第六層:灰色鮞狀石灰巖,厚0、3米。

(二)靈巖山滑坡

在討論完聞名的世界第三名地質山后,教師帶著我們來到了靈巖寺,到這里來的緣由是這個地方的靈巖山,曾有過較明顯的滑坡,并且現在形成的山體恰好適合我們的實習。教師給我們介紹了山體滑坡的形成之類的東西,讓我們受益匪淺。

(1)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者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響,在重力作用下,沿著肯定的脆弱面或者脆弱帶,整體地或者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俗稱“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滑坡是斜坡巖土體沿著慣通的剪切破壞面所發生的滑移現象。滑坡的機制是某一滑移面上剪應力超過了該面的抗剪強度所致

(2)滑坡的識別方法

在野外,從宏觀角度觀看滑坡體,可以依據一些外表跡象和特征,可粗略的推斷它的穩定性。

1后壁較高,長滿了樹木,找不到擦痕,且非常穩定;

2滑坡平臺寬大、且已夷平,土體密實,有沉陷現象;

3滑坡前緣的斜坡較陡,土體密實,長滿樹木,無松散倒塌現象。前緣迎河局部有被河水沖刷過的現象;

4目前的河水遠離滑坡的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灘、階地分布;

5滑坡體兩側的自然沖刷溝切割很深,甚至已達基巖;

6滑坡體舌部的坡腳有清楚的泉水流出等等;

(三)蘇莊斷層

其次天實習我們再次去了濟南長清,不過此次地點以及內容有所不同,首先是蘇莊斷層,這處斷層比之前一天的實習內容更有價值與意義,由于該處斷層斷距小,我們能看的很清晰上盤,下盤等,而且該處斷層低。加深了對斷層的熟悉。

地質羅盤的實習及背斜的判定

地質羅盤儀是進展野外地質工作必不行少的一種工具。借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觀看點的所在位置,測出任何一個觀看面的空間位置(如巖層層面、褶皺軸面、斷層面、節理面……等構造面的空間位置),以及測定火成巖的各種構造要素,礦體的產狀。

巖層走向是巖層層面與水平面交線的方向也就是巖層任一高度上水平線的延長方向。測量時將羅盤長邊與層面緊貼,然后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的水泡居中,讀出指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之走向。巖層傾向是指巖層向下最大傾斜方向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與巖層走向垂直。測量時,將羅盤北端或接物覘板指向傾斜方向,羅盤南端緊靠著層面并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水泡居中,讀指北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的傾向。

背斜是褶皺的一種,為巖層向上拱起的拱形褶皺,經風化,剝蝕后露出地面的底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消失,老地層在中間,新地層在兩側,另外褶皺也包括向斜,其為巖層向下彎曲的槽型褶皺,經風化、剝蝕后,露出地面的地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消失,新地層在中間,老地層在兩側。自然界的背斜和向斜相互連接、相間排列,常是多個連續消失。正常狀況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皺的兩種根本形式。

褶皺要素:褶皺要素是指褶皺的各個組成局部,主要有:核、翼、轉折端、樞紐、軸跡、脊線和槽線、褶軸。

完畢斷層的實習,我們連續登山,開頭褶曲的熟悉與實習,然后我們在劉教師的指導下對地質羅盤進展了實習。

五、實習總結:

短短兩天野外實習很快完畢了,不過我們從中實在學到了不少東西,在實習過程中能把所學的學問敏捷的運用。增加我們對工程地質學這門課程新的熟悉。實際觀看到各種地質年月的。本次實習令我們加深了對工程地質學的了解,更深刻熟悉到了學習工程地質學的意義,穩固了學習成果,體會到“學以致用”的道。學問從感性認訓升華到了理性熟悉,從抽象變得詳細起來,我學習到了許多書上沒有的東西,了解了工程地質對實際工程建立的重要性。在這里深深的感謝劉教師,使我們擁有這次來之不易的工程地質實習,并感謝他的仔細指導,以使這次實習順當完成。

土木工程地質實習報告2

土木工程地質實習是為了讓我們進一步了解該課程的一些實地相關的地質例子,進一步了解該專業在實際中的應用。

第一天參觀南京六合區的火山巖形成區的景觀------桂子山石柱林景區是六合國家地質公園的核心景區,位于六合城北約17公里,與金牛湖景區緊鄰,由六合城區經金江大路即可直達,交通便捷。桂子山石柱林被評列為金陵名勝之一,描述為“上溯萬年,沖天赤焰三千丈;游覽六合,擲地瓊林十萬株”。從科學的角度講,桂子山石柱林系千萬年前火山爆發時,玄武巖漿噴射到地面冷卻收縮后形成六棱型、五棱型等不同形態的“柱狀節理”。現有的石柱林直觀陡壁高達50余米,山體巖壁約有5萬余根熔巖石柱,它們或直立、或傾斜,如修飾性開發后直觀高度可達100米,宏偉壯麗,令人稱奇。

該地區原是一采石廠,1983年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徐克勤在周邊地區作地質考察時,首次發覺是比擬規章的石柱林,后建議上級政府賜予愛護,并作為南京大學等高校的地質考察點。該奇跡被發覺后,吸引了國內外地質界的深厚興趣,1987年被南京市列為金陵四十景之一,1996年8月被第三十屆國際地質大會指定為代表考察地點,有意大利、丹麥等13個國家和地區的地質專家到現場考察,并賜予了高度評價。

景區的平面布局可分為三局部。自金江大路桂子山入口到游客廣場為引導區,地質博物館為科普教育區,山體局部為奇跡欣賞區。

引導區有供游客停車、休息的根本設施,建有“六合國家地質公園”的標志性建筑物門碑,有近5000平方米的園林綠化景觀,鄉土氣息濃烈。

六合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全面展現了地質公園的科學與文化,是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博物館按挨次分為6個廳。一是接待和效勞廳,為景區工作人員辦公和游客接待的場所。二是多功能影視廳,有多媒體影像,介紹六合及桂子山景區的地質布局和特點,讓游客具體了解六合全區的地質地貌和風土人情。三是模型廳,根據等比例的設計將六合全區各個地質景觀的全貌,用實物反映給游客,讓游客落腳桂子山就能對其他的景點有所熟悉。四是火山與石柱林展廳,通過23塊地質資料展板和局部實物,讓游客充分了解到世界各地和中國的火山分布,各地的火山類型及特點,了解石柱林的形成過程及特點,增加游客對火山的感性熟悉。五是火山爆發演示廳,在圖片介紹火山科學學問的根底上,制作火山噴發實物模型演示。融合噴發系統、聲光電系統、軟件掌握系統、模擬巖漿流演示系統、熱感系統等為一體,演示火山噴發實景,讓游客有親臨火山噴發覺場的真實感覺。六是雨花石與文化展廳,展現南京特產六合雨花石和中國現代民間藝術四合農夫畫,在實物和作品展覽的根底上,安排農夫現場創作,供游客欣賞和保藏。

沿著曲折曲折的游客登山步道,可以登臨桂子山頂,既可俯視近處的農家田園風光,也可遠眺金牛湖和冶山的山湖風光,有心曠神怡之感。從步道下到山腳,石柱參天景觀盡收眼底。熔巖石柱呈五棱或六棱整齊排列,屹立而呈石柱崖,其北側為傾斜石柱。石柱約有5萬余根,寬40-50cm,每段高達10-35cm,巍然壯麗,備受國內外專家學者欣賞。石柱都呈五邊形或六邊形,這是由于玄武巖漿的分子構造呈五邊形或六邊形。玄武巖中含有的大量鎂、鐵成分,在冷凝和節理過程中,由于受冷勻稱,依據“最小作用量”原理,巖石節理成六邊形柱狀構造。

其次天參觀無錫的火山巖熔地區-----善卷洞是聞名石灰巖溶洞、宜興“三奇”之首。位于宜興城西南約25公里的祝陵村螺巖山上,面積約為5000平方米,長約800米,全洞分上中下后四洞組成,洞洞奇異而相通。最奇的是下洞和水洞。水洞長120米,游人多以洞中泛舟為一樂事。

進入洞中,猶如進入一座地下宮殿。入口在中洞。中洞的獅象大場是一個面積達1000平方米的自然大石廳。高達7米的鐘乳石筍兀立洞口,名砥柱峰。它是一點一滴的石乳聚積而成,每30至50年長高1厘米,它的形成已有3萬多年。石廳內可容上千名游客,高大寬闊,上面掛滿各種形象生動的石鐘乳。石廳兩旁,矗立著一對形似青獅、白象的巨石,惟妙惟肖,形態逼真。上洞的規模比中洞還要大,洞長70米、寬30米、高30米。洞形似螺殼,終年云霧充滿,冬暖夏涼,氣溫終年保持23℃,因而又稱暖洞。環壁有奇石形成的荷花倒影、萬古寒梅、綿羊、駿馬、熊貓等景物,栩栩如生;石縫間細流潺潺,落地匯成水潭;頂部石乳,倒映潭中,奇異天成。下洞約180米,寬18米,高22米。洞外有一個6米多高的石陡坎。大雨過后,飛瀑流水直瀉陡崖壑底,奔放澎湃,故又名“瀑布洞”。與后洞相連的水洞,是一條極古老的地下溪河。長約120米,水深4.5米,河面最寬達6米,可常年通舟。游人至此,可乘游船。輕舟一葉,蕩漾其間。出洞處有一座古老的碑亭中屹立著唐代司空李所書的“碧鮮庵”石碑。重建的晉代祝英臺“讀書處”英臺書院,院內秀麗古樸高雅的一組園林建筑與怪石林立、竹影搖曳、相互映輝。山上正在恢復的”圓通閣,拜斗壇,喜雨亭等景觀,并匹配400米纜車和800米滑道。四周有三國時所立的國山碑稱“江南第一碑”,被列為國家愛護文物,雄峙山巔,蔚為壯麗。景區內有五千年善卷洞文史館(愛國主義教育展覽館)及旅游效勞中心,供應陽羨景區一條龍效勞。一座三星級涉外賓館“螺巖山莊”坐落在螺巖山腳,與善卷洞交相輝映。善卷洞與比利時之漢人洞、法蘭西之里昂洞稱為世界三大奇洞,也是我國聞名的旅游勝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洞景巧奪天工,素有“萬古靈跡”、“欲界仙都”之美譽。從古到今,勝景似繡,游人如織,歷代名賢雅士、文人墨客留下了一篇篇千古絕唱的詩文石刻。

第三天參觀流水侵蝕河岸形成的奇怪景觀-----燕子磯位于中國江蘇省南京市北郊觀音門外,長江三大名磯之一,是巖山東北的一支。海撥36米。山石直立江上,三面臨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飛,故名為燕子磯。古代是重要渡口。清康熙、乾隆二帝下江南時,均在此停留。乾隆帝在此書有“燕子磯”碑。“燕磯夕照”為清初金陵48景之一。燕子磯四周有弘濟寺、觀音閣、寺廢陜北秧歌閣等建筑。巖山有12洞,為江水沖擊而成,大多是陡崖絕壁。其中以三臺洞最為深廣曲深。鴉片戰斗時,英國軍隊由燕子磯登陸,直逼南京;二戰時,日寇在此江灘處集中屠殺南京同胞數萬人。參觀燕子磯之前,教師介紹了湯山的背斜地質構造,介紹關于背斜在隧道工程的應用及一些相關措施。第四天參觀現場地質勘探隊的現場操作,熟悉地質勘探的具體過程及一些細部操作,介紹地區采樣點間距及個數,采樣點的深度取樣層次,記多少米取樣,夯擊多少下等細部過程。

本次地質實習進一步加深對該課程的了解,深刻熟悉到課程對實際建筑工程及勘探考察的幫忙,可以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的學問,而不是盲目的書本學問不能應用,對以后從事該領域的工作有極大的幫忙。

土木工程地質實習報告3

一、實習目的:

1.穩固課堂所學的根本理論,聯系現場實際,驗證和拓寬視野,培育和實際工作力量。

2.把握流水的地質作用對巖石的影響及沖刷形成河谷的過程。

3.了解三大巖石的形成過程,區分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產生時代、構造、產狀、形成緣由及現象等。

4.學習運用羅盤儀測巖石的走向,傾向和傾角。

5.用流水地質作用分析秀峰深谷和河谷地貌的形成過程。并了解溶洞的形成緣由。

6.培育學生吃苦耐勞、艱難努力、遵守紀律、團結協作等優良品質和增加集體觀念,把握野外的操作技能和編寫實習報告的力量,總結此次實習與我們所學專業的相關聯系。

二、實習內容:

這學期我們土木專業進展了為期兩天半的廬山地質實習,第一天上午我們到達了那里并安排好了住宿,下午一點我們動身到秀峰觀看其地質概況。其次天上午到海匯鎮水庫觀看其地質概況和沉積物,并學習羅盤的使用,下午便去三疊泉觀看沉積巖的形成以及廬山的形成,最終一天沿路返回觀看獅子洞的溶巖現象,然后去了采石場。通過這次野外實習,我們進一步加固和加深了課堂里學過的理論學問,而且我們還能用工程地質觀點分析實際問題和觀看力量。在實習中,觀看分析褶皺、斷裂特征,學會了識別分析河流地質作用的力量,從而進一步明確了工程地質的地位以及與工程建立嚴密結合的治學思想。

三、實習路線:

秀峰龍潭-秀峰臥龍橋-海匯鎮水庫-三疊泉-獅子洞-隘口馬頭山莊

四、廬山及其概況:

廬山,雄峙于長江南岸,兀立于鄱陽湖西北。廬山、長江、鄱陽湖三位一體的奇異結合,特別的地理位置,造就出具有突出價值的地質地貌景觀。在地貌學上,廬山稱為“地壘式斷塊山”。它在10億年前就開頭了它的進展史,它記錄了地球的地殼演化史,它承載過地球曾發生的那一次次驚心動魄的巨變。

廬山是由北東——南西向斷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斷塊山,平面形態呈腎形,中部寬而向東北和西南漸漸收窄,長20多公里,最寬10多公里,最頂峰為漢陽峰,高1474米。山體內的褶皺、斷層和單斜構造地貌都很明顯。此外,還有尚在爭辯中的第四紀山岳冰川地貌。六十多年前,地質學家李四光經過反復考察和討論,認定廬山第四紀時發生屢次冰川,并命名為:鄱陽冰期、鄱陽—大姑間冰期、大姑冰期、大姑—廬山間冰期、廬山冰期,為中國第四紀冰川地質學奠定了堅實的根底。

廬山,位于中國江西省北部,東經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緯29度26分——29度41分,面積302平方公里,外圍愛護地帶面積500平方公里。北瀕一瀉千里的長江,南襟煙波浩渺的鄱陽湖,大江、大湖、大山渾然一體,險峻與秀麗剛柔相濟,素以“雄、奇、險、秀”著名于世。

在整個的廬山地區,存在著兩大主要的斷層:泉斷層(鄱陽湖一帶)下降,形成盆地,即為鄱陽湖;蓮花洞斷層(九江一帶)下降,形成了九江盆地。鄱陽湖即為斷陷盆地。

(一)秀峰龍潭

20xx年4月20日下午我們來到了整個實習的第一站——秀峰龍潭。

教師告知我們整個廬山以石英砂巖為主,但這里是火成巖中的花崗巖。花崗巖后期被巖漿侵入形成的。花崗巖,形成于株羅紀燕山運動的產物。分布規律:沿廬山東麓條帶分布,北面海匯→秀峰→溫泉,順廬山東麓的一條斷層帶侵入上來的。溫泉斷層是廬山和鄱陽湖向的斷層。上盤:鄱陽湖平原下降。下盤:廬山上升。五老峰斷層崖。花崗巖中剪切節理,暗色的為黑云母;淺色為石英和長石。

下一站我們來到了青玉峽,它是典型v型溝谷,地殼上升劇烈,流水侵蝕劇烈。山上升,水下切,即形成了光滑的磨石,沖石,和浴石等,也形成了現在的秀峰的深谷。

卸荷裂隙(發生在硬和脆的巖石當中):平行斜坡坡面,溝谷回彈產生的。

龍潭的形成是水流和地殼運動的綜合作用結果。水流的侵蝕、搬運、沉積按方向分可以分為向下和側向,按成因有:速度沖刷,細小顆粒磨蝕,可溶性巖的溶蝕。下蝕使河床變深,一般在河流上游,側蝕使河彎曲,一般在河流下游。

在那我們還看到了張節理,由張力引起,裂面寬,不長,不光滑,不寬。

(二)秀峰臥龍橋

逆著秀峰的主溪流而上的,我們來到了臥龍橋。由于有流水的作用沖擊,使秀峰的內部巖石地貌呈現在我們的眼前,通過教師的介紹,我們了解到臥龍橋處為火成巖中的花崗巖,它是由地下深處的巖漿以侵入巖石的形式在地下或地表形成的。它由正長石,白石英和黑云母組成,東西走向長40km。南北走向寬1km,在三疊紀時代重出海平面,并且伴隨有斷層的形成.正式形成于第四紀。此處由于地幔巖漿的侵入形成斷層,既南面凹線的鄱陽湖,正面下降形成現在的九江,所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